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屯堡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17

屯堡文化论文

屯堡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屯堡;文化旅游;创新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现如今旅游大热的趋势下,一个地区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逐步上升,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2014年全省共实现旅游增加值780亿元,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8.7%左右,进一步加强了旅游业在贵州省的支柱产业的地位。而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织点,为单纯只因娱乐而进行的旅游活动赋予了文化的内涵,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既实现了娱乐的目的更了解和学习了当地的人文知识,是寓教于乐的新的旅游模式。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通过发掘屯堡百年的文化因子,将这些因子加以创新和利用,来设计出适合屯堡的景区旅游产品,这样可以使屯堡旅游更加吸引游客的眼球,可以使游客在屯堡的旅游活动不局限在“走马观花”的模式上。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可以很好地将观众带动到屯堡农民生活的场景中,实现了旅游模式从观看到体验的创新。

1.2 研究意义

本次项目的研究可以为屯堡文化旅游提供可行性对策,从而创新屯堡旅游产品以最大程度吸引游客,带动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既使屯堡文化保存的更好,又可以改变屯堡一直以来落后的面貌,为当地的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使屯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外界所知道,并带动相关研究领域的兴起和繁荣。

1.3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对屯堡现有的旅游模式及旅游产品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屯堡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今的媒体宣传、文化旅游以及挖掘出的屯堡本身存在的文化因子,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设计屯堡文化旅游产品。

1.4 研究方法

文献检索法:利用下载平台对有关文化旅游及屯堡历史文化的文献进行了解,旨在通过对前人已有文献的研读和分析,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身对于该问题的了解更加全面、正确、真实。

实地考察法:笔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屯堡现阶段旅游模式及运行现状,实地对安顺天龙屯堡进行了考察,参观了主要旅游景点,旨在对其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设计出更符合其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访谈法:笔者前往安顺天龙屯堡,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了屯堡的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旅游景点、屯堡的历史文化以及屯堡旅游旺季及淡季的客流量,使我们对屯堡的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具体、全面的了解。

2 屯堡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屯堡旅游还呈现在初步开发的状态,如此次调研考察的地点天龙镇,镇内景点没有显著的提示牌提醒,公共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如屯堡某些村寨均系建设标准较低的乡村二级公路网络,没有通往景点的直达公共交通系统,这一点需要解决。而且天龙镇内游览环境较差,没有营造出旅游景点应有的游玩氛围。据了解,屯堡地区大型旅游企业和文化经营单位确实较少,仅有天龙屯堡投资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知名度较高的屯堡文化旅游开发企业,很难满足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需要。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天龙屯堡周边的饮食住宿环境也比较差,宾馆多是配套设施不完整的小型房间,没有满足高消费人群的需求,这些宾馆的设计往往是不论不类,既没有现代的豪华感,也没有古代的韵味。

2.2 宣传方式单一、缺乏创意

屯堡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知名度不够,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只是在贵州本地有点名气,没有在全国进行有效的宣传造势,一方面是因为屯堡旅游开发的进程缓慢,尽管安顺市政府给予了相关政策优惠,屯堡开发的过程仍然不尽如人意,缺乏配套资金和人才,宣传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媒体上,如电视、广播、报纸,利用互联网或其他新兴技术手段传播的方式较少;另一方面是屯堡旅游产品的包装与设计上缺乏新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吸引游客的关注点不够多,这方面的改进还需要屯堡旅游开发公司引进相关人才,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努力把屯堡打造成像黄果树一样的全国知名品牌。

2.3 旅游资源整合度不高

安顺地区有着很丰富的可依托的文化背景,如穿洞文化、夜郎文化、柯文化、三线文化以及布依族、苗族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理应与这些文化资源联动起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借势将自己推出去。屯堡尚有许多文化资源等待被挖掘甚至被人所了解,就拿地戏来说,是很值得推广的。但是,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却没有遇见像地戏、花灯、山歌等演出,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地戏是由于景区内改造而中断了常规的演出。但是像花灯、山歌等人文文化景观的展示却没有几次有规律有场地的演出安排,很是可惜。

2.4 景区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

天龙镇屯堡文化产品的输出方式单一,尽管也有出售服饰、售卖小吃的商店,有的还是老奶奶在街边绣布鞋,或贩卖小件旅游纪念产品、书籍等,尽管在国内大多数古镇旅游中也会有售卖物件的方式传播当地文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天龙镇的摆摊售卖显得零散,并且文化产品大多一样、同质化严重,不够具有创意,包括小吃也并不具有代表性,并且店面装修并不十分精致,而一般摊位把人吸引过去后,很难让人产生兴趣把东西带回家。

3 屯堡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创新

3.1 基础设施完善的创新

屯堡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屯堡文化;文化生态旅游;九溪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87-02

一、问题的提出

1980年加拿大学者Moulin,C提出“生态性旅游”的概念,1983年墨西哥生态学家Ceballos-Lascurain,H提出“生态旅游”这个术语,并于1987年对其正式定义[1]。生态旅游就是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 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 现在和过去) 的旅游[2]。国外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地居民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作用[3]、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4]、利益引导居民保护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等方面进行研究[5][6]。

国内学者则从生态文化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7]、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利用存在的困难及解决途径[8][9]、生态文化的保护对策以及可持续发展[10][11]等四个方面展开讨论和研究。

当前,旅游市场正在从自然观光向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各地把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方向。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的五大定位之一是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为落实国发2号文件,深入贯彻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黔党发〔2012〕15号文件提出将安顺建成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因此,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安顺屯堡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是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黔党发〔2012〕15号文件的实践行动,促进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走出一条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推进后发赶超的新路径。

二、九溪村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一)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安顺屯堡文化旅游是以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现象,主要由屯堡屯耕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屯堡文化现象(文化生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屯耕环境是指与安顺屯堡文化现象相关联的屯堡社区居民生活和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屯堡文化现象是指迄今在贵州省安顺市境内至今在妇女服饰上仍保存明代妆束的“屯堡人”集中居住的屯堡社区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各种外显的屯堡文化事象(例如妇女服饰、屯堡建筑、地戏等)和一种内在的屯堡人文精神,由此构成了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二)九溪村基本情况

九溪地处型江河上游,距安顺城东27公里,隶属西秀区大西桥镇。位居屯堡社区的中心地带,东接高寨(属于平坝县),西连竹林、本寨、云山屯、雷屯,南邻下九溪,北与石坝、马场相连。九溪河从村寨旁边流过,河面宽80米左右,水深2~5米,河水常年流动,河面比较平缓。村东面有历史上称为“安顺合郡八景”之一的老青山,老青山原名青龙山,山间原建有寺庙普德寺(现只有遗址)。九溪村历史上是现在仍然是屯堡社区中最大的屯堡村寨,有“屯堡第一村寨”之称,历史上有“九溪是座城,只比安平(现平坝县城)少3人”之说。现全村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户数1000余户,4000余人,是一个具有集镇化特征的村寨。是屯堡文化底蕴深、屯堡文化事象和屯堡民俗活动保存最多的屯堡村寨之一,因而也是屯堡社区生活方式特点最为典型的村寨,堪称屯堡文化活的博物馆。

三、九溪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区中地位

九溪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中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九溪历来均是屯堡社区中最大的屯堡村寨,有“屯堡第一村寨”之称;二是具有深厚的屯堡文化底蕴、屯堡文化事象和屯堡民俗活动;三是在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地理区位相对优越,且旅游环境容量也较大。正因为如此,九溪村才被《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评为民族村寨旅游的A级景点,九溪村丰富的文化生态起了国内一些研究屯堡文化的关注。国家旅游局前规划财务司司长魏小安在谈到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时说:“九溪村最有说头,最有做头。”因此,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对安顺屯堡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一)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战略

从长远来看,九溪村可以以其深厚的屯堡文化底蕴为以基础,以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为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旅游城镇。一是以九溪河为基础,沿河两岸以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形成相应的建筑群落,再现或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打造六百年前屯堡先民将祖源地的建筑文化带到贵州的历史,形成一个江南水乡在贵州喀斯特山地上的成功移殖(也可算是圆了屯堡先民的一个梦)。二是以打造喀斯特山地上的江南水乡、建设新型的旅游城镇为目标,创造一种西部乡村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三是随着新型的旅游城镇建设的发展,可邀请和促动屯堡人祖源地的城镇居民到九溪村长住,购房、置业,实现一种新型的“旅游移民”。四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完成九溪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重新建构。五是以屯堡文化为特色,以新型的旅游社区文化的建构为社区发展的基础,以建设新型的旅游城镇为目标,构建新型的乡村社区发展模式。

(二)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并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稳步前进。关照未来,适度超前。围绕九溪乡村田园、乡村建筑、乡村农耕文化和乡村民俗文化的特色,体现景观个性的不断提升。以生态环境为本底,将农村、农家和农俗融为一体,彰显乡村特色,弘扬农耕文化,使之成为与安顺旅游区相配套的屯堡乡村专项旅游产品,成为安顺具有特色的山水田园生态观光与屯堡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历史上的九溪林木葱郁、古木参天,由于历史的原因,森林植被已遭到巨大破坏,是九溪开展旅游的一大缺憾。无论是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还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均应下大力气恢复和重建九溪的森林植被。可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和型江河流域生态治理的政策,大力开展全民性的植树造林活动,并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聘请有关林业林学专家进行相关的林相策划,针对不同的地形地理环境状况和不同旅游项目的需要,设计种植不同的树种(包括花卉和药材),将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治理重建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九溪村是一个具有六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基本上还保持着屯堡村寨建筑的风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具有城镇化特征的民居代替了传统的民居。并且这一趋势正在继续扩大。从发展的角度,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了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从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这些建筑却破坏了村寨建筑的整体风格,对九溪的旅游开发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虽然,从短期来看,要想制止村民修建或改建类似瓷砖房之类的民居住房并不现实,但也应通过宣传说服工作,让村民明白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和长期获利的角度,保持九溪村的整体屯堡建筑风格对九溪发展和村民受益的意义,使村民能自觉地保护和维护村寨的整体建筑风格;或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有效地保护村寨的建筑风格。

(三)九溪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屯堡乡村文化旅游必须沿着与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生态因素、环境因素是屯堡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屯堡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是世代伴随屯堡人生活,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正是这一传统哲学思想在旅游业发展方向上的体现。

九溪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已决定了九溪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九溪的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应是一个包括乡村社区生活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深度的屯堡文化体验、研究、寻亲度假旅游等等在内的包容性极大极强的综合性产品体系。

1、屯堡先祖祠堂:屯堡人有清明上大众(宗)坟的传统习惯,即一族一姓在同一天聚在一起给祖宗上坟,祭祀共同的先祖。(例如顾氏家族给顾成上坟,多时竟达数百人)。可在顾成墓附近选一址,建一屯堡先祖祠堂和一屯堡先祖坟莹,供奉屯堡先祖牌位(屯堡村民也可将自己历代祖先的牌位供奉于内),供屯堡村民清明祭祀。此举的目的有三:一是以此作为一种终极召唤,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作为一个景点可供游客参观;三是还可以吸引部分屯堡人祖源地的游客清明前来参与祭祀。

2、屯堡民俗文化展演。九溪的屯堡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屯堡文化事象极为齐全。不仅可以向游客展示,还可以进行一些有组织的表演。表演活动方式可与天龙略有不同,特别是晚间表演活动,既可以是有组织的表演,也可以邀请游客参加村民自己的社区文化组织(例如地戏队、花灯队、秧歌队等)的正常活动(包括排练活动)的方式,展示九溪村民的民间组织及其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屯堡社区生活方式。以九溪深厚的屯堡文化为背景,建“屯堡民俗文化博物馆”,向游客集中展示独特的安顺屯堡文化现象。

3、节庆节事活动。屯堡人的节庆节事活动繁多,保留着江南民俗文化的遗风。即使没有旅游开发,屯堡人仍然要举行这些活动,特别是九溪村举行这些活动已成惯例,且在所有的屯堡村寨中一直享有盛誉。通过对这些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吸引外来游客,而且还能吸引其它屯堡社区居民和在外地工作的屯堡人前来参与和观看,使其既是一种特殊的游客,同时对外地游客又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景观,构成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些活动是屯堡人自身的活动,虽能形成旅游产品,但不要刻意去追求表演效果(与屯堡民俗文化表演不同。),应注重其本真和自然。此外,这些活动的举行,还有利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屯堡社区凝聚力的增强。

4、休闲度假生态产品。针对常访长居的乡村生活体验和文化体验的游客,可在村内临河选一段民居,改造成住宿接待街,可名为“屯堡亲友一条街”,最终形成类似阳朔西街的一条街,供国外游客或祖源地游客长住。

5、生活化文化生态产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景点的不仅只有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而越来越多的能满足游客生活的要素起到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九溪引进生活旅游的全新概念,创立“生活旅游”、“优游生活”的概念,打造吸引人不断回顾的休闲度假地。交融互动的开发模式:居住―山水营地、山村小巷。闲适的居民在这里居住和劳作,进行着创造性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吸引众多游客的魅力之源。行动―思考产生创造性力量。聚集人们智慧创造更好的未来,游客、原住民和研究机构一起参与景区建设。游玩―享受山水生活。生活延伸到村街小巷、延伸到人与人相遇,延伸到自然和游玩。交流―观光、科考、购物和会议等聚集人气,促进人之间的交流,得到身心的休养,度过健康而充实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钟永德,李晶博等.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新进展[J].旅游论坛,2008(1):130-137.

[2]Ceballos-lascura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 1987,(2)B13- 14.

[3]Elizabeth Boo.The Ecotourism Boom: 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 .Technical Paper Series, Washington DC: WWF, 1992.

[4]BOO E.Ecotourism:The Pot ent ials and Pitfalls[C].WWF,1900.

[5]黄金火,杨新军,马晓龙.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问题及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 24(2)B228- 232.

[6]邓冰,吴必虎.国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6,21(4)B84-88.

[7]张小周.生态旅游协作与管治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4.

[8]郭永英.西南地区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5):108-113.

[9]王洪成.浅析我国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30-31.

屯堡文化论文篇3

由于屯堡人的祖先大多数来自我国古代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原和江南,他们的生活习俗也都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加上屯堡人的祖先作为当时的战争胜利者,后人们也无不以此为荣,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光宗耀祖的思想,希望把祖先的传统文化如使命般传给下一代。今天流行在屯堡妇女身上的服饰打扮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这种服饰文化不仅展示了屯堡妇女光彩的人生里程,更重要的是从她们的服饰打扮中,看到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沉淀和凝固的地域性文化现象。当今屯堡妇女所穿戴的服饰名称多达十多种,色彩数十种,工艺制作程序难以统计,可算我国现阶段汉民族妇女服饰装扮中的佼佼者。屯堡妇女所用装饰品品种中,民族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代表不同社会时期的社会面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流传至今600多年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服饰,印证了上述说法,且沿袭着古文化历史的意味,让人们目睹到消失的历史灵魂。

首先是屯堡妇女头饰的文化内涵。屯堡妇女头饰装扮以玉器为主,配有银饰,用来固定发簪造型的三种不同形状的玉制品“梅花”“管簪”“簪子”等,是屯堡妇女结婚时装扮头饰的必备之物。到老年有儿媳或女儿成家(结婚)后,发髻的装束上便减去“梅花”和“管簪”,只保留“簪子”,从头饰装扮表现出年龄的特征。屯堡妇女除了头饰戴玉制品外还有不论年龄大小而戴玉手镯的习俗。屯堡妇女如此的“尊玉、宗玉、爱玉”现象,反映屯堡人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很早就把玉作为一种装饰品。考古资料显示,1928年在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刻文的“玉笄”“玉镯”“玉簪”等精雕玉制装饰品,时间鉴定在新石器时期晚期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900年间。从旧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器的佩带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从打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玉的文化随之更加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玉龙、玉璧,商周的玉刀、玉戈,春秋的剑饰、带钩,汉代的瑞兽,唐宋的花鸟发簪,及元明清的大件玉雕,特别是清代,雕琢艺术可以说达到了中国玉雕史的巅峰,佩玉更是权利、地位、财富、人格和品德的象征。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对玉解释为:“古之造玉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玉。三者,天地人也。”他是从中国象形文字来说明玉于“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之意。《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孔子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礼记》《论语》中的“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认为玉具有仁、义、智、勇、洁等美德,将玉赋予君子象征,使之崇高化、人格化、道德化。古人的“人君德美如玉,而明若烛”,也就是说人的道德品质不仅要像玉一样纯洁、温润、含蓄、细致、内敛、透明,而且要会发光。这些有关玉的古代流传的哲学思想在屯堡妇女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次是屯堡妇女服饰的文化内涵。屯堡妇女服饰包括上装和下装,均按照年龄的增长来规定款式和色彩。一是少年时期,二是中青年时期,三是老年时期,三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既有总的传统理念要求,又有各自阶段的特定因素。首先是款式模式化,屯堡妇女服装款式只有大袖和小袖的主要区分。小袖仅限于少年时期,大袖为成年后的款式,这是屯堡妇女服装最大特征,也是屯堡妇女成年后终身仪守的生活符号,不管她们走到哪里,宽衣大袖模式化的服装标志着她们就是屯堡人,这种服饰屯堡人自称“大袖子”。屯堡妇女的此种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沿袭了几百年前的历史。明朝是汉人执政的时代,曾遭元朝限制的汉服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服的最基本款式便是“深衣”。汉时,“深衣”的装扮已经出现在“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部或臀部”的现象。所谓“深衣”是指把上装和下装两部分连在一起裁剪,缝合成长袍的形状。“深衣”的最大优点,是能将人体头部以下掩蔽,突出典雅和含蓄的文化内涵。“深衣”一度被皇族和富贵之妇专享,后逐渐被民间效仿。屯堡妇女作为战争胜利者的家属,自然享受到贵妇的待遇,屯堡妇女今天身上穿戴的服装均由“深衣”演变而来。屯堡妇女服饰这种宽衣在造型上表现出了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品质高的气韵美相一致,是一种中国风格的神气与韵味,流露出民族的潜在精神和文化的内在灵魂。还把表里如一、内外兼顾的个性美融入整齐统一、秩序分明的社会风尚之中,体现屯堡妇女贤善宽容、自然朴质的人格境界和道德修养,以及娴淑婉约、含蓄内敛、柔中寓刚的风韵气质和个性色彩。宽衣,不显人体轮廓,不露肌肤。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谐,互不冲突。“深衣”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不以自我张扬炫耀为目的,不大肆表现个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穿着时油然而生一种休闲惬意、轻松自在的舒适感,体现了融己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古人又视丝绸为贵的象征,是因为古代中国人的祖先所用蔽体之物,最初是兽皮、树叶,后出现麻织品、丝织品。但丝织品昂贵,百姓无力承受,因此,丝织品象征高贵的思想根源由此产生,继而演变成戴丝者视为贵的传统习俗。今天屯堡妇女腰间的“丝头腰带”的文化内涵在此。

最后色彩也是屯堡妇女服饰文化中的传统哲学思想占主要地位的表现。蓝、青两色是屯堡妇女服饰的两大主色,尽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五彩缤纷的服装布料被中青年屯堡妇女所青睐,但归根结底,蓝色青色仍主宰屯堡妇女服饰的命脉。蓝色似天,青色似地,意在人的生存皆于天地之间,这也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屯堡妇女服饰中的表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维青、高毅清,《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鲁艺苑》,1994年第3期.

屯堡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屯堡;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6-0127-06

引 言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巩固边陲,将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发至贵州屯田。这些移民的居住地被称为屯堡,这些移民被称为屯堡人。今天在安顺、平坝、镇宁方圆不足百里的地方,驻扎着名为屯、堡、旗、关、哨、所等数百余座屯堡村寨,就是当年卫所屯田制的产物,本文所指的贵州屯堡地区也即为该区域。尽管生活在黔中多民族的包围圈中,来自江淮的屯堡人,却在远离故乡的封闭大山里.牢牢固守着祖先的文化根脉,六百年风雨沧桑,江淮古风如旧:屯堡人的语言至今未被周围方言同化,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着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特征的食品仍出现在屯堡人家的饭桌上,屯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花灯的曲调带着浓郁的江南小曲的韵味,屯堡地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屯堡特有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安顺屯堡文化是在明初“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背景下,中原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汉民族文化与黔殊的自然、文化生态环境整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其内容丰富,诸多文化现象自成体系,是明代江南汉文化的活标本。也是近年来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热点。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英文为Rural 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也有些英语国家将其称为Agri-tourism(农业旅游)和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绿色旅游这一概念是199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保会议上与“生态旅游”概念同时提出的,因此,用“绿色旅游”来描述“乡村旅游”,实质上是规定了“乡村旅游”的归属范畴,即“生态旅游”。目前,乡村旅游在学术界还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以下仅列举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

第一,“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第二.“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以上定义都强调了乡村旅游的客体是乡村特有的、有别于城市的旅游资源,是以农业为依托,融乡野自然风光、乡村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可见,乡村旅游的概念中应包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在乡村内展开的,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由此,乡村旅游的定义可归纳为:乡村旅游是指以远离都市的乡村区域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天龙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基本情况

天龙屯堡是一个村寨名,全寨共有5000余人口,一条人工水渠贯村而过,村庄结构紧凑.共有16条石板巷,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坚实的城堡。天龙村隶属于安顺市平坝县天龙镇,东距贵阳市60公里,西距黄果树70公里,与西线上的四个部级风景区黄果树、龙宫、红枫湖、织金洞相邻,贵黄高速公路、黔滇公路、贵昆铁路和清黄高速公路均从寨边穿过,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由于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从明代开始就在这里及周边大量屯兵。时至今日生活在天龙古镇的屯堡人依然如昔,固守着祖宗过去的荣耀,他们身着长衣大袖.每逢节庆,男人们跳着地戏,妇女们穿上翘头花鞋,老年妇女念着佛歌,青年人山歌阵阵,寂静而热情的古镇,巷道如故,堡垒矗立……。“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伍龙寺也座落于此,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古老寺庙,以释、儒、道三教共居。它雄峙于一石独兀的天台山巅,纯石垒砌,绝无寸土,依山就势,灵施巧布,被专家们誉为“山地石头建筑的绝唱”。独特的屯堡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景,使天龙屯堡具备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天龙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发展历程

1999年,由平坝县供销社员工陈云出资。在天龙镇政府的协助下成立了“屯堡文化资料收集小组”和“旅游开发筹建组”。2001年,由陈云、县建行职工郑汝成及贵阳风情旅行社负责人吴比等人投资100万元组建了“天龙旅游开发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与镇政府、村委会达成协议:平坝县政府同意授权经营50年,公司作为旅游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和宣传开发;镇政府及村委组建“屯堡文化保护与开发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行政管理,建设公共设施,获取综合利益,为开发创造良好软环境;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维护当地文化的真实性,避免因农民从事旅游业而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氛围;村民自发成立的旅游协会,主要是代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相关事务,以及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戏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修缮当地传统民居。简单地说,天龙旅游就是“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发展模式,以共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

实践证明,“天龙模式”由于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当地乡村旅游迅猛发展。自2001年以来,政府旅游综合税收收入共计113万元。旅游公司直接门票收入420万元,各旅行社总收入786万元,农民旅游协会收入34.4万元,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380万元。天龙乡村旅游模式所产生的效益是村民们始料未及的。以2003年为例,全村农户家庭经营总收入达到1180万元,比开发前增长48%,户均收入超过1万元,人均收入2180元,比开发前净增收入420元。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向以农耕为主的天龙屯堡热闹起来,而600多年来祖祖辈辈以农为主、从未涉及过乡村旅游的天龙屯堡人开始了半农半商的生活方式。据在旅游点负责游客饮茶的王恩英说,她现在每月可以从公司里领到350元的工资,“拿工资吃饭”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地戏组组长陈显松说,他们12人组成的地戏组,每天负责为游客演地戏。每月可从公司领到400多元的薪水;利用家里楼房开设“屯堡客栈”的村民陈先勇一家,每年仅接待游客食宿就能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开设银器店的梁胜金每月收入达到1000多元……此外,天龙旅游发展还带动了周边村寨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天台村的糟辣椒、卢车坝村的蔬菜、周官村的脸谱雕刻、山背后村的农家饭等等,深受游客青睐。同时,一些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纷纷回来,参与到本村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

(三)存在问题

在天龙屯堡旅游发展的同时,600多年的屯堡建筑正被现代民居所取代。仅2003年,就先后有约15户人家动工拆建。如今大多已完工迁进。旅游产品以次充好、高价叫卖、坑蒙顾客等情况,也悄然出现了。不可否认,天龙屯堡模式具有开发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农民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宽;带动性强,综合效益明显;扶贫持续效果好,能有效解决村民的脱贫致富等优点。但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天龙模式仍存在着缺陷。在发展之初,为了系统化地组织各种资源,把屯堡文化物化为商品推介给市场,形成以公司为龙头的供给主导型开发模式是十分必要而又有效的。但随着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这种一切活动均以赢得市场为出发点,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为终极目标的运营机制,必然造成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制度设计的缺位,追逐市场利润的经济规律,导致了村民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新建现代化住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使得天龙乡村旅游出现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三、九溪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一)基本情况

九溪村是安顺最大的屯堡村寨,因村前九条小溪汇流成河而得名。位于今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东南27公里处。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一千余户,其中以顾、宋两姓为主居族,家谱记载均为明初屯军后嗣。九溪村被誉为屯堡文化的“活化石”,可用“古、大、精、深、美”五个字来概括。“古”是指其历史悠久,比起那些千年古村虽不算长,但作为贵州省内有史可据的汉民族村寨,可谓之古。“大”是指九溪村从古至今一直是安顺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深”是指其屯堡文化底蕴深厚。九溪村如今仍有完整的三堂地戏、三座寺庙、古装花灯、屯堡服饰展示队等,以及每年都举行的各种民俗庆典活动。如正月初九的“抬亭子”庙会、七月十四的“河灯节”等,文化事象丰富多彩。“精”是指九溪人精于各种屯堡技艺,酿酒、制糖、磨豆腐、刺绣、银匠等诸般行业手艺,无不具备。“美”是指山川秀丽,环境优美。九溪河如玉带围腰环村而过,老青山古寺庙与村寨遥遥相对,既有“活动岩”的奇观,更有“米遗青山”之典故。因此,九溪村成为了屯堡地区乡村旅游的首选地之一。

(二)发展方式

九溪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可概括为,“精英+社区组织+政府+旅行社”的模式,其中,以精英和社区组织力量为主要推动力。随着国家权力对屯堡地区的控制逐渐松散,加之受到社区共同力量强、宗族弱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屯堡地区涌现出一批以屯堡文化认同为前提的,功能较为完备的民间组织。这是整个社区既有开放活力又较为稳定的原因所在。在民间组织中脱颖而出的一批能人,他们对屯堡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参与和理解,是屯堡文化的实践者、参与者和传递者,在社区中有一定地位,在此姑且将之称为乡村精英。乡村精英在屯堡旅游发展中作用显著,首先表现为他们有较强的把握机会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利用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积极对外宣传,使九溪村获得“屯堡第一村”的美誉。其次,他们对村民具有很强的动员和影响能力。可以说.九溪村村民正是在精英人物的带领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屯堡旅游开发。

在屯堡旅游发展中,社区组织力量不容忽视,如2001年九溪村成立了屯堡文化研究协会,其主要任务是:整理、收集、撰写综合资料,为屯堡旅游开发和研究提供历史依据;自办和承办具有屯堡特色的活动;接待各种考察团和学者专家;监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的治理以及协调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屯堡文化研究会发挥作用的途径是:先召开全体村民代表大会,把村民聚集在一起,提出商讨问题,大家进行讨论,获得共识,形成一种社会意见。这样的社会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将成为今后行动的评判标准和合法依据。如在讨论发展乡村旅游时,使村民认识到搞屯堡文化开发是九溪村富裕和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村里会随之形成这样一种社会舆论:谁不跟屯堡文化研究会的行动配合,他(或她)就是在阻碍九溪村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屯堡文化研究会的决定得到非常有效的贯彻,村民一般不敢挑战这种社会舆论。

在九溪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与旅行社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据统计,九溪乡村旅游发展的几年间,为九溪村带来的经济收入不低于百万元。如2003年第一届油菜花节在九溪成功举办后。三家制作屯堡服饰的人家三年的纯收入不低于四十万元。而且,还带动了一些手工业的发展,九溪村独特的食品麦芽糯米糖,就深受海内外游客、专家、学者们的青睐,在解决包装问题后,发展潜力将不可限量。刺绣以往只作为观赏的一种饰品,现已成为旅游商品产生了经济价值。各种店铺的新设和壮大,也是受到了乡村旅游活动开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

(三)存在问题

在社区精英和民问组织的推动下。九溪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作为社区中的一员,精英们能为社区长远发展着想,而不仅仅着眼于当前利益。因此,他们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时,不会像企业一样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对社会和环境效益也非常重视,有利于九溪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投资渠道又比较窄,九溪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问题。尽管在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九溪于2004年引进国债资金项目280余万元,修建了“九溪屯堡文化研究协会”的管理用房和一个1300余平方米的停车场,村里大街小巷的路面铺石也基本完成,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在九溪旅游的后续发展中,政府投资显得后劲不足。与此同时,贵州省南风旅游投资公司进人了九溪村,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令人遗憾的是,南风公司并没有发挥实效性的作用。因为投资方与村民在利益分配上,未达成共识,致使资金投入迟迟没有到位。事实上,横跨在二者之间的鸿沟是城乡之间、现代市场运作机理与传统生存方式之间的差距。双方都在各算各的账,都认为自己有理,谁也不愿妥协、让步。最终导致九溪村因受资金限制。乡村旅游难以继续推进,南风公司先期的投入也未能产生经济回报,出现互扯后腿的尴尬局面。

四、两种模式的启示

(一)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保护方面,正式制度是指政府以立法和政策的形式,强制性保护环境;非正式制度则是指通过乡规民约等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这方面,天龙模式提供了反面教训。在政府让出五十年旅游开发经营权的同时,由于对村内民居改建和新建住房没有足够的制度安排来予以控制,造成了当地屯堡建筑的加速破坏。而九溪模式,则表现出社区舆论、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在约束破坏和督促保护之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深知独特的屯堡文化是社区长期发展的根本,九溪在屯堡旅游发展初期,就制定了保护村寨的乡规民约。通过一系列非正式制度安排,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村民自觉的遵守约定,促进了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见,这些通过社区村’民自我讨论、自我制定的乡规民约之类的非正式制度在维系社区稳定、和谐,尤其在保护社区环境方面起到的作用,是值得借鉴的。

(二)关注农民利益问题和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旅游是最好的扶贫项目,而乡村旅游则是旅游业中最能让农民收益的产业。要办好乡村旅游,关键是必须处理好农民的利益问题,天龙模式证明了这一点。九溪村乡村旅游发展之所以受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利益问题。反观天龙,在重视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积极性的同时,还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既有政府引导,又有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既有旅游协会的监督机制,又有旅行社的宣传促销方式,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

(三)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市场化转换

如何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是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形成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比较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性和独特性,甚至有一些伪劣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这无疑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开发。长此以往将会损害旅游地的长远利益和形象。在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转化模式上。天龙模式可以被认为是典型代表,“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模式,把学者专家对屯堡研究的成果通过公司、旅行社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转化模式,文化资源地人民和公司将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真正当作是共同的自觉行为,把最具民族化、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产品推介给市场,同时,也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而直接获益。

(四)明确旅游资源的产权体系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由于地方经济实力的薄弱,政府无力拿出大量资金投资开发,而像九溪村这样的屯堡村寨不在少数,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经济腾飞的愿望十分迫切,不容忽视和伤害。因此,明晰产权,保护各方利益,建立既能吸引投资者,又能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在利用国家扶贫基金和生态建设工程基金的同时,还需转变观念,按市场化运作规律来建立资本市场,多渠道筹措资金。尤其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通过群众办旅游、外来投资办旅游等途径将民间资本注入到当地旅游业中,以解决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

(五)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旅游协会的协调作用

屯堡文化论文篇5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深入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贵州省对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涉及到贵州省西南安顺地区一个方圆200多里的大明王朝古代汉族群体,被誉为“明代军屯文化活体博物馆”的――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区。贵州省在明朝建省前后,朱元璋把当时京城南京和安徽省凤阳地区一带军民调往现在的贵州安顺地区开辟了200里的军屯、民屯和商屯,至今保存尚好的屯堡村寨有天龙屯堡、九溪和云峰八寨等十几个,从金融角度分析具有旅游资源形态。对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进行金融创新,有助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大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我省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意义非常重大。

(二)贵州省开发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创新的可能性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服务业是国内顶级、国内唯一性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资源。贵州屯堡文化游目前暂时是短线旅游商品,可以采用黄果树瀑布游加长到达屯堡文化旅游带的营销模式,迅速形成短线快速启动,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未来可以进行短线旅游产品和黄果树瀑布游等长线产品旅游运作相互结合的旅游支撑结构,这对贵州省的产业转型和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意义重大,实在是可喜可贺。因为贵州西线旅游市场发展较早,贵州屯堡旅游的游客量有一定保障,仅2010年第一季度黄果树的游客量就有15万多人次,黄果树瀑布2010年将有约0.6亿元到1亿元人民币的门票收入。考虑到产品的互补性,贵州屯堡旅游区的市场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贵州屯堡文化资源,特别是高品位一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高的难度,需要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升华提炼项目开发理念,通过产品策划、游憩方式设计来打造市场核心吸引力。只有开展金融服务业创新,将游憩方式、游线结构、收入模式、营销方案、政府政策与管理、企业运作商业模式等相互衔接配合,落实到实际的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融资博弈与经营信贷博弈之中,才能达到顺利开发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工作,要求高水准的专家团队、旅游运营经验及建筑景观艺术设计高手的通力协助。贵州屯堡文化旅游资源是极具吸引力的高品质旅游吸引物,因此,具备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和条件,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大有可为,值得金融机构大力扶植和大力开发。

二、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在西南民族地区的腹地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建设中加强投融资博弈的因子,促进贵州省金融效率的提升,建议试行如下的金融服务政策和金融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议设立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

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产业风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申请文物保护单位资助的资金,例如,申请乡村旅游的资金,申请旅游小城镇的建设资金,申请旅游国债等等。贵州省和安顺市应运用好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风险基金的示范带动功能,加强对旅游地产投资的宏观调控,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吸引多种民间资金投入,建设好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

(二)贵州省旅游业金融服务业集中投入贵州三大旅游品牌的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旅游地产主要突出了三大品牌:第一品牌是夏季贵阳避暑,广告用语是爽爽的贵阳。第二品牌是冬季贵州的温泉旅游。第三大品牌更加突出了贵州独一性的特色:贵州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屯堡之都。贵州省要加大对三大旅游品牌的地产开发,利用金融制度的完善及管理,严格控制贵州三大旅游品牌外的大项目的旅游地产投资。

(三)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银行对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信贷符合低碳金融的要求。银行等金融主体对旅游地产投资和融资应循序渐进,合理投放,贷前审慎,贷后监控,强化绿化面积和造林固碳的要求,确保旅游贷款的安全和质量,银行对贵州屯堡文化旅游投融资要与绿色碳基金挂钩,增加碳信用,利用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套利避险。

(四)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贵州各乡镇基层政府的金融等信息沟通

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金融博弈的风险管理需要加强与地方乡镇政府的联系与沟通,保证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加强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市场分析,指导投资决策。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保证贷款资金的如期收回,金融机构应注重加强市场分析,用以指导投资人的决策,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各级银行要切实落实贷款抵押担保手续,并密切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资金回收。二是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对在建旅游工程不得随意追加投资。最后,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项目,银行要认真分析贵州旅游业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部门积极协助银行等金融主体对屯堡文化旅游贷款项目的管理。在内控上,要制订具体的回收、盘活或处置方案,适时跟踪,注意监控,逐步压缩不良贷款存量。

(五) 开展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

加快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高银行与其他投融资主体的资产的流动性,这是贵州省屯堡文化旅游地产投融资博弈与金融风险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若能在近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旅游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使银行等投融资的金融主体多年来沉淀在贵州旅游业的庞大资金得以盘活,从而缓解投资风险和融资风险,并促进贵州旅游资产的良性发展。打造高品位一流的“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区”,需要金融业制度创新,确保银行等金融主体的金融利润和金融增值的实现。成功地把贵州屯堡文化旅游地产的金融博弈和金融风险管理打造成贵州金融服务博弈的典型案例和金融博弈的经典传奇。

屯堡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形成了具有独特汉族文化现象的“屯堡文化”。[1]屯堡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但其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成熟开发策略,所以未能充分发掘出屯堡文化深厚的内涵,因而没有展现出屯堡文化独特的魅力,演绎出屯堡独特的韵味。要使屯堡文化旅游资源被发掘和保护,引起世人的瞩目和探究,就应该尽快的对其资源进行分析与开发,制定出因地制宜的开发策略,使更多的人熟知屯堡文化旅游资源。

一、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孤立存在

屯堡文化是黔中独具特色的汉民族地域文化,是历经600多年积淀下来的目前国内最具特色的汉民族亚文化系统。[2]在安顺旅游兴市的战略背景下,屯堡文化旅游资源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旅游开发,但尚未与安顺现有的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旅游资源的单一性、孤立性较突出,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笔者通过在屯堡景区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前往屯堡景区旅游的游客中75.3%都居住在贵州省内,然而许多来贵州旅游的外省游客,在游览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部级九龙山森林公园等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旅游地之后,都匆匆离开,致使屯堡景区无人问津,屯堡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孤立存在,无法发挥其吸引作用。

(二)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陷入自身困境

时过境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不可避免的碰到了自身的难题,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以屯堡地戏、屯堡民居、屯堡服饰为代表的屯堡文化旅游资源被发掘出来,引起世人的瞩目和探究兴趣;另一方面,以屯堡饮食为标志的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地丧失。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通过感官了解的屯堡地戏、屯堡民居和屯堡服饰,屯堡地戏占31.3%、屯堡民居占35.5%、屯堡服饰占30.4%。然而知道屯堡饮食的人则少之又少,只占总数的2.8%。如果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再不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开发策略,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将逐步的埋没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三)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来快,生活压力越来越来大,对于外出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屯堡地区的人们也开始慢慢意识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2002年七眼桥镇以“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屯堡”被列为世界吉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古建筑群批准为70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而后,天龙屯堡被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云山屯、本寨正在向建设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虽然游客接待量近年有所增加,但是,与其他类似的文化旅游资源相比,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仍然远远不及。

二、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优势

1.政策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热潮的推动,西部各大省市都在适时进行调整,力争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贵州也不例外,从政策高度上肯定了旅游业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力图把贵州省建立为旅游强省,不断打造旅游名牌,制定合理的旅游规划和可行的开发策略。加之,贵州正在举办“多彩贵州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贵阳正在建设“三创一办”城市,贵州的旅游资源可以借此向外界做大力的宣传,可以说贵州旅游业的崛起在今天遇到了千载难逢的良机。2.地理及自然方面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贵州是许多游客夏季避暑的最佳旅游圣地,这个层面上看异常的“热”给凉爽的贵州带来了无限商机,从笔者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中可看出,占总旅游人数24.6%的省外游客中92.5%都认为当地的气候条件是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发展的一大优势。3.自身方面笔者通过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发现,81.1%以上的游客认为屯堡自身旅游资源独特是其开发及吸引游客的最大优势。屯堡景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石头建筑的屯堡民居、便于携带的屯堡饮食、历史活化石屯堡地戏、活着的历史屯堡服饰都是其他旅游景区所不曾具有的。屯堡景区的这一“人无我有”的独有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可以吸引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二)劣势

1.市场方面在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西部各大省份都希望在旅游这块“蛋糕”上分取一份。原本的旅游强省云南、广西更是贵州旅游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相形之下贵州旅游业开发较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交通不太便利、旅游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人才的缺失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都是贵州旅游业在市场上竞争的制约瓶颈。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游客认为人才的欠缺和屯堡自身保护不够是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但是,仍有16.6%的游客认为市场竞争是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其次,也有游客指出,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屯堡景区旅游发展在旅游行业上没有真正获取最大实惠,直接影响了市场资金对屯堡景区的开发投入。由此笔者认为,在屯堡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市场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最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针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线路不多,旅行社在安排旅游线路时大都以知名度高的景区为主,就算是去屯堡旅游也只是短暂逗留,无法让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2.人才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和许多产业类似,都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作铺垫,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更新行业服务质量、提高行业服务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美誉度和知名度都极高的屯堡优秀品牌。然而,贵州教育落后,旅游本土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跟不上旅游业发展水平,再加上贵州经济相对落后,导致了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致使本身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够、保护不利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制约屯堡文化的旅游发展的诸多因素中,33.3%的旅游者认为人才欠缺是阻碍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3.自身方面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维护和整修力度不够,历史的残垣断壁、战火和风烟洗涤出的军事城堡真可谓满目创痍。屯堡旅店建设和营销推广几乎为零,道路建设不够,至今入屯的部分道路还依然是乡村黄泥路。由于保护力度不够,有很多具有古老独特建筑风格的石板房已经破损严重;加之,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屯堡内开始慢慢屹立起栋栋现代建筑,使古老的屯堡民居逐渐失去其原汁原味,使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氛围显得很不协调。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历史研究不足,品牌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这样就导致了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调查中发现,45.6%的游客认为屯堡景区自身保护不够是其开发及发展受到制约和影响的最关键和最主要的因素,游客每每谈到此点时都会为其感到惋惜。

三、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对屯堡文物的保护,也不能理解为对屯堡某些文化事象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屯堡文化系统、文化精神和文化主张的传承与发展的保护。[3]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45.6%的游客认为使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受阻的最主要因素是其自身保护不够,同时他们提出最多的建议是对屯堡文化的保护,从他们身上笔者真正知道对屯堡的保护归根到底就是要确保任何时候都不会因过于频繁或游客过多而使屯堡村寨的特征和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遭受破坏,避免因追求商业利益而进行的“病态式”开发行为,所有开发项目应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妨碍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在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不间断的演绎自己的故事,使世世代代的人都能了解屯堡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2.效益原则首先,应将游客合理地分散到屯堡村落中,避免村寨容量过饱和而损害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合理的分散有助于扩大当地居民从旅游开发中受益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居民对开发的热情和对保护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责任感。其次,应该在避免景区商业化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当地的经济,避免破坏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原有的历史风貌。最后,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做到有利于屯堡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保护好屯堡景区内的环境卫生,给游客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最终实现当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屯堡地区的全面繁荣。3.实事求是,合理创新原则在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其自身资源的优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1.1%的游客认为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最大的优势是其自身资源的独特,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保持其本真性,自身拥有的资源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身没有的资源则不能牵强附会。在对原有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和重新塑造创新时,要本着科学的精神,保持其原汁原味,不能过分的夸张。4.经济原则首先,在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开发必须要服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笔者认为若是只片面的考虑屯堡地区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忽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最终只会事倍功半,无法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反而阻碍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度。其次,在决定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情况下,笔者觉得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开发项目的投资效益预测,有重点地优先开发某些项目,使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步骤、有阶段、分地域”地进行。最后,在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要注意尽量利用适合的原材料、技术力量和人员,使每一分钱都用在关键的地方,使经济发挥其最大效益,从而促进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有效地开发途径和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1.特色产品策略推出适当的特色旅游产品、服务和项目,是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4]在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重点培育自己的特色产品、特色品牌,突出自己的优势,形成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特色旅游产品。首先,要做好屯堡产品的“特”,推出屯堡的特色居住环境和特色饮食,可在当地居民家开设特色旅馆和特色餐馆,使旅游者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屯堡的石头房,使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大力开发当地特色产品。如:屯堡服饰、尖头绣花鞋;屯堡地戏的面具造型生动形象,神采飞扬,颇具民间艺术色彩和粗犷风格,可以成为很有价值的收藏品;而古汉银打造的式样繁多、图案各异的首饰、头饰、腰饰和手饰,使得银饰显得丰富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紫陶砂制成的生活用品可以让游客感受到物有所值。最后,创造丰富多样且有特色的旅游方式,如参与体验式屯堡农耕活动、屯堡特色工艺品制作等旅游开发模式。2.打造自身品牌策略屯堡文化旅游是一种以屯堡村寨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游,需要把文化游与乡村游有效地结合起来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也可以通过举办屯堡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打造中国屯堡文化之乡品牌,形成以屯堡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业,拉动本地区其他旅游产品开发和精品的打造;也可以推出以屯堡印象为主题的地戏表演,树立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3.宣传促销策略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知道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多数为贵州省学生,占总比例的41.3%,而42.8%的旅游者是通过朋友的介绍知道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见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方式和途径还很单一,因此,笔者在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宣传时,应该通过网络、电视广告、旅游宣传手册等方式或通过举行国际屯堡研讨会、屯堡文化节、地戏与面具展览会等途径,大力的在省外做宣传,使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了解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其来屯堡旅游。[5]4.拓宽投资渠道策略通过走访天龙屯堡景区得知,2011年当地政府投入资金338万元,仅仅占总投资的38%,由于屯堡地区经济实力薄弱,政府又无力拿出大笔资金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投资开发,因此,要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通过社会办旅游、群众办旅游、外来投资办旅游等途径将民营资本注入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以解决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促进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也可以通过举办屯堡文化旅游节,全方位展示屯堡民间文化和产品,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以带动屯堡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济贸易、吸引人气、聚集物流,拉动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6]5.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策略在进行屯堡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才是其成败的关键性因素,[7]所以,在这过程中应培养具有旅游专业知识、长期为屯堡旅游业发展服务的基础型人才,根据目前旅游市场和当地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注重当地从业人员的特殊性,进行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提高景区内导游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商品导购员的素质,使他们具有主人翁意识,能专业而热情周到的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最终能带来更多潜在的顾客。[8]此外,还需要引进部分旅游高级人才,吸取他们带来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为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注入新思想和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汤欣烨.持守与变迁——贵州安顺地区“屯堡人”文化及文化嬗变表征的人类学考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61-65.

[2]陈志永.黔中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6,(8):82-85.

[3]杨卫涛.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1):61-69.

[4]贺嘉惠.屯堡文化:明代戌边者后裔的精神家园[J].中国三峡建设,2008,(2):63-65.

[5]钱理群.屯堡文化研究的动力、方法、组织与困惑[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4.

[6]傅士芹,张越剑.绿色消费视野下的旅游业营销策略探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2):65-68.

[7]李建国.略论屯堡文化的价值取向[J].贵州文史丛刊,2001,(4):71-74.

屯堡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旅游展演 民俗生态旅游 文化保护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1.天龙屯堡古镇简介。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具有600多年历史,全镇现有1250户,4080口人。自元朝起这里就成为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落之一。这些屯堡人多来自江苏南京、浙江、江西、安徽一带,他们来到贵州后,数百年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心境,使其在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爱好、祭祀礼仪等方面,至今仍顽强地固守着大明王朝的祖制和自己突出的个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这种屯堡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民俗旅游资源,先后被评为“联合国乡村旅游观察点”、“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古村”。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语言:屯堡人的语言经过六百年变迁而未被贵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化音很明显,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和言旨话,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并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服饰:屯堡妇女独特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坚持古朴俊俏的“凤阳汉装”,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翘起的单钩风头绣花鞋,拔“苦发”,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

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观,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屯堡人情感的张扬与寄托。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的面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饮食:屯堡人创造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如鸡辣子、腊肉血豆腐、油炸山药块和松糕、枣子糖等。

四、旅游展演视角下的天龙屯堡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1.民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持。贵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为发展经济而不遗余力挖掘传统文化,由此恢复了许多中断或消失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作为激活民间传统文化的“偶然的因素”,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以再生。

2.民族认同感得以凸显和加强。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和向“他者”展演自身的文化,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文化由“自在”状态转为“自觉”状态。正月的天龙屯堡,有很多古老的习俗,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值得世人的关注。

3.催生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中的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他们对于那些原本在自己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致,开始学习用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逐渐意识到景观保持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4.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很多人担心虽然通过具体的规划和良好的管理,民俗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但往往会使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退化,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廉价的、简单的自我模拟。但是,从旅游展演的角度来说,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生命力,并不会轻易消失。无论人类如何选择生活方式,世界如何快速发生变化,传统将一直伴随人类世代延续。而且,人们为应对旅游的冲击,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解析,从而形成一些新的传统,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应充分尊重社区的自我选择,相信社区有能力保护自身文化。

四、总结

“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在旅游业的开发中, 形形的文化被搬上了舞台。但我们注意到, 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并没有变。最关键的是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民族情怀和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变。反而通过展演的形式, 许多文化产品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出现了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应从多方面来看待“旅游展演”和民俗生态旅游的问题。总之, 要积极地看待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问题, 把它看作是动态的, 而不是静态的。这样, 我们就可以开发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特征的、能满足现代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 同时, 还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这对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文化本身的保护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民俗研究,2003,1.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陶立瑜.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6.

[4]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

屯堡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旅游展演 民俗生态旅游 文化保护

一、旅游展演

“旅游展演”借鉴“艺术表演”和“舞台真实”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等。旅游地文化的展演实际上是对社会态度和社会协商的展示,围绕这些展演的各种话语展示了人们对于认同、政治和社会的态度。所以,从旅游展演的视角重新审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俗生态旅游

1.民俗的概念。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2.民俗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民俗的概念可以知道,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旅游是“人们通过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和获取知识的活动”。而民俗旅游从性质上说就是文化旅游的一种。

三、天龙屯堡古镇开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的条件分析

1.天龙屯堡古镇简介。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古镇,具有600多年历史,全镇现有1250户,4080口人。自元朝起这里就成为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明朝朱元璋“调北征南”、“屯田戍边”时建设的屯堡村落之一。这些屯堡人多来自江苏南京、浙江、江西、安徽一带,他们来到贵州后,数百年来,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独特心境,使其在生活方式、语言服饰、文化爱好、祭祀礼仪等方面,至今仍顽强地固守着大明王朝的祖制和自己突出的个性,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贵州屯堡文化。这种屯堡文化是贵州不可多得的理想的民俗旅游资源,先后被评为“联合国乡村旅游观察点”、“全国农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古村”。

2.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特征。“明代古风,江淮余韵”8个字是天龙屯堡演绎的文化的高度概括,具体表现在:语言、建筑、服饰、娱乐(地戏)、饮食习俗等几个方面。

语言:屯堡人的语言经过六百年变迁而未被贵州本土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江淮母语特征,发音中翘舌音和儿化音很明显,日常口语对话中大量使用谚语、歇后语和言旨话,显得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建筑:屯堡村寨的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并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式样,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了当地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服饰:屯堡妇女独特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的特征,坚持古朴俊俏的“凤阳汉装”,长衣大袖、系青丝腰带、穿鞋尖翘起的单钩风头绣花鞋,拔“苦发”,挽圆髻,别银钗玉簪,完整地保存了江淮古风。

地戏:是屯堡文化中最具魅力的民俗奇观,它与屯堡人亦兵亦农的生活紧密相连,是屯堡人情感的张扬与寄托。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的面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饮食:屯堡人创造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如鸡辣子、腊肉血豆腐、油炸山药块和松糕、枣子糖等。

四、旅游展演视角下的天龙屯堡民俗文化生态旅游

1.民俗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持。贵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为发展经济而不遗余力挖掘传统文化,由此恢复了许多中断或消失的民俗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作为激活民间传统文化的“偶然的因素”,许多被遗忘的、消失了的传统习俗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得以再生。

2.民族认同感得以凸显和加强。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社区居民更多的机会接触“他者”,通过与“他者”的对比和向“他者”展演自身的文化,认知了自我文化的价值,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强化了民族的自我认同意识,增加了相互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社区文化由“自在”状态转为“自觉”状态。正月的天龙屯堡,有很多古老的习俗,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值得世人的关注。

3.催生文化和资源保护意识。文化和资源保护,离不开社区居民。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中的居民,对自身的文化有了自觉意识。他们对于那些原本在自己看来平淡无奇的景致,开始学习用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逐渐意识到景观保持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4.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很多人担心虽然通过具体的规划和良好的管理,民俗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对古老文化的保护,但往往会使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退化,变成了一种商业化的、廉价的、简单的自我模拟。但是,从旅游展演的角度来说,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生命力,并不会轻易消失。无论人类如何选择生活方式,世界如何快速发生变化,传统将一直伴随人类世代延续。而且,人们为应对旅游的冲击,会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解析,从而形成一些新的传统,拓展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在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应充分尊重社区的自我选择,相信社区有能力保护自身文化。

四、总结

“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并未使原生文化的真实性丧失。在旅游业的开发中, 形形色色的文化被搬上了舞台。但我们注意到, 这些文化的基本形式并没有变。最关键的是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民族情怀和所产生的民族凝聚力没有变。反而通过展演的形式, 许多文化产品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出现了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应从多方面来看待“旅游展演”和民俗生态旅游的问题。总之, 要积极地看待旅游展演视角下的民俗生态旅游问题, 把它看作是动态的, 而不是静态的。这样, 我们就可以开发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特征的、能满足现代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 同时, 还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这对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文化本身的保护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民俗研究,2003,1.

[2]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陶立瑜.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6.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