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8篇

时间:2023-03-28 14:59:13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问题与对策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1000万户,约占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实现利润和出口总额为60%、40%和60%,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1978年至1996年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1998年中小企业吸纳国企下岗职工约460万人。非国有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尤其是在接纳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一批中小企业在国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又进军国际市场进行海外经营,有的中小企业开始在境外设厂布点,更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使自己在国外有了很好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主要体现于民营企业的商品出口、海外经营上。自1978年以来,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开始有少量直接出口,90年代随着三资企业自营出口的增长,到1998年民营企业的直接出口比重已上升到47.3%.成为我国出口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大约有150家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被赋予自营进出口权,而且涉及的行业也相当广泛,且有一批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境外设厂办点.如江苏三星绣品集团,先后派出个体和私营业主120多人次.在lO多个国家创办了3O多家境外私营企业;北京时代集团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一家老牌的外国仪器公司,使自己的产品占领了很大一部分欧美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或通过外贸出口或通过出口商品生产等形式,参与国际竟争。综观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规模偏小。海外市场狭窄,市场过分集中.占领的市场大多是亚洲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多半集中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欧美的则很少,其产品覆盖面也十分狭窄。尽管有外向型经济活动,但普遍没有形成规模。我国浙江一带中小企业走出国门的多些,但内地边远地区走出去的企业则较少;走出去的企业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则更少.

(二)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离,外向型发展仍处于相对幼稚水平中小企业产品档次不高,质量普遍低下。形式单一、老化,出口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附加值、科技含量低。从商品结构看.出口的产品中多是服装、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或机电、成套设备出口极少。

(三)中小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懂得海外经营的人才更少,使其管理水平低下目前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人才缺乏,且人员素质低下,国内从业人员多半是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职工、民工、文化水平低的人。加上中小企业主对海外经营培训不重视,使得海外经营人才更加缺乏。根据对四川省200个私营企业的调查表明,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私营企业主占总数比例仅为14%中小企业用人制度上采用“任人唯亲”的家族管理方式,与国际上通行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势必影响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中.利用国外的生产要素少如: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少.即在国外建立的合资企业较少,弱化了中小企业海外竞争的能力和进行研究开发的势头,国际营销网络面狭.不成体系。

(五)中小企业海外进行直接投资的行业多半为劳动密集行业尽管有其优势,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二、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多头管理.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机会减少、成本增加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依然按照所有制部门及区域,分由经贸委、科委、乡镇局、工商局和工商联等部门管理。由于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致使口径不一,管理分散,地方企业无所适从在项目审批、产品鉴定等方面职权不清,多方插手、重复收费,“三乱”现象极为突出。加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造成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定位、资金投向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办理商务出国的费用高、环节多、效率低,往往使中小企业坐失商机。

(二)融资困难,告贷无门.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后劲不足资本经营是中小企业海外经营乃至生存的最关键一环,然而由于我国大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政府对民间金融机掏采取抑制发展政策,致使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出现:1.资金供应不足。目前我国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加之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后权利上收,而以中小企业为放贷对象的基层银行则是有责无权,有心无力;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逐级下达“存贷比例”,使本米就少的贷款数量就更为可怜,贷款供应严重不足。2.中小企业寻保难。因为中小企业多为租赁经营,无不动产作抵押.因而为中小企业担保的机构就少.担保的品种也就单一。此外,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放贷的责任大,直接融资无渠道等,也影响了其融资能力如:福建省中小企业约52%无力从银行获得贷款,致使21.6%的中小企业开工率低于50%;73%的小型企业开工率低于80%。3.扶持不足。8O年代国家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发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些政策逐步取消了。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不但很少得到优惠,反而由于各级政府热衷于大企业、大集团的建设而遭冷落和不公。

(三)政策不公。市场无序。增加了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大企业才代表工业发展的未来,才能为国家工业化作出贡献。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极大繁荣了我国经济.但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却认为.它们与大企业争资源、争市场,大量生产伪劣产品,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将加强大企业同发展中小企业对立起米。这种观念也影响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使我国出台的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呈现出一是短期性,二是不公平性,致使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近年来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私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上也存在着不公平性。具体表现在:

1在税收政策上,国有企业可先缴后提,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中小企业特别是个私企业往往是小额纳税人,增值税发票难以抵扣,实际税负增加;个私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的现象等。2在土地政策上,我国中小企业不能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税减免等政策。3.在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愤结构,中小企业无此厚遇4.在行业准入上,中小企业尤其是个私企业还受到诸多限制。此外+市场交易规则缺乏,市场秩序混乱。加之一些部门执法不力,使中小企业正常经营困难重重。

(四)加入WTO后。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拓展竞争将更加剧烈加入WTO后。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机遇+使其进行海外经营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但不乏挑战因素的存在。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扩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1.加入WTO后我国中小企业将面临国外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严重打击;国外高精尖产品一方面冲击我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占据了许多海外市场,使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有较大难处;2.加入WTO以后+我国中小企业将受到已加入WTO的发展中国家同类企业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产品如印度等国的产品也在国际市场上与我国中小企业分争海外市场。这两方面将会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海外市场所占的份额大小。

(五)自身因素制约其发展,致使其海外经营步履放慢除上述企业的外部问题外,就中小企业自身而言,主要有企业体制和组织制度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有差别、企业技术含量不高、开发能力不强、盲目投资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使企业产品档次低、中小企业的海外拓展的步伐要比其所预想的缓慢。

三、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优势

尽管中小企业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就此否定中小企业有走出家门跨人海外市场的能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仍然存在着优势.既存在着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也有自身积累的勃发力。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给中小企业海外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走出国门,融人世界,这是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将使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中小企业也将获得一个多边、稳定可预见的公平竞争环境,使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有着良好的机遇:1.WTO要求实现多边、无条件、稳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将使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等方面,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享有同等权利.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WTO要求放开资本市场,允许外资银行进入,将使中小企业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获得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机会;3.WTO将加快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地域不再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它将具备与大企业竞争的能力;4.WTO将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成为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更加便利海外扩展。

(二)中小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具备海外扩张的能力中小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拥有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加之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已走向国际市场,积累了一些海外经营的经验。这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为乡镇企业,其产品乡韵气味浓厚,可以弥补海外行空穴,扩张我国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加之中小企业灵活性,应变市场能力强+能够适应海外市场的风险,较容易利用跟进原理占据海外经营市场。

四、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对策

自9O年代来+中小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席卷全球,中小企业走向世界进行海外经营不仅是中小企业一种明智选择,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第二次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深化国企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已有13万多家乡镇企业的产品走到国际市场,有6300多家的乡镇企业办了跨国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使之成为拉动整个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国民经济的火车头。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中小企业海外经营的成本,解除其经营的后顾之忧。具体对策如下:

(一)政府应在理念上扶持.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在理念上、观念上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体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理念.不应该考虑企业的姓公与姓私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标准来对待。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客观标准做好中小企业的扶持工作,“加长”政府“有形的手”为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样才能使中小企业轻装上阵,为其海外经营减压减负。

(二)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保证中小企业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中小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企业的运动过程实际上也是资金的运动过程,如果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得不到保证,企业就很难顺利地开展自己的业务。为此要做到:1.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应尽快开通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选择地开展“创业板”试点,改变中小企业过分依赖间接融资单一渠道状况;2.扶持建立和重点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中央、地方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并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排队,按照“优先支援企业”、“有条件支援企业”、“其它企业”的顺序,在数量上保证供应,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如我国经济学家董辅{n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民间担保公司,利用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保证我国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大竞争中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外贸体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扫清障碍.铺路架桥中小企业管理应按照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结合当地机构改革的实际,进一步理顺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尽快明确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以形成全国纵横贯通、上下联动的中小企业工作网络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营,工商登记手续十分繁杂,曾存在着多头审批的现象使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面临着许多不便今后,要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简化审批手续,节省审批时间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发展空间。

{四)强化政府在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功能政府在中小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工作,主要有:1主动与相关国家签定双边协定,为中小企业提供双边的法律保障。2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搜集中小企业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经过必要的分析和加工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以保证中小企业作出准确的判断、决策;3提供中介服务,为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经济协作以及企业的产品出口等牵线搭桥;4.加强培训服务,政府应举办各种跨国经营跨国管理培训班,使中小企业经营者经过培训获得相应学历,并鼓励他们出国考察,掌握新知识.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为他们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5.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诊断和经营指导服务并借鉴国际上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中小企业。6为中小企业提供海外投资保险,中小企业到海外办厂遇到的风险比国内大,除中小企业自身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外,我国应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全国性的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专门负责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政治、经济类保险。

(五)搞好技术创新.促进特色经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世界上产品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中小企业在市场中拼搏如果不及时更新设备,开发新产品,使之潮流化、个性化.则很难保持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产水平低、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围绕现有企业母体加大投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产品的升级和技术创新,从而把中小企业从依靠简单量的扩张、生产一些档次不高、重复建设的产品,转变为依靠科技,搞深加工,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并积极走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的发展路子,重新调整产品的市场定位,找准切A点,在产品、工艺等方面积极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努力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市场的联结。同时,还要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同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的开发。处于产业上、下游的企业要加强配套,形成合作群体。

(六)中小企业要重视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海外经营的能力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素质,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力、组织力、观察力、协调力等综合素质,我国中小企业高级经管管理人员,一部分是受计划经济教育过来的,另一部分是新起的私营企业家,他们对科学、严格、系统、规范、动态的现代经济管理认识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入门。人才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中小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和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就必须有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规划与惯例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此中小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调动高校力量,开办各种培训班.建立有效机制,培养海外经营人才使其具有跨国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其驰骋市场的理性能力。超级秘书网

(七)依托大厂求生存.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无论是打进国外市场,或是保存国内市场,都要靠竞争力强的强势企业作为先锋和骨干队伍。中小企业要抓住国内大型企业资产重组和经营战略调整的有利时机,以不图所有,但图所在的眼光,主动与太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通过对太企业上下游产品的加工制造,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创造机会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投资者采用联合、兼并、合资、合作等形式,达到中小企业供梯上楼、借船出海的目的。

(八)搞好市场创新,强化网络营销,扩大海外营销市场份额面对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必须改变“重生产,轻销售”的观念,搞好市场创新,强化网络营销,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加入因特网,组织精兵强将研究信息和开发市场,扩大市场范围,积极推出商业化绿色食品,力争在电子贸易时代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中小企业在拥有的一定营销网络基础上,扩大延伸原有的网络,积极推进发达国家如欧美等国的营销机构,形成一个地区完善的、布局合理的全球营销网络。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校医院,原有的公费医疗体制已逐步被医保所取代,高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高校医院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边缘的问题。一方面,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能否吸引和留住患者,成为关系到医院生死存亡的大事;另一方面,校医院作为高校后勤的一部分,普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这就决定了他们迫切地需要解决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同时又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社会功能,如预防、保健工作,计划生育管理和红十字会管理功能等等。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低成本、高质量为病人提供服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建立和实施以成本核算为核心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非赢利性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

高校医院与其他医疗机构不同的是,它属于双重领导,行政上隶属于学校管理,业务上由卫生系统指导进行。高校医院实行成本核算,首先能够建立符合高校医疗机构体系的收费标准,既能管理好学生的公费医疗,又能满足医保病人的需求。其次,有利于强化医院的成本意识,杜绝浪费,鼓励医院在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讲求经济效益。合理地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合理确定各科费用的升降幅度,利用医院的资源,改善服务态度,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医院的效益。第三,鉴于高校医院都有管理学生公费医疗的职责,应将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分别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更好的管理公费医疗。第四,是医院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提高医院质量管理和增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管理组织,可以加强监督和检查工作,对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情况都可以做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加强物资管理,实行以实物消耗为主的医疗成本核算。

一、管理体制:成立校医院成本核算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和财务人员等组成。其目的是:负责医院经济管理工作,医院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增强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医院实行成本核算的先决条件;配备专职成本核算会计人员,负责全院各科收入、支出的核算与分析工作是实行成本核算的必要条件;医护人员对成本核算的支持和拥护是成本核算能正常运行的基石。

二、具体办法

划分核算科室:划分原则是科室的收入与支出相对统一的进行单独核算,可以在门诊划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治疗科室三大类别,根据需要可以再细分,病区可以将每一病区医护人员作为一个核算单位。

核算原则:以科室为单位,按收入扣除成本及管理费后,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确定合适比例进行提成,科室内部自行制定分配方案。

制定核算办法:首先要制定一套成本核算的实施细则,要求核算科室的成本管理指标与该科的经济责任、经济效益挂钩。收入相对单一,成本项目较为复杂。成本项目:(1)租赁费:包括固定资产租赁费和家具租赁费,固定资产按原始价值划分不同租赁年限,承担相应设备租赁费,科室增加或减少固定资产必须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开据证明,报核算部门相应增减租赁费,固定资产租赁费提取原则为当月增加不提,当月减少当月照提;家具租赁费按科室实际人员平均分摊计算。(2)医疗耗材:在药库、供应室、制剂室、设备科、保管室等科室领用的消耗性材料,由供应各科汇总报核算科室,直接计入科室成本,若科室当月领用金额较大,可分期摊销。(3)人工费:包括本科人员工资等(含本科临时工人员工资)(4)其他费:包括印刷费、水电费、电话费、洗涤费等等。

非赢利性医院成本核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坚持把好公费医疗关的前提下,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特别要处理好成本核算与医疗收费的关系。核算主要是科室的收与支,因此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室成员的奖金,总会有一些乱收费的苗头出现,这是不允许的。

2、实行成本核算后,要常抓不懈地把好质量关,不能单纯的为了节约成本,把该做的不做;该检查的不检查等,留有医疗隐患,这就势必影响医疗质量,这也是违背了开始进行成本核算的初衷。当然也并不是说实行成本核算以后,科室就有任意开支的权利,医院的各种费用应有预算,建立完善的审批制度层层把关,实行财务“一支笔”做法,有效地控制支出。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3

为了在上海的零售业市场中取得优势,沃尔玛和家乐福纷纷提高了在上海地区的规模和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建设,不断扩大自己的覆盖范围。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型连锁卖场的门店数量大大增加。沃尔玛一直在不断创新零售供货模式,由于采用全新的物流模式,沃尔玛在物流成本上低于同行业,使沃尔玛一直有着比对手多2.5%的利润,这个利润就是沃尔玛在流通环节上省下的成本。在上海地区沃尔玛建立了20多家本土的配送中心,并根据配送中心位置而设计配送范围,这种体系的建设使沃尔玛在商品的更新上大大加快,它的平均时间约为2天,而家乐福约为5天,在这点上沃尔玛具有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沃尔玛具有自己的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在该技术的帮助下沃尔玛的运输路线得以不断优化。沃尔玛的运货成本约为3%,而家乐福在4.5%左右,这种先进的供货模式使得沃尔玛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而在2006年以前,家乐福一直是中国地区的门店数冠军。表1显示的是家乐福与沃尔玛2012年度在上海地区的门店数量,在上海地区,家乐福的门店数量大于沃尔玛,在门店数量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二、沃尔玛与家乐福在上海的经营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2010年度上海市的GDP达到17165.98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零售业所在的第三产业总值达到9833.51位居三大产业之首,消费品销售总额由2010年的6036.8亿元达到2011年的6814.8亿元,显示了上海在全国经济方面的优势地位,也展现了包含零售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2.消费者情况分析。

对于连锁企业而言,消费者人群的收入情况、消费习惯、消费者结构是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营销策略的制定。相比全国其它地区,上海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较高,因此其消费层次以及消费水平相比其它城市都处于较高的位置,形成了上海本地的消费习惯。连锁企业在制定经营模式时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构成群体,根据资料显示,大卖场中的购物人群大部分由女性构成,女性购物时喜欢比较商品的异同,根据消费习惯在设计商品结构时注重商品种类的齐全。顾客群体中绝大部分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因此超市在其商品的价格定位以及商品的设定时需要针对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行设定,达到以合理优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3.企业内部情况分析。

沃尔玛是世界最大的连锁零售企业,其门店遍布全球各地,在全球多国都设有门店,全球员工人数达到210多万人。而家乐福集团现有的营运单位已经超过了11000家,其卖场已经扩大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比较家乐福与沃尔玛,家乐福的特点在于以大型超市、大卖场超市、便利店、超级超市、折扣店、以及电子商务等业态实现规模经营;沃尔玛的特点在于“帮顾客节省每一分钱”,“一站式”的购物新概念以及山姆会员店的开设。就世界范围内的零售业市场而言,沃尔玛明显超于家乐福,但是在中国市场上,家乐福却占据了一定优势。

三、沃尔玛与家乐福在上海市场经营策略比较

1.沃尔玛与家乐福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店铺选址。

家乐福将目标市场锁定为大中型城市的中产阶级家庭。根据家乐福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调查研究显示,中国目前的阶级分层以及较高阶层的消费情况都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类似,中国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中产阶级家庭,这类消费群体比较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注重商品的质量以及后期的延伸服务,他们成为了家乐福消费群体的主要力量。从选址上来看,上海的家乐福一般都位于商业圈的中心地带,如古北、中山公园、虹口等,周围道路宽敞,交通方便,周围的住户很密集。同时,其周围的人流量比较大,消费者的收入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且能够保持稳定,能够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一次性购足的要求。沃尔玛的业态主要包括了超级购物广场、基于会员制度的山姆会员店、方便小区人群的社区店等。沃尔玛在上海地区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以城市中心的周边作为其发展零售业的细分市场,逐渐扩展到整个上海地区。

2.沃尔玛与家乐福商品配置与陈列对比。

家乐福的生鲜食品配置最具有特色,其生鲜配置区内,生鲜产品的品种齐全,其价格也往往很具有吸引力,生鲜区域的陈列整齐,配有辅助的措施和相关的知识信息让顾客拥有美好的购物体验,最当季的产品都被陈列在最能吸引注意力的地方,配有大的促销价格形成了强有力的购买吸引力。以家乐福的酒陈列区为例,家乐福的酒陈列区域面积明显高于其它超市,让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陈列区域所带来的震撼也会吸引消费者,而服装类则由于竞争优势不明显,家乐福给予的空间和布局显得比较局促。以两层的沃尔玛为例,其中一层往往集中了食品、生鲜与休闲区域,而另一层则是主要由非食品类组成。无论是沃尔玛还是家乐福,都紧紧抓住非食品类的高组合型、高毛利型特点,在卖场布局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个部分的面积优势。沃尔玛善用关联性销售,在其卖场中总能发现某一类商品的关联商品刚好就在其附近,由此形成关联性商品带来的自然过渡。例如由清洁用具向洗具过渡,关联性商品使顾客能够一次性购买所需要的所有物品。在家乐福,反季的商品比较少,而当季的商品则占据了大量的面积,例如夏季时家乐福会有大量的面积去摆放凉席、空调被、风扇等,为顾客营造一个清凉的世界,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沃尔玛则擅长对于当季商品进行堆积化销售,用商品的数量效应形成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沃尔玛对于商品的陈列有着自己的标准,每一个商品放在哪个货架的哪个位置都会有着明确的图纸指示。

四、结语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4

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QQ、微博、微信、米聊等社交化网络平台不断涌现,市场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一方面,消费者产品需求变化更大,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必须经常推出新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产品,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产品,这就要求企业不能再采用大规模生产模式,而应追求大规模定制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企业可以低成本地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可以低成本地吸收消费者参与设计,并与其它企业协同进行设计、制造、销售等活动,这样不仅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也缩短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周期,提高了快速响应市场能力。

2网络经济对中小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网络经济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企业运营方式,它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中小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

2.1对生产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生产要做计划安排和有效控制,日复一日重复生产,对生产进行持续改善。因此,中小企业常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虽有利于职责的明确,但各部门交流不畅,对外在环境变化反应缓慢。网络经济时代具备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更新也快、信息媒介多样化的特征,因此要求生产组织结构反应灵活快捷。需要减少管理层次和增大管理幅度,调整部门职能化的单一组织结构形式,注重采用基于业务流程和任务导向的团队小组工作形式,让组织结构富有弹性,能适应企业之间联系更加快捷、共享过程控制和利益的企业间动态联盟组织构建的要求。

2.2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1)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改造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使信息流与物流传递速度提高,生产商之间、生产商与消费者以及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和物料的传递更加快速准确,有效提升了生产商的市场适应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与整合,使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成为趋势,企业生产的适应性与敏捷性大大提高。基于Web技术的ERP、CRM和SCM管理软件的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传统制造业的运行效率;

(2)网络采购不仅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

而且提高了采购的透明度,降低了采购人员的成本。中小企业还可联合其它企业进行网络集体采购,提高采购议价能力。

2.3对生产运作模式的影响

(1)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变。

企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众多方便快捷的企业与顾客双向交流方式,可以让全球各地的顾客能及时了解企业的产品信息,提出意见,参与设计,如海尔的众创意社区、小米的手机社区、宝洁的创新社区等。因此,在工业经济时代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模式已不适合网络经济时代的需要,大规模定制在网络经济时代成为现实;

(2)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的调结构进程,实现了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并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3)从实体经营向虚拟经营的转变。

中小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虚拟经营有着内在的需求。虚拟经营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环节,将其它业务环节通过联合、委托、外包于其它企业,借助外部的力量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运营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这种虚拟经营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3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生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对策

3.1重塑企业文化

管理变革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员工的支持。中小企业在调整转变生产运营模式以适应网络经济发展需要时,不能忽视员工的主观能动作用,而简单地让员工执行。否则,员工会由于对新的管理模式不了解,思想上可能出现抵触变革的情绪,导致拒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对统一员工思想认识和行动的作用,在转变生产经营模式之前就要重塑企业文化,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新的经营理念、人才观、发展战略等通过各种宣传、培训等形式灌输到每个员工,使得员工能够认识到生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从而为生产运营模式的顺利转变提供思想基础。此外,网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塑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3.2制定信息化发展实施战略

中小企业要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明确信息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建立企业网站、实施生产运作过程信息化、数据处理信息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步应用ERP、SCM或诸如酒店信息管理系统之类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管理软件等等,以上信息化措施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的制定。中小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统筹考虑,确定信息化目标、实施步骤、实施重点等,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组织实施,加强领导和控制,确保信息化实施取得效果。

3.3组建专门化网络信息部门和队伍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而推出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如近一两年获得广泛应用的微博、微信、互联网金融、LBS定位寻找附近的人和商家、O2O、二维码、手机支付等等。为跟上网络经济发展的节奏,及时创新和应用新模式,提升企业的网络信息化应用水平,中小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网络信息部门,如设置电商部、网络营销部等,组建一支熟悉网络运作和懂信息技术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专门负责生产运营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及时将最新网络技术和商业模式消化吸收并提交网络信息化建议方案,供企业主决策。另外,要将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列入员工培训计划,提高员工整体的信息化素质。

3.4提高电子商务参与水平

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不再只是一种选择,每个企业都必须是一个电子商务企业。现有中小企业信息网络应用大多只是处在浏览网页、收发邮件、office办公文件处理等阶段,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水平还很低。电子商务能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机会,使中小企业节省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的支出,规避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与资金短缺的缺点。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方式很多,如通过B2B、B2C平台(如阿里巴巴、1号店)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开展市场调查、产品信息、接受客户订单,通过搜索引擎、网站推广等扩大企业知名度,促进销售等等。

3.5应用新型生产运营模式

(1)对制造型中小企业实施网络化制造,建立动态联盟。

网络化制造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集成,建立起企业开展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设计制造、网络营销等技术环境,从而实现供应链协同、产品商务协同、产品设计协同和产品制造协同,因此能够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并降低研制费用,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对服务型中小企业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5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建筑行业及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将直接影响着其在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地位,随之会出现各种经营管理模式风险,而这些风险很可能就会危及到整个建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投标风险,该风险包含了投标过程中的全部成本,低价中标造成的建筑企业压力,该风险主要是由于建筑企业成本控制意识不强造成的,同时还会扰乱整个建筑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财务风险,因为建筑企业承担的建筑施工项目都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而且回收的周期也比较长,这样难免会出现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正常施工项目因此而不能正常运行。因此,建筑企业要提前避免资金问题造成的银行利息负担、坏账风险等问题;三是合同履约风险,部分建筑施工合同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导致建筑企业在施工中垫资情况的出现,使得建筑企业承担着较大的建筑负担,极易出现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基于上述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模式风险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必要加快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在我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建筑企业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然要克服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仅仅抓住创新的契机,立足内外环境,明确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出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经营战略。

2.1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单纯生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部分企业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束缚下,不积极改革创新,导致其在经营管理中不能顺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企业缺乏发展后劲。因此,为能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建筑施工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要主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坚持以改革为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强自身成本意识、风险意识与效益意识,从管理思想上实现根本性的创新。

2.2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既包含了建筑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施工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又包含了建筑企业的经营战略、理念、决策以及市场分析预测等。因此,如何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也是目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创新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应当从单一的生产管理实现向复合企业经营的转变,把企业作为市场的一个“细胞”,放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进行管理、操作和运营;二是建筑企业要能够准确、全面的捕捉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同行的经营情况、技术实力及竞争水平等,关注国家在建筑行业中推出的一些新的政策及规章制度等,实现对建筑领域各种信息的有效把控;三是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将价值流放在中心地位,实现由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创新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经营,创新经营管理对象,全面把握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资金、成本、利润情况。

2.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进行有序管理的重要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效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是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收益与员工收入、责任成本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强化其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

2.4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建筑企业的性质及经营内容来看,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把握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及劳务层次三者的定位,即处理好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以及施工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公司总部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与以项目经理部为代表的项目管理层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都以促进建筑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主要目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其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企业层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而项目管理则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承担着合理配置各种施工中的生产要素的责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要确定和处理好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3结论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中小民营企业为了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实现扩张成长的目的,多元化战略成了中小企业的重要战略。中小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过程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有利于成功的优势,因为对比大企业而言,企业间竞争不只取决于资金和规模、创新、决策能力和机制等重要因素。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却仅为3.7年,除了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资源有限外,企业管理模式造就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战略不明确、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等一系列问题,更是决定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最终宿命。由此,在中小企业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当企业不具备资源竞争能力的硬实力外,更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软实力来保障企业稳健发展。因此,对我国多元化发展的中小民营企业,研究其管理模式与经营成败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献综述

从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的众多文献资料发现,研究的方向多集中在中小企业多元化的路径或模式的研究,比如对多元化企业的全方位思考(谢爱华,张玲,2001),研究了中小企业多元化的动机、需要的条件和多元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基于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分析(张会锋,2012),是以个案的方式研究了某企业多元化特征、模式及其对策;基于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杨明明,洪德胜,2014),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得到多元化程度与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对中小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风险研究更多,如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形成与度量(戴开富,谭静,2007),探讨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的度量原理与方法;试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控制(葛干忠,郑升,2008),文章构建了多元化经营风险控制体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风险控制策略,特别强调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及管理资源对多元化的成败起至关重要。对管理资源,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得出:实行多元化经营,需要有相关人才的储备、良好的管理制度及适当的组织结构;这就对企业的管理资源提出了要求,第一是要有合适的相关人才,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二企业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利于有效的驾驭起新的经营局面,使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多元化程度相适应;第三适当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要建立一个精干的以事业部为基础的结构来管理各项业务。本文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过程如何预防风险的要求,基于管理资源的理论观点,以案例对比的方式,研究高效的管理模式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1.研究内容

企业现代管理模式是指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企业初创时期,事务相对简单、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也还没有十分宽泛,因此可以采取直接管理的方法,尤其是是中小民营企业或家族企业在经营规模和业务领域还不大的时期,采用直接管理是十分有效的。比如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但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管理方法就需要随之创新和优化,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合理科学地、单一或复合地加以运用,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这就是说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应以制度化管理模式基础下,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实现一种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使企业的一切工作在人本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架构框架内进行,即让人本管理统领企业的一切工作,取得预期经营绩效。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对比分析两家企业随着多元化扩张发展,企业对亲情化管理模式、友情化管理模式、温情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制度化管理模式统称传统管理模式的应用情况,论证企业能否成功转化或变革成高效的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即从管理模式的管理-监督-监控-管控-治理五种管理方法的演进,最终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

2.研究方法

本文是采用案例研究的常用方法———扎根理论方法,案例的选取是理论抽样。由文献查阅发现,几乎没有文献从对比式的角度研究分析管理模式对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影响。而关于大型民营企业或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不同水平的规模或资源能力的企业,可比性和借鉴性不强;而多元化经营的中小民营企业众多,个案研究也难于实现代表性。所以本文选取同行业的两个企业,目的在于规避企业受多元化路径因素的影响成分,而重点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败的重要原因。本文完全遵循研究对象的真实展示,围绕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过程管理模式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带任何假设(但是带入相关范畴)进入相关资料的分析,仅就选取的两个研究对象———花都尚美集团和广州穗深集团两家企业多元化战略经营的不同管理模式下经营成败的实证研究。

3.研究设计

根据案例研究典型性的要求,同时为了规避因多元化战略类型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了行业差距很大的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一家是以“公司+家户”型畜牧养殖和饲料加工为主,辅助种苗培育、药物生产、肉食品加工的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广州穗深集团;另一家是以研-产-销数码箱包产品为主,矿产物流、金融服务、生物或新能源项目开发为辅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花都尚美集团。对广州穗深集团研究的方式是采用历史记录资料研究,由于本人(作者)是本企业的高层管理员,通过回忆和资料记录能真实呈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而另尚美集团是以访谈的方式对企业主也是企业总经理进行专题访谈,由总经理口述企业管理的情况,通过记录整理形成分析资料;最后对比分析随着企业多元化发展两家企业取得不同的经营绩效,走向不同的宿命。以此得到中小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过程,采用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四、案例对比分析

1.研究对象简介

广州穗深集团是十年前广东省畜牧业年经营产值排前列的民营企业。它是由一饲料厂于2000年改制成的股份公司,2001年到2005年经历了企业快速扩张发展期。企业围绕“公司+农户”家禽养殖销售经营主线,快速实现了养殖、育种、饲料加工、兽药生产、食品加工同心多样化的扩张,共八个分公司或子公司,员工数达600百多人,最高年产值将近一个亿。但是,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高层管理力不从心,难于掌控,慢慢员工人心松散、人权腐化,最后以“资金链断”为导火线,2007年底公司宣布破产。花都尚美集团成立于2007年,下设尚美有限公司、江西明冠皮具厂、狮岭明冠手袋厂,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初初以专业生产数码包箱产品为主,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大,企业慢慢进入矿产物流、金融服务、生物与新能源技术项目的研发等行业的经营。目前员工有600多人,数码包箱产品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约二十个国家,整个集团年经营产值达十几个亿。凭借企业高效管理,今天,集团“SUNMI”品牌已经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研究资料编码

本文采用选择性的二阶段编码策略,主要选择两家企业不同阶段管理模式及体现的管理手法情况,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由初始编码和理论编码两个阶段完成资料的分析。资料分析过程,除初始编码和理论编码外,最重要的是应用扎根理论中“不断比较”的原则,对两家企业在运用不同管理模式下经营成败的因果关系的显著性在案例中扩大归纳过程的广度,提升理论的饱和度。本文的总体框架如图所示:4.理论编码(1)广州穗深的记录资料分析,企业在管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奖励、办公管理方面确定规则,这种制度管理模式使企业有了基本的企业管理功能,保障了企业运行的正常;企业产权方面采用亲情化管理,虽然利用了血缘关关系凝聚了企业力量,但又加强了企业家族式管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决策方面均以独裁式的随机化管理为主导,这就严重障碍了企业管理功能往监督方向的进化,而企业随着发展壮大,经营业务的增加,管理幅度和距离快速加大,企业管理模式最需要“监督”功能;而企业体现的温情化管理模式,仅是为了凝聚人心,利用人情味以激励方式增加“管理”功能的力度,或者是为了减少因多元扩张带来的企来“管理”的难度。所以广州穗深企业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随机化管理模式为主导,亲情化和温情化管理模式为辅的管理模式,没能很好配以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管理需求,即管理方式进化跟不上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速度,就会发生管理不力阻滞企业前行或“跌涯”后果。(2)花都尚美集团的记录资料分析,企业在高层管理架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确定规则,严格按制度化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日常运行管理,这保障了企业经营的正常和稳定;企业产权分配、决策、激励方面都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这种在管理过程确立人为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实现了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效果;而企业在关键职位用人采用独裁式的随机化管理模式,这又恰恰体现的最高管理者的精明,即利用自己识人用人超过员工的能力,又保护了企业的核心技术或资源。所以,花都尚美集团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根本、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为主导、温情化亲情化及随机化管理模式为辅助的管理模式,很好地实现了管理功能从“管理”到“监督”、“监控”的进化,随着企业继续的良性发展趋势,自然向“管控”、“治理”方向进化。这就配合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并且两种相辅相成力量的作用机制下,提高企业经营竞争能力,最终成功实现企业的技续发展。

五、结论

通过上述两家企业资料对比研究分析,佐证了企来在实行多元化经营过程,除需要有相关人才的储备外,一定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及适当的组织结构,即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驾驭起新的经营局面,使企业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多元化程度相适应。从案例对比分析得出,企业要实现未来技续性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模式必须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比如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然后随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经营,企业管理幅度和距离增加,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要成为企业管理的主导,以实现管理功能从“管理”到“监督”、“监控”、“管控”、“治理”方向进化。最后保障企业走向成功。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校企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是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更加贴近市场需求,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求加强对各个专业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已达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因而本文展开对教育活动的探讨,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而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大零售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拥有市场销售管理理论并能够充分调动不同地区的不同资源,实现高职院校和服务业的双赢。因而急需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能够抓住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当前高职院系教育体制改革,从专业发展特点入手,培养出较高就业能力的学生。

一、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建设的特点

连锁经营管理是上世纪末正式添加的经营管理专业,同其他的经济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个商品、品牌、各区域卖场等各项资源的有机融合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产品的营销,因而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市场发展主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要求教学内容能够同当前连锁经营企业相联系,以具体的市场活动作为教材,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丰富理论知识。具体而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经营管理综合素质较高,营销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很好的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很快的掌握该地区的营销优势,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等特点。

二、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缺少重视

目前,高校专业已经初步执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发展起步较慢、理论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当前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出现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清,觉得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校,企业主要是展开经营活动,因而主动成为学校合作方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校在寻找合作企业进行校外实训时,所在的企业发展模式不足。如本文所提到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需要进入到具有完整的连锁经营体系的企业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学校对于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不足,导致在寻找合作企业的时候不够尽心,如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规模的连锁企业中展开校外实训无疑是最科学、全面的合作方式。但事实上,学校方面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即便参与到校企合作模式中展开教学实践,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缺少制度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属于新起步的专业,当前仍有众多高校未将这一专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新的学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展开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所以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与此同时,要想扩大该专业的发展规模、发展的专业性,同时展开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必须要有制度支持。事实上,当前拥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高校未能制定独属于该专业的发展策略和相关制度,同时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执行同其他专业相一致。如某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前往同一个企业展开校外实训,致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不能很好的对连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有效掌握。

(三)缺少专业性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育体制安排下展开的,对于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只有制定完整的合作机制、如企业掌握学校的教学活动安排情况、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才能推动合作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当前我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专业性。一方面是双方信息未能及时全面共享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我国尚未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文书、正常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导致校企活动仅仅是表面上的合作,而非本质上的具有实际效力的合作。

三、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策略

(一)对校企合作模式树立正确的认知

为提高高校和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正确认知,一方面要求高校能够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将使学校正确认识到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若干本质,从而在选择合作企业的时候能够更加注定该企业的专业性、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是要求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校企合作模式的文件等支持,如支持校企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建设,提高给校企平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从而使高校和企业都能够支持这一模式的开展。

(二)建立健全双方的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中的合作机制,要求双方多能够根据对方发展现状,从而规范双方的合作,使合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一方面要求学校能够在尊重当地连锁经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并展开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能够按照高校的发展状况,提供专业的、具体的职位帮助,如某南方高校中,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偏向于对食品连锁店的管理,因而要求食品连锁企业能够主动同高校合作,使双方的合作关系更具体科学。

(三)以双方共赢作为合作目标

当前校企合作出现的专业性不足问题,在于学校所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未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也表现在企业所提供的职位未能满足学生实践理论知识的需求,因而要求能够基于双方互赢的目标展开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是要求企业员工能够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和展开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进入到企业进行参观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在发展中遇到较多的挑战。因而要求发挥政策、企业管理等的作用,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丽.“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模式探析――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6-19.

企业经营模式论文篇8

【关键词】私有化片面性灾难模型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改,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和用什么方法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即:是主张私有化、用私有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或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调整的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获2004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小玄研究员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①(以下简称《模型》)一文,提供的是国有企业应当私有化的看法和如何私有化的方案(模型),本文认为很不妥当。马克思说的好:“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②。列宁也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③。本文就以事实和实践为依据,针对《模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刘研究员商榷,以期弄清问题、并有益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一、不妥当的观点

国内外的历史实践证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应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和调整,而不应是、也不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私有化。首先,从中国近现代史来看,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中国人民在经过一百多年的革命和斗争,并取得胜利后所做出的一个选择。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是在这个选择之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的问题必须从这个历史过程来认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在中国行不通,既不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又不能实现民族的独立和振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和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不应也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次,世界历史来看,就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来看,一是其发展过程是血腥的,是建立在落后国家人民的灾难之上的,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秩序之上的,二是虽然其在不断的进行制度的适应性调整,并已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及其命运的分析和基本结论并没有过时,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路不是我们要走的路,因不具备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我们也不可能再走那样的路;就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看,它们大多都成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遭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掠夺,在非洲,很多国家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缓,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在拉美,由于私有化,巴西、阿根廷的经济大倒退,陷入一片混乱,几年还不能恢复,在欧洲,俄罗斯的私有化更应深思。这些历史和实践,必须正视它,其教训不能说不惨痛、不深刻,它昭示我们:决不能搞私有化。因此,私有化决不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然而,《模型》的核心就是“私有化”。在《模型》中有一个注,注中说:“关于民营化的概念有各种提法,有的称为‘私有化’,有的称为‘民有化’,其实质都一样。本文采用民营化的提法是为了与目前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法相一致。民营化是个较广泛的范畴,在本文它特指的是某一种方式的民营化,即主要由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的方式”。这就清晰地表明了《模型》的核心观点。不但《模型》认为的民营化、私有化概念的“实质都一样”,而且由经营者购买企业所有权后,经营者就不再是单纯的经营者,而是具有资本家身份的人,资本家这个“民”是特定的“民”,而不是普通劳动者的“民”。因此,《模型》中的民营化,“主要”不是“民”营化,而“主要”是私人资本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根据上述的结论,本文认为,《模型》的核心观点是不妥当的。

《模型》私有化主张是以以下几个观点为支撑的:

首先是在竞争性市场上,“最适合于市场竞争的所有权模式”的观点。对于什么是“最适合于市场竞争的所有权模式”,《模型》没有明确提出,但不难看出,《模型》的“最适合于市场竞争的所有权模式”,就是私有权模式。在大量的私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破产的事实面前,这种观点可谓不攻自破,这是其一。其二,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曾经有过几种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想适应的、与所有权相关的产权模式(《模型》混淆了产权和所有权的概念),如:私人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合一的产权模式、私人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的产权模式、国有国营的产权模式、国有民营的产权模式等。因此,企业的产权模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并不存在一个在所有历史时期对市场竞争都适合的产权模式。《模型》的该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它之所以提出“最适合于市场竞争的所有权模式”,其实质是为了论证“私有化”的正确性。

其次是“名义国家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的分离”,是一种“不规范的产权分离体制”,“会损伤企业的真实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后劲”的观点。本文认为该观点也是不妥当的。依据有三: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民营企业中,也存在“大量短期行为,过度的在职消费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的资本交易和消耗等等”,如中国的银广厦、深蓝田、美国的安然集团等,安然的经营者为了自己的高收入,造假业绩,导致企业破产,这还谈什么“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后劲”。二是上述问题不是所有制问题,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因为在实践上,不管是民营企业或是国有企业,管理的好时这些问题就少,管理不好时问题就多。英国学者迪伦•萨瑟兰说:“近期针对中国大中型企业产权问题所做的研究证明,中国大中型企业的成功改革至关重要的并不是所有制改革本身。这项研究表明,转型经济中的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不是要改变产权,而是要从头开始创建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创建起这些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体制基础”④。三是在现代企业中,大多不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经营模式,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经营模式,存在着新制度经济学所说的委托关系,及在这种委托关系下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模型》中指出的问题,是现代企业经营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中也存在,而不只是存在于国有企业中。因此以此来论证国有企业应当“私有化”,想通过所有权的变更,而不是在管理上下功夫,解决上述问题,是看错了病、开错了药方,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引发新的问题,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再次是“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民营化,是过去20多年市场竞争下形成的既定利益格局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如果对于这样形成的利益格局完全否定,那么很可能会造成市场渐进改革的链条中断,造成大量的经济不稳定和已形成的合理的市场规则遭到破坏”的观点。本文认为该观点是不正确的。其依据,一是中国的渐进改革,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私有化”,而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完善的社会主义改革,其绝不会要求“私有化”。二是在典型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地发生经济危机,这些经济不稳定不是国有企业造成的,却恰恰是《模型》所主张的私有企业造成的。三是既然在“民营化”之前,已形成“合理的市场规则”,那么为什么不进行《模型》所主张的“民营化”就会破坏“已形成的合理的市场规则”呢?因为既会“破坏”,就不会“形成”。四是“私有化”后,劳动者“自由”出卖劳动力、资本家自由剥削工人的市场规则是合理的么?“私有化”的后果难道不是这样的么?《模型》所主张的“合理”的市场规则是什么呢?

最后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即经营者的努力和能力释放——引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综合竞争效率上。因此,对于竞争市场上的绩效优良的企业,其效益必然是来源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的超额投入,其较好的效益或剩余也应当归结为对较多投入的回报”的观点。市场上企业效益的取得是企业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企业内部来看,经营者“更多的努力和能力的释放”会体现在企业的效率上,技术人员等职工的劳动也会体现在企业的效率上,怎么能根据经营者人力资本的投入会体现在企业的效率上,就得出结论:市场绩效优良的企业的效益“必然是来源于企业人力资本的超额投入”,而且还“应当归结为对较多投入的回报”呢?这里的逻辑不能成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支撑《模型》私有化主张的几个观点都是不妥当的、需要商榷的。必须强调,支撑《模型》私有化主张的除以上观点外,还有以下要讨论的假设,从以下讨论中可以进一步看出,《模型》私有化主张的不妥。

二、片面的和不存在的假设

列宁说过:“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必须毫无例外的掌握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全部事实,而不是抽出个别的事实”⑤。然而,《模型》却是从多个片面的和不存在的假设出发的。

首先是“经济人”假设.《模型》中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但该文通篇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进行“利益相关者”的“均衡”分析的。“经济人”假设是一个片面的假设。现代管理的实践和理论已证明了这一点。作为早期行为科学发端的以寻找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原因的霍桑实验的结论是:其它原因都被否定了,只有士气、监督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原因得到了肯定⑥。以此为根据的管理实践(其实是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霍桑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后期的行为科学的主要代表,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都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因素众多。现代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更是如此。仔细研究现代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会发现:在管理中,管理者的行为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有重大影响,被管理者的利益只是影响被管理者行为的众多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就是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经营者的利益只是影响经营者行为的众多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这一方面证明了《模型》把经营者作为“经济人”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正确的政府行为对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性。

其次是“在竞争性产业或市场,国有企业的财务利润是围绕着零而波动的”假设.据财政部日前完成的财务会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实现利润7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5%,高于整个工业利润增长水平⑦。另据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数据,1998——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年均增长85.9%;其中,国有中小企业1995年到2003年由24.5万户下降到14.7万户,实现利润由22.8亿元提高到1968.2亿元,年均增长89%⑧。以上数据说明,《模型》的这个假设根本就不存在。必须说明的是,《模型》的这个假设是以《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⑨(以下简称《行为》)为依据的。《行为》提出这个假设的依据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理论分析,而不是经验的数据。在进行理论分析时,《行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依据,首先提出国有企业的行为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的结论,然后以这个结论为依据,进一步提出国有企业的财务利润围绕零波动的结论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行为在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奈的《短缺经济学》⑩中有深刻的分析。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转轨的初期,国有企业确实出现了大量的不能适应市场的情况。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国有企业已经适应了市场竞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有力的参与者,也已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情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述的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变化就是证明),《行为》把国有企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和从该体制向市场转变初期的不适应,作为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一般情况是片面的、也是不妥当的。

再次是“假定在民营化的激励机制下,经营者的能力比民营化以前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因而能够产生相对更大的利润收益”。前已提到,现代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和现代激励理论已经证明,人的行为和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众多(激励是影响之一种),这是其一。其二,企业利润的产生是企业内外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不只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更不只是受经营者的动机的影响。经营者的动机也不是先验的唯心的存在,而是物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运动,对具体的经营者这种物质存在形式作用的产物。由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经营者的动机的复杂性。其三,经营者有无能力、能力大小、能力释放、能力在工作中的培养、提高等都会影响经营效果,而不只是能力释放一种因素起作用。一个经营者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当他缺乏某项能力时,他想释放也无法释放。《模型》只考虑众多因素中的制度因素,在制度因素中只考虑制度中的激励因素,在制度的激励因素中只考虑经营者能力的释放和导致释放的众多动机中的利己动机,而不考虑其他的众多因素,其假定的合理性是很值得商榷的。其四,虽然经营者能力的释放与企业的利润有关,但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众多,二者并不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在资本主义大危机期间,西方私人企业也无法获得好的效益。1992年初,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有一家企业,按通常情况购进了很多原材料(这是一种很落后的做法),准备生产。但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该企业的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其产品价格的涨幅却远远小于原材料的涨幅,价格严重倒挂,在这种情况下,这家企业给职工放了长假,不生产、只卖原先购进的原材料,职工工资、奖金照发,且比往年发的多很多,企业的账面利润也是大幅度增加。这家企业的所谓经济效益,又有多少与经营者的能力、精心经营有关呢?这些事实说明,《模型》的假定也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从以上对《模型》的三个假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模型》的假设要么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么是不存在的、脱离实际的。以这样的假设为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正确的。《模型》的其它假设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里不再一一分析。

三、模型存在的缺失

《模型》中提出的民营化模型,是其观点的反映、是以其假设为前提的。由于其观点和假设的不妥,其模型就必然存在不妥之处。

(一)“民营化”模型是脱离我国实际的“理论”模型。从《模型》全文看,“模型”实际是把我国国企改革中的产权关系调整等同于所有权关系的变更(从国有变为私有),即把国企改革=产权变革=私有化。从实践来看,无论是产权改革或是所有制改革,其内容都比“私有化”广泛的多。产权改革可以不改所有权,而调整除所有权外的各项产权权能,所有制改革可以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创新、所有权的变更等,即使所有权的变更也不等于“私有化”(国有化、集体化也是所有权变更)。既然“国企改革≠产权变革≠私有化”⑾,“模型”就是不符合实际的,特别是我国的改革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该模型脱离了我国改革的大方向。

(二)“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存在问题。虽然所有者、经营者都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⑿,但二者在追求利益时,二者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是存在差别的。所有者由于对自己利益判断的关系,完全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企业的利益,经营者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实践中,民营企业资产被所有者淘空的情况和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都不少见。这就使我们看清了所有者、经营者、企业三者在利益上的差别,所有者的目标≠经营者的目标≠企业的目标,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利益最大化并不必然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三者才会一致。《模型》把所有者的目标、经营者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等同,把企业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忽视经营者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差别,“模型”的可行性就是疑问。如果说经营者购买使经营者与所有者合一,实现了二者目标的一致的话,那么,所有者的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差别仍然存在,只有所有者把企业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时,该差别才会消失。因此,《模型》的“模型”是建立在特定条件的基础上的,难以适用于一般情况。

(三)《模型》不恰当地运用了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在经济研究中,需要数学。但这一方面要求定量分析要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另一方面则要求正确地运用数学。正确运用数学,一是要求建立正确的数学公式、二是正确地赋予数学公式以经济含义,三是数学运算是正确的,四是正确运用数学运算结果解释经济现象。《模型》中,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函数作为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就违背了要求二,因为二者并不一致;把所谓的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作为企业民营化的目标函数违背了要求一,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民营”时,企业经营者的目标、政府的目标等都是影响企业“民营”的目标函数的因子,把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作为企业民营的目标函数,是片面的。第三,从数学来看,一个不等式组(《模型》中称为方程组)的解存在几种情况:①无解;②有唯一解;③有多个解,且有最优解;④有无穷多解,但无最优解。我们在未解不等式组或判断不等式组的解的情况之前,是无法知道其有无最优解的,只能说可能有解(也可能无解)、可能存在最优解(也可能不存在),即使有解,也可能没有最优解。如果有解,即存在均衡,那么,这里的解也未必就是最优解。在河南省郑州市有一家原本很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层收购的改制(改制方案职工大会也通过了),结果企业夸了、职工失业了,这里的最优解在哪里呢?在这种情况下,《模型》说:“我们从以上模型的分析中,表明了最优解的存在及原因”,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四)《模型》的非均衡性和灾难性。《模型》认为“模型”的“约束条件表明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利益保障,不会由于改制而受到损害”。事实上,由于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的普通职工在企业中的实际权力不同,二者掌握的关于企业和企业改制的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经营者处于强势、企业普通职工处于弱势。这使得在改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企业经营者有机会损害普通职工的利益,职工为了能在改制后保住工作岗位,眼看着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占,却只能忍气吞声,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把它让渡给处于强势的企业经营者。因此,“模型”无非是偏向企业经营者利益的、损害普通职工权益的、把普通职工置于被宰割地位的非均衡模型。按“模型”改制后,企业所有者人格化为具体的个人,所有者不再是一般的所有者,而成为具体的特殊的所有者——资本家,职工成为了雇佣劳动者。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劳动者被剥削,剥削者剥削被剥削者而不损害被剥削者的利益,这是可能的么?如果这种改制方案被普遍推广,它一定会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灾难性的“模型”。

注释:

①《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见《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文未注明之引文均出自该文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③《列宁全集》第二版,第58卷,第86页

④摘自《社会科学报》2004年11月18日第7版,转引自注⑾一文

⑤《列宁选集》第二版第578页、《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8卷第365页

⑥《现代管理学》刘熙瑞张康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⑦《财政部:2004年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新华网2005年6月14日

⑧《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推进国企改革》2004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⑨《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二期

⑩《短缺经济学》亚诺什•科尔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