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高级论文8篇

时间:2023-03-23 15:12:55

建筑高级论文

建筑高级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尺度尺度层级尺度级差人性化细部

建筑的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课题。建筑的构成部分有大有小,大到体量的分割,小到窗户的分格线。形成了建筑的尺度分级系统(尺度层级)。尺度感是人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之一。尺度不同于尺寸,尺寸是建筑物的绝对大小,有一个精确的数值,而尺度是人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或感觉宏伟壮观或感觉其亲切宜人。成功的建筑作品应该根据其所处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而其本身更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对建筑的感知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的。分析人的视觉识别距离,般来说可清楚识别建筑的细部的水平距离为20~30m以内,而l00m以内可以清楚的识别建筑的门窗洞口、体形变化。600m以内则是看清建筑轮廓线的距离。~幢建筑不能仅仅考虑到人处于某一处或某几处视点的印象更要考虑到建筑在人的行进过程中给予观者的印象的变化过程。人眼需要感受到持续的视觉形象。人在一秒钟之内可以捕抓到l8个不同的动与静的由各种线、面、体、棱、角和颜色组成的图形人在行进中不断期待着新的视觉信息的出现否则就会因单调而觉得枯燥,但是这种持续的视觉信息又需要有一定的秩序。人的理智使人们时时去寻找视觉信息中的秩序而厌倦毫无意义的混乱导致的不安,但过于简单的秩序也会让人觉得乏味。常常会有一些建筑方案图纸阶段十分精彩,实施后只能远看但近看因为缺乏较小尺度层级的细部的考虑而显得单调乏味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而相反的,另有一些建筑却只适合近看。比如某些建筑近看材质丰富细腻,细部精致,而远看由于缺乏人眼远距离可以识别的比较大的尺度层级的精心设计而让人感觉毫无生气。

实际上如果把这种数学关系做的过于明显反而会丧失意味。但是这种各个尺度层级间隐藏的关系却会潜在的对我们的知觉发挥影响力。建筑的尺度层级过少会导致人难以判断它的真实尺寸,但是建筑体量的划分过细也会破坏建筑的尺度感。根据人的视觉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建筑以人为尺度的人性化思想原则。一般的建筑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层级的尺度: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层级的尺度、细部层级的尺度。

首先谈谈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有正确的尺度联系。比如风景区的建筑尺度宜小不宜大。尺度大的建筑与开敞的环境相称。从观赏者的距离来考虑的话。在远距离观赏的条件下,例如前文提到的600m以内,建筑是作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或者建筑群中的一员而存在的。这时候建筑设计应考虑的是形体的适宜和轮廓的变化对天际线或者对建筑群的影响。

其次是建筑层级的尺度:如前文提到的观者距离建筑l00m以内的时候,被观赏的建筑将可以作为个体被观赏。这时被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凸凹,体量分割,门窗洞口,颜色划分等中级的尺度的元素。

最后当观者走进建筑的时候,人们清晰识别的是建筑的材料质感,细腻的颜色微差,面砖的贴法,清水砖墙的砌法,以及装饰线角,雕刻等建筑细部。建筑的人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从任何的距离观赏建筑都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内容。尤其是人生活其问朝夕相处的居住建筑更应该有宜人的尺度级别设置和精致的细部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居住建筑中的欧式建筑潮流,我们便更能理解建筑人性化的尺度层级设置的意义。

人们密切接触和使用的建筑部件,如门扇,窗台,栏杆,扶手,台阶等因为其使用功能限通常是小尺度的并且其尺寸通常是一定的。人们常常通过这些熟悉的部件同建筑的整体相比来获得建筑体量大小的正确概念。这些小尺度的细部尺度到整个建筑的大尺度之间必然分布了一些过渡的尺度层级。过度缓和的情况下,通常尺度层级会多一些,尺度级差小,形成和谐而有韵律的效果。如果这种过渡非常简短甚至没有过渡的情况下,会造成小尺度和大尺度的强烈对比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是生硬缺乏尺度感的败笔。建筑尺度分级形成的有秩序的级差,犹如一首有节律的交响乐。舒缓处优美和谐,起伏处激荡昂扬。建筑相互关联的完整的尺度级差形成了清晰的节奏排列加强了建筑的尺度表现力。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上海证券大厦的尺度分级系统来充分理解尺度和尺度层级的概念。

建筑高级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尺度 尺度层级 尺度级差 人性化 细部

建筑的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司题。建筑的构成部分有大有小,大到体量的分割,小到窗户的分格线。形成了建筑的尺度分级系统(尺度层级)。尺度感是人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之一。尺度不同于尺寸,尺寸是建筑物的绝对大小,有一个精确的数值,而尺度是人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或感觉宏伟壮观或感觉其亲切宜人。成功的建筑作品应该根据其所处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而其本身更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对建筑的感知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的。分析人的视觉识别距离,般来说可清楚识别建筑的细部的水平距离为20~30m以内,而l00m以内可以清楚的识别建筑的门窗洞口、体形变化。600m以内则是看清建筑轮廓线的距离。~幢建筑不能仅仅考虑到人处于某一处或某几处视点的印象更要考虑到建筑在人的行进过程中给予观者的印象的变化过程。人眼需要感受到持续的视觉形象。人在一秒钟之内可以捕抓到l8个不同的动与静的由各种线、面、体、棱、角和颜色组成的图形人在行进中不断期待着新的视觉信息的出现否则就会因单调而觉得枯燥,但是这种持续的视觉信息又需要有一定的秩序。人的理智使人们时时去寻找视觉信息中的秩序而厌倦毫无意义的混乱导致的不安,但过于简单的秩序也会让人觉得乏味。常常会有一些建筑方案图纸阶段十分精彩,实施后只能远看但近看因为缺乏较小尺度层级的细部的考虑而显得单调乏味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而相反的,另有一些建筑却只适合近看。比如某些建筑近看材质丰富细腻,细部精致,而远看由于缺乏人眼远距离可以识别的比较大的尺度层级的精心设计而让人感觉毫无生气。

1995年美国数学家、建筑理论家赛灵格勒斯(nikos a。salingafos)发表了《一个物理学家眼里的建筑法则,《新建筑中的分形等着作。他将分形几何学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分形几何学所研究的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分维以及尺度层级为建筑设计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赛灵格勒斯认为建筑的尺度层级应该有足够的数目。而且各个尺度层级之间应该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分布以获得均匀和协调的效果。具体的来讲就是建筑的各个尺度层级的元素的尺寸构成一个等比的数列,或者是有规律的递增的数列形成富有表现力的尺度级差。以使建筑的整体和局部到细部的尺度之间具有合理清楚的关系。比如勒·柯布西耶的模度(modul0r)理论,就是把人体尺寸组成的费波纳契数列(以黄金比0.6l8为比值的等比数列,并且数列中每个数值为前两个数值之和)作为建筑设计中控制建筑从整体到局部的所有尺寸。

实际上如果把这种数学关系做的过于明显反而会丧失意味。但是这种各个尺度层级间隐藏的关系却会潜在的对我们的知觉发挥影响力。建筑的尺度层级过少会导致人难以判断它的真实尺寸,但是建筑体量的划分过细也会破坏建筑的尺度感。根据人的视觉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建筑以人为尺度的人性化思想原则。一般的建筑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层级的尺度: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层级的尺度、细部层级的尺度。

首先谈谈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有正确的尺度联系。比如风景区的建筑尺度宜小不宜大。尺度大的建筑与开敞的环境相称。从观赏者的距离来考虑的话。在远距离观赏的条件下,例如前文提到的600m以内,建筑是作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或者建筑群中的一员而存在的。这时候建筑设计应考虑的是形体的适宜和轮廓的变化对天际线或者对建筑群的影响。

其次是建筑层级的尺度:如前文提到的观者距离建筑l00m以内的时候,被观赏的建筑将可以作为个体被观赏。这时被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凸凹,体量分割,门窗洞口,颜色划分等中级的尺度的元素。

最后当观者走进建筑的时候,人们清晰识别的是建筑的材料质感,细腻的颜色微差,面砖的贴法,清水砖墙的砌法,以及装饰线角,雕刻等建筑细部。建筑的人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从任何的距离观赏建筑都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内容。尤其是人生活其问朝夕相处的居住建筑更应该有宜人的尺度级别设置和精致的细部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居住建筑中的欧式建筑潮流,我们便更能理解建筑人性化的尺度层级设置的意义。

人们密切接触和使用的建筑部件,如门扇,窗台,栏杆,扶手,台阶等因为其使用功能限通常是小尺度的并且其尺寸通常是一定的。人们常常通过这些熟悉的部件同建筑的整体相比来获得建筑体量大小的正确概念。这些小尺度的细部尺度到整个建筑的大尺度之间必然分布了一些过渡的尺度层级。过度缓和的情况下,通常尺度层级会多一些,尺度级差小,形成和谐而有韵律的效果。如果这种过渡非常简短甚至没有过渡的情况下,会造成小尺度和大尺度的强烈对比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是生硬缺乏尺度感的败笔。建筑尺度分级形成的有秩序的级差,犹如一首有节律的交响乐。舒缓处优美和谐,起伏处激荡昂扬。建筑相互关联的完整的尺度级差形成了清晰的节奏排列加强了建筑的尺度表现力。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上海证券大厦的尺度分级系统来充分理解尺度和尺度层级的概念。

上海证卷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主要马路世纪大道边。每次从过分拥挤的浦西坐车穿出过江隧道来到陆家嘴顿觉豁然开朗,晶莹剔透的金贸大厦、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方明珠成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大片的绿地又带来了亲切和开阔的感觉。可是每次看到那些本该更有秩序的高高低低风格各异的高楼总觉规划上略有缺憾。沿宽阔的世纪大道向前,当看到从高楼的夹缝中只能露出半个脸的上海证卷大厦明显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尺度体系,这种遗憾的感觉更强烈了。上海证券大厦立面上用了巨大的方格及其对角线形成的网状装饰。每一条横向装饰带之间的间距是三层层高。而处于其尺度层级下一级的可以让人正确识别其体量的比如层高,窗高这一层级的尺度设置欠缺。导致了人眼不能正确判定该建筑的体量。

建筑高级论文篇3

[关键词]超量恢复理论 建筑学设计课 设计竞赛 赛练结合

[作者简介]解旭东(1979- ),男,山东青州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44-02

一、引言

当今建筑设计行业市场的需求,正在引导着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建筑设计市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建筑设计竞标体制的引入,使得大量国内外设计公司参与到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竞争中来。这种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先导的行业运作模式,在提高了建筑设计水平的同时,也对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这个模式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由学校学习走向社会工作的过程,就是由“设计练习”走向“设计比赛”的过程。因此,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模式,从训练强度与提高竞争力来讲,可以从面向比赛的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中得到启发。因此将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 “赛练结合”培养模式,应用到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中,从而提高建筑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其教学质量,促进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发展。

二、由“超量恢复理论”到“赛练结合模式”

(一)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训练模式

“超量恢复理论”是当代竞技体育训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具有节奏性的常规训练、适度过饱和的竞技比赛与合理的间歇相结合的方式,来激发运动员的潜力。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低强度的专项技术训练为基础,通过高强度的比赛来刺激运动员肌体的超量补偿的过程,通过多次适宜比赛负荷的刺激引起肌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肌体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保持高水平运动竞技状态。“超量恢复理论”注重对适度超量的运动强度控制,注重对运动员身心潜力的挖掘,注重具有节奏性的训练模式的塑造。

“以赛代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模式,改善了运动员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负荷量大、强度偏低、运动员容易出现疲惫状态的问题。对于运动员突破自身能力的“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训练模式的应用,为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世界各种顶级赛事中取得成绩奠定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

(二)“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教学的适应性

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是建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五年的专业学习中。该课程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不同建筑性质、面积大小以及复杂程度的设计训练,如景观小品建筑、教育建筑、体育建筑、交通建筑、观演建筑、居住区规划、高层建筑设计等,来培养学生的规划、建筑与景观方案设计能力。

建筑行业市场以“竞标及设计竞赛”为核心的行业运作模式,引导着当下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的转型。笔者认为,“超量恢复理论”作为面向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重要理论,对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良具有适宜性。这是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前文所述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一些基本特质:首先,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周期与运动员的训练周期相似,具有较长的时间持续性,学生需要面对数量多、强度较大的长期技能训练;其次,现在开展的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育具有通识性,注重基础设计方法的培养,与运动员所进行的长期基础性训练是相似的;第三,学生毕业后大多需要走向建筑与规划行业设计岗位,他们所面对的以“竞标”为核心的竞争环境,与运动员所走向的竞技场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这种不同专业的相似性,将“超量恢复理论”引入设计课教学中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三)设计课程教学领域“赛练结合”模式的提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向行业竞争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与面向赛场的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相似性,决定了“超量恢复理论”对设计课程教学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程教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此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部分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学习热情逐渐衰退;一部分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设计水平在高年级也会出现瓶颈。经过与教师和学生的座谈及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的弊端造成的。以“建筑类型学”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对不同规模、类型建筑的多方位接触,使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主要类型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认识,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建筑主题和提升设计技巧。但也存在其弊端:首先,课程内容较为死板,具有重复性。每个学期会进行1~3个课程设计题目,往往是建筑类型的变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教学方法及模式单一、重复,从而难以激发学生设计激情,造成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态。其次,课程内容对于工程实践重视度弱,缺乏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不够精通。它对于建筑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实践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考虑较少,缺少对一些专项问题的深入性研究,带来了学生设计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的瓶颈。最后,课程内容对于前沿设计动态及思潮关注度较差。基于“类型学”的设计课程往往是对一些常用建筑类型的设计题目,不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学科前沿讨论的新思想、新问题,对于学生的启发性较弱,对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缺乏培养。

“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基础性训练,其缺少的恰恰是类似的体育竞技比赛的高强度“刺激”以及随之到来的设计水平的提升。而建筑学领域的“设计竞赛”关注的是学科前沿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具有较高的复杂度和开放性;其成果要求的层次上都远远超过普通的课程设计。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原理,将“设计竞赛”引入到“类型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达到学习强度的“超量”。通过“设计竞赛”与“日常设计练习”优势互补,在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体验了行业竞争气氛,建立了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迎难而上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深入探索能力;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先进思潮、先进设计方法,并诱使其主动扩充跨学科知识储备,进而改善基于“类型学”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的教学组织与实践

从2008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开始在建筑学二年级至五年级进行了“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条件与基础

1.专业能力基础。建筑学专业学习具有其阶段性,低年级是学生设计基础、设计意识的培养与初步形成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始逐步具有独立探索及应对复杂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四五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应对综合建筑问题的能力。不同年级阶段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是开展相适应的“赛练结合”设计课教学的基础条件。

2.竞赛题目“量”与“质”的把握。当下设计竞赛的数量繁多、主题多样,这为竞赛与教学带来了各个时段匹配的可能性,具备了与教学结合的良好条件,在“量”的层面上保证了“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开展。但数量繁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的建筑设计竞赛,授课团队对于竞赛“质”的选择尤为重要。

3.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与时效性。“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需要依托开放的信息平台。国内外的最新图书、杂志,尤其是网络资源,都是教师团队及学生便捷、高效地了解当前行业前沿的设计思潮及主流动向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组织

建筑设计竞赛从竞赛的主旨上可大致分为:提案类设计竞赛和概念类设计竞赛。面向学生的提案类设计竞赛往往是为某一特定事件或者特定主题而举办的设计竞赛,如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概念类设计竞赛从构成上来说则非常丰富,有的是侧重于社会理想和态度的诉求,有的则是纯粹出于对建筑教育的理想化实验;有的偏重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有的偏重某一专业领域深入研究。可以说,设计竞赛题目的不同,就会带来训练重点的不同,反映在教学中就有其适用的阶段性。如何将竞赛题目通过合理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教学目的,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充满技巧的课题。总结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得失,需要把握三个重要方面:

1.竞赛题目的适时性。竞赛题目需要同各院校已经比较完善的设计课教学体系相结合,把握以教学为主、竞赛为辅的基本原则,将层次各异的竞赛题目融入每个教学重点不同的学习阶段尤为关键:(1)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入门及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主要训练包括建筑与空间的认识、美学素养的提升以及调研、模型制作、计算机制图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一阶段适合引入少量的主题比较明确、规模较小、复杂度较低的概念性设计竞赛,例如一些空间主题的竞赛和建造主题的竞赛。提倡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设计思考、设计表达及动手能力,注重团队协作氛围的创造。(2)中年级(三年级)学生处于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处理较复杂功能的技能,加强建筑的环境、人文意识,理解建筑单体、群体与环境的关系为目标。这一阶段适合引入部级的学生设计竞赛,提倡跨校的设计竞争。通过竞赛来提高学生以独特视角解决不同层面的设计问题的能力,要注重设计构思过程的表达以及设计成果的完成度及整体性。(3)高年级(四、五年级)学生处于面向职业发展及继续深造的学习阶段,主要以培养其宏观、抽象设计思维能力,注重以城市、人文、技术及跨专业的视角对于设计的引领,强调复杂建筑问题解决能力及设计深入能力的塑造。高年级阶段学生可以参加一些品质较高的国际型学生设计竞赛,或者概念性和提案性的行业设计竞赛,以提高学生面向设计市场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视野,拓展其不同文化背景设计知识的储备。

此外,笔者提倡在中、高年级引入具有研究深度、广度以及前瞻性的设计竞赛,这一类竞赛不但可以激发创新思维,促使专业知识、设计思维、设计方法等多个方面的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可以对学生在未来选择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

2.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组织是一门艺术,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赛练结合”式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较为灵活,提倡自愿参与。教学结合竞赛的时段应根据课程的强度进行调整,注重节奏性,张弛有度。竞赛题目与日常教学设计题目可以同时作为备选任务书,由学生自主选择。另外可根据竞赛题目的大小,允许学生组队参加竞赛,甚至是跨年级组队,而不必拘泥于传统教学中按年级设置题目,每个学生一个成果的形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长处,起到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作用。

3.竞赛数量的合理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与环节上要严格控制。很多学生在参与设计竞赛获奖后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并且获得的设计竞赛的证书成为他们就业、出国的重要敲门砖,于是许多学生对设计竞赛表现出过度热情。对于学生获奖的意义要合理引导,不能为了盲目追求竞赛获奖引入过量的设计竞赛,而是要注重参赛过程及成果质量的保证,避免学生由于同时在做多个设计竞赛题目带来了设计相似度高、深度欠缺的问题。笔者建议每学年的一个学期或一个教学环节结合设计竞赛开展教学,不宜过多,避免强度过大造成的学习疲惫。

(三)“赛练结合”式设计课教学成效

从2008年开始,随着建筑设计课教学中引入“赛练结合”模式,并且随着“赛练结合”模式的开展与经验总结,我们很好地将设计竞赛适时地融入日常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二年级结合“营造实验”环节参与了“山东省纸板建造设计竞赛”;三年级根据教学目的参加了2008年的“重建精神家园――汶川大地震都江堰纪念馆设计”大学生设计竞赛和2011年主题为“绿色与再生―― 图文信息中心”的全国大学生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等国内竞赛题目;四年级、五年级组队参加的“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开放建筑”系列国际竞赛以及美国“两个世界基金会”(The Two Worlds Community Foundation)组织举办的“亚利桑那的挑战”(The Arizona Challenge)国际建筑设计学生竞赛等。学生共获得国际竞赛一等奖1项、银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设计竞赛一、二、三等奖20余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培养了竞争意识与协作意识,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设计能力得到了持续性提升,对学生的高水平就业与深造都有明显效果。同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明显加强,团队成员的专业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对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动作用。

四、结语

竞赛对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来说,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一个补充和激励的机制。基于“超量恢复理论”的“赛练结合”式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模式,是从实用主义角度,依托市场及学科特点,推动建筑学教育不断进步的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建立设计竞赛与教学之间的稳定联系,结合课程设计引导竞赛环节,赛练结合、以赛促学。

[参考文献]

[1]林鹏飞.“以赛代练”在训练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息,2008(13).

建筑高级论文篇4

Abstract: "The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courses"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science. The topic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of architecture in China, proposed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developed a specific teaching programmes for different grades and recei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实施方案;实施效果;教学整合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architectural history;implementation program;implementation effects;teaching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272-01

0引言

就建筑领域而言,建筑文化的日益丰富及其品位的不断提高,对建筑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建筑师要奉献建筑创作“精品”,而高文化品位的建筑创作必来自于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如何培养和造就这样的建筑师自然成为建筑学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文化修养的建筑师取决于建筑学教育和建筑科学的更新,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在建筑学科中突出建筑文化的再教育,以“建筑文化”为基本内容来提高建筑师综合文化的素质和修养,而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整合恰好有益于此。

1国内建筑学教育现状剖析

1.1 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我国建筑学专业基本设置在理工科院校,而其专业特点是具有艺术类性质并包含文科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较大,特别是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只停留在实用技能的学习,导致学生只注重方案设计、表现图绘制,而忽视建筑文化的研究与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在对建筑历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不深刻;建筑方案设计因没有深刻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经不起推敲。

1.2 教师授课方面的问题讲授建筑历史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讲授课程时教师还应触类旁通。讲授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建筑内容,首先应该对其所处时代、地区、自然条件、历史沿革、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加以叙述,这些与建筑有关的客观环境背景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最终结果。建筑历史涉及古今中外多方面的内容,反映在教学过程上表现为单一教师不能精通全部内容,需要各门课程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共同努力使课程内容相互联系、融会贯通;需要建筑设计老师有丰富的中外建筑历史知识和建筑文化知识。

1.3 教学条件方面的问题深入了解建筑历史光靠书本的内容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求作到尊重历史、尊重史实,所以教学中需要辅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建筑设计课中需要列举古今中外建筑,由于现有图书、图片资料、实物教具奇缺,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从而使教师授课单调乏味,学生学习时感到内容空洞、难于理解。

2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①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创作的共性思考方法和设计原则。以了解建筑历史、设计基本原理为主要目的,对建筑思潮、流派、共性设计原则进行剖析,培养学生真正理解“理论源于社会、源于生活”这一真谛,掌握建筑创作的共性思考方法和设计原则。②通过积累建筑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观察、分析建筑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师的基本素质。③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清晰、准确的感性认识。

3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

①一年级“建筑初步”中辟有“中国建筑的过去与现在”及中外建筑史基本内容专门章节,教学中的建筑空间构成中引入“中国建筑空间构成”。②二年级在“建筑设计”课程中设置“传统建筑形态”课程设计,强调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和认识古典建筑的造型语汇。③三年级开设系统的“中、外建筑史”等建筑史课程并进行古建筑考察与测绘实习。④四年级建筑设计是“一体化”整合的,集中体现为以“历史、文化、生态、技术”等为主题。⑤五年级建筑设计以讲座的方式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使学生融汇贯通,最终建构有自身文化精神的中国建筑理论框架,在创作中走出自己的路子。

4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实施的效果

4.1 在课程安排中增加一定数量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包括建筑测绘、模型制作等。学生在理性认识建筑内容的同时,增强了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所学的知识,使理论内容具体化,了解建筑的空间组合方式、构件搭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完成建筑设计从而达到了整合目的。

4.2 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建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筑理论观点的建立,并加深了对建筑历史理论体系的认识。

4.3 教师在设计课上,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外,还根据设计的内容讲授相应的建筑理论知识。建筑是生活的容器,建筑来源于生活,每一种建筑都有着它起源、发展的历史和一定的文化内涵,也有许多关于建筑里生活着的人的故事。这样,设计能力与历史修养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了统一与融合。

4.4 开设实验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选择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建筑,制作一些复原模型,加深了对知名建筑的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4.5 提供教学实物教具,包括中、外知名建筑模型以及传统建筑构件,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开展研究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课程教学整合”方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当今建筑学教育和建筑科学的一项新探索,突出体现在建筑文化的再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与设计的积极性并用建筑大师的建筑设计理论以及分析其设计作品,主动与教师探讨设计中的问题,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芳.浅析通史视野下的建筑历史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2]夏健.外国古建史课程的数字化学习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9月,第15卷第3期.

建筑高级论文篇5

1岩土工程勘察分级

岩土工程勘察分级的依据是: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以下简称“岩土规范”)的3.1.1条文说明对工程重要性等级的解释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将建筑结构分为三个安全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下简称“地基规范”)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等级,都是从设计角度考虑的。对于勘察,主要考虑工程规模大小和特点,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由于涉及各行各业,涉及房屋建筑、地下洞室、线路、电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很难做出具体划分标准,故本条做了比较原则的规定。以住宅和一般公用建筑为例,30层以上的可定为一级,7~30层的可定为二级,6层及6层以下的可定为三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以下简称“高规”)将工程重要性等级进行了细化并分为甲、乙两个等级,与地基规范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基本相同。反映在规范中的内容归纳有“甲级包括: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超高层建筑;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米的高耸构筑物或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高层建筑;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二层或二层以上地下室的高层建筑。乙级包括以上不属于甲级的高层建筑”。《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程》(SY/T0053-2004)指出:油气田及管道重要性等级都为一级。通过上面的叙述发现同样的工程不同规范出现不同的勘察分级。如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高层建筑在“高规”中定为甲级(即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而按“岩土规范”的规定,勘察等级应为二级。显然在场地等级和地基等级相同的条件下依据规范不同将会出现勘察分级的不同。因此,建议“岩土规范”继续引入“地基规范”的设计分级,并参照“高规”的勘察分级。将工程重要性分级的条文说明按以下理解并划分。一级:3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体形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的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高度超过200米的高耸构筑物或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高层建筑和高耸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高层建筑;有三层或三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二层或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建筑。二级:不符合一级高层建筑;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多层建筑;高度200米以下的高耸构筑物或较重要的高耸工业构筑物;位于建筑边坡或邻近边坡的多层建筑和构筑物;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多层建筑;有一至二层地下室的建筑或软土地区有一层地下室的建筑。三级:6层及6层以下且高度24米以下的建筑。地下洞室、岸边工程、管道和线路架空工程、电厂、水泥工厂及其他工业建筑、废弃物处理工程等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划分应参照相关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

2勘探点数量及各类型勘探点比例

“岩土规范”的4.1.20的1条“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能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该规范的4.1.17对高层建筑指出“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1个控制性勘探点”,但对其它建筑没有指出控制点的要求。而“高规”指出“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不少于2个”。一方面“岩土规范”与“高规”在控制点数量上面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岩规对控制点比例没有明确,在实际操作中不容易把握。本人认为,在勘探点数量及比例上的处理措施是:勘察等级为甲级的单栋建筑的勘探点总数不应少于5个,乙级的不应少于4个,丙级可适当减少勘探点,密集建筑群的勘探点可相互共用。不同类型的勘探点宜均匀布置,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3,且对于甲、乙级勘察每栋不应少于2个勘探点,丙级不少于1个。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孔的数量,应根据地层结构、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工程特点确定,且不能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2,钻探取土试样孔的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3取样和原位测试的样本数量

“岩土规范”4.1.20-2规定“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当采用连续记录的静力触探或动力触探为主要勘察手段时,每个场地不应少于3个孔”。在《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手则中》指出“:需要注意的是,该规定并不意味着任何情况,每个场地每个主要土层取6个土样或做6次原位测试就够。合理的数量与场地大小、土层厚薄、土性的变异系数以及场地邻近已有资料的掌握程度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具体条件确定”。“高规”4.1.7条规定“每栋高层建筑每一主要土层内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数量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次数不应少于6件(组)次”。如何理解“每个场地”,若单栋建筑物,每个场地是指该单栋建筑物所在场地,若为二栋、三栋或为一个小区呢?勘察单位大都将每个场地视为一次勘察的范围。土性指标的变异性,用空间场中少数几个点的取样得到的力学性质去预测整个空间场地性质,必然会产生不确定性。点数越少,空间场地越大,不确定性也就越大。所以不考虑一次勘察范围的大小、建筑物的性质和高度,将其理解为每一主要土层的取样数量或原位测试数据大于等于6件(组),就算满足要求,这种理解是不恰当的。尤其是一些勘察单位为了减少成本,在施加操作中,勘察单位往往断章取意,将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变成原位测试数据不少于6组,这就更加可笑了。本人针对该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措施是。首先,对能采取原状土样的地层(如:粘性土)应该在规范中明确规定以采取原状土试样为基本控制指标;而对于不能采取原状土试样的地层(如:碎石土)才可以原位测试数据做为控制指标,以土试样作为定名的依据。其次,对于样本数量,应该参照“高规”对样本数量进一步明确,即对勘察等级为乙级及乙级以上的建筑,每栋建筑每一主要土层内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数量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次数不宜少于6件(组)次;对勘察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每个场地每一主要土层内采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数量或进行原位测试的次数不应少于6件(组)次。采取不扰动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对勘察等级为乙级及乙级以上的建筑,在基础底面下1.0倍基础宽度内宜按1米~2米,以下及勘察等级为丙级的建筑可根据土层变化情况适当加大距离。当样本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密勘探点。

4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岩土规范”12.1条指出“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为微腐蚀时,可不取样试验进行腐蚀性评价”,所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是指有专门研究论证,并经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审查认可,或地方规范规定,并非个别单位意见。12.1.2-4又明确规定水和土的取样数量每个场地不应少于2件《;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规定“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地下水的腐蚀性,但对有环境水污染的地区,应查明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08-11-89)规定“:上海市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无侵蚀性,在地下水有可能受环境水污染地段,勘察时应取水样化验,判定其有无侵蚀性”。各地执行各自的地方规定、规范的条文。规范既然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的口子,就是岩土工程师应该去充分把握的。岩土工程师应该从场地的环境条件、附近有无污染源(如化工厂)、上游影响范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确认为微腐蚀性后得出结论是可以作为乙级及其以下勘察等级的腐蚀性评价依据的;对于甲级建筑甲级建筑应该按规范取样试验论证。最好对不取水样评价的场地由地方勘察单位(可以几个单位联合)整理腐蚀性评价材料,提出建议及其依据,由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作出结论,再由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的结论形成文件就完全符合规范要求了。比如:桂林本身就是山水甲天下的城市,漓江水质本身就可以接近或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而上游又有桂林市政府保护漓江水质的一系列措施,再依据目前已有的水质分析资料得出“桂林市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为微腐蚀性”的结论是完全可行的。

5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取值

“岩土规范”3.2.2条的表3.2.2-1提出根据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对岩石进行分类,但未明确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是平均值还是标准值。在实际工作中某石灰岩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是65MPa,而标准值是58MPa,于是按平均值划分为坚硬岩,按标准值划分为较硬岩。而在“地基规范”中就明确是标准值。因此,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的取值应该是取标准值。

建筑高级论文篇6

关键词: 城市;建筑;文化;灵魂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建筑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地争鸣、演进、排斥和交融中发展的,而始终为各流派所尊崇、追求的文化理念“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春秋后期,儒学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统治者要求:“礼治”使统治者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等级次序关系和名分规定来治理国家,即确认了等级观念存在的合法性。“礼”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

建筑等级制度基本上沿着一个不规则的轨迹发展,从粗疏到细密,从宗教到世俗,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并加强。奴隶社会早期的建筑尽管相对简单,仅就居住者身份的不同而在规模上有所差别。周代等级制度已相对完善,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建筑等级制度已经相对完善并进一步扩展,要求宫室之制白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宋、元基本沿袭唐制。明代皇帝自恃大汉正统,立国之初便制定出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进一步强调儒家礼制。清人入关,对明代建筑等级制度进行了补充。建筑功能的分类,等级制度的细化,使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而这一切的理论基础大都来自儒家思想的伦理观。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象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它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在建筑的规格上甚至高于皇权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很强的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儒家文化坚持"中庸有度,不事张狂,宽容兼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国建筑的人本精神也体现了这点。中国建筑强调长幼、尊卑、礼制和名分。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南方建筑,长幼居住都是有严格的道德规定的。

以紫禁城三大殿、天坛祈年殿、北京四合院等建筑为例。紫禁城三大殿立在三台之上,从空中俯瞰工字形三台,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用攒尖顶,而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主从分明。太和殿宽阔空荡的殿内,只在中心设置一个宝座,借以凸显天子之权威。祈年殿的外观为圆形三重攒尖顶,内部的柱子却用外圆内方的系统排列,反映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及空间观念。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伦理秩序的具体表现,正房居中,厢房分列左右。

宗教性主导西方建筑风格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基督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超越了罗马式建筑的厚重感,给人以轻盈、高大、明亮的视觉感受,之所以会有这种视觉感受,与其应用的建筑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一是尖拱的运用。尖拱是指有两条不同圆心的弧线相交叉所形成的拱圈,在两条弧线相交叉的地方也就是拱的最顶部形成一个向上的尖角。尖拱主要的受力部件是相交叉的拱肋,由它支撑整个拱的重量,拱肋之间就可以添加一些轻质的砖石,这些砖石并不承担主要的支撑作用。这样做,可以在减轻拱整体重量的同时加大拱的跨度,使建造比以前更大更高的建筑成为可能。除了结构上的作用,尖拱还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向上的尖端切合了教堂建筑上升的意境,引导人们的目光以及心灵,升华人们的思想直到高高在上的天国。

二是飞扶壁的运用。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的另一个特点。飞扶壁环绕着建筑的主体与建筑的侧壁飞跨连接,起到支撑墙壁的作用,可以抵消一部分侧推力。飞扶壁将支撑整个上部重量的结构由建筑物内部转移到建筑物的外部,进一步减轻了廊柱所要承载的负荷,使廊柱更加的纤细,使整个建筑结构变得更加高大,为开大窗子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增加了建筑内部的采光。墙壁的减少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连为一体,光线可以自然传播,教堂中庭可以更大更亮,增强了教堂的神圣气息,也强化了哥特式建筑空灵、纤细的美。

总的来说,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政治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独立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核心东西文化如同建筑中的灵魂,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建筑又影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

[1]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2]《欧式建筑素材》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吴良镛 《东方文化集成――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 昆仑出版社

建筑高级论文篇7

【关键词】尺度;尺度层级;尺度级差;人性化;细部

建筑的尺度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司题。建筑的构成部分有大有小,大到体量的分割,小到窗户的分格线。形成了建筑的尺度分级系统(尺度层级)。尺度感是人对一幢建筑最基本的印象之一。尺度不同于尺寸,尺寸是建筑物的绝对大小,有一个精确的数值,而尺度是人对建筑体量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或感觉宏伟壮观或感觉其亲切宜人。成功的建筑作品应该根据其所处环境、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而其本身更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合适的尺度分级系统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并对城市景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人对建筑的感知是在行进过程中进行的。分析人的视觉识别距离,般来说可清楚识别建筑的细部的水平距离为20~30m以内,而l00m以内可以清楚的识别建筑的门窗洞口、体形变化。600m以内则是看清建筑轮廓线的距离。~幢建筑不能仅仅考虑到人处于某一处或某几处视点的印象更要考虑到建筑在人的行进过程中给予观者的印象的变化过程。人眼需要感受到持续的视觉形象。人在一秒钟之内可以捕抓到l8个不同的动与静的由各种线、面、体、棱、角和颜色组成的图形人在行进中不断期待着新的视觉信息的出现否则就会因单调而觉得枯燥,但是这种持续的视觉信息又需要有一定的秩序。人的理智使人们时时去寻找视觉信息中的秩序而厌倦毫无意义的混乱导致的不安,但过于简单的秩序也会让人觉得乏味。常常会有一些建筑方案图纸阶段十分精彩,实施后只能远看但近看因为缺乏较小尺度层级的细部的考虑而显得单调乏味冷冰冰的拒人千里之外。而相反的,另有一些建筑却只适合近看。比如某些建筑近看材质丰富细腻,细部精致,而远看由于缺乏人眼远距离可以识别的比较大的尺度层级的精心设计而让人感觉毫无生气。

1995年美国数学家、建筑理论家赛灵格勒斯(Nikos A。SalingaFOS)发表了《一个物理学家眼里的建筑法则,《新建筑中的分形等着作。他将分形几何学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分形几何学所研究的自相似的层次结构,分维以及尺度层级为建筑设计和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赛灵格勒斯认为建筑的尺度层级应该有足够的数目。而且各个尺度层级之间应该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分布以获得均匀和协调的效果。具体的来讲就是建筑的各个尺度层级的元素的尺寸构成一个等比的数列,或者是有规律的递增的数列形成富有表现力的尺度级差。以使建筑的整体和局部到细部的尺度之间具有合理清楚的关系。比如勒・柯布西耶的模度(Modul0r)理论,就是把人体尺寸组成的费波纳契数列(以黄金比0.6l8为比值的等比数列,并且数列中每个数值为前两个数值之和)作为建筑设计中控制建筑从整体到局部的所有尺寸。

实际上如果把这种数学关系做的过于明显反而会丧失意味。但是这种各个尺度层级间隐藏的关系却会潜在的对我们的知觉发挥影响力。建筑的尺度层级过少会导致人难以判断它的真实尺寸,但是建筑体量的划分过细也会破坏建筑的尺度感。根据人的视觉规律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建筑以人为尺度的人性化思想原则。一般的建筑至少应该具有三个层级的尺度: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层级的尺度、细部层级的尺度。

首先谈谈环境层级的尺度:建筑应该与周围的环境有正确的尺度联系。比如风景区的建筑尺度宜小不宜大。尺度大的建筑与开敞的环境相称。从观赏者的距离来考虑的话。在远距离观赏的条件下,例如前文提到的600m以内,建筑是作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或者建筑群中的一员而存在的。这时候建筑设计应考虑的是形体的适宜和轮廓的变化对天际线或者对建筑群的影响。

其次是建筑层级的尺度:如前文提到的观者距离建筑l00m以内的时候,被观赏的建筑将可以作为个体被观赏。这时被关注的是建筑的形体凸凹,体量分割,门窗洞口,颜色划分等中级的尺度的元素。

最后当观者走进建筑的时候,人们清晰识别的是建筑的材料质感,细腻的颜色微差,面砖的贴法,清水砖墙的砌法,以及装饰线角,雕刻等建筑细部。建筑的人性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从任何的距离观赏建筑都可以看到赏心悦目的内容。尤其是人生活其问朝夕相处的居住建筑更应该有宜人的尺度级别设置和精致的细部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居住建筑中的欧式建筑潮流,我们便更能理解建筑人性化的尺度层级设置的意义。

建筑高级论文篇8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国内一批建筑由带来室内热环境控制、大窗防水、消应当在设计中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发展,不仅是当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应当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防安全及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结合具体措施特别注意加以解决。

【关键词】 国内一批建筑由带来室内热环境控制 消应当在设计中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

【本页关键词】省级部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部分架空一一在高层建筑底部保留更多的必要空间,同时将剩余部分通过结构手段高高抬起。纽约100William 街的一幢办公综合体,将低层部分局部架空,并开辟步行空间,同大厦内的零售商店与餐厅相联系,经由自动扶梯可上达办公楼、下抵地下商场,还可与未来的地下铁路车站连接。3 室内空间的互化在基地紧张的情况下,能刺激公共活动的建筑底部零售商业常常因要留出室外、半室外空间而被牺牲掉;同时大量的室外公共空间难于管理,并易受恶劣气候( 如严寒地区的冬季和亚热带地区的梅雨季节等) 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公众开放的室内步行通道、中庭等的开发,将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建筑室内已成为一种趋势。室内步行通道——在建筑的内部底层,可以结合功能布置开辟出步行通道,平时不予封闭,任由市民通过,成为联系道路与道路、建筑与建筑的路径。美国芝加哥的南韦克综合大厦的两个出入口分设在两条相互垂直的大街上。它们之间通过建筑内部一条“L”形的公共直廊相联系,将城市公共空间引入室内。同时在通道周围布置各种商店和其他服务设施,为大厦底层的商业活动带来了生气。上述将建筑室内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互化的做法,在国内建筑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满足了人们对于空间舒适度及品位要求的提高。特别在一些大型综合体的实践中,进行了将室内步行通道和中庭结合设置的尝试。国内一批建筑由带来室内热环境控制、大窗防水、消应当在设计中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其健康发展,不仅是当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应当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真正实现。防安全及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结合具体措施特别注意加以解决。

【文章来源】/article/35/621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