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软件技能论文8篇

时间:2023-03-22 17:37:24

软件技能论文

软件技能论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无论是科研人员应用的试验模拟软件,还是大学生日常娱乐的网络游戏,亦或是医院应用的管理系统,这些都属于计算机软件的范畴,可以说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杰出产物计算机软件早已与我国科研、教育、娱乐等多种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能够更好服务于我国多种领域发展,正是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探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与我国民众工作、生活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很多国际知名软件公司入驻国内,也为这一发展速度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产业的建设日趋完善,这就使得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技术与人才都处于积极的发展态势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离不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

2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组成

在简单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现状后,我们还需要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组成进行深入分析,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实际调查,笔者将对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三类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2.1生命周期法

对于生命周期法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其也被称为结构化系统开发法,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国内外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其较为适用于大型复杂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在生命周期法的具体应用中,这一开发技术能够从软件开发的大局入手,通过分阶段方法将软件开发划分为一个个小的版块,而通过这种递进式的软件开发,相关计算机软件开发的难度就将实现较好降低,不过需要耗费较长开发时间是这一技术存在的不足。

2.2原型化方法

对于原型化方法来说,这一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样应用较为广泛,在具体软件开发前实现开发人员统一意见是这一技术的核心。在具体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原型化方法能够在统一意见的支持下实现原型的开发并运行,而由此展开的原型不断修改,就能够顺利完成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相较于生命周期法,原型化方法具备着开发目标较为明确、开发周期较短的优势,不过仅适用于小型计算机软件开发是这一技术的局限所在。

2.3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

除了上述两种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外,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在业界同样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于自动形成系统开发法来说,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表明开发目的与功能是这一开发技术的关键,而其所实现的详细解说省略,就使得其具备着较高的软件开发效率。

3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来说,其在我国的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企业办公领域、教育教学领域、医疗服务领域、游戏娱乐领域等都属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应用的热门领域。

3.1教育教学领域

对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来说,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不断普及开来的网络课堂教学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校园管理系统等属于这一应用的最直观体现,而这些应用对于我国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带来的支持也切实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2游戏娱乐领域

对于游戏娱乐领域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同样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各类网络游戏、音乐软件、聊天通讯软件的开发都属于其应用的最直观体现,而这些对于丰富我国民众精神生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

3.3企业办公领域

除了上述两方面外,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在我国办公领域的应用也不容忽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也少不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中,企业内部控制信息能够由此综合为一个管理系统,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销售都能由该系统实现实时分析,这就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带来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3.4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中,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同样能够发挥不俗的效用,医院信息存储数据系统、各类先进医疗技术的应用都需要得到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支持,也只有这一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长期存储、医院综合医疗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技术对于医疗领域的重要意义。

4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较为全面认识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而由此笔者将结合自身认知对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论述,这一论述将围绕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三方面展开。之所以说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出现网络化发展趋势,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与智能手机不断普及使得互联网在我国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而由此带来的我国民众生活方式影响也将同样作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之中;而对于智能化发展趋势来说,这一发展趋势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所致,笔者相信未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将日渐紧密,软件开发技术自然将不断向智能化发现发展;而对于服务化发展趋势来说,这一趋势源自于软件开发技术自身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死的其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更好开展软件开发,我国软件开发领域由此也能够实现更为喜人的进步。

5结论

在本文就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探讨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现状、组成、应用、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而由此我们就能够较为深入的了解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这就将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范伟.浅论新时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3):80+82.

[2]沈亮亮.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研究与趋势展望[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2):73.

[3]贺丽娟.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及未来趋势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58.

[4]林成文.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23):66.

软件技能论文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 科技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43-02

一、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现实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软件工程课程偏重于方法学理论的讲授,其中心是软件生命周期的工程技术方法。然而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于缺乏工程开发经验和管理知识的在校学生来说非常难以理解。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感觉软件工程理论对软件开发的帮助作用不大[1]!尽管实践教学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他们往往为了能完成任务的考核,只能按照要求粗略地完成或者收集现成的文档来充数,而未能通过实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与消化。此外,靠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常常未能得到有效理解,从而难以转化为软件工程技能。多年来,各个学校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其实践教学方法,当前也有些对传统实践教学改进的方法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2][3]。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分析,可知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套用软件工业界的要求,但学生缺乏技能和实践条件对任务根本无法完成,只能敷衍了事,达不到对软件工程知识理解和应用的目的;而另一类则是要求不明确且缺乏规范,因要求过于简单而无法达到增强对软件工程理论应用的目的。

鉴于这样的情况,学校迫切需要对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加以改革,逐步建立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和参加软件科技竞赛的一种培养机制。因此,使课程设计成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4]。

二、“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就是要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法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教学活动带动软件工程理论的学习。这样实践教学就能改变成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应用和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动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学出现可喜的变化。它能把教师要求转变为以学生自主要求,把常规工程文档写作转变为以任务为驱动的分析、设计和实现的学习。

该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实施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参照科技竞赛题目的特点,并依据软件工程理论、方法的特点,制定了本课程设计的知识要求结构如图1所示。在软件工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挑选某种易于扩展、应用的工程技术方法,在软件工程规范文档的要求下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使其按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现和测试的流程来开发软件。这样,经过课程设计较为完整的项目训练,能有助于对学生工程技能的培养和对工程理论的理解,最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软件工程的核心理念有较好的把握。它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各级软件类科技竞赛,提高自己就业时的信心和社会竞争力,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过渡到实际的软件应用开发中,并在实践中对软件工程理论加以检验和完善并逐步锻炼成为社会急需的各类软件人才。

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加深对软件工程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知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实践教学目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要做到以下的要求。首先,关于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自由选择题目。针对实践教学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题目是保证该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题目要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题目要注重以解决身边的软件需求为背景,充分使其既包含教学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软件工程能力的目的。其次,实践指导老师要提供合适的示范案例,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由此,在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需要对为完成设计所需的基本知识进行明确且扼要地讲透。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才知道行进的方向而不至于迷茫和不知所措!在课程设计中,要使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并尽快地掌握工程的基本方法和使用工具的基本技能。同时,应尽量使学生独立地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和监督。再次,应确定合适评价标准,客观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方法是以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各课程组定时汇报开展的进度和情况,并及时地对各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

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对课程设计与科技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了研究,并总结出该方法的大致流程如图2所示。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以案例示范为核心,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其选定的课程设计进行改进,使其能满足掌握需求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以及测试的基本技能,并把不断改进贯穿到整个设计中。由此,课程设计应从课程设计准备,精选小项目案例文档示范,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课程项目的设计与改进,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设计结果的评价与改进进行精心地组织。因此,准备阶段就是对训练内容所涉及的工程知识进行精炼概括与总结,使学生知道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此外,示范的项目案例要进行精心的选择,使其能够覆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要求,又要精干有效,易于参照与模仿学习,切忌过于庞杂。教师应把课程设计准备知识与项目案例进行参照讲解,让学生彻底了解训练的要求。在题目的选择上,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精选的小应用软件题目,让学生参照选择或根据生活经验自拟题目。并在项目设计中进行全程的监督和引导,并随时指出其设计和参照示范项目和实践要求的差距。对各阶段结果,应组织一些志愿学生和做得好的学生对各阶段结果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如此不断地迭代改进,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技能,并巩固对应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从而取得举一反三的示范效果。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需求获取与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软件生命周期的技能,并学会软件工程规范文档的编写与应用。

软件技能论文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论文写作;Office办公软件;本科教学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农业领域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的选修课。课程主要通过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针对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理论学习《农业科技论文写作》难以提高写作水平。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加之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理论课与最终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均不高,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改进本科生《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上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显得很有必要。

近年来,多种办公软件的出现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传统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大量作图、分析、文本软件的出现使数据的分析工作变得相对简单,论文的呈现及写作更加方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具体地将科技写作中图表制作和文字描述的过程呈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实际写作能力,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效率较低

传统的教学方式效果差,课堂讲授不够生动,学生缺乏兴趣;虽然现在大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是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是主讲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性强、结构固定,而图表的样式却各不相同,描述方式也各不相同,整个课程侧重于实践训练。因此,纯理论的讲述,学生很难全面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写作实践与理论课结合不够紧密

首先是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写作机会较少,且本身的实践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不丰富;其次是毕业论文写作时间与课程结合不紧密,往往在毕业论文写作前的两到三个学期已经完成这门课程理论学习,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最终使得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写作训练缺乏紧密联系

目前关于学生对《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农业科技的写作训练,单纯进行理论学习,很难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练成更多地依赖于写作训练。因此,通过课堂的实际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显得非常重要。

二、结合Office软件及写作训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运用Office软件在多媒体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由于科技论文固定的结构和抽象的写作方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完成培养目标所需的教学任务。往往在堂课上,一开始需要先介绍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和内容,这部分耗时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使得接下来精心安排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老师感觉非常疲惫,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教学任务和目的难以完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简单讲授写作的理论知识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在学生掌握了论文结构的基础上,再利用Office工具中不同软件来现场演示图表制作、文字描述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图表制作的过程和要求,以及文字描述图表的方法和技巧,然后重点进行逻辑框架的讲解,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写作训练的有机融合,改单纯的理论课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多数学生对Office软件界面都比较熟悉,且Office中的软件具有较多的数据分析和绘制图表的功能。因此在理论课结束以后,要求学生独自运用Office硗瓿煽魏笞饕担经使用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的授课效果。

(二)Office软件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和语言描述等内容。为更好更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有必要将理论课程与课堂写作训练相互结合。然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以及烦琐的细节使得学生在平时理论课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在课堂上通过运用Office软件进行现场演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Excel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图表制作和数据分析的细节,而Word软件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描述的过程,以及论文的框架构成及整体逻辑。所以,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充分运用Office软件的功能,可以更加醒目地教授论文写作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写作细节的认识。实践证明,将《农业科技论文写作》理论教学与Office软件在课堂上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可显著提高本科生制作图表分析数据、文字描述的能力。

(三)扩展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农业科技论文写作》是农业类本科生必学的一门课程,因此,写作训练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课堂所学的东西,应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扩宽学生的视野。以往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多半数据和图表来自课堂上的示例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些练习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际上在真正面对科研数据的时候,从实验设计、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分析到最终的结果、结论的描述,往往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数据的理解不够透彻、结果和结论的区别等。因此,可以在学生掌握好课堂写作内容后,加大课后的阅读量,抓住前沿知识,最终让学生根据真实的实验结果,利用Office软件自己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图表,运用Word进行具体的文字描述,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

三、结语

将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Office软件来完成论文的写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在继续加强Office软件及课堂写作训练与《农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将更多的软件也引入农业科技写作教学实践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李素芳.学术论文撰写与发

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

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62-66.

[3]张淑华,赵文若.Microsoft Excel

软件技能论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校对软件 改进构想 语言解构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将其技术延伸产品运用到各种领域内能够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现极大的经济价值。计算机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读写习惯,出版行业也应顺应潮流,将计算机技术编辑、校对等流程有机融合,综合提升出版物的质量。

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计算机中文校对成为现今出版行业研究的重点领域,很多高校及科研单位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和人才对校对软件进行开发,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实现商品化的校对软件主要有黑马校对软件、工智校对软件和远景中文校对软件。这些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出版单位的校对工作中,有效提升了校对效率。此外还有一些规模较大,技术力量相对较强的出版社自行研发了一些专业化的校对软件。虽然不同的软件具有不同的特征和适应性,但就目前我国校对软件市场总体情况而言,存在着校对速率高,校对质量差的现象。

校对软件的技术优势在于它能够运用海量的数据库和超快的运算速度进行文字的比对,从而大幅度提升校对效率。目前广为流行的计算机校对软件基本可以实现10万字/分钟的校对速度,每秒的工作量都在1000字符以上,大大超越了人工校对速度。此外计算机校对软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可以实现汉语文字的校对,还能对常用外语进行校对。在辨别能力上突破了单一性汉字辨别的困境,能够对数据、符号、公式等进行有效的校对。

由于技术的限制以及语言辨析理论的约束,计算机校对软件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误报率较高,不能客观校对是非等。由于计算机软件只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其判断基本上还是依据数据库来完成的,因此其纠错能力受到输入信息的极大影响。

针对目前我国计算机校对软件存在的不足,亟需进行大力度的技术改进和理论创新,将科学有效的文字解构判断理论运用到校对软件的升级换代中。在进行软件改进时,首先要认识到中文校对的特征,抓住语言组织和文字组合的要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校对软件的校对质量。

改进的校对软件必须具有以下功能:首先,能够对文稿中出现的错别字和误用的标点符号进行准确的判断;其次要具有完备的语法分析功能,软件数据库应当包含中文及常用语言的所有语法结构;对文章措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需要计算机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性,可以通过大数量样本分析模拟予以实现;文章局部整体逻辑关系和整体文理的判断。

在具体进行校对软件改进和设计时,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2.1 基本理论的建设

国内校对软件质量普遍不高,国外校对软件又存在着较大的语言障碍和语法障碍。因此迫切要求我国相关部门对中文校对领域投入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完善校对软件设计的理论建设。中文博大精深,在涉及到文言文或者语法结构、措辞修饰较高的文章时通常会面临较大的困境。因此应成立专门的语言结构分析研究工作组,结合现有语言学理论和计算机操作环境要求进行创新,使语言研究内容突破传统的对语言基本结构、语言逻辑关联性等分析,将研究领域拓宽至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在微观层面要求校对软件能够逐字逐句地解读文章,对文章中基本的错误进行辨别;宏观层面要求软件能够在整体上对文章的架构或者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做出评价,从而判断文章的整体水平。

2.2 实际操作要点

理论建设的完善可以为软件设计铺平道路,但是在实际的软件改进工作中,还要注意对软件合理性、经济性、可操作性等方面的把握。在实现对文章进行基础性校对工作的前提下还要能够满足以下要求。

要能够准确辨析原稿以及排版校样中存在差异,找出排版出现的错误。如果原稿以电子化形态呈现,则应进行句子比对方式的校对。

能够发现文章中出现的不符合出版规则的技术性错误。这种错误主要包括:全稿结构的布局错误,如篇、章、节等层次的安排以及格式中存在的错误;文章封面、内封、版权页等是否符合出版要求;不能显示或者显示错误的图片、公式;标注、图表、注释序号等不规范使用情况。

能够判断句子结构,对其中出现的语法、逻辑、措辞等进行辨别。软件应首先对句子的句型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对整篇文章进行解构和分析。因此这也是校对软件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在对单独句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判断各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综合评价段落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很多文章单独句子并不存在结构问题,但是组合成文章时就会出现胡拼乱凑的现象,这也是校对软件要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

计算机软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是软件保持软件生命力的关键,校对软件也要具有互联网自动查找功能和数据库的扩充功能,实现校对工作的智能化操作。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共享,以利于信息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计算机校对软件要充分运用网络海量的资源,通过对软件搜索能力和智能识别能力的提升,实现对最新最权威的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良好的人机界面是增强软件可操作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界面人性化的设计,适当增加手动校对辅助功能,以方便用户的查询求证。

3 结论

计算机校对目前已经成为出版校对领域的重要工作方式,校对软件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校对工作的有效性。在改进校对软件时,除了要使软件具有强大的文字判断功能,还要按照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合理改进校对软件,为全面提升出版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贺,杨奕虹.用于海量文献关键词标引的计算机辅助加工系统构建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3(06).

[2]胡晓强,黄晓红.辅以校对软件条件下的编校工作重点[J].编辑学报,2012(03).

[3]刘红玲.带语音校对功能的全拼五笔输入法的设计[J].科技与生活,2011(07).

[4]项有为.支持数据处理外包的数据录入与校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软件技能论文篇5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门交叉性的工程学科,它将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基本原理应用于软件的开发与维护中,研究重点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也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然而,软件工程开展近30年后,人们才对软件工程核心的知识体系达成共识。在国际上,ieee-cs和acm联合组建的软件工程协调委员会(swecc)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和推荐实践swebok2004[1],为软件工程职业实践建立了合适的准则和规范集,以作为产业决策、职业认证、课程教育的依据。基于swebok,swecc进一步定义了其中可以纳入教育程序的知识体系,包括本科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se2004中的seek、研究生软件工程教育计划gswe2009[2]中的cbok、软件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实践。

我国2002年启动了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程序。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诸多学科,软件工程已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下的一个学科方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新兴交叉一级学科。但由于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化人才教育开展时间较短,培养体系尚在不断改革完善,因此在很多院校中软件工程学科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所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与工业界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整个硕士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影响研究生业务能力和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核心,以训练实践能力的为目标的层次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硕士生的培养上,对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求一般是同等并重,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软件工程硕士的定位和其他学生不同,这为我们的课程设置、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通过对国内众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3]:

(1)完全独立型:将软件工程彻底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课程设置上综合计算机、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偏重于数学基础,但实践能力较缺乏。

(2)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体课程为基础,以软件工程理论课程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为主体,教学中突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企业需求或者人才市场需要,按照工程思想进行实践教学,同时校企结合,试图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软件工程的工程理念,但在进行实践之前的软件工程理论基础不牢固。

(3)实践加强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在这个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同,只是加强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作中所学的工程理念需要自己去学习。

(4)其他类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软件大赛,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证书的考试,获取各种软件企业证书。这种类型中,学生所学内容较多,但是正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时真正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

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的软件工程还没有脱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范围,无论是从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还是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区别来看,针对软件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也是迫切的。

二、生源基础分析

gswe2009对给出了软件工程硕士的三种主要生源:

(1)在职程序员,由于没有受到过正规研究生教育,有些企业的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具有系统学习的愿望;

(2)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由于软件工程职业的兴起,以及目前人才市场对该专业的需求,使得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想要加入软件工程的队伍;

(3)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

在我国,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多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正式由于这些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础专业各不相同,使得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更加复杂和重要。

三、知识体系分析

2004年8月,有全世界五百多位专家教授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的最终版本,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2009年, gswe2009中的教育知识体系cbok主要来源于swebok,同时也参考了seek2004、incose2003和haskins2007。与swebok2010同步,gswe2009包含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ka(职业实践)和四个关于教育的ka(工程经济学基础、计算基础、数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同时两个在swebok中没有出现的ka(系统工程基础和职业操守指导)被加入了cbok。此外,cbok还调整了一些知识单元和知识点[4]。gswe2009由准备知识、核心知识、大学特有知识、选择性知识和顶点经验所构成。其中的大学特有知识有学生的入学基础决定,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设置学习专业核心知识之前的准备知识以及在学生职业实践课程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知识,而顶点经验需要学生在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和进行职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因此,课程设置中准备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的设置以及学习方式尤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分析

通过对软件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分析,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技能、系统建模技能、文档撰写技能。我们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职业实践、论文撰写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我们给出了三单元课程、两步实践的方式,三单元课程分别是:必选课单元、必修课单元、自选课单元,两步实践有:模拟职业实践、实际职业实践。传统的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通常是完全分开的两个阶段,但在软件工程这个特殊的学科,我们将理论学习和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在进入理论学习第二单元的同时进入模拟职业实践阶段。理论学习三个单元具体设置如下:

(1)必选课:选择工程经济学基础(例如知识产权与法律、企业管理与文化、领导学、信息经济学 、市场营销学等)、计算基础(例如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高级操作系统、高级网络技术)、数学基础(离散数学 、组合数学、 工程数学、数值分析)等准备知识中的专业主干课程按学科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选课,取代以往将某些固定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基础课的方式,方便根据学生大学所学专业来选择自己所欠缺的准备知识进行学习,是知识的储备阶段,在本单元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成绩作为给定学分的依据。

(2)必修课:将软件工程基础中的核心知识(例如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保证与软件测试技术、软件系统建模原理和方法、基于cmm 的软件过程改进、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需求工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培养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旨在学生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作为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学习核心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模拟职业实践的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模拟题目的训练,题目可以是各类大赛的题目、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学生自己选题,这是学生职业实践的第一步,培养学生基础开发技能、团队合作技能、系统建模以及独立创新技能,之所以称之为模拟职业实践,是因为这一步的实践题目并不是真正的软件工程课题,而是采用软件工程思想的实际课题,为下一步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第二步的实际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本单元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最后考核给出一部分成绩,另一部分成绩给出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以及在小组中的贡献程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认识自我、团结合作的能力。

(3)自选课:学生根据自己对软件工程的理解以及通过对上一个单元所做题目的分析,选择自己所需要补充的基础专业知识,自行选择和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自觉学习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导师根据学生所选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学习之后对该软件工程专业的认识给出学生的成绩。

传统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先学习再实践,或者是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前者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没有实践练习,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后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锻炼了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往往不知所以然,只是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理解不够,而我们通过上面学习-实践-学习的过程,学生不但对软件工程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具有不断补充知识、总结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作用,从而能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软件工程核心知识的同时进入了职业实践的第一步模拟职业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使理论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职业实践的第二步实际职业实践中,学生自己从课堂走出去,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或者是校企合作的相关公司企业进行真正的软件工程实践,学习良好的职业道德,正规的软件工程管理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自己的研究生学习过程,进入第三阶段论文撰写,这就避免了以往硕士研究生写论文闭门造车的现象,为论文提供了更好的实践依据,提高了硕士论文的质量,这一步通过从实践中回到学习上来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撰写文档的能力。

软件技能论文篇6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WWw.133229.COM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软件技能论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开发应用

1计算机软件测试技术简述

我国科技进步促使软件行业发展呈现日益繁荣的景象,软件产品质量普遍的受到各行业的关注。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软件质量得以确保的重要保证,软件行业工作人员已经意识到软件测试技术对软件质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而且测试技术重要性可以与软件开发的重要性相媲美,因此,软件测试技术在教育中的培养工作就成为了软件行业教育和培训的关键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软件综合性专业人才极为紧缺,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了软件测试技术与软件质量课程。基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尽快实现软件工程专业的目标,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论与技术要求等,在注重软件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再辅以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岗位对人员能力的要求。软件测试是教育学科中后起之秀,大部分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因此课堂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也为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软件测试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软件测试技术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应用,各位学者都展开了探索之路。不过软件测试技术内容缺乏形象性,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尚未完全吻合,笔者在多年的教育经验中总结出了该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第一,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与实际契合度较低。该课程中测试方法和技术规范等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生硬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无形中阻碍了知识在学生中的渗透,增加了学习难度。第二,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方法陈旧。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与信息化技术发展联结欠缺紧密性,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失去了学习兴趣,无法深入的对课程进行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度较低,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教学方式中实践教学课程的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加强了实践课程的开设,不过其重要性还是没有得到凸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效较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幅度较小。笔者结合软件测试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课堂中结合实例,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或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各项能力的应用体现于教学之中。

2教学内容分析

软件测试技术的相关课程在遵循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实现学生课堂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因为软件测试课程涉猎范围较广,设计内容相对复杂。为了落实我国“十一五规划”与科教兴国战略的部署,加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课程内容应该精简,突出实用内容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要坚持以软件测试为中心,通过不同案例列举出不同的测试方法,同时可以提出解决方式,将软件测试课程的要点知识引导出来。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并且结合而学生实践经验的欠缺,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运用相关案例表明知识点,增加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的理解,培养学习兴趣,符合让学生能对软件测试有怎样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并提交内容明确且有效的缺陷报告的思考模式。

3教学方式分析

软件测试技术是教育课程中的“后起之秀”,教学方式与模式的运用要保持与软件工程发展的一致性,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深度结合,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锻炼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还要在原有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交流,作业完成情况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主动性。教学方式采用实际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平台,利用网络优势,突出课程重点,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播。针对部分新型软件测试技术的更新,要适时给学生灌输,让高职院校与学生都走在技术的前沿。为增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连接性,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等,为学习增强趣味性。

4考核方式分析

合理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也是学生展现知识掌握的良好机遇。根据软件测试技术相关课程目标的培养,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平时、实验以及期末三项成绩,教师经过三项成绩的综合评定完成学习的考核。平时成绩是指学生课堂互动性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是指实践教学与实践流程中测试方法的掌握,根据实验流程的完成情况,给予评定;期末成绩是指学生综合能力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等,情况,最后结合三项成绩的综合评价给出学生学期内的学习评价。三项综合测评可以防止学生偏科情况的发生,督促学生对课程综合方面加以掌握,不只是受“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影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考察,加强学生在软件测试各方面的理解。

5结语

软件测试技术在实际中已经得到了应用,与之相关的课程已经开始出现于学校的教学任务当中,相关内容设计范围巨大,内容丰富,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针对怎样提升教学效果这方面来说,文章主要结合了学校实际情况,对软件测试技术的讲解与应用展开了讨论,希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学校乃至国家的教育事业取得良好成效。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所以,软件高端行业的发展就成为时代进步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也是国家文化硬实力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钟久隆,路桂明.高职院校《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0-132.

软件技能论文篇8

关键词:日文软件人才;教学模式;项目训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不理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是因为市场不再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相反,市场对于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日文软件人才需求的现状

软件外包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国家的软件公司开发,其目的是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目前,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美元,并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在目前全球的软件产值中,三分之一都需要通过软件外包来完成。软件外包已经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

“六双”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施

在“六双”教学模式下,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采取“双师”配置,由学校的教授、讲师主讲专业基础课程以及相关的理论课程,聘请企业具有丰富日文软件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技能训练的课程并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双师”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软件理论和编程技巧。

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为了满足日文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设置上,软件工程专业在外语教学上将日语作为学生的第一外语,英语为学生的第二外语,跟踪学生语言的学习效果并适时进行调整。毕业生的日语水平应达到日语二级水平,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能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和应用工作。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完成各层次技术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日本语言、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日文软件项目管理与企业文化、项目实战等针对日文软件设计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专项的技能训练取得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从而取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实行互助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上,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主讲教师+助讲教师”的互助教学模式,既充分发挥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学生又可掌握助讲教师熟练的编程技巧。

为技能训练创造优异的教学条件虽然国内外提出了不同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如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没有实际项目做支撑都是纸上谈兵。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就必须在技能训练上创造条件。可是,使所有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又是不现实的。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引进工程教育的理念。为此,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以培养软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开发了软件技术实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包括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理论知识学习、协作交流、软考训练及工程实践等模块,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时在线的服务,最终达到增加学生软件项目实际设计经验,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对接的目标。日文软件人才培养在技能训练上实行机房教学模拟训练与企业项目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实验实训环境建设方面,利用软件人才工程项目训练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较为严格的软件项目的训练环境,培养学生掌握与企业项目开发接近的技能水平;在学生具备了相当的技能水平后,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企业项目实际训练,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软件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还面向学校和社会承揽一些软件开发项目,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锻炼学生实际软件开发能力;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级专业竞赛,在竞赛中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学生实行“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先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然后进行“专业案例教学”、“对日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的学习。从教育模式上,先主要完成基础语言教学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接受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语言(日语和开发语言)基础、数据库基础、网络基础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案例教学”又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但是这两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互交叉和重叠。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软件案例教学”,第二个阶段主要进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让学生在校进行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以及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工作等方式锻炼工程实践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能力和实践水平在教材建设方面,学习国外教材的设计理念,配合案例式教学思想,编写符合本专业教学需求的教材。日文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能够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对日软件外包。采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模式,专业基础教学与案例及工程实验教育并重,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切实保证学生的实训实习效果。为了使该专业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体现我们的办学特色,也为学生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结束之后成为既掌握良好理论知识,又具备突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与社会接轨,能被企业所用;同时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日本市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从学生发展方面,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素质,依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在侧重于培养符合日文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要求的同时,增设师范选修模块以保证学生的师范能力,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打造实用人才,拓宽学生就业和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