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专科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3-27 16:39:23

专科教学论文

专科教学论文篇1

1妇产科学的教学目的

在妇产科学教学中,首先应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即妇产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讲授妇产科学是为培养出合格的从事妇产科的临床医生、妇幼保健和助产师。其要求在妇产科学教学中遵循一条原则,即培养出具有能够独立学习、研究、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临床高素质人才,重视培养学生勤奋和钻研精神,培养学生对妇产科学浓厚的兴趣、临床思维能力和熟练的临床技能操作,还要重视培养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使其学会处理好医患关系,了解医院各科室的运作,熟悉相关卫生法规,有崇高的品行、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合格医师。

2妇产科学教学改革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教育和培养未来学者和临床工作者的重任。妇产科学教师帮助医学生,使其逐步过渡到没有教师的学习阶段。多年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师教,学生听,记笔记、背笔记,应付考试现象严重,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弊病,即只强调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教师争分多秒地满堂灌,学生不遗漏地背,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不能进行主动地学习与独立思考,联系能力差。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妇产科学课程的教学时数有限,妇产科学知识不断增长,教师应该分析知识的内容,用较少的时间把最基本知识(重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有效地承受负荷,将较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上,更多地提倡学生自学。改变自学能力差,独立思考、工作能力低,创新能力更低的状况。要达到上述要求,作为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如何搞好教学。教学作为一门学术性事业,是从自己所懂的事物开始,所以教师一定要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不能只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只有广泛涉猎各相关学科的进展,并在智力上不断深化,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小天地,这样其教学才能得到好评。教学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需要各种类推、比喻和形象来建立起学生兴趣和教师理解之间的桥梁。教学上的程序应当认真计划、周密安排、不断地检查、修改,并同所教科目直接联系起来。通常教师传授学生的是须要记忆并加以回顾的信息,也改造和扩展知识。通过不断阅读研究新的信息,课堂讨论,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自身也将被推向新的创造性高度,在教学、学术水平上得到升华,更上一层楼。好的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鼓励创造性思维地发挥,使其获得毕业后继续学习的能力。

3强调情境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结合学习目标,将临床病例作为重要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教材等设施,使学生主动对疾病地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有一个全面的自我更新认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发现和掌握的过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贯穿到从实习到整个妇产科学课程[3]。在课堂上教师适当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教学也是一种情感学习;教师展示出积极的态度,最终会使学生争取一个积极成功的妇产科学学习经验[4]。

4提倡学科间的交叉联系和新技术的相互应用

应重视妇产科学与其他基础和临床学科的交叉联系,在教学中要有一定学时安排生理、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学、CT、核磁共振成像、内外眼儿科等讲座;不断更新知识,将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讲授给学生,使其能够适应科学发展。如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无辐射伤害,软组织分辨率高,适用于妇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MRI所获得的图像清晰精细,显著提高了医生的诊断率,对早期肿瘤地诊断及预后评估有很大的价值,应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作为将来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学生,应了解和掌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教育技术向着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已进入到妇产科教学工作中,微课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资源,通过短视频记录,精确表述妇产科教学中的某一个关键知识点或难点,起到较好的辅助教学作用,将手术操作的重要过程进行录制,引入教学讨论,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注重科研能力的训练

临床医学生最缺乏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训练医生重视临床科研工作,培养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科研实例,介绍临床科研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其主动参加到科研课题设计、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及撰写科研论文中。重视基础医学科研,通过基础研究,将所获得的新发现、新技术、新方法转化为对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新药物研发的应用性成果,促进临床问题的解决。

6重视临床实训室的建设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实际操作训练是妇产科学的重要教学环节,必须重视实训室的建设,不断添加和利用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进行临床实践操作教学,培养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采取学生小组讨论式教学,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和观摩手术过程,然后由学生运用其学到的临床医学知识,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综合临床诊疗室、化验室及CT辅助检查的结果,对某项特殊病例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诊断的思路,思考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并提出处理和治疗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部分学生已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足。但传统的课堂讲授具有系统性、广泛性、深入性的特点,与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是妇产科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7采用新的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和考核方法

医学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医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适当的教育课程及高效的技能训练方法和相关的准确、有效的评估标准。其须要进行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评估标准的变革。借鉴北美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化病人(SP)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经验,结合医学专科院校职业化教育的特点,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能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医学生真正得到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医疗团队协作能力在内的全面培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目前专科院校正在努力地准备实行SP进行经典OSCE考试的条件,首先做到的是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前实施仿真型临床实践技能多站式考核,包括模拟诊疗站,内外妇儿科技能站、实验室检查站、医患沟通站等,创造出模拟手术室、模拟病房,甚至模拟医院等各种医疗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得到培养和训练,有助于医学生增强处理真实医疗问题的自信心。其次,要规范临床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操作,使每一个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快速发展的技能操作相一致,避免不同学历层次或带教水平上存在的差异,做到能够正确客观评估医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情况,达到考核评分标准的统一。

专科教学论文篇2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专科教学论文篇3

运动人体学科学是一门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相互交叉的学科。培养把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理论和试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1988年30多所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同意、备案,泰山医学院、温州医学院、赣南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6家医学院校相继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概论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运动练习学》等体育学课程列为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必须课程或选修课程。

最初,由于是医学院校开设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医学、生物学课程依托医学背景,而体育学教学,我们和体育院校相比,我们没有雄厚的体育专业师资背景,体育学理论课程由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教师担任,尽管教师具有多年的体育授课经验,和体育院校体育理论专职教师相比,还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现象。再就是从学生调查中显示96%的学生没有运动练习实践的基础,学生对体育学知识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差,经常存在教师讲课,学生茫然的现象。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体育学的授课质量。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内涵建设的发展,我们较好的完成了体育学理论的教学,在体育学理论教学中也取到了较好的成果。结合近年来该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的教学,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征,我们对体育学理论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加强教学管理,以科研促教学

充分利用2006年我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契机,充分探索体育学理论授课存在的师资情况,通过学校有关部门,从基础部体育教研室选调部分责任心强、有上进心、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到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理论教研室,相对固定了体育学教师的授课课程和探究方向,同时外派学习和进修。由2至3名教师固定教授1门课程,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术讲座等教研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省部级等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目前,教师承担校级课题9项,参加省部级课题3项,逐渐形成了教师人人有课题的良好局面。

二、师生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和学的方法

学生从第二学期就逐渐学习体育学的各门理论课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往往还沿袭着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但面对厚厚的书本和大量的生疏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如何才能把握和理解这些内容。作为教师,如何为他们架起一座从中学到大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熟悉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转变教师和学生思想,更新了观念,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推进了创新性体育学理论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密切结合学生专业特征,合理分配教授任务

俗话说摘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的体育学知识和运动技巧固然重要,学习方法及对正常人体的认知能力更加重要。学生将来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康复指导和医学相关的工作,不可能在学校把知识都学到,将来工作后还要对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细化、强化。对他们来说把握所有体育学理论知识显然不现实,能够更好地将体育学理论和他们的专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显然更为重要。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理论,了解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向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的影响和需求;教授运动练习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等课程,让学生理解、把握运动的基本规律、练习原则、练习方法、队员、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基本知识,结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大纲,重点突出“运动和医学”的结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为胜任未来从事的运动康复、体育健康促进、运动医学服务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法,使学生称为教学主体

主动式实践教学法正是基于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着眼未来而构建的,它主要是实行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PBL强调“先新问题,后学习”,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等重要,包括围绕新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而又稳定的新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学生是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是促进者和设计者。应用于体育学教学的主要过程是摘要: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针对某一阶段要学习的体育学理论内容先自学,在自学中提出许多新问题,针对新问题去积极查阅参考资料,并且寻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每组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新问题做中心发言,其他学生作补充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老师只是针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是老师,而是变成了学生。

五、增加学生体育实践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是从高中理科招生的,大部分学生没有运动练习的实践基础,学生对运动知识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较差,缺乏对体育理论现象和运动规律的了解,这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体育学理论。为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办法,也取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一,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组织体育术科观摩课,包括田径、球类及武术等课程;第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组织运动练习和比赛;第三,充分利用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体校、运动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运动现场情况。

六、积极开展网络教学

结合我校开展网络教学,体育学理论课程大部分进行了网络课程制作。通过网络课程的开设,补充了书本上没有且学生感喜好的知识;网上进行模拟测试,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视频资料下载观看,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抽象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喜好;通过网络教师及时布置作业,通过答疑讨论区及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困惑和疑问,通过交流,解决了学生和老师当面不方便交流的新问题,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密切联系程度。

总之,进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课程教学探索,主要是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专业特色,培养高级人才。以上是笔者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体育学理论教学和管理的一点心得,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摘要:

[1姚洪恩.等,办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理论和实践.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摘要:1.

[2李裕和等,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能力结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4)摘要:188.

专科教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

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3]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专科教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3]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专科教学论文篇6

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社会对汽车从业人员数量上需求很大,素质上要求很高。我们普通高等学校实用本科汽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紧随形势的发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本文就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实验室建设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关键词师资队伍实验室实用型综合型一、引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汽车从业技术人才,全国汽车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三十万从业人员,尤其缺少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我校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有实用本科汽车专业,开设汽车运用、汽车服务、汽车电子等与汽车有关的专业,这些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做汽车行业的实用型管理、技术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否尽快地进入角色,成为企业的专业骨干,是这种类型的高校应认真思考的问题。专业课教学是汽车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汽车人才规格的需求,专业课教学应该从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验实习教学,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转变。做到专业教育与生产服务、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能力,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们主要应从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加强实验室建设两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师资的问题是汽车专业技术教育中最最关键的问题。汽车技术已进入高级化、电子化、智能化的时代,汽车是机电一体的复杂设备,对当代汽车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如需要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可以看懂外文资料(包括进口汽车维修手册、检测仪器说明等);需要机电一体化的有机结合,即除了对汽车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了如指掌,还要熟悉计算机的使用操作;同时要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以便对汽车故障进行检测诊断;会挑选和使用并延伸设备的功能,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和消耗。学生进入校园的时候对汽车一点都不懂,经过几年的专业培养,我们要将其培养成汽车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师资。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学校方面要建立起一支过硬的、综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理论水平的提高。学校应鼓励、选派专业教师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位和理论水平。引进培养新师资队伍,努力打造一支与学校教育培训规模相当、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人才。(二)实践能力的提高。1、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活动,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2、根据专业需要聘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或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1]。3、教师自己担任的课程,自己亲自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和实习,改变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三)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汽车结构复杂,设计原理精巧,如汽车构造、汽车电器、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课程,有大量的图片,还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讲明白复杂的工作原理。为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应对专业教师进行计算机能力培训,教师自己会利用Flash、Photoshop等计算机软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动画技术以及生动的视频、音频辅助,使专业课内容得到充分的演示,代替过去的黑板上画图、挂图等形式,增大每堂课的信息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四)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竞赛。学校定期开展讲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技能竞赛等各种活动,正确引导专业课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促进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提高。[1][2][][]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一)缩短实验实习设备与汽车行业的实际差距。1、汽车发动机、总成、电器元件的先进性。学校里的实验实习、检测设备应跟上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对实验室设备进行及时地更新。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汽车的车型、结构变化频率非常快,如果实验室里的设备几年、十几年一成不变,则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就是“老古董”,根本没有就业能力,更别说竞争、发展能力。2、汽车发动机、总成、电器元件的动态性、完备性。实验室的设备大多是静态的。比如说发动机拆装用的发动机总成,一般是无法运转的,甚至缺少零部件。学生在拆装的时候就会存在“无所谓”的思想。在装配的时候,不能按照技术要求进行,无法确保正确的间隙和拧紧力矩,毕业后到真正的生产一线,面对要求装配出来能够正常运行的发动机,学生就无从下手。因此,应该多增添一些能够运转的机器让学生实验实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实际需要。(二)添置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汽车上电控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舒适性,与此同时,需要大量的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汽车进行故障诊断。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要会利用检测设备对车辆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故障分析的。所以实验室应该大量添置维修企业目前广泛使用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如电控系统故障检测仪、示波器、四轮定位仪、尾气分析仪等检测诊断设备。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学会这些设备的使用,这样踏上工作岗位后会很快进入角色。(三)进行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放不仅能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训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和钻研精神。1、时间开放。一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实验课没有很好掌握的内容进行复习;二是除大纲中制定的实验外,由教师确定新题目,学生选题,在课外进行实验操作。比如,可以由企业的技术人员根据汽车维修诊断实践确定一些实验项目,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2、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的开放要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必须在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和实验类型多样化的背景下,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例如,设计性实验,教师在实验指导书中只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实验仪器设备,而实验方案、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均由学生自己完成[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努力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学生在实验中碰到各种具体问题,教师进行指导,使实验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体。即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应用理论知识,养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良好作风。四、结论总之,我们普通高等学校实用本科汽车专业教育应能看清形势、善于总结经验、虚心学习、勇于实践,教育目标从主要培养理论型科研人才,向主要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转变;教学理念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和实践同时都重视转变;教学方法从单一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从少信息量向多信息量转变,培养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一线的应用型、创新型、发展型人才。参考文献1.杨金栓.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改革理论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42.金慧.关于实验教学开放若干问题的探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9

专科教学论文篇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专业实践实习能力是学生今后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的根本,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对于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增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教学能力、课间活动组织能力、竞技比赛的组织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加强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也是学校了解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学校能够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方案,从而培养一批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避免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

2.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做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因此,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不够重视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弊端。而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必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运动技术水平。学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就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学校对学生实习环节的忽视或走过场,会导致学生知识僵化,不能学以致用。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践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存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管理较松懈、实习考核评分不严等问题,造成多数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积极性带动不起来,不能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目标。还有很多学校将见习和实习都安排在大四进行,在这一阶段里大多数学生都在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来好好地完成教育实践和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效果、实习的质量。

3.课堂实践教学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只起到理论灌输的作用,以学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为目标,忽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的结合,不追求精益求精,容易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学生实践的质量,有大部分学生的实践与理论不能融会贯通。而在一些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又将专业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放在首位,忽略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技术与理论知识相脱节,导致部分学生只懂技术,而讲解不到位,更有部分学生只讲解不做示范。

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比较浅

现在许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并没有对实习给予高度的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作用,使他们在体验学生这一角色的同时,又能体会到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实习质量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育实习的目的和任务不清晰,实习学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指导不全面,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不把实习放在自己的规划之中,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实习工作没办法顺利完成,很多大学生的实习都是由学校强制约束完成的,而并不是自愿完成的。

三、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能力的途径

1.优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课的时间和上课次数,给予学生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学习时间上的保障,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只有大量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才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要优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程的考核体系,将书面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明确实践能力考核在学生成绩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教学实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

2.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

由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就个性张扬、不拘小节,所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是高等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身体素质的高低安排体育活动,把握住学生的特长以及个性,便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促使学生更喜欢体育活动。

3.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是一项身体和心理相结合的运动,大多数活动不仅仅讲究的是体力,更需要智力的配合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理论技术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对该学科有更深刻的理性认识。积极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们不断努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消极被动的思想状况却会使大学生迷茫、彷徨、消沉,最后导致学生没有自信心,一事无成。

4.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工作,并尽快确定科学、合理、完善的评价方法

专科教学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更新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当今的教育教学在继续关注3T(teacher、text、test)的同时,已经把重点转到了对教师的关注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这一行业从职业(vocation)向专业(profession)的层次跃变。这一跃变将教师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校本科研、教师专业生涯发展、教学团队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并成为学校的立身根本。

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的观点:我们不缺校长.缺能够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的学校领袖(schoolleader)。新形式下的领导理念。对校长的要求已不再仪仅是学校事务的管理者,而应该成为一"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的.集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和评价专家为一身的学校领袖。

我们不缺教学能手,缺能够引领教学团队的教学导师(mentorteacher)。长期以来,教学被看作是个人化的独立试误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次上。这一状况既影响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播,又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如果能够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予以推广,那么,教学导师将不只是带动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校的发展,而是会引领一个地区、一个城『苻,甚至于更大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对教育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教学导师必备的素质,而确立以教学导师为核心,由教学导师引领学校教学团队的发展,将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地位。

我们不缺教书匠,缺的是教学专家。中国古代将教师称为舌耕者、教书匠,这些占老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而教师自身的惰性也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形象。一教师教书30年,只是把第一年的经验重复了29次而已。欧美各国将备课称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课前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把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评价、教育测量、情境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设计。这样的备课,无疑会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进而提升其社会地位。

我们不缺数据,缺对数据的量化分析。每一位教师手中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着的可能就是新的教育观点,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量化数据,挖掘财富,将会使教育教学升到更加科学的层次。

我们不缺经验总结,缺带有科学态度、富含科学精神的教育科研论文。教学经验总结看似平淡,但是,一旦给以教育教学理论的充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并加以规范化的文献检索和引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经验总结将会得到升华,并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提高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学校领袖、教学导师、教学专家与一般的校长、一般的教学能手、一般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够有效地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能够收集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这也是当今的教师教育和教研所关注的问题。圜明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破片面强调教师的定向和计划培养的框框,引进竞争机制,设霞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突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性及措施

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CarnegieForum)和霍尔姆斯协会(Holmesgroup)分别公布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和《明天的教师》(Tomorrow’STeach—ers),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professionalism),强调学校教育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要建立与教师专业相适应的衡量标准;教师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符合专业标准的教师。自此,在美国掀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并波及其他国家,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师专业化热潮。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1.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壤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如何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呢?

(1)依靠制度创新,注重为人师表。从客观上讲,要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法》,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和运行机制。从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应进一步落实教师“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的指示精神,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聘任制,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此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应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指标,坚决抵制教师对学生的歧视行为和不平等对待行为.坚决取消品德不良、影响恶劣的教师的从业资格,而对于那些表现突出,成绩卓越的教师,则应给予表彰,并且要树立典型,在舆论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氛围。

(2)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道德判断能力。一方面,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系统地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使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首先鼓励教师参与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活动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因为批判思维能力足教师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

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等。因此,批判思维不仅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可以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员联合.共同组成科研小组,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合作意识,可以使教师掌握一整套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术研究活动,能够使教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2.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1)强化政策导向,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围绕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制定一系列取向明确、调控力度较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使广大教师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努力营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

(2)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共生机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的人是不能存在的。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是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促使教师围绕学校共同目标,持续不断学习,体验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在相关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与发展,形成教师与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共生机制。

(3)引导自主实践,实现每个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在于教师自身。教师自身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活力,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力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激发内驱。“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资源。”13l激发和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这种内驱力来自教师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于面对教师改革、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自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教师的驱动力,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着重新“洗牌”,教师要想在这场“牌局”中赢得主动,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投入课改,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变革行为,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直至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其次,实践体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很多都是过去的专业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应以研究、体验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促进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在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和教育家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有利于充分认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现实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质量问题。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关注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对高师院校提出挑战所带来的反应。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非师范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对传统的以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可预见的严峻挑战。再次,关注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在逐步强化其专业化特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最后.关注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因人才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深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方式。这一切都要求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构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