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内科学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8:41

内科学教学论文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1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受各自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影响,其思维、学习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讲,留学生大多主动,热情,勇于发言,表达直接,因此传统“填鸭式”授课方式不适合留学生教育。尤其是中医内科学,不同病证病因相似,但病机诊疗大相径庭。比如脾胃系十余种病证,病因不外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素体本虚,但病位有别,病机迥异,内容枯燥、无序,仅作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和记忆。为此,为符合留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授课形式方面要有所创新。授课中,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增强记忆,提高学习兴趣,需要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授课。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录像、FLASH动画、流程图,以及表解式、比较式、归纳式、提问式的表格汇总,使所授内容由抽象晦涩难懂变为形象生动直观,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易接受,增加学生对这方面内容的感性认识。

另外,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中针对A类和B类学生,在课程任务讲授结束之后,建议预留一定的学时,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其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分组讨论—总结点评。PBL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1]。因该两类学生掌握知识全面,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故有条件实施PBL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PBL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教什么,会什么”转变为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毕竟留学生学成回国后,脱离中医大环境,遇到问题只能自行解决。通过PBL教学,可以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

2采用模拟实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掌握其课程精髓。临床见习带教便是课程结束后的另一种教学形式,是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教学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是,近些年,由于患者维权意识增高,医患关系不协调,尤其是对与患者交流有障碍的外国留学生,要进行临床实际操作非常困难,采用模拟实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采用模拟人教学及应用多媒体临床教学模拟系统教学更为必要。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SP)又称标准化病人,顾名思义,是人为的根据一定要求扮演的标准化的病人,目前教学中多由临床带教老师扮演模拟病人。其优势在于:模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临床环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学生临床实际操作难的问题。同时这种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利用所获得的资料做出初步诊断及进一步的处理方案。另外,从模拟病人反馈的信息中可发现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漏问相关阴性症状,漏查一些与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有关的体征等,从而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常见的错误进行讨论,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教学医院和教学培训基地的多媒体临床教学模拟系统,该系统提供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模拟真实场景,学生可扮演各自角色,巩固深化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采用模拟实习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实际中的一些困难,也有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2

本研究结合多种方式方法,分阶段实施,实现临床实践教学“模式规范化,教学内容标准化,教学手段多样化”。

1.1第一阶段利用角色模拟,用标准化病人,让学生体验临床诊疗场景。练习与患者沟通技巧和问诊查体能力。我国近年由于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的影响及患者的不配合,因医学生观摩病人引起的法律纠纷时有发生。患者认为隐私权受到损害,因此学生见习、实习时不配合,导致学生接触患者的畏惧感、动手能力和跟患者沟通交流问诊能力不足,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相对降低,导致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质量普遍下降。同时也由于目前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见习教学多照搬以往本科的教学方法,以疾病为中心,主要目标就是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从而导致学生常出现由课堂初始进入临床的茫然,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接轨。本研究教学以典型病例示教为主,狠抓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实践,提高问诊查体的基本能力。校内实训教学采用的是对聘用大一学生通过培训,挑选合格者为标准化病人。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或测验中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病例的问题。标准化病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提高了测验的有效性。医学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病例有其局限化,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根据需要,经过训练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扮演任何一种病情,并将该病主要临床表现及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加深了学生的知识深度。标准化病人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受试对象做出更加合理、直观和人性化的评判。如学生的理论学习的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医德医风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在标准化病人与该实习生交谈的过程中得出的,更为客观和全面。标准化病人的缺点就是体征不会有阳性表现,结合学校的实训室的胸、腹部模拟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体征,更好地锻炼学生的问诊查体能力。

1.1第二阶段利用PBL教学让学生拓宽思维,在可能的疾病内容中考虑分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掌握知识点。内科学在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课程之间架起了桥梁。然而纵观现在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真实情况,学生多是死记硬背内科学书上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并没有使之连成体系。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学生以前所学知识有遗忘,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又不能一一讲解有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此采取PBL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导向,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研究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当临床病例资料,设置问题导入点,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以问题为基础,培养了学生将多种因素关联起来一起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以疾病的一个症状为切入点,让学生纵向讨论可能的病因,逐步增加病例资料,让学生逐层分析,最后做出诊断,制定诊疗措施。学生主动的学习,查阅资料,分析病例,并且分组讨论分组汇报,在此过程以前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复习,通过分析运用,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建立,提高了理论实践水平。

1.3第三阶段利用病例分析综合分析。经过第二阶段的练习,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可以集中给予较复杂的病例,综合讨论分析,提出诊断和诊疗计划。同时对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层常见病,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制定健康指导。组织学生到社区或者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让学生给患者进行实施健康教育,这种应用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水平,增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好的掌握如何保健和预防慢性病,有利于基层卫生服务。校内实训授课通过三个阶段的培训,结合多种方式方法,将理论和临床实践在校内得以结合,弥补不能到医院见习的不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合了临床思维及医德等相关内容,并为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和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得学生将来能够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实践者和促进者。更好的提高专科临床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临床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就业后在基层卫生服务中能更好更快的用得上,更好的服务于基层民众。

2OSCE考核

在内科学学习结束或进入临床实习前,通过内科学临床实践技能强化训练后,本研究参照OSCE进行考核。考核时选择某系统典型病例,要求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利用标准化病人、高端模拟人、心肺听诊和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教学系统、各种穿刺考核模型(腰椎、胸腔、腹部穿刺监测考核模型)、心肺复苏模型等设备进行的系统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现场心肺复苏、临床常用化验值解读、心电图操作与阅读、X线或CT片阅读等项目的考核,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常1小时)完成住院病历书写,做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提出处理意见等,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通过考核要求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具体评分标准为:病史询问10分,系统体格检查20分。临床常用诊疗技术操作10分,临床常用化验值解读、x线或CT片阅读10分、心电图操作与阅读10分、各种医疗文件书写20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措施15分.其他如仪表衣着、医德医风等5分。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3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仍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进行医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体系,学生以聆听者、旁观者的身份听讲、获取知识。最理想的状态是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尽量理解重点、难点,下课及时、认真地梳理、复习,力求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此模式具有信息量大、充分体现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特点,但因为是全程输入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忽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身份而凸显出种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未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程的参与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沉闷;(2)学生对老师有强烈的依赖,在听课时没有明确的目标,较为随意,未提前对知识进行有效的预习,对学习内容的框架缺乏了解,习惯于等着老师讲,老师讲多少就听多少,没有讲的内容就忽略,不明白的问题直接跳过,不愿也不会主动展开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愿及能力;(3)学生易形成思维定式,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讲授,互动较少,学生没有与老师的思维形成共振,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的思维定式,缺乏质疑的勇气和批判性思维;(4)老师面对众多学生,进行大班理论集体授课,缺乏了解每一个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环节,无从把握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程度,无法兼顾不同学习资质的学生的个性化要求[3,4]。综上所述,“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医学教育者们所期待的最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2参与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方法,旨在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和老师可以平等地相互交流、探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老师的引导,应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化被动为主动,同时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自觉性选择性的学习,使其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乐趣,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建立创新性思维。参与式教学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良[2,5]。参与式教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国内外许多院校的课程中实施,并因其突出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形式多样,方法丰富,具有可行性[2,12]。参与式教育教学法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式教学法,即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在学生小讲课后进行分组合作,根据小讲课的相关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实践练习,最后对结果进行相互评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真正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掌握所讲内容。另一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的元素,如:小专题介绍、快速反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示教与学习等,灵活应用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自然法、合作学习法、功能意念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所学知识[6-8];(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团队学习所取得的效果要优于学生单独学所取得的成效。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或协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因此强调成员之间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默契配合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形成有效沟通、团队合作意识、互助习惯,共享团队成员的知识,扩充个人的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11];(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许多研究表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总结、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综合实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拓宽视野,实现学习个体化和个性化[12]。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指定的题目,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有比较宽松的发挥空间,可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兴趣爱好自我拓展,而不是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老师讲授的内容。

3参与式教学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与成效

为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保障《内科学》教学质量,基于参与式教学的先进理念与实践优势,我们在教学中构建并应用了学生“自主课前展示”环节,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66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学生在教师授课前展示对本节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成果,以PPT为载体,展示语言为中文、英语或中英结合的双语模式,展示内容包括三个层面:(1)前置补偿,对本章节内容中涉及的基础医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2)新课预习,预先熟悉、梳理本章节内容,并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进行概括介绍,提出不理解、有困惑的内容;(3)知识融合,横向联系相关知识体系,将本章节内容与曾经学习过的有相似特点、有鉴别诊断价值的疾病作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归纳及融会贯通。每位学生均需参与展示,以团队(2-3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对照组学生不做展示,相同时间内学习相关知识。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理论考核等主观、客观评价方法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实验组学生课前展示内容详实、具体,条理较清晰,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做了初步梳理总结,展示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在其后的授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良好,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准确度较高。学生们普遍认同“课前展示”在理论授课之前的承上启下、有效衔接作用,在复习巩固医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预习新课,有效融合基础与临床的相关知识,对新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在展示的过程中初步梳理、概括了重点概念和知识点,提出困惑和不理解的地方,使得在其后听课的过程中能够更加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协作、演讲技巧、课件制作等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对照组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自习时比较随意,时间利用不够高效,有开小差及做其他事情的情况。授课过程中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参与感较弱,互动较少,回答问题的踊跃性和准确度不高。在最终的理论知识考核中,实验组对主观题的回答明显优于对照组,选择题得分也较对照组同学有所提高。

4对参与式教学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出人文和专业素质协调发展、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具备人文关怀、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医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出专业知识牢固的医学生,更是由于其特殊的职业要求,要逐渐训练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缜密的临床思维、善于沟通交流,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的医生,其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13-15]。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学生“自主课前展示”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和平台。加强能力培养,将学生的参与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从被动的聆听者、旁观者变为课堂的有机整体。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习过程就成为其自我发现、自我重建、自我认知的过程,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强化快速学习能力,在锻炼思维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课前展示除了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知识梳理总结能力、综合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及批判性思维外,还对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等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价值感、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前展示后,教师及时进行反馈、点评,有效地对学生的认知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并对不同资质的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具体了解。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4

案例式教学法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法学院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学机构接受并广泛运用。案例式教学是通过真实案例或模拟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决策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案例分析,查阅文献,拓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模式由教师单纯课堂讲授变为结合案例引导,由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知识[3]。中医内科学具备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充分条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让学生在查阅文献、充分准备后,结合四诊资料,阐述该病案的中医病机及证候特点,进行辨证分析,制定治则、治法及诊疗方案,教师分析点评。通过具体病案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运用,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将各门基础课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一起,形成将知识系统化记忆的学习方式。

可激发学生对中医临床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适合中医内科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但是本方法对于任课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临床资质及经验。教学内容要求按照教师专业划分设置。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典型病案并做出准确分析;对案例的选择要求难易适中、层次分明,既要保证与本次授课内容有极强的相关性,又要保证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较强的典型性,便于学生抓住要点。目前,我校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病案多为教师个人收集、整理与分析,案例的体例、使用等均缺乏规范;案例库资源不足,案例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及更新、完善机制。以上因素限制了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广泛开展。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因其能够有效地将某一教学项目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同时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得到了欧美国家的普遍欢迎[4]。具体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给学生自己处理,从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直至最终项目完成及评价都由学生负责,使学生通过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了解、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由此而达到学习的效果及目的。中医内科学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等基础课程内容。因此,中医内科学的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项目”资源。教学中可以将中医内科学的病症或具体证型作为一个个项目,将辨证分析和理法方药的内容作为下属的各项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达到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学习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中医临床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在项目研究的引领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学生能够对中医内科学中的专题性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对中医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仅有效巩固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使学生扩展知识、开拓思路。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能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有效培养,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通过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好、运用好中医内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适合中医内科学教学特点的有效教学方法。但目前,国内没有成熟的、系统的适合中医内科学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教材,教师如要实施项目教学法,就需要在课前做大量准备,甚至要让学生重新熟悉教学方法,工作量巨大。在项目教学法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不如传统教学直观、完整,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难以量化考核。

3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是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以任务组织设计教学,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自身现有的资源,在实践中认识应用,在“干”中学,在“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教学方法[5]。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小组,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给每位学生以充分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强化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合作及沟通能力,且对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思维能力均有益处,是培养全面中医人才的有效教学模式。在任务教学法中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也能从中获益,实现教学相长。任务教学法是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兼具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优点。但任务的设计、实施缺乏规范,使该教学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4结语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师内涵;教师类型

作者简介:王灵芝(1987-),女,山西介休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26-02

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体系中,人文学科是人类的心灵之学,是人类精神的表达者和守护者。儒家先师孔子、孟子、朱子是人文学科教师的典范。因此,具体分析人文教师的特点及类型有助于显现人文教育的睿智性、性灵性和人文性。

一、人文学科研究的视野

1.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1)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两者的关系可以简略概括为:一是对立。因研究领域不同,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活动,而自然科学研究的主题是自然现象。”[1]二是融合。从科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出发,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相互交融。马克思曾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

(2)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般一起使用,并不做严格区分。如美国国会在建立国家人文学科捐赠基金时采用的定义是:“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学科: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以及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3]在我国,无论是学术领域(如学科分类体制),还是非学术场合(如图书分类标志)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即“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合二为一,统称“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但二者并不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如美国学者伯纳德·巴伯认为,“社会科学主要关心分析、预见和控制行为与价值;人文科学则主要关心综合与欣赏……社会科学可以提出对人类行为系统的、实在的新理解;而人文科学有时则可以提供能预见社会科学未来进程的真知灼见。”[4]

2.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人文学科研究人本身,当然这个人并不是“个体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个人”,是“作为主体的人”。叶郎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也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总是致力于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化。”[5]我国学者认为,人文学科的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而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的统一,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6]

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人文研究有主体化和感性化的特点。”[7]它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格,把人视为有情感的生命存在。当然,人文研究也采用科学方法,如实证方法、统计方法、逻辑方法等,但更强调主客体情感的交融过程。在研究中,人文学者带有强烈的感彩,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受个人感受与性格个性因素的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文学科是以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为研究对象,强调研究方法的主体化和感性化,其学科群是以文学、史学、哲学为基础,同时包括由这三个科目所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如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艺学等。

二、大学人文学科教师的内涵

人文学科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三方面,即“教师要积累相当的古典文化知识,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尊严及发展,重视德性修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8]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稳定的精神品质。概括而言,大学人文学科教师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备广阔的人文视野

人文学科教师要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类各方面知识。正如学者黄万盛所言,“人文教师要精通哲学,掌握人类的睿智,探索存在的奥秘;接受宗教学的训练,追寻人的终极关怀,开阔存在的意义;学习历史,积累人类的集体记忆;研读文学,理解人精细深刻的情感世界;探讨政治学、社会学,了解种种的苦难无奈与不尽如意;同样,通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领悟客观世界的复杂深邃、无穷无尽,以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9]总之,人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兼收并蓄,熟读古代经典,略通天文地理。

2.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第一,对学生人文性的关爱。这种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指向终极关怀的爱。它是一种人文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对“人”的尊重和珍视。第二,教师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原谅学生的幼稚,包容学生的错误,宽恕学生的冒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第三,善于运用体验。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事物,以学生的心态感受一切,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深度体察和感悟生命的过程。

3.饱含深切的人文情怀

人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并不是使人有知识,而是使人有智慧。[10]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终极思考,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解,从而觉悟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把“知”转化为内在的德行与行动的力量,将人培养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主体。

三、大学人文学科教师的三种类型

儒家文化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性的提高。儒家教育思想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化成”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因此,笔者以古代圣贤孔子、孟子、朱子为代表,具体阐述人文学科教师的类型。

1.温文尔雅、徳礼兼备的师长型

学而不厌,教而不倦。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也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11]孔子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入太庙,每事问”。[12]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颜渊曾渭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2]

实事求是,教学无隐。孔子对学习抱着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不知道或者不确定的事理,孔子宁可避而不谈,也不向学生胡言乱语。《先进》篇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2]每遇学生“问未切”时,孔子都是“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坚持将所学知识,全部交给学生。而且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偏爱某个学生或亲属而授以密笈。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12]

温柔敦厚,爱生如子。孔子待人温和亲切,恭敬礼貌。《阳货》篇载:“居!吾语女”,然后才开始“仁义道德”的说教。简实的话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富生活气息。孔子对弟子,从学习到生活都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师徒情似父子。他教导子夏要做一个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对颜渊过着“箪食、瓢饮、居陋巷”的困境生活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极为称赞。对于颜回的死,更是悲痛至极。“颜渊死,子哭之恸!”并大声疾呼:“天丧予!天丧予!”[12]孔子伤心欲绝,足见师生情感之深切。

2.正道直行、学博思远的智者型

刚正不阿,浩气凛然。孟子刚强正直,傲视权贵。在他看来,堂高数仞,榱题数尺;食前方丈,侍妾百人;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都不是自己追求的。孟子所善养的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正是凭借于此,他才敢当面指责邹国君主治理无方,才敢对齐宣王予以严厉的教训和质问。言语犀利,锐气逼人,致使对方忽而“勃然变色”,忽而“顾左右而言他”。在论及大丈夫人格时,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发展“大丈夫”形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这种正道直行的品格,浩气凛然的气概实乃温顺君子所望尘莫及。

学思力行,自得专恒。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4]其含义就是懂得学思结合。“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15]孟子以读《武成》为例,通过思考,求证之后发现书中内容不能尽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故“只取二三策而已”。[13]此外,孟子强调学习上要深造自得,追根溯源。“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13]学者志于道,日积月累,渐进有序,方可豁然通达。

旁征博引,善于权变。孟子在与诸侯国君主、非儒学派巨擘和各路弟子的谈辩过程中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援引前圣先哲权威性的言论、约定俗成的说法以及相关史实。为了驳斥当时一些诸侯君主只想“无敌于天下”,却不实行仁政,孟子援引孔子的观点“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13]孟子在谈说论辩过程中,既坚持某些经典的正确性,又承认特定条件下处事的灵活性。《离娄》载,针对淳于髡的不解,孟子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13]孟子通过机智灵活的变通之策,既维护了封建道德的正常礼制,又无形中教育弟子要学会变通。

3.居敬穷理、格物致知的学者型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朱子认为读书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杂乱无章等。他以读《论语》、《孟子》为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位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16]对于熟读精思,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6]学生读书要少而精,深钻细虑,反复质疑诘难,方可领会圣贤之意。

居敬持志,穷理正心。朱熹认为,居敬就是身心和谐,动静皆养,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小心畏谨。[16]它培养的是一种严肃认真、谦恭谨慎的态度。同时要树立远大志向,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朱熹认为:“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16]“穷理”,穷者,尽也。诚如朱熹所讲,“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17]不管是“居敬”还是“穷理”,都是为了“正心”。心定如静水,如明镜,方可获致事物之理。

格物致知,身体力行。朱熹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16]以格物就是即物穷理,穷究到极限。穷理不仅穷自然之理,而且还穷人伦之理。天地、草木、昆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学者须要穷格得尽。读书穷理,切实要身体力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件件如此方有益。”[16]在朱熹看来,“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16]朱熹为此身体力行,所到之处或修缮书院、或聚徒讲学,生命的最后还在和学生一起修订儒家经典。

古代儒家的人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如孔子般温文尔雅、徳礼兼备的师长,孟子般正道直行、学博思远的智者,还是朱子般居敬穷理、格物致知的学者,对当代人文教师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示我们,大学人文教师必须具备人文学科特有的教学人格,独特的文化精神,成就个人德能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57.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128.

[3]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69.

[5]叶郎.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N].人民日报,1997-04-18.

[6]庞振超.人类心灵的叩问与追寻——关于人文学科历史与现状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05,(3):11.

[7]曾军.有关“人文学科”的几点辨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4.

[8]肖川.什么是人文素养[J].教学月刊,2006,(9):46.

[9]黄万盛.革命不是原罪[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58.

[10]刘铁芳.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学[J].天津市教科院院学报,

2003,(1):8.

[1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010,(4)35-39.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5.

[15]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86.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6

1.1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实习的56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8人采用循证医学模式教学,对照组28人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构成和平时成绩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传统的临床医学实习教学模式以临床查房、经验传授和技能操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并配以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

1.2.2试验组带教老师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1)学生和老师针对具体病人提出临床问题,比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的可能诱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等;

(2)查阅文献收集解决问题的最好研究依据;

(3)严格评价研究依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4)将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具体病人的处理;

(5)经过临床实践后作出效果评价和总结。

1.2.3效果及评价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技能考核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并针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

1.2.4统计学方法不同教学模式间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测试成绩比较

对照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的成绩分别为(76.2±5.7)、(75.3±6.2)和(71.8±5.3);试验组学生的这三项成绩分别为(78.4±6.3)、(88.5±7.1)和(91.2±4.5),对照组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实践技能和病案分析成绩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

试验组学生对自己在消化内科实习期间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对目前教学方式满意度等方面肯定率分别为85.71%、100%、78.57%、89.29%和96.43%,均高于对照组的57.14%、53.57%、53.57、50.0%和6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PBL;消化内科;内科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美国Barrows教授于1969年在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推行的新教学模式。该模式树立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经过40年的发展,PBL目前已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消化内科是内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病种繁多,临床症状纷繁复杂,既是临床常见病又是医学理论课难点。因此消化内科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运用PBL模式进行消化内科理论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医学生对消化系疾病的认识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PBL教学法的概念及特点

PBL是一种将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触发学生独立思考、采集信息,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共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以问题为驱动力,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与传统教学法相比,PBL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多学科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制代替班级授课制,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特点。因此,PBL实质上是一种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的教学法。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启发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技能;学生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被充分激发,在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其各种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二、我国消化内科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医学院消化内科的教学仍按章节系统纵向讲解,这样虽然保留了各章节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但各章节内容较为独立、分散,没有形成很好的横向联系。而消化系统疾病种类繁多、症状错综复杂,往往同一临床表现可涉及几种不同疾病;由于学时的限制,不少内容未能在课堂上讲授,需要学生课后自学;与其他系统病症相比,消化内科疾病具有更形象化的特点(如体征、内镜下表现等),但教材中往往是用长篇的文字对疾病进行描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困难。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争分夺秒地满堂灌",希望在限定学时内将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讲完,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效率低,在授课当时很难深刻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甚至跟不上老师思路,这就加重了学生课后对知识消化吸收的负担;课后由于我国学生长期接受传统式教学,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差,加之教科书枯燥、难于理解,课后复习的效率也很低。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消化内科教学的要求。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是当前我国消化内科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PBL在消化内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PBL教学法已被国内一些院校引入到消化内科的理论教学中并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PBL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1)对课题组所有教师进行PBL教学法短期培训。:

内科学教学论文篇8

1.一般资料

2013年1到2014年5月之间在我院神经内科见习的82名学生,其中男生32位,女生50位,学生年龄分布在20岁到24岁之间,平均年龄(22.24±1.3)岁,所有学生见习前平均成绩在60-100分之间,平均分(81.24±8.3)。将两组见习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见习前成绩状况等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方法

对照组41位实习生实施传统一般带教方法,实验组具体方法为由带教老师讲解关于神经内科的书本知识,并在课上传授临床经验以及临床示教操作为主。对照组41位实习生实施循证护理带教,实验组教学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成立循证指导小组,由经验丰富或者经过培训的护士长或者责任护师组成。首先,对41位实验组学生进行神内科常见疾病的课程指导教育,对神内科流行病理论知识指导,为学生耐心讲解常用的临床知识。让学生对神经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检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指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靠的解决方案。

(2)指导学生循证医学的基本知识,对循证医学资源数据库进行介绍、学习文献的评价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分析循证医学的结论等。包括EBM研究效果如何,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正确与否,力求为EBM问题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力求为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时必要的改革。(3)针对患者情况结合临床知识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最终决策。并且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加强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沟通,对患者出现的情形进行全面分析,锻炼学生分析患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信息的能力。全面培养见习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产生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在检验水准α=0.05的情况下分析两种带教方式下两组学生的成绩,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带教方案差异显著。

4.指标

对两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临床疾病诊断能力进行评定。理论成绩采用笔试方式,满分为100分,临床疾病诊断能力的评分由循证指导小组进行,满分为100分。

二、结果

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采用EBM带教的实验组41位见习生,理论知识平均成绩为(95.42±8.14),相比之下,采用传统带教的对照组仅为(84.78±10.47);临床疾病诊断考核中,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为(94.48±7.97),对照组仅为(78.45±11.54)。不难发现,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诊断考核中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