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8篇

时间:2023-05-05 08:54:07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1

1.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师对于学生而言既是引导者也是教授者,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素质。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呈现出素质不高的情况,因此,教师素质急待提高。

2.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多样性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从而将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但很多教师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学形式多样化,导致在教学时,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其中,主要的教学形式就是进行知识展览,把数学课堂当成展示道具的地方,严重影响数学教学质量。

3.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浪费了学习时间,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都能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而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这个问题的出现对于课堂学习而言非常不利,教师为学生安排合作学习的课题,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果学生不具备合作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完全等于浪费课堂学习时间,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也难以提高。

二、解决小学数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进行教学,应该明确教学任务与责任,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素质作为教学目标。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是教师思想素质与自身的业务能力。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教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都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虽然教师的考核已经在积极进行中,然而,对教师的工作成果是很难进行测量的。由于我国教育部目前已经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中,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态来从事自己的职业。另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通过加强学习,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良好发展。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针对教师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多样性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对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并且结合教学中存在着的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进而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2

通过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当中,学生在该情境下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观察、思考、实践、探索中寻找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科学猜想;在了解科学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课题结构有一个深入理解,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会形成一定的科学知识结构,学生在应用、发展过程中会获得一定的科学情感体验,并对科学的价值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建立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科学自主探索式学习过程中,其分析解决问题的应对能力、搜集筛选信息的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所以说“问题解决”教学恰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该模式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意识。总而言之,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分析如何提高小学科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质量

1.培养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科学教师先对学生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科学知识产生某种疑问,学生在困惑心理的驱使下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在该探索过程中科学教师一定要将引导工作做好。科学本就源于生活,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通过引入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在科学实践中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科学教师在讲空气知识前可以创设以下场景:在某容器中装水,水进不去,此时科学教师让学生自行猜想发生该现象的原因,探究其中的科学原理,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此外,科学教师在讲物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的科学知识时,可以事先准备竹牙签、泡沫、鹅卵石等生活常见的材料,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并探究其中原因,使学生对密度、质量问题有一个初步认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表达,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分析中学习新知识,并快速理解知识的内部原理,并将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到科学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还应该注重运用前后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将学习迁移理论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是“问题解决”教学的核心价值体现,该项工作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让学生成为“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主体,科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期间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此期间科学教师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并做到认真倾听,对学生的想象、研究给予充分认可,并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学生不仅可以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还要对自身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忱。(2)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需求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还可以通过游戏、趣闻竞答等诸多形式引导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3.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真正主体。

在实行“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积极组织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该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尽量避免大包大揽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可以以自我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摸索,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4.科学教师要对自身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3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基础教学 语法知识 语言交往 双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颁布并实施新课程标准,是对我国教育体制、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全国聋教育在这个重大教育背景下进行积极的改革,特殊教育学校也需要大胆尝试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使用。因为失聪,聋童在与人交流中存在了一定的障碍,这必然使之形成在认知上的依文学语,生理上的以耳代目以及抽象思维上的滞后与形象思维上的发达等思维特点。

1存在的问题

1.1中高年级忽略基础教学环节

在教学上,中高年级比较偏向于节,段,篇,而词句间的基础教学环节却往往被教师所忽视。在上课时,教师一般不会在学生生词理解、句意理解以及文字语言表达的连贯意思上认真地运用直观方法来帮助他们,而是只用手语在一两个课时上打出课文内容就开始分析课文阶段。

1.2忽视对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在与周围人的交流中的,聋生亦如此。聋生与他人交往最直接的方法是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而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缺少了培养语言交往的能力,也缺乏了对培养聋生交往能力的研究与探讨。

1.3忽视对聋生语法知识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多地鼓励学生使用手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使得学生思维较活跃,也敢于表达,但是他们却写出语序颠倒的作文。在学语阶段,健听儿童便能够获得各种语言的声音且懂得语言的意义与应用的环境,并从语义中判断环境对其自身的要求,进而根据这个要求来支配自己的活动与语言的选用;尤其是在学语的同时一并掌握了句中词语组合的原则。然而聋童却因为耳聋,形成了环境与语言相脱离现象。哪怕在低年级时候他们学习了较多词汇,但也因为他们没能及时获得组合词语的原则与语言应用环境等原因,所以写不出自然、通顺、有条理的句子。虽然教师的教学达到了标准,但也没有对其重视与强化,所以对聋生掌握语法知识的需求与渴望无法满足,这就导致了他们表达上的障碍。

2解决对策

2.1教师要成为双语转换的平衡使用者

有相关专家曾说:聋人手语跟健听儿童口语相同,在他们思维发展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学习研究并掌握甚至精通聋人母语,自然手语;然后用自然手语来帮助聋童学习文化知识,语言以及发展思维。进入中高年级,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自然手语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并让他们理解手语与汉语的不同,教会他们运用母语来学习汉语与科学文化知识。然后在语言实践中对他们的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不断丰富,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也要对他们从手语转换成汉语行为重视,从而使聋童的语言发展真正从手语中起到促进作用,让双语转换在教师与学生中平衡使用。

2.2加强语言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环节

虽然低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大量词汇与句子,但是他们并不能准确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子,所以在中高年级,依然要对语句教学重视。从词、句开始,帮助他们认识生词并理解句子意思以及注意词语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课文。第一,用多样化手段。聋童有听力障碍,所以虽然他们见过学过很多东西,但是不能将他们所见所学的那些东西与语言文字一一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等)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第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学完不等于掌握,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让他们真正理解课文。听说读写同等重要,拒绝厚此薄彼。

2.3注重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回归到社会中与广大健听人交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目前的语文教材,大多基调都是叙述式的语言,对话材料少之又少;要提高聋生语言交往能力,课文内容的灵活运用以及对话内容的增加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去改变这种现状,先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聋生语言交往欲望的激发;然后创造情境给中高年级的学生,有步骤、有目的的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奖励语言运用好的学生;最后告诉他们手语与口语表达一样重要。

2.4渗透语法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法教学不同于健听学校,前者需要自然通俗;突出语言的使用规律而不是详细介绍语法的理论知识;要实用,具体以及通俗,简洁的说明语法规则;在各个教学段里由浅到深地穿插语法规则中的每个语法点。教师还应该向中高年级的学生渗透句子排列规律以及组合规律。现在的语文课文中,一般只包括语言材料与练习两方面,并不适合聋生;这就需要从聋童的角度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处理――在那两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语法点与对话。

3结论

总而言之,要用多种手段来发挥语文教学这能够培养聋生语言能力的主阵地的真正作用,让聋生也能够通过交往与沟通,实现语言交往能力,为他们能够早日回归社会做个良好前提。

参考文献

[1] 邱以亮,邱琨.浅谈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J].黑河教育,2013.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教学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教学是教师以阅读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为基础,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和研讨,理解文章中心的内涵和外延,体会语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的过程。要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明确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应用过程,在师生的互动和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阅读、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其内涵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向、多层次探索和思考。伴随着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探,揭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评价。不仅重视问题答案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悟过程,使自学、自悟、自得成为学生阅读乃至其他知识学习的常态化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教学法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较之传统教学都有所不同,其一般步骤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等。

1.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伊始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构建为智力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直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产生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当时情况很危急?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想对睡在冰冷山间的王二小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疑点相吻合,强化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问题做导向,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强,阅读效果更佳。

2.分析和讨论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善,分析和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注重图文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课件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反复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领悟文章内涵的方法,在强化对字词与整体理解的同时,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对于《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理解“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王二小不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是带到别的地方去行不行,并抓住“顺从”、“含着微笑”等关键词语理解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问题导向打破了教师精细讲解的既有灌输模式,激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碰撞,降低了阅读的梯度和难度,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得到加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解决和归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和归纳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学生由此对课文形成清晰的认识,完成从生疑到解疑的思维过程,并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5

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时以问题为中心自觉围绕问题进行发现、接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和收获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问题的心理和态度。本文主要通过问题学习理论探寻其在语文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应用。

【关键词】

问题学习理论 语文教学 应用

问题学习理论主要是说学生在学习时以问题为中心自觉围绕问题进行发现、接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和收获知识,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研究问题的心理和态度。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思维,锻炼其逻辑能力,并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问题学习理论在各种教学中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讨论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学习理论运用的原则

1.1 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创建一个生动有趣幽默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发现问题,进而自主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创建的问题为中心,将其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的时候,就可以先创设一个古代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让学生完成一次穿越,使其通过角色的演绎带着一些问题来发现文言文的奥妙。

1.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是相互的,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学生也才会对教师充满敬意。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可强制要求他们怎么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让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去观察、思考和感悟。在整个教学中,学生都应当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真正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学生对课文有了自己的理解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限制他们的思维,教师也应该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比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一)》,全诗在哀婉凄凉的乐调下给人一种似解非解的感觉,让人觉得既像是写给不能长久相伴的恋人的,又像哀叹君臣遇合,其中真正的含义却无人知晓,全凭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你怎么能知道,我说的不是对的呢?当学生对这首诗提出新的见解的时候,教师应该是鼓励,而不因为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就否定。

1.3 合作学习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应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分成四五人一组的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学习。每个小组可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探寻问题所涉及的几个要素,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几个小组间可以互相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进而获取新知识。

2.问题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首先教师应该创建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其次让学生们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小组间互相评价,看是否全面与客观。

2.1 创建问题情境

问题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题为中心去探求、解决。在问题情境下深刻理解文章。比如在学习诗歌与散文的时候,就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中描绘的画面,有什么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得到自己的理解,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2.2 分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问题学习理论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尤为重要,让他们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比如在诗歌鉴赏的课上,先将他们分为5人一组,一人为组长。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看法,组长进行记录,针对大家提出的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我为什么这样想,我这样的想法是从哪里得来的”……他们在交流中就会明白诗歌所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2.3 学生自我评价

评价是每个课堂都不可或缺的一项,在语文教学中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解答问题理解课文之后对其进行评价,但是,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们间相互评价。比如在诗歌的学习中,每个人的发言都不会是完善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不足,这时在别的同学提出新的看法时,学生就应当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我不能想到这一点?”“他是怎么想到的呢?”“我的想法也不错但是不够完善。”小组间也可以互相评价,“他们组说的对。”“他们说的不够全面。”“他们说的带有主观性,不够客观。”最后可以由老师和各组组长共同选出最合适、最全面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极大地开发。

总而言之,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问题学习理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问题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实施学生自我评价等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求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出具有发散性思维的人才。简言之,问题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应得到广泛应用,应该在每个学校的每个课堂得到充分运用。

【参考文献】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6

“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起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科学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科学的问题。(2)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或猜想。(3)搜集证据,如观察、实验、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等。(4)解释。对证据作分析处理,得出结论。(5)评估。对研究过程、方法和结论进行评估,确定其价值。(6)推广和应用。思品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又有它自身的学科特征。探究的内容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发展;探究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而不是惟一的。

在思品学科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景阶段、尝试体验实践阶段和表达交流小结阶段。表达交流小结阶段要师生共享成果,还要让学生学会相互欣赏――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为别人的成功由衷地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的一般过程是:

1.提出问题在通读全文时,对有些句子的深刻内涵,对文中有些地方提出疑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就使得学生对内容兴趣增强,在相互讨论、辩论的过程中,也许又有新的问题产生,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终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合作探讨

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小组内的合作探讨、班级各小组之间的交流都会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兴趣远远大于老师的讲解。因为老师讲课的语速、语调、神态、动作等,久而久之都会让学生产生平淡乏味之感。而学生之间时常采取合作探讨的学习方法,一是让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二是有的学生因性格内向,羞于在老师和全班同学面前发言,而小组发言,消除了这些学生的紧张心理,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在发言积极的同学带领下,他们动脑、动口能力得到培养,许多新看法新观点也由此产生,许多疑难问题也就随着讨论的深入迎刃而解了。而学生由于自己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颇有成就感,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更浓,如此良性循环,便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成果展示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合作探讨的基础将本小组讨论结果(或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等)展示给其他小组和老师的过程。如果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己在讨论中的价值,那么,这一过程将精彩纷呈,小组间有时竟会出现对问题截然不同的看法,发展到课堂辩论的地步。这时学生会充分开启大脑,运用自己的智慧,展示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如果有意见分歧他们据理力争,维护本小组结论的正确性,从而达到解决学习及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慢慢地,我们会发现学生动脑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将得到提高。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合作学习所带来的益处。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填鸭式就学,对学生灌输知识点以及公式结论等,学生知识被动接受,难以真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现在,在科技创新的信息时代,数学教学也需要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数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也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一门工具性学科,可以在很多其他学科上起到辅作用,所以要重视数学课程的教学。本文将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的解决为重点,展开阐述,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提出一些看法,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老师,老师是教育的开展者,小学生还很稚嫩,很多问题自己都还没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式,很多东西自己也想不明白,所以老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老师正确的引导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会独立思考,慢慢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数学。二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学生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加投入地学习,老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自己参与到问题思考讨论中来,真正学习到数学思维方法。三是课程及教学本身,数学是一门理科学科,不像语文历史等课程那么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而常常是一些或许有些单调枯燥的公式,而且基本会反反复复地对同一个问题讲解很多遍,有时会让人厌烦。这一点上,老师要考虑学生这种思想,为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所在,学生要接受数学本身的特点,但也应该多看看数学的神奇之处,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老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针对性,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又充满挑战和乐趣的数学世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经过一些调查,以及查找了一些国外的小学教学中对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加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些实际情况,我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问题解决方法有了一些结论。问题解决教学主要有两大类,一类叫做一般性方法,是一种简单具体且可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种是思维性方法,是一种抽象的方法,它是我们利用一种数学思维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特有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本文我们主要讲一般性方法。一般性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利用图形解决问题很多数学问题文字或公式都难以解决,或难以简明地解决,而当加入一些图形或图表时,可以让问题更清晰直观,解决起来也更简单,这样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图形进行解答。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应用类题型,它们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所以对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使用的图形是线段图和平面图。小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作图,或者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都可能陷入一些误区,降低效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做题时题意理解的准确性,宁可让学生放慢解题速度,解题准确,也不要为了快速解题而出错。2.模拟操作性方法解决问题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利用图形也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题意,这时可以通过模拟原题情景来展现问题,让学生看得更直观,可以把一些原本不好理解的问题,展现得更多角度,学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原题不易看出的问题或线索,理解更深,从而更好地解题,这也可以让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高。3.假设猜想性方法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可能会有很多种答案,或者是看起来有很多种答案,这时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去猜想问题的每一种可能的答案,然后去分析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在不断的思考中,可以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答案。在学生进行猜想时,多是根据一些以往的阅历和经验来猜测的,因此它可能缺乏一些科学性,准确度也没那么高,只针对一部分问题有效。进行猜想的优点是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助于学生专心听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4.利用倒推法解决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有可能会遇到正面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可以利用倒推法进行解决。这尤其在一些证明题中应用比较多。倒推法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你想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难度较大,学生要达到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能很好的领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使用好了这一方法,可以巧妙地解决一些难题,正因为如此,老师对于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老师要采用以上所说方法,以及一些本文没有说到的一些好的方法,来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03页

[2]戴再平:“问题解决”,载张奠宙编《数学教育学导论》

[3]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本

小学解决问题论文篇8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问题解决

Abstract: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published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in 2000.In this document, they say that the “process standards of problem solving” adheres to the original fundamental views,and they claim that “solving problem is not only a goal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but also a major means of learning”, and add the new goals that “enable all students to monitor and reflect o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The change of the goals indicates that the making-up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a proces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ince “solving problem” was raised as a goal in our country’s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re have appeared some changes and problems . As we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we should carry on our own achievemen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real conditions of China so as to produce the curriculum design program of cultivating students’ability of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problem solving

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发展。不难看出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有许多概念和理念是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经验。本文先对美国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解决问题”的现状进行反思,并试图从国内外“问题解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问题解决”的变化

自1989年起,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 NCTM )制订和颁布了《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1989年)、《数学教学专业标准》(1991年)及《学校数学教育的评估标准》(1995年)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美国的数学教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评价或看法。在总结各地数学教学的实际和各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对以上一些文件进行更新,于2000年制订了新的《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 以下简称《原则和标准》)。《原则和标准》与《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1989年)相比,无论内容或表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笔者对这两个文件中的“问题解决”标准进行了比较。它们都把“问题解决”作为过程标准之一提出,并坚持使学生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解决在数学及其他情境中出现的问题;采用各种恰当的策略解决问题”。在坚持上述基本观点的同时,《原则和标准》中的“问题解决”标准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进一步明确“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其二,增加了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调控内容──“使学生能够检验和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1](50)

2000年《原则和标准》中“问题解决”标准的变化,充分反映了美国在此方面理论研究水平和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提高。

第一,“问题解决”理论研究在不断完善。1980年,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在《行动的议程》中提出:“问题解决应该成为80年代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这一口号得到了数学教育界的响应,掀起了“问题解决”理论及实证研究的热潮,至今未衰。[2]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表现的方面进行研究。从80年代下半叶起,广泛吸取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及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问题解决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到了9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反思“问题解决”教学与评估的得失,提出“数学地思维”等更全面体现数学实质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首先,随着人们对学习本质认识的进一步关注以及研究方法、手段的改变,对“问题解决”有了新的认识。“问题解决”的目的不仅仅针对需要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知识与技能性知识,问题解决还是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理解和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方式。针对这一理论成果,《原则和标准》中进一步明确:“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1](109)

其次,通过对于解决问题全过程的系统分析,获得了关于“问题解决”的新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学生解题失败通常并不是因为缺少数学知识,而是因为没有有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好的问题解决者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并不断地检验、自我评估他们的进展情况并调整他们的解题策略; [3]一个出色的问题解决者同时又是一个出色的计划者,但是他并不盲目地抱住一个计划不放,他时刻关注取得的进展,当事情不合理想时当机立断考虑调整;成功的与不成功的解题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对解决问题的信心,对自己作为问题解决者的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 [4] “认识的资源、启发法、调控和观念”被看成是影响问题解决过程的要素,而后两者是问题解决研究的重要突破。针对这一理论研究上的新进展,《原则和标准》中就增加了问题解决过程的“调控”要素──使学生能够检验和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还指明了教师在促进学习形成这样的思维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说明。

第二,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口号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中,由于对“问题解决”认识的肤浅和做法的简单化,在美国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探索,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其一,片面强调“问题解决”,造成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不足。虽然理论研究已经证明“问题解决能作为进一步学习新的数学观念和技能的工具”, [1](167)但“如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促进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仍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课程组织过分强调问题情境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按照这种思想所编制的一些中学数学教材(如“Coreplus”等)中,传统的关于几何、代数和三角的区分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整合性数学”(integrated math),即围绕实际生活来组织有关的数学内容的学习。尽管后者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并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实际意义,但从近些年美国的教学实践来看,却未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5] 随着教育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数学学科的学习,重要的是在概念的理解、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之间达到平衡”“数学教育应当‘过程’与‘结果’并重”,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学教育界的共识。一些积极的研究仍在继续,如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匹波迪学院的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所开发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Jasper problem solving series)是一种通过创设学习环境支撑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模式,代表了一种与案例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充分发挥了问题解决在数学学习与教学中的作用。 [6]

其二,过分强调“解题策略”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更多的通过“问题解决”学习数学的机会。美国教材对“解题策略”的安排采取低年级渗透,三年级正式教学;与其他教学内容适当配合,分散编排,都用小标题标出,且许多解题策略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编排原则。 [7](381—382)教师为了增强“启发法”的可接受性,常常采取“问题—策略”的教学方法,即按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并指出相应的解题策略。这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把数学问题解决自身的因素、策略、技能视为静态、客观的知识,教学就是对这种知识的加工和传递,其结果是在学生的“数学工具箱”中,除了已经学习过的各种数学事实与运算程序之外,不过是增加了数学问题解决的技巧。 [8]因此,在《原则和标准》中就进一步明确“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师应当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独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

从以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制定必然有一个继承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二、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解决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在比较美国前后两个标准中的“问题解决”之后,笔者也想探讨一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小学部分的“解决问题”目标与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当前“解决问题”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有什么样的变化和问题。

(一)对《课程标准》与大纲中“解决问题”的比较

从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开始,到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一直都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1978),“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988),“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000)的教学目的。而且均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给出了明确的说明和指导。

与以上一些大纲相比,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这一目标上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继承了我国大纲中历来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传统,并把“解决问题”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并列的课程目标提出。

其次,取消了“应用题”这个学习领域。《课程标准》中没有采用“应用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教学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这条途径,但也没有给出另外一种明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案,这一研究的任务就落在了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的身上。

(二)在当前“解决问题”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变化和问题

首先,在教材编写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和问题。

《课程标准》要求解决问题的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所以各版本小数教材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如,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把解决问题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创设信息丰富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现实情境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但在编排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课程标准》取消了“应用题”这个独立的领域,各版本教材都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编排方式,而是做出了新的尝试。有的在少数册书中安排“解决问题”单元,有的从第二学段开始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但多数内容是采用分散编排的形式。而在我国解放前强调随机教学,“有些教材编入应用题时,通常采用的就是学了哪一种方法就做哪一种应用题目。这种编排方式儿童不必加以思考,应用计算技能以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不容易有发展了”。 [7](231 )这样编排的另一个弊端在教学中已经显现出来了,本文在下一段中会有详细的论述。再如,认为强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程中采取的唯一形式就是“问题解决”。对“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这一目标,有些课程设计者过分强调“问题情境”,绞尽脑汁地把每一个单元的内容置于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中。而情境中这些问题的最大作用可能是,让学生感受到在一个连续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加学生的兴趣。但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数学的知识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是值得探讨的,尤其是到了中、高年级再采用这种编排形式就会显得太过肤浅。

其次,在教学实践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问题。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如,由于没有系统的教学,学生不能解决练习中出现的题目,每一个解决问题的习题都需要像例题一样处理;由于分散编排且不对数量关系进行整理,学生缺乏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掌握,就出现了在一个年级的期末考评之前,教师要把以前学过的所有类型的问题再一一进行整理等一些问题。

又如,《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有些教师就不敢再从数学本身的问题引出教学内容,而事事处处都要从生活实际问题引入。例如,有的教师由于找不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生活情境,就决定换一个公开课的课题。再如,一位教师上“角”这节课。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角吗?生:见过。师:哪儿有角?生:牛角、羊角。师:还有什么?生:嘴角、眼角……15分钟也没找到几何的角。

三、如何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实践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可以从国内外“问题解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丰富成果与新发展中去寻找答案。自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以来,“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研究与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前文已经对国外在问题解决领域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论述,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国的研究情况。

首先,我国研究人员除了对国外数学“问题解决”进行相应的介绍和引进之外,在理论层面对“问题解决”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例如,在数学问题的表征、数学解题策略、数学解题能力的心理结构、数学解题的迁移、数学解题中的元认知因素等方面,我国学者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究和成果。[9]又如,从数学方法论的角度,我国学者利用“抽象度分析法”等成果,对数学的研究工作、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研究。[10]再如,我国学者还对数学习题(问题)本身进行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进行探讨,着力于理清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规律,很大程度上在为回答“解题过程与方法怎样,哪些因素影响解题,如何学会解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即通过进一步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些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并对我们的教育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其次,在教材研究编写方面,我们一直不断借助方法论、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行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例如,改变了“全国通用教材”的应用题范围不明确;编排分散,缺乏联系;与运算意义联系不紧密,不便于学生分析应用题和选定正确的运算方法;变化少,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问题。确定了“按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材组织原则;通过操作、直观突出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以及与运算意义的密切联系,并突出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教材编排思路。再如,曹飞羽先生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文中,从国内外研究趋势、大纲采取的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建议。[7](119—142)

再次,在教学方面,研究者也在不断总结、提升。如曹培英先生在教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从“应用题及其加工度”“简单应用题及其教学研究”“分数应用题教学探讨”等方面对“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问题上,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与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一样,一直在进行着理论的研究和改革的尝试,并不断取得许多有益的成果和经验,而且世界各国的“问题解决”改革有一些共识。1.问题解决不仅是学习数学的一个目标,而且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方式。2.“过程”应与“结果”并重,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新的数学知识。3.“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并且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也有一些共同趋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但是,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继承和发展我国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成果,恐怕是更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不难看出,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进行“问题解决”课程改革,认真分析、比较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继承并发展这些成果,进行长效的对比实验,研究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案,恐怕才是一条科学合理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S].蔡金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郑毓信.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Bransford,John D,Rodney R,Cocking. 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Experience,and School.[M]Washington,D 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4]Kroll,Diana Lambdin,Tammy Miller.Insights from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the Middle Grades.[A]In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Middle Grades Mathematics[C].NCTM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Project,edited by Douglas T.Owens,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 1993.58—77.

[5] 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 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珀系列[M]. 王文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曹飞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8]George M A,Staniic,Jeremy Kilpatrick.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Problem Solving in the Mathematical Curriculum[A].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C].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8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