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8篇

时间:2023-05-22 10:07:12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1

[论文摘要]技术创新是一种通过技术变革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手段。文章分析了景德镇陶瓷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培养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等。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理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又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上,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并正确地作出技术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

一、技术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信息中心”等4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 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 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 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 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 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 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 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 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 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加大同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上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破除由于部门或地区保护所制造的障碍,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市场竞争趋于规范。

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表现出来。在财政支持方面,采取补贴或其它形式加大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在税收支持方面,应以减免税赋的办法加大补助力度;在金融支持方面,应增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贷款比例,引导商业银行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支持方面,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和技术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其它支持方面,如推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并对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重奖。政府购买某些创新成果,起到“需求拉动”效应等。在法律保证——产权保护方面,创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执法力度,使专利制度切实成为创新者的利益的保障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激励手段。

此外,政府要大力推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既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又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研究传统和精神,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

[1]戴骏豪.技术创新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3):45.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2.

郭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9.

何裕宁,王曲波,张志成陶瓷企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们,中国陶瓷,2004,(12):8.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0.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2

[论文摘要]技术创新是一种通过技术变革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可行手段。文章分析了景德镇陶瓷产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培养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等。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理论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应用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是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又是一种能力,体现在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的结合上,是一种能够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并正确地作出技术创新决策,有效地实施这一决策并成功地引入市场的能力。

一、技术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 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 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 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 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 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 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 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 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 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加大同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上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破除由于部门或地区保护所制造的障碍,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市场竞争趋于规范。

政府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表现出来。在财政支持方面,采取补贴或其它形式加大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在税收支持方面,应以减免税赋的办法加大补助力度;在金融支持方面,应增加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金的贷款比例,引导商业银行资金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技术支持方面,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技术信息和技术培训,并形成一种制度。其它支持方面,如推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并对有重大贡献的人员重奖。政府购买某些创新成果,起到“需求拉动”效应等。在法律保证——产权保护方面,创造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强化执法力度,使专利制度切实成为创新者的利益的保障以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激励手段。

此外,政府要大力推进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技术创新既需要利益机制的刺激,又需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育体系、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研究传统和精神,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也必然是一个长期和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戴骏豪.技术创新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8,(3):45.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32.

[3]郭勇,浅谈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9.

[4]何裕宁,王曲波,张志成陶瓷企业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们,中国陶瓷,2004,(12):8.

[5]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0.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3

一、技术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

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在经历血的洗礼之后,处于保本免损的边沿,产业危机显现。如何安全渡过危机,实现景德镇陶瓷的再次腾飞己经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周密细致的相关产业调研,景德镇陶瓷企业决策层毅然提出了“稳固传统陶瓷产业,向高技术陶瓷领域进军,实现景德镇陶瓷产业升级及转型”的战略目标。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陶瓷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当该新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后,市场又会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进一步发展。

技术创新是陶瓷企业竞争取胜的关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表面看是产品功能、式样、耐用度、安全性、价格等的竞争,而实质上这些产品竞争的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把市场需求和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使陶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延长中小企业寿命的法宝。大量的实例证明,每年诞生的陶瓷企业很多,但倒闭破产的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英年早逝”现象?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乏力,或忽视了企业的“二次创新”、“三次创新”。

二、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型陶瓷材料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作为具有高强、高韧、高硬度、耐高温和耐腐蚀等特性的结构材料,而且可作为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环境敏感等效应的功能材料,也可制成兼具结构与功能双重特性的材料,已成为许多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作为日用陶瓷领域的远红外陶瓷、抗菌陶瓷等由于具有新的功能,自然也是新型陶瓷家族中的一员,都得到异常迅速的发展。新型陶瓷产业产品门类多,高科技性能全,应用范围广,在微电子技术、自动化装置、汽车发动机、敏感传感器、新能源等方面被广泛采用,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最具活力的陶瓷行业。据国际权威估计,目前高技术陶瓷产品的年产值达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瓷都景德镇经过多年发展,逐步构建了配套完整的陶瓷科研一教育一生产体系。2003年底,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同意设立。目前,“中心”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以突破陶瓷行业基础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主要目标,注重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面向全行业进行技术成果推广和辐射,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中心”拥有固定资产1.1381亿元,其中场地面积3.0913万平方米(价值5540万元),仪器设备5842万元。“中心”组建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开发团队,建成了装备先进、功能齐全的6个研究室和4个中试基地,建设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全国陶瓷标准化中心”和“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等4个部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取得成果142项,其中8项为国际领先水平、66项为国际先进水平,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申报专利59项,获得授权43项。有些项目成果突破了行业关键技术,起到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分析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薄弱

实际工作中,不少陶瓷企业认为,科技自主创新的风险太大,投资太大,投资回报率不高。其中有一部分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无需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同样能使企业发展,技术引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景德镇陶瓷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传统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多处于价格等低层次竞争,缺少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企业创新的目标定位明显短期化,其突出表现为一些企业忽视基础性技术投资,放弃投资周期长的技术创新项目。

(二)技术创新人才短缺

由于管理和资金的原因,大多数景德镇陶瓷企业很难吸引到各类人才,甚至连最基本的熟练操作工也缺乏,现有的人才也难以留住和充分发挥作用,导致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创新活力、实力与潜力不足。

(三)技术创新资金缺乏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型企业,多以小型工作室和作坊的形式存在,主要生产单件艺术瓷器和小批量日用陶瓷,自有创业资本少、经营风险大、信用程度较差。各级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财政支持不足,用于科研转化的专项费用偏低。据调查,景德镇陶瓷企业80%的资金来自股东个人积蓄和内部员工筹资。企业不仅很难从资本市场融资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受到资本实力不足的瓶颈制约。

(四)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景德镇陶瓷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创新对外部环境和服务体系的依赖较大。而政府对扶持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基本缺位。

四、景德镇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与增强企业主体创新意识

企业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而解决当前景德镇陶瓷企业主体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平台。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能够整合“学”、“研”的研发活动,一定要具备自己的研发中心。只有自己具有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才能真正吸纳企业外的研发资源。

第二,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政策上的平衡,而是一种现实的必然要求。

(二)加快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对陶瓷企业来说,可利用景德镇陶瓷学院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建立高级创新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服务平台,也可以采用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这样既解决了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使高校的高水平科技知识得到转化和应用。

对政府来说,要重视积极吸纳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陶瓷企业和研发机构聘用的外籍专家,政府应有相应的优惠补贴政策。比如对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和部级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在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或资助,并提供一定的科研条件。用人单位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费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还要重视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专业科技工作者,有关部门可向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并可优先评定技术职称,列为重点人才培养对象。

近两年,景德镇陶瓷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的构架,搭建了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为人才创造了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吸引了国内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企业内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使企业和员工成为利益的共同体。同时,景德镇是一个千年瓷都,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更有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等专业知名院校为陶瓷产业广送人才。还有景德镇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更加促进了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甄选录用。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培育陶瓷技术创新人才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政府和社会要通力合作,全力以赴,按照科学正确的人才大政方针走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改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定位偏差、贷款权上收等不匹配因素。同时,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差等因素也是制约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因此,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

1政府更新思想观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融资环境。要充分认识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融资政策上,积极疏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寻找合适的市场切入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的能力。改进现行担保机构的运作办法,按股份制、市场化原则规范运作,坚持经营的非盈利性和服务性。

2金融机构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改进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下放贷款权限,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基层行、社信贷人员的贷款权限和责任。重视中小型陶瓷企业对分散银行贷款风险的积极意义,把优良中小企业作为长期贷款客户群,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改善信贷管理,树立贷款营销意识,主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四)健全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政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教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环境等诸多方面。政府的主要职能和行为方式也要进行转换,从直接组织和推动技术创新转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企业要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必须理清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力。企业可以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创新项目。另外,企业应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在照章纳税后,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分配,除了留足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和再创新外,还要留有足够资金,用于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推动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加大同一政策的执行力度,在社会上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破除由于部门或地区保护所制造的障碍,维护市场竞争的有序性,使市场竞争趋于规范。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4

该文以创新环境为出发点,探讨了创新环境设计中的多重交流空间,异质化工作空间、空间的可适应性及适度的绿色低碳技术运用的特征表现。并以上海物联网中心创作为例,分别从创新环境设计的四个方面分析介绍了各种创新环境设计的技术策略。

[关键词]

创新环境;交流;大空间;可适应性;低碳

科技创新是国家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由资源与资本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向当下异军突起的知识经济模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创新环境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它包括物质空间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表现形式为基础设施建设与建筑形态组合,侧重于物质空间形态;后者表现为区域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的建构等,侧重于软环境。本文研究行为主体关系的物质载体的物质空间形态创新环境,以利于形成和谐创新软环境。

1创新环境特点

创新环境强调地区性的非正式关系和网络所构成的学习和支持机制,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建筑空间平台,其必然要符合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的行为模式。

1.1交流创造价值

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主体的交流频率决定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从行为学研究考虑,交流又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前者以目标为导向,轨迹清晰,后者以发展和变化为导向,具有偶发性和不确定性,但更具有创造性。交流创造价值,创新主体通过工作、会议、学习、娱乐、休闲等不同场合的相互交流,信息、知识得以传播,从而激发出新的思路、观点。创新环境设计,就是要做到园区的物质环境规划能激发人的创造激情和创新灵魂,它是为创新过程而设计的环境。中关村车库咖啡能被授予“创新型孵化器”的称号并获得创业者的青睐,不仅仅在于它能提供办公场所,它更是一个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地,不同行业的不通人群在这里学习、交流、沟通,最终成就了创业、创新者的天堂。

1.2复合化多元体验

传统的城市规划中,工作、生活、休闲等功能区域分区明确,其中为工作服务的办公研发建筑也是办公室、实验室及相关辅助设施,功能界面清晰。随着知识经济带来的爆发式发展,学科的交叉融合,工作单元的复合重叠,情感的交流互动,传统的办公建筑格局已不能满足创新活动要求,建筑城市化,建筑生活化的模式日渐清晰。会议、景观、餐饮、会展、健身等休闲功能场所,通过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介质融入办公环境之中,工作不再是单纯的人与物的关联,创新环境的空间场所更加强调微观城市化空间复合界面中的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内心的对话。

2创新环境设计的空间特征表现

创新环境的空间载体最终能物化为区域场所中建筑空间、自然环境及二者与人的交流互动。

2.1多重交流空间营造

为激发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具有场所感和认同感的各种空间交流场所,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空间特征。交流空间同样也表现出多重空间特征和环境特质。交流空间或许是正式交流的会议空间、工作场所;也可以是非正式交流的咖啡厅、门厅、展厅;或许是入口灰空间,也可以是架空走廊、屋顶景观平台;或许是室内展现企业文化和产业特色的作业空间;也可以是户外的绿色庭院花园。交流无处不在,空间无处不存,这种多层次、立体的复合空间体系与交流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最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创新的光芒。

2.2异质化工作空间移植

知识经济时代,平台整合、跨界交融已成为新的科技驱动力。高度专业化、精细化的实验创新平台也有待于其他社会资源的支持推动,创新环境不仅是专业的深层挖掘,也是相关学科研究及邻里社会生活的融入。在相对封闭的传统工作环境基础上,创新环境以开放的姿态,糅合了更加社会化、生活化、休闲化的工作界面和空间。会议交流、休闲运动、餐饮评鉴等社会化功能区域移植其中,引领创新环境风尚。在观景中讨论,在运动中思考,在休闲中工作,体现出大数据,新生活的生活趋势。

2.3空间的可适应性规划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技术研发的循环更迭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办公环境也需要以新的姿态预判未来的变化。创新环境以开放的空间形态为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留下可适应性可能。相对传统办公、实验的分隔式办公空间,创新环境空间采用开放式办公格局,满足未来企业创新组织架构分合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可能。每层设置共享的会议、交流配套区域,不仅增加交流空间,也有效地利用了公共资源。核心筒、卫生间、机电用房独立垂直布置,减少对办公区域重组变化的干扰。

2.4适度的绿色低碳技术运用

技术引领生活,作为创新活动的空间物质载体,创新环境更强调绿色、低碳技术的适度运用,成为行业创新的表率。实验、创新办公建筑对能源有较高的消耗,绿色技术的运用并非都是高颜值绿色技术策略的炫耀,更是务实、可持续的适度低碳技术的运用。在建筑的绿色技术策略的合理选择运用的基础上,合理的规划布局、自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等被动式低碳环保技术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3上海物联网中心创新环境设计案例研究

上海物联网中心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城北路,毗邻轨道交通城北路站。中心原址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嘉定园区,拟打造为上海物联网研发的重要研发基地。园区现存部分研发实验室和生活平台设施,部分50年代就已生长的植被保存良好,是园区不可多得的景观资源,与年代久远的老厂房共同构成园区的工业文明记忆。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21万m2,分两期建设。鉴于本案重要的城市区位和建设方高新技术研发的企业文化特质,设计围绕如何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区域标示性城市建筑组群,如何雕琢理性建筑风格,体现科研建筑特色和企业文化展开思考和叙述,最终以创新环境设计为出发点,营造出高效和谐的创新环境生态科技园区,与城市创新环境空间格局融为一体。

3.1整合功能布局,塑造创新环境科技园区形象

该地块地处嘉定城区平城路发展轴和城北路南北发展轴的交汇点,也是嘉定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级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的城市门户核心地带。

(1)顺应城市设计,打造区域城市景观

园区规划以城市设计为指导,致力打造和谐的整体生态园区,形成完整的城市标志、城市界面、城市天际线、城市节点等系列化的城市空间,从而成为整体性的城市区域景观。建筑群体以几何方形体块组合,立面以模数化的竖向简洁石材幕墙及长窗为表皮,横与直、高与矮的建筑拼图为园区塑造了理性大气的科研建筑形象,增强了城市地标建筑特色。100m高的交流培训中心位于基地北侧的城市道路交叉处,成为城市的对景,也是园区的形象标志。主入口处的两栋“L”型高层技术研发中心建筑体型和造型一致,结合尺度巨大的广场塑造出欢迎姿态的门户雕塑建筑形象。园区高层建筑以交流培训中心为基点,沿平城路与城北路序列排开,高低起伏,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形成动感的城市景观。

(2)整合功能布局,营造创新环境园区

规划采用围合布局方式,建筑布置在基地周边,中央构筑绿化,从而使园区形成建筑屏障,南低北高、外紧内松,共享内部景观环境,这不仅符合内秀的江南庭院建筑特色,也为园区的整体创新环境创造了绿色的基调。园区西侧的两栋“L”型高层技术研发中心围合成主入口广场,呈现出张开双手,拥抱城市,接纳宾客的欢迎姿态,成为重要的园区门户节点。专家流动公寓和研究生公寓,由于功能相对特殊,布置在基地南面,不仅拥有良好的景观和日照,也减少对主入口空间及中央空间的干扰,有利于后续科研建筑的布置。交流培训中心位于平城路与城北路交叉口处,产业孵化中心位于园区城北路入口处,方便对外交流,同时避免对园区主入口的交通干扰。应用和示范中心位于基地内部的东南侧,偏安一隅,安静优美的环境为科研人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科研创新环境。

3.2多重交流空间营造

交流互动和多重交流空间是创新环境设计的重要特征。

(1)建构多重绿色开放交往空间

绿化环境是园区景观核心,也是创新环境的灵魂。整个园区结合总体规划,在基地中央营造出大面积绿化景观环境,所有建筑围绕核心庭院展开,使绿化环境有效共享。庭院中布置了大面绿化、林地、景观水面,有效地改善了园区的微环境。体育健身场地、景观游路、咖啡厅、下沉庭院等布置其中,吸引人参与,增强了景观与观景的良好互动。同时,园区规划保留了原老厂区充满历史感的高大树林,并通过景观通廊与中央景观相互渗透,达到时代与历史、时尚与记忆的交融共生,为整个园区打造出生态、人文、和谐的现代化科技景观。园区中央的应用和示范中心西侧的景观连廊是整个园区的景观交往核心,向西与技术研发中心连接,向北与交流培训中心衔接,所有的公共会议、集会围绕其展开,是激发园区活力的生命线。景观连廊与中央绿化互动,同时也与各研发中心的围合庭院交融,人则是连廊中移动的风景。

(2)工作空间异质化与生活化

整体园区为城市化复合功能社区,设置办公研发、实验平台、交流培训、住宿、餐饮、会展、休闲健身等多重功能模块。同时,在重要的办公研发、实验平台等建筑区域,园区结合中央景观营造了建筑单体间的交通连廊及附属的会议、休息等场所,不仅方便楼宇间的沟通,也增加了人的交流机会。在入口广场处结合建筑打造出咖啡厅、会议、科技沙龙等,增强园区的人文气氛,增加交流机会,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灵感和创新激情。

3.3空间的可适应性规划设计

弹性规划和建筑平面大空间设计为创新环境的拓展演绎成为可能。

(1)园区整体规划、分期实施

根据建设方的实际运营情况,园区整体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建筑包括两栋高层研发楼、专家公寓及研究生公寓,位于基地平城路方向。考虑到目前基地老厂房依旧运行,园区的主入口设置在平城路方向,因此将一期建筑压缩布置在基地的西侧平城路区域。二期建筑布置于平城路、城北路界面以及原老厂区地带,与平城路方向一期建筑呼应,形成完整的城市界面。在内部,一二期建筑围合中央景观庭院,二者以东西向跨越中央景观的通廊相连,从而形成完整的建筑组群。考虑到平城路为城市支路,同时未来园区可能向北侧拓展,因此将园区主入口布置在平城路方向,以便于形成完整的空间系列和门户界面。园区主入口也是一期的主要入口,保留现有的城北路入口,方便当前还在继续运营的老厂区交通组织,也是后期整体园区的次入口。

(2)大空间设计与功能模块组合

灵活的大空间设计及模式化组合为科研创新发展提供了变化适应的可能。在研发办公与实验平台区域,办公区域以独立大空间布置,使得办公空间的分隔变化成为可能,会议交流等公共交流场所结合景观布置在环境较好的绿色阳光区域,资源共享,提升交流的频率和空间品质。这种大空间办公、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区、独立交通等辅助空间相结合的模式化集约设计有利于空间的归类识别,形成合理的功能模块单元。

3.4低碳绿色设计策略运用

适度的低碳技术和资源节约策略是创新环境设计的重要出发点。

(1)资源的节约利用

设计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环境,以优化的组合模式利用已有资源。设计结合地形地貌,采用理性平直的布局方式,节约用地,并营造出中央景观。设计保留了场地内高大植被,不仅充分利用了景观资源,也保留了园区的历史记忆。在整体规划分期实施的策略中,规划不仅考虑了建设成本,也对园区运营有一定的考量,先期建设不影响原有老厂房区域运营,二期建设不对一期运营带来干扰。一二期融为一体,互为借用,又自为一体,节约资源。一期建筑规划道路为园区整体道路骨架的组成部分,与自成一体的二期老厂区连接。二期规划实施时,拓展基地沿城北路及平城路方向道路,即可形成整体环行车道,从而构筑整体园区交通体系,减少重复建设。一二期间地下车库间设置连通口,形成整体的车库交通,减少了出入口设置,节约成本。

(2)绿色技术采用

作为与新能源相关联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设计贯彻生态节能理念,发挥着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从规划布置、系统选用、节水节材、环境控制等方面综合采用节能技术措施。园区办公采用VRV空调系统,满足科研人员机动办公的区域灵活控制需求。在满足节能保温的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设计充分考虑被动式节能技术。建筑结合地形尽量采用南北向条式建筑布置,减少建筑进深,外维护结构采用模数化的窗墙体系,减少外玻璃幕墙及窗户面积,并设置可开启外窗,从而形成有效的南北通风和采光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设置大面积的中央景观绿化、屋顶绿化平台以及室内绿化,有效地改善园区微环境和办公品质。

结语

面对工业4.0的浪潮,创新驱动,创新引领未来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创新环境是创新的土壤,创新环境设计是科技园区、产业园区设计的灵魂。得益于建设方的大力支持,当前,上海物联网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营,园区环境格局已初步形成,呈现出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观气象。办公建筑组群简洁大气,形象突出,成为区域的建筑标示,园区正以开放姿态欢迎着城市创业者和科研人员的到来。创新源于生活,创新引领未来。

作者:王后军 黄晶陈云琪 单位: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曾鹏,曾坚,蔡良娃.当代创新空间的场所类型及其演化发展.建筑学报,2009(11):11-15.

2何镜堂,梁志超,包莹.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探索.建筑学报,2009(7):80-82.

3袁小宜,叶青,刘宗源,等.当实践平民化的绿色建筑——深圳建科大楼设计.建筑学报,2010(1):14-19.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战略生态位管理;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要素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5-0066-04

新兴产业的成长过程,作为一种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模式与创新环境融合并交互作用进而导致技术、市场、制度及社会协同演化的复杂涌现,面临着技术孵化程度不高、市场培育强度不够、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政策错配等问题,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导向和优化创新网络,加强这种融合和互动,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将SNM这一国际前沿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研究新兴产业的“社会技术实验”驱动问题,对于把握新兴产业的创新演化规律、科学制定产业培育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内涵

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论是在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产生的,吸收了创新理论、演化理论、生态位理论和社会技术范式理论等有关重要思想,从社会技术实验和生态位跃迁的视角,研究新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以及引致社会技术体制变革和社会技术共生演化的方向,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功能

Schot、Hoogma等学者在研究新兴技术与技术体制变革战略过程中,提出了战略生态位管理(SNM)思想,即开辟一个保护新技术发展并走向成熟的空间,建立一个所有阶段包含于一个项目的社会技术实验,选择一种使操作效能最大化的管理方式,使得新技术和所处环境能够相互调整适应并最终推向市场。随后(1996-1998年),Kemp、Schot、Weber、Hoogma、Lane等众多学者围绕欧盟第十二司有关SNM在交通运输系统资助项目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结论大致相同,即认为SNM是为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构建技术生态位(Technological Niche)这样一个保护空间(Protec-ted Spaces)或试验温床(Test-bed),围绕新技术产生过程的问题、缺陷、遇到的障碍等,通过学习、实验以及有效管理(保护措施的加强或弱化),加强信息、知识和技术的交流,其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有效孵化、快速扩散和持续发展,并从技术范式角度指出生态位是解释技术范式变迁的重要内容,技术变迁研究发展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建立一个技术实验网络,从而通过创造新的生态位以及通过生态位的演进来完成技术变迁的理论路径。

(二)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过程和步骤

针对SNM理论提出的社会技术实验,相关学者从期望与愿景一致的达成、社会网络构建(包括网络的宽带和深度)、多维度的学习方式(包括一阶学习和二阶学习)等方面提出了基于SNM的社会技术实验管理过程。在期望与愿景方面:Hoogma、Raven等学者指出,期望的稳定、质量以及详细程度等都对实验的推动和生态位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社会网络构建方面:Hoogma认为,网络的构建和关系优化对于SNM管理过程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其中关键行动者、用户等的参与;Cani ls M.等认为技术生态位是处于技术社会环境、技术社会体制的大网络之中,战略生态位管理的失败主要由于实验中外界网络的较少参与和技术生态网络间学习的缺乏,导致资源和体制嵌入的缺乏。在学习维度方面:Hoogma、Truffer、Kemp等学者在一阶学习(First-order Learning)的基础上,强调了二阶学习(Second-order Learning)更有利于探索性创新的产生。针对社会技术实验的实施步骤方面:学者们提出了“技术的选择、实验的选择、实验的建立与执行、实验的扩大和政策保护的手段”等五个步骤,在此基础上,Hommels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过程。而Hegger则突破实验本身的范畴,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五个步骤:定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技术系统改造的概念、探索社会嵌入概念、开始试探性的会谈、设置实验、评价和学习。

(三)“社会技术实验”驱动下的产业创新生态位演化

随着社会技术实验的推进,作为其载体和空间的生态位的空间边界、功能边界和内涵都在发生变化,即沿着“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范式生态位”的路径变迁和演化。Weber等从研究技术范式的角度认为技术生态位,是一个得到暂时保护而免于市场和其他制度压力的特定领域,该领域为新技术的应用起到试验台作用。Hoogma将其定义为在现有宏观经济框架下的一个受保护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有利于新技术被反复试验,直到走进市场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优势技术。Geels指出包括重大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颠覆的宏观经济突变都是孕育在技术生态位中。随着社会技术实验的推进,新技术初步孵化走向市场,但是与主流市场的旧技术相比,其创新性只能应用到某些特殊的市场中,所以需要有特殊的市场识别,而且技术生态位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改变。正因如此,Schot将生态位概念延伸,提出了市场生态位的概念,同时与技术生态位进行了比较和区别。Raven、Schot从市场独立性(技术受保护程度)和社会技术体制/规则稳定程度的维度,提出了技术生态位、体制外市场生态位和体制内市场生态位的类型和特征。新技术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成熟,并进入主流市场上与旧技术展开竞争,随着新技术的绝对优势建立起来,旧范式也逐渐被新范式取代。正如Geels提到的新技术如果能够克服旧范式的核心问题,它就能和社会技术远景之间建立起链接,使生态位萌生向范式的转换,或者说技术从生态位中实现了突破,就能够成为新范式(即范式生态位)。

二、SNM视角下的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要素

根据上述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可知,SNM是为产业新兴技术成长构建一个局部保护空间,通过“社会技术实验”的运作,加强生产者、研究者、用户、政府和其他组织执行者渐进的实验和学习,对新技术及体系进行选择、培育、孵化以及产业化,驱动生态位的成长和跃迁,并最终导致社会技术体制变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技术实验的构建和运作是基础和前提,而生态位的成长和跃迁则是关键,正是社会技术实验驱动了生态位从技术生态位到市场生态位再到范式生态的成长和跃迁。而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的驱动要素则是与生态位成长阶段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实现产业创新目标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因子和能力因子的组合(如表1所示)。

(一)技术生态位阶段

在技术生态位阶段,即新兴产业萌芽和形成期,这一阶段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业技术的研发成功,并逐步孵化,初步具有市场化的特征。由于产业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困难是如何选择新技术、如何实现新技术跨越研发到市场的死亡之谷,使得产业技术产品具备后期进入主流市场的性能、功能等优势。因此,在这一阶段导入“社会技术实验”,通过期望的建立、技术的选择后,通过能力和资源因子的组合,设计实验。在能力因子上,主要包括远景驱动、技术和政策配置等能力。远景驱动能力主要解决产业新技术的创新构思问题以及技术的搜索和选择问题,使得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技术能力主要解决新技术的研发成功、商品化,即初步市场化;政策配置能力主要解决产业创新演化这一阶段面临的有关人才、资本、设备等资源缺乏问题。在资源因子上,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条件、配套技术体系、知识网络和用户参与等因子,具体内容包括:创新文化、科技人才、研发投入、风险投资、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实验平台、孵化体系、用户学习、用户试验等。

(二)市场生态位阶段

在市场生态位阶段,即产业成长期,这一阶段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产业技术市场化完成并初步达到产业化水平。由于产业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困难是如何推动新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向市场,并逐步渗透到主流市场与现有社会技术体制下的产业主导设计进行竞争。因此,在能力因子上,主要包括市场培育、政策配置和产业配套等能力。市场培育能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完善以及用户的学习促进技术的扩散、市场需求的开发,政策配置能力主要通过政策方面的引导加强市场需求的培育以及在资金、基础实施等方面的支持和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主要通过相关配套技术的市场化促使产业链的完善、提业新技术市场化过程中所需要的辅助技术、辅助产品和辅助服务等。在资源因子上,主要包括用户参与、政府政策、产业链、产业战略联盟等,具体内容包括用户体验、用户检验、政策采购政策、财税补贴政策(补贴消费者或者厂商)、配套产业链发展、风险投资、科技金融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等。

(三)范式生态位阶段

在范式生态位阶段,即产业成熟期,这一阶段产业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产业技术实现产业化并形成主导设计,形成与新社会技术体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酝酿新一轮的产业创新。由于产业创新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困难是如何突破路径依赖与锁定困境实现与社会技术体制的共生演化,社会技术体制如何改革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同时,在这一阶段后期,即产业走向衰退时,还要解决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因此,在能力因子上,主要包括体制协同、远景驱动和技术等能力。体制协同能力主要通过政策重构和制度创新解决技术经济新范式与社会技术体制的共生演化问题,破解路径依赖与锁定困局,远景驱动能力和技术能力主要通过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促使产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在资源因子上,主要包括制度变迁、技术更新,具体内容包括新的制度政策、新的社会技术体制结构以及新的期望和构想。

三、SNM视角下的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模式

在分析SNM视角下“社会技术实验”内涵、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过程的实际情况,构建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模式,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生态位的多层共生演化、生态位的生态继承、创新瓶颈的生态位跃迁以及三链融合的实验网络构建等内容(见图1)。

(一)基于创新生态的多层共生演化

Geels、Caniels等学者指明技术变迁与社会变革具有内在的联系,是大社会技术系统中围绕技术变迁过程中多层互动的结果,即包括微观生态位层、中观社会技术体制层和宏观社会技术远景层。这三层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层级嵌入结构和映射关系反映:生态位嵌入在社会技术体制中,社会技术体制嵌入在社会技术远景中,而社会技术体制可以看成是社会技术体制的中观缩小映射和生态位的中观放大映射。在整个产业创新和变革发展过程中,不同层次,参与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内部和之间的关系结构和作用不同,导致创新活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总体来说,社会技术实验的构建和运作,必须符合这三个层次的要素和主体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原则,才能引发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的创新,即实现共生演化。从历史来看,每次技术革命中那些代表性新技术所引发的社会革命,都是在这三个层次上实现了共生演化。

(二)基于生态位的生态继承

SNM理论,正是借鉴生态学的生态位构建及其生态继承机理,通过社会技术实验,推动生态位的培育和优化,改变相应阶段的成长环境,使得产业在创新过程中获得“基因遗传”(通过创新自身规律和机制获得的技术、产品特征和性能)和“生态继承”(通过创新生态的改变和完善来弥补创新自身的先天不足而获得的技术、产品特征和性能),从而实现生态位的跃迁,完成产业创新和演化,具体来说包括技术生态位的培育和技术生态继承以及市场生态位的优化和市场生态继承。第一,技术生态位的培育和技术生态继承方面:针对产业新技术的构想、特性等方面的需求以及创新的障碍,通过社会技术实验,提供新技术研发阶段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政策和措施,如科技人员、研发平台、资金保障、政策扶持等,形成局部保护空间(技术生态位),并通过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知识学习、用户参与等机制,对技术生态位进行培育,使得产业新技术市场化过程中具备传统生态下的“技术基因遗传”和技术生态位培育下的“技术生态继承”。第二,市场生态位的优化和市场生态继承方面:当产业技术创新完成了技术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后,技术生态位也跃迁到市场生态位,尽管产业新技术的优越性得到了认可,但是还不能与现有社会技术体制下的主流市场展开完全竞争,还需要通过用户需求培育、政府政策引导、资金投向转变等保护措施有计划和有针对地强化、弱化来优化市场生态位,使得产业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具备传统生态下的“市场基因遗传”和市场生态位优化下的“市场生态继承”。

(三)基于创新瓶颈的生态位跃迁

产业创新发展过程涉及“死亡之谷”和“路径依赖与锁定”两重瓶颈,从其产生原因来看,既有微观层面的技术性能、辅助技术获得性、潜在用户的需求偏好,也有中观层面的基础设施、产业制度、技术体制结构等,还有宏观层面的文化、期望和信念等。SNM视角下,这二重瓶颈的出现就是由于其在整个社会技术系统中生态位、社会技术体制和社会技术远景各个层级的嵌入程度不够,使得关键因子缺失以及因子互动有限,导致产业技术以及产业本身与现有创新生态的适应性较差,无法获得进一步的突破和成长。因此,需要在现有宏观经济框架下构建一个受保护的局部区域,针对性的提供人才、资金、场地以及其他配套资源和保护政策,通过技术试验、市场试样、用户检验和政府引导等手段,促进社会技术实验中资源因子和能力因子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和发展阶段的优化配置以及有效互动,进而推动技术生态位向市场生态位的跃迁、跨越“死亡之谷”以及推动市场生态位向范式生态位的跃迁、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

(四)基于三链融合的实验网络构建

在当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趋势下,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的两大引擎。为此,SNM视角下的“社会技术实验”网络构建基本原则应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而促进三链融合。以产业链为依托,以创新链和资本链为两翼,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结构,促进资源因子和能力因子这两大驱动要素在三链上的交互和融合。

四、结论及启示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6

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早期传入日本,继而又传到欧洲,现已风靡全世界。盆景艺术已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成了世界性的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盆景艺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生机勃勃。特别是开放改革30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发展,民富国强,从而也使我国盆景事业也得以迅猛发展。同时,岭南盆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岭南盆景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盆景展览交流频繁,大大地推动了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

国际展览不断在中国、在广东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盆景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大家都知道当今世界上有两大国际盆景组织,实力最强,会员国最多,活动最丰富,对推动盆景艺术的发展贡献最大。一个是于1963年创建于美国的国际盆景赏石协会(BCI),已有40多年的历史,前任理事长是台湾的苏义吉先生。2006年在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举行大展,2010年10月又在陈村花卉世界举行了回顾展。另一个国际盆景组织世界盆景友好联盟(WBFF)于1989年由日本创办。2013年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将在中国金坛举办,而且这一届主席由中国的胡运骅先生担任。这些世界级的盆景展会的举办,将大大提高中国盆景艺术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盆景走向世界,推动着中国盆景的飞速发展。盆景起源于中国,得到了两大国际盆景组织和世界各国盆景界的公开认可,用“Penjing”代替了原来的盆景英译“Bonsai”,并且认为世界盆景的中心在亚洲,亚洲盆景的中心在中国,这是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然。此外跨地区性的展览越办越好,如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粤港澳穗盆景艺术博览会、海峡两岸盆景艺术博览会等等。由于盆景展览的频繁举办,大大地推动盆景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2.盆景创作队伍日益壮大,盆景创作技术显著提高,盆景的佳作不断涌现: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杰出盆景艺术家日益增多。广东、广西均已评了岭南盆景艺术大师、艺术家、这说明盆景艺术人才辈出,后继有人:各地参展参赛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获得金奖、银奖的作品层出不穷,形势十分喜人。

3.大批企业家、收藏家、白领阶层的人士纷纷加入盆景行业,成为盆景发展的一支强大生力军,大大推动和促进了岭南盆景的发展。中国盆景名镇――容桂、广东岭南盆景之乡――顺德、广西的柳州、北海等地就是明显的例子。

4.盆景市场空前活跃――广东、广西、海南的盆景市场都越来越成熟:从事盆景经营的队伍也不断扩大,盆景进入市场经济轨道运作也日益活跃和规范。

5.加强岭南盆景艺术理论的研究,多渠道宣传推广岭南盆景艺术,普及与提高并行;各省都有研究队伍,各地纷纷举办各种盆景高峰论坛、盆景创作研讨会、交流会等:各种盆景书刊、画册都相继出版,许多水平较高的理论文章在国内、国际刊物发表,对盆景创作水平和理论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岭南盆景的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

1.老品种多,新品种少,传世的品种更少:其次松柏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就更少了,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成型时间长,观赏周期短,经济效益慢。

3.有的盆景结顶不够自然,造型不够舒展,有一种压迫感。

4.盆景的栽培用土也很不讲究,这个问题已提出十多年了,虽然有所改进,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日本、台湾相距还甚远,严重地影响盆景培育和养护。

5.配盆不得当,普遍存在用盆过大、过深,盆面处理不讲究,在展出的作品中,有的四方圹泥

块一块堆在盆面上,有的杂草丛生,甚至有的用大个大个的鹅卵石堆在盆面上,很不雅观,严重影响观赏效果。

6.养护管理技术薄弱。

二、继承传统,发扬优势,大胆创新

(一)什么叫继承传统

中国盆景艺术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颂,所喜爱,就是因为这一古老的艺术有其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源远流长的几千年中华文化,而这一民族特色的精髓就是诗情画意,借签了中国画的画理画意,这也就是中国盆景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国际盆景的重要标志。我们的盆景不但要形态美(形象美),更要意境美,景在盆内,神溢盆外,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这是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的,也就是要保持我们的“中国味”。

(二)什么是岭南盆景的优势

我们不但要继承传统,还要发扬优势,才能更好地创新,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岭南盆景的明显优势有几点

1.地域辽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盆景资源十分丰富,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2.有较好的岭南盆景创作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坚持“因树造型、“近树造型”、“师法自然”的创作原则,运用岭南盆景独特的“蓄枝截干”和“脱衣换锦”的创作技法创作出的盆景,形成了“苍劲雄秀,潇洒自然”的鲜明艺术风格。

3.岭南盆景还有丰富的表现枝法,如鸡爪枝、鹿角枝、大飘枝等十几种。如能娴熟运用于盆景创作的布局、造型,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创作理念、诗情画意。

4.有强大的创作队伍和坚实的发展基础。

5.岭南地区经济富裕,市场经济较为成熟。

(三)什么是创新,如何去创新

中国盆景发展到今天,进入了

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盆景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新课题,也是个大难题。没有改革创新,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大的跨越,要引领世界盆景的发展潮流,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我们每个盆景人都应肩负重任,用科学的发展观去引领指导岭南盆景的创新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1.所谓创新,就是继承好的传统,发扬自身的优势,改革旧的、落后的东西,用新的科学、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创作出新的作品。

2.岭南盆景如何创新

岭南盆景如何创新,我的看法是要在继承我国盆景的民族特色和岭南地区特色的基础上,发扬岭南盆景的优势,脚踏实地而又大胆去改革,去探索,去尝试,不要空谈,更不要畏缩不前。

(1)首先要有新的创作理念,要与时俱进。要随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点的改变、需求的不同,而更新自己的创作理念。作品要赋予时代精神,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回归自然的思想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思想去创作。

(2)要敢于面对现实,正视差距,大胆“洋为中用”,丢掉旧的、落后的东西,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使用先进的创作工具,科学用肥,科学用土等等。用土很重要,也很基础,我们定要下决心去做,力争二、三年内有较大的改进。要学习日本、台湾的先进科学养护管理经验。从而要下决心有

目的地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我们国家品牌的盆景创作机械、工具,生产出适合我国盆景生产、养护的我国品牌的盆景肥料、盆景用土。盆景的用盆我们虽已有很好的品牌了,但也要不断地创新。特别是作为岭南盆帚的用盆也应有自己的特色,杂木盆帚的用盆和松柏盆景用盆还是应有所区别的。此外盆面处理,也应认真用心去做好。

(3)其次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艺,如“铝线蟠扎”、“舍利雕刻”等。铝线蟠扎,可以较好地导引枝的走向,过渡自然,做到剪扎结合,以剪为主,可以缩短岭南盆景创作造型的时间。我现在创作盆景都是这样做的。我认真观察了几年,有的朋友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九里香、朴树、榕树盆景都很不错,很受欢迎,不但缩短了创作时间,观赏效果也不错,经济效益也很好。只不过是不同的树种剪扎的适度和时间要灵活掌握而已。

运用雕刻舍利技艺,创作苍古的形态和意境,运用得好也可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有些山松盆景、九里香盆景、雀梅盆景、博兰盆景、榕树盆景等都在采用。其次要改进杂木盆景结顶及枝托布局造型的形态,枝托和结顶的形态都可采用自然云朵状,野趣自然耐看。

(4)在盆景造型布局上,要有所突破,作品要充分体现个性。

在坚特“因树造型”的原则下,不要受流派的约束,充分发挥树桩自身的树性优势特色,运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创作出来的作品要充分体现个性。在枝法上,在枝托布局和特色枝上多下功夫。例如陆学明大师创造的大飘枝、香港的杜鹃盆景《紫霞垂照》中的垂枝等,就很有特色,给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5)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指导盆景产业的持续发展。

盆景艺术要想有一个大的发展,要想上一个大台阶,我们这一代盆景人,必须要牢牢树立环保意识和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转变山采桩材才是最好的错误观点,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苗培”的道路,使苗木栽培和盆景创作结合起来,这才能确保盆景创作有取之不尽的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广西北海的罗汉松种植基地、广东花都的九里香、山松种植基地、海南的博兰、花梨木培育基地都很有规模、卓有成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山上的资源,也要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开发一片,种植一片,严禁乱采乱挖。只有这样盆景创作才有取之不尽的资源,盆景生产才能上规模,走产业化的道路。

其次对岭南盆景的品种类别等都应大力发掘、栽培和发展,特别要多发掘、多培养能传世的新品种。

(6)必须大力培养人才。

当前盆景技术人才奇缺,束缚着盆景的发展与提高,严重地阻碍着盆景进入千家万户。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渠道培养更多的盆景大师、盆景艺术家、盆景创作人才和养护人才。为此我们要努力办好盆景培训班,多方面地普及盆景的基础知识,多举办各种盆景创作研讨会,力争近几年能创办我国的盆景学院、盆景大学,采取多渠道培养多层次的盆景技术人才,才能使盆景艺术更好的创新和提高,才可持续发展。

(7)要增强精品意识,做名树、创品牌、建名园。

每个盆景人都应争取创作三到五盆名作,每个省市都要争取创建展览品牌,建设盆景名园,这样我们的盆景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8)要努力开拓盆景市场,搞活盆景经济。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大数据物流企业管理创新有效对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技术形态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和生活质量。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物流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因此企业的整体管理质量对于物流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和弊端,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整体效率,为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现实路径,大大提升了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1]。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深入分析物流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对于促进物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物流企业管理形式逐渐暴露出了较多的缺陷和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迎合市场发展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积极进行自身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针对客户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经营和管理策略[2]。但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物流企业管理尚且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的管理形式和管理方法尚且不够成熟,物流企业应该在此过程中积极总结管理创新经验,借鉴其他先进企业的管理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有效整合大数据技术,使其更好地契合物流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实现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在当前的经营管理形势下,物流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3]。因为大数据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应用尚且属于新鲜事物,许多物流企业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和偏差,导致大数据技术无法有效发挥其自身的实际作用,影响了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总体来看,当前物流企业在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物流企业自身的定位不够明确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清晰的市场定位对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制定,实现经营业绩的整体提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物流企业更是如此。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物流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之下,对自身的市场定位不够准确,甚至有些还会出现一定的偏差[4]。比如说一些物流企业将自身定位为提供运输和仓库管理服务的企业,短时间来看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就存在较大的弊端,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及时转变这种传统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将大大限制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更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整体要求。企业应该重新对自己进行定位,不断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变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使物流企业不断提升经营和管理质量,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1.2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基础设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资产,也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未来管理创新质量,对于物流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地位也具有重要影响[5]。但是由于物流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起步较晚,因此在经营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之前的经营理念,这些传统的经营理念过于注重经营业绩提升,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尤其在当前的大数据技术背景下,陈旧的管理创新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大数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还一直停留在之前的状态,即使有些企业具备先进的管理创新观念,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满足物流企业大数据创新的实际要求,阻碍了大数据技术优势的发挥,也给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果企业不及时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将持续影响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制约物流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

1.3物流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创新人才

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建设的需要一直都是非常迫切的,但是由于一些物流企业在初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较小,很难吸引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加入,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随着企业经营体量的不断扩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但是受传统经营管理机制的影响,在人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6]。具体来说,人才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企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具备完善的人才建设体系,物流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人才是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尤其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人才建设显得更加重要,由于知识结构传统,现有的物流企业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因此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对于物流企业的战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同时,物流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也存在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不能及时更新人才结构,也没有一定的激励政策,致使一些所谓的人才不思进取,不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结构陈旧,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需要。

1.4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从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信息化程度较低是企业都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当前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多个环节都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这种形式的工作效率较低,随着物流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工作形式显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出现错误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给物流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许多物流企业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基础优势,更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价值[7]。所以说,如果物流企业再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将严重影响管理创新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管理创新对策分析

2.1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大数据技术充分发展的背景下,影响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物流企业的市场定位不够清晰。对上述问题,物流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经营和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8]。具体来说,物流企业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作用,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观念,深入研究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明晰客户的实际需要,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然后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市场定位标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需要进行动态化管理,有效识别出客户的需求变化,从而及时调整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物流企业应该将自己的核心业务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需求,积极拓宽业务领域,基于大数据技术,使划分标准更加精确化,从而促进物流企业管理创新质量不断提升。

2.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想实现管理创新,促进自身更好发展,除了应该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之外,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整体要求较高,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根不上,大数据技术也就无法发挥其优势作用,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实际效用也会大大削弱,这显然是不可取的[9]。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引入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基础设施,强化实施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高效运行的企业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应该积极更新原有的工作运行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创新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积极进行人才建设,提升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在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技术发展趋势,实现企业更好发展。因此,物流企业应该积极重视人才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为物流企业的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针对现有的企业员工,物流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挑选企业内部具有大数据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员,给员工培训大数据技术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从外部聘请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企业员工普及大数据知识,让企业员工都能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积极作用,从而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大数据技术运用能力。同时,物流企业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优厚的薪资和待遇,吸引优秀的大数据技术人才加入,提升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为物流企业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撑。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企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作用,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明晰市场需求,进行清晰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实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由亮.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2).

[2]吴琳娜.大数据助力物流企业供给侧管理的实施路径探究[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7(4).

[3]李耀华.大数据时代物流企业升级管理的策略分析[A].第八届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苏州职业大学,2015.

[4]余芳.大数据背景下跨境电商物流发展困境与对策[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8(3).

[5]田博,欧光军,汪奎.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预测研究——以H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5).

[6]刘洁.基于大数据的营销体系重构——以餐饮企业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14).

[7]李嘉诚.大数据环境下物流企业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4).

技术创新市场前景篇8

关键词:三网融合;市场融合;技术创新;标准化

1、前言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2、三网融合的市场前景

三网融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用户,全方位的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通信行业中,最有市场和应用前景的是物联网和无线城市化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物联网是一个新兴产业。从终端用户中提取信息,通过信息处理,将信息传递到目的终端用户,这个终端用户可以不限制于我们个人,还可以是动物,甚至是其他物体。

无线城市化信息服务。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而且城市化进程不断在推进,未来城市化信息服务显得更为重要,城市化信息服务可以提高人们生活效率和质量,有效的调配资源。

3、三网融合背景下通信专业学生该如何发展

通信专业的学生,所学最终都是为了投入到社会中去应用,因此要对通信岗位也要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三网融合后,通信岗位变得更加灵活和复杂。

3.1 通信基本知识和素质

在目前三网融合的趋势下,通信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的特点,融入到融合后的信息市场中。通信专业的毕业生应当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掌握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学科交叉技术。

具有在通信领域中研究开发、应用高科技通信技术和设备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通信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与基本方针政策。

三网融合最终目的应该是:在政策的指导下,达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市场融合和技术创新、标准化。产业结构调整后的管理对于通信专业学生的直接联系不大,主要是技术和市场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很到的启发。

3.2 市场融合

目前国家对三网融合后的市场发展持乐观的态度,并且做了一系列规划和措施来推进三网融合的发展。三网融合后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作为通信专业的学生,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可以在市场方向有更好的发展。三网融合后的市场,对于各运营商来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市场,而对于客户来说一个更加简单的市场。

由于三网融合后,运营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更加广泛和完备,同时能够将产品或服务打包成一个需求,最好能开发出三网的融合产品,这样才能满足三网融合要求。

对于客户来说,最直接的受益方式是:只需要从运营商处买来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就可以满足所有需求,而不用考虑产品是来自哪个运营商。

对于通信专业的学生,三网融合后的市场无疑是一个很大挑战。学生需要对电信、广电和互联网各自的产品和服务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能够清楚这三个产业的关系和管理方法。市场岗位包括售前市场分析和售后产品服务支持,学生无论在哪个方面发展,都需要对三网融合后行业深度和广度有更全面了解。因此,对于热衷于市场的通信专业学生来说,更应该关心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趋势,把握三网融合后的行业发展动向,认真分析用户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的可行性。

3.3 技术创新

三网融合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格局和发展,自然对技术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影响。除了三大产业各自的技术外,三网融合后,需要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将提供更多的挑战,同时也是发展机遇。三网融合后,而对于从业人员来说,融合带来的将是革命性的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调整,传统软件工程师面临转型,掌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专业软件人才成为各大企业追捧的对象。因此,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缺口巨大。

通信专业的学生在这方面一个机遇。希望能够在研发方面有所建树的学生,需要打好通信专业基础,还要重点掌握一种编程语言,比如C语言,做一位“两栖”专家。通信专业的学生要成为通信软件工程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扎实的通信专业背景。不然,公司要招软件工程师,就可以直接找对编程熟悉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这就是为什么通信专业的学生那么抢手。因此通信专业的学生需要打好坚实的通信背景。

作为通信软件工程师,需要对通信网络结构熟悉,而且要深入了解通信协议和架构,有一套解决故障的方法。

三网融合后,技术也需要创新,学生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切入,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不能单一学习通信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编程,要开阔自身的知识范围,包括软件和硬件知识。因为开发可能只是某一产品的某一个小模块,而小模块之间需要互相通信,不能孤立的开发,需要技术创新。

关注三网融合后的市场发展状况,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找到市场需求的突破口,把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用新技术满足市场。

3.4 技术标准化

三网融合后,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技术标准化。尽管三网融合后,对技术创新要求比较高,但是原来三个网络的技术还是融合的基石,并且融合后的技术也需要标准化。例如手机电视业务,这也是未来广电在推进三网融合时最为看好的业务之一。以前手机电视业务地面广播标准一直存在着国家标准TMMB和广电行业标准CMMB之争。类似于这样的标准纷争,在三网融合后肯定会有很多。

行业内,任何设备商研发的产品都需要遵守标准接口,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上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技术标准化是三网融合的一个前提条件。在三网完全融合前,还有很多技术标准化的工作要做,对于通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术标准化,需要对各技术的原理和特点要有很深的理解,并且能够找到这些技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才能做好技术标准化的工作。在三网融合后,技术标准化工作还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且这个工作量会成倍增长。可见,技术标准化会需要更多通信专业学生加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