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8篇

时间:2023-03-29 09:20:28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职教育 教学管理 应用

日本于1995年开始实施“100所中小学联网”实践研究。他们不仅把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文化,而且深入地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能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全新人才。

下面我们从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出发,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探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设计,使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高职学生克服依赖老师、不爱主动学习的坏习惯,符合高职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我国近年来对职业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九五”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作了专门阐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学质量分析是一种大型正规性考试或检测结束后,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并对今后教育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或建议性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质量分析,是学院领导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反思,制订下一步的工作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长处的基础上,不断改变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探索适应信息技术环境的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开发潜能。但是,就当前信息技术的实际使用和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应用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

二、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价值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是通过教学培养的,一切高职教育改革都应当围绕教学改革这个核心进行。

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改革。世界大学城的推广,加快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大学城空间是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教师个人空间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方法,这种开放式学习、开放式教学、交流展示、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现实性和便捷性。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方法落后、单调,部分教师知识陈旧,实践动手能力较差,课程评价沿袭传统考试模式等问题,这是无法适应急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体现,也是高职教学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将教育目的、课程蓝图变为现实。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2

      现将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1 基本资料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我院护理人员由2005年的257人增加到现在的730人,护理部除了监督检查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外,由于大批新护士的进入,组织落实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与技术训练成为护理部工作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掌握全院护理人员的整体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我院选派专人对全院护理人员的各类资料进行了完整的收集,运用Excel表格对人员进行宏观控制,达到了合理分配、动态调整的目的。收集资料如下:人员基本信息、职称变动时间、各年度考核内容及成绩、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等。

      2 信息分区

      2.1基本信息区 包括科室、姓名、出生年月、族别、学历、毕业学校、注册情况、注册号、政治面貌、参加工作时间、来院时间、任职情况(在职或聘用)、聘用时间。

      2.2职称变动区 职称变动年限及所任职称(例如:2001护理师、2006主管护理师)。

      2.3技术考核区 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的考核时间、内容、成绩及名次(例如:{2006.9吸氧95、36}),即第三季度考核吸氧技术,成绩95分,排名36名。         2.4附加项目区 继续教育、论文及科研成果、奖惩登记、外出进修、担任授课、开展新业务、差错事故、出勤情况、新来院人员的轮转等。

      3 功能及运用

      3.1准确掌握人员变动 近年我院面向社会招聘大量护理人员,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成为护理管理的难点,由于各种原因护理人员流失频率高,手工书写的护理人员花名册经常进行修改,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运用Excel 表格具有“填充柄”的功能,将内置序列号批量填充,快速输入序列号,准确掌握人员变动情况。

      3.2项目分区清晰,人员对位准确 在Excel 表格窗口菜单选项中进行任意拆分或冻结窗格的操作,使工作表清晰明了,方便查询。、

      3.3灵活运用自定义筛选 在Excel 表格数据菜单选项中选择自动筛选功能,对上述各信息区所包含内容可进行任意点击,有利于管理人员查询各区间人员情况;利用自定义选项可以方便查询任意年度区间人员情况。

      3.4简化护理人员考核分析程序 利用Excel 表格自动求和(∑)按钮,在技术考核区可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自动筛选对分数区间值进行设定,求出各分数段所占比例,对各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及评价,也可通过执行“格式→条件格式”,在弹出的“条件格式”对话框中,让数据显示不同颜色,对成绩进行分析,加强了对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的管理。

      3.5快速切换工作表,方便查询 利用Excel中三表“嵌套”成一表的工作模块,可快速切换工作表,查找信息方便快捷。

      4 运用体会

      4.1具有科学性 护理人员技术档案由护理部统一管理,有助于护理管理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一位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为护士今后的晋升、考核、评优、解聘提供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

      4.2具有动态性 档案记录着每一名护理人员从到医院那天起的工作、学习、技术考核、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的历程。所有资料由护理部设专人负责对具体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定期进行系统维护,以确保各项数据的连续性。

      4.3具有系统性 信息库为每位护士建立了基本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及各项附加项目区,包含了护理人员的全部工作学习情况。

      4.4具有及时性 一是能随时查阅、打印、补充各种信息并获取资料,及时作各种登记、统计工作;二是管理者能通过信息表及时掌握全院护理人员情况,作为奖励、任用、晋级、晋职的参考。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3

摘要:职称改革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人才选拔和激励制度,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从2009年开始,广西率先在全国各省区中实行无纸化信息评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认可和支持。作为职称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被人们提上了日程。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制定相应的标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关键词:职称档案 信息化 广西 途径

1、引言

我国的职称改革已经迈入了第二十六个年头,近三十年来,这项政策在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激励、使用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经过柳州市中小学教师系列的成功“试点”,2009年开始,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实行职称信息化评审的改革。这是广西在创新人才选拔制度方面进行的一次有意义尝试。从两年的实践来看,这项改革得到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和支持。作为信息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因此被提上了议程。

2、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含义

2.1职称档案的内容

职称档案是指各单位在开展职称评审、职称考试、职称聘任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音像等不同形式的记录资料。1主要内容包括各级人事职改部门的文件及通知、参评对象的各类表格(如评审表、认定表、重新确认表)、各类佐证材料、职称证书等。

2.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音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据库。2职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在职称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将各类纸质的职称文件或其它传统的佐证材料转化成电子档案数据,并通过一定的数据库技术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管理和利用。

3、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3.1 传统职称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费时、费力、费钱

以广西高校教师系列为例,申报高级职称的纸质材料往往包括一式四份的评审表(16K纸双面打印)、一式二十五份的推荐大表(A3纸打印)、论文代表作原件一份、各类证书或证明材料复印件一式一份等。为了能够提供齐全的材料,参评对象往往需求提前半年收集材料并分类汇总;此外,由于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业绩相对突出,一个参评对象完整的纸质申报材料往往重达2~3斤,一个高校一年的职称材料的搬运很有可能会需要使用到微型的面包车,光凭职改工作人员来搬运是不现实的;再次,由于绝大部分申报材料提供的是复印件,使用到的复印纸多达几百张,这无形中也会给参评对象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

3.1.2 档案材料真实性无保证

近年来,职称工作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因为职称事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职称评审中出现了不少材料造假的案件,破坏了职称评审原本的公平性。极少数申报对象利用纸质复印件材料不容易让人察觉的缺陷,在职称评审中“获利”,使人们对职称评审的公平、公开和公正,产生了怀疑。

3.1.3 档案材料利用率不高

档案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一份参评对象的职称材料,既是该同志基本情况的概述,也是该同志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来业绩成果的一个总结,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存在一种落后和错误的观点:职称材料只是在申报评审时才有用,如果通过评审了,则职称材料的存档或利用就显得可有可无。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将职称档案把其佐证材料功能与日后的使用功能分离开来,再加上相关单位职改办部门保存的材料中主要是以评审表为主,其它申报材料一般如数退还给申报者本人。因此,大部分参评对象的职称档案实际上利用的程度非常低,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

3.2 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然性

3.2.1 省时、省力、省钱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广西正处在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期,为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以教师系列为例,2004年全区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只有900多人,而2010年的申报人数超过了6000人,申报人数增长了6倍。假设每份纸质申报材料的重量平均在2~3斤,则其总重量将高达几顿,这将给档案的使用和保管带来极大的困难。而采用无纸化申报后,将大大简化职称档案材料的制作时间和成本。一般情况下,某个单位或个人只需要具备一台电脑、一个扫描仪或数码照相机、一个移动硬盘就能够满足大部分职称信息化佐证材料的制作、上报、保管和利用的要求。

3.2.2 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对职称档案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政策的实施,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逐渐摆脱了原来“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束缚,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这就要求职称评审的任务不单单是选拔人才,更要利用好人才。而利用好人才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掌握人才的各项基本情况,而职称档案正好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再加上信息化评审后,档案的信息更加便于检索、利用、传递、保管,相比传统的职称档案而言,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3.2.3 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几年前,当计算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对于国内绝大多数的消费者、甚至是单位来说都是一种奢侈品时,信息化建设因缺乏基本的载体而只能是一种奢望。而今,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复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或者乡镇,也具备了制作信息化职称档案的基本设备;其次,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职称档案的使用变得更加的便利。如网络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多人同步电子档案上传或下载的“带宽问题”,加密码认证技术解决了档案材料的安全性问题等。

4、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4.1 转变观念,加大投入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相比,信息化建设面临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更加复杂、前期投入的经费更大、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更难等现实问题,再加上人们接受一个“新生的事物”普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致使在实践当中出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跟不上职称信息化改革步伐的征兆。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很多单位的领导或职改工作人员不重视导致的。片面追求职称评审的通过率,“突击性”的阶段性工作,无固定的工作人员等方面的原因使得职改工作在很多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职称档案的管理更加容易被人忽视。只有相关单位加大对职称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转变人们的观念,把“要我建”变为“我要建”,才能为职称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争取到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4.2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职称档案的利用率大小,关键在于职改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以往纸质材料阶段,职改工作人员只需在评审会结束后将相关的评审文件和纸质的评审表归档保管即可。而信息化以后,职改工作人员既要指导申报对象如何制作信息化的档案材料,又要负责信息材料的整理、汇总、上报和保管,工作量明显增加了;其次,信息化后职改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也增加了,要求他们不仅懂得基本的电子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方法,且需要学习掌握网络传输、数据库、绘图软件等计算机软件的技能。可见,只有不断提高职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为职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而要提高职改工作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法:(1)加强岗位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职改工作人员特别是缺乏相关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员进行培训;(2)参加各种计算机或信息化方面继续教育的培训。必要的继续教育能够防止职改工作人员知识的老化,开拓他们的视野,调整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素质。

4.3 制定标准、安全第一

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信息的安全性保障是信息化建设的两个核心问题。如果没有相对统一的制作标准作为指导,那么不同单位的信息化档案之间的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性,不利于档案信息的相互传递或者使用;其次,安全性问题是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另一核心问题,由于档案中大量涉及单位或个人的信息,假如保管不当,极有可能给当事人带来物质上或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制定统一的标准,确保信息的安全就显得十分的迫切。标准的制定可以掌握以下两个原则:(1)不违反规定的原则。即根据现有的相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制作档案信息化的要求;(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即各单位、各部门既要在服从上级人事职改部门有关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其次,档案信息化的安全性问题可以通过限制访问策略(如网络防火墙设置、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加密狗设置等)及物理安全设置等方法解决。

总之,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职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将随着职称信息化改革的深入而显得更加的迫切。广大职改工作人员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各种困难,才能使职称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4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对职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职称管理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高效、便利的需求,急需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提升职称管理的效果。在构建职称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Web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充分满足构建要求,本文中,以Web为基础,重点研究职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旨在为职称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Web 职称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 实现

当前人所处的时代为信息时代,各个行业工作的开展均不同程度的依赖于信息技术。职称管理工作属于行业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工作,其管理效果会受到信息的规范性、数据收集效果及传递控制的影响,为了提升其管理效果,职称管理的发展方向必然为信息化。Web技术中,可有机的结合多种信息资源,而且展示信息资源时可采取多种形式,为信息管理及检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综合职称管理的需求及Web技术的优点,可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设计出便捷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职称管理的有效性。

一、基于Web设计职称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一)降低操作难度,提升人际互动性

以Web为基础,设计出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多的优点,Web结合数据库后,Web的功能明显扩展,通过B/S结构,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难度降低,用户网络正常时,即可进行职称管理工作,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利用。

(二)提高职称管理的效率

职称管理工作采用传统的方法时,用户需要整理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误写、漏填现象比较容易发生,导致职称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基于Web设计了称管理信息系统后,用户需整理的数据量减少,减轻其负担,将职称管理工作的效率明显提升。在开发职称管理信息系统时,其运行平台可以以Win2000 Server平台为基础,数据库模式采用B/S结构,由此一来,用户在操作数据库时,通过网页浏览器即可实现,同时,可管理及利用处理数据库中的信息。

(三)系统实现简单性增强

Web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中采用的结构模式为B/S结构,具有简单的界面,而且还不需要专门的客户端数据库软件支持,同时,时间及地点均不会对其使用产生影响,可相对简单的实现系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设计与开发职称管理系统时,采用的数据库结构即为B/S结构,提升了系统实现的简单性。

(四)方便管理职称信息

传统职称信息管理工作中,管理及利用数据库时,需要通过相应的应用软件来进行,多数情况下,用户在对职称信息管理的数据库利用时,应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后,方可良好的利用,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很大一部分用户难以进行。而在Web的基础上所开发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则避免了这一问题,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时间及空间均不会限制其应用,提升了职称信息管理的便利性。

二、基于Web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开发环境

开发职称管理信息系统时,采用的为ASP技术,后台数据库采用的为ACCESS,页面设计时采用的为Dreamweaver,测试平台选择为Windows组件IIS。

(二)体系结构

以B/S结构作为系统设计时的体系结构,系统功能包含三类,分别为人机交互、应用业务处理、数据管理,三者之间相互分离。在服务器上,完成用户的数据库访问需求、应用程序执行操作,用户在界面的操作及简单业务逻辑的实现则通过客户端完成,此种设计方式实现了客户端的“瘦身”,提升了客户端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体验度。用户在访问数据库时,不能直接进行,而是需要通过Web服务器,提升了数据库的稳定性及安全性,而且数据库的可扩展性也比较好。

(三)数据库设计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之前,首先要论证前期可行性,明确可行性的基础上,分析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需求,以分析结果为依据,确定数据库设计中包含的数据表格。由职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时的需求分析结果可知,设计的数据库中共包含5个数据表格:第一,Admin,该数据库的主要功能为描述管理员的属性,以及管理员相关的权限信息;第二,Zc_hy,用户注册本系统后,相应的注册信息存储在该数据库中;第三,Zc_sb,用户在系统中进行职称申报后,相关信息存储在本数据库中;第四,Zc_xk,存储学科评议组信息;第五,logs,用户登录系统后,日志信息存储在该数据库中。

(四)功能设计

基于Web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与开发时,子系统共包含两个,一个为前台用户系统,一个为后台管理系统。设计前台用户系统的功能时,主要包含的功能项目比较多,比如申报用户的注册与审核功能、用户个人信息的添加与修改功能,而且申报者的职业类型不同时,申报内容也存在差异,这些均需要在进行前台用户系统功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实现的。设计后台管理系统时,系统功能主要包含三大类:一是系统设置,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包含膝盖网站名称、修改主页路径、对系统开放注册功能进行控制等;二是批量审核,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为审核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如通过,用户可登录到系统中,进行相应的操作;三是申报信息管理,该模块所实现的功能为审核职称申报者的申报材料。

(五)主要功能实现

以某民用航空学院的职称管理为研究对象,实现本系统的各项主要功能。第一,职称材料申报页面,在本页面中,申报人员根据页面中的内容填写,并进行上传,登录到系统中后,点击申报材料填报,如为飞行系统,则选择飞行系统,否则选择非飞行系列,进入到页面中,填写姓名、单位、现专业技术职务、取得时间、申报职称、申报级别等,完成后,等待审核;第二,后台管理页面,用户申报材料完成后,由后台管理者进行审核,同时,维护系统基本的运行环境。

结论:职称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与开发时,以Web技术为基础,简化了操作界面,降低了数据库管理的难度,便于用户的使用及操作,而且后台维护时也比较方便,提升了职称管理的工作效率,充分的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当前,基于Web的职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结果还不完善,还需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进一步的提升系统的运行速度。

参考文献:

[1] 孙晓娟.基于Web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4).

[2] 胡小林,刘晓东,王晓林.基于Web的信息管理平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1).

[3]任媛媛,温明,郑长青.组件技术在职称评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5(13).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5

第一条为推动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加强对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把我省信息通信行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正常化、规范化,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我省信息通信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关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规定,结合我省通信行业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在全省(含地、州、市)从事信息通信技术岗位工作,符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人员均可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组织审查,推荐参加评审。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经信息产业部人事司批准,云南省通信管理局负责组建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高评委),负责评审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工程系列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四条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由云南省通信管理局统一领导。云南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办公室设在省通信学会,负责处理评审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信息产业部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实际情况,负责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对评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检查、监督,安排部署日常工作。

第三章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第五条本暂行办法中规定的任职资格评审专业技术职务是对从事信息通信生产建设、勘察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设置的专业技术职务。在云南省信息通信行业内设立的信息通信工程专业技术职务名称定为:高级工程师。

第四章评审组织

第六条信息通信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是负责我省信息通信工程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机构。

第七条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由具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专家组成,其中,中青年专家占二分之一以上。评委会由25人组成,所有成员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正高职不少于1人。评委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4人。评委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为三年,任期届满,应适当调整成员,每次调整人数不应少于三分之一,同时为保证评审工作的连续性,调整人数不应多于三分之二。

第五章评审条件

第八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积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身体状况良好,能坚持正常工作;

三、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副高)任职资格的条件:

1、获博士学位,并担任工程师职务二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2、获硕士学位、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并担任工程师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3、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担任工程师五年以上,经考核合格。

第九条推荐评审通信工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应具备以下学历专业之一:

1、通信类;

2、信息与电子科学类(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信息科学、无线电波传播)

3、计算机科学技术类;

4、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

5、电子类(无线电技术、电子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

6、非以上专业者,必须有五年以上相关信息通信专业的工作经历。

第十条在职取得学历(学位)的人员,任职资历从取得学历(学位)起计算。

第十一条根据人事部规定,凡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应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并取得《人事部门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或《云南省人事厅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方可推荐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六章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云南省通信学会秘书处对参加评审人员的参评资格进行审查,对评审材料进行审核和整理,提交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

一、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会议由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首先由工作人员向评委介绍参评人员的基本情况及单位推荐意见,其次由专家阐述对论文的评价情况,然后评委对参评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评议,最后评委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经出席会议委员的三分之二(17人)以上,投票通过方能有效。评审后,评审委员会工作人员填写评审结论,经评审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签字。任职资格证书由国家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印制,并加盖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公章后,由云南省通信管理局发文公布,各单位人事部门存入本人档案。

二、为保持评审委员会结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评审工作不搞复议。

三、召开评审会议,到会的评审委员人数不得少于评委总数的三份之二,未出席会议的委员不得委托投票或补充投票。

第十三条凡国家已统一组织开考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系列,本高评委不再进行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第十四条对因工作需要岗位变动需跨系列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在相关信息通信岗位工作满一年,经所在单位确认,并通过参评资格认定后,方可参加评审。

第七章破格评审

第十五条对不具备规定学历或任职资格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员,经组织推荐,可破格参加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

第十六条破格推荐参加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的人员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大专毕业学历并在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累计工作20年(含20年)以上,具备中专毕业学历,并在本专业和相近专业工作累计25年(含25年)以上,职称外语考试合格。

二、已取得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并履行工程师技术职务5年以上的优秀技术骨干,职称外语考试合格。

三、在任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中主要专业技术骨干或主要业务骨干;

2、有突出的发明创造或专业技术方面的重大建议,在实践中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国家或部、省组织的科学技术及其专业领域的获奖者或荣誉称号获得者;

4、具有特殊技艺、技能,被省内同行公认的专业技术带头人;

5、担任大、中型企业技术主管,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拟写过系统技术政策、法规或管理办法,对企业的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促进了企业技术管理和设备维护水平的提高,经业界专家或上级主管部门认定取得显著成效;

6、在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或部、省级专业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具有较高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两篇以上。

第十七条破格推荐参加评审高级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需报省通信学会秘书处审核,方可推荐到评委会参加评审

第九章申报及申报材料

第十八条评审委员会只接受单位推荐材料,不接受个人申报材料。单位推荐材料前,其人事部门应按照推荐评审规定条件对申报人员进行参评资格认定,要求进行认真核实,严格审定申报人员的学历、资力、确保真实可靠,复印件须加盖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公章。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参评资格条件审查表》。要求进行认真核实,写明推荐评审意见,连同相关材料交云南省通信学会秘书处。

第十八条申报材料及要求: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三份;

2、任职期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一式三份;

1、与现从事专业相关的论文,一式三份;

2、本人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一式三份;

3、有效的外语考试合格证(复印件),一式三份;

4、本人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一式三份;

5、推荐单位审核并填写《专业技术职务参评资格条件审查表》,一式三份;

6、破格评审人员《破格评审人员审批表》一式三份及相关证明材料复印件各一份。

第八章附则

第十九条参加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所需的评审费以及考试报名费等项费用,原则上由申报个人承担。评审委员会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收取评审费,评审费应全部用于信息通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不得挪做他用。

第二十条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一般每年开展一次。

第二十一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参加云南省信息通信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一、在政治上、经济上、道德品质上犯有严重错误,受记大过及以上行政处分或党(团)内严重警告及以上处分不满一年或处分期未满者;

二、犯有严重错误,正在接受审查者;

三、工作中严重失误,或因责任事故造成政治影响、经济损失者;

四、无故不接受组织决定,严重违纪或多次违反规章制度者;

五、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在评审工作中搞不正之风者;

六、因身体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者;

七、脱产学习、进修、出国一年以上,评审前不能返回复职者;

八、已办理离退休(退养)手续者。

第二十二条云南省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统一思想,统一政策,统一步调,要树立全局观念,不得各行其是,对在工作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弄虚作假等行为要严肃查处。各评委必须坚持"公正、合理、准确、保密"的原则,认真学习有关政策和标准条件,坚持标准,严肃纪律,突出水平、能力、业绩、贡献,不得随意降低条件。在评审本人亲属的信息通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应实行回避制度。对私自泄露评审情况和内容,说情拉关系,投人情票等重大违反规定的评委,取消其评委资格。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 sql server;科研管理;权限管理;存储过程;触发器;事务。

科研水平逐渐成为衡量一个高校势力的重要指标,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如何对学校大量的科研信息进行高效、安全的保存、处理、统计、加工等管理操作,将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是每一个高校必由之路。系统功能的分析与数据的结构关联及使用都首先反映在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是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设计中的一项核心工作,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必须以数据库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方法、步骤、技术等如下:

1 系统需求分析

高校科研管理所设计的事务非常繁杂,涉及到校科研处、各个系的科研管理以及个人对科研信息的查询统计等。所设计的系统既要有利于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又要有利于各个系及教师的分工协作。系统功能主要包括校科研处科研管理、院系(或部门)科研管理、个人科研信息查询、校级科研项目整体信息管理。可以划分为科研信息维护、科研信息查询与统计、科研信息报表、科研信息分析、校级课题申报、审批、合同签定、结题、其它处理等操作;其中科研信息应细分为学术论文、著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等信息。

2 用户需求分析

由于本系统是直接面向网上办公的,必须适应所服务环境的各类操作人员,主要包括学校科研处、各院系(或部门)、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2.1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

普通教师个人(或其他浏览者)只能按姓名来浏览个人的科研信息、进行统计打印,个人的科研信息(论文、著作、项目成果等)必须提交本部门审核入录。

2.2 各院系(或部门)

各院系(或部门)主要职责是对本部门员工的论文、著作、项目、成果、奖励等信息进行审核后输入到本系统数据库中,查询本部门在某时间内的科研信息、统计科研情况、打印相关资料等,同时对本部门的错误录入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

2.3 科研处

主要管理本校的员工信息、论文、著作、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科研奖励等常规工作,同时,管理校级课题的申报、审批、合同、检查、结题等管理,同时,监控系统运行和各部门的情况。

3 数据库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3.1 数据库表创建

根据系统需求分析,将系统的实现直接定位在更好的适合各层次人员的需求和操作,系统的所有初始化数据均采用界面录入的方法,由各类人员分工完成。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科研人员基本信息、论文信息、科研项目信息、成果信息、获奖情况信息等作为系统的初始化数据,为个人和院系查询、统计、打印,科研处操作、加工、管理、集成等工作提供基本的数据平台。主要数据表格设计如下: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姓名,性别,职称,出生日期,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学历,学位,工作时间,所在部门,备注)。

论文信息表(序号,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类别,刊物级别,主办单位,作者,职工号,发表时间,刊号,备注)。

论著信息表(序号,著作名称, 图书编号,著作类别,出版社,学科类别,作者,职工号,出版时间,版次,备注)。

科研项目表(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类别,完成单位,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立项时间,拟定期限,经费金额, 是否鉴定,鉴定时间,鉴定单位,备注)。

科研成果表(序号,成果名称,成果类别,成果经费,完成时间,负责人,完成单位,是否投入生产,经济效益,备注)。

科研奖励表(序号,获奖人员,项目名称,奖励名称,授予单位,时间,备注)。

校级项目管理表(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课题名称,负责人,所在部门,职务或职称,联系电话,申报表,申报时间,申报经费,是否批准,批准日期,批准经费,合同时间,合同内容,是否结题,结题时间,鉴定技术负责人,项目成果效益,备注)。

校级鉴定专家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

在上述表格中,加下划线字段代表主键,加双划线字段代表外键。其中科研人员信息表之所以选择(职工号,姓名)作为主键,考虑到姓名经常作为查询、操作条件,并在相关表中作为科技人员的重要描述和限制;为了避免数据录入的无序状况,数据库表之间建立了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并且对所有表都分配了操作权限,并将错误信息及时反馈给操作人员,科研人员信息表、论文信息表、论著信息表通过“职工号”建立参照完整性关系,在录入论文、论著时,作者必须是本单位职工,如果科研人员信息表不存在该员工,便给出错误提示,提示检查是否是合法职工,如果是,便可以在科研人员信息表中添加该员工信息后录入论文、论著信息,否则,拒绝录入,“职工号”又为组合查询提供了连接条件支持;同时将科研项目表、科研成果表、校级项目管理表中“负责人”和科研人员信息表中的“姓名”建立主键、外键参照完整性关系,校级课题的申报负责人也必须是本单位某部门的职工;获奖人员,必须是科研人员信息表中某一职工;将校级鉴定专家表和校级项目管理表通过“鉴定技术负责人”、“姓名”建立参照完整性管理,限定了鉴定技术负责人必须是本校专家表中的专业人员;所有表的主键设置都加上“姓名”字段,目的是为了符合人们的常规习惯,常以某个专业人员姓名作为操作、查询条件,科研人员信息表与其他相关表格建立参照完整性为了限制科研、论文、论著、成果、奖励等信息的科学合法性,同时有利于统计和查询;只有完善的参照完整性,才能使得数据库中数据具有一致性和互操作性。

3.2 存储过程的设计

存储过程是transact-sql语句的集合,它是实现事务或业务规则的极好途径,是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存储与执行的。使用它,可以大大减少网络传输流量,提高应用程序性能和安全性,而且由于它只在第一次执行时被优化、编译。因此,使用存储过程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应用程序的实现难度,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效率。存储过程的设计一定要符合逻辑业务规则和要求,根据实际,对一些常规、频繁使用的查询、插入数据操作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以下操作可以考虑使用存储过程来完成:

① 对系统的初始化数据时录入各种基本信息操作。

② 查询个人、部门科研信息时的查询操作。

③ 科研处的其他常规操作。

下面以查询部门科研信息为例介绍存储过程使用方法,在此查询某一部门的论文、论著信息。描述代码:

create procedure 论文论著

    @a char(20)

    as

    select 姓名,论文名称,刊物名称,刊物类别,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备注

    from 科研人员信息表,论文信息表

    where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论文信息表。职工号 and 所在部门=@a

    select 姓名,著作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备注

    from 科研人员信息表,论著信息表

    where 科研人员信息表。职工号=论著信息表。职工号 and 所在部门=@a

 

其它操作不再做列述。从提高执行效率、提高安全性、共享性方面考虑,尽可能多的使用存储过程来提高数据库的整体性能。

3.3 触发器的使用

使用触发器来实现表间的数据自动操作,提高系统效率,校级鉴定专家表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科研人员信息表中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在输入或修改科研人员信息时,只要是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就可以自动添加到校级鉴定专家表中,该操作可以使用触发器来实现,代码描述如下:

create trigger ptz

    on 科研人员信息表

    for insert,update

    as

 

insert into 校级鉴定专家表(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工作单位,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称职务,备注) select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部门,学历,学位,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 职称职务,备注)。

from 科研人员信息表,其中,校级鉴定专家表中的序号是自动生成的标识列。

同时,可以用触发器来检验校级项目负责人是否在科研人员信息表中,其中,用事务以验证合法性以控制该项操作是否完成。

代码描述如下:

create trigger check1

    on 校级项目管理表

    for insert

    as

    begin tran

    declare @a char(12)

    select @a=负责人 from inserted

    if ( select count(*) from科研人员信息表where 姓名=@a)=0

    begin

    print '负责人不合法'

    rollback tran

    end

    commit tran

 

其它类似操作不做描述。

在设计中,坚持使用触发器实现尽可能多的实现前台操作,不仅提高了操作效率、更提高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共享性。

3.4 数据库安全设计

网络的安全非常重要,从数据库级、服务器级和应用程序级综合考虑,在科研管理系统中要根据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不同的初始化菜单。在本系统中,数据库的安全主要通过数据库的存取控制机制实现的。首先定义各类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即角色,其次定义数据库登录,最后依据用户权限表将登录分配为相应的角色。由于人员的复杂性,角色分为三个层次:科研处级别、二级部门级别、普通教师级别。用户属于某一角色,即使用户职务调动时,对用户增删,不影响其他用户的操作,只是角色中用户数量的变化。建立专门的系统使用权限表来记录用户和权限,同时也兼容部门设置信息,对不同部门分配相应的权限和账号,科研处是最高管理级别部门。

为了进一步保护数据库,建立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定期进行数据库备份和复制,本系统数据库主要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进行设计,它具有强大的管理、安全、登陆、网络支持功能,且可以和其它数据库进行转换,是一种网络数据库管理软件,符合设计要求。

4 结束语

该系统数据库主要适用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数据库系统,设计中从整体考虑,建立严格的参照完整性和科学数据库结构,将存储过程、触发器应用到数据库设计中,加大了后台的功能和效率,对数据库的安全进行分级、分类设置和管理,提高了数据库的安全访问能力;它的数据冗余少,具有更高的数据一致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结合前台开发工具和平台,可以实现强大的功能设计和系统实现。结合本校实际已经开发了一个实用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并被科研处立项。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7

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拥有强烈开展信息化教W崽愿的中职教师。木研究对C市某高等职业学校1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纳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因素,结合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五个调节变量,构建了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理论模型,并依据此模型进行实址研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院校支持、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学科文化对使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性别、年龄、敦龄对使用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职称、所在系部对使用意愿不会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提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加快了教育领域变革的脚步,从而推动了信息化教学进程。所谓信息化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南国农,2004)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信息化教学是指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现代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方法为指导,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特定的对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目前,实现中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群拥有强烈开展信息化教学意愿的中职教师,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他们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又该提出何种提升策略以改进现有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Hassan Mirajani等人采用定性的方法访谈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教师,归纳出领导的支持与指示、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足够的教学知识与资源是影响教师利用ICT开展教学的主要因素。(Mirzajani H,etal,2016)也有一些研究者从教师ICT能力的技术层面与教学法层面进行分析,阐述了操控与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基本软件的应用能力、多媒体展示能力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技术层面利用ICT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学计划、教学环境、教学创新点以及技术资源的合法来源构成教学法层面的影响因素。(AImerich G,et al,2016)

另外,也有研究者从教师与学校两个层面对其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教师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教学经验等变量,学校的外部因素则包括院校支持、机构角色扮演等变量;教师的内部因素包括教学方法、对待ICT的积极想法、参与度、自信心等,学校的内部因素则包括财力支持、管理机制、奖励措施等。(Drent M,et al,2008)

从已有文献看,国外多数研究仅局限于教师利用ICT开展教学的视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但由于“信息化教学”属于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为高度概括化的概念。因此,上述文献研究不能深刻揭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另有一些国外研究从分层的视角对学校因素与教师因素进行了探讨,却未考虑学科文化的差异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以C市某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以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结合该所中职学校教师的自身属性,并纳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客观存在因素,依据构建模型开展实证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策略。

二、研究模型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得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会受到技术环境、个人特征以及院校组织等因素制约,而Davis所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论为阐述与解释信息技术与个人意愿之间影响因素提供了较好的研究视角。本文主要以TAM为基础,将中职教师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等)作为调节变量,结合前人总结的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外部因素,构建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并提出了相应假设。

(1)易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

易用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是TAM模型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易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主观认为使用该信息系统的容易程度,有用性感知是指用户主观认为该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其工作绩效的有用程度。Davids所提出的TAM模型表明,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易用性感知会直接影响使用意愿,有用性感知也会直接影响使用意愿,而易用性感知也会影响用户的有用性感知体验。(Davis,F.D,1989)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必须使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或工具,理应符合上述研究。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有用性感知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直接正相关影响。

H2:易用性感知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有直接正相关影响。

H3: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直接正向影响。

(2)院校支持

院校支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所在的组织单位所提供的经济、政策或技术上的支持。国内外研究发现,组织或机构所提供的经济、政策或技术上的保障可影响用户对技术的使用意向。Hassan Mir ajani等人通过访谈法总结得出,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支持能够很好地促使他们将ICT融合至教学内容中;(Mirzajani H,et aI,2016)Fadillah Yassin等人发现,院校支持在组织层面对人们使用ICT分享知识的行为意向有着显著正向影响;(Yassin F,et aI,2013)朱艳调查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领导重视有着紧密联系,院校领导的积极支持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朱艳,2016)Escobar-Rodriguez T等人研究发现,提供培训等支持手段能有效增进学生对Moodle平台的有用性感知与易用性感知。(Escobar-Rodriguez T,et al,2012)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4: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感知。

H5: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易用性感知。

H6:院校支持显著正向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3)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是指学科领域内共同体成员所秉持的一种知识传统和行为准则。(胥秋,2011)研究指出,由于学科本质的差异,造成了师范生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态度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有着截然差异,如“B1校物理专业的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已表现常态化,而B1校的中文专业老师却觉得使用信息技术会限制学生想象力,不会轻易使用PPT”。(杨宁,等,2014)范家柱等人通过调研发现,一线中职教师认为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对课堂信息化教学有着较大影响。(范家柱,等,2016)因此笔者推测,学科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故假设如下:

H7:学科文化显著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4)个人特征

Venkatesh&Davis在提出的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表示,性别、年龄等调节变量对用户的使用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Venkatesh V, et al,2003)结合该所中职学校教师的特有属性,本模型中增加了职称、教龄、所在系部这三个调节变量,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8:性别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9:年龄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0:职称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1:教龄会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H12:中职教师所在系部会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三、数据收集与信效度分析

(一)数据收集

样本取自C市某高等职业学校124位教师,考虑到实地发放问卷填写效率与质量更高,故采用纸笔填写的方式对该所中职学校三个系部的任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12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10份,有效回收率为88.7%。有效被试中,男、女教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1.8%、78.2%;年龄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5%、44.5%、25.5%、15.5%;职称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比例分别为16.4%、67 3%、16.3%、0%;教龄为5年及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4.5%、18.2%、27.3%、10.9%、29.1%;所在各系部(信息系、外语系、经贸系)的比例分别为29.1%、34.5%、36.4%。问卷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均采用SPSS 21.0。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人口学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称、教龄、所在系部等题项;第二部分是该所中职学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调研,分别从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使用意向这五个维度对题项进行设计。选项描述改编于文献或根据理论自主编制,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5点计分法进行设计,如表1所示。

(二)信度分析

信度是指根据测验工具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吴明隆,2010)在李克特量表法中常用的信度检验方法为Cronbach a系数,一个量表的信度愈高,代表量表愈稳定。研究表明,整个量表的信度系数最好在0.8以上;如果在0.7-0.8之间,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若信度系数低于0.6,则重新编制或舍弃该量表。如表2所示,该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90,各维度系数均大于0.7,说明该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三)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测验或量表所能正确测量的特质程度。(吴明隆,2010)效度通常是指内容效度与建构效度,内容效度指测验或量表内容或题目的适切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否反应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吴明隆,2010)文章中问卷各维度的编制均有相应文献支持,因此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建构效度指能够测量出理论的特质或概念的程度,即实际的测验分数能解释多少某一心理特质。(吴明隆,2010)建构效度可以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抽取共同因素,此共同因素与理论架构的心理特质甚为接近,则可说此测验工具或量表具有建构效度。

由表3可知,KMO值为0.838,Bartlett卡方值为1077.420(P=0.000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模型关系,笔者建立四个复回归分析模型,运用SPSS 21.0对四个复回归模型进行路径分析,以求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果值。第一个回归模型以易用性感知PEOU作为自变量,有用性感知P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3;第二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IS作为自变量,有用性感知P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4;第三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lS作为自变量,易用性感知PEO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5;第四个回归模型以院校支持lS、有用性感知PU、易用性感知PEOU、学科文化SC作为自变量,使用意愿IU作为因变量,以验证假设H1、H2、H6、H7。

如表5所示,四个回归模型中DW值都均接近于2,VIF均小于10,容差均不接近于0,表明自变量间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因此可进行路径分析。第一个回归模型中,“易用性感知PEOU”可以解释“有用性感知PU”30.9%的变异量,影响系数为0.556(t=6.949,p=0.000

根据上述路椒治龅穆肪断凳填入原先的理论模型中,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会受到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制约。有用性感知是决定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原因,其影响系数达到0.397,易用性感知的影响系数为0.196。因此,转变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认知是提升其使用意愿的关键,他们越容易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越能轻松地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越能清晰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越熟悉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步骤,他们就越会发掘其有用性,并乐意尝试信息化教学。同样,开展信息化教学若能加强学习效果、提升课堂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就会越强。

院校支持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系数为0.257,又间接影响着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等变量,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375、0 357。因此,学校及系部的支持态度与力度决定了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强弱,学校需通过一定的政策、财力以及培训等支持手段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易用性的认识,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认知,从而提升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学科文化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直接效应为0.152,可见如何帮助中职教师挖掘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知识点、寻找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调节变量的研究结果如下:

(一)性别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不同性别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由表6可知,F=0.253(p=0.616>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接受虚无假设,表示将假设方差看作相等,因而t检验的数据要看第一行假设方差相等的t值,t=2.353(df=108,p=0.02

(二)年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297>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3.086(p=0.030

(三)职称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职称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 482>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0.875(p=0.420>0 05),表明职称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假设H10不成立。

(四)教龄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教龄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091>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5.106(p=0.001

(五)所在系部对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所在系部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使用意愿,笔者发现:在方差同质性检验中,p=0.197>0.05,表明未违反方差同质性检验;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中,F=0.256(p=0.775>0.05),表明所在系部不同并不影响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假设H12不成立。

五、研究结论与策略建议

本文基于技术模型的视角,强调了个人认知、组织环境、课程内容、技术支持这四个因素的相互制约,并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运用SPSS2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假设并构建了该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影响因素模型。

研究发现: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院校支持、学科文化共同影响该校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院校支持对信息化教学意愿具有双重的影响,既能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这两个因素为中介影响信息化教学意愿,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意愿。学科文化、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可以直接作用于该校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愿。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该校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依次提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提升策略,即国家政策引领与院校组织支持、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培训机制完善、教学实践深入与个人认知转变,以便系统化地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开展。

(一)宏观策略:国家政策引导与院校组织支持

从实证分析看,院校支持是影响中职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而学校是否会大力支持信息化教学,关键在于国家或地方政策是否对其实施条件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中职学校的管理层仍需正确解读文件精神,并从财力、物力、人力三方面提供支持。

以往国家或地方政策在推进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上仅局限于口号宣传及标准颁布,但往往不能引起学校的关注与重视,中职学校的重心仍倾向于学生管理与学生技能训练,对教师专业发展并不重视。虽然,国家为此也加强了中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并对中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进行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国家或地方政策应对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通过率与认证率。除此以外,国家政策层面更应该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发展经费的投入,并督促地方政府将经费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则应对地方中职学校提出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得奖指标、信息化教学公开课实现目标等),并对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

从实证调研中可以发现:年龄为31-40岁的老师比41-50岁的老师更倾向于开展信息化教学,教龄为6-10年的比11年以上教师更愿意开展信息化教学。笔者推测,刚入职的年轻老师由于生活压力比较大、学生管理工作较为繁忙、工作环境不太适应等因素,并不愿意花太多心思在信息化教学的研究上。因此,学校要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愿,首先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统筹与协调,形成学校管理层、技术服务层和教学实践层的三层融合,持续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师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保障,减轻教师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便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上。

(二)中观策略: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培训机制完善

信息化h境的创建可影响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信息化环境的创建须从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两方面着手,硬件条件主要包括建立数字课堂、微格教室,配备信息化教学装备、筹建信息化办公室或教育技术中心等;软件条件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创建、教学公开课资源的筹建、信息化教学规章制度的建立等。唯有创建了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才能感知信息化教学的易用性。

此外,中职学校还需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现有水平,发现已存在的问题,定期组织校本研修、专家讲座、教师观摩等多元化的培训。同时,各系部也可组织同一领域教师组建信息化教学共同体,督促教师自主探讨与互相评价,共同挖掘教学知识点,开发课程信息化教学案例,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共生、共长,从而增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有用性感知。

信息技术职称论文篇8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

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正处于“初级阶段”。新课程改

革以来,针对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培训很多,但是针

对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的培训却很少。本文所涉及的信

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是指运用教育理论、采用科学方

法,对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以及学校信息化推进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有

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探寻问题的原因、解决

途径以及普遍性规律,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而进行

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探索活动。科研是信息技

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师科

研能力的提升, 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也

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为了解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科研现

状,我们对江苏南京、无锡、盐城以及安徽安庆等城市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封闭型问卷调查, 从科研意

识、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科研能力、科研氛围四个

维度来了解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现状。

二、问卷制定与调查实施

(一)问卷编制

问卷题型有两类:一类是单项选择,主要针对有程

度差异问题而设计的,每道题目有四个选项,且按四个

层次陈述,相当于四个级别,按照4、3、2、1 进行赋值,以

便后期的统计推断。另外一类是多项选择,主要针对有

多元化差异问题而设计的。

问卷编好后我们向从事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研究

方向的高校教师(副教授以上)与学生(硕士研究生)、市

教研员、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等征求意见,请他们对问卷

的内容进行评价, 并根据修改意见对问卷做进一步修

订。问卷修订后,我们对安庆市51 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实施试调查,以检验问卷信度。利用SPSS16.0 统计软

件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情况检验,求得总体克隆巴赫

系数a 为0.851,科研意识、科研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科研能力、科研氛围四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a 分别为

0.660、0.749、0.737、0.786, 说明该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情况较好。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问卷在网上,由当地教研员通过信息技术教师

QQ 群与QQ 邮件, 将问卷访问地址发给信息技术教师,

组织教师填写。调查对象为无锡、盐城、南京、安庆四市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调查日期为2010 年6 月3 日—6

月30 日。共回收问卷157 份,问卷有效率100%。

调查对象情况: 义务教育段教师与高中教师的分

[文章编号]1003-1553(2011)11-0107-04 中小学电教

布相对均匀,高中56.1%,初中33.8%,小学10.1%;重

点与非重点学校的教师各半, 省重点31.8%, 市重点

21.7%,一般学校46.5%;将近95%的教师具有本科以

上学历, 其中硕士及以上3.2%, 本科91.1%, 专科

5.1%,专科以下0.6%;多数教师教龄3 年以上,其中10

年以上35.0%,6~10 年38.9%,3~5 年15.9%,3 年以下

10.2%;专业背景主要是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其中计算

机68.2%, 教育技术20.4%; 教师职称分布: 高级

10.8%,中级69.4%,无职称19.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进行科研活动的强烈愿

望,科研的内在动机占主导

科研意识是人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 是科研

活动的内在动力。[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意识是

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需求和内在动力以及对

教育科研意义的认识。调查发现: 98%的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师都认为科研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85%的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进行科研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促

进作用很明显或比较明显;88%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对科研态度比较积极或很积极;98%的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师认为进行科研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显然,可

以得出结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意识普遍较强。

用四级量表统计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每个项目的

得分均在3~4 之间,如表1 所示。这也说明多数中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但是在是否能够

促进教学这一点上,标准差达到0.701,说明教师的认

识差异较大,有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并不能促进教学,这

可能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导向有关。

表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强烈的进行科研活动的愿望,

而且在进一步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科研动机的多项选择

中可以看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主

要集中在“提高专业素养”、“教学需要和兴趣”、“评职

称的需要”三项,见图1。其中科研动机为“提高专业素

养”的人数最多,这与前面信息技术教师对科研作用的

认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排在第一位的现象相一

致。也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科研

对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作

用,同时具有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排在第二

位的是“教学需要和兴趣”,这说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从事科研具有内在的动力, 而通常需求和兴趣驱动

的行为最能发挥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研动机排

在第三位的是“评职称的需要”,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

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或多或少是迫于外部

压力。职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的

积极性, 但这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一些科研活动并非

完全源于教育问题或教育实际的需要, 这也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了有些一线教师的研究脱离实际, 为研究而

研究的教育科研现象存在的原因。

图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的动机

(二)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知识与技能不足, 科研能

力差异较大,总体偏低

科研知识与技能是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须具

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教育科研方法、文献检

索等。教师进行科研除了具备必要的学科知识与技能

外, 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可缺少。调查发

现:有34%的信息技术教师对科学研究方法不太熟悉;

半数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研究程序不太

熟悉或完全不熟悉;22%的信息技术教师常常不能找

到从事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45%的信息技术教

师对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在

四级量表统计中, 科研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上均分较

低,有三个项目的得分都在2~3 之间,如表2 所示。标

准差数值都较大,说明四个选项与平均数差异较大。可

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知识与技能还不够完善。

表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知识与技能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

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2]然而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

项目平均分标准差

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科研有利于自身的专业

发展

您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科研对信息技术

教学的促进作用

您进行科研的态度

您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有没有必要进

行科研

3.50

3.23

3.24

3.36

0.541

0.701

0.654

0.523

项目平均分标准差

您对教育科研方法的掌握情况

您对课题研究的研究程序的了解情况

您是否能快速找到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资料

你对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2.80

2.50

3.05

2.66

0.667

0.627

0.766

0.694

能力作出非常客观公正的评价却并非一件易事,目前仍

没有一套公认的、完善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本

研究中,我们以信息技术教师对其科研能力自我评价以

及信息技术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数量情况来

综合衡量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师在科研能力这一维度上的统计结果描述如下:有

半数以上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

比较弱或很弱; 有64%的中小学信息教师从未主持过

课题研究; 有30%的中小学信息教师没有参与过任何

课题研究;46%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未在正规公开

发行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过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科研水平还比较低。在四级量

表统计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总体科研能力的不足更

为明显。在四个项目中,两个项目均分在2~3 之间,还有

两个项目均分在2 以下,如表3 所示。

表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

在科研能力四个项目中,可以看到,有两个项目的

标准差接近1,这反映出,教师的科研能力水平存在较

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在背景

因素上的差异性作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在本次调查

中教师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类别、学校级别、教师学历、

毕业专业、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龄、职称。我们分别

以每个背景因素作为分组变量,利用SPSS16.0 单因素

方差检验(One-Way ANOVA)对科研能力作了差异性

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能力与

其所在学校类别、级别、教师学历、毕业专业无关,只在

教龄因素和职称因素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调查问

卷中, 我们将教师教龄划分为3 年以下、3~5 年、6~10

年、10 年以上四个教龄段;将职称分为高级、中级、无

三个类别。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我们分别采用了

LSD 方法与Games-Howell 方法对教龄与职称因素进

行了多重比较检验。统计数据表明:除了教龄在3 年以

下与3~5 年,3~5 年与6~10 年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之

外, 其他教龄段的教师之间均存在科研能力的显著性

差异。其中,教龄在10 年以上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

力高于教龄在6~10 年的信息技术教师, 教龄在6~10

年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高于教龄在3 年以下的信

息技术教师。而不同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科研能力

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高级职称的信息教师科

研能力高于中级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 中级职称的信

息技术教师科研能力高于无职称的信息技术教师。

(三)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科研的氛围,行政的与业

务的支持不足

科研环境氛围是指对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外部环境要素。良好的科研氛围会

对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科研起到推动作用, 其中行政

的与业务的支持也是中小学教师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开

展的基本保障。调查发现,有36%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师认为其所在学校领导对他们从事科研不太支持或很

不支持;31%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反映其所在学校

极少或从未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科研培

训;43%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研组

对他们从事科研没有起到大的作用。

在四级量表统计中, 科研环境支持这一维度上各

个项目的得分都在2~3 之间,如表4 所示。这说明中小

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科研的外部支持不理想。最大标

准差达到0.9,说明学校的科研环境之间差异大。据我

们访谈的情况看, 只有个别重点学校真正重视科研环

境的营造, 多数学校仍然把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活动

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

表4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科研环境支持

(四)研究走向多与实践相关,课题大多来源于校

区级别

图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事课题选择情况

由图2 可以看出, 五个备选选项同样都有被不少

教师所选择, 这反映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所选课

题的内容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其中“信息技术课程实

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科研重点。与此同时,新技

术的应用以及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学校的信息化推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