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8篇

时间:2023-03-15 14:59:23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1

形状:上段成锥形,下部是圆柱形。

化学组成:矿泉水和可乐瓶是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另外食品包装塑料瓶材料还有聚丙烯PP,高密度聚乙烯HDPE等。

用途: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用塑料瓶装水了,也就是常见的矿泉水。另外就是可以用塑料瓶装其他物品,比如说实验室中不能用玻璃瓶装的试剂有时必须用塑料瓶装。塑料瓶的用途有很多很多,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塑料瓶。

改进措施:可以改进塑料瓶的生产工艺,如果能将塑料瓶生产成可自动降解的,那么我们的环境将不会再有更多的白色污染,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如果能够成功,并且价格能够和现在的塑料瓶相当,那么塑料瓶的用途可能将大大增加!

2.名称:一次性纸杯。

形状:上大下小的锥形形状。

化学组成:聚乙烯。

性能:柔软性好、耐冲击性能好;耐热性、耐溶剂性、硬度较差。

用途:最好用于装冷水,不要装开水。

改进措施:如果选用的材料不好,或加工工艺不过关,在聚乙烯热熔或涂抹到纸杯过程中,可能会氧化为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在常温下不易挥发,但在纸杯倒入热水时就可能挥发出来。它既不环保,也不健康。还有些一次性纸杯生产商购买价格低廉的纸浆,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荧光漂白剂,有致癌危险。建议大家,一次性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如果使用最好装冷水。

3.洗洁精

形状:粘稠状

化学组成:洗洁精的主要成份是:1表面活性剂;其主要作用是产生泡沫及去污;2、洗涤助剂:常用的原料有氢氧化钠和柠檬酸钠;3、增稠剂量:其主要作用是增稠,稳泡及去污,常用的原料有6501、6502、氯化钠;4、防腐剂,其主要作用是杀菌,保持,常用的原料有:苯甲酸钠、甲基异噻唑啉酮等;5、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处理水质,改善气味,常用的原料有: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EDTA四钠

性能:去污性能,去油性能等。

用途:可以用来清洗碗筷,也可以用来清洗鞋子或衣服上的污浊等。

4.电冰箱外壳

形状:长方体或者不规则多边形

化学组成:塑料,金属等。

性能:支撑冰箱外形,美观漂亮及减少冰箱成本等等。

改进措施:我们都知道,冰箱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外形将不再漂亮美观,主要是由于塑料经过长期的外置于空气中可能发生老化,变色等。如果能将塑料的性能改优使其老化速度减缓或者不老化,那么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进步,另外就是和上面一样,如果做到塑料能够自动降解,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少了一份白色污染。我们的世界也将变得更加美丽!

5.各种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指可以应用于医药的人工合成(包括改性)的高分子材料,一般不包括天然高分子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无机高分子材料等在内。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分子材料被用于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各种器官和皮肤的替代材料。

医用高分子材料大致可分为机体外使用与机体内使用两大类。机体外用的材科主要是制备医疗用品。如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输液袋、管可用卫生级聚氯乙烯制造。由于这些高分子材料成本低、使用方便,现已大量使用。机体内用材料又可分为外科用和内科用两类。外科方面有人工器官、医用粘合剂、整形材料等。内科用的主要是高分子药物。所谓高分子药物,就是具有药效的低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相综合的药物,它具有长效、稳定的特点。

归纳起来,一个具备了以下七个方面性能的材料,可以考虑用作医用材料。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 能力 展示 探究

综合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具开放性的课程,是在综合各学科基础知识,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学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自身参与来了解、关注、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怎样发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小组协作、调查分析、展示表演能力。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广阔时空交给学生,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呢?

一、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主题的确定上,要把社区、家庭、学校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实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生自主确定活动主题,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1、活动主题要结合实际,有现实操作性

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帮助学生选择每次活动的主题,整合学校、学生、环境、教材各因素,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适合教师的指导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有开拓创新意识,能突破封闭的教材和课堂。把学生实践和生活、社区、学科整合在一起,把学习过程延伸到完整的实践活动中去。

根据“最近的发展区”的理论,发展区的基点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热情是实施主题的关键。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活动主题。

3、要结合本地生活实际,尽可能挖掘本地资源

我国农村人口占到多数,多数小学分布在各地农村。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农村特色。教师可以立足于农村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开发新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学生对本地特色的、从自己生活中、自己身边来的课题,研究起来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我们选择《走近弥河》、《游览菜博会》、《棉花的种植》等课题进行研究,贴近学生生活。

二、活动调查,由小组共同讨论

主题确定以后,小组内首先便要讨论围绕主题进行哪些初步的调查。根据学生的意愿和主题的需要进行分组,让学生小组内自己决定围绕主题做哪一项活动;该调查什么项目,搜集哪些资料;这样人人有机会发表意见,人人有机会动手实践。对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小组自主设计、活动和总结,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小组活动中创造学生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活动的方法技能。

2.增强了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在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学习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对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3、精心组织实践调查活动过程,促进调查活动的有效性

实践调查活动常常要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和社会场所。因而,指导教师要参与到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中去,对遇到困难的小组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同时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调查过程的活动效率,避免无效合作学习现象的出现。

三、材料汇总,由小组归纳整理

学生在以小组形式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接触自然、社会,进行积极地探索和思考,激发了对自然、社会的研究兴趣。经过初步调查活动,小组学生搜集到需要的较多资料。但是并不意味着主题活动的结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调查目的来对材料进行归纳取舍。可以围绕自己在活动中感受来进行材料的整理。资料整理中的归纳是多元的,不仅仅是涉及活动的主题,还涵盖了活动的体验与感受等方面。可以将收集的照片、资料、图片、建议书、视频以及研究成果等放入实践档案袋。

四、汇报展示,让学生精彩表现

汇报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将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广告与众,与别人分享,让他人鉴别正误的过程。教师不应对学生的活动汇报方式做出限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最有效的方式。各个小组的汇报方式尽量避免雷同。可以有小品表演、自编的环保歌曲、自写的散文、投影、绘画展、摄影展等等,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

每一小组汇报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对小组的汇报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疑问,由汇报小组解答。也可以组织答辩会、辩论会等,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汇报,思维活动受到激发,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五、评价反思,让学生完善提升

通过反思,学生学会总结经验,对活动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思考自己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获得的发展和活动感受,以及遇到困难解决的更好途径。

教师可设计实践评价表格,引导学生自我进行反思性的评价。表格可以包括:“我的足迹”,“我的手真巧”,“我进步了”,“给自己的建议”栏目,引导学生将经历的实践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同时,还要有学生互评,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增强参加活动的自信心,为促进学生开展下阶段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评价栏目的学生填写位置,可以设计上学生喜爱的图案供其选择,如足迹、小手、笑脸等,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方式特别感兴趣。

综合实践是全新的开放性课程,完全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学。它面向的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着力于培养具有学科综合能力、塑造健康完善人格的全体学生。

如果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比作一台戏的话,归根到底是要由学生自己去“演”,自己就是编剧、导演、演员,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充分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展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当学生总是在愉快合作的浓厚氛围中,自主自觉地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参与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3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教学计划中一相非常重要的活动课题,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三个学期,并切已经纳入我校的教学计划,按照每周3课时、每学期48课时的课时量,将其分为期准备16课时、中期活动16课时、期末总结16课时三个阶段。

本学期我们学校又有新的学年加入此项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次社会活动,全体实验年级利用假期时间走出校门,走出课堂,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不同角落,他们积极热情地对待自己的这项活动。

在本次活动的初期准备阶段,各个班级的班长和其他的班级干部协同班主任老师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这相活动的有序进行。活动期间,同学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用我们中学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在活动中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对事物的辨认能力、交往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活动中,学生们学到了校园里、课堂上无法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这次活动的末期是整理材料,书写实践报告,这一阶段小组同学撰写实验报告,首先在班级交流,然后各班选出三个优秀小组,每个小组又在学校的交流中经过评选,最后42组仅选出24组参加汇报。

活动中我们又聘请了孙茂霞、丁庆波、马玉平、刘敏、孙宗渊、李鹏、贾清松、范雪、尚云芳、孟小微、10位教师做初评评委,此后,黄校长和教务处主任对这次活动进行了三次检查。最后学校的成果汇报交流又聘请了范雪、王静、孟晓薇、丁庆波、马玉萍、贾青松为评委,李鹏、孙宗渊为记分员,同时还请到了宋玉洪、仁莹为这次活动全程照相。

本次活动在上次活动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上学期一个学年就选出了29组参加汇报,本次我们学校两个学年选出24组进行汇报,很显然,我们对这次活动的要求提高了,汇报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汇报的能力也比以前更进步了。他们的成绩证明了“没有辛勤的一天,就没有最后的收获。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4

课程标准修订后,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倡导自主探究的要求,为了使学生获得开放性技术设计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修订后的苏科版物理教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作了认真修改,以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修订后的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学科内“综合实践活动”供学生使用,如下表所示.

这些课题有创新的闪光点,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要求学生能设计一种比较隔声性能的简易方法;“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要求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此选题与本章学习内容联系紧密,探究性更强.

1教学建议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的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相当于一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科内的综合,主要是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它是给学生选做的,由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主要在课外完成,一学期开始后,由教师做一次本学期选题介绍,请学生报名,教师组织,实施中进行个别指导,学期结束前进行汇报、交流和评价.

以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为例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提出建议.观察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科学实验中也离不开观察.同样,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观察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观察可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发展探究能力.由于学生常常对许多现象熟视无睹,一些活动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探究树荫下的光斑”这个案例,反映了一个全程性的探究活动过程.从观察太阳光透过树叶缝隙产生的现象出发,提出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主动的探究,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理论解释,再收集证据,并应用探究的结果解决新的问题.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探究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该案例中,老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主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并适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让每一小组选择一种假设,并共同围绕这一假设进行探究.最后再进行大组的汇报和交流,使每个学生共享各组探究的成果.

在探究过程中,进行猜想和假设是探究的核心环节.各组提出的假设,有的得到事实和证据的支持而被证实,有的被实验的事实所否定,学生从“失败”的过程中得到了正确的认识.这种创设“失败”机会的策略也是可取的.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可以参照如下过程组织实施.

发现问题学生们虽然经常从树荫下经过,但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地面上的光斑.选择晴天接近中午时到比较密集的树荫下去观察,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再提出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想探究哪一个问题?

现象与问题有的光斑是不规则的,有的光斑近似为圆形.圆形的与不规则图形相比,圆形较小.圆形的与不规则图形相比,图形较暗.哪些因素影响光斑的形状和亮度?为什么?

提出猜想小明认为,光斑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地面上形成的,根据成影的经验,由于太阳光是平行光,透过孔后照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应当与孔的形状相似,所以孔的形状决定了光斑的形状.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你有什么不同的猜想?(因为影子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它是由物体阻挡太阳光照射而成的,学生也都认为太阳光是平行光,所以小明的这种看法会得到很多学生的支持.)

实验设计围绕如何用实验验证猜想和需要哪些器材这两个问题来讨论.要求学生实验在树荫下进行,因此必须设法创造可控制的条件进行实验.怎样才能解决这些困难呢?(在卡片纸上开孔就可以满足控制的要求了.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确定如何在卡片上开孔,并写出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可以分两组进行,在地面上铺一张白纸,由学生按自定的步骤进行.如:

(1)取孔的大小基本一样(长宽都为1 cm)、形状不同(正方形、三角形、菱形、圆形等)的带孔卡片,将其置于白纸上方约1 m的地方,让太阳透过卡片上不同形状的小孔,观察光斑的形状和亮度,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光斑形状与孔的形状相似.有的组取孔的长宽约为3 mm、形状不同的卡片实验,观察到的光斑都近似为圆形.综合结论是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有关.

(2)在卡片上开某一形状的孔(如菱形,长宽约2 cm),用另一张无孔卡片遮挡住孔的一部分,让太阳光透过孔照射在地面的白纸上,移动覆盖的卡片使孔的大小改变,观察光斑的形状和亮度.综合结论是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有关.

成果整理与交流

(1)收集的各种信息,如树荫下的各种光斑的照片,用卡片实验所得到的各种光斑的照片,用表格和图形记录现象.

(2)整理汇报的内容,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计划、实验的情况和记录、结论与论证、待研究的问题等.

(3)选择、准备好交流汇报的形式和材料,汇报可以由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并应用多媒体手段.汇报交流中,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评价和提出质疑,汇报人回答问题.

教师可以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评价,充分肯定学生探究中的闪光点,并提出一些可进一步探究的开放性课题,如在日食发生时用小孔观察光屏上的光斑形状,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2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5

一、如何选取主题

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选择课题内容。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我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这就是探究的愿望。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对于家乡的河流污染感兴趣,经过研究,得到河水污染的原因,从而感受到母亲河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如何保护母亲河,从而引出主题《家乡的母亲河——芦苇河》。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相应的材料,如文字、图片、声音等,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知识经验

学生的知识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基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补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结合以上这几方面提出的主题,在付诸实践活动时,学生会觉得他们是在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是由教师来突出活动主题,在提出活动主题之前也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调查,以便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二、开展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的感情受到一定的激发,都有开展活动的愿望后,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有针对性的点拨、计划的制订与调整等方面。

1.密切关注学生困难,及时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除了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方面外,还必须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操作时能“有的放矢”。

2.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而一个具体的活动,又往往是由搜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怎样在一定的条件下,顺利地开展活动,这就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分工与责任。如我班学生在开展《芦苇河的贡献》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之初,我指导他们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于是组长根据组员的性格和特长分为了版面设计员、抄写员、拍摄员、资料搜集员、资料整理员,同时全组成员以手抄报的形式共同进行汇报。这样的分工当然还显稚嫩,但由于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们组的活动也就有足够的可能开展顺利。但老师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办事持久性不够,要做好激发学生的热情。并且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指导学生选择记录方式和成果汇报

学生在开展活动中所取得的收获,最终要以成果的形式保留下来,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呈现方式记录这些过程及体验。我们采取的形式有拍摄的照片、活动过程的录像、访谈记录、调查报告、数据统计、编手抄报或电脑小报、制作实物、部分资料作成幻灯片展示、活动感想的文字记录、漫画、诗歌(小品)的创

编等。

在几次活动成果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展示的往往是他们成功的一面,而对于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遭受的失败完全回避。但是正是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丰富了他们的阅历,也是他们印象最深、最能引起全体活动成员共鸣的,所以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把过程中点滴的体会(成功的或是失败的,高兴的或是难过的、顺利的或是曲折的、兴奋的或是苦恼的)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在汇报交流时,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掩盖后的美丽。

总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在自我分析、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作用。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本资源;汇编

一、“资源包”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缺点

1.优势

将学校内优质课程资源汇编成册,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的流失,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对于其他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探索,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一些新担任这门课的指导教师,可以在现成的文本案例中予以实施,有利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实施;有助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2.缺点

资源包的内容少,局限性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师生选题的自主性。同时,资源包内的活动内容及活动开展模式,对师生的创新思维也起到了一定的束缚作用。长期使用课程资源包,不利于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开发能力的提升。

二、校本“资源包”汇编存在问题

1.案例简单堆砌

2.内容划分不合理

3.活动指导目标不明,使用教师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4.汇编材料没有反思和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议等

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汇编质量,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提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校本“课程资源包”的汇编

如何提高校本资源包的汇编质量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使用对象

要明确所汇编的是针对教师的参考资料,还是适用于学生的记录手册。教师的参考资源包应达到: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导)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评价措施、课堂教学反思,这有利于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资源的开发积累。

学生的活动资源包应达到:体现活动的一般顺序,如,研究性学习的:“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形成课题—制订活动方案—研究活动开展实施—阶段交流、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报总结评价”;社区服务的:“服务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等。所汇编的资料要尽可能地童趣化,图文并茂。记录表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及层次适当调整等。

2.汇编成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已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收集、统计、整理。

第二步:组织学校学科教研组,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分类、管理。

首先,对课程资源按照一定依据进一步分类:可以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来划分:研究性学习类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信息技术类、劳动与劳动技术类等;也可以依据内容分为:我与自然类、我与社会类、我与他人类、我与自身类等;还可以分为:德育活动类、科技活动类、艺术活动类、专题教育类、兴趣活动类等。

然后,再根据适合的对象可以进行分类,分为适合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课程资源。

第三步:确定小学段综合实践活动年级分层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和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为了学生能力的循序渐进及可持续发展,从三到六年级,都应有不同的年段能力培养目标。

第四步:根据年段教学目标,将课程资源整理成册,形成校本化参考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很多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虽然对于课程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无所适从”。所以,在所汇编的校本课程参考资料中,在每个年级阶段,都可以插入一些细化的典型活动指导案例,这会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典型案例要想真正起到参考作用,还必须注意各种课型中的具体详细教学指导目标及活动设计,以及对于活动中的指导效果的评价设计。只有这样,所绘编的课程资源才能对教师的指导起到参考作用,使指导教师感觉“有章可循”。

四、“资源包”的使用与完善

所汇编校本资源手册,只是教师在活动指导时的参考资源,不是教材,所以教师要有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创造性地使用。而不是照搬地教教材,否则就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生成性的原则。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 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2. 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综合实践汇报材料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实践能力

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1 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2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1.3 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