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49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1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非常重要,这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文化的渗透。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英语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重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正确的运用语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化的渗透。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去学习一门外语并且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然而学习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而遇到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只有充分的了解该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英语中包含了数不清的典故、名言、历史著作等,并且牵涉到了各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重要事件和人物。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多的认识,语言才能学得更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下面是七级文化意识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最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也更加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型,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考查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以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学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

现在很多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只注重对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便可以顺利的进行阅读交流了。的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单词或者句子,而且为了交流交际。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做题应付考试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1、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新课改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话题以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中外不容的文化,每个模块中的听说读写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文化渗透”这个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很多跨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2、充分利用节日进行文化教学 "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很多传统的西方节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很多学生也非常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也可以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现在广为流行的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教师在这些节日的时候不妨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例如圣诞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西方人如何庆祝圣诞节。如果可能,教师还可以在圣诞节的时候组织圣诞节晚会,准备好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等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运用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源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可以把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开设英语选修课和开展丰富的英语活动

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开展丰富的选修课,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例如本人所在学校开设的《英语歌曲欣赏》《英语美文欣赏》和《英语影视剧欣赏》。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必须要完成的语言知识教学任务,可以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向学生传递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目的。例如开设的《英语歌曲欣赏》和《英语影视剧欣赏》,向学生介绍当今欧美最流行的歌曲和最热门的影视剧。学生们本身对欧美影视歌曲就有一定的兴趣,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去注意语言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流行。通过开展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这些影视剧和歌曲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了解欧美国家现在的政治文化思想,并且认识掌握一些最新的英语用法。

在开设了这些选修课的背景下,还可以开展更为丰富有趣,学生参与度更高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文章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等,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知识文化真正的运用起来。这样的活动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都拥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网络也更为普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积极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配备的教学光盘、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真实的英语氛围。在没有语境的环境下学习英语是很困难的,而这些电教资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给英语学习营造更好的氛围。例如外研社必修二Films and TV Programmes这个模块,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电影海报和影片中的截图,还可以利用视频给学生播放电影节选。这样学生既听到了真实的英语,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英语氛围。学生在欣赏图片和影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电影艺术的鉴赏力。

结语

学习一种外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而缺乏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只想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应该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书籍: [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语言与文化 邓炎昌,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2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英语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重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正确的运用语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化的渗透。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去学习一门外语并且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然而学习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而遇到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只有充分的了解该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英语中包含了数不清的典故、名言、历史著作等,并且牵涉到了各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重要事件和人物。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多的认识,语言才能学得更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下面是七级文化意识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最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也更加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型,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考查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以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学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1、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新课改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话题以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中外不容的文化,每个模块中的听说读写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文化渗透”这个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很多跨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2、充分利用节日进行文化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很多传统的西方节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很多学生也非常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也可以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现在广为流行的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教师在这些节日的时候不妨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

3、开设英语选修课和开展丰富的英语活动

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开展丰富的选修课,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选修课。

在开设了这些选修课的背景下,还可以开展更为丰富有趣,学生参与度更高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文章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等,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知识文化真正的运用起来。这样的活动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一种外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而缺乏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只想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应该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语言与文化 邓炎昌,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3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国际交流也越来越多,英语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因为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注重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正确的运用语言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对文化的渗透。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去学习一门外语并且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然而学习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缺乏英语国家文化而遇到很多困难。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承和继续的载体,同时文化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语言表达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只有充分的了解该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英语中包含了数不清的典故、名言、历史著作等,并且牵涉到了各时期的思想、政治、社会重要事件和人物。只有对这些知识有了较多的认识,语言才能学得更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标准。下面是七级文化意识目标的描述:

1.理解英语中的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播媒体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人们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最近几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也更加注重对真实语言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无论是听力,单选,完型,阅读还是书面表达,对跨文化语言运用方面的内容考查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以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对学生学英语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相当重要。

现在很多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只注重对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些便可以顺利的进行阅读交流了。的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一些单词或

者句子,而且为了交流交际。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做题应付考试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1、善于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

新课改后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依据“结构—功能”理论编写的,每个模块都有一个主题,有一个话题以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每个模块都反映了中外不容的文化,每个模块中的听说读写都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充分的体现了“文化渗透”这个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勤于思考,就可以发现很多跨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2、充分利用节日进行文化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大,很多传统的西方节日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很多学生也非常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渗透,也可以对比中西方节日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例如现在广为流行的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教师在这些节日的时候不妨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例如圣诞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庆祝日,西方人如何庆祝圣诞节。如果可能,教师还可以在圣诞节的时候组织圣诞节晚会,准备好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等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运用图片、歌曲、视频等资源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圣诞图片、圣诞歌曲等等。同时可以把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让学生去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开设英语选修课和开展丰富的英语活动

新课程要求每个学校都要开展丰富的选修课,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开展一些有趣的英语选修课。例如本人所在学校开设的《英语歌曲欣赏》《英语美文欣赏》和《英语影视剧欣赏》。选修课不像必修课那样有必须要完成的语言知识教学任务,可以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向学生传递英语国家文化为主要目的。例如开设的《英语歌曲欣赏》和《英语影视剧欣赏》,向学生介绍当今欧美最流行的歌曲和最热门的影视剧。学生们本身对欧美影视歌曲就有一定的兴趣,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去注意语言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流行。通过开展这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这些影视剧和歌曲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了解欧美国家现在的政治文化思想,并且认识掌握一些最新的英语用法。

在开设了这些选修课的背景下,还可以开展更为丰富有趣,学生参与度更高的英语活动。例如英语文章朗诵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等,让学生把掌握到的知识文化真正的运用起来。这样的活动能够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增强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在这个信息时代,学校都拥有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网络也更为普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积极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配备的教学光盘、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真实的英语氛围。在没有语境的环境下学习英语是很困难的,而这些电教资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给英语学习营造更好的氛围。例如外研社必修二films and tv programmes这个模块,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电影海报和影片中的截图,还可以利用视频给学生播放电影节选。这样学生既听到了真实的英语,而且可以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真实的生活,感受真正的英语氛围。学生在欣赏图片和影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英语电

影艺术的鉴赏力。

结语

学习一种外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掌握了语言基础知识而缺乏了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不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那么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在高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该只想着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应该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书籍:

[1]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语言与文化 邓炎昌,刘润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4]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山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9)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4

18.75%的教师完全赞成,75%的教师基本赞成,6.25%的教师很不赞成。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课程的教材变化相对于以前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面对这种变化虽然人进入了新课程,但是在心里面并没有完全进入新课程,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抵制心理,对新课程持有消极的心态。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是被赶着上台,有着极不情愿的心态。但是,认可总需要一个过程,而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教学钻研,教师对此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基本都能赞成此项变化。

二、进入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分析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43.75%的教师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教学方式,50%的教师采用以小组讨论为主,经常参与、指导的教学方式,62.5%的教师采用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主,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还有31.25%的教师仍采用以讲为主,有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81.25%的教师能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的方式教学,但仍有75%的教师采用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62.5%和31.25%的教师分别通过多启发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的方式以达到目的。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是有很大的转变,不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不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的这一教学理念。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讲授的教学行为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落实不够彻底。

令人欣喜的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等教学方式也被教师们经常使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这是我们所有教师都认可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将成为教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们正在努力地采用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创造动手时间的机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发挥,有利于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进入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分析

进入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一段时间后,有43.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3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师生关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习意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发生这种改变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不足以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并且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跟不上形势的需求。而最致命的在于忽略了师生关系的培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体现。但是理念改变了以后,慢慢地便会成为行为的一种指导力量,促使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处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必然会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

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

在学生实验技能培养中,有31.25%教师认为学校实验条件所限,难以达到要求,有43.75%的教师反映出教学时间紧张,挤掉了部分实验时间,有18.75%的教师做到了基本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只有6.25%的教师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并且感觉教学效果好。在课外探究活动方面,有25%的教师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从未组织过,有62.50%的教师每学年组织1~2次,有12.5%的教师每学年组织3~4次,而经常进行探究活动的为0.0%。在组织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有75.00%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上有困难,有43.75%的教师是因为教学方法的欠缺的原因,有50.00%的教师觉得在组织学生和调控过程方面有困难,有25.00%的教师觉得自己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不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所限、有的教师研究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性教学方案,却因为实验仪器的不足最终得不到实施。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挤掉了部分实验时间等原因使得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非常令人担忧。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存在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和调控过程以及综合知识不足等困难。所以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专题性的实验探究、设计探究、调查探究等。课堂上的探究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同时也发现某些学校的探究性教学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分析

在新课改实施的两年中,有31.2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进行顺利,自己在教学的理念、方法、行为有很大改变,有68.75%的教师认为与以往相比有所改进,但距新课标要求甚远。在新课改落实中主要有以下一些难点,有12.5%教师觉得新课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37.5%教师认为培训不到位,有50.00%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更新慢,而87.50%的教师觉得受高考制约的影响较大。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学习行为的变化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75.00%的教师觉得压力很大,只有25.00%的教师觉得略感压力。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5

1.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造成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而教师看到这种情况,也没有了教学的热情,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辛苦,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下的。而且针对学生较差的学习成绩,家长和教师又不得不找时间给学生补课,无形中又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2.在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感觉都是在教师的强迫下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

3.在教学中缺少师生的互动。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场所,通过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而当前的课堂缺少了这种和谐的气氛,课堂还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听讲的机器,这会使课堂变得单一枯燥。

4.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采取闭门造车的教学方式,虽然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也能学到知识,但是我认为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

5.虽然我们在教学中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在分组讨论的时候为了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热热闹闹,就不管什么问题,什么课,都让学生分组合作。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达到学习的效果。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高效课堂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体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补充。这种教学模式,既能丰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又能丰富课堂效果和教学内容,实现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和进步,是新时期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互动”是化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于情感和思想上的碰撞,不是表面上的形式主义,这就要求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形成知识的交流体。教师一方面要有与学生课堂交流知识的主动性,一方面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有序、有效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2)在教学中,互动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师不单单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我们不只是师生的关系,还应该是合作、互动的关系,通过生生、师生、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教学行为。

2.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特点和规律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因人而异,有机会、有目的地去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我们要尽量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过,学生是不断成长的,在这条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要及时引导。

3.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形象、更具体的认识,我们可以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互补和利用,促进教学技术体系协调发展。

三、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有趣、生动的实验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竞争法来创建一种公平竞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6

1.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由于化学课程结构的变革使得化学的每一个课程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的模块围绕不同的主题来开展,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化学科学的不断进步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地更新.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化学课程改革的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内容优化的效率,从而促进化学课程灵活性的全面提升.

2.促进化学课程功能的优化

课程结构之中的很多要素都会对化学课程功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是不同要素的组合方式也会影响到课程功能的实现.在课程结构变革之前,化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但是随着课程结构变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不仅利用各个化学模块提升了学生关爱自然的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平等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来认识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3.促进化学教育与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由于科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日益密切,因此化学教师也应该挖掘化学这门学科同其他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应用到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变革之后,出现了“化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资源的利用以及材料制造等方面.从多角度来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同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助于化学教育同技术教育之间的融合.

二、课程结构变革为高中化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

1.课程模块主题的确定

但是课程结构的变革也为高中化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化学课程结构之中主要包括了八个方面的课程模块,但是这些模块的受重视程度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利于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和更新.应该注意的是,在进行化学课程模块主题的选择时,不但要考虑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发展.从而使不同的模块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教学评价问题

课程结构进行变革之后存在很多的课程模块,每一种课程模块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为教学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评价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如果评价的方式不同,就会加大教学评价工作的难度,但是如果评价的方式相同则会不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因此当前我国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寻求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案,将教学评价的思路加以明确.

3.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课程模块在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开展高中化学的教学工作.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地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水平,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差异体现出来,就需要加强对化学教学实践的分析及总结,提升对相关的教辅的利用水平和利用质量.

三、结语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7

[关键词] 课程论文 药物化学 教学改革

药物化学(Medic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学科和医学、生物学科基础上,设计、合成新的活性化合物,研究构效关系,解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创制并研究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药物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经典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并涉及广阔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工作是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对后续学科的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带头学科。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药学等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交叉性强,学科发展快,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具备了内在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才能持久、高效。因此,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想到了通过设置课程论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去探寻感兴趣的药物化学知识,进而强化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还把课程论文作为课程的考核方式之一,将课程论文纳入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当中,和理论考试成绩一起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从而进一步的调动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实践,我们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一些不足。本论文主要就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

一、设置课程论文重要意义和作用

论文是对课程的综合考察,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劳动,不但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和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查阅大量的中文及外文文献,然后根据对论文题目的理解,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出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撰写书面的论文,制作电子讲稿,并进行口头的报告。为了要把某个问题讲清楚,学生必须综合运用该课程甚至其他课程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阅读科技期刊和学术专著,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查、阅、写”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运用理论分析思考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制作电子讲稿,每个人做一定时间的学术报告,还锻炼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今社会需要的正是具有各种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课程论文的写作应该说是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通过在药物化学课中进行课程论文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欢迎,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学生对这种教学及考核方式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不少同学,都把这种实践作为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机会,认真的调研文献,然后提炼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不但对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同时还了解到了原理的实际应用,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科研成果联系起来,使他们对药物化学这门课程更感兴趣,也加深了对学科的了解和热爱。有些同学在论文中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课程论文在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二、药物化学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目标

在将课程论文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药物化学课程的具体实践中,我们首先建立了明确的课程论文评价体系,将课程论文的考核纳入了学生的成绩体系,最终药物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论文成绩占40%的比例。并由老师制定出了明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指标(见表1)。

课程论文要求和评价指标主要强调参考文献的质量、数量,对原始文献的分析、归纳与整理,对本领域研究结果的高度概括性,论文质量,论文格式,论文文字表达的流畅性。将课程论文写作纳入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过程中,主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概况,激发他们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涉足药学专业课程,缺乏专业试验操作技能和试验设计知识,所以课程论文形式以总结归纳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综述论文为主。

三、药物化学课程论文题目的拟定

药物化学既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又要了解用于人体后的生理、生化效应。在创制新药中,药物化学提供后续学科研究的物质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进一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我们在把握每年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基础上,拟定了多个方向的题目,采取自由选题的形式,学生可以在给定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论文(见表2)。

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及不足

通过将课程论文引入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考核体系,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包括如下几点:(1)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创新。课程论文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药物化学的热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被灌输,而是主动的获取;(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文献检索查阅能力,归纳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技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课程论文是对传统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存在着查找资料不完全,思路不够开阔,对专业术语表达不够准确,英文摘要无从下手及论文形式不规范等,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

参考文献:

[1]仉文升,李安良.药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671.

[3]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76-77.

高中化学课程论文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2-03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地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是依靠地方财政供养、主要面向所属地域招生的高校,生源地方化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和财富,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宝库、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于其中、身临其境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氛围’和近距离的‘亲和力’以及教育上的方便,成为一种富有潜力和特色的优势教育资源”。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其转化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作为教育的核心或心脏,课程是实现诸多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课程建设,都应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五个一流’的要求,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六个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一门需要借助教材之外资源才能完美实施的课程,又是一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组织实施教学的课程,更是一门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课程。地域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地方高校通过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一)能够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和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其内容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体现了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时代精神,与教学需求基本趋于一致。但由于是全国统编教材,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主要着眼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共性发展,地方性特征发展不足;二是教材内容中理论性内容偏多,感性素材不足;三是教材内容存在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现象,生活性和现实感不强。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特征突出、感性素材丰富、生活性和现实性强烈等特点,正好可以弥补统编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作用,地域文化都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而客观存在的,它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创造性使用统编教材时,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教学读本和案例,使地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上升到理论教学的高度,使地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相衔接,实现教学内容和素材的进一步充实、丰富和优化。地域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性、开放性和分散性特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化途径,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理论性、封闭性和集中性,又为区域文化提供了历史的、辩证的理性思维和系统融会的现实机制。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与区域文化虽同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但二者功能释放的方式与特征存在着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互动又客观地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功能互补。

(二)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表现为理论性的、抽象化的和宏大叙事式的,又是远景性的概念描述和逻辑阐释,普遍存在“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单一教学方式,而大学生更需要的是具体和感性的知识,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满的―个重要原因。地域文化资源是特定区域内存在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具有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特征。因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改变长期以来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和感染力,使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既要立足主渠道又要实施多渠道,既要立足校内课堂又要走向社会课堂。主渠道就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主渠道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取诸如讲授式、展示式、研讨式、音像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还可借助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地域文化资源展示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冲击。多渠道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渠道,是主渠道的深化和延伸,可选择走出校门,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工厂农村、采访先进人物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空间,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更好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资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由于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必须将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现实和学生有限的社会体验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困惑和思想上的疑虑,而这一过程必须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全国统编教材提供的只是理论骨架,其血肉需要用丰富的实践资源去构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实现实践教学的创新。首先,地域文化资源的丰富内容和思想价值,是地方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的先决条件。地域文化资源可开发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广阔的体验阵地,为深化、细化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提供依托。其次,地方高校利用这些实践资源具有地域优势。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人、财、物等方面的便利,可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进行教育化的开发,缩短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后,地域文化资源能够促进知识向行动的转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更要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学生的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进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学校和地方的合作,创建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坚实广阔的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课堂内向课堂外的拓展,由小课堂向大课堂的转变。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熏陶,感受地域文化的氛围和底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沉思,从中得到做人成才的启迪,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眼球,又可叫醒他们的耳朵,还可震撼他们的心灵,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入耳入脑,改变长期以来“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状,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优势,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发掘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三观”和国家意识的形成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把握其审美意义和道德价值,促使学生了解和喜爱地域文化的优秀成分,培养他们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为建设家乡和建设祖国做贡献的志向,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也是人们的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国家文化包含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有助于他们对国家的态度、情感和认知的形成。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地域文化传承是一致的,这与中国传统“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符合。“家国同构”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古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的层层递进,就反映了“家”、“宗族”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因此,对于中国国民而言,爱家乡,进而爱国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是多方面的,而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教材,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担当着不可低估的角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文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引入地域文化的优秀内容,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生动性、实践性,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换言之,优秀的地域文化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平台,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发挥其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得到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三)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主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仅仅局限于教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方法、重组教学环节等方面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包含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研究性学习转变。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将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知识和能力有机融合。地域文化资源或来源于学生身边的事情,或来自于自己的家乡,或来自于自己学习的周边环境,大多具体、直观、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具有亲近感,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兴趣与欲望。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搜集地域文化资源,将学习过程处于可依托性和具体感知性中,促进学生探究问题并形成学习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由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变。

三、有利于推动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

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办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对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指导和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便是其地方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搭建了桥梁,对推进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融汇共进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关度较高,由于长期处于特定的地方文化氛围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地域历史沿革、文化渊源、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带有所在地域文化的种种特性。作为地方高校,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地域,长期积累的地域文化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世代延续,深深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内化为文化心理和性格,并进而约束着他们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他们的地域文化印记更为明显。地方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可以有效地推动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发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