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8篇

时间:2022-09-18 02:46:43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1

(一)实施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的价值取向已由以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提出了课程内容选择与自然、生活、社会实践相联系,使自然、生活、社会成为课程资源,这意味着课程已不再是一份教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我们在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在偌大的校园里,虽然进行了全面的多种类植被绿化和一些校园景点的布置,但缺少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体验、动手实践的资源中心和活动基地。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建立校园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既是促进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学校根据周边经济、文化等社区资源,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建设一个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校园种植实践活动基地,研发《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手册》,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实施的理论依据:

1、教育家米尔曾经说:“所有现存的好东西都是创造的果实。” 华中师大教授杨再隋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三级管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随着每一个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也随着过程取向变化而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会在这个进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

2、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克服书本知识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环境的优势,开发校园实践基地,可以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3、现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尤其是联邦德国。他们有句名言,“我们的学生考试考不过你们,我们的学生做的产品专门卖给你们。”可见德国人十分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并非常有成就。他们的学生的劳动技术在学校就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劳动素养非常高。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高考方面做的很多,恰恰忘记了 “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千年古训。导致小学生不会做家务,不会自我服务,在考上大学就是成功的背景下,“劳动最光荣”已经是口号、摆设。今天的教育已不能仅满足于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广阔的生活空间作为师生共同生长的天地。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项全新的课程已开始显露其勃勃生机,那就是新课程改革中所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研究表明:人的生活习惯和技能,3岁前形成50%;6岁时形成30%;其余20%是20岁前形成的。儿童和少年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可塑性强。如果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实践教育,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能力将有深远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总目标

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序列,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实施体系。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和研究,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丰富新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辟、各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延伸、信息技术的学习利用、社区服务的开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亲近土地、热爱大自然、关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切实加强和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目标和内容

1、综合实践活动(校内基地)课程研究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引导学生了解关于种植方面的知识,认识并学会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丰富植物类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体验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同时通过花卉类植物的种植活动,绿化和美化校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

与本篇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内容有关的:

【返回 栏目列表】

(3)通过相关植物的种植和专题研究,丰富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提高学生实践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开发,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服务。

(5)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体验劳动的乐趣,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

(6)了解本地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开展分班分片分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活动。收集各学科有关植物内容的信息,在校内的实践基地上开展种植活动,丰富各学科的植物类课程资源。分年级开展花卉和苗木的种植活动,积累研究素材,开展专题研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融入在各学科的学习之中与各学科整合,是各学科的拓展和延伸。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信息技术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课程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感性认识计算机,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利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正确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该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和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4、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目标和内容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教室、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不能局限于教室和书本知识。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小学阶段目标(3—6年级)

(1)开阔眼界,初步获得社会经验与能力。

(2)学会交往与合作,遵守社会规范与公德。

(3)热心公益活动,关心他人与社会。

(4)关爱自然,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5)珍视生命,陶冶性情,热爱生活。

(6)初步了解自我,发展兴趣,展示才能。

活动实施

以“走近家乡厨都”为主线,结合各班的活动主题开展“五个走进”活动。

1、走进自然。可以带领学生到家乡田野、洪福园华东碑林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了解社区的环境,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2、走进企业。学生可以到社区企业中参观,感受厨都经济,体验劳动乐趣,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3、走进敬老院。让孩子们孝敬长辈,关心他人。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慰问孤寡老人,要求每个班级都能与孤老结对,学生们定期上门慰问,帮着打扫卫生,陪着聊天。

4、走进家庭。建立家庭学艺阵地,如学做家务活、厨艺大比赛、棋艺比高低等都可在家里进行。建立家庭娱乐活动场所,如可以开展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

5、走进社区。开展美化社区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小队,行走穿梭于街头巷尾,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擦窗、绿化、清洁、清除白色垃圾等等。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我们的社区,这是我们的家庭,这是我们应该爱护的地方,增强环保意识。

三、学校实施条件的分析:

1、硬件分析:付园中心学校(新校)199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服务于赵赵、赵马、付园、南吴、官厂5个自然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突出;学校新征地5亩

(2)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 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 开展行为习惯系列、 文明道德系列、 系列、 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朱小平

组员:李辉明 周夕中 刘国勇

张卫华 戴留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

蹲点领导:朱小平

组长:张卫华

组员:陈静茹 朱洪明 鲍梅英 武留华 柴松青 吴永前

傅光辉 夏春梅 杨春华 章 卉 吴粉珍 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

周次:1

主要内容:

①参加市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工作会;

②制定并下发综合实践活动校级工作计划;

参与实施人:张卫华

周次:2

主要内容:①教研组成员例会;

②各班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讨会,下发主题推荐表;

④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参与实施人:教研组成员及部分学生代表

周次:3

主要内容:①各班确定活动的主题(偶发性、即兴生成活动另作安排)并着手设计;

参与实施人:各班任科教师

周次:4

主要内容:①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听课汇报;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5

主要内容:①举行题为“综合实践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沙龙活动;

②上交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参与实施人:薛金妹

周次:6

主要内容:①迎接市教研室的常规调研;

参与实施人:全体任科教师

周次:7

主要内容: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朱俊毅

周次:8

主要内容: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三(1)班朱俊毅

周次:9

主要内容: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10

主要内容: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待定

周次:11

主要内容: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陈静茹

周次:12

主要内容: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参与实施人:五(3)班陈静茹

周次:14

主要内容: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参与实施人:吴粉珍

周次:15

主要内容: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主要实施人:六(4)班吴粉珍

周次:16

主要内容:①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周;

主要实施人:待定

周次:17

主要内容:①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周;

主要实施人:三至六年级各班

周次:18

主要内容:①课题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谈谈活动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材料;

主要实施人:课题组成员

周次:19

主要内容:①上交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主要实施人:各任科教师

周次:20

主要内容:①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主要实施人:张卫华

周次:21

主要内容:①学期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3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朱小平

组员:李辉明周夕中刘国勇

张卫华戴留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

蹲点领导:朱小平

组长:张卫华

组员:陈静茹朱洪明鲍梅英武留华柴松青吴永前

傅光辉夏春梅杨春华章卉吴粉珍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

周次

主要内容

参与实施人

1

①参加市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工作会;

②制定并下发综合实践活动校级工作计划;

张卫华

2

①教研组成员例会;

②各班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讨会,下发主题推荐表;

④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教研组成员及部分学生代表

3

①各班确定活动的主题(偶发性、即兴生成活动另作安排)并着手设计;

各班任科教师

4

①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听课汇报;

待定

5

①举行题为“综合实践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沙龙活动;

②上交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薛金妹

6

①迎接市教研室的常规调研;

全体任科教师

7

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朱俊毅

8

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三(1)班朱俊毅

9

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待定

10

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待定

11

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陈静茹

12

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五(3)班陈静茹

14

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吴粉珍

15

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六(4)班吴粉珍

16

①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周;

待定

17

①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周;

三至六年级各班

18

①课题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谈谈活动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材料;

课题组成员

19

①上交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各任科教师

20

①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张卫华

21

①学期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4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研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5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6

继续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的工作原则,在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管理、服务”的工作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校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逐步形成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按照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安排如下:

1、高一年级劳动与技术课以《劳动与技术》课本为依据设计教学,也可开发自编教材或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需将方案报学校教科室备案。每周一课时。

2、高二、高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劳动与技术》课本为辅设计教学。每周一课时。

三、主要工作

(一)积极落实课程常规,夯实课程实施基础

1.理性分析我校的实际情况,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落实课程计划。

2.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3.完善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

4.广泛征集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形成的优秀经验,并组织相关的评比活动(教师案例、课堂指导设计、计划总结等),逐渐丰富我校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

6.继续开展教学实践周活动。

7.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

(二)组织多项教研活动,提升课程理解水平

1.继续开展“再学习课改理念,再反思课改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体的研讨活动。进一步学习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管理》等文件精神,提高对课程改革必要性、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熟悉相关学段的课程信息,如课程的产生背景、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等,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专业水平,始终保持与新课程同行。

2.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养成,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3.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和不定期举办的主题沙龙研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提供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4.引导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增强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5.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

(三)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紧紧围绕影响课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积累可行性经验,为整体推进课程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7

在三年级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学期围绕“美化校园”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实验研究内容

(一)课程特征

1、通过“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意,能力和认知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在校内外分别设绿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搞各类调查活动,做到校内外紧密结合,强调语文,数学,自然,美术,劳动等学间的渗透与整合。

运用调查,研究,观察,积累等各种方法与形式,重视知识,经验,技能的综合运用。

2、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栽种,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并养成实践意识,形成综合实践能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成效的实践活动。

3、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

本学期“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分为三个方面来开展:

1、专题研究:本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践在老师帮助下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校园绿化的研究专题。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资料进行文献研究,到花圃内进行实地的调查和行动研究,小组合作。

2、操作实践:

春天来临了,调查适合野外栽种的花木,买花种在校内,外,花圃里栽种,定期养护。

2、学生小组合作,并在美术老师指导下为绿地进行花圃设计,选出一两套较好的花圃设计图,按图纸进行实地花圃种植。

3、植树节前后,组织一次植树活动。

4、在各合作小组之间或班级之间进行盆花栽种比赛。

5、进行市场热销花木调查,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养护方法,写出调查报告。

(三)课程实施

1、课时:

每周二课时,安排在周四下午第一、二节。

2、课型:

⑴方案设计型——学生在学习了简单园艺知识及美术图案知识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花圃设计,校园绿化总体规划设计等,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自主设计和民主交流。

⑵知识普及型——鼓励学生上网,到图书馆吸取有关知识,教师也可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学生,要注重学生对普及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和运用。

⑶实践活动型——组织参观访问,实际练习栽种花草,进行花圃养护等活动。要关注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的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究。

⑷专题研讨型——进行校内绿化情况的专题研讨,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而民主的讨论。

⑸成果交流型——既要有物化成果的交流,更要有成功过程经验和失败过程教训的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来讲,成功过程的经验和失败过程的教训,是综合实践活动以后,学生取得的比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成果”。

⑹论文答辩型——要提倡让学生组成“专家组”,对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论文提问和答辩,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思辩能力和自信心理是让学生经历“答辩”过程的最终目的。

3、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研究小组,校长为实验研究组负责人。

三年级班主任及综合实践课老师、自然、劳动、音乐,美术、科技、体育组成课题小组成员。

(四)课程评价:

该课程评价由学生,教师和课程本身的评价三部分组成。

重点在评价学生在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校园绿化”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意识、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思维、方法。

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评价方式运用的先决条件是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在具体操作中,可运用“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档案袋收集资料如下:

(1)学生成果:标本,校园绿化规划设计图,调查报告,专题研究等。

(2)获奖证书:

(3)各种评价:应以学生的自评为主,应允许学生对不满意的他评进行重新学习直至获得满意的他评为止。对教师的评价应由学校行政和学生评价两部分组成。

三、实验研究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安排

1、九月

综合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学生到花卉种植基地参观。

老师上一节花圃设计指导课。

做好组织工作。

2、十月

学生画花圃设计图。

学生种植盆花。

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优秀花圃设计图评比。

开展一次花卉种植比赛。

各指导老师协助学生确定课题。

在学生中开展指导老师测评。

3、十一月

设计研究方案,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开展综合性研究学习。

写一份研究报告。

进行室内种植,定期养护。

在学生中开展指导老师测评。

4、十二月

植物知识智力竞赛。

花木市场热销花木调查,(热销花木名称,热销原因,养护方法)

在老师指导下再次确立一个研究课题。

做好两次活动的组织工作。

在学生中开展指导老师测评。

5、一月

在辅导老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性研究活动,写出研究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篇8

关键词 学讲计划;综合实践活动;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139-02

1 研究背景

教育产业是以教育资源为资本或对象所进行的生产和劳务的综合行业。教育就是服务,因而教育服务亦成为教育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和学生发展的一种需求。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本文立足课堂教学角度来研究教育服务,进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式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实践研究。

2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

“学讲计划”首先要定位三个关键词。

一是“学进去、讲出来”。信息的输入,包括信息的感知、信息的筛选和信息的储存。“学进去”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新知识的含义,能够将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能够有效地将知识信息存贮到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同时也表明学生愿意学习的态度和努力学习的积极情感。“讲出来”体现的是信息的输出,包括信息的检索与提取、信息的条理化组织和新信息的生成。就课堂而言,指的是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正确清晰地表述出来,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概括,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是合作学习。相对于“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间的协作,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合作学习的方式包括同位交流合作学习、小组研究合作学习和师生共同讨论合作学习等几种。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讲计划”就要改变自己,改变课堂,改变学生。

看方案设计 邹开煌教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基本条件和策略》一文中指出,方案设计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前提,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好活动目标[1]。如表1所示,在课程目标板块中,基础目标是课程目标预设的重点,而提高目标可以在课程目标预设时有一个概括的规定,然后在课程目标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具体化。而体验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就必须完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来生成。

看课前准备 备好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专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专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备课更强调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超越性和互动性,看能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

看过程性指导 课堂并不是学习者个体独立的活动,而是一种“移位的交谈”。学习者通过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其中包括与教师、文本资源的交流,得以增长知识,拓宽思路。此时学习者在积极努力地创建一个作者―读者群,完善自我的可理解性和表达的真实性,改善自我的交际能力。在实施阶段,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组合、有效的小组合作及有效地处理信息资源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评价。

看对“问题生成”的关注度 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指出:“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2]如何实现生成的创造价值,促进生成资源的最大化?上述探索使笔者形成两个关于教学过程如何动态生成的重要的新认识:一是通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开展,将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知识迁延的能力,达到预设与生成视界融合,建构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二是研究如何精心设计教案、更多有质量有价值的课堂,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素养。

看活动实施成效 活动实施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相互协作的能力,交流的主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活力和创造性的提升。同时,教师应反思个体在实施活动过程中的身份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培养者?

3 结语

“学进去”是信息的输入,是学习有效的先决条件;“讲出来”是信息的输出,是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两者的关系。通过“学进去”让学生能够“讲出来”,通过“讲出来”让学生能够“学进去”,所以,“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活动的执行者及重要的参与者。

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倾听,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要学会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以“积极”“有效”“高质量”为标准,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真实体验来进行。最终使教师每天进行的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改革实践,都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成为使教师能感受自己作为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欢乐的实践[3]。“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耐心、从容、宽容、期待、悠闲、优雅、细节和等待花开。

参考文献

[1]邹开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基本条件和策略[J].网络科技杂志・研究性学习,2005(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