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生音乐论文8篇

时间:2022-01-27 21:38:03

小学生音乐论文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究竟怎样,至今还很少看到有这方面的调查评估结果,以至于我们很难对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真正客观全面的、有说服力的结论。往往是从教师教学改革角度评价的多,而从学生音乐素质提高角度评价的少,评价时或者过分悲观,抹杀了业绩,或者又盲目乐观,夸大了成果。这对我国音乐……

在各地数十位基层音乐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我们最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小学生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这次调查涉及到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江苏、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甘肃、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学校包括省级、地市级城市学校18所,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11所。调查学生总数为1541人,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221人,小学高年级学生561人,初中学生512人,高中学生247人。在选择调查样本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省市、地区、学校、班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兼顾了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乡镇与农村学校,小学与中学,先进班级与后进班级等各个方面。尽管这次调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但客观上讲其结果并不可能完全反映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状况。不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应该说多少还是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状况,也反映出了一些令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衡量一个人音乐素质高低的因素有许多,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和中小学生的特点,也基于本人有限的能力,本次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调查对象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测评。为此,我们主要从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兴趣爱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下面就本次调查在这几个方面所获得的结果做一个简要总结和分析。

一、歌曲演唱能力

歌唱能力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音乐素质的高低,但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歌唱的人其音乐素质会是多么地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

那么,中小学生会唱歌吗?中小学生究竟能够演唱并记住多少首歌曲?他们唱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歌曲?这似乎是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没有调查我们却很难对此贸然推测和给予准确回答。而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正是最有说服力却又最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我们的调查便是从这几个问题开始的。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20%的学生不看歌谱只能背唱1-5首歌曲,31%的学生能背唱5-10首,17%的学生能背唱10-15首,9%的学生能背唱15-20首,8%的学生能背唱20-25首,有15%的学生能背唱25首歌以上。如果考虑到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数目以及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在社会广为传播的歌曲数目,这一结果显然并不令人乐观。

就这个问题我们还对地市级以上学校和县级以下学校,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分别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地市级以上学校的学生能演唱的歌曲数目要明显多于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能演唱的歌曲数目也越多。如:只能背唱1-5首歌的,地市级以上学校是16%,县级以下学校则有23%;小学低年级有37%,小学高年级有18%,初中有17%,高中有13%。能够背唱25首以上歌曲的,地市级以上学校有17%,县级以下学校是14%;小学低年级只有2%,小学高年级有9%,初中有17%,高中有37%。应该说,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反映出城市学校与农村乡镇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反映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间长短与歌唱能力之间的正比关系。

那么,学生能演唱的这些为数不多的歌曲又是怎样学会和掌握的呢?主要是在学校音乐教学课堂上由老师教会的吗?调查显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只有37%的学生说这些歌主要是由老师教会的,而多达51%的学生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另有5%的学生说是自己看歌谱学会的,7%的学生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会这些歌的。

对这个问题,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学生比例为:地市级以上学校有55%,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只有41%;高中有57%,初中有63%,小学高年级有50%,小学低年级只有14%。而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由老师教会的”学生比例为:地市级以上城市学校只有31%,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有48%;高中只有12%,初中有26%,小学高年级有42%,小学低年级有80%。另外,有23%的高中学生说大多数会唱的歌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会的。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另外两个问题是,学生会唱的歌主要来自音乐课本内还是来自音乐课本外?这些歌主要是青少年歌曲还是通俗歌曲或其他?调查结果是:59%的学生会唱的歌主要来自音乐课本外,余下41%的学生会唱的歌则主要来自于音乐课本;42%的学生会唱的主要是通俗歌曲,45%的学生会唱的主要是青少年歌曲,另有13%的学生会唱的歌多数是民歌和外国歌曲。同样在这两个问题上,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差别很明显。66%的城市学生、84%的高中学生演唱的歌主要来自音乐课本外(大多为通俗歌曲),52%的农村学生、80%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演唱的歌则主要是音乐课本上的(大多为青少年歌曲)。

综观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除了得出我国中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这一基本结论外,我们还可发现:社会音乐环境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学校音乐教育,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全都归功于学校音乐教育。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可能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但它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歌唱水平的提高。社会音乐环境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影响在城市学校学生以及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学生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心态使之更易于接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对自身加以认真反思与检讨,努力提高自身质量,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歌曲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审美规律,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对学生歌曲演唱能力的调查中,我们还特别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能准确、熟练地演唱国歌吗?”结果是:有86%的学生回答说“能”,14%的学生回答说“不能”。对不能熟练演唱国歌的学生所分别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地市级以上学校为11%,县级以下学校为20%,小学低年级学生为24%,小学高年级学生为12%,初中学生为14%,高中学生为11%。显然,这样的结果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国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要求甚至强制中小学生人人会唱国歌,这不

应该算是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苛求。

二、音乐鉴赏能力

对于普通人,音乐素质的高低恐怕更多地是体现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爱听音乐的人其音乐素质通常会比不听音乐的人的音乐素质要高出许多。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和家长却无法容忍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塞着耳机忘情地聆听音乐的样子,其实他们是在阻挡着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一条最佳途径。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依然有66%的学生说自己养成了欣赏音乐的习惯,只有34%的学生还尚未养成这一习惯,如果我们考虑当前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考虑一些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听音乐所持的消极态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当然,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欣赏音乐的习惯的高中生达77%,而小学生只有48%。爱听音乐是人的天性,学校音乐教育有责任创造条件、排除干扰,好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这应该是学校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听音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大部分学生也具有听音乐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们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下面这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聆听音乐时,能基本想象出音乐所描写的景象的学生有58%(高中要高,为77%),不能产生任何联想与想象的有42%(小学要高,为52%)。

在谈到欣赏音乐的感受时,认为感受最深为“令人愉快”的学生有46%,感受最深为“音乐真美”的学生有41%,在欣赏音乐时“谈不上有什么感受”的学生有13%。此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之间差别不大。

在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准确地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只有37%,不能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高达63%。此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之间差别不大。

在欣赏歌曲时,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歌词内容上的学生有29%(小学低年级为60%、小学高年级为27%、初中为22%、高中为17%),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歌曲旋律上的学生有50%(小学低年级为22%、小学高年级为47%、初中为60%、高中为65%),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演唱者身上的学生有21%(小学低年级为28%、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8%、高中为18%)。此项地市级以上学校要明显好于县级以下学校。

通常情况下,决定学生选择演唱(或欣赏)歌曲的主要因素是“歌词写得好”的占18%(地市级以上学校为13%、县级以下学校为28%),主要因素是“旋律优美动听”的占57%(地市级以上学校为65%、县级以下学校为40%),主要因素是“演唱者是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有25%(地市级以上学校为22%、县级以下学校为32%)。此项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不大。

在欣赏乐曲时,完全不能分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占27%(小学低年级为51%、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7%、高中为28%),能分辨得出个别乐器的占51%(小学低年级为37%、小学高年级为53%、初中为60%、高中为44%),能分辨得出某些乐器的占22%(小学低年级为12%、小学高年级为21%、初中为23%、高中为28%)。此项地市级以上学校要明显好于县级以下学校。

在欣赏歌曲时,完全不能分辨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占25%(小学低年级为63%、小学高年级为22%、初中为17%、高中为12%),基本上能分辨的占60%(小学低年级为32%、小学高年级为64%、初中为71%、高中为58%),完全能分辨的有15%(小学低年级为5%、小学高年级为14%、初中为12%、高中为30%)。此项地市级以上学校要好于县级以下学校。

在欣赏音乐时,完全不能分辨出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的占21%,基本上能分辨的占50%,完全能够分辨的有29%。此项较其他各项,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相对要小一些。

应该说,仅凭以上几道选择题所涉及的这几个方面以及学生所做出的选择,就给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做出准确鉴定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从上面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首先,部分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感官的、娱乐的层面,演唱者、歌词内容以及欣赏者自身情绪等一些非音乐的因素对学生的欣赏喜好影响较明显,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有限。这些问题一方面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审美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在欣赏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对社会音乐环境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致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品位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较深。

其次,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不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不具有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鉴赏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而且,即便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灵活地把它们运用于欣赏教学之中,运用于音乐欣赏活动之中,那么,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也难有真正的提高。一般来讲,在音乐教学中,节奏练习没少做,各种唱法及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民族音乐的特点等知识也没少讲,但孤立地训练与传授,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因为音乐并不就是知识技能。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应该是在音乐中学习知识技能,又把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音乐之中。

此外,调查显示,小学生与中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很正常的,但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明显,在某些方面,初中学生所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超过了高中学生。这里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高中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较之初中学生更大,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相对要少些。虽然目前大部分高中学校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本次调查学校均已开设),但流于形式的估计为数不少。因此,如何真正提高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音乐知识技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知识技能教学是近年来引起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争议之一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究竟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争议之二是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争议之三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效果究竟怎样,显然,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本文主题及篇幅的限制,这里只谈谈第三个问题。

有人说,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投入最大,产出最小”,也有人对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批评。那么,我们这次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又怎样呢?

就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如下五道简单的题目:

1.能记得几个音乐家的名字?

具体统计结果是:连一个音乐家的名字都不记得的有18%。其中地市级以上学校为8%,县级以下学校为21%;小学低年级为46%,小学高年级为14%,初中为2%,高中为4%。能记得1-5个音乐家名字的有58%。其中地市级以上学校为61%,县级以下学校为52%:小学低年级为50%,小学高年级为65%,初中为58%,高中为49%。能记得5-10个音乐家名字的有19%。其中地市级以上学校为20%,县级以下学校为18%;小学低年级为3%,小学高年级为15%,初中为28%,高中为23%。能记住10个以上音乐家名字的有10%。其中地市级以上学校为11%,县级以下学校为9%;小学低年级为1%,小学高年级为6%,初中为12%,高中为24%。记得住或记不住音乐家的名字也许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也并不能说明太大的问题,但接受了好几年的音乐教育,竟然连一个音乐家的名字也记不住(比例达到18%),这恐怕并不是一个好的交待。

2.能识简谱吗?

具体统计结果是:能识简谱的占68%。其中小学低年级为76%,小学高年级为64%,初中为75%,高中为56%。其余为不能识简谱。另外,地市级以上学校能识简谱的有67%,县级以下学校能识简谱的占71%。

3.能识五线谱吗?

这个问题的统计结果是:能识五线谱的有42%。其中小学低年级为50%,小学高年级为45%,初中为39%,高中为34%。其余为不能识五线谱。另外,地市级以上学校为47%,县级以下学校为32%。

上面两项的统计结果似乎有些违反常规,与人们所想象的存在距离,居然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谱能力(特别是五线谱),县级以下学校比地市级以上学校在识简谱上反而要强。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地区学校之间,教师所持有的音乐教育观念,以及对音乐教学任务、目标的不同理解,导致对识谱教学所投入精力的多少也不同。第二,与前些年相比,近几年音乐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因而年级越低,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基础反而相对要好。

4.会简单作曲吗?

创作教学是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薄弱环节,许多教师甚至还不曾尝试过创作教学,因此,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并不理想是在意料之中的。在被调查对象中表示会简单作曲的只有18%(小学低年级是5%、小学高年级是28%、初中是19%、高中是11%),不会的占了8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应该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而音乐创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此,创作教学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5.能演奏乐器吗?

近年来,乐器进课堂成了许多学校和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当然,器乐学习不像唱歌,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因而特别在许多农村学校实施器乐教学面临诸多困难。调查显示:有53%的学生不能演奏任何乐器(小学生低年级学生与高中生比例更高,分别为65%和66%。高中学生在这里又一次让人吃惊。初中学生比例最低,只有39%)。能简单演奏一种乐器的占32%,能简单演奏两种乐器的有10%,能简单演奏三种乐器的有5%。值得补充的是,在乐器演奏方面,地市级以上学校与县级以下学校之间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这说明许多乡镇农村学校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乐器,较好地克服了经济相对落后给器乐教学带来的困难。

我们对学生识谱、演奏、作曲等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调查所获得的上述数据是准确无误的。但对他们在这方面的基本素质究竟做何评价,是高还是低?这大概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四、音乐兴趣爱好

现代音乐教育观已经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爱好提到了一个十分显要的位置,认为音乐兴趣与爱好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甚至还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生存生活质量的高低。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并没有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有的音乐教育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反还严重挫伤甚至扼杀了学生已有的音乐兴趣爱好。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我们也有意识地设计了几个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相关的问题,试图对此也能有所了解。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有87%的学生是明确表示喜欢音乐的,只有13%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音乐。尽管喜爱音乐是青少年儿童的天性,但在当今中小学生学习、升学负担依然繁重的背景下能让87%的学生依然保持着这一爱好,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还是有功的。让余下13%的学生也喜欢上音乐,这是学校音乐教育下一步必须领受的使命,任务艰巨但很神圣,需要靠切实提高我们音乐教育的质量来把学生吸引到音乐中来。

在调查中,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永远需要音乐的占69%(其中小学低年级为57%,小学高年级为60%,初中为75%,高中为87%)。表示今后不需要音乐的有8%(小学低年级为14%,小学高年级为10%,初中为5%,高中为3%)。表示对这个问题不清楚的为23%。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越来越认识到音乐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也更加稳定。这也启示我们,应该在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初始阶段、在孩子们的音乐兴趣爱好尚不稳定的时候,尽一切可能地培养和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与爱好,并使之保持长久。

学生对音乐有兴趣与爱好,也懂得音乐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不表明他们今后愿意从事专门的音乐事业,这是很正常的。调查表明,真正希望将来从事音乐事业的学生只有39%。在这个问题上,不同地区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距:县级以下学校为31%,地市级以上学校为43%;小学低年级为46%,小学高年级为49%,初中为30%,高中为28%。这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城市学校的学生受社会音乐环境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的影响相对要大一些,再一个是学生年龄越大,其择业取向也越趋于冷静务实而非感情用事。另外,在调查中,明确表示不希望将来从事音乐事业的有23%,表示尚不清楚的占38%。

最后,我们还了解到,在那些希望将来从事音乐事业的学生中,有70%的学生是因为“热爱音乐”而欲选择音乐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有10%的学生是因为注意到了“当音乐家能赚大钱”的现实,有20%学生只是觉得“当音乐家很潇洒”。我们想,学生在这方面不管有什么动机和想法都是无可指责的,关键是面对学生的种种心态,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在音乐天地里健康成长。

注:

共有26位老师参与了本次调查。他们是:

陈宏曹亚新王美玲张cì@①人关伟利华蕊赵俊华仲燕萍赖文舜谌书静陆静蕾何敏梅乐谨。涂远裕李春玲金侠刘建会管正敏陈秋琴杜媛梅沈继东李朝霞陈春艳涂江涛李秀军黄媛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和效果。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突破传统,师生共享音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创新教育。其主要摘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会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的课堂中,不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时候,可以先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歌曲的作者资料让学生进行了解,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歌曲的提点和体裁等资料。将歌曲的背景资料先进行介绍,能够让学生增加对歌曲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山歌的特点,以及唱歌的位置,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在山野唱这首歌的情况。学生在对这首歌进行学习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对这首歌进行诠释。只要学生能够将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出来就行了。可以采用合唱的凡是,或者加上简单的伴奏。让学生通过想象身临其境小学音乐论文,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可以先将牧童的形象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深入学生心中,然后再将图调大,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再将图调小,让学生有牧童已经走远的感觉。学生对这个一定会很感兴趣,不明白教师这样做有什么意图,以及图片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个时候,可以将歌曲重新放一遍,让学生结合图像来进行欣赏。看完图像欣赏完音乐,学生可能会感觉,歌曲要表现的是牧童在放牛的情景,也可能会感觉牧童在牛背上玩耍等情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时地讲解,将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进行说明。然后可以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否为图画添上其他的内容呢?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学会自己思考,还展开了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

四、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主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并且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音乐的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会让学生学习一两种乐器,学生会有一种想要展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满足学生的展现欲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小学音乐论文,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羁绊。例如,在音乐课中,可以给学生对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讲解,其原理和构造等。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制作,并且让他们课下进行联系,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发挥,做出好的乐器,展现出新颖的展现形式。可能有的学生会用碗装水,调出不同的音调,用筷子进行敲击演奏,也有可能学生用酒瓶做成编钟来进行击打出声,表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生的想法不同,做出来的东西和效果也就不同。这样,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现,自信心得到提高,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也会让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更加努力地对音乐进行探索,更加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五、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不仅对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很好的一种反馈,也能够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很好的促进。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师范出版社,2003,(4).

[2]多滔.情感体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是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有很大的作用和效果。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

一、突破传统,师生共享音乐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创新教育。其主要摘要唱唱跳跳的时候,还可以直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讲台的隔离,跟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仅让教师变得平易近人,也让学会能够对教师更加接受。

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的课堂中,不需要缜密的思维和优美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丰富的想象能力。这是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时候,可以先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将歌曲的作者资料让学生进行了解,明白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歌曲的提点和体裁等资料。将歌曲的背景资料先进行介绍,能够让学生增加对歌曲的认识和了解。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山歌的特点,以及唱歌的位置,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在山野唱这首歌的情况。学生在对这首歌进行学习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对这首歌进行诠释。只要学生能够将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出来就行了。可以采用合唱的凡是,或者加上简单的伴奏。让学生通过想象身临其境小学音乐论文,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够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创造气氛,加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的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该努力地创造出宽松、轻松和自由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能够感觉到放松。而且,这种氛围应该与课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这样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接受。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探索和尝试,并在自己的想象中,与课文的情境进行融合。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可以先将牧童的形象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深入学生心中,然后再将图调大,让学生看的更加清楚,再将图调小,让学生有牧童已经走远的感觉。学生对这个一定会很感兴趣,不明白教师这样做有什么意图,以及图片的意义是什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个时候,可以将歌曲重新放一遍,让学生结合图像来进行欣赏。看完图像欣赏完音乐,学生可能会感觉,歌曲要表现的是牧童在放牛的情景,也可能会感觉牧童在牛背上玩耍等情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进行适时地讲解,将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进行说明。然后可以对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理解,能否为图画添上其他的内容呢?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学会自己思考,还展开了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深入的了解。

四、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其学习能力的一种。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主地进行音乐的学习,并且能够投入到学习之中,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自己寻找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创新,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音乐的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现代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会让学生学习一两种乐器,学生会有一种想要展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满足学生的展现欲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且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小学音乐论文,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羁绊。例如,在音乐课中,可以给学生对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讲解,其原理和构造等。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制作,并且让他们课下进行联系,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竞赛。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发挥,做出好的乐器,展现出新颖的展现形式。可能有的学生会用碗装水,调出不同的音调,用筷子进行敲击演奏,也有可能学生用酒瓶做成编钟来进行击打出声,表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学生的想法不同,做出来的东西和效果也就不同。这样,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也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现,自信心得到提高,得到了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也会让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就会更加努力地对音乐进行探索,更加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来。

五、结语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了,不仅对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很好的一种反馈,也能够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很好的促进。这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师范出版社,2003,(4).

[2]多滔.情感体验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9.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4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5

目前,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养成不打架不骂人的好习惯、养成有错就改的好习惯、养成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等等,针对中小学生贪玩、叛逆的感性思维特点,通过音乐歌曲教学形式,例如一首《对不起,没关系》歌曲的学唱教学,对学生进行礼貌用语好习惯教育和有错就改的教育,这时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素质教育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其中环保教育是涵盖于中小学文明礼仪行为习惯教育的始终的,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养成爱护自己和他人物品的好习惯、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好习惯等等。

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教材内容展开拓展教育。

音乐课堂上,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爱惜课本。告诉学生所用课本纸张,都是来自大自然,是用砍伐的大树制成的,同时给学生讲解、展示树木在大自然中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释放氧气、是鸟类等很多动物的栖息家园、能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原料和木材,如果我们青少年能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爱护我们的課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减少对树木的不必要的砍伐,节约我们的林木资源,也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音乐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好阵地、而环保教育是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课堂上,教育中小学生要养成遵守社会秩序和爱惜公共财物的好习惯。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爱护学校、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折花枝、不踩踏绿地。由于中小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活动环节,把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词句编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会的歌曲旋律,做遵守秩序和爱护公物的创编歌词练习,孩子们有着爱玩的天性,音乐活动可以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促使学生主动去接受教育;为了进一步加深孩子对危害的理解和感受,利用幻灯片和投影仪打出不爱护公共财物和不遵守秩序后造成危害的一些图片,再配上音乐,或者让学生观看小电影,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感,教育学生从身边事做起、爱惜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通过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改善应试教育的束缚,让中小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接受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6

1955年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任教。1960年被选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小学语文和音乐教研员。1972年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曾任音乐理论与教育教研室主任,为各层次学生讲授基本乐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教育实习。通过多年奋斗,她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小学教研员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转变。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发表了大量音乐美学与音乐评论文章,部分重要篇什收人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硕士论文《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至今仍为从词曲关系研究歌曲中的美学问题并由此深入到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代表作。80年代音乐美学学科重新起步之际,他曾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来自外界的批评与疑惑,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文章。大胆提出“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必须以概念的方式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摆脱“狭隘经验论”的影响。他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立美”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运用等论文,都引起学界普遍关注。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7

一、建立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在当今音乐教育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其中影响在我国较大的有“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功能(社会)的音乐教育哲学”“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以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等[1]。我国鲁东大学的崔学荣在深入研究以上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

(一)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理论基础1.多元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间存在兼容性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哲学思想呈现出普遍的兼容性。比如美育音乐教育哲学观兼容了审美哲学与功能哲学的思想,主张音乐教育既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又要培养人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在强调音乐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的同时,认同音乐教育同样具备教育、社会、文化、创造等功能。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兼容了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强调音乐是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与学生的亲身参与的同时,提倡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理解音乐。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既从审美、实践出发,又超越审美和实践,达到审美与创造的高度,主张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教育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上。纵观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既各具特性,又存在相互兼容的性质。2.课程标准中体现出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新课标”中所确立的课程性质以及课程理念中,均以“美育”“文化”“审美”“实践”“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基础。比如,在“新课标”课程性质的人文性中就是这样表述的:“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2]在“新课标”的课程总目标的表述中融入了“功能”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在三维目标视阈以及在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进一步体现出以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背后的哲学理论基础,深入、透彻地把握其内涵,认同并理解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才能从更深层次上解读课程标准,才不会出现教学行为的机械模仿、盲目跟风的现象,才会避免出现诸如关注了学科综合与文化的多元性、却偏离了音乐本体,强调了音乐实践活动而导致音乐活动的花哨作秀等一些较为极端的现象。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哲学主张鲁东大学崔学荣提出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从三个层面阐述了其哲学观点:第一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层面进行阐述,即“在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的过程中,体现音乐审美与文化的统一、美育论与功能论的统一。也就是从音乐教育的内容来看,要以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为基础”[1]。第二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以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载体”[1]。第三个层面,是从音乐教育的目标进行阐述,即“从音乐教育的目标来看,以美育论哲学和功能的音乐哲学为指导”[1]。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的合理性,规避其局限性,向我们提出了开放哲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建立起“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的,以音乐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为重点,同时使学生受到美育的和功能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1],才能将其转化为专业发展的“内动力”,从根本上实现音乐教育的优质教学,使自身成为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践行者。

二、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充分认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音乐教育的多维性,丢弃“非黑即白”的单一思维惯式,运用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来指导教学实践。

(一)以文化为引领,以审美为核心“文化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文化”理念已广泛地被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中,一些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在不断探索着文化的切入点与音乐审美的融合与贯通。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首先要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相应的文化情境,引领学生在音乐文化的“原始语境”中进行音乐性的审美,促使音乐“原始语境”与学生“主题文化语境”的融合。要始终沿着文化的主线展开,不能偏离轨道。其次,要以音乐为本体,坚守音乐艺术的独特禀赋,引领学生探索音乐的内在表现力,使学生深入到作品内在的音乐性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精确体验,充分领略音乐要素所蕴含的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深刻领悟音乐艺术的独特美。同时,要避免文化淹没音乐审美,或音乐审美没有文化的现象,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跳竹竿》,就是以彝族民歌为教学内容,通过用方言朗诵歌词,用惊钟、椰壳为歌曲伴奏,跳彝族竹竿舞等,将学生带进了彝族的文化语境中,充分体现了以文化为引领的教育理念。该课例在演唱、伴奏、跳舞等艺术实践中处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了以音乐为审美本体的教育思想。

(二)强调音乐实践,突出创造能力培养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引领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样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是教学的主体内容,要使每位学生都做到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是音乐实践的关键所在。首先,教师既要有精心设计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又要有探索教学中新生成的教学资源的勇气,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将实践活动推向纵深。其次,创造力的培养是儿童内在发展的需要,音乐是极富想象力的一门艺术,能刺激儿童产生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儿童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始终保持持续的兴奋度,就要不断地给予学生新刺激与新挑战,精密设计每个环节的创新点,不断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使音乐创造即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3],使音乐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音乐实践与创造活动的设计要紧紧依托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契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和知识储备,只有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使其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例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月亮月光光》,教学紧紧围绕为台湾民歌《月亮月光光》配伴奏而展开,教师精心设计了聆听、演唱、演奏、音乐编创等层层递进的实践环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全班学生做到了人人参与,亲身体验,实现了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教学,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做到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另一方面,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探索三角铁、蛙鸣器、小纸片、钢片琴等打击乐器的音响特点,使学生创造性地用它们来模拟月光、蛙鸣、风声、流水声,进一步烘托了歌曲意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以美育和功能为借鉴,实现育人目标教育是人类最具目的性的一项社会活动。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它综合了音乐和教育两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情感、音乐技能外,还要关注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审美观和欣赏能力,还要培养健康人格。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借鉴古今中外的美育哲学思想和功能的哲学思想,将教育理念提升到培养人的层面上,使音乐教育成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育人教育。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成为热爱音乐的人,更要成为人格健全、富有创造力的新时代的谦谦君子。例如,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三只小猪》,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学生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即有秩序,又有合作,他们快乐地表演,并在表演中享受着快乐,在愉悦的氛围中认知曲式结构、乐句、音乐情绪等音乐基础知识,整个课堂和谐、友善。

三、结语

小学生音乐论文篇8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还可以唤起学生的美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8. 谭玉凤 我校自制教具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