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14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1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就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当作主要的英语教学目标,导致英语教学始终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目的,也无法让学生利用英语进行顺利的交流,无法迎合市场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在此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谈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达到推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目的。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

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是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从本质上说,学生必须要掌握相应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知识、句型结构等等才能够组织语言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环境

在此基础上,语言环境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组成要素之一。具体地说,语言环境可以归结为语言发生的情景、各地的风俗文化等等。不同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其语言的思维不同,其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一样。在正常的跨文化交际中,因为语言环境不同所导致的问题并不少见。

(三)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交流者的文化底蕴也是跨文化交际的组成要素之一。从根本上说,语言是某个地区或某个聚落在文明和文化不断发展与进步中逐步形成的,当地的文化与历史造就了各地语言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者需要寻找相应的话题,需要进入相应的语境,需要根据交流的文化背景来说出得体的话。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语言思维,也无法寻找相应的话题并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质就是跨越文化、文明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它要求学生拥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能够进入相应的语言环境,并且可以在一定文化底蕴的支撑下寻找相应的话题,利用得体的语言保持有效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高校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一)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长期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导致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无法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部分教师以帮助学生应付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反复的练习,并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进行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写作、听说能力,也无法切实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集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教师不能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使学生主动的建构语法体系并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以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在传统的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根据材料后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教学模式只能让学生在不断反复的练习中提高应试能力,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在自主探究模式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教学任务,例如找到每一个段落的中心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时间的25%留给学生阅读,35%留给学生自主探究,20%留给学生讨论与交流,最后的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完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探究,其获得的认知更加深刻,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校英语语法教学中,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能够避免大量的讲解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能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达到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这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模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要让学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熟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维,避免学生误解他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要通过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逐步领悟不同文化语言思维,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可以进入外资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英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这就能够将高校英语教学上升到实践教学的层次,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有所领悟,能够逐步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思维,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与设备,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利用MSN、FACEBOOK等国外流行的交友软件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这就为高校英语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渠道与平台。在多媒体的有力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更简单方便的与国外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情景教学模式

此外,情景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情景教学模式,教师就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情景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不同文化与语言思维的差异,能够站在新的角度理解与分析,最终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需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应的英语视频或电影片段,并要求学生按照剧情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够进入到相应的情节和情景中,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开展更有效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领悟相应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首先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教学授课,并要求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英语学习小组,要求小组中的学生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学习与交流。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课中与课后不断的进行英语练习。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处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这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领悟英语,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教师要在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也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文化,能够在交流中寻找合适的话题,并进行得体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要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的教学。例如,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能够组织学生阅读西方的历史书籍,逐步了解与掌握西方的文明起源,能够逐步理解西方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习俗。这就能够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寻找共同的语言,同时避免学生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导致交流的失败。又如,教师可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法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或音像中逐步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达到提高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

四、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2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3

关键词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深入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1.1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施现状分析

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和社会能力(socialcompetence),即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鄄tence),这一理论已经为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所广泛接受。美国语言学家Robert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我国入世的成功,全球一体化及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迫切需要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纵观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令人欣慰的是:学习英语的人数庞大,越来越多的人对英语感兴趣,各个高校的学生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及精力都是相当多的,学生在各种英语等级或水平考试中也屡获佳绩。让人担忧的是: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并未有多大改善。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繁。这确实值得语言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1.2英语教学事倍功半的原因透视

造成这种喜忧相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过分地注重纯语言的教学而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关。虽然近几年对纯语言教学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但其影响却不是在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另一方面,也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有关,过多地强调了外国文化的学习。要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英语教学中就需进行跨文化的导入,以达到“均衡”发展。

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出会用外语表达外国的事物文化的学生,也应会用外语来表达我国的事物、文化,向外国介绍中国的优秀文化,以达到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衡发展的学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跨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从而使英语教学与实际应用不致于脱节。

2实施跨文化性英语教学方法及策略

2.1文化与语言的相互依存性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NedSeelye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C文化,即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停涣硪桓霾愦问莄文化,它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即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组织。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

2.2跨文化英语教学的原则

国内外学者都有诸多论述涉及语言教学的基本准则。比如,我国的束定芳、庄智象提出文化导入必须遵守实用原则、阶段原则及适合原则。赵厚宪提出在外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的四个原则即认知原则、同化原则、比较原则及宽容原则。在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模式中,笔者认为应遵循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去粗取精的原则。

(1)各国各民族文化都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积淀,它们的形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英两种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南北差异的情形下,经济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盲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族文化,在经济与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完善与发展的问题,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繁荣,实现双赢的目的。所以相互尊重原则是双向文化导入的基础。(2)求同存异是关键。“求同”在文化教学中容易把握及实施,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存异”却是我们应该侧重的方面。对比是我们了解两种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对待异于我们本民族文化之处,我们首先需要认知、理解,分清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对待其中的一些闪光点,我们甚至是欣赏的。比如,在我们的观念中,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独立性。这两种价值观念,很难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象征吉利的神物,而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如果我们缺乏对两种文化差异的认知,必然会导致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必然会以我们自己的文化模式代替目的语的文化模式,必然以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思考。

(3)去粗取精是必然结果。在中西方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英语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2.3文化教学应遵从的策略

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词汇方面入手,要注意词的意义及内涵,英汉两种语言在词义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挖掘词语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如“white”在英语里的意思是ofthecoloroffreshsnoworcommonsalt,汉语译为“白的、白色的”,但英语学习者对awhitelie就不易理解。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当然不是,它的正确意义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同样,许多西方人对汉语中的“红白喜事”中的“白”字也感到费解。另外,在某些场合下,汉语中的“白”字指的是颜色,但在英语的对应词中并无white,如“白熊”(polarbear);“白蚁”(ternite)。而且,汉语中“白费事”(allinvain,awasteoftimeandenergy),““(idiot),其英语对应词中都与“white”无关。这种现象,英汉两种语言中俯拾皆是,从词汇着手,简单明了,成效大,能避免学生望“词”生义的毛病出现。(2)从习语的角度着手进行文化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因为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习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比如,汉语中常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产生”,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likemushroom”(像蘑茹一般)。形容“对事物无兴趣”或形容“文章、讲话枯燥”在汉语中说“味同嚼蜡”,在英语中说“asdryassawdust”(像锯末儿干巴巴的)。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收集素材,进行比较分析的工作。

(3)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社交礼节是指某文化或成员在特定类别的交际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则与习惯,英汉社交礼节因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blessyou”(上帝保佑你);很多人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却不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you;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时,一般都用“Helpyourself”,也不用“please”,如此等等,不是语言本身的字字翻译,而是文化的信手拈来。

2.4语言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的原则及具体策略之外,语言教学的素质就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了。语言的交与学具体实施主要由教师及学生共同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上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考前背的教法,而改为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收集资料,自觉地吸取中西方文化的营养。教师的传统地位“传道授业解惑”就应当有了新的内涵,教师由“前台的圣人”转向“后台的向导”。同时,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增强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用外语准确表达本族文化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才能胜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只有全方位地实施双向的互动,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文化的学习和交流的过程,是活的语言实习过程。

3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文化创造力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4

1.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跨文化交际在语用教学中的运用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是不同文化的人使用同样一种语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应了解不同语言中语用规则,否则就会出现将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混用的语用失误,失去了跨文化交际目的。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都属于语用失误。语言失误是二语习者把汉语词语的语用意义用在英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如问题Haveyoubroughtthebook?回答Yes,Ihavebroughtit.这样的回答虽然在语法没有问题,但是英语使用者会觉得这是不耐烦的回答,会引起沟通的不愉快。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引起的语用错误就是社交语用失误,它与人们对人际关系、权力和义务等观念有关。如在传统的文化中,学生和教师对话要用尊敬的口吻,但这种方式不适合用在和英国教师的交流。又如在参加国际学术活动时,中国学者会说一些表示谦虚的话语,这不仅得不得好感反而让人信以为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跨文化的语用问题,对比不同的语言使用规则使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知识。

1.2跨文化交际在篇章结构的教学应用语篇是语言整体,由连续的句子或语段构成,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中、西方人思维的模式不同,对篇章的结构的认识有很大差别。中国人的思维带有直觉性和整体性,常用的问候语会让我们感的友好、亲切,如:你去哪里、吃饭了吗、去做什么。若这些用在英语表达,欧美人则是不能理解,甚至不知道如何进行这样的对话。我们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在彼此交际中大多带有言外之意,但是西方人以直线逻辑进行推理、演绎,表达直截了当,文章段落结构也是直线发展。要准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义,就必须了解目标语中篇章结构的特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特点。因此教师必须将相关文化背景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3跨文化交际在修辞教学中的应用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更好,把话说得更好的问题。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采用的修辞手段相似,如比喻。在英汉文化里都有比喻这种修辞,用一种物体来比喻另一种物体,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不同,比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所象征的意义不同。如对于dog这个喻体,在英语国家它是好的喻体有luckydog的说法,但是在中国“狗”是不好的比喻,如:走狗、狗奴才、狗腿子等。同一种修辞的手法,同一个喻体,但是所指的含义却是大相径庭。修辞在所有的教材和阅读材料中均会体现,这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尤为重要,让学生掌握修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进行有效的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

1.4跨文化交际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是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的语义来表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信息的转换。它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翻译教学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掌握其文化差异。王佐良先生指出:“如果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翻译的存在是因为人类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掌握,翻译就会出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文化间比较,不能以已存在的文化思维来翻译,而是多考虑不同文化的内涵、渊源、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翻译时,就要正确地了解其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做出地道如实的翻译。如greenhand是新手的意思;givemefive是击掌;而aunt是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性亲戚的称呼等。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翻译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文化背景的了解是达不到翻译的完美效果。跨文化交际理论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因此要习得地道的英语,用英语正确地交际,就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2.1重视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的引导在二语的学习环境中,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来源,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形之道。语言离不开文化,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语言知识,也要渗透文化知识,用文化指导语言教学活动,深化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把两者合二为一,让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理解了文化的异同。当然,教师可以深入的讲解中西在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知其然并知所有然。通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语言知识掌握得更深入,在运用上更加得心应手。如教授人教版必修三Unit1时,教师在讲解各国节日不同的庆祝活动之外,可以补充这些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使课堂更有趣味性,在以后的交际中,学生可以自如地谈论这一方面的话题。

2.2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材中,不管是初中的教材还是高中的教材无不渗透西方文化。这么多选材广泛的英语教材都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解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语言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挖掘渗透在材料中的文化知识,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更好地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实际。所以合理地利用教材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2.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考试,只要可以得高分就满意了。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门考试科目,所以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哑巴英语或是明明托福成绩很好的学生也无法自如地交流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体现。我们用语言表现我们的言行和修养,学生不重视交际能力,不重视文化差异,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学得英语的精髓。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并引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即在教学和日常谈话和中,有意识地强调跨中西的文化差异及差异引起的原因。这些原因不是语言知识引起的,而是由于深层的观念、风俗和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注意重要的文化差异,提升学生的敏感性,使语言生动鲜活,让学生避免使用错误交际用语,学会真正地交际。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策略

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之下,不同文化相互的交流与碰撞也更加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对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及调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必须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创设各种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尽量多的接触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有效的展开。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3]高晓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关系研究[J].时代文学,2012,(15):190-191.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6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1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近年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正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提高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目标.跨文化交际理论是与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2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然性

2.1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ntereuh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0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或说得不符合说话人的身份.甚至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语言的使用规则就是这种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行为;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2.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更渴望在英语学习中了解英美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和阶段注重跨文化教学既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知识面,也有利于他们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

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翻胡文仲也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所学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个语言”。

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中心话题

3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各种原则和措施,不断加强文化输入的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族语与英语及其所属文化的差异.尽量避免或消除因跨文化而引起的误解与困惑。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输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

3_2系统性原则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在讲授语言的过程中.往往是遇到一种文化现象就顺便解释一下,对于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无统一、具体的要求。因此,教师应系统地给学生输入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避免在文化输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混乱倾向.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

3.3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同时在贯彻阶段性原则时.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显得过于零碎。外语教学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4适度性原则

外语教学中不同文化的导入.只是传统外语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发展,而不是以其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多的文化导入不但不能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作用.反而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阻力要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适度地导入文化内容。如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还应正确处理好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等等。此外,教学方法要适度.讲解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应鼓励学生自学。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文化知识的底蕴。

4大学英语教学阶段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措施与方法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化教学.即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言习惯渗透到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英语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迅速、准确、恰当地传递信息并使交流内容更加丰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4.1课堂教学方面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4.1.1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科书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话题,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通过日常课堂教学随时提供和补充相关知识是完全可行的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千万不能对这些跨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而应结合语言知识有目的、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例如教师可以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不仅影响了词汇的字面意义,也影响了词汇的引申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授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也要把词汇所蕴涵的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涵义.让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词汇.把词汇文化内涵融入教学中

4.1.2营造使用英语的环境或氛围 语言交际需要场景环境.如果教师脱离场景环境而孤立地进行英语教学.那么学生所学之知识则非生动之语言。因此.课堂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接近现实生活的英语环境.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和社会语境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明白英语国家的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了解在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控制这些行为的规则.使学生在实际演练中能积极地用英语思维组织语言。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4.1.3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学生创造语言和文化环境 现代教学手段如网络、多媒体、英美报刊杂志、幻灯机、录像机等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手段有机地与课堂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架起文化间的桥梁。

4.2课外教学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凭课内学习是不够的.而适当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补充.要创设文化氛围拓展第二课堂。为此。教师在设法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努力拓展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交际活动。课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是一种学习西方文化的好办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有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文化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听英语讲座、报告、广播;观看英语电影、录像;组织英语讨论、编排英语戏剧、组织表演等活动.全方位了解英语的文化知识.体会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4.3加强师资培训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当是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是文化学习的示范者、引导者、启发者。是学生进行文化合作学习的伙伴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自己的身份.成功地开展文化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7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培养 高职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英语教学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美国现代语言学家Dr.Brown曾指出:“语言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发现语法错误,这使得他们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像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英语课程的教学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目前,学生对其它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异域文化的敏感性,因此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果。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蕴含在语言中,制约着语言行为的发生。对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高职学生来说,在语言教学中对其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策略

(一)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的形成.是有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与条件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因为自然环境不仅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由此决定了一个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心理。

(二)从词语中进行文化对比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尔金斯(Wilkins,1972)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语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等。

1.习语能传达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习语的习用性是指习语广泛地被英、美国家人民所沿用,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的特征。如: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cutoffone’Snosetospiteone’Sface(为了泄忿反而害己).playcardsclosetoone’schest(保守秘密),billandCOO(说情话),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lion’sshare(最大的份额)虽然有些习语已经成为陈词滥曲.有些也失去了它们存在的特定的文化氛围,但是由于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含义,至今仍得到人们的普遍使用。

2.神化典故中潜藏着文化信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典故的运用既能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又能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如果对彼此典故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不了解的话,就会造成交际的困难。英汉典故从来源类型看是比较相近或相似的,但其所反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汉语中的神话典故所反映的是汉民族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认识,每个典故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然而,汉语中没有一部成系统的神话故事体系,而是多散布于古代各种典籍中,是先民们对各种自然和生活现象的美好和悲壮的解释。而英语中的神话典故多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如:Achillens’heel(阿基利斯脚踵,喻致命的弱点),TrojanHoMe(特洛伊木马,喻打入敌人内部的人),Cupid’Sbow(丘比德之弓),Pandora’Sbox(潘多拉的盒子,喻万恶之源)等。但这些典故却不是来自于英国民族的神话故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实际上,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不仅影响到英国的文化,而且对整个西方社会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挖掘词语的象征意义。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同义象征在不同的文化里有截然不同的意象和内涵。比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豺狼凶残贪婪.汉语说“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英语也有类似用法greedyasawolf:老鼠在汉语中是胆小、无远见的象征,如“胆小如鼠”、“鼠目寸光”.但在英语中代表胆小的动物却是兔子:孔雀在汉语中代表漂亮,但在英语中却被视为自高自大的象征。兔子的迅捷,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英语有asralc.idaSahare;汉语和英语都用“母鸡”(hen)喻妻子。汉语说“母鸡司晨家不兴”,英语中的hen—pecked(被母鸡啄的)即指“妻管严”。这些联想表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或相符点(correspondence).这些相符点反映在不同体系的语言之中。

4.注意英汉色彩词的涵义。比如说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至于现在流行的与“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还有《纽约新闻》以夸大、渲染的手法报道色情、仇杀、犯罪等新闻,人们也称这一类的新闻为“黄色新闻”。西方文化中的黄(yellow)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Judas)所穿衣服的颜色,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它除了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tlyellowpress(黄色报刊),yellowioumalism(黄色办报作风),yellowback(廉价轰动一时的小说)外,主要表示卑鄙、胆怯,如yellowstreak(胆怯),yellow—livered(胆小)等。

(三)语法学习中的跨文化教育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piece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knifeandf0rkismadeof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综上所述。在英语庞大的语法体系中,有许多可以当成跨文化教育的素材。在日常语法教学中,如果恰当地引入跨文化教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西方文化知识,又能使枯燥的语法阐释变得鲜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篇8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给学生适时适量介绍英美国家文化、英语众多变体文化及合理处置本土与异域文化的关系,引起非英语专业工科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注意,帮助学生在以英语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语言,从容应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更随网络的诞生,人类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球的眼光,这一切使得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跨文化交际也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广义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是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最重要工具,语言也是一个社会群体标记,体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是语言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也影响语言和语言的使用,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有宗教、哲学、道德方面的表现,更有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这就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内敛,追求中庸,受到称赞和表彰,必有一番自谦之词或归功于集体,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推崇个人至上,追求自由主义,受到赞美和称赞,总是用“Thank you”坦然承受。在中文词汇中,凡涉及“猪”和“狗”的,多数用于贬义,因而有“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的贬义词,而西方文化中,猪是聪明、文雅的象征,狗有忠诚、勇敢的特性,“dog”极少用于贬义,也不会有“stupid pig”的词汇。在英语中,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习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候)等等。这里举的例证并不证明不同文化的孰优孰劣,只是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当今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不同文化会相互渗透与融合,形成了大量的外来语词汇和局部族群的语言变体,如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墨西哥英语(Chicago English)和亚洲美国英语(Asian-American dialects)等,这些也都说明语言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特性,否则对方可能不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会因误解而产生误会。

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可以将英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虽然现在跨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跨文化意识加强,但十几年应试教育下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实际上,语法和词汇只是语言学习的基础,不是语言的全部。二是学习方法陈旧。学习中只注意词、句的理解,不注重章节。三是语用能力强,文化素养低。只注重口语的训练,忽略语言的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会影响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前述我们知道,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丰富内涵,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必须掌握这种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也同样需要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言学习是枯燥的,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诱人的。

1·在教学中注重英美文化的导入

桂林工学院已经将《当代英国概况》、《当代美国概况》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提供给非英语专业的工科学生,这虽然对学生理解英美文化有积极促进作用,也能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英美民族的发展历史、宗教道德、风俗习俗、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慢慢去了解熟悉英美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但教师在英语课教学中积极的导入英美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课文内容涉及到Different Ideas aboutFood and Drinks时,可引导学生自己来对比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学生了解有关中国人和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信息是:中国人喜食鸡肉、鱼和海鲜,美国人爱吃牛排;茶在中国和英国都是the na-tional drink (举国饮用的饮料),但英国人喜欢在茶里加糖、牛奶或柠檬。如果提问学生:“‘红茶’英语怎么说?”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答道:“red tea”。其实“black tea”才是正确的,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那是因为中国人和英国人着眼点不同,同是茶,我们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故称“红茶”;而英国人注意到茶叶本身的颜色是黑的,故称“black tea”。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完全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

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 jazz, rock music,rap, 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介绍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经典的乡村歌曲,如:约翰·丹佛的《CountryRoad》《TakingMeHome》,卡彭特的《YesterdayOnceMore》和“猫王”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LoveMe Tender》等,在课文背景中出现的有关美国内战知识,可以给学生讲解有关美国内战的起因、背景以及林肯的一些生平轶事,让学生知道美国的历史以及林肯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再如,在学习Romance这一主题时,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故事情节,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修辞艺术和表现手法,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学水平。

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以外,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转贴于

2·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不对应现象,除了词汇的本义,还在词汇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如你知道“Friday”,而如果你不了解英美民族的宗教背景,不清楚耶稣蒙难的日子,你不会了解“Black Friday”的内涵,更无从理解“Friday face”的意指(意指“愁眉苦脸”),与此相似的还有“Sunday”,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也会理解为什么“Sunday”是每周的第一天?为什么“Sunday”要做礼拜?因为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汇“星期五”“星期天”是没有这样内涵的。还有如“Chairman”为什么是“主席”?“Chairman”和“主席”又有何不同?这能从中英两民族的演化进程中得到答案,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在演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语言构造的不同。类似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引出一些典故,教师有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

3·语法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颇大。我们不但要探究其逻辑形式与结构的不同,而且要探究其形成的内在因素,才会发现其中所包涵丰富的文化因子。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bread”,尽管汉语中没有名词单复数的变化,但在概念上“面包”是一个可数名词。在西方,人们把面包当成主食之一,吃的时候把一块面包切成数片,有时还会在面包片上抹上奶油,再佐以煎鸡蛋或一杯牛奶。因而在英语中“bread”是一个不可数名词。再如这样一句:“My knife and fork ismade of silver.”这里的谓语动词怎么用单数形式呢?原来西方人用餐时的礼仪是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双手齐下。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用餐工具,是一个整体。因而,句中的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不是空泛的,实施跨文化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社会发展也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有着较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教学阶段,注重跨文化教育,能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更好地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以及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8(6)·

[2] 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外国语, 2007, 22(4)·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