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学习语文论文8篇

时间:2023-03-15 14:58:11

学习语文论文

学习语文论文篇1

关键词:语文学习;言语体验;亲历性;个人性;内在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体验活动。言语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对作品言语内容、言语形式及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关系的体验过程。体验作品是体验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而认知作品是把感性的形象、性格、情节、技巧和意蕴等知识化,然后予以分析、解剖、逻辑、推理,予以认知、理解、掌握,所以认知过程不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切己体察”,它没有整个生命情感的投入,也不指向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淀,总之,认知作品已不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一个人通过阅读体验时代,不像在科学中,在科学中他只摘取最后的、得到澄清的成果,而是像那种一同举步、一同走上曲折道路的旅伴。”作为作家精神生活结晶的体验性产物——言语作品,需要的不是被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式的条分缕析和认知训练,而是在感知、想象、涵泳、意会、领悟中的真真切切的体验积淀。

青年美学家王一川先生分析了德文“体验”一词的构成,指出它兼具动词和名词的特性,并富于能动意味。在王先生看来,对狄尔泰来说,“体验”特指“生命体验”,因此认为,在狄尔泰那里,“体验首先是一种生命历程、过程、动作,其次才是内心形成物”。并进而概括指出他的体验特征,那就是“体验的个体性、亲历性和内在性,即把体验看作是个人独特的,通过返复亲历才获得的、对生命的内在隐秘本质的把握”。因此,狄尔泰的体验,既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是感性个体把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自我在与生活世界及其命运的遭遇中所发生的许多具体的事件结为一体”,又“是有限生命对生活的反思”。总之,“体验是一种跟生命活动密切关联的经历”,具有生命关联的内在性、能动性、主体性、个体性、亲历性。

一、语文学习中言语体验的特点

语文学习中的言语体验,其内涵应是:体验,既是一种言语活动,也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即主体亲历言语实践并获得相应的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言语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与生命关联的认识和情感。其特征是:

1、言语体验学习的亲历性

所谓“亲历性”,是指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活动过程,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体现出主体性;同时是真实参与,也就是说无论言语环境是真是假,主体的参与都是真实的,主体的体验都是真实的,即使言语环境是假的,但在主体的心里是真的,是主体想象中“真实”的言语环境,主体想象中“真实”地参与言语活动;参与言语过程是一个活动过程,体验需要动作、活动,包括外在活动和内心的动作,内心的动作是想象中的亲历,如福楼拜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时作家自己仿佛中了毒一样的那种亲历。“体验活动都必要有‘真实的’活动参与过程,有了这种‘真实的’活动参与过程才能形成活动的能力。”这种想象中真实地参与,是阅读中的想象性认同。认同的心理机能就是通过想象(幻想),把自己投射到对象之中,使作者的思想情意成为阅读主体的思想情意,使作品中描述的生活成为读者想象地体验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似乎完全被忘却了,当下的情感、心态和思想完全成了作品叙述人的情感和思想。

2、言语体验学习的个人性

言语体验有很强的个体色彩,无论是动作行为的体验,还是行为结果的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特的,互不雷同的。每一个进入言语体验的学习者,并非白纸一张,而是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同时言语作品具有一种“召唤结构”,具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点”,学习者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置于言语作品,对言语作品进行“具体化”,把言语作品中的空白补充起来,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红楼梦》的阅读也正是如此。因为每个读者、读者的每个时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遭遇过程中所积淀的体验,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去生成新的独特的体验。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体验,并无对错之分。批评家李健吾阅读了卞之琳的《断章》后,认为题旨在“装饰”两字,寄寓着“无限的悲哀”,即互为装饰的悲哀。作者卞之琳指出这样理解“全错”,题旨在“相对”两字,示意人生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其实,读者阅读后获得的体验,已经烙上自己原有体验的印子,这样的阅读丰富了诗歌意义的内涵,完全可以与作者的体验共存共荣。

3、言语体验学习的内在性、缄默性

言语体验与人的内在的生命活动相关联,其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其存在状态是缄默的,因此,言语体验学习常采用涵咏玩味的方式。朱熹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看诗不须得著意去里面训解,但只平平地涵泳自好。”朱熹所说的“切己体验”、“沉潜讽咏”和“平平地涵泳”,其实就是一种不同于逻辑思考的体验。如鲁迅的散文《秋夜》,写到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但接下来却并不介绍叙述这两株树分别是怎样的,似乎行文罗嗦,因为这两句话,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说“墙外有两株树”。其实,作者说这两句话的目的并非想告诉读者墙外有两株枣树,而是以这样的言语形式流露作者自己单调孤独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内在的、缄默的。当读者设身处地地投入到作品情景中,阅读体验这两句话,伴随着对墙外两株枣树的想象过程,才体验到作者的“单调孤独”的感受。学习者只有与作品传达的情意达到相契与共通,才能感受和领悟作品的妙处、作品的意蕴情致,生成新的体验。否则,只能说是知道或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写作特点和风格等等。学习者体验到的情绪是内在于学习者心中的,与学习者内在生命情感密切相联。因此,言语体验作为结果具有内在性、缄默性,言语体验学习作为动作过程也具有内在性、缄默性。

二、语文学习教学观

言语体验只能在言语实践中进行,离开言语实践,就成了言语认知、言语训练。“实践与训练的本质区别在于:实践以生活为本位,指向人的素质;训练以知识为本位,指向人的技能。”言语实践生成言语体验,积淀言语体验,培养语感。虽然,语感与技能都属于人的心智操作能力,但两者有显著的区别:技能属认知学习的范畴,是反复训练的结果,是没有主体情感、态度的投入,是求同;语感属体验学习的范围,语感的培养需言语体验的不断积淀,需主体的情感态度、人生经验融入其中,是趋异。技能的获得,仅强调训练的反复性、反馈性;语感的培养,必注重体验的亲历性、实践性。

学习观决定教学观。教师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体验活动的进行。教师的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个人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个性和差异,平等相待,在言语体验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原则不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而是多少之别、深浅之异、文野之分。

其次,学生言语体验的实践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学生的吟咏诵读。有感情的朗读,就是一种言语体验活动,既有外在的动作,又有内心的活动。有感情,就是学习者想象中模拟认同了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使学习者的阅读视点进入了作者的视点或作品主人公的视点,因此,是一种想象性认同,是一种想象中真实的言语体验。朱熹说:“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感知言语,体验言语,内化言语,积淀体验,这应是语感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三,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内在性、缄默性。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真实地拥有言语体验,真切地表达言语体验。“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讨论、对话、实践、反省也应是语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言语体验学习的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四,注意学生言语体验的亲历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多创设语境,多采用情境教学。

学习语文论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接受教育,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因为,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 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以此教给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总之,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三 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 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乐趣。

 五 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教学中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语文论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接受教育,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因为,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 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以此教给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总之,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三 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 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乐趣。

五 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但是让学生带着什么问题学,问题由谁提出来,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教学中较多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如果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找出答案来,那么,学生的思路就只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老师设计的框框里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就受到束缚。因此,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出发,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不清楚的,然后让大家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学。问题来自于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中学生往往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的。有的是表面的、肤浅的;有的是比较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师要加以梳理、组织,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因此,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教师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打破学生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才能为自主学习开拓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习语文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已近四年,回顾四年中各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简陋的教学设施,年龄结构偏大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现状,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观念更新不到位。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影响语文教学成绩,因此不够重视,也有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

2、教学资源不丰富。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活动指导不得法。把教室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一场所,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或嬉戏玩耍悠闲逍遥;教师或包办代替津津乐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不得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改变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起决定性的因素。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多方开拓课程资源;探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改革评价机制,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要把教师的理论更新放在首位,调动和发掘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不断实践创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首先,各学校应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平台语文教学论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资料,调整思路,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学校开展这一语文活动的问题与不足,直对突出问题,面向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力图有所感悟;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学习,到第一线指导教学的开展,亲手打造学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文化性。4、主体性。5、全体性。6、开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过学习、领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设计。

另外、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对照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寻找差距,拓展比较,在理性学习与感性实践中提升认识;通过“三课”活动,交流观摩,参观学习,自我展示,研讨提升,逐步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引向正规,趋于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间协作,互助的优势,使教师知道教师团队需要合作,教学活动需要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学科间交流与合作;明确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贴近生活,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首先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农村教师来自农村,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目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虽是劣势,但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生活的阅历,经验,也要恰当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免费论文下载。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可通过展示会,让教师讲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组织学生看教师带来的剪纸、老虎头、布娃娃等一系列来自农村,充满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发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充分发掘农村社会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语和生活的深层联系,只有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这一活动,可以想一想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成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农村自然风景,旧址遗貌,民风民俗,田间劳作,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都将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进行适度开发,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自己说话,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条件等方面分若干组。如“金龟子组”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看看有什么发现;“天线宝宝组”可以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爱迪生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汇总展示,用学生慧眼去发现、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小小播报员,都有来自自己获取、加工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语环境,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情节,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如标签识字法、找好朋友识字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力求探索几种课型:感悟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专题式课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首要是激起学生兴趣,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变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的现状,努力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采取演讲、朗诵、资料展示、相声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摘要的语文实践。可以和舞蹈、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形式有机结合。三年级“走进春天”这一活动,可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教师作画,音乐教师伴奏、科学教师做气象分析预报、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信息技术教师做网络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协作、互助精神得到体现。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多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中体验、学习、积累。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主题,通过学生走访调查、听老爷爷讲故事、进图书馆及上网搜索、写调查报告、办专题小报、创作童话和漫画、布置专题会场等活动,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学生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动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尽情展示。农村学生有来来自自身的实践感受,有旁听道闻的奇闻轶事,也有父母熏陶、怀抱中的回忆,教师做好引导,把展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管较为粗糙,但重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作为农村学校,要逐步建立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管理制度,改革评价方式,用制度规范这一课程的实施,尤其是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教师的成果量化。在评价原则上,多鼓励,多引导,多实践,扶持指导逐步趋于完善。评价方式上,鼓励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汇报交流、活动沙龙、成果展示、论文上报等形式,尤其在语文考试中,尝试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题目的渗透,引领教师、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如近几年我市在期末质量测查中设计的题目“我课外阅读过的名著名篇”,“我知道的环境污染”,“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知道的传统文化”等,切合课程与学生实际,考察学生实际活动情况,有力的推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健康发展。

学习语文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已近四年,回顾四年中各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简陋的教学设施,年龄结构偏大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现状,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观念更新不到位。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影响语文教学成绩,因此不够重视,也有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

2、教学资源不丰富。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活动指导不得法。把教室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一场所,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或嬉戏玩耍悠闲逍遥;教师或包办代替津津乐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不得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改变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起决定性的因素。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多方开拓课程资源;探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改革评价机制,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要把教师的理论更新放在首位,调动和发掘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不断实践创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首先,各学校应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平台语文教学论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资料,调整思路,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学校开展这一语文活动的问题与不足,直对突出问题,面向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力图有所感悟;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学习,到第一线指导教学的开展,亲手打造学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文化性。4、主体性。5、全体性。6、开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过学习、领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设计。

另外、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对照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寻找差距,拓展比较,在理性学习与感性实践中提升认识;通过“三课”活动,交流观摩,参观学习,自我展示,研讨提升,逐步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引向正规,趋于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间协作,互助的优势,使教师知道教师团队需要合作,教学活动需要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学科间交流与合作;明确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贴近生活,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首先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农村教师来自农村,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目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虽是劣势,但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生活的阅历,经验,也要恰当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免费论文下载。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可通过展示会,让教师讲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组织学生看教师带来的剪纸、老虎头、布娃娃等一系列来自农村,充满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发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充分发掘农村社会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语和生活的深层联系,只有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这一活动,可以想一想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成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农村自然风景,旧址遗貌,民风民俗,田间劳作,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都将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进行适度开发,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自己说话,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条件等方面分若干组。如“金龟子组”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看看有什么发现;“天线宝宝组”可以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爱迪生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汇总展示,用学生慧眼去发现、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小小播报员,都有来自自己获取、加工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语环境,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情节,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如标签识字法、找好朋友识字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力求探索几种课型:感悟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专题式课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首要是激起学生兴趣,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变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的现状,努力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采取演讲、朗诵、资料展示、相声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摘要的语文实践。可以和舞蹈、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形式有机结合。三年级“走进春天”这一活动,可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教师作画,音乐教师伴奏、科学教师做气象分析预报、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信息技术教师做网络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协作、互助精神得到体现。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多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中体验、学习、积累。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主题,通过学生走访调查、听老爷爷讲故事、进图书馆及上网搜索、写调查报告、办专题小报、创作童话和漫画、布置专题会场等活动,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学生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动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尽情展示。农村学生有来来自自身的实践感受,有旁听道闻的奇闻轶事,也有父母熏陶、怀抱中的回忆,教师做好引导,把展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管较为粗糙,但重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作为农村学校,要逐步建立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管理制度,改革评价方式,用制度规范这一课程的实施,尤其是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及教师的成果量化。在评价原则上,多鼓励,多引导,多实践,扶持指导逐步趋于完善。评价方式上,鼓励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汇报交流、活动沙龙、成果展示、论文上报等形式,尤其在语文考试中,尝试开放性、实践性、拓展性题目的渗透,引领教师、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如近几年我市在期末质量测查中设计的题目“我课外阅读过的名著名篇”,“我知道的环境污染”,“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我知道的传统文化”等,切合课程与学生实际,考察学生实际活动情况,有力的推动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健康发展。

学习语文论文篇6

目前,大部分初中语文合作教学依旧采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学生学习成绩高低进行排序,将学生分数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然而,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利用合作和讨论方法,无法为学生评分,由此可见,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合作学习模式,构建并完善新教学体系至关重要[1]。

二、完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一)合理分组,激发学生积极性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差异,如果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成绩好的学生互相合作,长此以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丧失学习信心,势必会影响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合理分组的重要性,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分组,促使合作学习发挥作用。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组内分工问题,学生理解能力存在偏差,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分配一些相对简单的任务,帮助其巩固基础知识;而学习成绩较好学生要适当增加任务难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能够互相配合,相互带动,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鼓励沟通,营造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而合作学习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发言,与自己交流,发表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建议。例如:在《背影》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提出问题,文章中背景出现的次数与含义等,引导学生谈他们认为感人的情节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互相交流,能够与作者内心产生共鸣,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2]。

(三)适当引导,提高有效性

学生在初中阶段,正处于叛逆期,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合理安排合作学习,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浪费时间。首先,合理控制时间,如果合作学习时间过长,学生可能会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反之,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影响学生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控制时间,促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讨论内容;其次,引导并鼓励学生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言,启迪学生思维,也可以向学生提问,营造积极、共同参与教学氛围。

(四)建立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师反思及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必不可少。合作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单纯用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因此,应建立并完善新教学评价体系,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模式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软指标,例如:平时表现等,有的学生原本不爱回答问题,参与教学,现在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应当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分数并不能够代表一切,应关注平时学生的表现[3]。

三、结论

学习语文论文篇7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给学生灌输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还想通过这种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以来,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要更多的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起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作用,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对孔乙己的结局始终未做出交代,只是从他最后一次来买酒推断“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可是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呢?为什么死呢?是怎么死呢?根据文章留下的这些疑问,我让学生开展续写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展开活动,构思、草拟思路、成篇。在这次续写中,学生的思路很活跃,富有创造力,有的认为是冻死的,因为到了初冬天气特别冷;有的认为是摔断腿后,饿死的;有的认为被狗咬死的,等等。而且说得是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又很有创造性,效果很好。

二、质疑激趣——引发文本探究

在电视剧中,往往会在故事情节转让高潮时刻,卖个关子,插播一段广告,或是往往在情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进行分集,留下悬念,以吸引观众产生强烈的要知道结果的欲望,让你锁定频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卖关子设置悬疑,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课文《背影》,文章第一段写到“: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给学生设置以下悬疑: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的印象呢?我先进行提问:一般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着重描写的是哪些部位?同学们回答:面部表情是描写的最多的部位,因为面部表情最丰富,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会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然而,这篇文章,作者却突破常规,在人物刻画是针对老父的背影,使用了浓重的笔墨来描写,那是为何呢?我让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然后展开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为了给读者刻画一位饱经风霜、半生潦倒、老境颓唐的父亲形象。虽然家境惨淡、奔走谋事,却又放心不下儿子,送儿子上北京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的父亲,对儿子的父爱真情流露。描写背影,也是在刻画一个对儿子依依惜别的老父亲的形象。这种刻画,虽然没有面部表情的描写,但却胜过面部表情的刻画,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在“背影”中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悬疑的设置中,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媒体激趣——拓展阅读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语音、图片、文字、动画等等多种技术,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使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获得教材所不能提供的大量的感性认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课前我请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整理在预习中收集的相关材料,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并把有的学生获取的材料加之以动画的形式使之丰富化,与同学分享。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要求阅读全文,整理字词句,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推荐几位同学给大家简述整个故事脉络,并由同桌点评。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将整个故事进行情节归纳,整理出基本的矛盾冲突,师生进行适时地补充。话剧表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小组。接着,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习语文论文篇8

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学会合作,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人们进行广泛多方面合作的特点。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在合作的基础进行的。对小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小学生健康心里的表现。心理学家肯定地指出:不会合作,就没有成功。然而,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知之甚少,特别是合作学习。因而在合作学习上往往会走上两个极端:一是互不干涉,彼此之间街上行我素,甚至妒忌别人学习比自己出色,或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差而嘲笑.讽刺.挖苦别人,二是有如抄袭.代做作业等不正确的合作学习的思.方法。如此畸形的心理.做法,要全面发展素质水平,谈何容易!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正确地合作学习呢?一、挖掘教材中积极合作的因素,利用迁移规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许多具有积极合作因素的文章,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才行其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积极的合作因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学习、理解教材中的人物为什么要合作?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又是怎样合作的——特别是像《伟大的友谊》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亲密合作成功的光辉典范。要让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懂得: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就是为了大家能在学习上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而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学习活动。正如马克思、恩格斯亲密合作,相互帮助、共同促进,共同创作了《共产党宣言》等巨著,为共产主义事业,为人类进步作了不朽贡献。相反,那些抄袭、代做作业等不正确的合作思想、方法只能是“为朋友两胁插刀”的哥儿们义气,于人于己都只能是有害而无一益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正确合作的方法与自己和同学间的学习合作进行对比,学习文章中积极合作精神、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找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努力改善。如此,只要积极通过举一反三,利用迁移规律,开展学习合作的活动。学生一定能够树立起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正确的合作观念。二、“定向”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开始所谓的“定向”即确定这课的重点—因为目标明确,同学们就可以驾驶自己的思维的汽车向目标行驶。在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教学中,我们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提出学习的目标,利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学生独自定向,势必缺乏广度、深度,思维必定缺乏广阔性,思维的汽车也定将受阻。只有发挥学生群策群力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合作参与定向,所定的“向”才具广阔性、深刻性,才具有学习、思维的价值。我们说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那么,定向就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开端,它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讨论是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成功喜悦的重要方式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提出问题,发动讨论激思。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讨论是学生相互合作和众人之臂,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活动形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学生能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没有心理障碍,自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讨论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能找出多种答案,甚至是创新地发现解题的方法或答案,并从中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时,针对“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没有挖致匣子,后来又为什么到了?”这一难题,学生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这位老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结果,在全班交流时,有个小组竟创造性地将数学中的线段图(如下图)引进语文課堂来分析、解决语难题。步子大小:这一创新发现,令在场听课的教师们始料不及,以至为他们出色的表现鼓掌。此时,学生合作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不言而喻了。而这一切当归学生的合作讨论。在这方面笔者也作了不少尝试,实践告诉我:在独立思考前下,让学生针对一些重难点问题或心得体会等内容,开展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合作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间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群体合作的作用,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训练。四、课外学习情况的互检互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延伸。俗话说:“熟能生巧。”合作学习仅在课堂中培养、训练是不够的,还应该把它延伸到课外中去,让学生时时不忘合作的精神,互相间能长久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形成合作的方法、技巧。这也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的氛围,为今后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外我就指导学生针对平时的学习情况(如预习、复习、作业等)开展过“二关”互检互助的合作学习活动。第一关是同桌关,让同昩间相互合作,通过口头、书面、表演等形式相互检查,指出足,并合作必进、提高。第二关是语文组长关,要求学生在过第一关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学习后,请各组语文组长进行检查,指出不足,再次合作改进、完善。对此活动学生兴趣很浓,久而久之,学生间互检互助,互助互学的合作学习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当然,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还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有无合作的价值。只有在仅当靠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的情况下的合作,才具有其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假如一个人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此时合作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了。总之,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培养应该在正确的合作学习观念的指引下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整个大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时刻处于团结合作学习的氛围当中,学会在学习生活当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