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现代爱情诗歌8篇

时间:2023-03-13 11:07:02

现代爱情诗歌

现代爱情诗歌篇1

摘要:《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而其中的爱情诗更具有明显的特征,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爱情诗具有感情热切大胆,鲜明的民歌特色,强烈的抒情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等特点,这些特征对于中国的诗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自此我国抒情性文学便树立了其对于文学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特点 影响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4-0020-01

引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诞生。《诗经》中的作品大都关注现实,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丰富而深刻,题材多样,尤以表现婚姻和爱情的诗歌最能体现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活动,这类诗歌在《诗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从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同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产生长远的影响。

一、从内容方面谈《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

1 追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开端,《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在那个社会,青年人想要追求忠贞不渝的爱情就要冲破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封建的婚姻制度更加剧了女性的苦难。因此,追求婚姻自由和对爱情的忠贞成为那时婚姻爱情诗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表达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方面,大胆而又委婉,其中《氓》最具代表性,“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它通过一个妇女的不同寻常的悲惨遭遇,体现出了对整个男权社会的不满,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最后的结尾处女子主动提出了与对方决裂,这很明显的就体现出一种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2 乐观热情的感情基调和浓厚的民歌特色

这些婚恋诗歌健康、乐观的感情基调是建立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劳动生活上的。《周礼,春官,媒氏》中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写出了二月天气渐暖,人们可以适当在户外活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寒冷过程,男女人们身心都得到了适当的舒展,世界万物花草萌发,勾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欲望。《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都出现于十五国风当中。是由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作,大胆泼辣,体质短小,带有浓烈的民歌特色。例如《郑风》中收录的《将仲子》,着力刻画了女子的内心矛盾,表达压抑的青年渴望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精神,这首诗歌属于郑地,可见其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3 强烈的抒情性特征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诗经》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同时也是我国抒情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叙事诗较少,主要以抒情诗为主。例如:怨妇诗大都体现了妇女遭受婚姻的不幸,或被抛弃的悲惨命运,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君子于役》是一首闺怨诗,抒发女子对其丈夫久久不归的深切思念之情;《子衿》抒发了主人公对恋人的眷恋之情。正是由于婚恋诗中这种强烈的抒情性特征,从而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令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民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为我国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抒情特征作了坚实的铺垫。

二、在表现手法上对于“赋”、“比”、“兴”的恰当运用

《诗经》开创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就是铺陈排比,如《伯兮》“焉得宣草,言树之背”由自己的忧愁无法排遣,联想到忘忧草,从而说明其想念丈夫是忧思之源。在后代的诗歌中这种表现手法也很常见,例如被誉为“乐府双壁”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都广泛的运用了这种手法。“比”一般指比喻,是修辞意义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比喻女子对于青春易逝、容颜衰老的感叹。“兴”是指借助他物来引起此物。例如:《桃夭》中“桃之天天,烁烁其华,”用桃花灿烂的样子来说明新娘的美丽漂亮。

三、婚姻爱情诗对于后世的影响

婚姻爱情诗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手法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婚姻爱情诗中强烈的抒情性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如屈原的《离骚》是一首抒情长诗,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写游子思妇之情;而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李白的浪漫狂放和杜甫的沉郁顿挫更是将抒情发挥到了极致。

现代爱情诗歌篇2

关键词: 《我究竟怎样爱你?》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传统诗歌 现代诗歌 现代性

一、引言

诗是各民族最早的一种文学创作。[1]对于传统诗歌,并没有确切定义,但是“现代主义诗歌以其先锋性、实验性、叛逆性有别于传统诗歌”[2]。本文试分析《我究竟怎样爱你?》(How Do I Love Thee?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及《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S.Eliot,1888—1965)两首“情诗”的异同,分析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各自特点,着重分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主义一般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社会时期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现。[3]一般来说,文学上现代主义的起点是象征主义。艾略特是后期象征主义杰出代表,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早期诗作《情歌》,比较传统情歌和现代情歌的区别。

二、主题异同:情歌与否

在《我究竟怎样爱你》(How Do I love Thee?)这首十四行诗中,作者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诗中只有“我”和“你”,主人公尽情地表达着对爱人的浓烈爱意。第一行发出感叹:“How Do I Love Thee?”(我究竟怎样多么爱你?)紧接着同一行:“Let me count the way.”(让我细数端详。)(飞白译)[4]P426。除了首行,诗中共运用8个“I love thee”,意义逐层推进:第一个“I love thee to...my soul can reach”涉及爱情的广度和深度。第二个升级到爱情的必要性:“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e light.”爱情犹如人类需要阳光、空气、水一样,是生命的本能。第三个:“I love thee freely,as men strive for Right.”将爱情与权利和自由相比,它们都是不能被剥夺的。第四个:“I love thee purely,as they turn from Praise.”指出她的爱情的真诚和纯洁,就如同人类不为奉承吹捧迷惑。在第二个诗节里,情感逐渐递增,第五个:“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with my childhood’s faith.”爱情像孩童时期对上帝的爱一样纯洁,第六个:“I love thee with a love...with my lost saints.”进一步讲述其爱情的忠诚,对她而言,爱人就是圣徒,她会一如既往地忠诚相对。第七个到达小高潮:“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smiles,tears,of all my life!”她会用整个生命去爱。最后一个最为强烈地表达了情诗真谛:“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诗人的爱情得到升华,穿越生死,至死不渝。

王佐良如此评价此诗:“‘我自由地爱你,像人们选择正义之路’,这就使情诗脱出了一般卿卿我我的格局,而结尾处反顾童年的激情,前瞻死亡之并非终结,更使意境深远起来。”[5]爱情在这首情诗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赞扬,表达了作者的浓烈情感。而在《情歌》中,以情歌之名,谱写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画面。

乍一看《情歌》似乎是描写才子佳人的故事或缠绵婉约的爱情,然而读下来后却发现这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歌,却是普鲁弗洛克夭折的“求爱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犹豫、彷徨、迟疑不决的普鲁弗洛克:他性格类似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还有时间,还有时间。”“这到底是不是值得,这是不是值得?”、他无能到不敢也不知道如何将情歌唱给对方听(“我敢吗?”“我该怎样行动?”),以及他的极度自卑(“她们会说:‘他的头发越来越稀薄了!’”“我也曾见那永远站着的侍者,举着我的大衣……我害怕。”)

普鲁弗洛克的心理状态展现了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普遍的异化观念。“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内容上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绝望的悲观主义,或曰危机意识,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人的处境和人的未来的看法上”。[6]人们能意识到世界的琐碎、浅薄与无聊,甚至企图采取某系行动,却缺乏必需的意志、精力与激情。因而现代版的“情歌”关注的主题并不是爱情,而是人的精神状况。李维屏也指出:“普鲁弗洛克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典型的反英雄人物。他的孤独、焦虑与恐惧实际上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间西方人的普遍心态。”[7]诗人借“情歌”之名,在不断提醒读者这“无情歌”并非仅仅是普鲁弗洛克个人的痛苦的倾诉,而是现代社会的心灵荒芜,使读者对徘徊踬躅、恐惧自卑状况产生共鸣。

三、形式与技巧:传统戏剧独白和其他

现代爱情诗歌篇3

苏教版现当代诗歌高中诗歌教学

现当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热点。由于和人教版的教材内容不尽相同,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学独具特色,对于现当代诗歌的教学也有不同,这一点应该区分清楚。苏教版的高中诗歌教学,要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条不紊地进行,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精神,也要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进行诗歌教学的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要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现当代诗歌的研读和理解能力

现当代诗歌是相对于古体诗、旧体诗而言的,大致是以五四时期作为分界线,受到国外现代诗歌的影响,结合中国特色,逐渐形成的诗歌形式,可以说,中国的现当代诗歌就是成长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涉及到高中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务必要让学生明白现当代诗歌的含义和来源,这其中的来龙去脉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第一步。只有普及了现当代诗歌的内涵,才能进行具体的诗歌教学。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现当代诗歌的分量还是很重的,也是教师教授的难点,更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热点。所以,教师对现当代诗歌的教学,要改变过往死气沉沉和长篇大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全新的“研读”和“领悟”教学,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领会诗歌感情,学习诗歌的语言运用方法。

首先,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诗歌,就是要仔细研读诗歌中的“每一句和每个字”,要把诗歌拆卸开来,让学生分解地来看诗歌的语言构成,并逐一解读。其次,要理解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技巧,把诗歌的神韵深入领悟,要深刻了解诗歌的手法和技法。最后,要感知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的情趣和志向。这三个阶段,是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基本步骤,也是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的必备步骤。

如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诗中有这样几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几句是本诗中极为精彩的语句,教师在进行本诗的教学时,应该注意,在分析这几句之前,要让学生清楚诗歌创作的时间和背景。本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1927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诗歌是借雨巷之名和雨夜之势来暗指黑暗的社会,用一系列的寓意物来代指作者愤懑、不满和无助的心情。上面的几句诗,在教学时应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技巧和手法,分别是代指、排比和顶真,诗歌的总体技法是寓情于物,表达愤慨。

二、诗歌教学中,要加强诗歌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现当代诗歌大都用词巧妙、文笔细腻、语言华丽,是研究现当代汉语词汇的重要参照,具体到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就要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爱好和习惯。诗歌是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有着天然的韵律美,适合进行朗读和背诵。尤其在苏教版的现当代诗歌中,大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朗读的价值很高。通过教学中带领学生进行朗读现当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明了诗歌的含义,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事件,进而领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诉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当代诗歌一般而言都比较接近于现代白话文,所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通过多次的诵读还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词句深意,进而带动诗歌素养的提升。

另外,在苏教版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必须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学生大多避而远之,这是因为诗歌基本都是简化和有寓意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不如白话小说、散文等容易,所以造成了学生的轻度厌恶情绪,这些是可以理解的。教师在教授现当代诗歌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由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仿佛他们才是诗歌的主人和作者,在他们领悟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蕴美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激起对现当代诗歌的兴趣,从而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作为现当代诗歌教授的重点,使学生具备自主解读诗歌的能力,这样才是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吸取诗歌中“美”和“情”的营养

诗歌是艺术化的文学样式,现当代诗歌是更加自由化的文学体裁,意境悠远,感人至深,往往诗歌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基于现当代诗歌教学的实际,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方才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三课本中节选了苏婷的一首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有部分诗句如下: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在这段诗中,作者用写实和言情的结合,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刻热爱,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要传达给学生爱国主义的理念,要让学生深入诗歌的情感深处,仿佛自己置身于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土地上,仿佛吸取了祖国带给的营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祖国的伟大,才能加深自己的爱国情感。

让学生充分放开思想的束缚,体会诗歌意境带来的震撼,尽情地吸取诗歌传递的“大美”和“真情”,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爱国热情,这才应该是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琛.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

[2]黄霞.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之我见[J].魅力中国,2010,(10).

[3]费淑艳.现当代诗歌鉴赏的“四要”[J].语文建设,2008,(11).

现代爱情诗歌篇4

关键词: 哈代 诗歌 悲观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英国诗歌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经成了遥远的往事,随着丁尼生和勃郎宁的逝世,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余波彻底衰落。整个英国诗坛似乎只是在等待着另一次高潮的来临,比起主流的现实主义小说,诗歌显得落寞而孤寂。但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时代的诗歌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

因为哈代所取得的杰出的小说成就,他的诗歌常常为人所忽视。但是,哈代的诗名到了20世纪后期日益隆起,已经丝毫不逊色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名声,而这也是哈代本人生前所乐于看到的。其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诗歌的偏爱,宁愿被别人称为诗人,而不是小说家。

因为在哈代看来,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更能自由地表达思想,不受限制。哈代最早走向文学道路就是从诗歌起步的,他曾仔细研读过斯宾塞、弥尔顿、华兹华斯等人的作品,在伦敦作学徒期间就开始尝试写诗,他早期的诗作《无色的音乐》、《深思的少女》情感真挚,富有想象力,意境深远,展示了他的诗歌才华。而在写作小说期间,哈代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当《无名的裘德》遭受到评论界的抨击后,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在1898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威塞克斯诗集》后,哈代接连出版了8部诗集,包括《时光笑柄集》、《环境讽刺集》、《今昔抒情诗集》等,诗歌创作多达918首,最后一部诗集《冬天的话》于1928年他去世后出版。

如果说哈代创作的小说有一种诗的意境,那么他创作的诗歌则属现实主义。哈诗冷静、严肃,甚至略带嘲讽地观察人们日常生活的希望与恐惧、困惑与迷惘、喜与悲、苦与乐,而且诗作大多具有自传性。正如他的第二位妻子弗洛伦斯所说:“要了解哈代的一生,读他一百行诗胜过读他的全部小说。”①哈代抒情诗有四类题材,即爱情、自然、战争和死亡,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领域。

在西方文化中,爱情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爱情即人生。在文学作品中讴歌爱情的美好和美妙一直是其长盛不衰的传统。哈代是珍惜爱情的,他那一千多首诗中,有不少是歌颂爱情的力作。哈代的爱情诗真挚纯朴,深切感人,体现了他丰富的感情世界和敏感的内心感触。特别是在1912至1913年间为追忆第一位妻子埃玛而作的总题为“旧焰余烬”的组诗,用词质朴,情真意切。哈代与埃玛年轻时的热恋曾轰轰烈烈,婚后初期也是琴瑟和谐,但其后的生活却并不美满。哈代喜欢结交少女,而埃玛对此则极为不满,两人的感情自然很难融洽。1912年埃玛去世后,哈代对她思念不已,他对曾同他一起度过人生最幸福时刻的女人的突然离去感到震惊和悲痛,并把自己的情思写入诗中来传达他在埃玛去世后的心境。

哈代诗中另一频繁出现的题材是自然。尽管自然从来不曾是他的主题,仅仅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但他依然是一位热衷描写自然的诗人。哈代一生写过近百首自然诗,是其诗歌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长年居住在乡村,他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密关系,哈代的诗歌长于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并寓情于景,表达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在他的诗歌中,仿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风雨雷电、飞禽走兽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尤其是对树枝的描写,达到了活灵活现的地步,有人甚至称呼哈代为“树枝诗人”。他对自然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他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看到了人类的悲剧命运。虽然对于哈代来说自然是灾难的承受者,本身有许多不和谐因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充满着残酷的竞争,然而他在自然诗中从来没有让人们放弃生存意志,而是将希望寄托于人这一大自然殊的群体,寻求着人与人之间的爱,希望人们用坚韧和刚毅的态度来对待生存的痛苦。所以对于大自然,哈代既不像他的前人那样顶礼膜拜,又不是简单地回避。在继承华兹华斯的一部分思想的同时,他又抛开了华兹华斯积极向上、充满希冀的一面。他试图在大自然中找寻智慧、善良与美,但又在诗中展现自然阴暗残酷的一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观。

哈代试图从自然中寻找善与美,可是又难以掩饰他内心的荒凉,因此,他所描写的自然经常呈现出阴惨萧瑟的景象,这也是因为哈代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战争和死亡的威胁所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而这两个方面也是哈代诗歌经常涉及的主题。哈代生活的年代,英国经历过英印锡克战争(1845―1846年)、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阿战争(1838―1842年、1878―1891年)、第二次英缅战争(1885―1886年)、英布战争(1899―1902年)、几次入侵中国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多次重要的国际战争。战争对哈代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哈代一生写了40多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他的战争诗在他的全部诗作乃至英国的战争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战争,哈代是明确反对的。1899年当英国发动侵略南非的战争时,他曾以《离别》一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作于1902年的《他杀死的人》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此外,哈代还写了诸如《士兵的妻子和恋人之歌》等不少优秀的反战诗。哈代认为,战争是对生活的否定,是对人性的摧残,在战争中人性被扭曲,真善美被摧残。在其战争诗中,哈代揭示了战争的荒诞性和邪恶性,对战争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揭示了战争给人类生存状况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流露出悲观的情绪。

战争必然会带来死亡,暮年的哈代越来越感受到死亡的阴影。哈代活到87岁,亲朋故友大多先他而去,难免有不胜感慨之叹。哈代在《他在她的葬礼》等诗歌中以低沉哀惋的笔调写出了对生命的留恋,也揭示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人生的短暂与脆弱,充满了感人的忧伤。

在哈代创作的诗歌中,除了短小的抒情诗外,还有《列王》这样的鸿篇巨制。《列王》是英语文学中最长的诗,共19幕130场,它的创作和构思,哈代共花费了30多年。《列王》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史诗,通过对拿破仑的刻画,以及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展现,再现了一个混乱和痛苦的时代,探讨了人类的历史命运。《列王》全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式多变,在哈代的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诗人的哈代,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诗中所表达的悲观情绪,对于科技迅速发展下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婚姻等人生课题的探讨,与现代人的心理不谋而合。正因如此,他赢得了读者。用米勒的话来说:“现在,哈代已被公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②

注释:

①弗洛伦斯・哈代.哈代生平.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83:392.

②米勒.哈代.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5:269.

参考文献:

现代爱情诗歌篇5

从2002年南枫出版第一部作品《爱・COM》后,南枫已经连续出版了3部作品,第4部作品目前正筹备出版。以爱情为主题的南枫作品,形成了其诗歌特色,歌颂爱情真谛,成就了南枫作品在读者心中的美好旋律。读者关注南枫,热爱南枫作品,无疑是南枫作品补养了当代人爱情观的营养不良。也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渴望,从而让读者在迷惘中找到了爱情的审美尺度。南枫宣扬爱情观念,诗咏大爱成为当今诗坛乃至文坛的传说。

正因此,南枫受到当代文坛褒奖。

2005年11月5日,第世界诗人大会暨第一届中国诗人大会,在北京举办分会。在会上颁发了一项特殊荣誉:向青年诗人南枫授予了“桂冠文学家”称号,轰动了中国诗坛。这是世界诗人桂冠联盟首次向中国大陆诗人颁发的此项奖励。也是该组织对有文学贡献的作家、诗人的最高奖励,该组织很少颁发这样的奖励。

来自世界各地的12个诗人大会组织和40余位著名诗人、引领中国诗坛潮流的30余位国内著名诗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有关媒体记者、诗歌爱好者200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南枫继2002年出版中国首部爱情摄影诗集《爱・COM》。2003年出版歌颂抗击非典英雄的爱情摄影诗集《爱・Angel》之后,2005出版的《爱・NET》是他的第三部爱情摄影诗集。至此,南枫仅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歌3部曲。以诗歌形式歌颂永恒爱情,用诗歌呼唤着人们对爱情的良知,表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南枫的爱情摄影诗集,因为撕心裂肺般地表达了爱情的悲欢离合,被喻为中国诗坛的“廊桥遗梦”,引起了诗坛的极大关注。

《爱・NET》是一部描写和抒发爱情感悟的作品,这部诗集没有出版时。就已经被拍摄制作成诗歌电视艺术片,进行了探索性的电视与诗歌艺术结合尝试,2004年10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岁月如歌”栏目播出。国内著名朗诵艺术家乔榛、丁建华的真情朗诵,使得这部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时在诗歌爱好者中产生极大影响。

2004年1月2日。中国作家协会和《诗刊》社,为南枫召开了作品研讨会。对南枫作品和南枫的创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南枫诗歌运用的影像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时尚化特点,具有全新的视觉,南枫为中国当代时尚化诗人。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在南枫诗歌研讨会上赞誉到:“诗人将自己的体验和人类爱情和普遍感受都融进了自己的诗篇,有些诗更能够抒情与写景结合起来,让读者从衷心的爱情诉说中也感受到画意,从画意中领略到更深、更丰富的爱的情韵。”

最近,南枫又创作完成了第4部爱情诗集。不久前,笔者见到南枫时,他说从三亚回来,专门为诗歌摄取南国风光配诗。

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评论和赞扬说:“南枫写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爱情观。我觉得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在相信爱情,并在情感上表达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从南枫的诗里能够看出,他始终相信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东西,这很重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的爱情观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样,受到西方浪潮的影响,不太严肃。比较随便。这样的东西不应该歌颂。我们还是要歌颂美好的东西,比如对爱情的忠贞。”

中国煤矿文联主席李士翘评论:“作者以曲折百转的爱情波澜,激昂悲壮的炽热情怀,执著地宣传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社会观。作者道出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爱的真谛、爱的忌讳、爱的企盼、爱的誓言、爱的基础、爱的责任……作者以激情和感悟,揭示了爱的规律,说出了爱的本质和爱的归宿。我坚信,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一个把爱奉献给人民的作者,必然会受到读者的喜欢,社会的尊重。而南枫先生正是这样的人。”

南枫的《爱・COM》、《爱・Angel》作品相继出版后,《北京晚报》、《战友报》、《燕赵晚报》、《环球纪事》、《中国发展周刊》、《赤子》、《今日中华》等上百家媒体对南枫和其作品进行了报道。

付出了就会有收获。迄今。南枫作品已先后获中华“八喜杯”诗歌大赛奖、首届中国长城文学奖一等奖、第世界诗人大会(首届中国诗人大会)铜奖、桂冠文学家称号。2007年12月24日,《时代人物》为南枫颁发了“2007年度时代人物奖”。

极为可贵的是。南枫并不是职业诗人,他是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他在大型企业作宣传管理工作。工作量很大。诗歌爱情三部曲的诞生完全靠牺牲了大量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完成的。南枫已不知放弃了多少节假日、周末时间,也数不清用了多少星夜良辰。南枫不仅用诗歌内涵感染读者,还用新的形式改变诗歌市场。给每一首诗配上一幅图片。3本诗集,近300首诗,每一幅图片都要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段故事。请了100多位模特,选择了100多个场景,拍摄一本书就要用一年时间。摄影师实在请不起,南枫就亲自拿起照相机,自己完成了第3本诗集《爱・NET》的拍摄。南枫还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把诗歌拍摄成MTV,拍摄成诗歌电视艺术片播出。在读者中产生强烈震撼和共鸣。这一切投入与实践,不是靠说。要靠做;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连续几年的奋斗拼搏。对于南枫个人来说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投入、精神压力。但南枫始终没有被困难压倒,没有被坎坷挡住,没有被周围异样的目光和冷嘲热讽所左右。南枫用无限的激情与满腔热血。用永不言败的勇气与志气,成就了诗歌理想,收获了诗歌业绩,叙写了一段中国诗坛的神奇故事。

链接・南枫诗歌欣赏

爱情链

不知你到没到过山海关

那里有长城的起点

也有一个闻名的爱情链

很久以来让高山与海水相连

不知有多少朋友在此加了爱锁

把钥匙扔得好远好远

不知有多少朋友许下心愿

祝福自己的爱情海枯石烂不变

如果你相信这些灵验

就一定去一趟长城的起点

带上一把最好的爱锁

咔嚓一声把爱锁上百年

我怕我会喜欢你

其实你不必生气

不是我置之不理

只是不敢有更多的关怀

因为怕喜欢你

不是你没有魅力

更不是缺少甜美

也不是我心如死灰

只是想保持距离

要知道一旦友情逾越界限

就会改变交往的主题

承诺眼神和举止

都会赋予特别的含义

如果你真的渴望

内心为我留出天地

那就耐心地等候

因为我并没有说要放弃

绝版的今天

当翻开发黄的相片

才知道过去一年又一年

过去的时光已经无法回转

无法回转的每个日子都成了绝版

当再看自己的容颜

才知道岁月无情的摧残

逝去的永远无法找回

无法找回自己的青春浪漫

当数着年龄的改变

才发现一天天走向中年老年

想起无法挽留的是时光

年轻的时光越来越远

当明白今天已经绝版

才更加珍惜美好的情感

现代爱情诗歌篇6

关键词:现代爱情诗,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开拓

人类的情感天然的需要表现,爱情其中最为迫切最为复杂多变的。爱情表现的最佳方式往往是诗歌,心理、情感的内在节奏通过语言节奏得到自然的表现,这就是爱情诗之所以感人的深层因素。中国早期白话爱情诗往往注意了情感的抒写,但逐渐陷入了感伤主义的泥淖里,忽视了韵律和节奏的重要性。朱光潜在《诗论》中指出四声(平仄)对中国诗的节奏影响甚微,节奏大半是靠“顿”即顿的抑扬顿挫显出节奏。作为爱情诗创作的一支劲旅——新月诗派,很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新月诗派依靠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一方面反对诗歌感伤主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反对新诗的毫无规则,提倡新诗形式格律化。事实上,新月诗人为现代爱情诗的发展带来了一个转机,即爱情诗摆脱了早期非诗的因素和轻佻的弊病,走进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从新月诗派开始爱情诗才真正开始在新诗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闻一多的西方情结在诗歌中表现明显。闻诗更多透露出对世界的冷鹜甚至绝望。如《你指着太阳起誓》。失恋情绪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爱情的失望甚至绝望,爱情在这里已不是海枯石烂的誓言和地久天长的厮守。真正的爱情是转瞬即逝的,只一瞬间的感动就足以陶醉了。真正永恒的只是死亡,那“不坏的千春”才是人生永恒的归宿。这明显带有西方的死亡意识。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不知生焉知死”,是儒家重生入世思想。其次,形式的西化。朱光潜《诗论》中认为,西诗的单位是“行”,每行不必是一句,上行没有表尽的意思可以流注到下一行完成。中诗以“句”为单位,大多数诗一句完了,意义也同时完成,声音也就自然停顿。但情况也非绝对,中诗有些诗虽然分为上下两句,但意义却不能拆开形成有规律的段落,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等诗句(此类诗句很少)。这首诗清楚了显示出向西诗分行学习的味道,诗的第一句“你指着太阳起誓,叫天边的凫雁说你的忠贞。”就分为两行,上行没有表达尽的意思流注到下一行才得以完成。类似的还有《口供》和后期的奇作《奇迹》。虽然他的爱情诗创作并不丰富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徐志摩作为新诗的一代领袖,同时也是诗坛的一代情种,他的大部分诗作都带着爱情况味,不过处处显示爱情某些诗往往也就失去了爱情诗应有的深度。他明确主张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对音节字句的分析不以为然,在“理性节制情感”和“诗歌格律化”的口号下走出一条独特的诗歌音乐化的路子。古典主义的矜持和浪漫主义的理想和抒情使他形成成了一种天才式的挥洒。虽然他作为新月诗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事实上却与但多数新月诗人走的并非一条路子,自成一格。他在爱情诗领域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与张幼仪、陆小曼的爱情纠葛,与林徽因等女子的电光火石般的情感让他对爱情体味痛苦而令人回味。他对“爱、美、理想”的追求,以爱情为心的婚恋经历以及天才诗人的敏感和手腕,使得他的爱情诗创作几乎可以贯穿他一生,甚至《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雪花的快乐》之类的含蓄隐晦的诗作都可以看做是爱情的呓语。至于《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跳荡》、《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偶然》、《别拧我,疼》都是他爱情的波折和快乐的心灵记述。他的爱情诗都带着自叙传性质,几乎都是他爱情的某种记录。

扩大诗径和创作技巧两方面,从爱情诗的发展来看,早期象征派和现代诗派重在后者。他们使中国新诗逐渐摆脱了古典和浪漫的情调和技巧,走进现代诗歌的领域,在现代诗歌技巧和诗歌理念的更新是全方位的。可以说在郭沫若开一代诗风的创作和新月诗派的新格律体的大潮之后,他们真正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现代诗歌的创作——形式与内容的逐步现代化。

粗略统计一下新月诗派的爱情诗,吻唇眸心的出现率几乎占了大半,如同旧诗中风花雪月的意象几乎成了一套隐喻系统。写到爱情必会出现这些字眼,以至于一场约会、一个吻都要借助爱情诗记录一番。这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即使是徐志摩这样的天才诗人也会出现像《别拧我,疼》之类的诗作,其余的新月诗人更是陷入其中,以至于对爱情本身的礼赞流于艳情般的书写了。再看象征派诗的晦涩也好,现代派诗的散文也罢,都是对爱情诗创作技巧的开拓翻新——戴望舒的《雨巷》在诗的音乐性上和意象的营构上还是没有超出新月诗派的影响;卞之琳的《鱼化石》“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这爱情的象征意味超过爱情本身,还是在晦涩中挣扎不出;何其芳的《预言》倒是很具意味,象征手法的运用,句子的整饬特别是音乐性的追求都达到了现代派的一个高峰,但是诗中“不幸的爱情”幻若一阵奇风,吹过了只留下皱了的湖面,象征的技巧盖过了爱情本事。

现代爱情诗歌篇7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现代爱情诗歌篇8

摘要在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笔下,古希腊女诗人萨福被演绎成为神话萨福,她们对神话萨福的书写体现了自身当时当地的意愿,通过萨福来传达了一种女性意识与自我认同,同时阐发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诗学。

关键词:萨福 浪漫主义 情感诗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家们认为,不同形式的神话故事都源于一种排斥女性的父权文化传统,它们往往弥漫着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主义神话批评作为一种主要的批评方法,对西方传统神话进行解构,女性作家也在。而在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歌中,被反复书写的是萨福神话。萨福是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女诗人,她通过对传统神话的重读或建构一种新的、以女性为中心的神话来书写自己的文学作品。由于大部分萨福诗歌作品的散佚,后人对她的关注反而是其颇具神话色彩的传奇人生。在后代学者的眼中,她是一个奇异的女子,是“第10位缪斯”,但是对于萨福的性取向、萨福与法翁的爱情故事、萨福的为情自杀,甚至法翁的性别等问题,后代的学者们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史的久远和地域的距离使得萨福披上了神话的光环,被后来的文人墨客们反复书写与重构,但是“关于萨福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一切,后人的理解大多掺杂了想象的成分。人们乐于想象一个他们所需要的萨福,而他们的需要却联系着他们最切身和最当时的愿望――一种个人的和时代的限定性。”

一 女性诗人笔下的萨福

在浪漫主义女作家的眼中,她们更愿意相信萨福是一个殉情的异性恋女人,她的故事被演绎为异性恋的爱情悲剧,情感炽烈的女子的爱情悲歌。法国浪漫主义女作家斯达尔夫人的《柯丽娜》(1807)就诠释了一个现代版的女萨福,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柯丽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但却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才情导致了她爱情的不幸,爱情的不幸又最终使她走向灭亡,柯丽娜的爱情悲剧并非是微观的个人情感问题,而是影射了整个父权文化所带来的性别偏见和情感冲突,女性的智慧和才华在男性的眼中成为威胁他们地位的武器。从某种角度看,柯丽娜那保守刻板的、带有典型的男权思想的恋人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凸显出带有性别偏见的社会“……如何残酷无情地摧毁了个人幸福”。柯丽娜的命运与萨福如出一辙,而由这部小说所带来的“萨福―柯丽娜神话”也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笔下的经典主题,对于她们来说,“以萨福―柯丽娜神话为典范的爱之挽歌是一种主要的方式”。

以罗宾森(Mary Robinson)、兰登(L.E.Landon)及海曼斯(Felicia Hemans)等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们高扬萨福作为女性诗人的地位,认为萨福是其时代无与伦比的女性诗人。萨福的悲剧命运也让她们联想到自己,颇有同病相怜之感。她们在萨福与柯丽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萨福炽烈的情感与被恋人抛弃的命运也深深打动了浪漫主义女性诗人,她们竭力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并通过萨福来传达她们的呼声。她们在作品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及萨福,甚至有的诗歌直接以萨福命名。联想到自己的情感际遇,她们无疑有着强烈的使命感,难免会在萨福身上找到力量与安慰。可以说,大多数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婚姻爱情都是不幸的,都有着曲折的情感经历和不幸的婚姻经历,而这种不幸的主要根源就来自于父权社会的性别偏见。

浪漫主义女性诗人“避开了男性诗人以华兹华斯式的或者是自我本位的崇高为代表的对超验主体性的建构,而是采用了一种以萨福―柯丽娜神话为典范的自我牺牲的、去中心化的主体性。”“兰登是常常在诗歌中表达萨福―柯丽娜神话中所描绘的毁灭性激情之主题的英国女性诗人,她的诗歌中至少有33首的题目中带有‘爱’这个词。”萨福是“爱”的殉道者。而浪漫主义时代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她们在情感与经济上都依附于男性,怎样才能冲破这种樊篱呢?女性渴望得到真挚浓烈的爱情,但同时又不甘心去求得男性施舍的爱情,那么毁灭的爱正好可以表达出她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萨福的纵身跳崖、为爱而亡是一种勇气,而浪漫主义女性诗人们与现实抗争、与命运抗争亦是一种勇气。这些诗人通过萨福来表达的是“希望借公众承认这个平台来获得对她们自身伦理道德的认同”。“兰登和创作后期的海曼斯都集中创作挽歌式的诗歌,或是简短的抒情诗,常用的主题是爱、失去及死亡。……女性诗人的伤感挽歌比起男性诗人的挽歌来,更为温柔、更为自我意识、最后也是更为自我毁灭,把每一首诗都变为最后的歌;挽歌中非常重要的那种突现或自我发现,通常是以萨福式求死愿望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萨福在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作品中,呈现出爱、失去及死亡的主题――爱是炽烈的爱,是燃烧的激情;失去是爱的失去,由爱的失去而带来生命的失去,也即死亡。通过在作品中表达那悲伤的失去,女性诗人建构了一种同时具有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意味的主体身份。

二 萨福与情感诗学

萨福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炽烈,是“以一种直接、朴素、简洁而又高贵的形式所传达的激情”。这样的创作风格正好应合了浪漫主义的诗风和时代精神,尤其在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笔下。由于浪漫主义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萨福不仅仅是女性诗人的鼻祖,是她们的缪斯女神,是她们的梦想与寄托,同时更以女性的身份承载着更多的意蕴与寓指。

兰登用诗歌的形式改写了斯达尔夫人笔下的柯丽娜之死部分,称为《柯丽娜的最后一歌》(《The Last Song of Corinne》),其中“斯达尔夫人小说结尾处设计精巧而又充满不祥意味的女主人公那自杀身亡的那一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位浪漫主义女性诗人的政治观,而且也有助于理解她的诗学观。”这就说明:萨福也好,柯丽娜也好,她们在浪漫主义女性诗歌中所承载的还涉及到她们的创作论。

玛丽・罗宾森早在18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清晨邮报》等一些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了。1800年,罗宾森继罗伯特・骚塞任《清晨邮报》的诗歌编辑一职时,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都是其下属。罗宾森是诗歌艺术的大师,其在文体、属类以及韵律方面是同时代如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这样的崇敬者所无法匹敌的,柯勒律治还将其称作“无可争议的女性天才”。罗宾森的诗歌创作生涯持续了大概30年左右,她的诗歌创作多为情感诗与激情诗,在创作之中还不断阐发诗学思想。“作为诗人,罗宾森为我们称之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主要贡献,影响了诸如柯勒律治和华兹华斯这样的经典诗人。”

罗宾森创作的彼德拉克体十四行诗《萨福与法昂》(Sappho and Phaon,1796)是“充满色欲的、女性主义的、激进的”作品。“标志着罗宾森诗歌创作的顶峰。……罗宾森勇敢地将自己确立为萨福抒情诗传统和‘合法的’彼德拉克式十四行诗的现代继承者,她与当代同辈史密斯一起努力重建十四行诗在浪漫主义时代的赞誉与流行。……正如Jerome McGann所说,罗宾森将18世纪早期的女性化情感的传统转变成了可辨识的女性天才的浪漫主义想象。”在这首十四行诗里,罗宾森使萨福代替荷马成为古希腊的纯真诗人,同时“将自己看作是萨福的化身”。

罗宾森在1799年出版的女性主义著作《就智力劣等问题的不公平性致英格兰女性书》(A Letter to the Women of England on the Injustice of Mental Subordination),表达了她的女性观,勇敢而又直接地对男权社会的传统发出挑战和抗议。罗宾森坚持认为,除了扩大女性的公民权和经济权外,英国社会还应该尊重女性的柔弱和情感。“罗宾森努力在其作品中将政治激进性、理性、情感和戏剧风格融合在一起,这对我们理解浪漫主义文学和政治传统以及理解早期的女性主义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浪漫主义的情感诗学在18世纪是能够找到渊源的,杨格的“抒情诗论文”(1728)就体现出这种对抒情的强调。这种情感诗学在本质上是女性特质的,它伴有感觉、情感、想象等因素。“《萨福与法昂》沿袭了18世纪的理论,也即将‘情感’与“感觉”作为诗歌创作的区别性标志。”这说明罗宾森的情感诗学论是早于华兹华斯的,罗宾森在诗歌创作中也有理论的建构,这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诗歌创作与理论建构颇有积极意义。“她作为理论与实践的论证,明确带有女性特质,这不仅仅因为她的女性身份,更关键的是因为其论证的实质需要这种女性特质。……但是罗宾森也意识到,情感的哲学话语是男性主导的。”虽然华兹华斯等男性诗人受到了女性诗人的影响,但他们依然更强调情感的男性哲学话语。“罗宾森的萨福首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天真’诗人,她的诗歌是‘极其开明的灵魂的真正喷发’,……罗宾森一次次将萨福与文化启蒙联系在一起。……意识到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萨福和她的作品体现了文明文化的最高价值。”“通过将文化启蒙与诗歌联系在一起,以及倡议将情感诗歌作为诗歌作品的标准,罗宾森同时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首先,她通过将萨福代替荷马作为古希腊天真作家的范例,是席勒的辩证女性化。……罗宾森的萨福也同时是尚未成熟的历史演变的倡导者。”萨福在罗宾森的作品中具有象征的意味,她代表了希腊文明的灿烂、启蒙时代的憧憬,也代表了罗宾森对女性性别身份的追索与思考,是罗宾森女性意识的写照。

“琼・德吉恩(Joan DeJean)将萨福称为‘表达女性欲望的最初诗人’,将萨福转变为‘现代想象的虚构人物’,她宣称,这种欲望为男性文人所过分书写、过分圈霸。”对女性欲望的直接表达是女性意识的体现,萨福身边的众多少女以及萨福诗歌中若隐若现的性爱描绘,暗示出一种女性欲望的自足,这是女性独立于男性、解放于男性的体现。玛格丽特・林利(Margaret Linley)令人信服地阐明,海曼斯、兰登、若赛蒂(Christina Rossetti)的萨福诗歌有意识地重构了一个“自身情欲地自我满足的”萨福,而她那一跳表达了一种支持“女性的……野心与欲望”的过激行为。

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尔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中将里奇的修订思想发展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用于研究19世纪英美女作家及其创作实践,……她们需要积极寻找女性先辈作为文学典范,以反抗文学领域的父权统治。“在《萨福与法昂》前言的结尾处,罗宾森作为‘讲给女性听的女性’说出了诗歌力量的女性化的源泉。有萨福作为她们的前辈,罗宾森‘杰出的女性同胞’完全重构了感情与激情方面的文学体系。这里,情感作为一种杰出的知识力量被提出,也是那个时代所宣称的任何社会的及哲学的进步的象征。”

英国浪漫主义女性诗人们在作品中或直接或间接地提及萨福,而有的诗歌更直接以萨福命名。萨福在她们的作品中承载着多重的意蕴,既体现了女性诗人那早期的女性主义意识,又宣扬了强烈的情感主义风格。

参考文献:

[1] 柏棣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周瓒:《“萨福”:传统中的传统》,《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4月2日。

[3] 勃兰克斯,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4] Vincent,Patrick H.The Romantic Poetess:European Culture,Politics,and Gender, 1820-1840.Hanover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4.

[5] Craciun,Adriana.“Mary Robinson”.In David Scott Kastan. ed.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Literature.Volume 4.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9.

[6] Collings,David.Review of The Poetics of Sensibility:a Revolution in Poetic Style (New York:OUP,1996.)by McGann,Jerome.MLQ,1998.6.

[7] McGann,Jerome.Mary Robinson and the Myth of Sappho.Modem Language Quarterly 56:1, March 1995.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