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8篇

时间:2022-04-05 15:01:39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1

一、重视过程评价

评价时,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其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

三、评价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评价也应该具有开放性,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应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和小组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这样的评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吸收他人的有益经验,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并发表个人见解的优良品质。

反思本学期的综合实践工作,我想有成功也有不足!

成功之处是:

1、激发了学生对综合实践的巨大热情。

2、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不足之处有:

1、面对这门课程,深深了解到自己知识储备的不足,以后还需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给自己不断充电。

2、对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好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研究的精神。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2

一、规范管理,夯实课程实施根基

(一)统筹规划,构建扎实的管理指导网络

两年来,学校一直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了“校长——教学主任——教研组长——班级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校长负责整体工作的布置;主管教学的主任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培训,对实验工作的总体规划,研究主题的评审,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开展的督导检查,实验工作中有关问题的协调解决,结果的评估验收等;“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检查、评估本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实施情况,具体指导本年级正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负责制定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及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的总结;“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执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制定并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负责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经验总结。

(二)规范过程,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

1.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学期中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的对各班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每个月,教导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个月来各班活动的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2.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开展。学校每学期对教师上交的综合实践活动典型案例、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奖;在工作量上,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适当减轻;评模选优、外出学习等优先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外实践活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3.注重培训,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培训。学校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知识,在学校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学校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提升理念,开阔视野。

二、挖掘课程资源,拓宽主题渠道

(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三名美术教师均为美术专业学校毕业,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擅长线描、水彩、油画,学校充分利用这一校内资源,开展了石头彩绘、剪纸、手工编织、手工粘贴等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巧妙地将艺术节等校传统文化节日及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学小实验等活动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机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空间,搭建平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体验、发展的全过程。

(二)积极开发校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周边有消防队、家具城、工厂等,这些丰富的资源决定了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例如,我们借助一年一度的消防日到来之际,带领学生到消防大队参观和学习。

(三)依据地域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卢龙自北魏以来,素为郡、州、路、府、县治所,明清鼎盛时期有“京东第一府”之称。自孤竹国算起,迄今已有 3600 年的历史,民风淳朴厚重,有着灿烂的文明史,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富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本学期我校各个班级分别开展了“走进古城卢龙”“卢龙民间艺术”“我眼中的卢龙”“孤竹文化”“孤竹风情”“古今卢龙”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热爱家乡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树立了长大以后建设家乡的美好理想。

(四)结合学校教育重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校门口临街,过往车辆很多,校门口马路两边又有很多摆摊卖菜、卖水果的现象,给学生上下学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针对这个现象,我校围绕“安全自护我能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有关教师和学校领导,寻找校内安全隐患,通过走访交通警察、实地考察等方式寻找校外安全隐患,又通过采访、讨论、交流,寻找安全隐患的解决办法。

(五)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011年是建党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这个学期,我校围绕市、县教研工作的重点,抓住建党90周年的教育契机,开展了“回顾党的历史,争做新时代的小主人”主题系列活动,围绕此主题,营造庆祝建党90周年的浓厚氛围,深情回顾党的奋斗历史,热情讴歌党的光辉业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进一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六)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如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进行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说话与写作的实践,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实践,用英语与人交流的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三、科学评价,关注发展,伴学生健康成长

(一)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在评价时,我们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二)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1)教师评价。(2)学生评价。(3)自我评价与反思。(4)家长评价。同时教师注重过程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网络;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041-02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新课改带来的特色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有着比传统课程更为广阔的创新天地。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办学特色和学生的接受度,自主地安排综合实践课内容。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心培养、观察能力培养等都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一些确定性的部分。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小学综合实践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充分借助现代网络的优势,科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方案,使小学生真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得到全方位的锻炼,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与社会环境相融,并通过对社会考察与实践的参与,全面提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与动手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1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准备工作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开展得成功,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必须要有恰当的内容,不仅要接近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还要是学校的条件、教师的水平所能够完成的。作为一门新课程,平度市城关常州路小学并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而网络的发达正好可以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课的选题提供更多选择。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寻找那些小学生可能正关注,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课题。现代网络的发达使教师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社会方方面面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特别是那些与小学生的成长、健康有关的新闻事件,这些内容都为综合实践课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完善、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以保障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顺利开展。提前制定活动预案,可以使综合实践课有章可循。通过对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工作、活动时间安排、活动实施过程以及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的提前判断,可以使综合实践课上得更有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作为学生所了解的活动预案,使学生对整个综合实践课有所了解,有助于他们开动脑筋,在活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整个活动,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活动方案像课件那样制作出来,不仅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而且可以发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使综合实践方案更加完善。

2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保障综合实践课的实践过程

有一个好的方案还需要有好的过程,才能真正把小学综合实践课开展好。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记录。综合实践课是希望学生从活动中体验到活动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的玩性重,容易出现玩起来有兴趣,过程很热闹,事后却只能说出玩的项目,得不到什么心得体会,使综合实践课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的综合实践课,大多采取分组进行方法。借助网络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的好处是明显的。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使他们在实践课的进程中更加集中精力,也更加注意条理性。甚至可以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进行综合实践课。如此一来,综合实践课给学生带来的印象无疑将非常深刻,进而提高学生从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体验活动乐趣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个小组的成员,小学生为了自己小组取得更好的成绩,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将自己的记录拿出来,使小组的记录更加充实。而这个时候,多媒体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几个小组成员共同将他们的记录集合在一起,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成为一个类似于小课件的东西,可以让他们自己看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也可以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出更好的安排。有了这样的一个小结,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始终围绕预定活动方案进行,无论是探究、讨论还是操作、制作等各个环节,都不至于出现偏差。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注重过程的习惯,更可以使学生从综合实践课中学会总结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新方法的探究、对问题的发现、对问题的解决思考,才有了更加翔实的基础。这样的综合实践课,会更加具有小小科学实践的样子,也有利于小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养成。

3 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

小学生好动、忘性大,如果没有及时的总结,很容易出现只是做一场游戏玩个热闹的情形,因此,做好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提高十分重要。综合实践课的总结是双方面的,既有学生对活动的感悟、对活动进行过程中各种所思所想的探讨,也有教师对整个活动开展情况的总结,还有对不同组别间的竞争的总结。要在综合实践课的总结中善于借助网络多媒体。一方面,教师可以将整个活动的情况和各个组之间的活动过程进等对比,制作成课件,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使学生对别人的表现、自己的表现以及整个活动的理想状况有更清楚的了解,进而想想下次的综合实践课自己应该怎么样表现。综合实践课的总结课件应该包括各个组开展综合实践的整体情况、存在的问题、值得表扬的地方,使学生对自己做得好与做得不好的地方一目了然。更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制作同一个选题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己对本组的综合实践过程与成果进行演讲,从而锻炼学生总结和演讲能力,特别是锻炼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组的综合实践课件,对自己组的特点与优点进行提炼,并且每次总结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演讲。这样一来,不仅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组里的重要角色,也觉得自己得到了别人的认同。长久坚持下来,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对综合实践的课的兴趣也会更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内部网,将综合实践课的有关课件与视频发送给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让家长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来,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可以更多借助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从做好准备工作、保障实施过程、做好总结提高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综合实践课开展水平,真正使综合实践课能够成为小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和团结协作的场所,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培训资源库[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4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活动,班(团队)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参观各类教育基地,开展各种专项调查,进行社区环境考察等考察活动;军训,学工,学农,学商,勤工俭学等体验活动。

二、认真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组织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按照规定开足学时,开好课程。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传统以及当地课程资源情况,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进行整合与规划,开发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时要求。研究性学习共270学时,每周3学时。学生在三年期间至少完成3个专题研究。学校可采用弹性学时管理办法,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与某学科教学或专题教育结合进行。学校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研究记录、研究成果等情况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予以认定。

2.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究学习相结合等三种组织形式。一般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应有三人以上。

3.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准备阶段。本阶段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一般可以通过讲座、网站、板报、访问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动员,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如何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等。

(2)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②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开展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并用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记录实践过程。③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学生个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总结表达阶段。学生要对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体验和获取的其他相关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除通过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形式呈现外,也可采用召开辩论会、答辩会、研讨会,以及出展板、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应通过口头宣讲等方式在全班展示。

(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既可由学校、年级、教学班统一安排,也可根据学校要求由学生自主安排。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组织形式,主要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进行。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活动准备、活动实施、交流反思三个阶段。在活动准备阶段要分析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资源及需求,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安全知识培训、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活动记录方法培训等。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开展活动、记录活动事项、总结活动经验等。交流反思阶段主要包括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活动心得、进行活动评价等。

三、做好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

(一)学分认定原则

学分认定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中应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要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学分认定办法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在对学生参加活动情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每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项目)、每参加一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都应将有关情况及时记入《四川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见附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完成的研究性活动进行评价。学校要对学生三年中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合格的,才能获得规定学分。

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的程序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三)学分认定条件

学生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内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达到规定学时要求,完成至少3个专题(项目)研究,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15学分。学生热心参与社区服务,三年内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在10个工作日以上,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2学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必须达到1周,总结性评价合格,可获得6学分。三年内,凡符合综合实践活动学分认定条件的,总计可获得23学分。

四、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的领导,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提供政策、师资、经费、设备设施和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解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普通高中学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整体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协调并督促所属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要立足实际,整合现有教师资源,逐步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要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办法及标准。大力建设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确有特长教师的作用,鼓励他们向专职教师发展。充分利用目前高、中等教育教师队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吸纳社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帮助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新晨

(三)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各地要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争取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发和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职业学校、大专院校、企业、社区、农村、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条件。学校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主动争取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

(四)加强课程研究。各地和学校要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管理,积极组织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通过开展教学观摩、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成果展览、经验交流等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其指导的规律。学校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指导水平和学校课程实施质量。教育科研部门要指导学校积极开展项目研究,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水平。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5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  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   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   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   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   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   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   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   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   《中国教育报》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6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 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 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 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 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 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 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

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 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 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 《中国教育报》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7

以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继续坚持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扎实有效的研训工作中一如既往地强化“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研训职能,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研训机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层次和水平。

逐步引导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上走向常态,继续围绕学校在课程实践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细致而又深入的研究。全面推动这门课程在全市范围内的有序开展和全面探索。

逐步深化我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的教育特色。积极挖掘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已有资源和成功经验并加以提炼总结。

二、主要工作

一)落实课程常规。

引导学校和教师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的研究,1.理性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落实课程计划。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优化师资配置的方式;并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工作指导。2.引导全市中小学根据“常州市中小学合格、优秀教研组评价标准”完善教研组建设。

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3.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逐步实现“由面带点、由点带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模式,促使“强强联合”形成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并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促进互动,4.继续加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网的建设和推广工作。活跃课程信息交流,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对话和展示成果的平台。

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水平,5.积极推进学校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建设。并发挥资源共享作用。

二)创新教研方式。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1.不定期举办专题学术沙龙。为教师交流经验提供平台,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并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调整并完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2.有序组织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活动。继续组织高中教师密切关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促进其对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理解与深入思考,为解决我市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遇到问题出谋划策。及早规划、落实组织实施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3.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常州市设计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实录手册》并根据我市实施具体情况加以修订。

活跃专题研究,4.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及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本学期在市区中小学组织试行专题教研活动制度。扩大研究成果。鼓励学校自主申报承办市、片级教研活动。

三)坚持全面推进。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课程实施和管理经验,1.加强与兄弟市、区学校的交流研讨。取长补短,使我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大起色。

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就共性的问题进行充分沟通,2.在本市范围内举行各种方式的研讨活动。帮助一些发展薄弱学校获得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明确实验基地的义务和责任。注重基地建设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培养,3.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的建设。以促进实验基地学校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此外,积极发挥基地教师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作用,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总结优势与不足,4.进一步关注农村学校在课程实施方面的特点。加强农村学校的校际研讨和区域交流,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并进一步寻找综合实践活动适合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不同实施方式和发展途径。要继续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研。本学期主要调研建制镇中小学课程实施。

四)注重课程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式的课程实验。要在常规建设、活动评价、活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课程整合等项目上加强研究,1.进一步稳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团队。积累可行性经验;要对《金坛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规细则(试用)教师部分)组织讨论并修改,同时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制订学生部分常规细则,使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形成规范。根据市级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要完成市级课题的阶段研究,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2.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逐步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

综合实践教师工作总结篇8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初次接触综合实践活动的三年级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目标,引导本年级学生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课程。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近“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县进校领导组织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教材培训,接着到寨里听了两节研讨课,平时老师们认真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理论丛书,坚持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想目标,且趋于完善,我们全体师生会让这学科逐步向形成比较完整规范的校本课程努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社会的综合性问题。当我们在活动中,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时,深深明白了“一杯水、一桶水“都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反思,不断地充实知识、研究方法才能适应新的课程。

在活动中,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吸引下,他们会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去查询信息,长期这样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而且在思想上能够得到纯化,心灵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他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也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在《过年啦》这个主题活动中,达到以下几个目标:通过了解过年的来历和故事、春节的习俗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比较各民族的新年习俗,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学习如何整理资料、利用资料;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年货情况,逐渐了解和掌握访谈、比较、观察等研究的基本技能;参加除旧布新的打扫和布置活动,学习与人合作,体会助人与互助的快乐,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问题和困惑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我们来说还是全新的领域,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宣传舆论工作未做好,社会氛围未能形成。社会、家长不清楚、不理解、不支持,活动初期,觉得这学科不重要,有这些观念的家长人数不少。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得到更多家长的支持,我们也会在舆论宣传方面做得更细致,更彻底。

2、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是由数学老师兼任的,说实话,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这门学科上,只能尽力而为。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一个课题可能要涉及到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的知识,有许多问题教师根本无法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需一起努力,一起进步!

虽然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诸多问题,但我们毕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必将驶入我校高速运行的快车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老师从讲台上下来了,学生头抬起来,手举起来了,话多起来了,身子站起来了,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教坛枝繁叶茂,风景这边独好。我们深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校综合实践活动一定会绿荫满地,前程似锦!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总结2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协作、考察、搜集、访问、社会调查、分析研究、写课题小报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与他人共同工作和从事集体工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这课程中,学生、教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我通过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对此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作了一些尝试。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主体教育的思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培养内在的动机,激发智慧的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的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使“学生是主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坚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放手让学生参与全过程,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行动起来。

主题的确定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我坚持先由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方案的做法。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如《玩出精彩世界》,针对学生特别喜欢玩溜溜球,放手让学生自主组合小组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并及时进行了交流、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完善。结果全班自主分成了八个小组,形成了八个不同的方案。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确立了活动的方案。各个小队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个个兴致高涨,忙得不亦乐乎。

二、发扬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如《奥运——冲冲冲》《绿色食品》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交流资料,对于活动的成功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只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指导注意了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活动。

2.给学生足够的援助。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