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演讲艺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19:36

演讲艺术论文

演讲艺术论文篇1

【关键词】钢琴艺术 硕士培养 讲座音乐会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71-03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钢琴演奏的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技术操作与实践必须重视理论的指导,理论不足、实践缺乏是目前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是在相同教学资源的前提下,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以模式革新的方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对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有机分解、重组、叠加,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讲座音乐会”既是成果汇报会,也是钢琴艺术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探索,它将“学术讲座”与“钢琴演奏音乐会”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即在舞台上把对作品的研究通过演讲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再结合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示作品的复合形式。因此建立在“讲座音乐会”之上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通过对相关理论与钢琴演奏等学科的有机整合,运用音乐史学理念、音乐音响暗示性的抽象概念、美术具象画面、钢琴演奏实践指导理论等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结合,更科学地提升钢琴学科的发展。因此,本文试以广西艺术学院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为例,对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一、“讲座音乐会”的立体呈现

2013年6月6日晚,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这既是一场成果汇报会,也是一次大胆的教学实践探索。学生在讲座音乐会共同展示了莫扎特的作品,从整个音乐会的筹备到现场演出,收获颇大;台下观众皆反映本次音乐会形式新颖,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上的视觉盛宴。本次莫扎特作品钢琴艺术硕士讲座音乐会的主角是2011级、2012级的5位钢琴艺术硕士研究生,他们不仅以团队的形式,共同研究莫扎特音乐作品,还针对各自不同体裁和作品表现样式,分别与7位双排键、声乐、弦乐等相关专业研究生合作。经过5个月的策划、准备、训练,最终以立体形象的方式将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搬上舞台。在内容上,涉猎领域丰富,体裁多样化。包括经典歌剧选段、钢琴三重奏、双钢琴演奏、协奏曲,变奏曲、幻想曲等,囊括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莫扎特对不同体裁、风格音乐的轻松自如掌控的创作才华。在形式上,用语言文字解析、相应画面诠释、作品表演呈现,立体地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内涵,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对讲座音乐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逐一介绍:

(一)讲解部分

讲座音乐会的特色在于“讲座”部分,它是研究生对钢琴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1.在整场音乐会的开场之时对整场音乐会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节目构思、音乐作品类型、演出人员、演出目的等,对莫扎特的总体创作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短阐释,对了解“讲座”的意义和莫扎特其人、其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2.在表演每一个作品之前,钢琴演奏者都分别从钢琴在作品中的角度、作用,对作品的创作内容和表演形式进行讲解,内容涉及作品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作者心理活动、乐曲地位、教学重难点、作品本体分析、弹奏技巧等,弥补了以往对乐曲介绍的空白,不仅展示了演奏者对作品的研究成果,还具有引领观众的理解作品的教育和提示功能。

(二)画面部分

在舞台的左侧采用屏幕投影展示PPT图片,目的是展示作品的研究成果,体现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给音乐会的音响听觉以视觉补充、联想拓展。具体方法包括:第一,作曲家的照片拉近间距。如在音乐会的概括讲解之时配合莫扎特不同时期的个人照片,提升了观众对作曲家的感性认知。第二,图片背景诠释作品基调。如c小调幻想曲K475的图片背景为繁星蓝色夜空,直接带来浮想联翩的浪漫色彩。第三,文字展示讲解作品的标题内容,增加理解作品的框架概念。第四,曲式结构图和主题谱例,使演奏的音响与乐谱符号相互对应诠释。第五,对应画面给音乐音响的抽象性与画面的具象性联觉。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对作品有指向性的了解。如“歌剧”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配上欧洲歌剧舞台的油画,画面宽敞的空间感指向作品旋律声音的通畅明亮,气息绵长;画面鲜活的人物塑造与暖色的色彩指向作品情绪的热烈,表现了莫扎特以音乐去赞美人性,追求光明和幸福的音乐内涵。

(三)演奏部分

演奏部分是钢琴艺术硕士展示专业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与以往多为独奏单一形式的钢琴音乐会有很大差异,本次音乐会增加了钢琴合作的多样性,尽可能的涉及莫扎特创作的各个领域,不同形式的作品展现使音乐会更具魅力,增添听众的新鲜感。从独奏到双钢琴演奏、钢琴协奏、钢琴三重奏,展示钢琴从单一乐器独舞到共舞、与担任乐队角色的两台双排键电子琴的竞奏、与小提琴、大提琴不同乐器间的相互共欢;从器乐合作到与歌剧演唱合作,展示纯乐器音响合作的特色到引领、陪衬、配合歌唱演员在舞台从表情、声音到动作的全情演出。不仅体现了钢琴艺术硕士的钢琴不同角色的应用技能,还能多角度的展示莫扎特作品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从讲解、画面、演奏等三个部分,观众能够从听觉到视觉形成联觉享受,从感性到理性得到全方位的感知,三部分穿插并进,相互补充,共同诠释,形成立体多彩的音乐会形态。

二、“讲座音乐会”新型教学模式的架构

讲座音乐会是教学、演奏、成果汇报的一个平台,它从琴房个别教学延伸到音乐厅,完善了钢琴教学模式,体现出综合性与新颖的特质。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历经近半年时间筹备的音乐会在短短1个多小时进行完毕,它要求展现学生对于西方钢琴文化知识架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的技能、语言表达能力、相关学科整合能力等综合素质,全过程需要学生厚积薄发,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沟通,更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完备的、可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相对孤立、能动性不足的缺陷,将理论学习、审美赏析、实践操作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拘泥于只能接受自己导师的“专业门第”观念,创新了教学形式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应用能力与音乐综合素质。

现将包括讲座音乐会在内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讲座音乐会要求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求学生研究作品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主动研究钢琴文献、与钢琴艺术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风格、作品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以及钢琴教育理论、钢琴教学法等学科知识。讲座音乐会还要求对同一作品进行三位钢琴演奏家演奏版本的研究对比,学生通过研究钢琴演奏家的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将各种乐谱版本资料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构建客观准确的音响,科学合理的操作技能去演绎作品。如此主动的理论学习,不仅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也更直观形象,学生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点,完善知识结构。

(二)审美赏析

审美赏析能力培养的主要是视听能力、联觉能力、立体思维观等三方面。

1.视听能力,即在钢琴演奏学习过程中对演奏操作技术的协调性认知与演绎作品音响听觉的灵敏度,通过观摩名家的演奏视频和接触、储存不同器乐的音色与演奏特色,加上教师在感官上的视听引导,形成条件反射般的视听审美能力。

2.联觉能力,是各感官之间形成的相互沟通的心理现象,在课堂和讲座音乐会的准备中,利用现代多媒体音响与画面课件设计手段与讲授法、示范法,强调使用同时期美术绘画作品的重要性,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语言特点相对应、相比较,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在学生心中形成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互通的整体感官体验,因此也对西方钢琴音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在拓展艺术视野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赏析能力。

3.立体思维观,即将艺术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钢琴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某一个视角对艺术整体进行研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与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开放式的、立体式的思维观,使学生突破传统钢琴学习过程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为其研究方向寻找切入点。

(三)实践操作

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成为衡量教学的重要指标。演奏技能的掌握必须经过大量的技术、技巧、作品的连贯完整的练习,这个学科特点对于长期从事钢琴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讲早已认可适应,但在研究生阶段,通过研究钢琴的演奏、教学、作品内涵等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确是需要调整适应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把乐曲的色彩、性格、情境等内心的感受形成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反复勾勒描绘;对乐谱进行研读、分析,探索适当的演奏窍门,在实践操作练习中不断听辨、调整、修正,再听辨……而提升自己的音乐赏析能力。这种提升音乐赏析能力的实践操作一定是事倍功半的。

(四)讲座音乐会

讲座音乐会的筹备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往往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教案与讲稿写作,包括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对此曲的风格特点、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大量地阅读有关莫扎特书籍和论文的基础上,扩展了古典时期音乐艺术知识背景,形成的教案和讲稿也经过反复琢磨和修改,经导师的指导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培养研究生钢琴教学能力。

二是演奏练习与配合训练过程,涉及2人或2人以上需要相互配合的双钢琴、钢琴三重演奏、协奏、歌剧演唱等内容时,不停地磨合沟通与同步训练,不断调整演奏方式,弥补缺陷,培养研究生钢琴协作能力。

三是由于演奏作品有不同专业的合作,可经过多位导师的指导,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突破导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局限,例如C大调钢琴三重奏Kv548,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的配合作品,在大提琴导师的指导下,钢琴的旋律演奏方面得到弦乐横向拉弦奏法的提示,提升了对室内乐认知。

四是练习与演出场地的变换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与调整键盘控制能力。小琴房、排演教室、音乐厅等不同的场地,空间感与声学要求也不同,都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及时研究调整弹奏方式,把声音传递出去。

五是后台布置与准备,培养研究生组织钢琴演出活动能力。在演出之前需有调理地将舞台场地、乐器器材、电子设备、演出服装、背景幕布、PPT教案、邀请函、座位排序等一堆零碎繁杂的准备活动筹备妥当。

六是在音乐会后的总结。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奏与教学实践的文字总结汇报,在与导师、同学间交流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钢琴应用能力。

三、“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的优势与难点

讲座音乐会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经实践证明,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能够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优势即难点,因此同时也较大地考验教师的知识背景和讲授能力,在可复制性上还需要注意理论联系的尺度把握,关注教学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下转第176页)

(上接第172页)

其一,从学科整合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多维度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及演奏方式。传统教学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钢琴作为技术学科以练习为本,容易出现理论学科与技术实践学科学习分离的现象。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在讲座音乐会汇报中通过演奏者对知识背景的讲解分析和实际弹奏的立体呈现,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活学活用,避免了死读书现象,能全面而系统地深入音乐艺术研究,加强了学术能力。

学科整合的难点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勇于创新,与相关导师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保持与学生高频率的沟通。

其二,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来看:钢琴教学能力与钢琴演奏能力共同培养,赢得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钢琴艺术硕士毕业后主要流向学校,培养教师队伍人才,钢琴讲授教学能力便作为教师专业素质之一,讲座音乐会要求学生对曲式内容进行讲解,能够强化学生的讲授能力。从教案编写、弹奏练习、协调配合、后台准备、总结经验等步骤,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增强,更能胜任教师、演奏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种职业角色

讲座音乐会要求导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精力,且必须具备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拼搏精神。难点在于:第一,在整台节目的选择上,要保持选曲的整体性,从莫扎特众多作品中抽选既有代表性的作品,又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演奏特点,需要细致的准备工作。第二,学生除研究自己的作品外,还需研究莫扎特的总体风格,了解其他同学演奏的作品,这样才能增强音乐会的整体效果。

其三,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来看:提升了审美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整合书面、口头、画面、弹奏的各种审美表达过程中不断悉心揣摩,仔细感受和体会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信息,提升了审美素质;音乐会上要求达到轻松自如的舞台效果,就需要在平时训练中不断强化舞台练习,锻炼台前讲解的胆量,特别是演奏中维持内心平静与兼顾表演情绪的传达,提高了舞台心理素质;钢琴如何与不同乐器合作?对钢琴不同角色的把握?与合作者如何形成默契配合?这不仅掌握了钢琴的专业应用能力,也训练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总之,钢琴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综合性音乐人才,讲座音乐会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体系更加立体、系统,更适合新一代钢琴艺术人才的培养需求,其具有的可复制性,可以延伸到音乐专业的其他学科,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研究

演讲艺术论文篇2

当你和自己那些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伙伴们一起,踏着“蓝色多瑙河”那独特的温柔甜美的旋律翩翩起舞、欢快地旋转时,你难道不感觉到美吗?你难道不为这音乐艺术的沁人心脾的魅力而深深地陶醉吗?

当你徜徉于丰富多姿、神采各异的建筑群中,欣赏着那些使大自然更加旖旎动人,使生活更加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神奇建筑的时候,你难道不感觉到美吗?你难道不为这人类文明与自然美景融成一体的交响诗而激起梦幻般的神往吗?

当你在和风送暖、冰雪消融的早春漫步街头,看到那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欢快地涌向各个旅游景点,而他们那一声声清脆悦耳的童音又飘入你的耳际的时候,你难道不感觉到美吗?你难道不为这社会生活的美好画面而深深地被打动吗?

是啊!大自然充满了美,生活充满了美,艺术充满了美。人们的心中,也无不潜存着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那么,演讲作为一种动中的艺术,难道就没有美吗?难道演讲就不需要美吗?难道演讲艺术领域的美的规律就不需要我们去探求吗?

演讲作为唤起民众进行斗争的武器,曾经在各个历史阶段被各个阶级和阶层广为利用。演讲活动绵延不断,雄辩家和演讲家层出不穷。

我国古代第一个演讲家盘庚,为挽救政局于危亡,利用讲坛,慷慨陈词、据理力争,说服了广大民众,达到了迁都于殷的目的,显示出卓越的演讲才能。

建安十三年秋,诸葛亮在大敌压境的险恶关头,大义凛然,只身出使江东,舌战群儒,力排众议,以他杰出的论辩才能战胜了以张昭为首的主降派。

到了近代和现代,更是崛起了一大批像孙中山、鲁迅、闻一多这样堪称人杰的演讲家。他们那极富思想力量和鼓动色彩的演讲,唤起了千千万万民众的觉悟,推动他们投身于争取自身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

我们无产阶级的领袖,更是自觉地利用演讲这个锐利的武器来宣传真理,唤起民众,打击敌人。同志在中国革命史上发表过的那众多的演讲,语言是那样犀利尖锐,观点是那样深刻鲜明,推理是那样缜密完整,神态是那样镇定自若。无怪乎他的演讲具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能,实在堪称人类演讲史上的典范。

社会发展需要演讲,人民大众需要演讲。实践发出了研究和总结演讲理论的呼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演讲理论没有被充分重视。这样一种既需要敏捷而致密的思维能力,又需要丰富而生动的语言储备:既需要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又需要广博深刻的社会经验作为基础的口语表达形式,竟一直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

今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团结奋斗的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对那种结结巴巴、唆唆的讲话风气,对那种照本宣科、冗长沉闷的报告方式,对那种吞吞吐吐、畏畏缩缩的言语状态,对那种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的八股腔调,早已深恶痛绝。他们需要的是尖锐的、生动的、堂堂正正的、一针见血的演讲,是充满着艺术色彩和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号召,是析理人微、语锋劲健、要言不烦的讲话艺术,是推心置腹、风趣幽默、暖人胸怀的鼓动宣传。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对演讲这门综合了语言、声音、目光、动作、姿态以及多种表达思想感情方式的艺术进行一番认真的探讨,我们应该对演讲实践和演讲理论进行一次深刻的总结,探讨这种艺术的美的规律,探讨这一领域和其他诸多领域的内在的联系,从而促进和推动众多高校已经开设的演讲课程臻于完善,并使在整个社会方兴未艾的演讲活动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请和我们一道在演讲艺术的领域里作一次愉快的漫游吧!我们这本题名为《演讲美学概论》的高校通识课教材,试图从多侧面对演讲艺术的规律进行较深层次的探索。

我们尝试从美学角度探讨演讲学的规律,或说从演讲学的角度研究美学的原则。“演讲美学”的提法就是这样产生的。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美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哲学家狄德罗的这段话是很发人深省的。我们研究演讲美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演讲更美一些,并用这美的演讲,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曾经有人这样说过:

“没有美,艺术是不存在的。

美,艺术的本质。

不美的所谓艺术,不是艺术。

不能给人们以任何美的感受的所谓艺术,不是艺术。

不能使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精神境界变得美些的所谓艺术,不是艺术。”

我们十分赞成上述说法。演讲既然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或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就必然受到艺术规律的制约,也必然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演讲学既然属于社会历史科学范畴,它就必然与这一范畴之内的其他相关学科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而美学,作为这一范畴之内的一门相当年轻的边缘性的学科,它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涉及面愈来愈广。比其他学科显示出更加生动活泼的性质。

各种艺术形式、各种实践活动,都在试图从美学的基本理论中寻找依据,都在探讨它自身所包含的美学价值,演讲学当然也不例外。据报道,近些年来各种国际国内美学会议的参与者,早已不限于传统观念上的美学家,他们中间已经有了愈来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神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文学、音乐、雕塑、建筑、绘画、舞蹈、电影戏剧等各门艺术的艺术批评家。愈来愈多的知识领域被认为与美学领域有关,愈来愈多的人们在关注和探讨美学科学。就拿我们国家来说,近30年来美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之中出现的一股又一股的“美学热”,实在出乎人们的预料。正是在这种气候之下,各种各样崭新的边缘学科,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建筑美学、商品美学、结构美学、小说美学、戏剧美学、伦理美学、电影美学……多得简直不可计数。于是我们想到,演讲与美本来就有着不容置疑的亲密关系,演讲学与美学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两门学科,我们为什么不因势利导,大胆地创建和发展一门新的学科――“演讲美学”呢?为什么不通过这门新兴边缘学科的研究去促进人们对美的认识的深化和演讲学、美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呢?

我们的大胆设想,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鼓励。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敢于在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演讲美学”公选课,也才敢于将讲课内容整理成《演讲美学概论》教材。这既是为了总结开课25年来的教学经验,也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子的殷切要求。但愿它的出版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这本教材共分九章。

第一章,演讲的轨迹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从人类演讲的源头说起,为大家介绍演讲发展的几个阶段和中国演讲史上的三次高

潮,并将从传播学的角度阐述演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还将对演讲的时代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章,演讲的要素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从演讲者、听众和信息场三个维度来分析演讲的要素构成,并简要阐述演讲者的基本素质、演讲者的内在形象、听众结构与优势构成及演讲信息等内容。

第三章,演讲的功能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分别从实现、认识、交往、激励、教育、审美、调试、控制、吸收和储存等十个方面尽可能完整全面地阐述演讲具有的功能。

第四章,演讲的评判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向读者介绍演讲评判的意义和原则以及演讲评判的标准和方法。

第五章,演讲者的内在素质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首先分析一下支撑着演讲家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到底是什么。我们将从德、才、学、识四个方面,探讨一下作为一个演讲家必须具备的品德、才能、学问、见识,或称为品与行、情与技、博与专、胆与见。这里凝结着古往今来众多演说家的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第六章,演讲成功的六大要素

演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带给听众的是综合的美。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些出色的演讲为什么能够打动听众的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为什么那些演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长久的生命力;成功的演讲必备的要素是什么。这一章将具体分析演讲成功的要素:立足点、内容、语言、声音、动作、情态。只有这些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美,演讲才有可能成功,才有可能给听众以全方位的美感。

第七章,演讲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

演讲,演讲家,顾名思义,不仅要“讲”,而且要“演”,不仅要动嘴,而且要动脑、动手、动脚、动面部表情,乃至于动全身。演讲是综合的艺术,或说是艺术的综合、艺术的荟萃。多种艺术手段可以在这个领域里大显神通。演讲应具有相声般的幽默、小说般的人物形象、戏剧般的矛盾冲突、诗朗诵般的激情。如果这一章的内容有点“磁性”,能够在你的心中引起“电磁感应”,那我们将会十分高兴。

第八章。演讲走向成功的步骤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为同学们剖析一次演讲,使你看到这次演讲体现美学价值的每一环节:准备、开始、进入角色、高潮、过渡、跳跃、结尾、总结。我们将为你详细分析演讲的动态流程,帮助你理解演讲是怎样使躺在纸上的语言站立起来,声情并茂、充满活力地走向听众。

第九章。演讲中各种矛盾的处理

演讲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过程。可以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人的演讲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次演讲的始终。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就不可能有生动感人的演讲。我们试着列举了在演讲中经常碰到的若干对矛盾,如取与舍、理与趣、攻与守、雅与俗、曲与直、刚与柔、小与大、简与繁、顺与逆、情与理、意与境,等等。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矛盾,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的方法。唯物辩证法在这里将发挥它特有的威力。

在各章中,我们还将为大家分析一些优秀的演讲词,相信同学们会从这些尖锐泼辣、辩词锋利、谈吐自如、激情澎湃的演讲词中受到莫大的教益。

演讲艺术论文篇3

一、讲演并重,风格各异

课程采取将讲课和现场演绎相结合的方式,主讲人一边讲解,一边由演奏者现场演奏相关片段,再进行乐曲的完整演绎。担任课程主讲的老师们讲授风格各异:有的严谨,专门就某个专业学术知识或演奏技术难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有的平实,讲解深入浅出,侧重在音乐知识的普及;有的幽默风趣,将艰深的演奏技巧和理论难点溶于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现场演示中。通过音乐学院内外的专业教师、学生以及演奏家们对美妙音乐的现场演示与细致的诠释,使观众对于音乐艺术的内涵、分类、历史、作品、音乐家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理解。在师生们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了解构成音乐意象的声音,包括音乐语言里的旋律、节奏、调式、和声、复调、曲式、音色、音质等基本要素;知晓在表现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即器乐形式的各类基本知识等。

二、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素质教育课堂之音乐会系列涵盖的音乐知识丰富且平衡。在17场素质教育音乐会中,西乐7场,约占41%,其中弦乐、管乐、键盘所占比例基本相当;声乐4场,约占23%;民乐2场,约占12%;舞蹈1场,约占6%(详见图表2);以本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声乐器乐综合音乐会3场,约占18%,基本涵盖了中外各种音乐艺术形式。譬如,以声乐为主题的四次课程,包括由校合唱团献演的中外合唱歌曲专场、由政治部前线歌舞团音乐剧演员与上大音乐学院教师联袂演出的音乐剧专场、由贵州松桃盘信镇民族中学教师与音乐学院教师共同演绎的民歌专场,以及音乐学院师生同台的美声独唱专场;再如,以键盘乐器为主题的四次课程,包括青年钢琴家王鲁的钢琴独奏专场、上大音乐学院学生献演的双排键电子琴专场、校钢琴协会成员演绎的双钢琴及四手联弹专场以及由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单簧管与钢琴双人组联袂演出的室内乐专场等。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吸引观众眼球,激发观众更加浓厚的兴趣的同时,在艺术知识的普及方面基本做到由浅入深、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知识点较为平衡。

三、师生同台,其乐融融

演讲艺术论文篇4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导、鼓动和交换的好情势,直接产生社会效应,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演讲目标是说服听众,但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还要对听众产生沾染力。而作为演讲底稿和根据的演讲稿,其作用一是理清思路,断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剂情感;二是仔细斟酌,表达完善。有了演讲稿就有充分的时间来修正;三是控制时间,调剂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速度要慢一些,大约200-250个字。演讲一般请求是10分钟,也有15分钟的,xx-3000字。注意:竞争上岗演讲稿还有10分钟左右的答辩。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点。首先,演讲稿的目标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鲜、深入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领导性和打算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

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重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础的人际传播,目标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要害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打算,要“承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计划计划,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著名度(省内外和国际著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事迹、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入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看法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广泛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

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正确,以与会者懂得为标准。演讲稿的情势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重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懂得,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器重的是正确、明晰和简洁。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运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收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演讲艺术论文篇5

朗读是一门艺术,涉及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语气的多种能力和技巧,

正确地朗读不同的文体,不同感彩的文体,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而且经常朗读,可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要求学生认真朗读,尤其是诗歌和散文的教学。每上一课,我先给学生范读,或听朗读磁带,或让朗读水平好的学生领读,至于朗读水平差的学生也给他们提供机会,跟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并对他们的朗读加以评点,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复述

要求学生把自己感知的语言信息经过理解、加工和储存,根据表达的要求,将记忆的内容转换为口语表述出来。笔者在讲授小说和剧本时就大量地采用这种方法,如在讲授鲁迅的小说《风波》时,我就采用复述的方式,要求学生按时间的顺序,生动而形象地描述辫子风波的产生、发展、高潮和尾声。实践证明,复述可以培养学生连贯而系统的说话能力。

3讨论

通过讨论获取知识,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放手由学生讨论,通过思索去自己寻求答案。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讨论方式,如小组、大组,乃至全班。我在讲授课文《宝玉挨打》时,预先拟定了三个讨论的题材:1.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关系。2.归纳《宝玉挨打》主题乃至《红楼梦》的主题。3.认识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才华。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根据所拟题目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讨论形式,由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学讨论,理解课文,寻求答案,再就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指名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归纳和指点,这种授课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口语练习的兴趣。

4演讲

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院校,高职的大学语文与之相应的任务即是能说会写。“能说”的演讲训练最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演讲教学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演讲是一门综合艺术,一次成功的演讲,是技巧密集型的语言艺术,形体角色艺术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高职学生的演讲如何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我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步训练。

4.1壮胆性演讲

第一步进行壮胆性演讲训练。如三分钟自我介绍,谈谈我的家乡等。结合这一训练告诉学生什么是演讲?演讲稿怎么写?演讲的具体要求有哪些?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演讲知识和特点。

4.2有准备演讲

第二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即有准备演讲训练。教师可在新课结束后,结合课文命题,也可离开课文命题,但命题应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前途或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如《六十分真的万岁吗?》、《我为北京奥运添光彩》。这样也可促进同学们广泛地阅读收集材料以构思演讲稿,明确写好演讲稿是有准备演讲成功的一个关键。当然,有准备演讲关键仍在临场演讲时的思维训练。尽管学生写了演讲稿,但不是原封不动地背诵讲稿。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演讲事例的选择和应用,命题演讲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同时讲解语言训练中的气息训练,字音训练,技巧训练,注意重音、节奏和停顿。

4.3即兴演讲

第三步进行即兴演讲的训练。如在教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让同学们围绕学习内容即兴演讲,这样就能使演讲者有言可发,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在即兴演讲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立论上力避一般化,独辟蹊径,道前人未所道,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即兴演讲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却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4.4辩论性演讲

第四步进行辩论性演讲训练。由于平时对演讲训练的分步教学,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受到了实际锻炼,演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因此教师可安排四人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将水平接近的两组构成对手,现场出题,抽签确定正、反方,一个学期每组学生至少轮一次。在辩论性演讲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以下两点:

(1)辩论中会听不会说的必败,会说不会听的必定乱辩,只有听说俱佳者才有希望取胜。

(2)由于一场辩论中要交锋多次,辩手应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理素质。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语文能力的人才,在诸多的语文能力中,培养说话能力的意义既是基础性的,也是综合性的,因此我们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苏洵.嘉佑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摘要:就高职学生语文说话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采用朗读、复述、讨论和演讲的方法进行训练,并重点探讨了演讲训练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目标。

演讲艺术论文篇6

融媒体时代演讲艺术的传播样态

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1]在与电视媒体、门户网站、自媒体等媒介融合后,演讲艺术的表现形态与传播样式获得了崭新的发展变化,具体可分为三类:电视媒体:强调社会教化与价值引领。电视作为传统媒体,其媒介权威性要求电视节目偏重于呈现演讲艺术的社会教化功能和价值引领意义。借助声、光、舞美、特效等符号系统,演讲艺术的文化属性在电视语言的传播中得以进一步彰显。其中,《开讲啦》《开学第一课》等节目属于经验分享类,此类节目邀请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入手,着眼社会动态,分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超级演说家》《精彩中国说》等节目则是语言竞技真人秀节目的代表,此类节目将演讲比赛与真人秀节目结合,不仅呈现出精彩的演讲艺术,更善于展现演讲创作背后的故事。演讲与电视媒介融合产生的节目,看似形式简单却能最直接深刻地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主流价值传播。门户网站:着眼经验分享与知识服务。麦克卢汉认为:“有了电路之后,我们不再搞手、足、背、臂的延伸,而是调动整个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延伸,这是一种极其深度卷入的活动过程。”[2]互联网媒介相较于电视媒介具有更高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同时能够进一步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壁垒,符合当今受众群体的“碎片化”学习需求。因此,国内不少门户网站纷纷结合网民的学习需要,着眼经验分享与知识服务创设演讲类网络节目。例如,现场演讲与网络视频结合的网站《一席》、优酷网推出的又一知识品牌《又一课》、新浪网推出的网络演讲类节目《知行》、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创办的公益性讲坛《CC讲坛》等。自媒体:偏重大众娱乐与草根表达。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等自媒体终端的普及,并促使演讲在完成“一次传播”后能够在网络上通过网民转发、留言讨论等形式实现“二次传播”。在此过程中,演讲的大众娱乐属性得到有效发掘,借助“互联网神经系统”,网民的主观意志及个体意愿得以彰显。例如B站推出的视频演讲《后浪》《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一分钟把知识装进口袋”的《飞碟说》,“坚持快乐至上、充满娱乐精神”的《暴走大事件》等。在“段子文化”影响下,自媒体往往将演讲所要表达的内容采用符合年轻受众喜好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扩大“流量”提升演讲内容传播效果的同时,也应注意避免出现价值导向的偏差。

演讲艺术对德育教育的实现方式

一场内容与形式俱佳的演讲,既要为受众带来视听上美的享受,帮助演讲者准确地抒感、传递思想、表达意见,也应该能够影响受众的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通过言传身教实现思想引领。《庄子·天道》有云:“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如果说古人的本意是表达“身教重于言传”,那么,想要通过演讲实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就需要言传与身教并重,才能使演讲实现知识性、情感性、真实性、教育性的统一。例如央视《开讲啦》节目致力于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开讲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副总设计师赵洋等行业代表,将自身的工作经历与演讲创作表达有机结合,在娓娓道来中传播价值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巧设叙事结构进行情感沟通。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演讲应注重使用“内聚焦”叙事模式,从“我”出发,消解演讲者与受众的情感隔阂。以《超级演说家》选手刘媛媛的演讲为例,在《不作不会活》中演讲者以自己同台竞争对手林义杰的人生经历为过渡,展开了自己对“不作不会活”的论述;在《寒门贵子》中,她以自己的农村家庭出身为切入口开题,展开对“寒门贵子”这一演讲命题的论述。演讲内容从“我”入手,由“我”开题,实现了演讲的叙事技巧与演讲内容的紧密结合,表达出真实真诚的情感诉求,“内聚焦的这种限制还表现在观察者只能了解自己在场所发生的事情,而其他人物只有进入观察者的视野才能得以介绍”,[3]有利于与受众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丰富演讲形式提升传播效果。在融媒体时代,演讲艺术的受众群体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格局,不同类别的受众群体对演讲的艺术表达和属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演讲者在进行演讲时的非语言因素运用,体现在“诸如面部表情、手势、行为举止、空间的运用和时间取向等”,[4]在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后为适应电视、互联网观众的娱乐化需要,演讲中“演”的部分受到进一步重视,借助如相声、情景剧、歌唱等多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来辅助演讲。如《精彩中国说》从演讲形式上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创新,在演讲中穿插情景小剧,传统演讲“一说到底”的模式被打破,使演讲艺术表达更具观赏性、娱乐性,进一步提升了演讲艺术的传播效果。

演讲艺术与高校德育的融合路径

借助演讲艺术对高校青年学子进行有效地德育教育,关键在于依托融媒体传播手段,对演讲艺术的价值导向、表达方式、传播手段进行创新,使之适应高校德育的现实需要和教育规律。坚持内容为王,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演讲艺术、演讲教育、演讲活动首先要坚定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任何一场受青年学子喜爱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演讲,在内容与主题选择上都充分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彰显了社会主旋律。原因在于只有积极向上的演讲内容才能与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相契合,才能与最广大观众的心理意愿相契合,并以此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创新演讲技巧,契合受众审美习惯。在演讲技巧方面,面对媒体融合趋势应准确把握青年学子喜好,不拘泥传统演讲的规定动作进一步创新演讲形式,在吸引青年关注的同时提升教育传播力度。一方面积极结合多种舞台表现形式进行形式创新,运用形象化手段提高演讲本身与受众之间的的参与性、互动性,使演讲本身更具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演讲场从传统意义的“讲台”转变为灵活驾驭的“舞台”;另一方面,提升演讲的科技属性,积极运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新技术,从舞美、道具、音响、视频弹幕等新技术入手,创新演讲艺术的新形式。借力媒体融合,打造教育传播平台。在演讲平台方面,媒体融合趋势的潮流已经为演讲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起崭新平台。例如《向上的力量》《开讲啦》等演讲类节目,均实现了全媒体平台播出,在德育教育的宽度、广度、美誉度方面取得了显著优成效。在融媒体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的融合趋势日益显现,演讲艺术作为一门传统的大众艺术形式,在与电视、互联网的结合中都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在德育教育方面展现的意义和价值不同忽视。在此前提下,演讲艺术创作只有坚守正确价值导向,贴近高校学子关注热点,积极推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才能使自身真正融入德育教育工作之中,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

参考文献:

[1]何东平.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光明日报,2016-02-21.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何道宽.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演讲艺术论文篇7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应邀来到2016年上海书展现场,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弘扬传统,振兴工艺》的主题演讲。该活动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时也是徐艺乙教授新书《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的首发仪式。

虽然不是周末,但这场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徐艺乙教授的多年粉丝,以及慕名而来的感兴趣读者、工艺美术大师都齐聚世纪馆活动A区,在这里购书并驻足倾听徐教授的演讲,为琳琅满目的书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艺文化”大餐。

徐艺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已经有数十个年头。近些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机会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写作的,也有应邀就某个专题进行演讲的。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增多,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慢慢颇有体系。有朋友提议,不妨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总结。于是品鉴筛选,考据增删,厘清脉络,丰富图文,很快这本以《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为主题的论文集就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它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而在演讲过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对手工艺的几点思考。比如手与心的关系:“就高手而言,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技术,用心让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对具体的材料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再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行业里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创新往往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如何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继承前辈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乃至继承这个行业的全部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宣传工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此次《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徐教授近些年来的思考总结,也是再一次对当下“传统热”的呼应。也许正如台湾锡艺大师陈万能所说:“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从手工艺一门便可窥之一二。

演讲艺术论文篇8

一、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分析

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从开办起就以传播优秀艺术文化知识为理念,在院校有关部门的带领下,已制定了较规范的操作流程及完善的运营管理机制,讲座可以说是期期爆满,场场精彩。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以传播优秀艺术文化知识为己任,紧跟时代潮流,在传播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或以现代的科技手段、理解方式去讲解传统艺术,在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让他们谨记我国乃至世界优秀传统艺术文化,让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能一代代传承下来,使之得到传承与发扬。

1.聆听讲座,能让同学们从中学到新知识。如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由徐坤芳老师主讲的《歌从民间来》。这场讲座,讲述了民歌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民歌创作之王———王洛宾。讲座以故事的形式开始,通过讲述、表演发生在王洛宾身上的事,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民歌知识,也对民歌之王———王洛宾有了新的了解。了解了那些歌曲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思想、情绪等。

2.通过讲座,能展现个人主观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由成军老师主讲的《曲艺伴我行》。这场讲座以曲艺的发展为线索,其中穿插小品、相声。表演小品、相声就是演员个人主观意识的体现,可以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展现个人特点。再如由范明磊老师主讲、王志刚老师指挥的讲座《国乐飘香》,体现的就是团队合作精神。此讲座以民乐演奏为主,需要团队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可听可食的效果。像鲁恩雄老师的讲座《舞动人生》也是。舞蹈也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舞蹈在演绎的过程中,动作要整齐划一,编排协调。如果演员只顾个人主观意识,没有团队合作精神,那效果可想而知啊。

3.通过讲座,挖掘了艺术系师生的潜力。曲艺类讲座发掘了同学们的表演天分,给他们一个表演展示的舞台;歌唱类讲座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机会;舞蹈类讲座给了艺术系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所学专业的平台。

4.通过讲座,锻炼的同学们的舞台心理素质。多次的登台演唱、表演,既锻炼了他们的胆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舞台经验,为以后的演唱、工作积累经验。

5.同时讲座也培养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学生。通过讲座,艺术系的学生各显神通,大展宏图,充分发掘自己各方面的才艺,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才艺,就多一个生存的机会。讲座也给了他们锻炼的舞台,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多才多艺的综合性人才。

6.讲座不仅给了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系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一个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登台演出,给了他们信心和希望,让他们有了表演展示的欲望,这样他们会更加努力去练习,争取每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

7.讲座也是检验艺术系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平台。在讲座过程中,老师会亲自示范,是展示他们个人专业技巧水平的一个平台。同时,登台演出的学生,也是老师经过层层筛选才最终确定的,他们也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展示的一个平台。通过展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指出不足;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在演出中,学生通过演唱(奏)作品,体验、感受音乐;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作品的创作、美学的讨论,感受音乐形式的美和理解音乐的广阔的精神内涵;通过排练,让学生们对作品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作品有了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了解。

二、总结与思考

(一)周口师院系列讲座感悟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的成功举办,有院系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有艺术系师生的辛勤排练。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可以说是高师院校艺术品牌中一个成功的典例。它不仅是高校艺术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稳定的艺术实践基地,为艺术系师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和机会。它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气质。它的艺术的殿堂,更多的“信徒”等待着它的洗礼。

(二)对周师系列讲座的几点建议周口师院“音乐聆听·美术感悟”系列讲座是成功的,但万事万物都不是完美的,它也有它的不足和弊端。作者就个人想法,提出自己的几点建议。

1.应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讲座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让学生们在聆听讲座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接触到相关学科的知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专业知识为线索,贯穿整个学科,把知识串成一条线,能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聘请校外专业人员进校园讲座。民间艺人、专业团体等都是藏龙卧虎,高手如云。他们都是身怀绝技,专业水平也不可低估。邀请他们进校园讲座,不仅能丰富艺术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他们也是民间技艺的传承者。聘请他们讲座,更能将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3.讲座内容应更富有内涵。有内涵才会更深刻。有内涵的作品,不仅能提升大学生的欣赏水平,还能锻炼他们的联想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讲座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多种形式的讲座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还能让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