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16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1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研究热点;计量统计;内容分析;2011~2013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4〕顾剑英.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2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摘要】对2011~2013年间有关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所作的分析发现,自2010年国家出台多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来,幼儿园课程领域的研究日趋活跃,这其中,对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重心不够集中,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的互动。今后的研究需对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课程与游戏的整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评价、课程领导力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研究热点;计量统计;内容分析;2011~2013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01-07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被单列一章,从“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和“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等方面显示了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随后,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11月底,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具体工作。12月初,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自此,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势头相对较猛的三年。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获得有益学习经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相关论著及相关论坛较多反映了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基于此,本研究对2011~2013年间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图书馆的硕博论文、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专著以及各种会议上与幼儿园课程研究有关的学术报告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以期透视2011~2013年间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并从中展望我国幼儿园课程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2011~2013年间出版的有关学前教育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以及正式答辩通过的硕博论文和相关会议论文中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其中的学术专著,不包括有关幼儿园课程的教材。

研究者采用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先通过中国知网(CNKI),界定“时间”等检索项,输入“幼儿园课程”进行初步检索。对于未纳入中国知网的学术专著、学术会议中的相关资料,采取人工检索方式加以弥补,最终共收集到文献资料395篇(其中学术专著4本,硕士论文65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文献310篇,学术会议报告6篇,报纸文章4篇)。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计量统计和内容分析。

二、研究内容分类

从总体上看,这三年来,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说明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研究者基于所收集到的文献,并参考有关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全面覆盖的分类表。这其中,主要参考了施良方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2〕、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3〕、王春燕的《幼儿园课程概论》〔4〕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科教材。根据这个分类表,研究者将研究文献内容分成13个类别,分别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评价、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文化、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农村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国外幼儿园课程。

需要说明几点:(1)由于所收集的研究文献内容庞杂,在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类时,研究者对类别作出了一些操作性定义规定。比如,将“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的研究界定为与实践相对而言的,对幼儿园课程所作的理论层面的思考,包括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功能、特点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2)有的研究文献可能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类别,比如有关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既可归到“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类别,也可归到“农村幼儿园课程”类别。为此,本研究根据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及研究重点,最终将文献归为其中的一个类别,不进行重复归类统计。(3)对于所收集的学术专著,本研究也根据其主要内容将其归入一个类别。

统计结果表明,从2011年到2013年,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热点(依据研究文献数量)前六位依次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及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其余类别的研究文献所占百分比均不足5%。从中可以发现,虽然研究者对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对于课程中两个比较重要的要素,即课程的编制和评价的研究并不多。

三、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1.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

有关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研究文献共有68篇。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研究文献是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

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基于一定的理论背景或者学科视角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途径、方式和主体等。有学者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认为幼儿、教师、家长和社区以及课程资源都是课程实施的要素,缺一不可。〔5〕受多元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存在诸如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幼儿的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有出入等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着力构建形式与内容并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体系。〔6〕构建这个多元文化课程体系,需要实现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7〕有学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要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注重对话性、游戏性、体验性以及生成性。〔8〕除了对幼儿园课程实施进行宏观思考外,有学者在微观层面专门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师幼“失语”现象,先“从静态层面入手分析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后“从动态层面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与权力控制的关系”,再“从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动出发,揭示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剥夺幼儿话语权利的社会现实”。〔9〕

对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实践探讨角度多样。许多学者从课程内容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有讨论如何将武术学习内容有效融入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有讨论如何将民间工艺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讨论如何基于艺术作品欣赏设计和组织舞蹈教学活动的,等等。也有学者对幼儿园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还有学者重点研究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问题。这些研究文献的共性是强调幼儿园课程实施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要创设平等的师幼互动关系,等等。

有关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文献共有39篇。有一些研究集中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以及教学有效性问题。不少学者通过使用《中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量表》对集体教学活动质量进行了评估,发现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感支持、教学设计与组织得分最高,目标与内容得分最低。〔10〕对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调查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整体情感氛围和谐,教师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基本适宜,但教学支持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大多缺乏教学机智;幼儿情绪体验较好,但思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1〕研究者努力寻找原因,给出建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类研究大多针对的是特定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结论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地域性、时效性限制也比较明显。研究者大多强调集体教学活动应当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有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问题,认为语言作为教师传递知识、与幼儿互动的载体,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质量。这其中对教师的提问语和应答语的研究最多。有研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存在数量过多、质量较低等问题。〔12〕教师的应答语则往往是在教师提问之后对幼儿回答的反馈,存在简单重复、机械单一、缺少有效总结提升等问题。

2.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研究文献共65篇,主要涉及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生活化、课程整合以及各种理论、模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等问题。

关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涉及到“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13〕“如何在环境中显现幼儿园课程价值”〔14〕“如何使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15〕等问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及学习者的需要与幼儿园课程的属性之间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16〕有研究者对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进行了梳理,发现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犹如“钟摆”,受“传统蒙学思想”“教育理论思潮”“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时代精神”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几经变迁,今天已走向“和合”状态。〔17〕不少研究者强调,幼儿园课程要有“适宜性”,要“回归生态”〔18〕“回归自然”〔19〕。幼儿园课程“要让儿童在与教师的生命对话中”,将自己“原本内在的东西逐渐外显”,“展现自己的生命能量”,“进而不断建构智慧、建构生命”。〔20〕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构建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并据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生活与教育密切联系,教育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有研究者对课程生活化的“缘由”“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教育源于生活”,所以生活应“融于教育”〔21〕“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22〕等。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被肢解”的。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受到较多关注,有研究将技术手段与课程相整合,有研究将“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整合进幼儿园课程,体现了幼儿园课程整合手段的多样性和整合内容的多元性。

有关幼儿园课程的各种理论给了研究者很多启发。例如,关于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启示我们,幼儿园课程要重在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开展多元评价,重视家园共育等。有研究者对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幼儿园课程应当“体现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纵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我们走的是一条主动借鉴西方经验的道路,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借鉴国外的各种幼儿园课程指导理论,比如“多元智能理论”“自然主义”“精神分析学”“行为主义”等,分析其对我国当代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建议。有研究者则重视研究各种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问题。广泛吸收他国经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进步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

3.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是这三年的研究热点之一,共有54篇研究文献。其中,关于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最受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大部分研究以问卷调查、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地域分布较广,如,有关于对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研究,〔23〕有关于对浙江民间木偶戏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有关于将苏州“三坊七巷”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研究,等等。但有研究者发现,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着较突出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够、对教师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相关培训不够以及没有形成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外部系统等问题。不少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发现教师素质不够高是根本原因。基于此,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家园合作、社区以及政府支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如何建设幼儿园课程资源库等,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课程资源就是幼儿园课程开发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资源的综合。”这一定义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认同。从空间上看,既有对园内资源的研究,也有对园外资源的研究。其中,对园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较多,有对家长、社区以及园所周边自然、社会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从资源属性上看,有对物质资源的研究,也有对非物质资源的研究。前者包括对活动室里的“自然角”等的研究,后者包括对诸如“节庆文化”“民间文学”等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化表明我国幼儿园课程越来越具有多元性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不少。课程资源库可为教师设计、实施课程提供支持,间接地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24〕不少研究者认为,课程资源库可以在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教师视野、提高课程资源的共享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4.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

有关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研究文献共有37篇。总体上看,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元研究较少,大多是关于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也有对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就元研究而言,有研究者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理论依据,探讨了园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问题。〔25〕有研究者从文化视野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问题,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滋养、浸润着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反过来又体现和反映了园本特色和地域文化底蕴。有关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地域性的个案研究较多,从中揭示园本课程开发存在的某些普遍问题,例如,教师对园本课程的认识较片面、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足、教师开发园本课程的能力较欠缺、教师对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充分等。有关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总结,大多是对本园园本课程开发经验的梳理,例如“绿色田园”教育课程〔26〕、创意美术课程、“十子”活动课程等,这些研究大多会从园本课程的价值,开发原则,园本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其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的来说,园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开发的民主性与开放性。园本课程作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通常会“体现国家课程的精神,并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起共同促进幼儿园、教师、幼儿的和谐发展”。〔27〕

5.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

这方面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脉络。幼儿园课程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到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再到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最终又回归到关注儿童的经验上来。〔28〕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走的是一条从完全西化到逐渐中国化的道路,时至今日,本土化特色日益明显,呈现出“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发展心理学为主”“课程的类型多样且彼此融合”“课程的生活化被进一步重视”“课程开发的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兼备”的鲜明特点。〔29〕

第二类研究通常聚焦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问题。例如,结合《纲要》,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30〕、课程内容改革等问题进行探讨。这类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当前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越来越强调课程要回归幼儿的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生活,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很多研究者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课程内容超载、课程小学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根据经济学博弈论理论,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小学化倾向陷入了“囚徒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除了要在课程设置、教师素质方面有所变革外,还需要建立多元的“选择性激励制度”,需拓宽课程改革的思路。〔31〕

6.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劳顿曾从社会学角度对课程作过这样的界定,“课程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天然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部新旧文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冲突、相互交织融合的历史,是新文化在旧文化走向衰亡的基础上不断被创造的过程。〔32〕2011~2013年间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尤以对民间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的研究最多。除了期刊论文外,有3本相关著作值得关注,它们是《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33〕《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34〕和《民族妙韵慧童心: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35〕这类研究涉及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诸如蒙古族文化、土家族民间艺术、闽南文化等均进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视野。有研究者将民间童谣、民间文学、民间习俗(例如二十四节气)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有研究者将美术、音乐、文学乃至美食等纳入幼儿园课程文化研究范围。研究者认为,民间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能体现本土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良好资源。许多研究者通过价值判断、可行性分析,将本地区的民间文化融入园本课程。

关于幼儿园课程文化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可能是与这类研究需要研究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关,而这恰恰是一线幼儿园教师比较缺乏的。因此,这类研究主要是由高校教师做的。3篇相关研究文献主要探讨了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适宜性问题。研究者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永恒属性;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价值;文化适宜性课程为儿童对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具备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的文化、生活、生命的本真等。〔36〕

四、研究特点及展望

文献调研发现,2011~2013年,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日趋活跃,内容涉及面广,大致可分为13个类别,包括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编制、幼儿园课程实施、幼儿园课程与教师和家长等。不过,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主题分布不够均匀,如研究课程实施问题的多达68篇,研究课程基本理论问题的有65篇,而研究课程编制问题的只有6篇。因此,从总体上看,虽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但研究重心并不集中,对幼儿园课程编制与评价这类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少,对某些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够。此外,从研究文献看,虽说有一部分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合作开展的研究,但绝大多数是单一的研究者,所以很多研究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效互动。

分析当下,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幼儿园课程研究宜更多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问题。课程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对课程的基本定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30多年来,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从生活本位到生命本位,越来越强调幼儿园课程要充分发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提升幼儿的生命质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发以后,公众对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更加关注。因此,如何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促进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更好地学习,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幼儿园课程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是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问题。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手段之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分离或平行的问题依然存在。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课程与游戏整合的理论问题以及整合的路径和策略,从而促使游戏真正与课程融为一体。

三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强调,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课程资源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种因素的总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后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应更多地从实践出发,重视成功经验的推广。当然,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是幼儿园课程评价问题。课程评价是课程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当前幼儿园课程研究的薄弱环节之一。“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作出判断的过程。”今后宜对课程评价的机制、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展开更多的研究。

五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幼儿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参考文献:

〔1〕〔4〕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5,128,128.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甜,刘琴.幼儿园的课程实施:生态学分析〔J〕.新课程,2012,(10):6-16.

〔6〕李倩.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12,(12):186-187.

〔7〕赵海燕,杨晓萍.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理念〔J〕.社会科学家,2013,(8):119-122.

〔8〕刘晓燕.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幼儿园课程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2):43-45.

〔9〕尚伟伟.凝固的主体: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师幼“失语”现象的审视〔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陈琼,王春燕.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以集体科学教学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01(11):7-11.

〔11〕杨莉君,胡洁琼,杜暑辉.农村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部分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3,(5):37-42.

〔12〕李香玲.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2,(6):96-98.

〔13〕虞永平.学前课程价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

〔14〕刘晓红.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重庆:西南大学,2013.

〔15〕王燕媚,崔永平.回归生态:幼儿园课程的应然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3-4.

〔16〕鲍亚.试论当前幼儿园课程的美育价值〔J〕.家教世界,2013,(20):46-47.

〔17〕钱晔.略谈幼儿园课程价值在环境中的显现〔J〕.考试周刊,2011,(38):235.

〔18〕文焰.幼儿园课程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48-149.

〔19〕吴宇.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0〕郑轩,王芬,王春燕.一项关于儿童、教师与课程隐喻的调查报告〔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11-15.

〔21〕卞莉.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融于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2,(12):173-174.

〔22〕刘依群.让幼儿园课程进入生活〔J〕.科学大众,2013,(5):102.

〔23〕高娃.蒙古族幼儿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呼科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4〕原晋霞,汪丽.试论幼儿园课程资源室建设〔J〕.教育导刊,2011,(11):36-39 .

〔25〕左瑞勇,李婷婷.园本课程开发价值取向的文化哲学探讨:以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为视角〔J〕.教育导刊,2011,(2):41-43.

〔26〕张丹霞.“绿色田园”教育课程的开发〔J〕.浙江教育科学,2011,(3):62-64.

〔27〕严仲连.论园本课程的存在〔J〕.教育导刊,2003,(7):4-9.

〔28〕林兰.从历史视角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回归儿童经验的必要性〔J〕.早期教育,2013,(12):2-5.

〔29〕潘茂明.外国化、中国化、本土生长: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路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1-143.

〔30〕刘爱霞.浅谈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2,(13):49.

〔31〕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2〕崔新玲.陈鹤琴“活教育”课程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7-139.

〔33〕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民间文化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M〕.金华: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4〕顾剑英.爱上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5-05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开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与“社会领域教育研究”两类。前者主要是“幼儿同伴互动与情感培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主要关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详见表1。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课程与教学是幼儿园教师的核心工作,教师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因而积累的经验也最多。99篇论文中,有近30%的论文是对“社会领域教育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包括如下三类主题。(1)“课程与教学经验总结”(25篇),主要是幼儿园或教师本人对自己已有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对教育教学模式、目标、内容、途径、策略、方法的研究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拓展等。其中,7篇论文讨论的是专门性的社会领域集体教育活动,如《幼儿园专门性社会领域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其余论文则从实施角度进行讨论。从论文中可以看出,很多教师已认识到幼儿园的社会教育需要回到生活本身,因此,他们开始挖掘除专门性集体教学之外的其他渗透性教育途径,如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家庭活动、节日活动等。(2)“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10篇),主要是社会领域教育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讨论。(3)“混龄课程体系建构”(2篇),主要研究“混龄”教学组织形式下的社会领域教育问题。

2.重视幼儿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体现为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如独立性、自我意识、自信、遵守社会规则、社交行为、社交能力等。其中,有关幼儿园“人际互动”研究的论文所占比重较大(占86.8%)。可以说幼儿园教师比较重视幼儿良好的人际互动行为与能力的培养,这正契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

3.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

情绪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其进行教育引导的动力之源。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幼儿分离焦虑”“师幼依恋”“感恩教育”“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心培养”等内容。

4.开拓研究新方向:“社会领域教育的途径与资源”

有少数论文尝试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如怎样开发社会领域教育的课程资源等。《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有关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的研究也是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5.很少涉及“冷门话题”和基础性研究内容

从所分析梳理的论文内容来看,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存在一些“冷门话题”,例如“混龄教育”“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家园合作”等,以及基础性研究诸如“师幼关系”“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等也略有涉及。这些研究内容因受教师研究视野或能力所限,较少被关注。

从以上分析来看,幼儿园教师所做的社会领域教育研究选题特点是:实践取向、研以致用、选题较小、贴近工作实际,且得益于日常对幼儿的观察和自己的工作经验。

二、幼儿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许多幼儿园教师的研究还谈不上有科学的方法,只是事实与经验的呈现,即便有研究方法,其规范性、逻辑性、理论性水平都不甚高。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科研瓶颈;对策

大家对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定义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从早期的保姆、阿姨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中指出幼儿教师需要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与十年前不同,现在教育对幼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素养有所改变。它要求幼儿教师不仅会组织班级工作,还要会组织儿童学习与游戏活动,更要成为“研究型教师”。这对幼儿教师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教师要想更好地完成保教工作,更加了解幼儿,也需要开展课题研究。出于外在压力,以及内在需求,幼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需求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涨。另外幼儿园之间竞争与评估升级也对科研课题提出了具体要求。由此幼儿教师及幼儿园均具有积极开展各种教育研究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要求。

一、幼儿教师的科研困境

1、看似“繁荣”

早在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另外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对于教师科研能力要求提高,各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科研积极性得到激发。在各省市地区开展的调查发现,城市及部分县地区幼儿园已经开始教育科学研究,但于俭(2008)认为(上海市教科所普教研究所课题组,2004),幼儿园科研“繁荣景象”背后的实质乃是过程的虚化。部分幼儿园教育科研将其当作“形象工程”来做,科研标题大而空,不能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幼儿园为应付上级检查,部分教师仅仅为评职称,在短时间内赶写论文或结题报告成果。

2、畏难情绪

2007年两位研究者对湖南省27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中超过70%的幼儿教师觉得做教育科研难度非常大。详细访谈其原因后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幼儿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比较弱,只有极少数觉得没有难度或认为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非常好。另外除了幼儿教师,许多园长也表示对教育科研感到困惑,有园长谈到,不懂科研工作到底应从何入手,由此形成了畏难情绪,导致科研工作开展困难。陈知君研究者在探究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畏难情绪成因中发现,教师整体素质水平、学历水平偏低,对待科研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认识上的误区。因此,了解具体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教师从科研中自我提升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清晰职业规划,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信心。

3、高校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存在不足

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能力不足,不知如何开展科研;另一方面,高校学前教育研究者也需要深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许多地区幼儿园通过与高校教育研究工作者合作的形式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高校教师理论基础扎实并且具有开展科研的经验,幼儿教师了解幼儿身心现状及幼儿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本来期望该研究模式对教育科研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却在实践过程中因幼儿教师角色被边缘化而大打折扣。据调查在已有研究中,幼儿教师仅仅是在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指挥下扮演一个提供资料和帮助收集数据的角色,而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中,无法展现其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综上,幼儿教师有开展科研的愿望及需求,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面在研究前人调查的基础上给出可行以及符合现实情况的解决措施。

二、突破幼儿教师科研瓶颈的应对策略

1、深化高校培养改革

目前针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从原来的幼儿教师普遍学历要求高职生、大专生,到现在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人数的增加,高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这可能与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时对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与该专业学生修读时对相关课程的重视不够有关。据了解,陕西某高校采取校地园一体化的培养新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地实践机会,开设相关课程,要求本科学生大三学年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大四学年撰写毕业论文等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另外,从学前教育类学校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应提高准幼儿教师的质量。一是可以通过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院校。二是调整设计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三是不将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高要求作为培养的唯一标准,着眼于未来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培养复合型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2、深入开展“国培”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为广大农村教师创造了宝贵的培训机会,目的在提升农村教师的能力素质。目前在各省市均有开展,但课程结构主要围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以及解决教师在教学中的困难,缺少科研工作的相关指导课程。目前园中的幼儿教师大多未学习过科研方法,不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开展调查及解决问题时受到局限。根据已有研究,幼儿教师因硬件环境不具备数据资源库,难以接触到专业期刊杂志,所以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有限。另外在软实力方面,幼儿教师对文献法、调查法以及观察法更熟悉,而对统计分析法和实验法较陌生。但在实际科研中,全面掌握各种科研方法是做好教育科研的重要条件。针对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师,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获知。面对教育科研动机问题的解释,大约四分之三的幼儿教师做科研出于外在动机,主要为了应对工作考核评职称。仅有十分之一的教师开展科研是为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另外20%的幼师希望提升专业水平,促进自我发展而进行科研。说明相当一部分幼师科研动机不够端正。所以也应在国培项目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素养,良好的科研素养能够让教师更加关注幼儿教学活动,也能够启发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完善相关政策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投入。幼儿教师做科研,离不开各级各类教育研究中心及部门的大力支持。幼儿教师需要更易接触学前教育专业期刊,网络电子资源等,方便更多的一线幼儿教师拥有参与科研的硬件环境。另外不对幼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设置过高的门槛,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也需要进行修改,不与高校科研要求一致,提高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同时呼吁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应重视和正确看待幼儿教师教育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结合幼儿教师平时工作强度大,科研缺乏时间保障的实际,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教育科研奖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敏.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2]于俭.幼儿园教育科研的现状与基本对策[J].当代学前教育,2008(1).

[3]张晓辉,张传燧.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状况及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5

论文摘 要 园本教研作为促进幼教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本文阐述了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分析当前的园本教研存在哪些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①而园本教研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途径。所谓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位的,以教师群体性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活动方式。②而教师个人的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构成了园本教研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也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者缺一不可。园本教研作为促进幼教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

1 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1.1 园本教研有利于幼儿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形成和改进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影响其教育行为。③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主要源于教师个人反思、教师间的互动及教育理论引导,而在园本教研中,教师恰恰可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来改善和更新个体教育观念。园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地建构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理论、形成个体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④

1.2 园本教研是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⑤园本教研能够促使园长和教师逐渐将教育实践理念化,并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化。通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性知识得以形成和巩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随之提高。通过园本教研,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经验,并丰富自己的行动策略,进而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将感性的、表面的经验内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说园本教研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1.3 园本教研有利于完善和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

园本教研作为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为开展研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首先,幼儿教师需要经常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如学前教育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前沿研究信息,以及相应的搜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其次,在教研专家引领下,教师学习适合自我的教育理论。再次,教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并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挂念和教学方法。在这种园本教研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幼儿教师会不断拓展个人的内在理论,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1.4 园本教研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体验包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在专业人员帮助下的教师进行的自我反省和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反思。园本教研要求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对自己实践的教育行为进行多角度、批判性地考察,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深刻反思。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启发了幼儿教师对原有问题的新思考,还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的信念和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因此,教学反思是开展园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帮助幼儿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⑥

2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研究意识不够

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够,对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未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参与园本教研时存在观望、等待的现象,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轻视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剖析,忽视最基本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导致他们对园本教研的意义、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认识不深刻,研究意识不够。而幼儿教师研究意识不够,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参与园本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轻视教学反思体验等等。

2.2 园本教研活动形式化

在当前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教师并未亲身参与到内容的选择、的的确定以及形式的设计等活动当中去,因此教师也难以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很多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的形式只仅限于专家讲座、对专业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进行学习等等,而案例辩析、现场研讨等研讨方式较少见。而且园本教研的内容往往也是管理者选择的、自认为有价值的。而园本教研的目的更多是传达、讲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方法进行等。因此,形式化园本教研活动是无法让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最终也就不利于其专业成长。

2.3 目的功利化

由于一些幼儿园管理者本身对园本教研缺乏本质和深刻的理解,导致他们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过于追求功利化。不少幼儿园的管理者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是为了幼儿园的声誉、形象问题,并没有落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上。表现在:在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却被课题研究所取代;还有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只关注少数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忽略了广大幼儿教师的现有水平,最终使得园本教研活动局限为优秀教师的教研活动,不能真正解决广大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2.4 制度性保障缺乏

当前的园本教研普遍缺乏制度性保障,表现在园本教研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一定的规范机制和管理机制。⑧由于园本教研缺乏制度性保障,教师的园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场所和经费等也常常得不到相应的支持,造成许多幼儿教师主动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往往把园本教研看做一种例行的“公事”,并没有真正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中心而深入教研。因此,教研活动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经验的总结或交流,一种形式和任务,而并非是幼儿教师的自觉行动。

3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园本教研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园本教研,应该是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幼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日常的教学研究(说、看、评)、教学观摩后研讨、课例研究、教学后记、教育随笔等多种活动方式的研究。园本教研是推进幼教改革的“活水源头”,是促进幼教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 唤醒教师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倡导园本教研,关键是让幼儿教师高度重视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唤醒他们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增强其研究意识。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帮助幼儿教师由“要我研”的思想转变为“我要研”得思想,提高教师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幼儿教师自身应该养成教研的习惯,增强研究的意识,使园本教研成为自觉性的研究活动。当园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研究活动时,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只有园本教研成为了教师的自觉性行动时,它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2 注重内容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多元化的园本教研活动

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尽可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选择园本教研的内容、确定教研目的以及设计教研形式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一方面,确保园本教研活动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幼儿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日常的教学研究(说、看、评)、教学观摩后研讨、专题教研分析、课例研究、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以开展多元化的园本教研活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3.3 要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落实园本教研

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能够保证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园本教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园本教研中各类参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园本教研开展所需遵循的一般模式和程序,使得园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同时幼儿园应对园本教研的时间、地点、奖励与支持方式、以及教师与管理者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⑨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一定的园本教研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反思和批判,自觉地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如 “常规备课和个性备课制度” “骨干专业引领制度”“教研组长任职制度”等。⑩幼儿园应建立和完善一套开放有效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作为保障,确保园本教研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和规范化,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到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周文华.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

② 朱家雄.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6.

③ 张艳蕾,涂阳慧.园本教研: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生成的新平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

④⑩张艳蕾,涂阳慧.园本教研:教师个体教育跣念形成和发展的催化荆[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2).

⑤ 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8(7).

⑥ 王晓戎.以园本教研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7(22).

⑦ 张婕,朱家雄.研究共同体的构建是园本教研的关键[J].幼儿教育,2005(9).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6

论文摘 要 园本教研作为促进幼教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本文阐述了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分析当前的园本教研存在哪些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①而园本教研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途径。所谓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位的,以教师群体性教学实践为基础的,由研究者和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活动方式。②而教师个人的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构成了园本教研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也是开展园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者缺一不可。园本教研作为促进幼教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教师自我发展搭建平台。 

1 园本教研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1.1 园本教研有利于幼儿教师个体教育观念形成和改进 

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生活、教育实践与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对教育的个体性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影响其教育行为。③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主要源于教师个人反思、教师间的互动及教育理论引导,而在园本教研中,教师恰恰可是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来改善和更新个体教育观念。园本教研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地建构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理论、形成个体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④ 

1.2 园本教研是有利于提升幼儿教师实践性智慧的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⑤园本教研能够促使园长和教师逐渐将教育实践理念化,并将学到的理论实践化。通过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实践性知识得以形成和巩固,教师的专业水平也随之提高。通过园本教研,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动经验,并丰富自己的行动策略,进而改善自己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将感性的、表面的经验内化为实践能力。所以说园本教研是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 

1.3 园本教研有利于完善和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 

园本教研作为一种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教研活动,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为开展研究作相应的知识准备。首先,幼儿教师需要经常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如学前教育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前沿研究信息,以及相应的搜集和检索资料的能力。其次,在教研专家引领下,教师学习适合自我的教育理论。再次,教师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理论,并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挂念和教学方法。在这种园本教研的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得以更新,幼儿教师会不断拓展个人的内在理论,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1.4 园本教研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在园本教研中,幼儿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体验包括: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教师的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在专业人员帮助下的教师进行的自我反省和教师对日常教学生活的反思。园本教研要求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对自己实践的教育行为进行多角度、批判性地考察,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有效性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优缺点进行深刻反思。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启发了幼儿教师对原有问题的新思考,还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的信念和认知,进而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因此,教学反思是开展园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帮助幼儿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⑥ 

2 当前园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研究意识不够 

教师的研究意识不够,对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未引起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参与园本教研时存在观望、等待的现象,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轻视实践过程中的反思和剖析,忽视最基本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⑦这主要是由于很多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导致他们对园本教研的意义、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认识不深刻,研究意识不够。而幼儿教师研究意识不够,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参与园本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轻视教学反思体验等等。 

2.2 园本教研活动形式化 

在当前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园本教研过程中,教师并未亲身参与到内容的选择、的的确定以及形式的设计等活动当中去,因此教师也难以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很多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的形式只仅限于专家讲座、对专业报刊杂志上的文章进行学习等等,而案例辩析、现场研讨等研讨方式较少见。而且园本教研的内容往往也是管理者选择的、自认为有价值的。而园本教研的目的更多是传达、讲解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或者教育方法进行等。因此,形式化园本教研活动是无法让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最终也就不利于其专业成长。

2.3 目的功利化 

由于一些幼儿园管理者本身对园本教研缺乏本质和深刻的理解,导致他们在开展园本教研过程中过于追求功利化。不少幼儿园的管理者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是为了幼儿园的声誉、形象问题,并没有落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上。表现在:在一些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中,求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却被课题研究所取代;还有一些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时,只关注少数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的能力,忽略了广大幼儿教师的现有水平,最终使得园本教研活动局限为优秀教师的教研活动,不能真正解决广大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2.4 制度性保障缺乏 

当前的园本教研普遍缺乏制度性保障,表现在园本教研普遍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一定的规范机制和管理机制。⑧由于园本教研缺乏制度性保障,教师的园本教研活动的时间、场所和经费等也常常得不到相应的支持,造成许多幼儿教师主动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往往把园本教研看做一种例行的“公事”,并没有真正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中心而深入教研。因此,教研活动更多时候成为了一种经验的总结或交流,一种形式和任务,而并非是幼儿教师的自觉行动。 

3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园本教研 

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视野下的园本教研,应该是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幼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日常的教学研究(说、看、评)、教学观摩后研讨、课例研究、教学后记、教育随笔等多种活动方式的研究。园本教研是推进幼教改革的“活水源头”,是促进幼教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园本教研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 唤醒教师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增强教师研究意识 

倡导园本教研,关键是让幼儿教师高度重视园本教研的意义和价值,唤醒他们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增强其研究意识。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帮助幼儿教师由“要我研”的思想转变为“我要研”得思想,提高教师园本教研的自觉性;幼儿教师自身应该养成教研的习惯,增强研究的意识,使园本教研成为自觉性的研究活动。当园本教研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研究活动时,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只有园本教研成为了教师的自觉性行动时,它才能真正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2 注重内容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展多元化的园本教研活动 

幼儿园在开展园本教研活动过程中,尽可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到选择园本教研的内容、确定教研目的以及设计教研形式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行动研究。一方面,确保园本教研活动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激发幼儿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教研形式,积极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日常的教学研究(说、看、评)、教学观摩后研讨、专题教研分析、课例研究、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以开展多元化的园本教研活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3.3 要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落实园本教研 

建立和完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能够保证园本教研的有效开展。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园本教研的常规管理制度,明确园本教研中各类参与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园本教研开展所需遵循的一般模式和程序,使得园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同时幼儿园应对园本教研的时间、地点、奖励与支持方式、以及教师与管理者应承担的角色和责任作出明确的规定;⑨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建立一定的园本教研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我反思和批判,自觉地参与园本教研活动。如 “常规备课和个性备课制度” “骨干专业引领制度”“教研组长任职制度”等。⑩幼儿园应建立和完善一套开放有效的园本教研常规制度作为保障,确保园本教研工作的制度化、日常化和规范化,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到园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周文华.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3). 

② 朱家雄.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6. 

③ 张艳蕾,涂阳慧.园本教研: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生成的新平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2). 

④⑩张艳蕾,涂阳慧.园本教研:教师个体教育跣念形成和发展的催化荆[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7(12). 

⑤ 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8(7). 

⑥ 王晓戎.以园本教研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7(22). 

⑦ 张婕,朱家雄.研究共同体的构建是园本教研的关键[j].幼儿教育,2005(9).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7

关键词:大庆市;幼儿体育;现状调查

幼儿体育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体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增进幼儿的健康。科学的、适合于幼儿的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体质最积极、最有效的因素,也是增进幼儿健康的一种积极手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庆市市区25所幼儿园体育活动情况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发放问卷。由于所调查的幼儿园小班(3岁前)的体育活动基本以手拉手的走步为主,其它形式较少。因此本研究所调查的体育活动主要指中班、大班(3-6岁)的幼儿体育活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从中国知网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幼儿体育活动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由此了解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前沿水平,为本课题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园长、教师与家长的幼儿体育观

1.园长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态度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要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对体育活动经费投入多少、对教师体育技能再培训机会的多少,直接反映他们对幼儿体育活动的态度。调查显示,在经费投入中75%的幼儿园少于1万元,对于教师体育技能再培训中教师的选派,偶尔选派的占30%,根本不选派的占70%。不难看出绝大部分园长对幼儿体育活动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大庆市幼儿园的体育观还主要停留在体质论的认识水平上。

2.幼儿教师对体育兴趣的程度

3.家长对幼儿体育活动的了解和认同

《纲要》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幼儿体育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文化程度高的要比文化程度低的了解程度要好。因此,提高家长的文化水平,普及幼儿体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家长与班级实施同步教育,更好的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幼儿体育活动状况

1.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设施

2.幼儿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

3.幼儿体育活动的时间

《纲要》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

(三)师资情况

1.幼儿教师的性别结构

在所调查的幼儿园中,幼教老师均为女性。传统的观点认为,女性在从事幼儿以及初级教育的时候具有一定的性别优势,因为女性的温柔、细心、体贴等心理特点更适合幼儿教育的需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幼儿园引进男性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幼儿教师的年龄结构

3.幼儿教师的学历结构

三、结论

(一)大庆市幼儿体育活动开展不够理想,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不能有效地提高基础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将对他们的发育生长带来一定影响。

(二)幼儿园园长不同程度存在轻视幼儿体育活动的现象,且在对幼儿体育活动经费投入上力度不够。

(三)幼儿园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相当贫乏,专职体育教师少,大部分教师体育技术较粗糙,幼儿体育活动创新方面较少。

(四)幼儿园开展幼儿体育活动有一定组织形式和内容,幼儿园幼儿体育活动时间基本能够按照《纲要》规定时间执行,加上幼儿教师对体育兴趣程度提高、幼儿家庭对幼儿体育作用均有认同感,这些社会因素对幼儿体育活动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幼儿体育活动基本动作为活动内容的主体。对于现代学前体育教育理论指出的,应开展武术、游泳、轮滑、远足、赤足、水浴、园际间运动会等。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幼儿园体育认识,强化健身为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体育价值观。

(二)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明确幼教经费的比例,确保幼儿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械设施的基础建设。

(三)合理构建幼儿园体育课程。

(四)加强师资培训,注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的比例配备幼儿教师。

(五)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化的幼儿体育新理念。

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研究论文篇8

关键词: 幼儿园男教师 研究状况 研究成果 研究思路

一、幼儿园男教师的典范

在学前教育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很多终身致力于儿童教育和发展的男性,比如: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英国空想主义者欧文,要求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倡导“儿童中心论”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杜威,以及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瑞士人皮亚杰,等等。当然,上述所提到的并不是专门从事学前教育的专家,但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今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仍被津津乐道。真正堪称为幼儿园男教师典范的有以下几位:从国外来看,有德国的福禄贝尔,他于1837年创办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来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设计玩具“恩物”进行游戏和教学,被称为“幼儿园之父”;从国内来看,主要有四位重要的男性,分别是陈鹤琴、张宗麟、陶行知、张雪门,他们主张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主张学以致用,崇尚亲身感知、亲自实践,为中国化、科学化的中国学前教育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时至今日,在以女性教师为主的幼儿园,仍然涌现出很多可以作为男性幼儿园教师典范的优秀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如朱家雄、王志明、潘浩瀚、韦文勇、徐帮强……

二、幼儿园是否需要男教师

(一)不同的观点。

从理论争鸣入手,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问题,不少论文的研究都基于“幼儿园是否需要男教师”或者“男教师适不适合幼教工作”类似问题提出,根据分析主要有三种观点。

1.支持鼓励。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单一的高水平的性别类型化对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最佳的,因此,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且认为男教师对于男孩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树立男孩的阳刚之气,避免男孩表现出女性化的倾向。同时认为男幼教有利于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赞同这个观点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2.中立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幼儿园引进男教师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男性的开朗、自信、勇敢、豁达等特点,可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女性教育的不足,但他们同时认为,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性别无关紧要,重在教育品质。只要提高女教师的男性度,就可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指出不能忽略家庭中父亲幼儿的影响作用。叶志春、刘智成、梁艳等人还指出目前要改善男教师数量缺乏这个事实是不容易的,一味强调引进男教师也是不现实的,应该从幼儿园现有的资源中不断想方设法弥补这一遗憾。

3.否定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首先,女性比男性更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男性性格粗犷,而幼儿园的事物大多琐碎,不适合男教师,男性的粗心、随意也会给幼儿带来不安全因素。其次,认为幼教对于男性的经济及自我实现低,流动性太大,并且担心由于在园男教师比例太小,容易被女性化。李小燕、杨宁在通过采取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研究法得出的结论认为,男教师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女教师做得好;幼儿园里的男、女教师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因此,提出:“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而不是单纯强调男女教师的区别。”并认为:“根据社会现实改变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男女教师性别不平衡的现状其实很难。”

(二)我国幼儿园男教师存在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幼儿园男教师的数量都占一定的比例。在我国,目前虽然幼儿园对男教师需求的呼声很高,但却表现出男教师普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一方面,我国正规学校培养的男性幼儿教师很有限,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女比例为1/30―1/40,换句话说,一个班级中往往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另一方面,愿意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教师比例很小。据统计,在全国近90万名幼儿教师队伍中,稳定的带班男幼儿教师大概只有3000人,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有着近1亿人口的河南省,全省稳定的男幼儿教师不到100人。

三、对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原因分析

阅读文献中发现,有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涉及了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稀缺和流失严重的原因,如:姚雅琨采用网络访谈法,对9位男性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发现经济待遇低,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不得已才选择的是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主要因素。经过整理,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社会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

郝萍瑞、岳瑞芝等人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探析得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普遍认为女人感情细腻、温柔细心,会关心人,因此把幼儿教师定位在女性上,黄倩媛也认为家长们只能接受男教师给孩子们带来阳刚之气,却坚持认为男教师照顾孩子不可能像女教师那样细致、周到。

(二)来自经济方面的原因。

我国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一个男人的社会地位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和成功的标志,而幼儿园教师待遇低,在这种传统思想下,不能养家糊口是男性不能接受的。

(三)来自教育生源方面的原因。

如前面国内现状中所提到的,男教师的稀缺从师范生生源开始男女比例就已经失调了。仅有的男性学生普遍感觉自己有压力,而且在选择专业方面均表示:“我是被选择的,不是选择的。”

(四)来自男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项调查表明:虽然71.4%的男生认为男性适合从事幼教工作,65.5%的男生说他们喜欢幼儿并愿意和幼儿玩,但若让其重新选择专业,却只有35.3%的人愿意选择幼教,这表明在看待幼教工作的态度上,很多男性还是心存偏见的。

四、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缺失的对策

(一)提高经济待遇,并创设适宜的工作环境。

姚雅琨:“要发挥男教师的男性特点,取长补短,要使他们觉得自己在幼儿园中有存在的价值,多给予业务指导,生活上多关心。”张艳婷:“女教师要理解、体谅、支持男教师的工作。”李巧萍:“要尊重和信任他们,要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注意发挥他们的长处。”郝萍瑞、岳瑞芝:“对男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评价和各项奖励机制,要男女有别,创设机会让男教师体会到成就感,逐步淡化职业性别色彩。”

(二)做好宣传,加大社会认同度。

要摒除传统观念中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理解,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优化师资队伍,为男教师创设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尊重他们的职业选择,承认他们的工作业绩,特别是家人要多理解、肯定和支持他们的工作。

(三)热爱幼教事业,获得职业幸福感。

要多提供男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不断地完善男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引导男教师找准职业价值的基点,端正从业态度。

(四)从学前教育的招生上入手,为男生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如此能够招收到一定比例的乐于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男生。

(五)发挥家庭、社区中男性的作用,树立榜样。

五、关于对幼儿园男教师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学者对研究方法的使用,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对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寻找研究更适合的方法。对幼儿园男教师研究的方法主要运用方法一是文献法,几乎所有参阅文献都涉及使用该方法;二是访谈或是问卷调查法主要运用于寻找男教师队伍存在的困惑,如《关于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压力探索》;三是个案法主要运用于对典范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师的研究,如《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的叙事研究》、《幼儿园里的男“阿姨”――记平乐县师范幼儿园教师韦文勇》、《徐帮强: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男教师的阳刚之气》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在历史发展中由来已久,老一辈幼教专家张宗麟先生曾指出,幼教队伍中只有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合理调配,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在幼儿园增加男教师的呼吁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家长和幼儿园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现有研究成果在形式上有评论、观点、论文,以论文居多。但我们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对于研究幼儿园男教师的论文总数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中相对较少,研究涉及的内容多体现为:幼儿园男教师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从社会方面探讨幼儿园男教师存在的现状、原因和措施。此外,还有一部分涉及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及学前教育男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对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硕士毕业论文开始涉及该领域,其研究大多还集中于对男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