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3:33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1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发展战略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涵界定

农村商业银行(Rural commercial bank)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由该区域的农户,农村小企业者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的主要为农民、农村和农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股份制区域性金融机构。具备一定的政策功能,如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坚持着 “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拥有政府政策支持有时和本土经营,同时也存在着地域的局限性、客户群体规模小、金融产品缺乏创新以及技术落后的劣势。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有价格战、促销战、广告宣传战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企业家发现传统的企业发展战略已经不适合现代经济的发展,发展战略应该顺应企业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从历史上看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主要经历了:企业结构跟随战略,企业发展战略适应企业环境,企业组织跟随企业战略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强调企业市场定位的竞争战略理论;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客户群体,加强系统建设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理论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理论。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是研究农村商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制定不仅对于机构本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还关乎着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效益问题。

(三)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现状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是以服务客户、回报股东、成就员工和奉献社会为使命,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及服务县域经济作为市场定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成立的璧山县狮子乡信用社,该信用社的诞生揭开了重庆合作金融发展的序幕,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关系,2000年重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2005年重庆首家农村合作银行成立,2008年在重庆农村信用社 基础上组建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这是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成立的第三家农村商业银行注册资本达60亿,拥有39家支行和1797家分理处。2010年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在香港上市。2012年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拥有42家支行,从业人员1.5万,银行资产规模突破4300亿元。不良贷款地域1%。到2013年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突破了3000亿元。

二、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分析

(一)坚持服务“三农”的整体战略方针

2004—2012年中央发了九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借以强调“三农”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在将服务“三农”作为其市场定位的同时获得了政府大量的信贷支持,这使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政策优势。

随着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农村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农村地区,这使得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而服务“三农”的业务活动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一问题。

(二)加强内部监管机制建设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制的建设与提升是不容无视的,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改进监事会制度:通过向外部引进监事会人员提高监事会中外部监事所占的比例,并保持外部监事的独立性,同时适当扩大监事会的职能范围;分清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各自的职责,从而充分发挥各管理层在职责范围内的作用实现银行的利益最大化;通过调整股东持股比例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让中小投资者能更好地参与到银行内部监管工作中。

(三)开发新型特色金融产品

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新型零售金融业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群体对金融的需求,例如:结合银行的信贷结构适度扩大抵押物、质押物和担保的范围;努力开展信息咨询业务,与信息部门合作向农户以及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金融信息以及政策信息等信息服务;加强异地合作,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这样有利于建立稳定顾客群。

(四)加强风险管理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风险因素的影响,重庆市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建设。如: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制度,采用客户信用累积制管理客户信用;建立和完善风险担保基金,推进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特别是与农业保险机构的合作,是保险公司承担部分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闫庆.悦李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02).

[2] 张丽云.农村商业银行的困境及对策[J].金融与保险,2007(10).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机制设计;农村;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63-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源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归根结底是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不合理。通过优化经济机制设计可以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可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双赢”。因此,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改革不合理的体制,设计科学的运转机制,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失灵问题。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利奥・赫维茨在30多年前创立。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能否并怎样设计一个经济机制,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经济机制设计理论表明: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中,政府、企业(或个人)双赢或多赢是可能的。经济机制设计理论为我们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首先,经济机制的核心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可以构造一个介于市场和计划之间的混合经济机制,使企业(或个人)在实现自利目标(营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社会目标,例如发展农作物保险,稳定农业经济。对于农业保险这类公共物品的市场失灵,如果完全靠政府,也存在着监督成本高和信号扭曲的问题;当政府主导、并与市场联手来解决时,就出现了希望。其次,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重要的是信息和激励(主要是经济激励),即政府对市场的信息和激励服务,可以有效促进双赢或多赢的经济机制建立。再次,要素的构成、关系及其功能是机制的本质内涵。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机制看,规划、政策、法律、法规及其落实服务的供给,决定了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按照机制设计的理论,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农村公共服务机制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公共服务机制设计就是消除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其本质是通过供给关系、方式的制度规定,综合考虑各主体的利益,使各主体在一个组织框架内,都实现各自的最大化的利益或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农民付出最小的成本而得到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同时也使政府付出最小的支出,供给最完善的农村公共物品。

二、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机制设计

根据规制经济学基本理论,私人企业的组织机制在历史上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却是由政府规制确定下来的,在市场中,一个企业要采取什么样的机制,由政府以《企业法》《公司法》等法律、制度的形式进行明确的界定。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机制。科学、合理的企业机制对于保证企业的合法、高效运行提供了保证。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保证了相关主体总体目标的一致。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本文对此不作过多的阐述。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本文根据中国的国情,借鉴国内外相关企业样本,设计了我国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运营机制(如图1所示)。图1表示了,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董事会对确定的价格意见分歧很大时,还可召开有更多用户参加的价格听证会,广泛听取更多人士的意见,所以严格地说,这种机制下的价格基本是由用户确定的。董事会将讨论后所定的价格提交政府价格部门即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所谓政府审批主要是看价格确定的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能保证企业按时偿还贷款、债券和满足企业的长期发展。这种机制,相对于目前的市场化机制,具有更多的福利性,兼顾了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企业机制有效地避免了由于公共物品如水、气等产品需求弹性小,供给企业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操纵价格的弊端;有效避免我国当前监管无力,凡价格听证,价格必涨,听证流于形式,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下,政府寻租,厂商与政府勾结等腐败问题的产生。董事会聘任经理,负责企业的生产管理,负责制订经营计划和偿还政府借款、贷款计划并经董事会同意,具体实施经营管理。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管一体的弊端,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参考。在保证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前提下,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最有效地被利用,也使广大农民在使用这些基础设施中付出最小而得到的社会福利最大。

上述机制设计,只是为新农村建设公共物品运营机制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参考的思路,具体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具体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各地大胆创新,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上有许多创新。只要这些机制能够提供完善的让农民满意的公共物品,只要这些公共物品供给是高效率的、合理的和科学的,同时也是让政府满意的,那么,就实现了机制设计“双赢”的目标,那么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机制。

三、农村公共事业服务机制设计――以“新农合”为例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在保证农村公用事业投入的前提下,必须设计合理的机制,确保投入效率。即政府投入水平合理有效,事业单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保证,不存在资源的浪费,不存在服务的低质量和短缺。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这种机制改变了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的性质、政府的从属化的地位。政府和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中平等交易的主体,双方是合同与契约的关系。按照合同约定的指标和要求,事业单位完成合同的约定,则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事业单位没有完成合同的约定,则不能或少获得政府的资金支付;政府可以选择、支持供给服务水平高的事业单位,淘汰改造落后的事业单位。

在农村公共事业中,以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设计最为复杂,简单的服务购买机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的要求。近些年国内外不同机构的研究报告,曾多次提到我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未成功,尽管这些报告结论还有待于推敲和验证。但是,农村新合作医疗机制设计欠缺仍是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

从历史上看,我国农村医疗服务机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参见表1),第一种为市场型医疗服务机制,即患者―医院机制。患者得病,去医院治病,医院按市场价格收取费用,费用由农民全部负担。这种机制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1949年以前)。它的最大弊端是,使大量的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农民的就医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第二种是国家统包型机制,即政府―医院&患者型。医院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患者的费用基本由国家全部负担。其弊端主要是国家负担沉重,医疗服务差,患者过度消费,医疗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严重。第三种是合作医疗机制,即政府、农民、企业―保险机构―患者―医院机制,由于合作医疗机制设计得不尽完善,仍然会存在卫生费用上涨和合作医疗制度难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合理的医疗机制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通过对国内新型合作医疗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国外医疗服务机制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中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可参考机制。此处引用和参考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种自我管理的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卫生医疗服务机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较明显的优点。

1.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第一,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农民(病人)付保险费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与供方协商价格,提供服务,或购买服务。病人不能随意选择医疗服务机构,其服务的价格、主体(由谁服务)、服务内容完全由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负责。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将合理确定包含什么医疗服务,什么情况下谁可以享受什么医疗服务,从而保证合作医疗资金分配到群众需要的、合理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上来,同时为降低患病率,减低费用,将会非常重视预防保健作用,改变目前轻保健预防,重医疗的不合理倾向,解决农民道德风险问题。第二,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卫生医疗机构、医生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建立供方网络。只有与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才能有资格为参加该组织的患者提供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第三,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主治医生在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其治疗方案必须经其他医生审查,只有其他医生的意见与原来的意见一致时,方可进行手术等医疗服务;医院在实施备选手术之前,必须得到保险公司的同意。第四,对病人的管理。很多术前检查要求在入院之前的门诊进行,以缩短住院时间;由病例管理护士定期对病人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继续住院或需要其他的检查治疗。保险公司代表通过审计,保证所有支付的费用都是实际发生的。

2.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与保险管理组织同各个签订契约的医生和医院进行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提供恰当的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范围的,县级、乡镇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是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合作医疗签订定点服务合作对医疗机构至关重要,因为收入跟随着病人走。这样可以生成供方的竞争市场,使服务优良、价格低廉的服务提供者加入到合作医疗供方网络。尤其在村一级,合作医疗可以只与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签订服务合同,促使村卫生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改变过去由于村卫生机构的私有化、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难以对其服务质量和成本进行调控的局面,也有利于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

1.对于农村公共物品而言,其供给机制不同于一般企业。因此,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机制,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分为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基础设施。对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如图书馆等,一般由政府供给,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事业单位运作机制。对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应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

2.对于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采取政府调控下的企业化运作机制。这一机制设计的主要思想和思路是政府负责农村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和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其中资金筹集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政府向企业贷款;由政府向社会发行债券。企业或合作社负责运营和管理。政府与企业主要是债权债务关系、规制被规制关系。由农村用户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的董事会,这样可以确保价格的确定一般都能充分考虑既维护用户的利益,又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与农村基础设施不同,教育、卫生、医疗、农技推广等,都属于农村公共事业范畴,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农业提供服务。传统农村公共事业供给,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性质上基本上不存在区别,政府拨款给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提供服务。这种机制带来的问题是,政府失灵演变成为事业单位的失灵,表现为农村科技推广等事业单位服务质量差、水平低,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农民负责。

4.农村的公用事业的外部性十分突出,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公用事业的投入。按照公共物品供给与生产相分离的理论,在新农建设中可以设计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即政府出资供给,事业单位负责提供服务(生产),政府购买事业单位的服务。

5.本文设计的农村合作医疗的机制优点在于:设计了有效的管理机制,解决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管理失控问题。主要解决了对患者医疗服务选择权的管理问题;对医生及医疗机构的资格管理问题;对医生医疗服务的管理问题;对病人的管理问题。设计了有效的市场机制,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效率供给。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89-138.

[2]李春林.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偏好显示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7,(7):101-103.

[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孙晓筠,AdrianSleigh,韩东.美国管理化卫生保健制度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5,(8):33-35.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 经营理念

一、何谓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科学,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方式、内容也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

二、农村信用社之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合作金融企业,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行业风气、服务规范、企业形象以及金融法制、制度文化和传播文化、金融文艺等很多方面。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新时期战略调整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独立运作以来,创造了许多值得好好总结的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社为家、诚信合作等方面。这些都是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和探索。对全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凝聚、整合和培育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工程、民心工程、动力工程和智力工程。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好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说,分为远期和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设“四个一流”的,具有“中国农信人”特质的长效型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文化。

近期目标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提炼、创造出农村信用社核心价值观,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创优服务、转换机制、改进作风等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增添亮色、整章建制、规范行为、重塑社魂,进一步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贴于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规范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树新农信形象,创新农信精神文化。促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采取统一培训与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相结合,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及相关产业经济理论和精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管理系统的专门人才。并将服务用语、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汇编成《员工手册》作为广大信合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并抓好人生观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提速发展新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物质文化。搞好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与农共舞、与农共赢。呈现出“农信塔台、农民唱戏”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增品牌效应,创新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并以“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效益”作为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4.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优服务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农村信用社行为文化。

服务是一切创新的手段、方式及其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是一切创造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客户是效益生长的源泉,员工是创造效益和财富的主体。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实践“三个第一”服务思想,就要强调“态度第一、关系第一、团队第一”。态度决定一切,它决定立场、方向和成功。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神经,理顺关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领导组织要求;团队是主干,带好团队是领导天职,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农信人“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和奉献”精神。

作为员工,要坚持“学习第一、执行第一、创造第一、”不学习,就不能贯彻和执行,不执行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创造就没有发展前途,就不能实现最佳效益的这三者的辩证关系。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4

会计控制论文2100字(一):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创建策略论文

摘要: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相应出现部分缺陷,除了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还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因此,要创建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解决国企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关键词:国企;会计控制体系;策略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国有企业内部渐渐暴露了部分问题。假如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而会计控制体系的创建,能够保障会计工作的合理合法,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

一、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内涵

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可以理解为,为了保障国有企业能够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来经营国有企业,保障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合理合法,促进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提高经营效率,完成国有企业的目标任务,依据国有企业的管理特点和经营情况,采取的规范国有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国有企业的格局也一直在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才能稳步地向前发展。国企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财务管理,而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会计内部控制。

二、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没有足够会计内部控制知识,所以在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中,不能够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运营的每一步都有着重要作用,这要求管理人员对财务方面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够全面把握、控制好国有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国有企业内部不能做到全方位的控制。

(二)仍需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水平受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影响。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力不足,或者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这样的财务管理人员会影响公司的运营和发展。因为部分单位受人员编制的限制,部分员工欠缺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无法胜任会计的工作,还会影响会计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国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创建策略

(一)创建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主要管理、核实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为了内部的监督和制衡,尽可能让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开,把管理风险降到最低,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除此以外,还可以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会计,派遣到国有企业分子公司,协助相关财务管理工作。这些财务管理人员由国有企业集团统一管理,使得派遣人员拥有足够的独立性,才能使管理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其次,国有企业还可以设立奖罚制度,表现优秀的会计人员予以奖励,表现较差的会计人员稍加惩戒,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在国企工作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技能。会计人员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这样才能让国有企业更好运作,发展更持久。为此,国有企业可以针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的培训,让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另外,国有企业还要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让会计人员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同时,国有企业还要对会计人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水平得到提升。

(三)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的监督力度

国有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一个财务监督机构,不仅仅只重视核算,也要重视监督工作。国有企业要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人员的监管工作,还要让工作人员互相监督。企业内的财务使用情况一定明确,财务管理人员要对财务的拨调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定期向上级报告公司的财务情况。尤其对公司资金的审核批准、资金的调用、公费的报销要做到慎重对待,对财务管理中不明确的账目,要严格审查,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报告上级,让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公司还应该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进行工作。对于公司内部的监督体制,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保证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坚决打击国企内部的贪污、腐败现象

随着国有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其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些问题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对国家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近些年来,国企中的资金出现不明问题,就表明有贪污、腐败的现象出现。针对这个问题,国有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防腐措施,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国企要不定时地对财务进行检查,出现问题要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处理,国企中的财务权利要适度分开,不能过分集中,也不能太过分散。国有企业要切实解决企业中出现的贪污、腐败问题,促进国企的发展。

四、结束语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有企业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国有企业有必要创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促进国企经济稳定、持久的发展。

会计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强化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要想保证农村集体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提高集体资产的安全性和资产利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强化。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着诸如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足、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等问题。只有通过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策略,才能够保证其能够正确高效地贯彻各种政策、客观实际地评价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涉及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为代表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已成为农村集体经济所广泛应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的财务运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其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传统的会计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实行多年,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财会工作存在着“安于现状”的思想,不肯跳出工作的“舒适区”;还有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由于基础会计工作的薄弱,不能很好地落实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措施。这些问题实际存在于各个层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强化的过程中,已经累积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亟待解决。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架构不合理

组织结构的清晰和健全有着明确划分权责、梳理各部门职能、增强各部门信息交流等好处。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贫穷落后的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其组织架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尤为显著。具体体现在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职能存在由村委会代行的现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由村负责人兼任,导致权责不清、组织职能重叠、负责人不熟悉业务、难以进行有效监管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自身性质使然。相较于社会大型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规模小、人员少、经营活动单一的“先天性不足”。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层次不像大企业那么分明和健全,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重叠、权责交叉。职责不明确,一人身兼多职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架构不合理的突出特征。

(二)人员存在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

受限于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长期实践和先进财务管理观念更新等因素影响,其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往往存在着“安于现状”的思想,认为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既然能够完成当前的财务工作,就不需要改变;在工作人员主观认识上,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仅仅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内之事,对工作缺乏整体认知;具体执行财务内部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由于缺乏政策的解读和规则程序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和能力无法跟上现实需求,仅能勉强完成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更谈不上对先进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由于职能重叠、权责交叉的原因,负责财务管理工作的村领导不熟悉、不了解、不重视内部控制,在组织中存在“一言堂、瞎指挥”的现象,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没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其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混乱,并引发违法乱纪的行为产生。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部分组织负责人往往重视短期经济利益而忽略制度的健全。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在利益的驱使下,私设小金库,部分收入不入账,不合理开支、开支不走民主表决程序,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问题,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同样是一个问题。由于财务活动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从顶层设计上做一个框架性的规范而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具体操作环节,仍然会出现财会工作秩序混乱、有核算漏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引发会计错报漏报等问题。

(四)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1)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机制方面。在农村集体经济内部会计控制中,虽然已设立相应的民主理财监督机构,但由于人员能力参差不齐或人手不足,无法全程参与村集体各项经济活动监督,使得日常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部分村集体财务和监督人员交叉任职,人员分散、组织困难、素质不足使得监督很难起到预设中的效果。

(2)乡镇(街)审计监督机制方面。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由乡镇(街)政府经管站负责组织实施。由于人手不足等客观原因,部分会计记账的工作人员既要从事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又要实施审计监督,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导致农村集体经济活动难以得到公正的监督。

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农村集体经济的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应该在内部加强财务控制制度的宣传工作。以《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法》及相关法规为依据和蓝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相关培训讲座等,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相关的财会工作人员熟悉并且熟练运用,使财务岗位的职工充分理解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将相关内控思维传递到相关业务部门,让其了解相应的财务控制流程,使其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才能更好地落实到日常经济活动中。

(二)规范流程,明确权责关系

搭好会计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规范流程,明确权责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经济规模较小,梳理相关权责关系的目标也较易明晰。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交叉使用现象较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要在顶层框架设计上就考虑到权责交叉和职能重叠的问题,事先要通过实践经验的总结,明确权责关系,做到既节省人力成本,又不违背职责分离原则。在制定具体的流程和规范上,明确每一个程序的流程和要求,使得内控机制有章可循。

(三)增强独立性及设立授权制度

各项业务和财产必须要有专人负责,用增强独立性的方法来增强内部控制的安全性和公平性。避免职务的重叠与交叉,防止产生“一言堂”现象,对负责内部控制监督的人员加强资格审查并赋予高度独立的授权。加强对资产的定期审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财务风险。最后,还需防范财务收支控制风险。财务收支是整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控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财务收支权限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建立财务收支的授权审批制度,对授权的程序、范围、程度、惩处要有明确且严格的规范,按层级可设立领导联签、“两委”联席会议、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等开展审批工作。

(四)巩固和完善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

民主理财监督机构的建立要起到充分的监督效果,组成人员的选拔是关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选拔责任心强、熟悉业务、威信较高的人员来组成民主理财监督机构,保证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效果。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民主理财监督机构要做到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对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以及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如集体土地征用、承包、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资产处置,公益事业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以及年度村级组织收支预决算等,须经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同时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时通过公开栏和网络平台等形式向社员群众进行公开。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5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置于突出地位,并纳入了“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纳入“十三五”规划,足见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推行环境绩效考核机制,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处理,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农村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综观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整体改善不大,甚至呈现出资源约束趋紧、局部环境恶化、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局面,致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陷入了治理困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包容性治理既是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治理问题的深入反思,也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治理理论的运用和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而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研究主要以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原因、治理改善和对策建议等内容为主。关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卢智增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借鉴国外经验五个层面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1]。李咏梅指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加大公众参与力度[2]。王春凤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在市场和政府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治理成本和产权划分间的平衡,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足的途径之一[3]。黄英等利用DEA分析法,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4]。本文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困境的再分析,把包容性治理的理念引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认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位,以保护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协同发挥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治理,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化。

2包容性治理的内涵界定

包容性治理是治理理论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是在西方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个任何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合,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人民和机构统一的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各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5]。英国学者格里•斯特罗克(GerryStroker)梳理了治理理论的五个基本主要命题:1)治理包括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行动者;2)在处理社会及经济议题时,责任与界线的界定并不是非常清楚;3)在集体行动中,行动者彼此间存有权力互赖的关系;4)治理系一个行动者拥有自主性且自我管理的网络;5)治理强调政府运用新的政策工具或技术来指导或驾驭来成就目标,而非一味依赖权威或命令[6]。可见,治理不再意味着唯政府主义,政府不再是单一的治理主体,但是市场和社会的不足与政府的职能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起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而言,“治理”是一个舶来概念,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这一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国情,能否采用拿来主义,尚值得商榷或证伪。但毋庸置疑的是,西方治理理论所强调的治理主体的多元、多种模式的运用与协作的理念,对于发展中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己成为社会管理尤其是公共部门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目标追求。包容性治理的内涵与善治理论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善治理论主要是引用西方“goodgovernance”理论,即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保持公共利益持续增长的管理过程。中国古籍《汉书》载有:“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俞可平教授将西方的善治、“goodgovernance”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善政善治的内容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韵味的善治概念,即认为善治是一种力图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是政府力求实现的一种国家、政府、公民互动合作、互促互进的一种新型关系,是采取一系列经济、政治、管理等手段综合治理力求实现的一种国家、政府、公民互动合作、互促互进的一种最佳状态。基于此,从本质上讲政府善治是一种治理模式的选择,是一种治理路径的选择,是政府作为治理的主体,以实现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增长为目标和归宿,将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还政于民,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包容性治理是在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包容性的“发展”与“共享”理念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包容性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治国之“大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民族。中国古籍中有大量有关“包容性”的论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是指“领导、统治”,“公”是指办事公平、公正、公道,“常”是指常规、规律,包括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等。因此,“包容性治理”这一新命题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提倡包容性治理理念,就是在社会治理中要尽可能吸纳各方社会力量,带动社会参与,扩展服务内容,满足多方位、异质性的社会需求[7]。从本质上看,包容性是民主治理的一项核心价值[8],它的关心的是弱势群体基于法治的平等参与、平等对待和平等权利。

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及治理困境

3.1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形势十分严峻。根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统计,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8亿吨,生活污水90亿吨,人粪尿年产量2.6亿吨;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加重,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农村的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其中化学需氧量占了43%,总氮占了57%,总磷占了67%[9]1;二是农村地区围湖造地、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依然存在;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仍然有近3亿人喝不上健康的饮用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所致[9]89,由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癌症村数量在逐年上升。由此可见,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威胁到近8亿农民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3.2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困境

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是改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了“五位一体”发展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纳入“十三五”规划,足见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出台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治理、农业生态源污染治理的投入;通过《食品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2015年8月,水利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随着我国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总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的态势,农村地区正在受到乡镇企业污染和城市污染转移的双重威胁,农村生态治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甚至陷入了越重视越严峻的悖论中,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地方政府监管虚置。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涉及一个从源头控制到中间监管再到生态修复的动态持续的过程。地方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一旦疏于源头保护,往往会处于被动的局面,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将会急剧增加,使得政府疲于应付,影响政府科学决策,甚至酿成严重的污染事件。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在实践中,我国地方政府官员基于政绩前途考虑,根据中央的要求采取源头保护、责任追究、生态修复等方式严格治理农村生态问题,甚至对农村的乡镇企业实施环境问题否决制,但是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缺乏长期性、制度性的机制,仅仅是应付上级检查和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生态绩效。此外,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使其常常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而致使生态治理意识不够强,生态环境监管乏力,往往抱着“不危害,不治理”的原则,只有当生态环境恶化,并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时,政府部门才选择干预并治理,这种监管的虚置,无疑增加了治理成本,也使治理成效大打折扣。二是乡镇企业治污动力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也是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环节。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理性经济人,乡镇企业往往唯利益至上而罔顾环保投入。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千方百计地降低生产成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一方面由于乡镇企业往往地域性强、规模小,资金薄弱、技术含量底,无力将其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期较长、收益慢的生态治理中去。加之乡镇企业往往处于农村隐蔽地带,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对污染行为往往带有侥幸心理,而让其通过道德自律,自觉投资治污缺乏现实性。另一方面,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存在着利益耦合。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承担着推动农村经济和带动农民就业的重要作用,其所缴纳的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污染行为只要不带太大的危害,往往视而不见,即使对其治理,也限于临时整顿,以罚代管。因此,乡镇企业由于违法成本较低,加之保护伞的遮蔽,也使其对生态换进治理缺少动力。三是社会公众参与治理程度和深度有限。社会公众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直接体验者,其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能够触及到政府难以触及的地方。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强政府,弱社会”的治理模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较多地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方式,加之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治理的途径极其有限,致使社会自发参与治理的程度和深度非常有限。尤其是作为农村生态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农民,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农民往往追求获得短期生存利益而忽视对农村生态环境重视。此外,由于农民的综合素质较低,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农业生产生活中所造成的污染及其周边企业的环境污染缺乏敏感和危机意识,只要不威胁到其生存状态,往往对环境污染行为听之任之,加之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也大大限制了农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治理主体合力不足。生态环境是具有较强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因此,对其治理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仅靠政府的“单枪匹马”的主导力量是不够的。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要依靠环保、国土、水利等多个部门的管理,由于条块分割,这些部门之间面临职责权限不清晰,导致治理主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此外,由于农村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效应的特征,作为理性的经济主体乡镇企业和作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农民,更多关注的是其自身的投资成本和效益;加之法律法规的缺失,企业和农民参与生态治理的意识薄弱,致使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缺乏整体合力作用。由此可见,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除了需要加大必要的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需要破解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运用包容性治理理论,尊重和发挥多元主体在农村生态治理中作用,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和收益的最大化。

4农村生态环境包容性治理机制

4.1完善生态环境治理结构

“包容性治理”的理论精髓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方向,因此,在实践中,要结合我国实际,形成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管理的包容性治理结构。一是要发挥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公共事务,所涉利害关系人众多。由于政府掌握并占有丰富的经济、社会、行政资源,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顶层设计者,政府承担着“掌舵人”的角色,各级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整体规划、监管控制将直接决定治理成效的大小。因此,政府首先应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内化为绩效追求的首要目标;其次政府要将农村生态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并统筹协调好环保、水利、国土等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任务,建立政府与乡镇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使农村生态治理真正成为全员参与、协同治理的新格局。二是要强化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农村生态环境的最大污染源,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态势。因此,必须成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乡镇企业而言,首先要把注重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有机统一。乡镇企业发展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一个良好的企业,只有注重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技术革新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三是壮大发展社会力量在生态治理中的参与、监督作用。农民生产生活的有限理性也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农村地处偏僻,其污染行为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分散性,政府有形的手很难触及这些区域,使得末端治理鞭长莫及。所以,农民自觉遵守道德操守和法律法规成为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凭借。发挥农民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新媒体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倡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进行绿色消费,增强农民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农民及相应社会组织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使社会力量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4.2加强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涉及到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农民、社会等各方利益的复杂系统工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各级政府及其对乡镇企业和农民等社会力量的利益整合和动员程度,以及多方利益主体之间彼此密切配合的程度。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点就在于各治理主体追求自身“私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公利”之间的矛盾。乡镇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单纯让乡镇企业投入资金进行节能减排,或者直接参与生态治理显然比较被动;而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希望通过农药化肥等的投入来增加其农业产出。对此,政府应给予包容,通盘考虑和全面兼顾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扶持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乡镇企业和农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引导其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并对于绿色产业(产品)给予政策优惠和税收减免;而对于污染企业,要给予严厉处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产品进行绿色产品规制,并发挥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监管,社会公众通过购买绿色产品,抵制超标准、高污染的产品,让乡镇企业和农民认识到产品和生态环境之间是唇寒齿亡的关系,进而使其自觉发展绿色产业和生态农业,以为广大民众提供健康、环保的生活、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治理成果的共享。

4.3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益

农民是农村生态治理中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他们承受着来自农业生产、农村工业污染的双重危害。但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力量薄弱,始终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加之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农民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因而其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政府要尊重作为弱势群体农民的环境权和生命健康权,完善现有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加生态环境信息的公布,增强农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认知度,同时对于涉及农民健康环境权益的规划项目和建设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让农民有充分的知情权、话语表达权,并自觉接受农民、社会的监督,使农民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是包容性治理的主旨。

4.4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立法

实践证明,强有力的法律规范是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包容性治理的有效保障,严格的行政执法能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必要的威慑作用。一是我国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法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一般性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相结合的立法体系,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真正有法可依,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立法既要强调以预防、修复生态环境为目标,又要完善公众的环境权,对弱势群体农民进行生态权利保障,以保证农民对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顺利实施;此外,要提高环境违法成本,量化农村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生态刑法中有关生态环境犯罪以及损害赔偿的规定,以使法律真正成为高压线,从而为建设美丽新农村保驾护航。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程序建设。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要明确执法责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严格审查并要依法严厉惩戒。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覆盖省、县、乡(镇)、村的全方位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基层执法队伍;此外,要将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纳入基层党政机关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环保问责制、政府绩效考核和农村环保责任制。农村生态环境的包容性治理是一种生态治理模式和治理路径的选择,其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该是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治理过程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治理成果(良好的生态环境、健康的食品)为社会成员所共享,通过综合运用价值引导、行政管控、法律规制等多种手段,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维效益的整体优化,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李小静 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卢智增.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广西博白县为例[J].学术交流,2015(9):115-119.

[2]李咏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度探析[J].农村经济,2015(1):94-99.

[3]王春凤.城郊农村生态环境多元主体治理路径探析:基于河北省廊坊市近郊农村的考察[J].理论导刊,2011(12):65—67.

[4]黄英,周智,黄娟.基于DEA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比较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3):75—77.

[5]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23.

[6]Stoker,G..GovernanceasTheory:FiveProposi-tions[J].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1998,115(1):19-26.

[7]常修泽.包容性体制创新论[EB/OL].(2012-10-08)[2017-02-01].theory.people.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66-2

一、我国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及方法的落后

1.管理理念缺乏创新性

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并超越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上不断学习和创新。农村中小企业置身于农村,相对于城市中小企业来说,较为缺乏创新意识。首先,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对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突破上。这就造成了农村中小企业管理理念因循守旧,缺乏活力,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难以成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2.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企业的制度建设和管理规则很抽象很笼统。目前,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中,除了一些新型的乡镇企业具备新的投资方式、组织方式和新的机制,形成了具有新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一大部分的农村中小企业仍旧停留在落后的管理方法上,未能摆脱计划经济的模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合一或者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也担任企业的经营者。农村中小企业不科学的管理方法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监管不严、信息失效失真,财务管理失去了其在企业的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二)内部控制薄弱

1.内部控制薄弱

我国多数农村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全面,为覆盖企业所有部门和人员,表现为为渗透到企业各领域和各操作环节上,会计工作的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实,这些都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相关。

从企业自身来看,内部控制的失效导致经营管理的混乱,潜在亏损增加,经营绩效降低。我国一些农村中小企业对于实物资产的管理薄弱,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上疏漏很多,导致企业隐藏亏损,最终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我国农村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从宏观上看,我国内部控制法规的建设较为混乱,有待完善,农村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支持其发展的法律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行业、部门等因素的限制,这类法规基本都是行业性的,只适用于本行业的企业以及组织。

2.资金管理不善

我国很多的农村中小企业对于现金的管理具有很高的随意性,对于现今的管理很不到位,导致现金闲置或者不足。一些农村中小企业认为企业所持现金越多越好,造成了企业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没能参与企业生产的周转。还有一些企业缺少对于企业资金的计划和安排,一旦市场发生变化,所持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想要实现资金的快速高效的运转就十分困难,似的企业无法应付继续的经营资金,陷入了财务困境。

(三)会计信息化进程慢

我国农村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两大障碍:一是资金上的障碍。农村中小企业资金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会计信息化的最大障碍,农村中小企业的生存率较低、资信度较差、信贷风险高、融资渠道较少,这些原因导致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的匮乏。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仍处于传统模式之下,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大多并不会使用财务软件,电脑灯办公软件只是陈设,他们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会将信息进行比较,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

(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当中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0%,70%的会计人员未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虽然他们在时间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从总体上来说,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文化程度低。除此之外,我国农村中小企业还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且陈旧的现象,尤其是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准则的陆续出台,更加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来说,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结构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完善我国农村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

1.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农村中小企业想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就必须做到以下五点:一是企业要坚持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员工的工作热情在道德标准高的企业更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此类企业更容易喜迎到高随评高技能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优势。二是农新村中小企业在做出财务决策的时候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的思考,权衡利弊,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及时可靠地财务信息。三是农村中小企业要改变墨守陈规的思想,财务工作应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2.管理方法科学化

企业想要改进管理方法,制定管理方法的文件,首先要从策划有效的、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开始,在设计企业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依次确立组织结构、部门和敢为的设置、工作的流程以及程序等。在科学规划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个分支体系,务求各项管理充分到位,才能使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在系统、科学的轨道上发展,才能彻底改变农村中小企业粗放式的管理方式。

(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1.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就是实行互相牵制、实行权责明确的内部牵制制度。一些农村中小企业的财务检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制度并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实施。内部审计在农村中小企业中没有收到重视,多数企业并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企业则是将其与其他部门合并,破坏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农村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就导致了会计控制的薄弱和监管上的力度不足。具体的行为包括对现金管理的不严,违反现金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的管理失衡,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失实等。

2.加强对现金的管理

首先要建立合理的企业预算体系,对财务预算进行全面的管理。农村中小企业的预算控制贯穿于整个财务收支过程,通过分级的管理和控制,发觉企业潜力,促进发展。

其次要加强企业的筹资管理,确保企业先进的来源。在市场经济下,农村中小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会出现现金不足的现象,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发掘新的筹资渠道,调整原油投资渠道,确保企业资金供应的重组,资金运营的顺畅。

最后,企业还要将企业资金用火,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资金结构的合理,避免浪费和损失,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做基础。

3.加强对成本费用的管理

加强农村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对于改善农村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至关重要。农村中小企业想要加强成本控制就首先要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从领导到全员。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全员的配合。其中,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只有从领导层重视了这一管理,并把这种观念传达给各部门和个员工,才能使成本费用管理的控制落实到实处。

4.拓宽融资渠道

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企业内部融资是首选的融资方式,企业的内部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留存利润,还包括内部员工集资。企业的内部集资是指生产型的企业为了加强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在企业自身自己不足时,在本企业内部职工中,以发行债券的形式为企业筹集资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务、经营状况,综合政策变化和宏观经济的影响,选择适合自身的新的融资方式。

(三)加快会计信息化进程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要想加强会计信息化,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在会计信息化下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应通过控制信息系统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得到完善。其次,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可以将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在工作中,更多的进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分析、预测,加快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最后还要在财务软件上进行更新,并加强会计网络的安全,使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快速平稳发展。

(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对于农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要想提高,首先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企业财务人员在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积极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财务人员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具备基础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实操技能。企业应多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给员工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并通过培训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是他们更加有动力去投入到工作当中。最后还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企业应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做。

【参考文献】

[1]顾新连.关于税务筹划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7).

[2]徐燕,李红湘.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9).

[3]宋永全.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及防范财务风险之我见[J].中国集体经济,2008(12).

[4]延生.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时代金融,2011(18).

[5]邵立拉.论金融危机下中国中小企业的财务战略[J].中国经贸,2009(6).

[6]张春颖,张颖.事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09(9).

[7]田大洲.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8]肖忠.再谈中小企业财务官路现状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4).

[9]张蕾.中小型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困境及其超越[D].吉林大学,2009.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7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性、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没有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还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当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失去了合作性质,背离了主要为农民服务的发展方向;现行中国农业银行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与其自身改革为商业银行在诸多关系上难以理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营业机构设置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支持农村经济开发的能力较弱。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处于这样的行业历史和现状下,集中在该农村合作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诉求格外迫切,急需解决几个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愿景具体是什么?如今四大国有银行,各类城市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华丽登场,吸人眼球,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农村传统客户也在纷纷尝试和选择他们的服务,如何再造我们的品牌形象。

农村金融机构的差异化使命是什么?与诞生于城市的银行,我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发挥出这些特殊优势,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客户群。

农村合作银行该如何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能力?农村合作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带有严重计划经济时期行政管理色彩的组织,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让合作银行成为了一家独立法人治理的企业。但是其中延续下来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素质,管理手段和方法,都与激励人员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如何缩小与现代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

农村合作银行目前的成功基于什么样的文化特征?延续我们的企业经营,成为百年老店,在外来区域人员不断加入的今天,在现有领导人退休的明天,我们要保持区域内的领先地位,进而在异地区域开展业务,设立分支机构,如何总结宣传提升我们的文化。

这些都是摆在此次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前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文化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内部管理提升的要求,更是企业持续经营发展的要求,也是金融行业对这样一家农村金融机构提出的挑战和要求。

本次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模型创新

体系建设所用到的企业文化结构模型:洋葱模型。

文化内核是理念层:包括有企业的远景(也有称愿景)、使命、目标、价值观等。

再外延是制度层:包括企业内部的规范、制度、流程等。

再外延是行为层:包括员工活动、仪式、日常行为等。

最外表是物质层:包括企业的象征物、英雄故事集、环境布置等可视化的物品。

也有做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路为CIS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多侧重于企业品牌形象传播面,属于广告传媒行业的角度,它也有个基本划分为:

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

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

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企业听觉识别(audio identity,简称ai)

企业环境识别(environmental identity,简称ei)

由于我们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多从管理学的角度开展,在过去的经验中,发现过多的管理理论文字阐释在企业内部传播时,虽然精确,但也造成了不同理解水平员工之间的误解,因而此次创造性的引用了CIS的广告传媒业术语,结合某农村合作银行的文化建设原有体系和实际情况,对本次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结构重新做了定义。形成了我们本次实践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的目标结构:

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理念(MI):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经营理念;

第二部分,企业文化行为(BI):企业文化故事,管理者行为规范,员工行为规范、战略指引;

第三部分,企业文化形象(VI):企业文化VI设计,文化培训及传播活动;

除了之上的企业文化结构模型,对于现存的其他的企业文化模型,我们在做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时,也做了参考,把其中的要素分类分阶段应用至体系建设中。

从所有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指导实践工作: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没有固定的结构模式,从实践操作的可实现性和效率性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型,构建体系架构。

价值观是所有模型都包含和强调的重点,是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时的重点和核心工作,需要反复斟酌提炼。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特别注意显性的行为物品与隐性的观念规范,很多企业文化理念成为墙上的标语,宣誓时的口号,而没能真正落实到企业员工行为上,没能落地生根,没能转化为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动力,其实是缺乏对隐性观念与规范的重视。

此外,在诊断调研工作前,我们就企业气质类型也做了预先的假设,以更有针对性的设计企业文化诊断问卷。

农村企业管理论文篇8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一: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摘要: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经济活动就有经济管理,目前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如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是对社会主义农村生产总过程的经济活动的管理,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生产越发展,技术越先进,管理越重要。经营管理工作搞好了,就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明确新任务,把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1.1经济体制的变化

目前农村的经济体制由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替代了大锅饭式的集体化经济体制,农民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和市场直接挂钩,为了发展生产,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中生产关系的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2产业结构的变化

目前农村产业结构已由单一的种植业格局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将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这样,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就成为面向多产业的服务了。

1.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目前农村生产中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由过去的统购派购为导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市场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生产经营方式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成为从生产到流通的再生产的全过程。

1.4农村和农民的本身条件的变化

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时期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商品生产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注意和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比较缺少商品生产知识,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传递慢,因而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主权,但应变能力差;四是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差,严重影响商品流通,进而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但要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的这些新形势、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2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务和方法

我们要根据客观的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科学地组织社会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目前,我们就是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1切实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

一是在管理体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允许各地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自行决定自己的经营方式,存在多元型的经济结构;二是必须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推行层层承包制和岗位经济责任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四是对经济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通过行政的、法律规定的、经济的等手段及时解决和正确引导,保证乡镇企业沿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方向健康发展。

2.2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的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相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策略以及自己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方向,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2.3积极开展经营管理咨询,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面前,生产者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努力改进生产,取得盈利。这既给农村经济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也使每个生产者得冒一定的市场风险,因此,我们一定要搞好经营管理咨询工作,帮助每个独立经营者制定正确的经营方针、决策和计划;寻求最佳方案,搞好合同管理。同时,还要把国家计划指导的要求,对经济的客观要求的信息也传递给他们,这样就把局部的利益和全面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以实现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和流通获得统一,求得最佳的全面经济效益。

2.4加强经济联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的激烈的竞争,每个商品生产者要求得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为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条件都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适应社会需求而组织生产,能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观念,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孙辉.浅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85.

[2] 肖景伟.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J].新农村:黑龙江,2013,(24):64.

大学生经济论文范文二:知识经济管理发展思路

摘要:新经济时代中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的概述及发展态势等。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知识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一种全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不再是传统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信息空间,新型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人员原有的工作状况。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实施了信息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步入了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方式。知识管理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被提了出来。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理论。

一、知识经济概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接受了高科技的洗礼,同时目睹了二战的残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怎样定义,都不能否认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信息科技以及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深深影响着全人类文明与价值系统。[1]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在知识经济的内涵中,其非常依赖知识与信息的产生与与发展,将高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依托的就是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科学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知识经济,此种经济是基于知识与信息。无论如何定义知识经济,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2]

二、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时代优势

知识经济源于知识,和传统的经济模式有所不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性,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迷茫中的修正主义却钻了这样的空,将社会主义污蔑为封建主义,不断批毛列主义的价值体系,片面强调生产力论的初级阶段,妄图改变社会主义的一切。知识经济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有人认为,知识经济资产阶级忽悠人民,然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只说明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机敏的资产阶级分子也感受到了这次契机。然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只能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经济特点,却无法掩饰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政治革命意义。知识经济是一种寻求革命的突破。社会主义遇到困境的时候,人们不免要寻求突破,然而,如将突破口定位在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等上,将是走不通的。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人们日渐重视到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优势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企业。工业经济背景之下的科学管理的泰罗与梅奥只将其当做企业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并没有从深层面挖掘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却形成了社会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之下,不重视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尤其是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应用,企业要正确意识到知识经济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彰显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知识经济的管理在当前已经刻不容缓。知识经济的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发现、传递与创新。此三种层面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知识经济管理体系。知识经济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如信息的传递、完善的工作流程与复制技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将此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管理优势显著。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不假,但是也应认识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经济。企业员工获得知识将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非常密切,近些年,我国政府及各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知识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构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丰富了此方面的数据信息,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管理中谋得一席之地。

四、经济时代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管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知识的搜集、保存与整理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经济的管理,为实现知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到知识经济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管理朝向数字化管理的态势,将知识经济的管理融入到企业数字化图书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新阶段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应用

2001年的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企业的创新推广应用,一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清华紫光公司、联想公司等尝试采用知识经济管理策略,当这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后,将帮助企业构建企业数据库与人力资源,实现了企业数据信息的透明化,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文化。企业通过知识经济促进了资本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三)企业竞争力的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需要通过知识才能实现基础条件的创新。企业通过知识经济管理能有效减少因企业创新带来的波动,更好的凸显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在市场服务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有知识的属性;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知识经济管理的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有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的管理将指导方向定位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态势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人类最先使用并搜集信息,后来人通过尝试性地探索,通过书写方式将这部分信息保存起来,使得这些信息能够继续使用,所以,知识经济的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遵循上述趋势,首先从知识的搜集与应用开始,然后将其付出实际行动中。接着是一少部分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充当了知识的引导者,也即是知识工作者,接下来这部分族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未来知识工作者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因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日趋复杂化的技术提供了导向,紧接着是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使用知识的跟新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政府依靠知识经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深层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为竞争提供了策略。人才的流通不受国界限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向全球招募员工。从中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在某种层面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人才产生了群聚现象,并且逐渐靠向一些领域。面对上述趋势,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崛起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要变成一种服务型的模式,并且以此作为导向,将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人口失业率不断增高的同时,这就说明劳动力时代已经不再占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经济。透过信息科技,知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这是政府与社会所有人需要担负的责任。此外,政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因失业带来的技术落差。

(二)加强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造价值体现了时代突出的一种特征,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竞争模式,集体价值由所有成员的共同创造。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发展核心能力与创造价值,将工作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现状的改善,同时扩展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新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定位在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价值能力上。当然,知识经济在管理过程中必然存有相应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产生于人力资源了管理中的人才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

(三)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反思

在现代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与人文已经是互相支撑、共同作用。[3]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于因知识所产生的阶级改造中,并且需要长期与人文思想作斗争。而且片面的引入西方社会的科学价值主流与信息技术,代工忽视了哲学如人文思想的反思,师德丧失了人文价值,影响了学术的正常研究,这是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知识经济和一些科技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形式是代工,如果不能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处在美国的价值底线下,代工不利于长期科技的发展,专利数量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表示科技实力,我国科技同美国加州地区的高科技技术比起来,仍然相差甚远,发展如要平稳前进,还需重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根本在与构建学术理论,才能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学术研究质量,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担负相应的责任。情况严重可能出现网络活动的普及,有可能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将伴随新的社会形成;真正层面上的生活考验与人文变迁才刚开始,依然存有统合趋势和人文抗争,这是未来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人物将是核心技术人员。

(四)确定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地位

知识经济要显现创新性。组织支持中层管理者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任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为此,在组织管理中,中层管理者要严格落实自身职责,执行相关创新管理策略。知识经济管理是双向管理的模式,也即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知识经济的管理需要在这种基础上有所革新,高层管理者实施创新工作,中层管理者负责具体的落实并传递有关信息。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知识创造形成了创新精神的人,高层管理者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知识多集中于个体,在无形中流传于较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沟通方式要满足组织人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因沟通带来的障碍。

六、结语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知识经济管理渗透的领域之多,如图书管理应用与企业竞争力应用等。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知识经济的管理深刻影响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57-60.

[2]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3):19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