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党校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3-21 17:05:45

党校结业论文

党校结业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236-02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民办高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推进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深受较多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影响,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特别在毕业生党员教育方面相对更为突出,如何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全面提升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摆在全体党建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毕业生党员是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毕业生党员综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因为毕业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骨干,其表现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集中体现。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党员,将有力推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是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需要

毕业生党员教育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毕业生党员教育开展的情况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呈现出实习实训分布区域广,难以集中;参加党组织生活和理论学习时间少;思想不稳定,就业考研压力大等特点,对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将有效帮助解决高校党建工作中矛盾和困难,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发展,增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三) 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是毕业生党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即将踏入社会,未来需要承担更重要的社会责任,毕业生党员自身政治修养、能力素质、人格魅力等的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毕业生党员自身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只有大力加强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的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在民办高校方面

1.毕业生党员教育的观念意识不强。部分民办高校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观念意识不强,导致毕业生党员教育缺位、错位和失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毕业生党员往往脱离或游离于基层党组织,无法接受应有的教育培养,极大影响了民办高校党员教育的质量,阻碍了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2.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部分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教育内容上往往根据上级意见和要求简单教条式的照搬,未能结合毕业生党员思想特点、专业背景、就业实际等方面来改进教育内容。在教育形式方面,依旧选择以学文件、念报纸、读材料等传统教育方式,较少采用实践教育体验、网上学习交流、讨论互动等新载体新形式,综合教育形式的运用更为欠缺,直接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3.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党务工作者配备不足。民办高校基层党务工作一般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一线辅导员老师兼任,辅导员日常事务繁琐,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毕业生党员的教育,教育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同时,部分辅导员缺乏对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的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素质不高,业务工作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难以保证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在毕业生党员方面

1.毕业生党员理论素质不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较多毕业生党员认为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是关键,考虑的是能否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等,关心的是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问题,忽视参加党组织生活和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将政治理论素质的提高边缘化。同时,由于毕业生党员在校外实习实训,分布散难以集中,直接制约了政治理论学习的开展,导致毕业生党员理论素质不高。

2.毕业生党员作用发挥不足。部分毕业生党员作用发挥不足,主要表现在未能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在日常生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表率作用;在联系学校、教师和学生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等等。

3.毕业班党员思想波动较大。毕业生党员有的想尽快离开学校到社会去实现自己理想价值;有的对学校恋恋不舍,不舍四年的同学情、师生情而不愿离开学校;有的害怕进入社会去直面竞争和挑战等;有的选择考研、考公务员等等,面临较多的矛盾、困惑、压力,使得毕业生党员思想波动较为突出。

(三)在毕业生党员家庭方面

家庭是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是毕业生党员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毕业生党员家庭往往只是提供毕业生毕业阶段的生活费、求职费等费用开支,忽视了对毕业生学业、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强的依赖感,尚未很好的发挥家庭在毕业生党员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势必会影响毕业生党员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影响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和发展。

(四)在实习就业单位方面

大部分毕业生党员以良好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的青睐,充实了单位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明显不足,特别是实习单位,缺乏对顶岗实习的毕业生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缺乏对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定性与定量考核,尚未建立与民办高校共同教育管理毕业生党员的机制和模式,因此,民办高校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党员教育时常出现漏洞和真空。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观念意识,大力推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

民办高校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认同,加强顶层设计,重新审视和定位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将毕业生党员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专门成立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党员教育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合理设置毕业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做好毕业生党员发展工作,细化流程加大考查力度;加强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党员充分就业;坚持务实创新的原则,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考核与评价等,不断推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的科学发展,增强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

(二)坚持与时俱进,丰富拓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民办高校加强毕业生党员教育,重在丰富拓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教育内容方面,可根据毕业生在校学习、校外实习、离校之前、离校之后这四个阶段和时间节点,有针对性的选取不同内容,在校学习阶段以党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等为重点;在校外实习阶段以组织纪律、安全法制等为重点;在离校之前阶段以文明修身、感恩自律等为重点;离校之后阶段主要是跟踪调查毕业生党员参加工作初期的表现,结合具体情况开展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在毕业生党员教育形式方面,在校内可采用主题报告会、座谈会、辩论赛、演讲赛、网上互动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校外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革命纪念馆、重走红色路线等形式开展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锤炼毕业生党员的优良品格。

(三)加强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优秀的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

民办高校要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特点和党建工作任务,认真选配好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大力加强教育培训和管理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的专兼职结合的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在教育培训方面,采取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分阶段分层次有目标的提升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特别是加强网络党建工作能力,让毕业生党建工作队伍熟练驾驭各种网络传媒,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在管理考核方面,不断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职务竞聘、奖惩、晋级等挂钩,激励毕业生党务工作队伍立足本职岗位发展,不断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积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

民办高校要积极搭建各类平台,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学风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平台,推行党员宿舍挂牌示范,将毕业生党员名单和照片在宿舍区公示,让毕业生党员时刻牢记党员身份,用一言一行做好示范,争做优秀典型。积极推行“朋辈辅导”平台,加强毕业生党员与同学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努力成为联系学校、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鼓励毕业生党员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毕业生党员在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创建就业创业平台,大力加强就业创业典型的选树宣传,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创业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党校结业论文篇2

【关键词】农业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路径

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立在团体学习、终身学习等新的学习理念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党组织发展模式。在这一组织中,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在高校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全党营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建立科学有效的学习机制,倡导积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使广大党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身能力和支部整体学习力、创新力都得到提升。

一、高等农业院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意义

(1)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实践农业高校服务“三农”的坚实保障。高等农业院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一般职责,而且在振兴农业、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等过程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作为党委领导下的单位组织,高校党组织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党委领导班子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从而提高其决策水平。同时,农业高校师生党员作为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无疑是农业高校中投身“三农”事业的骨干力量。这就要求党员群体必须具备更好的素质。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就是全面提升高校党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广大党员在学习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把学到的先进理论内化成自身行动,通过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来体现自身价值。可见,农业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组织支持。(2)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加强和改进农业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在诉求。当前,高校党组织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整体上能够适应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但仍存在一些不良问题。例如,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学校的改革发展不理解或抱有怀疑;一些党组织不认真执行上级和学校党委决策部署;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和集体意识淡薄,纪律观念弱化;一些党员不仅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学生党员呈现出质量和数量不匹配的现象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必将削弱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党员干部和师生的学习力,是符合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但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教师学生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能积极促进维护高校稳定,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作用。(3)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促进农业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大学的认识存在偏颇,农科学生认为自己所学并非热门专业,学习兴趣不高,不愿从事“三农”事业。非农科学生认为自己所学并非学校优势专业,学校培养能力不具备竞争力,个人学习信心不足。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问题,重科研或忙于“第二职业”而轻教学,忽视教书育人的主体。学校管理层对学风建设认识不到位,尽管重视第一课堂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但对学风建设缺乏人性化关怀。部分农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不合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等。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师生党员全面发展,使学生党员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教师党员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思想政治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端正教风;使管理者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推行切实有效的管理举措,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

二、高等农业院校学习型党组织的路径选择

(1)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保障学习效果。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抓不懈、持之以恒,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华南农业大学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从制度上规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考核等。学校党委书记亲自参与研究制订中心组学习计划,根据上级组织的部署,结合学校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确定学习研讨的专题内容。在形式上,采取专题发言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督促检查上,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督促、监督学习计划和要求的落实。二级党委、党总支和各党支部根据学校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力求内容切合实际,形式多样。可见,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逐渐学习制度化、行为规范化的过程。(2)与方法内容创新相结合,实现学习效果。学习型党组织不同于其他的党组织形式,表现在学习方法上就是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思维方式,形成与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和党员特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就是要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领域。在学习方法上,可采取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团体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还可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学习中开展党建研究和专业研究。学校党委为引导和鼓励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党建研究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除了支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申报校长基金党建课题、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党建课题、教育部社科基金党建课题外,学校还专门设立校级党建专项研究课题。2008年有50个获得立项的党支部结合实际开展活动,项目的有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经整理结集出版了《创新与实践》。2011年又有30项校级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立项等。在学习内容上,一要强调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要求广大党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锤炼和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还要从思想上入党,保证广大党员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有所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二要加强当代社会发展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党员不断学习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方面知识,用新知识充实头脑,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代对各项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三要加强岗位业务知识的学习。要求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四要加强党史学习。让党员了解党的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实现学用结合。(3)与形式载体丰富相结合,强化学习效果。一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促进优良师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创建学习型团学活动组织,大力开展各种与科技、专业、学术相关的学术交流、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等活动,让其成为拓展素质教育、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二是积极拓展网络渠道。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主阵地。各级党组织发挥校报、院报、网站等,在报纸开设专版、专栏,在校园网和学院网站中开辟党建专题学习网站,为广大党员提供内容鲜活、门类齐全的新理论、新知识。比如,2010年,学校与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联合开通“网络学习天地”,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为全校党员定期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不断扩大党员教育学习的覆盖面。与此同时,对于教师党员,通过与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合作,启动干部在线学习中心,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学习足够学时的课程,并撰写听课心得作为年度课程考核标准。三是各基层党组织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打破以往“闭门自学”的传统形式,到校外开展“现场学习”活动。在学习交流中,干部的思想认识得到升华,战略思考得到强化,自身能力也得到提高。对于学生党员,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例如围绕重要节庆日或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参观考察等,切实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教育的课堂,锤炼思想的熔炉和团结奋进的堡垒。(4)与高等农业院校各级党组织事业相结合,转化学习效果。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绝不是一个口号,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提倡学习。它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学习的效果,因为学习的来源是实践,动力是实践,目的也是实践。因而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才是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根本目的。因此,要在高校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运用和体现学习的效果。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应当在学习的实践性上下功夫,提高党员干部系统思考能力、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各类问题的水平。推动学习效果转化为工作成果是建设高校学习型党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内驱力、工作能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使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到新的境界,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能力的转化使组织成员能够提出有切实依据的新的观点和认识,为改进工作提供新思路、新途径。高等农业院校学习型党组织创建,尤其注意要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引导学校师生学农、爱农、务农、兴农,在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5)与服务地方经济相结合,彰显学习效果。坚持以党组织的学习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坚持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学知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鼓励支部生活与服务项目相结合。学校党委号召和鼓励各级党组织将组织生活的开展与学校建立的服务社会行动相结合。如学校预防兽医学系党支部长期定期组织党员深入到全省各地的养殖户、养殖场指导生产实践,联合南方农村报开设“科学养殖技术咨询服务信箱”,为广大在养殖技术上遇到困难的农户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支持。这种以点带面,以学促帮的方式,提高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参 考 文 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102~106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OL].省略/jrzg/2009-09/27/content-1428158.htm.

[3]王亦弄.高校应走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前列[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4]倪海东.高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途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3)

[5]徐涌金,杨扬.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促进高校教师党支部思想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党校结业论文篇3

党校系统工作总结

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坚强的党性锤炼人党校系统工作总结县委党校坐落于县城西北角风景优美的皇庄坡麓,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前沿阵地和党性修养锻炼的熔炉,也是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特别是彝县成立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县委党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干部理论培训、国家公务员培训和干部学历教育以及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为一体的干部培训学校。因此,20xx年3月,为适应大规模培训公务员队伍的需要,县委、县人民政府批准在县委党校成立漾濞彝族自治县行政学校,与县委党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可以说过去的20年,是县委党校“积极有为,硕果累累”的20年。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县委党校创建于1962年10月,建校后曾多次易址。1969年2月曾迁至距离县城25千米外的脉地镇江桥村平地坝,并一度改为“五·七”干校。1972年10月,方恢复县委党校建制。1982年,为了解决县委党校离县城较远,不便于培训轮训干部的实际困难,县委决定在县城附近金星村十九街社皇庄坡麓征地5030平方米,并先后建起了县委党校校舍,1984年3月,正式迁入现址。现有教职工10人,5名教师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高级讲师2人,讲师1人,在职在读研究生1人;5名行政后勤管理中除1人为中专学历外,均为大专学历。县委党校目前的基础设施为:教学楼1幢和职工宿舍楼1幢,教室2个,厨房1幢,餐厅1个,可同时提供70名学员的食宿和150人规模的培训。设有图书室和微机室,所拥有的数千册藏书和每年所订阅的数十种报刊杂志,能基本上满足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需要。县委党校成立以来,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干部教育和培训任务,特别是自1985年彝县成立以来,肩负起提高彝县干部思想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党性修养,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突出特点,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开展教学科研,干部短训、轮训,以及干部学历培训工作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不断更新,办学领域不断延伸,办学队伍不断壮大,基础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xx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制定出《县委党校20xx~20xx年建设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以来,先后投资26万元改造了教学综合楼、大教室、厨房和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目前,正在稳步向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教学功能齐全的既定发展目标迈进。二、“主渠道”作用发挥充分,理论培训业绩辉煌作为党性锻炼的熔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为了充分发挥在干部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县委党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作为办学的宗旨和理念,着眼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推动彝县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积极开展干部培训轮训工作。20年来,我校始终从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和乡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出发,结合不同时期本县社会经济实际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培训方针,并采取多种形式的灵活培训方式,使培训范围不断延伸和扩大。本校不仅圆满完成了每年的干部理论培训、公务员岗位培训任务,而且还拓展了学校的办学渠道,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和声誉。为了提高培训的效果和档次,我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多次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等部门聘请省州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为理论培训班学员授课。本校的教师也经常应邀到县级其他单位和深入11个乡镇及部分村委会,进行理论辅导或讲授党课。20年来,我校共举办了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干部理论培训、短训班和公务员岗位培训班以及县级各部门业务骨干培训班360余期,参训人员达18000多人次,其中干部理论培训班150多期,参加培训的乡科级领导及村干部达8500多人次。三、学历教育成绩显著,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党校的干部学历教育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和改善干部学历结构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以在职党员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干部教育形式。1986年,经云南省干部教育委员会批准,开办了学制为两年的全日制党政干部中专班,先后招生两届,共毕业学员85名,八六级毕业45名,八八级毕业40名。从而使本校在大理州党校系统中至今为止,同大理市委党校一道成为办过全日制党政干部中专班的两所县级党校之一。1989年,我校又开办了中专函授专修班,结业学员54名。1992年,还开办了中专函授全科班,毕业学员34名。1995年以来,又先后开办了七届省函大专漾濞教学班,共有349名学员取得了大专文凭。20xx年,开办了第一个中函本科漾濞教学班,20xx、 20xx年又连续招收了两个中函本科漾濞教学班,目前在校就读的有三届中函本科班的共150名学员。20年来,在我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学员共672名,现已有522名学员取得了大中专毕业文凭(含取得结业证的54名学员)。这些从本校完成学业的学员,通过学历培训和教育,不仅糸统地学习和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通过全面糸统地学习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接受了新的理论武装。如今这些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党性修养又上一个新台阶的学员活跃在全县各条战线上,把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党的事业,做出了显著成绩,并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不少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成为彝县“三个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四、“教学”促“科研”,硕果累累科研工作是党校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提高党校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先导。县委党校不仅历来都大力提倡以科研促教学,积极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方向,而且始终都将科研工作作为提升学校教学层次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因而,县委党校的科研气氛一直都是非常浓厚的。教师在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着眼于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决策服务,为教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三为”方向,以很高的热情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研活动和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成果还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共有19次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其中获省州级奖11项。县委党校教师先后在《云南日报》、《云南支部生活》、《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创造》、《云南纪检监察》、《大理日报》、《白族文化研究》、《大理文化》、《滇西北论坛》、《大理宣传》等省州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100多篇。另外,部分教师根据县委的安排,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漾濞彝族自治县历史大事记》(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工作,有的教师应聘担任了《漾濞文史资料》和《漾濞民间故事》(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编委,并具体参与了《漾濞文史资料》第二至六辑的编辑工作和收集整理了24则3万余字的漾濞民间故事,为全县的理论研究宣传和地方民族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xx年3月,我校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党校结业论文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党务干部 队伍建设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多元复杂,新形势下的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就要紧密结合党的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和党中央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以确保高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切实把高校党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本文试从分析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新时期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意见。

一、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的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加强,绝大多数党务干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党建工作中切实发挥了骨干和中坚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尚有差距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断改进和加强的,特别是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和发展规模都上了新台阶。师资队伍在高职教育发展中无疑是主力军,是主体力量,而党务干部的作用及重要性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普遍的共识。虽然近年来,中央了一系列高校党建工作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职院校有学制短、人才培养方式的特殊性,部分同志认为在校生人数、固定资产数、师资队伍建设等是硬条件、硬指标非抓不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工程, 软任务、软指标,可慢慢来;党务工作说起来重要,实际很虚,见不到效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就出现抓抓放放,时紧时松现象;党务干部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不少人不愿长期从事党务工作。近年来,高职院校新进人员多以教学人员为主,党务干部力量不足,即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由于待遇低、责任大的现实原因,年轻干部换岗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党务干部队伍不稳定,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2.党务干部队伍结构不太合理

据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构成主要来源教师或管理干部。一般来讲,与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相比,党务工作的人员配备、人员素质和专业对口等方面均有一定差距。某高职学院在一次调查中结果显示,党委职能部门和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中,学历结构80%以上为本科学历,年龄结构50岁以上占40%,党务干部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或相关专业背景的要求,多以工科专业和管理专业为主,具有专业背景的人不到13%。形成了党务干部学历层次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数没有党务专业背景的局面。客观上党务干部业务水平不高,他们对党的理论和历史了解不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够,缺乏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缺乏党务工作的相关经验,很难将党务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从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上来讲,党务干部队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要求,这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长远发展不利。

3.党务干部队伍培养机制不健全

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例,分别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揽子培养计划,通过送培、引进、老带新、顶岗锻炼、兼职等途径,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实现了师资队伍的优化结构和质量提高,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办学质量提高提供了人才保证。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党务干部队伍的培养则缺乏长效机制,在专业培训、交流、传帮带、梯队建设等方面缺乏总体规划,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党务干部的培养,也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4.党务干部工作现状很难适应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新要求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党的建设、党务干部队伍总体上同肩负的使命是适应的,但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问题,一是提高办学质量,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亟待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水平,四是高校稳定工作,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途径、效果等,以上方面都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党务干部的工作领域日益广泛,肩负的担子重、责任大。如许多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往往身兼数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学生管理与就业、维护稳定工作、工会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等,基本上承担了除教学管理之外的所有工作,这种全能性的职责,使党务干部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成为负责杂事的“管家婆”,一支“救火队”。客观上造成他们很难有时间进行党务工作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研究,不利于党建工作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5.党建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在新形势的要求下积极创新、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径,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上讲,作为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在学习党的理论,结合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一方面是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不够、认识不深,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党务干部在党建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成功经验,实践探索不少,但总结不够,科研成果不多,这种现状也不利于党务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二、对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要按照十七大要求和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和结合高职教育改革实际,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就推进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做出一系列决策。全面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是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应对高校党建工作新挑战的迫切需要。高校党务干部作为高校很重要的管理力量,是新时期高校党建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党的建设。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各有关部门和各高校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收入待遇和评选先进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贡献,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也是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高职院校党委要深刻认识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党务干部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加强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将党务干部当做专业人才,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在政策和待遇方面予以倾斜,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使每个干部都具有党务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党务干部队伍。

2.健全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高职院校后备干部队伍体系,提高党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在补充、使用党务干部时注意来源多元化与动态稳定化。高职院校要制定工作规划,组织长期实施:一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培养,“要注意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党性原则强、热爱党务工作、业务能力过硬的同志选配到党务岗位上来,注意把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交流到党政部门”;二是强化党建理论学习与专业化培训,提供必要的经费,确保培训的常态化和形式的多样化,在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规、工作方法、领导艺术等方面的培训,使党务干部符合岗位要求,逐步提高党务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三是完善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注重调动各年龄段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党务干部受关注、年轻干部受锻炼、优秀干部受重用,形成有利于队伍成长的健康氛围;四是规划好党务干部队伍的职业发展,引导他们将自己的事业发展融入到学院的改革发展中,使其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3.结合高职教育改革实际,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党的建设理论研究

在党务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中,要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始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积极组织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建理论研究,为高职院校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以理论发展推动工作创新,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党建工作全局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同时,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务干部;通过理论研究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决策水平,并善于运用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党建工作,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源潮.在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08,(2).

党校结业论文篇5

[关键词]党校教育规律 教学 科研 培训

自1926年以来,党校和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紧密结合党的事业和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积极适应新形势,努力研究新情况,勇于解决新问题,为党培养了大批领导干部,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党校教育规律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党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总结党校工作经验、加强和改进党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新世纪、新阶段党校教育面临新挑战的现实需要。党校教育规律研究是一门年轻科学,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新时期深入研究党校教育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本人在工作实际中通过对党校教育规律的探索,有两点思考比较深刻。

1.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各级党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到相关单位挂职的大气候。

1.1 这是党校教育的客观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育原则。1941年同志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由此确立了党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针。党校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一定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党校的学风和校风。这就要求党校的教学和研究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针和方法,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地“教”、理论联系实际地“研”,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和敢于联系实际,认真研究和努力回答学员提出的各种难点、疑点、热点和深层次问题。因此,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地教,理论联系实际地研”这一点,必须营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宽松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各级党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到相关单位挂职的大气候。这有利于各级党校教师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智囊团,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当好参谋。2010年,娄底市委党校为落实市委三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及2010年娄底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娄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中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娄底市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研究、娄底市煤炭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的对策研究、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娄底市为例、曾国藩家训思想与湘中农村和谐家庭构建的研究、劳动力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娄底市为例、“两型”视角下娄底科技政策体系构建研究等课题都紧贴娄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实际,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直接起到了重要参谋作用。此外,直接参与了娄底市“两型社会”建设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所有这些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使党校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又一个重要的“智囊团”。

这是突破党校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瓶颈、优化教学培训效果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党校教学中,学员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员中绝大多数是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较高。可以大胆地说,各级党校教师绝大多数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有较高的教学水平,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由于分工的不同,各级党校教师相对欠缺的是实践工作的经验。曾说过,自从有人类以来,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知识是不完全的知识,当然只有实践知识没有书本知识也只是停留在经验上,缺乏理论指导的知识。这对党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实践能力是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就是为了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在近两三年内,有的教师课外去相关单位调研,相关单位人员以工作任务忙等理由委婉拒绝,有的出现相互推委的情况等,不管是哪种情况,调研的结果不理想。这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地教、理论联系实际地研,不利于优化教学培训效果。因此,要弥补党校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是个政治问题。党校教研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密切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智囊团,更好地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当好参谋。

1.2 这是党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内在要求。党校教学必须紧紧抓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这个根本任务外,要着眼于提高学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着眼于体现地方特色,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服务。教学内容设计要充分体现娄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特点,服从和服务于娄底党委政府的战略部署和中心工作。这是因为,作为在同级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地方党校,其培训对象是在一个具体的地域范围内从事领导工作的干部。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既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的需求。党校科研要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社会实践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尤其要突出科研与社会需要相结合,走服务社会的道路。这对党校科研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更高。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师学员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上下结合,认真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加强对娄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为更好地完成党员干部教育这一重大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干部培训到党校、理论创新看党校、决策咨询找党校的局面。

2.有效整合资源,开发市委党校对外培训项目,不断开创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提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中央组织部《关于2008--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拉开了党员干部大规模培训的序幕。为了适应大规模干部培训的需要,同志

2008年7月16日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提出,“按照大教育、大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宽途径,建立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把主渠道与其他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利用其他各种优质培训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服务。”

党校结业论文篇6

l、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在校党委领导下,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逐步形成;重视理论教育和"三进"工作,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日益深入人心;用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广大教职员工投身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常抓不懈,学生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经受住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考验,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做好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既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挑战:在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林战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如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学校工作的水平;在经济体制转轨、对外开放扩大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广大师生员工确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quot;西化"、"分化"的图谋;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针对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特困生增多、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就业压力增大等新情况、新特点,有效地加强教育和管理;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现代传媒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重组过程中,如何加强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改革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等等。这些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与新的形势要求相适应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3、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是我们党多年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的落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努力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师生员工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围绕学校工作大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从学校工作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把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团结全体师生员工,同心同德,不断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二、以邓小平理论武装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教育

4、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大力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讲话等重要精神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四个如何认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把握和学习。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同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同选学马列和毛泽东著作,了解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同深入开展"三讲"、"双思"、"三个代表"等教育结合起来;同回顾百年历史、展望新的世纪,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结合起来;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同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同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点抓好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继续完善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时间上保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党委宣传部和党委办公室要加大对院中心组理论学习的指导和检查工作,特别是领导干部自学的指导力度,组织各种研讨、交流和辅导。党委组织部和党校要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脱产轮训、进修和述学、评学、考学制度,要建立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档案,把学习培训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和考察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的一项重要条件。

6、切实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党委组织部、党校和党委宣传部要规范党员组织生活,提高质量,运用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生动有效的教育。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党校要制定党员理论培训规划,围统各个时期理论学习的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全体党员(包括学生党员)进行集中轮训。党委组织部和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加强党员、特别是出国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三、以师德建设为主线,着力做好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7、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健在教师。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两个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要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和教师思想、工作实际,通过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落实教书育人工作,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要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带动作用,

8、切实改进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关于加强师生员工政治学习的意见》,保证和充分利用每月一次的半天停课学习时间。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把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特别是"三个代表"作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中心内容。政治理论学习要与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相结合,与学校实际和本单位相结合,与学习经济、文化、管理、历史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与更新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相结合。要注意总结新形势下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新鲜经验,逐步形成比较规范的内容体系。继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努力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进学习方法,更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等各职能部门,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或邀请校内外专家定期为教师作辅导报告。学校工会要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9、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工作水平。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教师法》的有关要求,从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入手,以师表工程活动为主线,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切实加强教书育人工作,引导教师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为人师表,以身示范,在学生成才中起引路作用,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教育方针,用成熟的、正确的理论和观点教育学生。各职能部门、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南京林业大?quot;三育人"工作条例》和《南京林业大学教书育人工作条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教书育人工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宣传"十大师表"的典型事迹。人事处和各单位要强化教书育人工作的政策导向、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的作用,发挥师生共建、社会实践、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局面。

10、突出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教育,帮助广大青年教师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单位要选配思想政治素质高、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中老年骨干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政治、思想、品德和业务等方面关心、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要积极选送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参加党校的政治理论培训。继续落实青年教师兼职担任班主任或政治辅导员工作,要加强青年教师建党工作,扩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加强党的宗旨和党性修养教育,注重在教学科研骨干、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培养和发展政治素质较高的青年教师入党,要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岷掀鹄矗乐狗⑸蛏睢⒐芾淼仍蚨鱿值娜瞬帕魇窒蟆R云姥?quot;十佳青年教师"为切入点,积极宣传优秀青年教师的先进事迹,促进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ll、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积极贡献,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大力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风气,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并继续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四、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台素质和创新能力

12、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素质教育,认真抓好国家教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要按照《南京林业大学德育大纲实施意见》要求,加强学生德育工作,要认真落实《南京林业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

见》,重视和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认真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切实推进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要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中华民族和党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13、建设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学生骨干队伍。学生骨干队伍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各院党总支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坚持党员标准,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要严格组织生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带动和指导团支部、班委会有效地开展工作。

14、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把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和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学生工作部、共青团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以及各项社会服务活动;要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继续深入

开展青年志愿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以及挂职锻炼等活动;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电视台、南林报、广播台等宣传媒体和舆论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15、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重视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重视做好因经济困难、学业困扰和人际交往、毕业就业等引起各类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通过加强教育,培养广大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

16、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特点,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广大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实践环节,注意选拔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兼任助研、助教、助管等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研(研究)室、

学科组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研究生导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刚,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做到政治上引导、学术上把关、生活上关心。要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对研究生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政治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效果。五、以阵地和载体建设为基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17、加强校园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强党委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搞好舆论宣传,牢牢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校报、电视台、广播台、电教、网管以及学报、印刷部门等参加的舆论宣传工作例会制度,严格纪律,加强管理,协调全校宣传舆论工作。校报、学报实行主编负责制;电视台、广播台、计算机网络实行主管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学术组织、社团、群众组织等出版的工作通讯、简报、刊物等实行主办部门和所在党总支双重审查责任制;对外宣传报道由党委宣传部统一协调;人文社会科学涉外交流必须由所在党总支和分管校领导审批。要着力办好南林报、电视台、广播台,充分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18、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重视校园网络建设,为师生上网创造必要的条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网络管理,加强技术防范,保证网络安全。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增强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免疫力。加强网络工作人员培训,建立网上宣传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9、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以创建省级文明学校为龙头,大力开展师生广泛参与、富有成效、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进入省级和全国文明单位行列。继续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活动,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其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0、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校园文化要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大学的文化品位。要加大投入开展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校园绿化美化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建设。充分发挥校报、电视台、广播台、文化广场、活动中心和教工俱乐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校园内各种人文社科类讲座的管理。重视教职员工八小时之外和广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重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努力把宿舍建设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六、完善机制,落实措施,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21、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由党委书记主持,校长和党委副书记以及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保卫部、工会、共青团、研究生部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部署任务,落实措施,协调力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密切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书记担负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结合组织教学、科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党委宣传部作为党委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和师生的思想实际,制定计划和工作制度,提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当好党委的参谋和助手。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做好师生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所联系群众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各学院要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高等学校院(系)党组织工作暂行规定》,工作由党组织和行政共同负责。

223、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水平。各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师生,听取情况反映,加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的同志,深入研究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新恩路和新办法,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有理论造诣又有实践经验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校科研总体规划,经费上学校每年拨出5万元给予保证。

党校结业论文篇7

1 医学院校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第一,医学院校中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往往个性张扬,情感丰富,敢于追赶潮流,乐于表现自己,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医学生略胜一筹。同时,由于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东西新理论,也更容易受国际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如果引导教育不到位,容易误入歧途。这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与常年专注于医学实验和医学知识的医科学生相比,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政治上先进意识更为强烈,更为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和整个人类在政治制度、经济手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在政治生活中表现积极,自觉要求进步的意识强烈。第三,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与理工科类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不同,学生毕业后多到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就业,这使得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尤为重要。第四,医学院校中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起步较晚,缺乏文科专业蓬勃发展的文化积淀。在浓厚的医学学术氛围中,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易产生被边缘化的心理状态,对自身发展的目标及定位不明确,对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归属感。

2 新形势下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以下称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支部现有党员36人,正式党员19人,预备党员17人,其中,教师党员5人。随着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价值取向呈现层次性和多元化趋势,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挑战。调研显示,学生党建工作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管理模式单一,部分学生党员缺乏身份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学院法学、应用心理学、英语三个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党员全部编入同一个党支部,由于学生党员之间在理论水平、认识高度和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差异性,单一的管理教育模式,使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弱,难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引导教育,出现了部分学生党员缺乏身份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现象。

(2)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乏有效载体和激励机制。通过调研了解到,日常的组织生活形式多以理论学习为主,由于形式单一,缺乏有效载体,学生党员理论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进步未能及时落实到行动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此外,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

3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针对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大胆尝试:

(1)理顺党支部内部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增强组织凝聚力。根据专业差异将学生支部划分为三个党小组,每个小组帮带若干个班级,每名党员帮带若干名入党积极分子或若干名团员青年,形成一个主干,三个分支,若干作用点的网状脉络,纵向通达,横向连接,通过高年级班级帮带低年级班级,高年级学生党员帮带低年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至普通学生,带动全院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种复合式、网络化管理模式,一方面理顺了支部内部的管理脉络,提高了教育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党员的帮带作用,扩大影响面,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学生党员的归属感。

(2)充分发挥党小组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统分结合,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将学生党支部的学习内容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有层次地进行教育。“规定动作”指由支部统一安排,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基本理论的集中学习,主要目的是提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自选动作”指各党小组根据年级专业特点并结合专业知识,在学院内、校内、社会上开展调研和服务工作,在实践中彰显党员先进性,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平台。

(3)采用“多对一”培养模式,创新党员发展培养思路。在教育中,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强调党的光荣历史转变到强调党员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上来,改变“入党光荣论”的笼统提法,树立入党就是向先进靠拢的“入党先进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既充分发挥培养人的主导作用,又调动党小组、辅导员和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多渠道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改变原有“一对多”的低效培养方式,在“一对一”主要培养联系人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多对一”的高效培养模式。

4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成效

通过创新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和理论学习模式,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核体系等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了组织归属感。通过划分党小组,将小组活动和支部活动有效结合,增强了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增强了组织归属感。在2011年“学雷锋”活动中,学生党支部三个党小组根据小组专业特色,分别开展了心理测量,趣味英语课堂和普法宣传等实践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激发了党小组的创造力,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2)拓展了工作领域,拓宽了工作范围。多元评价体系的引入,使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及作用的发挥延伸到了公寓和课堂,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和管理,增强了党员模范带头意识;政治理论学习方式的创新,既保证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范围,使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了互相帮助、彼此鼓励、先进带后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本年度各类评优中,获得校级以上奖励者比例数较上年度增长了4.7个百分点。

(3)促进了育人目标的实现。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学院93%的学生具有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90.2%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2.3%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医学院校中人文学科的优势,专业定位更为明晰;98.7%的同学表示要秉承“仁心 妙术”校训,将高尚的医德精神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将严谨踏实的做事风格融入到自身发展的实践中。

(3)采用“多对一”培养模式,创新党员发展培养思路。在教育中,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强调党的光荣历史转变到强调党员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大作用上来,改变“入党光荣论”的笼统提法,树立入党就是向先进靠拢的“入党先进论”。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既充分发挥培养人的主导作用,又调动党小组、辅导员和群团组织的积极性,多渠道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改变原有“一对多”的低效培养方式,在“一对一”主要培养联系人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多对一”的高效培养模式。

4 滨州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成效

通过创新学生党员管理模式和理论学习模式,健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核体系等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了组织归属感。通过划分党小组,将小组活动和支部活动有效结合,增强了组织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增强了组织归属感。在2011年“学雷锋”活动中,学生党支部三个党小组根据小组专业特色,分别开展了心理测量,趣味英语课堂和普法宣传等实践活动,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激发了党小组的创造力,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2)拓展了工作领域,拓宽了工作范围。多元评价体系的引入,使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及作用的发挥延伸到了公寓和课堂,加强了对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和管理,增强了党员模范带头意识;政治理论学习方式的创新,既保证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拓宽了党建工作的范围,使党建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形成了互相帮助、彼此鼓励、先进带后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本年度各类评优中,获得校级以上奖励者比例数较上年度增长了4.7个百分点。

(3)促进了育人目标的实现。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学院93%的学生具有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90.2%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2.3%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医学院校中人文学科的优势,专业定位更为明晰;98.7%的同学表示要秉承“仁心 妙术”校训,将高尚的医德精神贯穿于学习生活实践,将严谨踏实的做事风格融入到自身发展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王,杨爱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10).

[2] 张新峰.和谐推进高校的党员发展工作[J].南京:改革与开放,2009(20).

党校结业论文篇8

关键词:组织生活有效性;生活内容;生活形式;活动载体;

注:本论文为浙江传媒学院2011-2012学年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大学生党员群体在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成果。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加强高校基层党建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基本阵地,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多90后大学生党员的出现,网络等外在环境带来的冲击,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开展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项崭新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面临的挑战

(一)大学生党员的新特点与传统支部组织生活模式的冲突导致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随着“90”后进入大学,高校党员队伍中90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90后大学生有着不同于“70后、80后”的群体特征,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独立且自立,自我意识较强;知识面广,但辨别能力弱;表现活跃,富有创新意识。这种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给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陷入了“模式的惯性”中,很难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当前,我们的支部组织生活从内容上往往还停留于理论宣读和政策传达的层面上,单纯坚持“”制度,内容缺乏针对性、时代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学生支部党员规模偏大、各年级与专业分布不平衡、且相对分散等问题已日益突出。在支部发展压力面前,支部组织生活几乎彻底地演变成了党员发展与转正会,这与“90”后大学生党员思维活跃,乐于且易于接受新思想的特点格格不入,致使学生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够,降低其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减弱学生党支部的吸引力。

(二)网络的发展给传统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科技日益进步,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网络的重要使用群体,其生活的各方面也深受网络的影响。网上上课、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等成为新的方式,QQ,邮箱,微博成为重要手段。这给传统的支部组织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组织生活在形式上,主要以集中进行地面对面的集体会议、主题报告等传统形式为主,停留在读文件、传文件的传统模式上,形式呆板,缺乏多样性,致使广大学生党员毫无兴趣可言。网络的发展给创新支部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有限性提供了新的手段,如何利用网络这一新型载体,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学生成才成长,已成为高校学生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新时期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上要做到“实”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上要做到实,要具有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必须紧密围绕学校发展,贴近党员生活实际,且开展的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第一,组织生活可与国家大事相结合,与历史事件或纪念日相结合。如结合建党90周年等开展系列活动;在7月1日 “特别党日”,召开“重温入党誓词,坚定党员信念,强化责任意识”为专题的组织生活会等。

第二,组织生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专业活动开展组织生活,使组织生活真正成为党员交流经验、提高能力的重要平台;如笔者所在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以“党建带动专业学习,项目打造卓越人才”为工作支点,立足理工科学院办学特点和办学实际,开展的“一班一期一项目”支部创新活动,即在广播电视工程专业每一个班级在一个学期里至少提出一项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科研项目,由党员带头,从点到面,带动全班同学参与科研项目,通过一期或多期项目申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结合起来,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又强的工科人才。

第三,组织生活与日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90”后大学生的行为特点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高校党员既能学习到政治理论知识,又能使自己学习能力因党的组织生活而有所提高。如通过组织生活为学生党员提供职技术或业务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参与性;如我校电子信息学院在学生支部开展的“猎鹰工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与实践,参与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奖项的能力,使之成为专业上的骨干和强者,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第四,组织生活与社团活动兴趣相结合。借助学生社团的优势开展组织活动;如我校管理学院开展的以“关注儿童血液病,关注祖国花朵”为主题的大型媒体公益联盟活动――“幸福像花儿一样”;电子信息学院开展的“暖冬行动”。帮助贫困小学生、残疾人,探望敬老院,进行预防艾滋病宣传、组织义工联盟、助老、扶贫等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力量为需要的人送去关爱,推出“心手相牵,情暖贵州”活动,与贵州贫困山区小学生爱心结对主题活动等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

第五,组织生活与公寓管理相结合,党建走进公寓,在学生公寓创建“党员之家”,发挥“党员之家”的育人功能。推行“公寓党员先锋岗”。学生党员帮助辅导员、公寓阿姨共同管理公寓,并在同学中间进行宣传引领、思想引领、专业引领,成为服务同学、锻炼党员的实践平台。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上要做到“活”

第一,创新支部组织结构,建立交流学习平台。依据“小型、灵活、多样、实效”的原则,可采用学生党支部下分若干党小组形式,创新和优化党支部结构,提高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学生党小组可以楼层、社团、兴趣组等为单元建立。在党支部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鼓励各党小组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效果明显、影响积极的组织生活。同时,为了使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更有活力,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交流学习平台,克服学生党员组织活动形式只限于本支部内部动、本小组内部动,以达到相互促进、开阔视野、优势互补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党员,在相互学习中寻找差距,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二,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大学生党员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将是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可资利用的一大优势资源和交流平台。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组织生活内容与形式创新,必将提高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建网上意识形态阵地,将经典著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文献资料上网,为广大学生党员提供思想理论武器”; 建立党支部信息沟通与交流中心,通过以博客、留言板、网上聊天的形式,广大学生可以就社会热点等问题发表看法,交流思想。同时,建成“网络党支部”,开通组织生活集体聊天室,使组织生活网络化,通过飞信、QQ、MSN、微博等形式实现支部管理的信息上传和下达,文件的转达。通过网络开展党组织活动,迎合了高校学生党员时代感强、习惯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克服了高校学生党员学习任务重、人员分散集中难等实际问题,尤其对于毕业生党员的管理尤为便捷与高效。

第三,突出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鼓励创新活动形式。将过去以集中开会、参观为主的活动形式拓展为集中学习、实地参观、知识竞赛、专题报告会、工作调研、参观社会实践、与社区共建或志愿服务、结对帮扶共建、探究和解决学科发展问题、学术交流、主题文体活动、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和录像等;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党员参与党组织活动的兴趣,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参与度、渗透力和实效性,旨在“努力造成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活动载体上要做到“新”

第一,理论学习活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是保持党组织具有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的重要途径,是组织生活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向国家输送人才的质量,因此,必须定期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构筑青年学生的思想防线,在学习提高政治理论修养的同时,促进党员党性意识的增强。

第二,专业学习型活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从专业要求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学好专业知识。如何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可以因势利导,在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发挥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中的能动性,如开展党员“一帮一”帮扶活动:一名共产党员帮助一名普通学生,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加深沟通,结对搞好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专业老师的引导。党员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组织活动应动员更多党员教师参加到学生党建中来,主动邀请优秀党员教师创造性地结合专业特点,搞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学生既提高专业知识,又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如建立健全党员导师制和教工党员“三联系”制度,确保每一名教师党员联系1个学生班级、1个学生寝室和1名以上困难学生。教工党员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就业创业等提供更多的热心关怀和有针对性的帮助,形成“全员育人”的浓厚氛围。

第三,社会实践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党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延伸到社会,利用社会实践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开展科技服务、社会调查、支教、支农等,并大力鼓励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开展社会实践。实践证明,让学生党员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对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起较好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使得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更有吸引力和向心力,党支部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动班级团结进步的火车头。

作为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大学生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成才意识强等多种因素,我们要不断创新在内容、形式、活动载体上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载体,不断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促进高校学生党建上新台。

参考文献:

[1]陈华娟.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有效性[J].华章,2010,0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