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15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新一代 5G 通信技术 发展

与以往工作不同的是,通信技术在研究和落实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可行性、可靠性。在之前的研究当中,有些通信技术的实施,表现的过分理论化,实际上得到的成果并不理想,不仅给用户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对于通信行业的稳定而言,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威胁。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固有的基础上实施研究,更加是为了将通信的服务水平提升,要达到快速、有效的排除通信阻碍,告别漫长的测试和检查。

一、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业务需求

1.1满足人们虚拟现实的需求

从通信的角度来分析,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仍然是要为不同的用户提供足够的服务和支持,要在多个方面更好的完善工作,减少固有的缺失。经过大量的调查后,发现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实施,可以更好的去满足人们对虚拟现实的需求。简单而言,当下的通信技术涉及范围非常的广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趋向于多样化。所以,当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在实施以后,势必会对固有的4G通信产生更大的革新,檬倍杂谌维视觉、听觉、嗅觉的技术应用,将会表现的更加成熟。

除此之外,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在不断的对外公布内容当中,主要是利用高性能的模拟系统,促使移动通信可以更好的进入到3D时代当中,利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保证人类在虚拟网络、现实世界之间,达到一种更好的交互体验,这对很多新产品的研究,或者是通信功能的增加,都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1.2满足随时随地对高清视频的需求

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过程中,还必须更好的满足高清视频的需求。现如今的娱乐行业及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各种媒体信息的播报和新闻的传播,都要尽量的通过高清视频的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更好的工作效果。以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速度,将可以达到千兆级的标准,这就促使用户在享受5G网络的过程中,可以减少各种条件的限制,将大量数据、文件进行快速、稳定的传输,给日常办公、娱乐、生活等,都带来了足够的支持。另一方面,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对于高清视频的帮助,还在于视频的播放可以畅通无阻,即便是在1080P级别的播放下,依然可以保证较高的稳定性,快速的完成预加载,让用户能够在观看影视的体验上,得到新一轮的提升。经过研究发现,如果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预期功能得以实现,那么移动用户就可以随时在线获得超高速的端到端通信速率,给用户本身提供的服务非常可靠。

二、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项事业的快速增长,4G通信技术在目前仅仅可以应对固有的需求,对于未来的发展而言,还是应该在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的努力。从时间上分析,2G网络到如今的4G网络,每一次更新都代表着内容体系的丰富,不仅仅是将基础的设施建设和网络增加,还会增加更多的服务,保证用户在享受通信网络的同时,可以为自身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多的便利性。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上,是要在多项技术上联合应用,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例如,高频段传输,将会成为今后的重点内容。高频段毫米波移动通信的主要优点是有足够量的可用带宽、小型化的天线和设备、较高的天线增益,但也存在传输距离短、穿透和绕射能力差、容易受气候环境影响等缺点。射频器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另一方面,多天线技术经历了从无源天线阵列到有源天线阵列的变化,使得天线阵列从二维向三维拓展,形成新颖的三维高阶MIMO大规模阵列,通过该阵列可以利用高频段的毫米波技术过滤用户间的干扰。

三、总结

本文对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展开讨论,现有的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到了试用阶段,很多研究机构所反应出的数据和信息,在可信度、可靠性方面都比较突出。未来针对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还是应该大量的深入研究,并且不断的进行拓展,要保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确保新一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绩可以更加显著。

参 考 文 献

[1]李革. 我国5G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J]. 科技传播,2016,(01):157-158.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2

参考文献的写作在某一程度上提升论文学术价值和质量水平,所以参考文献在论文的写作当中也是不能忽视的,写好论文还参考文献那么我们写出了的论文才更有水平。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钮心忻,杨义先.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6-20.

[2]李世鹤.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2.

[3]潘涛,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的核心技术[J].通信技术,2002.

[4]赖玉强,王甲琛.软件无线电的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2.

[5]朱东照,罗建迪,等.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设计与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06-228.

[6]张书强,朱守中,金永杰.基于3G通信的软件无线电应用研究.测试测量技术,2008(9).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熊卿青,邓媛姬.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

[2]赵晗.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11(8)

[32]纪越峰等,现代通信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4]蒋同泽著.现代移动通信系统[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4

[5]百度及谷歌网站

无线通信论文参考文献:

[1]陈哲.张正江.尹长川.乐光新B3G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电信工程与技术标准化2008,12

[2]孙常清.王琪琳.张佳麓B3G技术发展浅析电信科学2007,23(7)

[3]万屹.李扬B3G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电信网技术2006,1

[4]林辉B3G研究与标准化进展电信科学2007,23(9)

[5]张汉毅.粟欣B3G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移动通信2008,6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移动政务;用户接受模型;技术接受模型;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信任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12.001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03-04

Study on Users Adoption Model of the Mobile Government ServiceShao Kunhuan Yang Lanro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users adoption model of the mobile government services,based o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he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trustworthiness and the features of mobile government,analyzed the exogenous variable and endogenous variable factors,and finally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government in China.

〔Key words〕mobile government;TAM;TAM2;UTAUT;IDT;trustworthiness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3G技术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更多的选择。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1 179万户,创历年净增用户新高,累计达到85 900万户。其中,3G用户净增3 473万户,累计达到4 705万户。此外,手机网民数达到3.0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6.2%[1]。

巨大的用户群体和移动通信平台的产生,让政府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为公众提供政务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把公共服务部门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升内部办公效率、改善办公流程,并通过移动终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新型政府服务方式称为移动政务(Mobile Government)。

移动政务作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新型模式,其继承了电子政务以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效率、为企业与市民提供高效的服务、提高政府透明度、预防腐败和提高公民意识、创新沟通网络和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效率的诸多优点,但移动政务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电子政务项目公众接受度不高的残酷现实。

本文将在分析总结目前最为科学的接受模型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移动政务的特性,提出一个移动政务接受模型,并根据此模型探讨影响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因素,以期为我国移动政务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1 相关综述

1.1 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Davis以理理论为基础,探讨认知情感与科技使用的关系提出的[2]。TAM被许多学者应用在信息系统和组织的研究中用来测量IT的接受度,TAM是一个可以区分使用者不同层次接受度的有效模型。

图1 技术接受模型

TAM根植于Fishbein和Ajzen的理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同时也从期望理论模型、自我效能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等理论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3]。如图1所示,TAM模型提出了2个主要决定因素:有用认知(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易用认知(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4]。行为意图(Behavior Intention,BI)是测量个体倾向于实施一个特点行为意图的途径。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不仅影响人们对信息系统的态度,也影响了是否决定使用。Davis等研究者发现“TAM可以为追踪外生变量如何影响诸如内生信念、态度和意图提供一个途径”。

1.2 修正的技术接受模型

由于TAM模型对外部变量的阐述不够清晰,无法从TAM模型中找出稳固的外部变量。Davis等在研究中发现:态度(attitude)只是使用者情绪上所反映出来的对信息技术的喜好,不能完整的传递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对行为意图的影响。基于此,将原始模型中对系统的态度进行了舍弃[3]。

在2000年,Venkatesh & Davis[5]对TAM模型做了大规模的修正,并将修正后的模型命名为TAM2,在TAM2中有用认知作为核心因素的决定地位得到加强;同时引入了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映象(image)、工作相关性(job relevance)、产出质量(output quality)、结果展示性(result demonstrability)5个因素以及自愿性(voluntariness)和经验(experience)2个调节变量,如图2所示:

TAM2引入了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以及认知工具性过程(cognitive instrumental process),并将其作为有用认知的决定变量,从而改变了先前模型中有用认知仅仅决定于外部变量和易用认知的格局。社会影响包括主观规范和映象;认知工具性过程包括工作相关性、产出质量和结果展示性。此外,自愿性和经验在这里作为调节变量。

3 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

UTAUT是Venkatesh & Davis(2003)在整合之前各种研究成果的模型的基础得出的,这些模型包括技术采纳模型(TAM)、理理论(TRA)、动机模型(Motivational Mode)、规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复合的TAM与TPB模型(Combined TAM and TPB)、PC利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以及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

在这个模型中,行为意图(BI)直接受绩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和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3个因素影响。促成因素(facilitating conditions)对使用行为(use behavior)有影响作用。4个调节变量包括了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性。实证的研究结果显示,UTAUT对使用行为的解释力高达70%,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模型对使用行为的解释力都更加有说服力[6]。

1.4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IDT)是Rogers于1983年提出的,用于描述技术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和过程。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IT创新技术被组织或社会采纳的过程。Rogers认为,对使用者而言,创新是一种新观念、一项新产品或一个新程序,而创新的扩散过程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成员通过相应渠道相互沟通传递创新的成果的过程。Rogers把采纳率(Rate of Adoption)定义为创新被社会接受的相对速度。

1.相对优越性(Relative Advantage)

2.兼容性(Compatibility)

3.复杂性(Complexity)

4.可验证性(Trialability)

5.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采纳率

(Rate of Adoption)图4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的扩散速度受5个因素所影响,包括:(1)相对优越性(Relative Advantage),指的是采用创新之后相对于采用创新之前使用者感觉到的相对优越程度。(2)兼容性(Compatibility),指的是创新与社会体系的价值观、消费者过去的经历和潜在使用者需求的符合程度。(3)复杂性(Complexity),指的是创新被认识和使用的难易程度。(4)可验证性(Trialability),指的是在有限的基础上,创新能被实验验证的程度。(5)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指的是创新被采纳以后的效果可被识别察觉和向外传达的程度。

1.5 信任模型

在靳洪俊的研究中,把影响公众对移动政务使用意向的用户初始信任因素概况为信任政府(Trust of the government)和信任技术(Trust of the technology)2个维度[7]。如图5所示:

信任技术一般归纳为基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信任,其涉及到个体对技术环境,以及伴随技术而来的相应规则的信任。信任政府则概括为公众对政府的清廉程度以及服务能力的认同。

2 移动政务接受模型

综合上述模型,本文结合移动政务特性,提出移动政务服务的用户接受模型,如图6所示:

2.1 外部变量分析

2.1.1 兼容性

移动政务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政务模式,主要是指无线通讯和互联网技术在政府工作中应用,是通过手机、WiFi终端、蓝牙等无线技术为公众提供服务。作为影响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外部因素,决定兼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技术与理念两个维度。一是技术,首先手机等其他移动终端要与传统政务互联网进行连接,需要解决接口协议问题;其次由于手机功能的限制,政务服务内容形式有限,如何解决解决服务形式与技术的瓶颈成为关键。二是理念,部分公众和政府工作人员在观念上仍然认为手机等移动终端是一种非正式的行为,他们不习惯通过收集来完成非常重要的任务,如何将移动政务的理念深入到公众和公务员理念之中,是目前解决移动政务兼容性问题的关键之一。

2.1.2 社会影响

Roger将社会影响划分为两种形式:一个是大众媒体影响,另一个是人际影响。大众媒体包括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网络等;人际影响则包括社会网络,如同事、朋友、上司等等。人们在公众环境下使用移动服务时,必定会先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并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媒体舆论引导和个人人际关系网中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影响。对于政府来说,要提高移动政务的接受度,从社会影响角度来看,需要做的工作是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口碑宣传。通过多方位、立体化的宣传,力争让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政务信息和政务服务,当媒体舆论或者对用户较为重要的人对公众使用移动政务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则可以增强移动政务在公众中的社会影响感知,对公众使用移动政务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2.1.3 产出质量

产出质量是指个体认为系统能够使其获取优良工作业绩的程度。从理性经济人角度出发,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经济动机前提是使用移动政务可以为个体提供收益,这个收益越大,接受的意向越强烈。政府部门作为移动政务服务的提供者,其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服务内容的载体质量,如果无线网络连接不稳定,速度慢,兼容性差,将影响最终产出质量;二是政府本身提供的服务质量,如对用户请求的回应速度慢,提供数据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服务态度差,则都可能影响用户的采纳行为。因此,设备越好,服务质量越高,用户越愿意接受和持续使用移动政务系统。

2.1.4 工作相关性

工作相关性是指个体认为目标系统能够应用于他工作中的程度,也就是说移动政务与公众之间的紧密程度。从实用主义出发,移动政务服务做得再完美,如果不与公众发生任何关系,当然不会被认为是有用的,自然也没人使用它。因此,这要求移动政务建设要从公众的需求出发,做好用户的需求分析,深入了解公众的各种需求,只有这样才有可以提高移动政务项目的接受度。

2.2 内部变量分析

2.2.1 信任技术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研究过关于系统在线行为的用户接受问题。移动政务基于无线通信技术,以提供虚拟化信息内容为主要服务。对于虚拟技术以及虚拟服务内容,用户在心理上的信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为了加强公众对移动政务的信任,技术的障碍必须超越。当前的移动设备的设计不仅需要增强可用性,使公众接受移动政务服务时更加灵活和便利,而且需要在设计系统时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密、数字认证、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技术的发展需要及时满足公众对移动政务环境安全的需求。

2.2.2 信任政府

公众对移动政务的初始信任是建立在对政府的信誉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指数基础的。政府的信誉度是公众基于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公开性、效率和廉洁度而评价得出的。公众对政府服务能力以及善意的信任对其接受移动政务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政府机关以及移动服务提供商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此来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7]。

2.2.3 有用认知

对于公众来说,在其准备将移动政务引入到工作与生活时,其所能认识到该技术对其工作效率提升和生活质量丰富的程度越大,那么其对移动政务服务的感知有用性就越强,采纳移动服务的意向也就越强烈。因此,政府部门和移动政务服务提供商则需要对公众的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公众需求,丰富服务类型,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和有用的服务,以期增强移动政务服务的有用性,使得公众可以通过移动服务得到更多的服务。

2.2.4 易用认知

易用认知是指使用者个人感觉将新技术投入应用的难易程度。在公众接受移动政务之前,如果其认为该技术的应用将是相对容易的,也就是说其对移动政务使用技术的感知易用性越强,那么他采纳移动政务的意向也就越强烈。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经验相对较少,电子政务的普及对于他们来说有着先天的障碍,移动政务承载着缩小电子政务的“数字鸿沟”的重任,因而如何使普通民众能够更便于接受和使用移动政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公共服务部门一方面要打破各部门移动政务建设“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同移动服务供应商的联系,推行易于操作的政务套餐等特色服务。

3 总 结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健全政府职能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看到,电子政务已经确定为国家发展信息化产业的重要支柱。随着移动技术和服务的普及,用户数量的提高,我国移动电子政务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研究基于当下流行的技术接受模型和信任模型,结合移动政务的具体特性,提出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模型,并针对假设模型探讨了公众接受移动政务的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移动政务的接受度,提出以下建议: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使用环境的安全性

目前我国一方面在互联网络和移动通讯领域均缺乏保护用户隐私和惩治网络侵权行为的专门法规;另一方面现有的相关法规存在过于零散、不成体系、缺乏执行力的问题。完善移动政务的法律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公众对使用环境、服务主体和使用过程的信任感。

3.2 顺应移动技术发展,提高政务兼容性

随着我国移动技术全面进入3G时代,数字化无线通讯技术和微博技术,为公共部门向公众高速传递大量服务信息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基础和服务渠道。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无线互联技术平台,针对微博技术特性,丰富政务信息形式,提高服务形式与技术的兼容度。

3.3 转变服务意识,加强宣传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及时转变过去传统的管理者角色,从简单的管理者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过来。用市场化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产出;以“顾客导向”为服务准则,为公众提供便捷、多样化的公共产品;注重丰富公共服务产品的宣传手段与渠道,提高公共部门的公众形象与信誉度。

3.4 控制服务价格,降低运营成本

与发达国家低廉的移动通讯费用相比,我国通讯网络的服务价格和运营成本尚有待降低,这大大影响了公众对移动政务易用认知。若要有效推广移动政务,必须降低公众使用该项服务的价格和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EB].,2011-09-05.

[2]孙权,胡秋灵.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J].商业研究,2009,(6):55-59.

[3]孙建军,成颖,柯青.TAM模型研究进展――模型演化[J].情报科学,2007,(8):1122-1127.

[4]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基于TAM和网络外部性的移动服务使用行为研究[J].管理学报,2007,(2):216-221.

[5]Venkatesh.V.and Davis.F.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5(2):186-204.

[6]程晓璐.基于UTAUT的移动商务用户接受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33-42.

[7]靳洪俊.用户接受移动政务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17-19.

[8]Yi-ShunWang,Hsin-Hui Lin & Pin Luarn.Predicting consumer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service[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06,16(2):157-179.

[9]J.M.Kolodinsky.The adoption of electronic banking technologies by US consumer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2004,22(4):238-259.

[10]R.Horton,T.Buck,P.Waterson,and C.Clegg.Explaining Intranet use with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1,16:237-249.

[11]O.K.Lean,S.Zailani,T.Ramayah,and Y.Fernando.Factors influencing intention to use e-government services among citizens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29:458-475.

[12]B.Sumak,G.PolanCic,and M.Hericko.An empirical study of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doption using UTAUT,in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Hybrid,and On-line Learning,2010:17-22.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学习迁移 ;信息技术课 ; 过度学习 ;学习情境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叫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叫负迁移或干扰,一般情况下所说的迁移都是指的正迁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本文主要从认知结构角度阐述学习迁移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性要求重视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

1、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看,学习迁移发挥重要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际应用,即知识、能力和应用的统一。学习迁移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性,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2、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看,学习迁移发挥广泛性的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基本技能才会熟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会得心应手,这充分体现了正迁移的作用。

迁移不仅仅发生在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能发生迁移。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而且要形成有价值的信念系统,包括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高尚的情操。知识是构成情感价值系统的基础,积极的情感又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注重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迁移的同时,也要发挥情感因素对学习的正面促进作用。

二、改革“信息技术课”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1、过度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顺利地从“旧知”向“新知”迁移。

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技能学习为前提的。奥苏伯尔在其《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半是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好的缘故。

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越多、越牢固、越熟练,越容易学会新的知识,产生正向迁移。一般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这方面的过度学习是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例如我们学习文字输入技术,就必须从学习指法开始,学会计算机键盘分区,学会正确的姿势、正确的指法、正确的训练方法等一系列知识,才可以使这些基础知识在文字输入中发生正向迁移。不可想象,一个根本就没有关于键盘、指法等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很快速地通过键盘进行文字输入。因此,在我们学习中应当树立一种观念,就是不断地学会使知识和技能得到迁移,这里指的是会消除逆向迁移的干扰,会充分利用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正向迁移,使我们学习的效率更高。

各种知识之间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一般的原理,只有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体系才能促进正向迁移。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中,通过老师的指导,某位同学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有了一套自己自学的方法,那么他自学其他课程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他将信息技术课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其他课程中去了。

2、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顺利地从“课堂”向“应用”迁移。

学习情境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境最好相类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近的情境。另外,还要在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考虑到实际运用情境中的种种情况。例如学习文字处理,不仅要让学生单纯地学会文字处理的方法,还应该使他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文字处理问题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开展的学习活动,在日后学生能将其活动应用于相类似的实际生活时才是有效的。例如:在操作系统学习中,不能仅仅学会软硬件安装、使用等基本技能,而应通过比赛,有效地使基本技能向实际的综合性能力发生迁移。有许多技能的学习,如文字输入、系统操作、网络应用等,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最为有效。近年来开展的许多室内模拟装置的训练,为培养和训练各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起到了既经济又有实效的效果。

3、加强教师的启发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迁移思维品质。

实现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的发生是要有条件的。实验证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基主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正向迁移,防止负向迁移。迁移的发生,也就是积极的促进作用,不是旧与新之间发生的一对一的关系,它是一种在思维层次上对知识的概括与理解,是一种建立在能力系统上的影响作用。

此外,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信心、紧张程度等等,都会对迁移发生影响,特别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学习迁移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信息技术课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指导越多,迁移的效果越大,但指导不能预先指出正确的答案,以免妨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或法则更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和概括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运用基本原理的条件、方法,使基本原理达到最有效的迁移。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是影响学习效应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4G 移动通信技术;革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59-01

一.4G移动通信技术介绍

4G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外语缩写。这种技术包含FDD-LTE和TD-LTE两种制式。严格意义上来说,LTE只是3.9G,虽被宣传为4G无线标准,但它并未被3GPP认可为国际电信联盟描述的下一代无线通讯标准IMT-Advanced。所以,严格意义上它还没有达到4G的标准。4G是集3G与WLAN为一体,能够快速传输数据,比目前的家用4M宽带ADSL快25倍,同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除此之外,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4G均可以被部署,因此,4G有着很好的优越性。

二、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

4G移动通信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企业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同时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尤其在移动网络数据的传输方面,已成功实现了图像、视频和语音的高速传输。总的来说,由于我国通信技术起步晚,和国际最尖端的技术存在一定差距,但目前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随着工信部对4G牌照的发放,我国4G发展也相当迅速,由此可看出人们对4G的需求。以下为我出搜集到的截止去年10月份关于我国4G用户发展数据(表1,图1,图2):

截止2014年10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2.8亿,3G/4G用户占总份额的44%。移动、电信、联通用户规模分别占整个市场的63%、14%、23%。

中国移动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月净增移动用户232.3万户,总数达8.01亿户,突破8亿。其中3G用户总数2.43亿户,月降157.1万户。4G用户累计达5445万户,较上月增长1350.1万户。由此可见,移动资源倾斜4G,套餐一体化,3G已在用户层面彻底短路,4G网络已超3G但仍需加快建设,否则回落2G影响用户体验。

中国电信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10月移动用户数增126万,累计达1.8283亿户;3G用户数增210万,累计达1.1461亿。相较移动,4G发展相对缓慢。

中国联通2014年10月用户发展情况:移动用户达到2.97747亿,当月增67.7万,其中3G&4G用户达到1.46859亿,当月增114.9万,GSM用户达到1.50888亿,当月减47.2万。

由此可见,联通的4G融合测试并未打动3G&4G用户增长。

三、4G时代网络通信技术革新之对策

3.1 加快4G网络建设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4G网络在联通、电信建设中仍未完全铺展开来。所以,5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其中就强调加快4G网络建设,2015年网络建设投资超过4300亿元,2016―2017年累计投资不低于7000亿元。到2015年底,全国设区市城区和部分有条件的非设区市城区80%以上家庭具备100Mbps(兆比特每秒)光纤接入能力,50%以上设区市城区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建成4G基站超过130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地区网络深度覆盖,4G用户超过3亿户。除此之外,还要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优化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大幅增加网间互联带宽,加快互联网国际出入口带宽扩容,全面提升国际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

3.2 降低流量费用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流量资费较高,如移动1G流量包需70元,超出平民可接受的范围。所以需政府推动电信企业降低网费,在网费明显偏高的城市开展宽带免费提速和降价活动,将具备网络条件的4Mbps以下铜缆用户接入速率免费提升到4Mbps―8Mbps,下调百兆光纤接入网费,更多让利于民。引导和推动电信企业通过定向流量优惠、闲时流量赠送等多种方式降低流量资费水平,提升性价比。鼓励电信企业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套餐匹配等服务,指导电信企业完善流量提醒服务,让广大用户用得安心、实惠。

3.3 支持新技术、新业务发展

除上述之外,政府需支持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突破,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研究,把握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三、结论

总之,我们需把握好4G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4G通信技术的对服务设备的各个方面要求,为促进我国通信技术发展做出贡献,为我国达到成熟的通信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国家技术进步,为国家繁荣新局面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锋.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3,(14):16.

[2] 陈立伟,王薇.浅谈4G移动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13,(19):151-152.

[3] 卢学燕.浅谈4G无线通信网络[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336.

[4] 黄宗伟.4G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安全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6:119-121.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 移动通信 教学改革 BTEC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of BTEC in Britain

CHEN Yun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 Nanjing, Jiangsu 210016)

Abstract "Mobile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comprehensive course , to reflect the practicalnes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need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reforms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e model of instruction of BTEC in Britain show us a better way, which impulse the improve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ffectively.

Key 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aching reform; BTEC

移动通信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它以《电路》、《电子技术》、《高频电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教材为基础,内容包括对移动通信的认知、移动通信编码与调制、移动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和网络工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宽的专业课程。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和在当前社会的普及应用,对于移动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移动通信所能实现的范围越来越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用型的高职通信人才,无法使学生认识到丰富多彩的移动世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使得移动通信课程的特色无法体现。因此,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基本思想,有选择地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技术。英国 BTEC 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可以用来借鉴的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能有效地推动移动通信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1 借鉴BTEC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制定移动通信教学目标

将课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看成一个整体,把死的学科体系和内容融入生活,经过教师的精心转换,在学生那里形成一幕幕动态的形象的体系。采用模块-任务式的结构,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教学内容方面出发,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比例;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将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体系。

2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BTEC 课程结构与传统的教学体系不同,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学生有很多机会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工作实习、讲座、团队工作、计算机实践等去发展他们的学术和职业技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就必须打破课程体系上的学科界限,进行教学课程综合化和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模块化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内容更加清晰、知识结构以及之间的内部关系更加明了。以我们使用的最新移动通信教材为例,把移动通信分为了9个模块:移动通信的认知、编码与调制技术、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特有的控制技术、GSM移动通信网络、CDMA移动通信网络、WCDMA移动通信网络、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从对通信一般的认知到对移动通信最新技术的了解,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并且每个模块下包含了多个任务,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带着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目的,学习的目标性加强了。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培养要求,删减那些要求过高或与岗位工作关系不大的知识章节,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教学的内容框架,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

2.2 搜集最新资料,构建新的活的教材

移动通信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使得教材的滞后性很快显现出来,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的脱节也是统编教材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校移动通信课程选取的是由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编写的,采用模块化形式,内容新颖。换用新教材的同时提倡老师到企业调研,或采用多种方式搜集最新资料,包括网上最新的内容、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各种学术的专著、技术资料、最新设备和产品的介绍,相关行业的资料等等,自编讲义以充实教材内容, 避免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的现象,并且不断的更新,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活”的教材体系。

3 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教学方式

3.1 教学方式的双向互动

摒弃传统“以教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进行转变。重视教学中的双向互动,教师根据不同的单元内容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 如讲到模块一关于移动通信的认知,安排学生到飞机场实地参观, 请专业技术人员介绍机场的相关通信知识;讲到模块五关于GSM移动通信网络,安排学生到移动机房参观, 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移动通信系统组成与基站维护等技术;到通信公司参观, 了解宽带通信技术与光纤传输技术等。学生必须要学会评估、分析和区分在多样的移动通信环境中使用不同的技术和运用多种形式的信息和数据,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实例加强记忆。通过现场教学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加深了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也拓宽了老师的知识视野。移动通信的实践性很强,实验均是在实验箱上开展的,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空余时间里进行课后学习。

3.2 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入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该技术已在当代社会得到广泛运用。很多最新的通信网络的相关资料多为英文版, 没有良好的专业外语阅读能力是难以掌握好相关技术的。为了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在移动通信行业尽快适应对英文版专业技术资料的自我学习, 采用英文授课,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及英文参考书,学生课业用英文完成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学生毕业后,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用英文发表演讲、撰写各类报告等。但从教学效果上看, 由于高职大多数学生的外语基础和能力一般, 不适宜开展全英文教学。所以在实践中, 每节课把这堂课所涉及到的专业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进行介绍。同时, 在该课程的期末考试中, 试题用英文来表述。如果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去积累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 那么可能出现到考试时看不懂试题的情况了,促使学生们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在平时不断的积累, 并为今后的各类技术资料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3.3 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移动通信课程所涉及的技术要点很多,若想在课堂教学中对各项技术都透彻地进行介绍是不太现实的, 也是不必要的。为此,开学初,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有关移动通信网络的某一项技术资料,以讲座的形式制作PPT。具体实施是以分组的形式(5人一组),同学之间进行分工,合理安排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的论文分别以电子稿形式上交,同时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让学生以每组为单位开展小型讲座,向其他组介绍自己组的成果。该综述的评分作为学生该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次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他人对自己报告和演讲的评论来发现自身的不足。

3.4 结合BTEC 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结合“课业”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替代一纸定成绩的考核方式更加能够体现人性化。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注重体现综合评价和要素评价。让学生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实际水平和有待发展的潜力,以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本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学生学业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结果评价为辅。重点考察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所得到的学习成果,成果表现为完成的实际操作、概念的理解、收获与体会、工作态度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田芳.借鉴英国BTEC 教学模式 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 移动学习;学习内容;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49-02

Research of Content Design Strategies in Mobile Learning//Liu Ye

Abstract How to make mobile technology spread its advantage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has become the topic of instruction technology schol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mobile learn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wa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to promote learners’ learning,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in mobile learning content’s design. In order to support some helps for the research.

Key words mobile learning; learning content; study resources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China 250014

1 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形式[1]。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具有移动性、实时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移动学习与其他数字化学习方式相比,真正实现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使得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成为可能。

2 移动学习理论基础

移动学习是移动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移动学习实践一定要有新型学习理论作指导。与移动学习相关的学习理论主要有非正式学习、情境学习、境脉学习、活动学习等。

2.1 非正式学习

现在一般认为,非正式学习是相对于正式学习(正规学校教育或培训形式)而言的,是指学习者在工作、生活等非正式的时间、地点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学习形式。在非正式学习中,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地点、方式等都有了控制权力,而且更接近真实环境,学习者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2]。

2.2 情境学习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外部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他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考察研究等活动,在此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存在不少困难。现在,移动通讯技术使随时随地获取任何知识信息成为可能,借助移动通讯设备(移动电话、上网本、iPad、Tablets等),学习中的讨论与交流变得更加便利,移动学习的学习质量将得到很大提高。

2.3 境脉学习

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或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这便是学习。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世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对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分析。

2.4 活动学习

活动学习是指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其思想来源于活动理论。活动理论主张,自觉的学习和活动是完全相互作用和彼此依赖的。因此,学习需要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2]。

3 移动学习的实施方式

目前移动学习的实施方式主要有:基于短信息的移动学习和基于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

3.1 基于短信息的学习

通过短信息,学习者可以与其他某个或多个学习者进行通信,还可以与学习服务器进行通信。短信息传送的主要是文字内容,具有简洁、经济等特点。彩信除基本的文字信息以外,还可以传递彩色图片、声音、动画、震动等多媒体的内容[3]。短消息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教学是完全可行的:教师通过短信息向学习者传递教学信息;学习者通过短信息向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提出疑问,还可以被用于课业信息、日程安排和重要通知等信息的。

3.2 基于在线信息浏览的移动学习

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借助无线网技术,学习者可以访问教学服务器进行信息的浏览与查询。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传输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学习资源。随着3G技术的成熟,移动通信速度的大大提高,以及大屏幕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基于在线信息浏览的学习将成为移动学习的主流。

4 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策略

4.1 不盲从于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的变化相当快,尤其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工具的更新换代更加迅速。考虑到开发周期、资金等方面因素,针对某项移动通信技术去设计教育应用并进行推广变得很困难。因此,更应该考虑如何应用学生目前已有的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活动的构建。

移动通信新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CDMA MIMO 第四代移动通信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69-02

一 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的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和工作领域的不断扩大,对移动通信的功能、传输速率和通信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有新型的通信技术作保证,于是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应运而生,目前相互兼容移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亦有称后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已在发展之中。从技术层面来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CDMA为核心的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则以OFDM和MIMO为关键技术。

受到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现有的大学本科教学中虽然有《移动通信》课程,但是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很难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以长沙理工大学开设的《移动通信》课程为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移动无线电系统中的调制技术,路径衰落和损耗,均衡、分集合并和交织技术,蜂窝网的基本概念,无线通信多址技术和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其中无线通信系统的新技术只有两个课时,且是简单介绍新型调制解调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多层网络结构技术等,无法达到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最新移动通信技术的目的。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从目前学校所具有的实验条件出发,探讨如何把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融入本科教学。

二 MIMO技术原理

如何提供高数据速率、高服务质量的传输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关键性技术挑战。频谱资源的匮乏和传播环境引起的衰落和干扰需要我们采取响应的措施来提高频谱利用率和传输的可靠性。MIMO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利用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需要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的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信道容量。

MIMO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领域:空分复用;空间分集;波束成型和预编码。MIMO信道模型,见右图。

但MIMO的实施需要一定条件,即不同天线间信道衰落需要相互独立。为了达到这一条件,相邻天线之间间隔需要足够大。一般来说,基站端天线之间距离要大于10倍信号波长,移动终端天线之间需大于0.5倍信号波长。第四代移动通信信号频率大概位于1.2~1.8GHz之间,波长大约为0.17~0.25米之间。那么要在小小的手机上设置多根距离0.1米以上的天线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便有了协作MIMO技术。协作MIMO技术指的是多个只有一根天线的移动终端之间的协作通信,达到多发多收的效果,其基本思想是在多用户环境中,具有单根天线的移动台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共享彼此的天线,从而产生一个虚拟MIMO系统来获得发分集增益。

三 结合教学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拥有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的整套运营设备,包括基站天线、基站天线处理设备、语音和数据交换设备、管理服务器、光传输设备和WCDMA终端设备。并且拥有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的师资力量,在开设了双语教学的《移动通信》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现代移动通信实验室平台上开设了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深入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我们可以对WCDMA手机终端做软硬件的升级,设置一中间客户机,该中间客户机可以被设置在一个通过互联网协议网络与发起客户机通信连接的服务器中。可以确定一个与指定用户相关的移动设备。在中间客户机和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会话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实现。通过使用中间客户机作为通信中介,可以在发起客户机与移动设备之间传送至少一个协作消息。这样可达到一发多收或多发一收的效果。

下一步再升级基站天线,架设两根基站天线,并做级联升级。分别采用STBC和BLAST两种空时分组方案,比较系统的性能指数。在软硬件的升级和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既可以让教师研究新的检测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协作MIMO技术,达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在课时方面,可以在目前《移动通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课堂教学课时增加到4学时,实验增加到2学时,并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增加协作MIMO技术的实验8学时。

四 结论

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培训的课程,探讨了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MIMO

与本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把最前沿的移动通信技术介绍给学生,既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更好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