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电大行政管理8篇

时间:2023-03-16 15:50:42

电大行政管理

电大行政管理篇1

本人就读于xx广播电视大学xx年春季行政管理专业。工作至今,使我充分认识到之前在校所学的知识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今后的工作需要,急需补充相关理论、专业技能知识。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参加了电大学习,现已修完全部课程,即将毕业。

电大业余学习以自学为主,条件艰苦,我统筹安排,以工作为主,学习为工作服务,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同时,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就我的学业。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它为我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三年的电大学习,使我获益良多。学校严格的管理,严明的纪律,良好的校风,为我们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氛围。在学校的严格要求和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辅导,按时完成课程作业,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与老师交流,获取知识。顺利通过了全部课程考试,完成毕业论文,修完学分。经过电大学习,使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

毕业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去;同时,争取创造更多的条件,继续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深造。

电大行政管理篇2

我是2003春行政管理系的一名学生,在中央电视大学学习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进修的,每天除了上班工作的时间外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少之又少,这样我们就必须制定一项个人学习计划。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安排一个学习单元,周末安排两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 参加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中的一种形式,我们一般由3—5人组成。都是同专业的、住得比较近的,学习进度较一致的学生,经常在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学习信息和资料,互相鼓舞学习信心,激发激发学习动机,消除个别化学习带来的孤独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提高。我们还通过电脑网络、电话等通讯方式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保持联系,及时解决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

还有一些学习技巧值得我们互相学习。在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学习的时候,做自学笔记是帮助理解记忆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阅读教材时直接在材料上做笔记,有助于你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听课时做好听课笔记,要为听课做好准备,保证精力集中和情绪稳定状态良好,课后应该尽快整理听课笔记,检查笔记中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其完整并且精确无误,对任何有缺失的和有疑点的地方,应该及时找老师或同学核对并补充完整,读听课笔记,用颜色笔或荧光笔标出重点和重要的概念、结论等。

以上是我在一年多时间里总结,并得很好的验证,希望所有的同学都有一个很好的成绩,也希望我的体会大家能认可。

电大行政管理篇3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

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

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政治运动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运动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政治运动。6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热点。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运动的目的

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政治运动。最为着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政治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运动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运动。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报告。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着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运动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5.6%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运动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运动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运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运动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运动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运动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目前经常出现,比如经济生态化、教育生态化、科技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

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

,也包括国际政治环境、政治秩序的动态过程。政治过程生态化对政治发展的具体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生态化要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

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政治动荡;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

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

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

电大行政管理篇4

关键词:电子政务 服务型政府 政府管理

互联网的冲击使政府行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公众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对政府管理与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行政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创新成为唯一出路。另外,电子政务作为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方面是电子政务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不断进展,另一方面是快速扩散的信息技术又促使各国政府改革日益深化,信息科技发展对政府管理创新起到了催化作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之间呈现出强大的互动态势,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浪潮,有效地促动着政府管理创新。

一、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⒈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

推行电子政务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的发展展示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管理中的重要功能与作用。实施电子政务,有助于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内外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政府管理现代化,扩大政府行政系统开放性,增强公众的参与程度;是促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功能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政府管理现代化,使行政系统建立在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手段在增强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子政务的实施,促使政府职能向现代服务转变,例如金盾、金保等业务系统建设,增强了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和各级地方政府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运用信息化手段面向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窗口;政府信息全面推行网上公开已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渠道。

⒉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面临互联网时代经济和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和公民需求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以及给政府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电子政务因其自身的功能优势而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主要的促进器。电子政务要求突破传统的等级制度并建立新的服务格局:一方面要求从纵向结构上优化,重塑政府组织结构,使其从层级化转型为扁平化、一体化;另一方面要求从横向结构上整合,重组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实现政府管理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变。因此,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政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及政务创新和管理体制变革,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快管理和服务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求改变政府管理方式、运作手段,而且更要求重新设计和定位政府职能。因此,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⒊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变革

政府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不仅意味着行政管理进一步公开、透明,更意味着政府能够通过网上功能高效率处理其管理的公共事务。一个有效的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要以一种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重塑和再造政务流程;要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定势,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式行政体制,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整合政务流程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电子政务改变了政务信息传递、流动的方式,改变了政府办事的方式,有利于官僚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单向命令型政府向互动规范化政府转变。在电子政务规范化业务流程下,政府行政将立足于公共管理与服务,领导方式也以管理和监督为主,政务信息公开与共享产生的“鱼缸效应”,大大增强了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⒋提高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推行电子政务使决策过程中公共参与和行政行为的民主监督成为必然,如此可有效促进政府决策趋于民主化和科学化,管理活动走向法制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和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公众较多地依赖网络渠道反映诉求、表达意愿,各级政府顺应趋势依赖网络资源加快推行电子政务,建立较为广泛的社会成员利益诉求渠道,形成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有效、互动的信息沟通,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误解甚至冲突。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利益协商和调节机制,在制定政策过程中,通过网络让公民普遍而又充分地参与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制定,给予相关社会群体表达意愿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机会。政府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不断调整政府行为,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有利于提高决策执行的效率;决策后可以及时获取决策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发展变化最新动态,进一步完善决策;而公众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监督政府决策的运作过程和结果,全方位确保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的高效。

二、电子政务如何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在全球信息化趋势下,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已成为影响政府竞争力的直接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都在力推电子政务建设,加速政府创新。党的十七大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对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新视野下,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意识,用全新视角来设计和规范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有效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环境。

⒈满足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

服务型政府是未来政府的基本定位,提供综合、高效服务应是政府的核心职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并确立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要求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减少行政层次,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改革的总趋势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逐步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政府部门将逐步向大部制、宽职能、少机构的方向发展,行政方式逐渐从管制走向服务,从人治走向法治,从集权走向分权,这就为电子政务实施和推进提供了巨大空间和良好机遇。电子政务建设要以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加速推进,在进一步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服务要实行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公众并非是被动接受政府服务的对象,而应该享有选择服务的权利,并有拒绝强制的权利。政府不仅要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还应是能够回应社会需求和回应民意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形成公正透明、运转流畅、绩效明显的公民参与机制,并选择有效的公民参与模式。在目前互联网较为发达的时代,只有充分借助现代电信技术,建立更多的诸如网上市民论坛、政府会议公开直播、公共服务多媒体平台等方式,才能形成公民利益表达与政府回应的高效互动机制。

⒉满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系统发展价值取向和行政生态,要求行政系统进行必要调整以实现两者的协调;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逐步被确认,其主体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迅速增强,其利益诉求愿望日趋迫切,而且他们懂得选择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维权和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诉求。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客观上要求更加突出民主和服务理念,淡化行政活动的强制性和权力性,转变过去那种直接的、强制的、静止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动态管理、间接管理、柔性管理和事后监督等现代管理方式。一方面,行政活动、行政执法、行政程序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准则,选择人们更容易接受的管理方式来实现,减少行政不当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政府要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获取信息的权力看作是关系其切身利益的事情,并作为政府为人民提供的最基本的政务服务来对待;要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创新柔性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行政系统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行电子政务,形成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商谈对话机制,并科学地设计商谈和对话程序,保证机制运行顺畅,来发挥其矛盾协调、社会价值建构、社会公平维护等功能,使行政活动成为建立在以商谈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利益协调活动,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力量;政府还可通过网络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各部门要利用网络搜集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把广大群众的诉求转化为行政决策,也可以加强对本部门的信息监测,通过信息反馈帮助改进工作。

⒊满足法治政府建设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一步落实,必将依赖于建立法治政府和推进依法行政,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行政管理模式,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必破之题。法治政府必须是高效政府、便民政府,必须能够让群众从政府部门依法行政中受益。从法治角度讲,社会的法治化首先必须是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的法治化,行政程序制度建设,尤其是建立起公平、透明和保障群众广泛参与的行政决策程序就显得尤为关键。为此,要达到依法行政所要求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行政机关除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保证政府工作更好地实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外,还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行政程序建设,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决策透明度,强化对行政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暗箱操作,让官员在众目睽睽下办事,从根本上,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群众享用到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应有的服务。电子政务的框架设立和功能体现,恰好可有效满足政府管理创新这些方面的需求;建立在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基础上,把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基本前提的电子政务发展,以及电子政务的交互性、透明性、公开性和检索性,将最大程度地推动政府行政行为规范化和依法行政。

⒋满足节约型政府建设需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就要建设节约型政府,而建设节约型政府,首先要建设廉洁型政府,消除带来的浪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科学、简单、实用的管理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的透明度,有助于建设廉洁型政府;其次要建立高效政府,效率低下所造成的浪费有目共睹,尽快扭转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间相互推诿、追求自身利益等效率低下问题,是建设节约型政府、构建自律高效管理体制的需要,也是推行电子政务,发挥其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等作用之根本所在;第三要建立规范化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所要求的政府机构改革、职能整合、政务流程再造以及管理方式重塑等,都是对政府行政行为的规范,通过电子政务规范化、程序化设计和运作,将形成规范化政府行为。利用电子政务及网络平台,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制,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还可减少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和浪费,这都是节约型政府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电子政务应转变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

在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建立服务型政府大背景下,推行电子政务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重塑一个行政效益更好、服务水平更高、服务体系更完善、公众更满意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既要适应和满足和谐社会、法治政府、节约型政府建设等多重目标,又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必要前提,否则电子政务难以取得成效,行政体制管理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难有进展。“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政府门户网站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要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监管能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并使电子政务工作在今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发挥应有作用,必须促进电子政务建设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的转变。

⒈从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正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向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方面转变,注重应用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题;今后电子政务发展要坚持应用促发展原则,更加注重应用、注重软件和注重服务。政务内网建设要重点突出专网网站和内部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外网建设要把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便民办事作为切入点,在大力推广网上咨询、网上查询等办事服务外,进一步开拓网上审批、网上在线办理等网上应用服务。深化电子政务应用,需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改变重信息轻服务的倾向,强调优化政务结构和拓宽政务范围,实现由政务信息公开的单一服务向电子政务办理、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功能政务转变;要打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整合政务信息资源,重视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更新和维护,提高政府信息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度,使之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⒉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行为的改变,影响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管理中的应用和功能发挥。没有政府体制的真正变革,电子政务不仅缺乏效率和效益,更缺乏生命力和活力。如何正确处理电子政务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深化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般认为,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部门信息系统缺乏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其最大阻力是政府的传统体制、传统观念和部门利益。实施电子政务建设所需要的统一平台较为容易,但实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却十分困难。尽管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已为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技术条件,但要真正实现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还会受各部门本身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刚化性和条块管理的差异性而自然形成的信息孤岛等因素的制约。政府应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实现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方面,更多地进行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做到网络互联、政务互通,变闭路运转为线路运行,发挥好电子政务效能。为促进政府信息资源跨部门共享,必须增强政府对各组成部门政务信息的统筹能力,加大跨部门合作,并重新设计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将其规范为面向公众需求的、以事务为中心的跨越部门和职能界限的信息共享系统。

⒊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显著特点是公共服务领域极大拓宽,服务项目增多,但社会自我服务能力也同步增强。政府必须重新定位其管理和服务职能,需要以全新的方式方法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为此政府不仅要调整原有的服务内容,还要积极开拓新的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将原先属于管理领域的活动以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变管理为服务。目前的政务网络注重政务公开内容方面的信息,忽视政务办理和公众行政参与方面的政务工作;重单向服务轻互动沟通,重“看”轻“办”,一厢情愿式的单相思政务实难与公众产生共鸣。服务型政府的政务应形成双向反馈和良性互动态势,由政府单一面向公众、公众被动接受政府管理与服务,转向政府与公众互动,使政务网络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渠道,成为公众行政参与的有效手段。

⒋从管理创新向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创新转变

政府管理创新应包括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两个方面,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方面。从管理手段方面,要努力建设电子政府,建立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以及共建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对内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对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有利于电子政务合理建设、科学管理、有效运行及维护的良性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专网,加快建设宽带高速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网络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专用通讯网络(政府专网)。从管理方法上,要制定较为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程序来满足社会需求,并赋予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保证管理和服务程序保持最佳工作状态、最优服务水平和最高满意度服务境界。管理模式创新必须改变以政府机构和职能来设定的政府工作模式,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电子政务式公共管理模式,以程序化管理代替责任制管理,制定工作标准,使管理和服务工作程序化,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的服务创新要求,政府服务应以电子政务的要求来设计和规范,所有部门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都要扭转过去那种企业和公众所需服务围绕政府部门串行的工作方式,而要以用户为中心来设定服务模式,通过电子政务后台系统的协调统一,实现政府内部业务并行式办公;公众所需服务只设一个入口,实现真正的并行式“一站式”服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⒌从电子政务的独立运行向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相互融合转变

利用信息网络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作方式,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拓展了全新的空间。但目前电子政务运作与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仍存在矛盾,两者相对独立、平行运作,尚没有达到有机融合。我国政府组织结构是以条块分割为特征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和横向职能的矩阵结构;而电子政务所要求的后台系统的统一协调工作,受到这种组织结构的阻挠和抗拒,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技术手段,更在于管理体制。重政府管理轻公共服务是我国行政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电子政务发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作用的有效空间。电子政务发展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找准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机契合点和粘接面,否则电子政务建设最终将沦为一个个信息孤岛,行政体制改革也难有成效。实施电子政务关键还在管理体制,行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子政务行为改变的进程。如果在传统体制基础上进行电子政务建设,那么只能建成一个网络而非电子政务。但行政体制改革并非一日之功,而且政府建立什么流程,并不是专门为电子政务而提出,而是为了政府管理改革与创新而设计的。所以,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过程中,要以政府改革为契机,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心,突出政府公共服务目标,不断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内容,使电子政务建设更有效益;要确保电子政务做到行政资源充分利用、政府服务日益丰富、行政管理简捷有效,绝不能把电子政务做成一次性的IT工程,而需要持久地开拓政务新领域,形成持久业务流,才能确保电子政务持久运行,并使其具有明显效益和强大生命力。

作者简介:

电大行政管理篇5

关键词:供电企业 行政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65-01

随着时展和进步,电力企业面临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市场挑战。电力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力企业为了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对供电企业建设投入力度。在新时期下,供电企业在做好改革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企业的管理,保证供电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发展。现阶段,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需要供电企业结合当前的市场发展动态和社会发展形式,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改革,提高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促进供电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1.供电企业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供电企业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依然保存着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管理方式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党代政,导致供电企业发展长时间受到电力主业的行政干预。此外,还有不少供电企业领导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关注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关注企业经济效益,对于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投入力度较小,缺乏创新精神,而不能为供电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对供电企业行经济效益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

2.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影响工作效率

电力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企业多,分布广泛,基于这样的特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种类繁多,任务量大,内容繁杂,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现阶段,由于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较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冗杂、臃肿,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得到很好的优化配置。在部门内部真正做事的人很少,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无所事事。最近几年,供电企业就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冗杂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但是无法改变因为管理缺陷造成的行政管理人员有增无减的现状。供电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环节和配置存在不合理情况,有些部门和环节建设重复,当企业出现重大问题之后,往往不能及时将问题解决,导致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

3.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针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招聘考核和录用等基本人事制度建设还不是很完善,缺乏完善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在部门内部一些专业素质不不高的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没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汇特点和职务职能作用不了解,不熟悉,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不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做。此外。在供电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内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很难实施和推行,其他工作部门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不信任,甚至反感和排斥。由于工作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导致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和其他部门进行深入沟通,严重影响到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效率。

二、提升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分析

1.完善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机构,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首先,从供电企业行政管理组织结构上分析,要精简部门,避免部门过于用臃肿,实行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一方面要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进一步的明确,从而更好的分散权利,避免权利过于集中,同时还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要结合供电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从而保证供电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保证各个部门能够积极配合工作;其次,从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方面看,要对供电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如完善供电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和职业考核规范等制度,从而保证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2.通过危机管理实现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创新

要想彻底改变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多种弊端就要突破供电企业传统机构管理控制和约束,对供电企业行政管理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创新,推行危机管理。当前我国供电企业深化改革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机遇,而推行危机管理能够很好带动供电企业内部改革。在危机面前供电企业需要制定完善规划,强化企业管理,控制不利因素的产生。同时还要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做好危机防范工作,促进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3.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供电企业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要重视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队伍素质提升。通过定期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工作,更新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量,同时企业还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分为,为员工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其次,要从制度上激励供电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自觉提高自身专业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主动开展工作和学习,保证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和公平化,从而真正激发供电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晓丹.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研究[J]. 办公室业务.2017(07)

[2]罗维肖.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05)

[3]林英.建筑施工企业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建设科技.2016(03)

[4]刘坤明.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3)

电大行政管理篇6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电子政务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科技革命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因此,各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电子化政府相继展开了改革运动,电子政务应运而生。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诸多便捷,它不仅减少了行政成本,还提高了办事效率。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的广泛运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产生了诸多影响,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电子政务概述

近年来,Internet技术的应用普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飞速增长,政府组织形态必然随之改变,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学者认为,对原政府形态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实际上是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电子政务的产生有着广泛的实践背景和深刻的理论背景。电子政务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副总统戈尔所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在1993年提出的,其源于电子政府,伴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的产生,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型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务的定义:第一,“电子”是手段。电子政务须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就是说,离开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发展的电子政务就不是电子政务;第二,“政务”是主体,即政府日常管理事务、政府行政事务,以及政府在处理各种各样政务的过程中不得不涉及到的有关政府内部工作流程、体制形式、权利关系以及管理人员之间所形成的公务性和私人性的关系模式;第三,网络化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是当代信息全球化产生的新兴的政府管理和管理方式,于是电子政府就这样应用于政府管理中了。电子政务不是将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事务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而是需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电子政府与现实政府不是一一对应,而是通过使用电子和信息手段,扩大政府活动的领域,使政府活动从原来单一实体环境延续到另外的虚拟环境,使政府行政输出通道从原来的实体输出通道增加到实体输出和虚拟输出两个通道。与传统政务相比较,电子政务没有社会管理的中间成本,其运行成本相对较小,实行管理服务速度相比较更快捷。促进管理部门业务流程的重组,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快捷的、便利的办公运行环境,使行政管理效率、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好,行政机关信息公开度和增加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政务的双向发展模式将是一个与时俱进、漫长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电子政务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高校作为教育事业的领头军,实现电子校务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同时也代表着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因此,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电子政务渗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它将学生管理、人才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管理、信息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学生服务等各类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使校园的教学科研资源与社会知识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使信息化校园网成为完全开放、超越时空的校园网络平台和知识中枢。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的应用

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快高校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展示展示就是以网页的形式提供高校的电子信息,通过网络上及时学校近期的科研、教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等相关信息,包括在网上的进行招生宣传、科研征题、科学技术转让等。通过网络的展示,可以帮助学校树立形象,扩大学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宣传学校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来寻找和吸纳新的生源、教学和科研伙伴。2.就是以电子网络的形式向学校和外界传达各种通知、计划、政策以及学校的各种动态信息。3.教育网上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利用网络面向校内外师生展开的可视教学,同时,还可以进行辅修专业和重修课程的教学及有关课程的补充教学。通过远程网络教育可以使本校学生进入社会及其他大学的课堂,实现资源共享。4.服务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提供与教学、科研活动有关的信息,达到服务师生的要求,比如为学生提高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师状况、成绩查询、图书借阅等等……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电子系统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其业务范围相对规则,不像政府级电子政务,服务对象复杂,业务多样、全面等。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电子系统比较单一和集中,有相对的安全性,高校的管理层既是电子政务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电子政务的使用者,其双重身份决定了高校电子政务的建设及功能具有很强的明确性。

(二)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由于全国性的高校合并重组与扩招,各高校的办学规模显著扩大,造成了机构重叠、膨胀,一些机构权力过大;机关人员增多,人浮于事,思想观念落后,理论指导薄弱;制度不统一,工作流程和行为习惯相去甚远;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位不当;管理方式、方法、手段落后,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中随意性大,缺乏生机和活力;政策法规不健全,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等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提高。

三、电子政务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影响

高校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来加强高校建设和管理,提高高校的行政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手段,最终提高高校竞争力。本章将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电子政务给高校行政管理所带来的深远的、巨大的影响。武汉大学自2001年起,已经利用上了信息资源校园网。截止到现在,经过13年的建设,现今的校园网建设已纳入最重要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从以前的只有办公室和教学楼有校园网的建设情况,慢慢发展成宿舍楼有校园网,食堂有校园网等等。根据每个用户的工作特点、喜好和所处角色,量身定做了访问所需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快速方便的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和数据,高效的处理相关的事务。电子政务在我校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给校园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了明显改变。

(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服务的效率

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发展是现代高校管理创新和效率提高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方法的创新,来逐步形成新型行政管理模式,不断提高高校各院系、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集成化,使传统金字塔的集权模式转变为现代扁平的服务型、高度透明型的新型管理模式,逐渐做到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与服务的效能。1.提高学校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电子政务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使得管理部门在取得、占有、分配和掌管信息过程中的更加突出了其核心地位。电子政务给高校行政管理带来了突出影响,减少了高校组织管理的层次,扩大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幅度,使原来的金字塔型的管理结构逐步向扁平型发展,并且使高校行政管理更加具有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电子政务在校园的建设,提高的师生的办事效率,减少了办事时间,同时在规范办事流程上,缩短了办事过程,比如校园信息门户网的建设。2.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校园网络逐渐成为高校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它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发性、灵活性、可靠性、强性价比和安全性等特点。通过校园网,加强了各校之间以及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各种交流和合作;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迅速、直接地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走势,对于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和科研教学水平具有重大重要的;通过校园网,管理人员可获取为学校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手段和网络环境,实现高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准确、完善、公平公正的获取各类信息;通过校园网,完备的学校及院系主页(包括中文版及英文版)是展示科研实力及科研成果的重要窗口,是宣传学校及院系的一个最好的舞台。(1)采用新技术,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学校的日常行政办公业务中,有效地处理了学校日常办公业务,包括信息、会议管理及公文管理等,提高了行政人员办事效率,实行了办公自动化。一卡通系统于2008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至今已经有五年,其先进的资金结算管理及财务报账系统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作为学校一名财务管理人员,切实体会到电子政务带来的快捷与方便,收入、支出、成本、费用,轻点鼠标,一目了然。(2)实现管理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电子政务的建设使高校管理无论是从教学上、还是从行政上,都有开发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上,教师、学生与教学管理人员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和管理学校事务的目的。(3)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电子政务中信息的存储和整合给学校各领导做决策和了解学校情况提出了良好的依据。比如快捷的校情查询系统就是领导参谋的好帮手。(4)实现全校统一信息管理。高校管理涉及到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为了提高教学科研业务管理人员以及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要求各管理系统之间的对接信息系统必须实现数字化统一管理。电子政务在校园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给武汉大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明显的变化,为武汉大学未来的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在学校逐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办公自动化的同时,在推进校园的教育改革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改变高校行政管理职能和权力结构

1.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改变传统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窒息教育和学术活力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而电子政务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可以使行政职能由管理转向管理和服务并重的双重功能。(1)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推进高校行政改革,增加学校行政管理的透明度。电子政务的本质属性就是为公众服务的。它可以改进高校领导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以服务师生为宗旨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来自教师和学生的监督,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大学的主体。(2)利用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和目标的明确性,业务的规则性的特性,但又不具备像政府级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复杂性、业务的多样性、全面性等的特点。而相比于政府级电子政务系统,高校电子校务系统具有单一性与集中性的特点。2.行政管理权由集中向分权转化学校利用电子政务提高了教职工、学生、社会对学校的监督力量,加强教职工、学生对学校决策的参与以及对重大政务活动的双向交流,同时进行了分割越来越多的管理权力的行政改革。

(三)电子政务对高校其他的影响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除了有利于大大简化高校行政管理运行的环节和程序,建立更加廉洁、开放透明和更加负责任的依法行政的学校,同时还会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它不仅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学校是需求方,主导建设;IT企业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来带动产业发展,这是电子政务建设和所带来经济效益之间的契合点,同时也带动IT行业的发展。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化来带动产业化,使我们在电子政务的系统建设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由电子政务构建成一套决策支持系统,使高校行政管理决策更科学、合理,尽可能的避免一些决策失误。另外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也能间接产生经济效益。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为高校师生了解其学科前沿、查阅相关业务资料和教学实验的准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校园网络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使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电子政务的实施给高校行政管理带了不少便捷的同时,也让高校行政管理对信息进行管理。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具有信息管理职能。即使电子政务应用到高校行政管理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经过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相信电子政务将会实现高校资源数字化、通信网络化、教学现代化、学习个性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必将带来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组织原则、教学评价、德育工作等等从观念到实施的深刻转变;必将为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以教师为本,为教师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的目标提供一个很好的技术手段,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庞宝鑫.管理学视野下高校院系办公室提升行政工作效能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

[2]李雪梅.以“绩效预算”促进高校行政改革的路径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2016.

[3]郭延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培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6(27).

[4]刘家明.论高校行政责任实现机制的设计[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5]朱颖,韩娜娜.关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6(13):125-127.

电大行政管理篇7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管理  网络技术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着世界大多数国家正不遗余力地大力开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我们也着实感受到了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的紧迫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必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已成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战略地位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来的,在当时它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减少“橡皮图章”,加速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地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争合同、网上纳税等:二是为重塑美国政府系统,使之更富有效率,运作成本更低,并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随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多种多样的界定。这里主要采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个个人和团体,政府重新确立其职能,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支持: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的业务、办公程序电子化,而是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队政府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及行政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政府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政府唯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职能、尽快的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要。而以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为其根本目标的电子政务因此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如“金”字系列的政府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等,到目前为止,都己初见成效,并且实施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乌家培教授认为:构建网上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在当前信息社会有其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第二,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因此,政府上网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实施电子政务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总之,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重塑政务流程和范式,改革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达到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责任、透明、公正、廉洁、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目的。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己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顺利推进政府转型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盆间。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现代政府理念、职能、组织以及运行模rt等多方面迸发出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府管理仓‘新提供了机遇和技术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创新贺供了技术支持。当传统的科层体制受到普遍质疑时,人们开始r}向于民主行政的政府体制。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使得民主行政的概念能够得以贯彻。网上行政的新流程,正是政府与时俱进,面对各方面挑战的有力武器。电子政务的形成,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发展电子政务,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大行政管理篇8

论文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运用网络技术来实践电子政务,从而以电子化、自动化来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使其更科学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已成为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越来越紧迫的一项工作。本文从分析电子政务的科学内涵及战略地位出发,通过阐述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如何发展电子政务以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面对着世界大多数国家正不遗余力地大力开展电子政务、构建电子政府,我们也着实感受到了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府的紧迫性。国务院总理******同志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干部政府管理创新与电子政务专题研究班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政府的组织与管理,提高政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也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必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已成为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大势所趋。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战略地位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提出来的,在当时它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减少“橡皮图章”,加速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回应,让美国人能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政府,并能一站式地满足公民向政府申请贷款、竞争合同、网上纳税等:二是为重塑美国政府系统,使之更富有效率,运作成本更低,并彻底扫除美国政府的官僚作风”。随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程度而不断变化和扩展,关于电子政务的概念学者们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做了多种多样的界定。这里主要采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概念,认为: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项具体业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割的限制,全方位的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是:大量频繁的行政管理和日常事务都通过设定好的程序在网上实施,而大量决策权下放个个人和团体,政府重新确立其职能,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它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电子网络信息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和安全技术的支持:第二,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除了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事务以外,还包括与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进行的协同办公与信息共享:第三,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现有的业务、办公程序电子化,而是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队政府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及行政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

    在现代信息社会,传统政府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政府唯有及时的调整自身的职能、尽快的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的需要。而以实现由传统政府的管理职能向现代政府的管理职能的转变为其根本目标的电子政务因此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的政府信息化工程,如“金”字系列的政府重点信息化应用工程,“政府上网工程”等等,到目前为止,都己初见成效,并且实施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中国信息学会副会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乌家培教授认为:构建网上政府,实施电子政务在当前信息社会有其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政府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最大使用者。第二,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因此,政府上网是势在必行的事情,而实施电子政务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

    总之,我国实施电子政务,对于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党的十六大确立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政府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对政府工作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力量创新政府行政管理理念,重塑政务流程和范式,改革调整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权力运行模式,达到简化行政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实现责任、透明、公正、廉洁、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目的。包括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己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顺利推进政府转型开辟了全新的数字化盆间。电子政务的发展,使现代政府理念、职能、组织以及运行模rt等多方面迸发出引人注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为政府管理仓‘新提供了机遇和技术支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政府创新贺供了技术支持。当传统的科层体制受到普遍质疑时,人们开始r}向于民主行政的政府体制。而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使得民主行政的概念能够得以贯彻。网上行政的新流程,正是政府与时俱进,面对各方面挑战的有力武器。电子政务的形成,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推动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发展电子政务,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应大力发展电子政务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及政府管理服务职能的电子化、自动化、无纸化目前正在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己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期。这就为我国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科学化的电子化政务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政府可以不必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从而能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电子政务发展排名较前的为加拿大、新加坡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在实施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方面的经验可谓各有千秋,但我们通过总结可以发现,他们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共同处:首先,电子政务由国家投资、受国家控制来发展和提供服务。其次,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第三,发展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以缩小“数字鸿沟”为前提。第四,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要真正树立起“以公众为中心”和“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虽然这些都是别国的经验所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史,但我们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而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从而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二)增加翻政护含量,达到‘致务”与“电子”并重

    “电子”,亦即电子化,是指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小化。“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政务专指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活动;而广义的政务活动泛指各类国家管理活动。要实践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就必须做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电子”不够,电子政务就无从谈起,“政务”含量不够,电子政务就如同虚设。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往往大多数国家都很容易做到“电子”达标而“政务”含量却不够,或者忽视了“政务”的含量,从而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创新的进程。因此,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应注重好“政务”的含量,凡是可以在网上公开办理的政务、公务,都坚持放到网上办理,真正形成无边界、无缝隙化的“服务型”、“高效型”政府。为此,有关部门应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具体采取相关措施:如制定一个明确的、强制性的时间表,以程序式的管理取代传统的管理;调查民意,真正做到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难、便民利民:梳理政务;重组业务,优化流程等等。这样,就可以既突破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技术性瓶颈,又可以增加社会公众的满意度,达到“电子”与“政务”并重,真正实现政府的管理创新。

    (三)建设高素质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