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产业分析8篇

时间:2023-06-04 08:38:56

旅游产业分析

旅游产业分析篇1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区位商;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据统计,到2001年新疆国内旅游人数达854.69万,国内旅游收入71.8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旅游者27万人次,创汇9 800万美元。二十多年来,全区接待海外旅游人员和创汇数额年均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新疆的旅游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艰苦式旅游”的阶段,宾馆、餐厅、酒店的服务接待设施档次越来越高;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也越来越完善,在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更舒适、方便快捷的配套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各配套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聚集的现象。基于前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一般产业集群理论,以新疆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进行探索,并为新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 =eijeiekjek

式中e 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 i指i地区总产值,e 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旅游产业分析篇2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区位商;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据统计,到2001年新疆国内旅游人数达854.69万,国内旅游收入71.8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旅游者27万人次,创汇9 800万美元。二十多年来,全区接待海外旅游人员和创汇数额年均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新疆的旅游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艰苦式旅游”的阶段,宾馆、餐厅、酒店的服务接待设施档次越来越高;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也越来越完善,在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更舒适、方便快捷的配套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各配套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聚集的现象。基于前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一般产业集群理论,以新疆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进行探索,并为新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 =EijEiEkjEk

式中E 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 i指i地区总产值,E 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旅游产业分析篇3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EijEiEkjEk

式中Ei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i指i地区总产值,Ek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3]夏正超,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旅游产业分析篇4

嗯,实际上,这是可以实现的。

如今,这个合适的装备可能是一些简单的东西,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家用电脑。如果你再粗略的想象一下,你会发现虚拟现实头盔就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却游览天下。

随着技术创新对虚拟现实能力和推广媒介带来巨大的推动力,虚拟旅游已变得越来越普遍。您可以坐在沙发上,使用VR技术逛或参观博物馆;您可以坐在最喜爱的躺椅上,参观红岩峡谷;您也可以一边洗澡一边体验巴斯之旅,(只是你要确保一件事:无论你佩戴的什么设备,注意不要让它掉落)。

虚拟现实之旅体验如此出色,可以让您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如此,也引出一个问题:人们会在旅行前打开虚拟设备先来一场虚拟体验之旅而不是先预订旅游,制定实际的现实之旅吗?

根据人们,尤其是那些支持和体验过VR旅游的人的看法,虚拟现实会带动现实旅游产业。

使用VR搞活现实旅游产业

虚拟现实是现在最惊人的技术之一,但与现实相比仍然相形见绌-尤其是现实旅行可以使人获得回忆这个方面,VR旅游显然难以望其项背。

当你在旅行或度假时,你可以一天24小时在您的目的地亲身感受,其感官体验丰富而独特。

“然而在虚拟现实中,你不能复制这种体验,你只能在人们亲自去体验前给人们提供一个预览和大致了解,”YouVisi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bi Mandelbaum说。YouVisit是一家专门从事VR旅游的组织。

Mandelbaum认为虚拟旅游无论是现在或者是将来都会对现实旅游产业带来积极的影响。YouVisit对此进行了数据统计。从该组织的分析中发现,在制定现实之旅计划的过程中,超过13%的用户在使用虚拟旅游体验之后,都对即将前往的旅游地兴趣浓厚,就是说他们要么预订旅行或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现实之旅的相关信息。

根据在拉斯维加斯会议和旅游局(LVCVA)品牌战略副总裁Caroline Coyle的意见,研究表明,约三分之二的美国游客说,他们深受VR体验的影响。

Joost schreve对VR旅游对现实旅游产业而带来的积极影响和电视对旅游业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一家致力于连接游客与当地专家的旅游规划服务机构kimkim的创始人说当电视开始兴起时,人们会说,以后没有必要专门到某个地方去旅行了,因为他们可以坐在自己的沙发上看这些景点。

“但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他说。电视实际上使人们更有旅行的欲望。”

虚拟现实旅游在出行规划中的积极作用

虚拟现实旅游不仅能吸引人们去参观一个地区,而且在帮助他们对将要做的事情做出合理规划,以及到达目的地后如何度过他们的时间。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为期一周的假期,或为期三天的行程。不管是哪种旅行方案,你都会想着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最吸引你和你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的事情上。

将虚拟旅游与规划过程相结合可谓好处多多。这是一个超级棒的技术,你可以在下决心前往目的地之前先虚拟体验一把,是不是颇有“先试后买”的感觉?

Wemersive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Richard Broo说:“虚拟之旅只是缺乏点真实的东西”。Wemersive是一家与广告公司、品牌、电影制片厂和制作公司携手为人们带来独特的移动VR体验的公司。“它可以让你快速体验或许需要数周才能体验的东西......这有点像是一种瞬移到目的地进行快速体验,是一种缩短您行程的好方法。”

“成功的旅行经验就是,人们回来后可以告诉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说,这次旅游太棒了。”

mendelbaum说。”虚拟旅游让游客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因此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就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回来就可以对周围的人大肆炫耀。”

他还补充说,如果你使用虚拟现实先体验的话会让你的规划过程更有趣。

“你不用浏览大量的网站来制定旅行攻略。使用虚拟现实设备,仅仅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你就可以对目的地来一次完全身临其境的体验。”他说。

案例分析:虚拟拉斯维加斯

作为积极利用VR旅游来吸引游客且支持游客参观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拉斯维加斯最近推出了一款被称为Vegas VR的虚拟现实配套应用程序。LVCVA联手Wemersive制作了GeoVegas,这是一款支持沉浸式桌面体验的应用程序,还能够提供关于旅游景点、酒店及其他更多地方的360度视频。

“虚拟现实是假期规划的未来,”LVCVA高级营销副总裁Cathy Tull说道。“用户能够探索拉斯维加斯所提供的虚拟设置,虚拟之旅带来的兴奋之感使得游客想要预定拉斯维加斯冒险之旅亲自体验一番。”

对于像拉斯维加斯这样的旅游目的地——拥有大量不同选择的目的地——虚拟现实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策划一场适合自己的旅行方式和期待的旅行。它甚至还为美食爱好者、首次来此旅行者或更多其他类型的游客提供了定制的行程。通过创建一个探索中心,拉斯维加斯吸引了那些可能本来并未考虑预定该城市的游客,同时也便于再次来此旅行的游客制作旅行计划。

“我们认为Vegas VR应用程序对于现有的粉丝和未来的客户而言是下一步科技的演变,”Coyle说道。“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观看最新和最好的东西的好机会。”

旅游产业分析篇5

关键词:吉林省 旅游产业 波及效应

2000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持续升温,吉林省的旅游业也获得了迅速发展。2010年,吉林省的旅游总收入为733亿元,占GDP总量的8.5%。国内旅游总人数6409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12亿元,入境旅游总人数8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3.05亿美元,旅游业在吉林省的国民经济中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业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内容,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部门联系非常紧密。旅游业的发展既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这种影响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分析,力图揭示整个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旅游产业波及效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对产业波及效果的研究源自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理论。列昂惕夫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及相关运算,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运算来衡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程度,所用的基本方法也是研究产业关联的基本方法。

旅游业的产业波及是指当旅游业的发展发生变化时,旅游业会根据它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方式引起与其有关联的产业部门发生变化,这些产业部门发生变化以后,又会引起与它们直接或间接有关联的产业部门的变化,产生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从强到弱,直到消失。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及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向下波及、向上波及和间接波及:向下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下游产业,及以旅游业作为中间产品的产业;向上波及是指旅游业影响它的上游产业,主要是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撑的各产业;间接波及是指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和旅游产品有互补性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这种波及过程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就是旅游业的波及效应。波及效应一般通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和依存度来衡量(芮明杰,2005)。近年来,旅游产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果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张华初等(2007)、张文建等(2003)、崔峰等(2010)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旅游产业的关联与波及影响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吉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吉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42个产业部门的统计数据,表中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划分依据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按照这个标准,本研究中的旅游业是指广义上的旅游业,即与旅游有直接关系的旅游咨询、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和住宿等所有产业的总体。

吉林省旅游业的波及效果分析

(一)吉林省旅游业的影响力分析

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程度用影响力系数来衡量,影响力系数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以后所产生的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波及程度。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它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就越大,也就越能够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产业的影响力与其他各部门平均影响力的比值,因此其数值有可能大于1,有可能等于1,还会有可能小于1。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影响程度高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影响力系数等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业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小于1时,表示对其他产品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一个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j =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中的元素

2002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253469,综合影响力为3.124364,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4位,表示旅游业每产生一单位的产出,将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生3.124364个单位的产出,影响力系数大于1,并且排名很靠前。2007年,吉林省的旅游业影响力系数为0.833141,综合影响力为2.196909,影响力系数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名33位,表示旅游业每产生一单位的产出,将会推动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196909单位的产出,已经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影响力水平。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力较小,低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影响力水平。纵向来看,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2007年和2002年相比,综合影响力下降达到了1.087773,下降比例为35%,影响力系数下降了0.48821,下降比例为3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旅游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952943,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比全国低0.119802。

(二)吉林省旅游业的感应度分析

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程度用感应度系数来衡量,感应度系数表示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以后,旅游业受到的需求感应情况,即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供给程度。如果旅游业对其他各产业的供给越多,则说明它的感应度越大,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所起的支持作用也就越大,产业的感应度用感应度系数衡量,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所受到的感应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受到的感应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j =1,2,…,n,bij为列昂剔夫逆矩阵中的元素。

2002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综合感应度为1.507057,感应度系数为0.604619,在吉林省的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31位,这说明当吉林省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旅游产业需要为它们提供1.507057个单位的产品进行支持,2002年的感应度系数小于1,并且排名很靠后。到了2007年,其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继续下降,旅游产业的综合感应度降低为1.006615,感应度系数也降低为0.390237,表明到了2007年,当整个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时,需要旅游产业提供1.006615个单位的产品进行支持,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已经降到了42个产业部门中的最后一名。

从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计算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需求感应度整体上很弱,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吉林省旅游业的感应度系数都小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里,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远远小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度水平,即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小,出现这样结论的原因是旅游产业是消费产业,其产品几乎完全被用作消费,而很少被用于生产。由感应度的涵义还可以推出感应度衡量的是本部门产品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提供中间产品的程度,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很小,为0.381742,排在42个产业部门中的最后一位,更加证明了旅游产品是一种最终消费产品,而很少被用作中间产品。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感应度在不断下降。

(三)吉林省旅游业的诱发系数分析

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从最终需求的角度对产业进行说明的,集中反映了某个产业部门在某一项最终使用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其他各产业部门生产的诱发额,用来衡量产业部门生产所受到的各项最终使用的影响程度。如果生产诱发系数越大,国民经济的最终使用对该产业的推动作用也就越大,产业对最终使用的依赖度也就越大。

由于吉林省2002年基本流量表的投资额很多为负值,并且由于指标问题也无法计算净出口额,因此只能对2002年最终消费的诱发系数进行计算,2007年的基本流量表数据已经完整,因此2007年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和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都可以进行计算。

从计算结果来看,2002年吉林省的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是0.0049,平均值是0.056,排在32位,说明如果吉林省国民经济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将会诱发出旅游产业0.0049个单位的生产量,2007年最终消费对旅游业的诱发系数是0.0045,平均值是0.0544,排在33位,即国民经济消费增加一个单位的话,将会诱发出旅游业的0.0045个单位的生产量。从投资对旅游业的诱发系数来看,2007年吉林省投资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为0,说明整个国民经济体增加一个单位的投资额,对旅游产业的产出几乎没有影响。2007年吉林省出口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是0.0187,平均值是0.0648,排在第16位,即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额会诱发旅游产业0.0187个单位的生产额。因此,在吉林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强,国民经济的三项最终需求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都小于平均诱发系数,排名也在后面;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投资的影响并不敏感,2007年的投资诱发系数为0,说明吉林省的投资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很小,所以投资政策对旅游业的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吉林省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变化不大,2007年和2002年相比,最终消费对旅游产业的诱发系数只降低了0.0004。

从吉林省旅游产业对最终需求的依存度的计算结果来看,2007年,吉林省旅游产业对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依存度分别是0、0.1385、0.8615,说明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对投资的依存度很低,对净出口的依存度很高,对消费的依存度居于投资和净出口之间,因此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的需要入境旅游来推动。

结论

通过以上对吉林省旅游产业的波及效果分析,我们发现,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力水平远远大于感应度水平,说明旅游产业对吉林省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高于推动作用,所以在发展旅游业时,应该采取主动发展的模式,即直接发展旅游业,而不是靠其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比较2007年和2002年的数据发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产生的需求波及效果正在减弱,旅游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感应度也在减弱,并且旅游业的诱发系数较小,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不敏感,对净出口的影响却非常敏感,因此吉林省的旅游产业属于出口依赖型,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吉林省旅游产业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最主要的是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和对投资与消费的不敏感,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吉林省应该注意扩大国内旅游市场,发展国内旅游,同时加大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表现出与以往不一样的状态。

本文依据的统计数据是2007年吉林省的投入产出表。在学术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虽然是比较新版本,但是现实世界中,2007年已经距离现在有一段时间,2007年以后的这段时间内吉林省旅游产业发生的新变化无法在本研究中体现,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所以现在的结论与今天的旅游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时滞。

参考文献:

1.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0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出版社,2005

3.张华初,李永杰.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7(4)

旅游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旅游产品;旅游产业要素;旅游规划;岳麓山

岳麓山旅游区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岳麓书院、新民学会旧址而确定的旅游区。在2011年编制的《岳麓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将河西大学城、附近社区的旅游发展区和猴子石大桥至银盆岭大桥之间湘江水域的旅游协作区也划入本区范围。岳麓山旅游区既是典型的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又是大学校园和城市休闲处所。

岳麓山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要素配套关系到其“两型”旅游区的示范性建设。研究发现,城市型旅游区旅游业,更多的是市场导向型的开发模式与产品设计[1];以旅游资源分析为基础,注重旅游产品体系的潜力分析[2]。在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对城市型旅游区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3]。旅游产品设计是岳麓山优化旅游市场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但离不开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在“两型”背景下,更要关注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重构[4],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程度与建设水平关系到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5]。岳麓山旅游产品设计与产业要素配套,要体现旅游资源的节约与旅游环境的友好。“两型” 旅游开发模式,能满足岳麓山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一、旅游资源概况

岳麓山旅游区是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5A级旅游区,旅游资源主要由低山、丘陵、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和名人墓葬、文物古迹、革命遗址旧迹等人文景观组成。它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的城市型景区,更是一处旅游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山、名洲和名府。

(一)旅游资源数量大,类型多,品种全

岳麓山旅游资源丰富,等级高,如文物保护单位有43个。其中,部级2个,即岳麓书院、黄兴墓;省级16个。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包括山水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名人墓葬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艺术文化等。山水文化是指由岳麓山、天马山、桃子湖、橘子洲和湘江等资源载体承载的能发挥文化旅游体验价值的事物;宗教文化遗址有云麓宫、麓山寺;近现代名人墓葬有黄兴墓、蔡锷墓、蒋翊武墓、刘道一墓、陈天华墓等80余处;红色文化有橘子洲头、新民学会旧址、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墓;民间传说更是丰富多彩,趣味浓浓。爱晚亭、赫曦台、禹王碑、飞来石、白鹤泉等都有着优美的故事;现代艺术文化是指大学城的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和橘子洲的现代艺术建筑,如雕像表达了湖湘学子的意气风发。

(二)旅游资源历史古老,底蕴深厚

岳麓山旅游资源的古老和深厚,通过一“府”、一“寺”、一“观”、一“碑”表现出来。一“府”,即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创办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分为文院和书院。历经千载,翰墨留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之美称。亭台楼阁,古朴典雅;碑额诗联,比比皆是;一“寺”,即千年古寺:麓山寺。它系晋初古寺,已有千年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一所大寺。其建筑的古老,文化的精深,堪称一绝;一“观”,即千年古观:云麓宫。号称湖南第一道场,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一“碑”,即千年古碑―禹王碑。碑文分9行,每行9个字,共77个字,末行空4字。文字形如蝌蚪,难以辨认。

(三)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品牌价值大

旅游资源的类型组合规模大、体量大。它集“山、水、洲、学、城”等旅游资源要素于一体,特色各异。又如,麓山景区是辛亥革命英烈墓葬最为集中的地方。黄兴、蔡锷、蒋翊武、陈天华等15位封建帝制的杰出代表长眠于此;岳麓山也是儒家与佛教、道教长期共存,互采众长,融汇贯通之地,体现了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湖湘文化精神。“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麓山寺和被列为72福地、23洞天的云麓宫,都是文化资源的典型代表;橘子洲的伟人文化效用突出,“沁园春・长沙”等名篇诗句文化影响性巨大。

二、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凡是能为旅游者和市民提供旅游与休闲消费的各种产品与服务就是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要依托岳麓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化区域线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突出重点建设好旅游文化休闲产品与生态旅游产品。

(一)建设一个旅游综合体

岳麓山旅游综合体是集旅游休闲、园林欣赏、停车、餐饮、购物、校园文化展出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综合型旅游服务中心,是完善旅游区各项功能,并与岳麓书院等文化观光中心形成配套的需要。选址在天马山景区建设旅游综合体,一是此地正处于“双中心”的中间地段,游客往返在岳麓山与橘子洲之间,正是旅游休憩的节点上;二是天马山“两山一湖”拆迁完毕,符合旅游建设用地的性质。

(二)组建三大系列产品

依托岳麓山“山、水、洲、学、城”等资源载体,组建三大系列产品,开发系列产品,着重旅游产品观光的新奇性、休闲的愉悦性和文化的震撼性开发(见表1)。

(三)打造三大旅游特色品牌

本区具有创建旅游特色品牌的独特优势。打造的旅游品牌包括:

一是“山、水、洲、学、城”特色品牌。岳麓山旅游区“山、水、洲”与大学城的旅游文化组合,在国内外非常罕见,旅游资源组合优势明显。其一,自然景观生态化。岳麓山、天马山、凤凰山、橘子洲、湘江等自然资源特色鲜明,保护较好;其二,文化积淀性。麓山景区人文资源古老,岳麓书院历史悠久;其三,高品位性。本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岳麓书院是千年学府,黄兴墓、岳麓书院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品牌价值大。

二是湖湘文化策源地品牌。岳麓书院居四大书院之首,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穿透性强,影响力大。文化策源性体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湖湘文化源自宋明理学,宋、清代是湖湘文化发生和形成时期。推出麓山―岳麓书院―牌楼口―朱张古渡―城南书院文化专线,在空间上形成湖湘文化视觉长廊。二是湖湘文化的发扬。传统的湖湘文化已形成为完整而成熟的区域性文化体系,成为影响全国变革思潮的领先成分。

三是红色旅游品牌。岳麓山是伟人的故乡、名人的成长地、革命思想的碰撞区。、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等曾在此求学、成才。他们的每个足迹都闪耀着旅游引力的光辉。这正是第一师范、橘子洲头、爱晚亭、新民学会旧址等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魅力所在。橘子洲头的伟人雕像便是有力的佐证。红色旅游侵润在绿色、古色之中,旅游文化组合极为罕见。

三、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旅游产业要素是提供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对旅游产业要素的规划就是对围绕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设计与开发。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旅游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旅游餐饮

从现状看,麓山景区山顶的餐饮店,旺季时供不应求。在湖大校园的登高路景区入口处,往往被餐饮小店的购买者堵塞。每个大学校园的学生宿舍区,存在大片成片的餐饮小店,适应学生低端性消费和部分旅游团用餐,但普遍存在环境差与卫生问题。因此,在天马景区建设旅游综合体,解决停车和餐饮问题。布局上宜店在景中,景在店中,让饮食成为游览过程的继续享受。麓山景区观景长廊等处的餐饮店不经营炒菜,可经营在山下已制作好的快餐盒饭,以减少废渣和餐饮废水的排放。餐饮布局要体现湖湘文化特色,与校外餐饮街区相区分。

(二)旅游住宿

目前麓山景区有住宿业态存在,但市场消费并不理想。天马山景区和橘子洲景区有少量住宿设施,但为保护旅游生态,旅游景区内不安排大型旅游宾馆等接待设施。因此,橘子洲景区可安排婚拍产业,现有部分建筑可开发少量客房赠予新人使用。在橘子洲、麓山西大门、天马-凤凰景区,可适当规划房车营地,供房车自驾者过夜。橘子洲、天马景区可安排帐篷露营区,并能提供供水、卫生间等设施。

(三)旅游交通

本区雄据长沙“西大门”,交通便捷,辐射力强。黄花机场、火车南站、长常等高速公路提供了优良的交通条件;汽车东(南、西、北)站等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城市主干道,橘子洲、高叶塘地铁站的修建,为市民休闲出行提供了便利。区域公路设施不断优化;区域铁路网络初步形成;城际轨道辐射不断扩大;黄花国际空港衔接能力增强;水运规划开始实施。但景区(点)间道路连接性较差;旅游交通配套设施有待完善。因此,在旅游交通上,修建牌楼口至朱张古渡景观浮桥,恢复湖湘文化旅游经典专线;在橘子洲尾西侧、咸嘉湖路口修建观光码头;改造和提质景区内部道路。在交通配套上,构建立体式跨江通道;规划设计麓山西大门立体停车场。

(四)旅游线路

麓山景区游线硬化、管理、档次较高;游客密度大;景区内部车辆混行;多土质游线或踩质游线。天马山景区游客偏少,且多为附近高校学生、市民群体,时间多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时段。橘子洲景区线路组织较高,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因此,在麓山景区可建设英烈线、景观线、宗教线等专项游线;在天马景区开设自行车租赁点,开辟低碳游线;在橘子洲景区开辟电瓶车游线、环洲亲水游等观光休闲线路。

针对国际市场,推介湖南山水文化之旅(长沙―张家界―湘西凤凰)、伟人成长之旅(韶山―第一师范―橘子洲―岳麓书院―清水塘)、楚汉文化专项之旅(曾国藩故居―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遗址―铜官窑遗址―汨罗屈子祠―岳阳楼)等精品线路。在国内市场,推出华东五市风光游线(长株潭―华东五市),西南三省民族风情游线(长株潭―云南、广西、四川),林海雪原游线(长株潭―华北五省市、东北三

省),粤港澳时尚购物快乐游线(长株潭―广东、香港、澳门)等线路。在省内市场,推出湖南山水文化之旅、伟人故里专项之旅、湘西民俗风情之旅和湖湘文化游等线路。

(五)旅游购物

麓山景区爱晚亭下方有旅游小商品购物摊点外,基本没有任何旅游商品购物专店。在一些热点景点,除提供一些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饮料、简易商品外,没有发现专门的旅游商品购物点。因此,在天马山景区,可布局旅游商品专卖店和免税店,销售湘绣、石、棕编、铜官窑、岳麓书院文房四宝、书籍等商品。麓山景区门店可出售麓山名茶和带有纪念性的特色小商品。

(六)旅游娱乐

目前,岳麓山旅游区内无娱乐旅游消费。在大学城周边街区或社区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歌厅和洗脚场所,但尚未提升为旅游娱乐专卖店。因此,可选择在橘子洲景区或天马景区的旅游综合体中,推出一场反映千年学府和湖湘文化主题的大型实景临水演出,培育2~4家旅游洗脚专店,并打造或培养成为具有湘式洗脚品牌和保健按摩的特色产品。

总体来说,岳麓山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观组合程度高,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市场发育成熟,市场辐射空间力;旅游配套设施与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较好。但由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要实现本区可持续发展,并打造成为全省甚至全国“两型”旅游区的示范区,对其开发与规划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因此,岳麓山旅游业的发展,在坚持“两型”理念的指导下,敢于面对复杂多样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大胆创新,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 侯国林等市场导向型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旅游产品设计初探―以南京汤山风景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24(3):120-124

[2] 杨学燕宁夏6大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潜力评价[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84-89

[3] 伍海琳等南岳衡山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15(1):153-157

[4] 刘韵琴低碳视角下两型社会旅游产业发展要素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2011,32(1):137-180

旅游产业分析篇7

关键词:旅游业;交通设施;相关性;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编号:1003-7217(2009)04-0112-05

一、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分析

(一)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功能

旅游业已成为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最活跃力量,而交通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是旅游业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交通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旅游功能结构系统包括三部分:旅游客源地,主要是现有及潜在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旅游直接服务商;旅游交通,主要是交通设施及服务等(熊继红,代义军,2006)。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重要纽带,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旅游交通对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及旅游客流的实现与促进等,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旅游交通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并与旅行社业、旅游饭店业共同组成了狭义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交通耗时是旅游的主要时间消耗。交通耗时虽与所选交通方式及其交通条件的质量及服务水平的高低有关,也因旅游线路和内容不同而异,但占旅游总耗时比例相当大。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由于交通设施不发达,游客到达这些地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交通费用是旅游的主要费用消耗。尽管交通支出由于所选交通方式不同、服务水平高低等原因会有差异,但对长途游客来说仍然是所有食、宿、行、游四大项支出中比例最大的一项。旅游交通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收入和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据相关统计资料,近年来旅游交通收入在旅游外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5%以上。以张家界为例,旅游外汇总收入中交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27%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了40%以上。

(三)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与制约

交通作为旅游活动中时间和费用消耗最大的一项,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进而会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和旅游日程的安排,道路质量的优劣更关系到游客的旅游经历和心情,极大地影响旅游者整个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旅游资源潜力的开发,必须以快捷便利的交通做后盾。由于旅游资源依赖旅游者光顾而产生效益,没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长期发展的旅游经济,所以,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着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旅游活动一般是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线而形成闭合系统,区域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对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交通条件将直接影响旅游的客源、收入及其可持续发展。

二、交通发展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关于交通发展与旅游发展相关性的研究,杨瑞霞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交通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张建春、陆林则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借鉴这些研究方法,本文将根据2000~2007年的相关交通数据和旅游数据,以全国数据为参照,分析西部旅游城市张家界旅游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对于实证指标,旅游业本文选取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等4个指标,交通业则选取公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铁路里程、电气化铁路里程、内河航运里程、民用航空里程等6个指标。

(一)全国交通业发展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分析

进入21世纪后,从全国的情况来看,不管是交通业还是旅游业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见表1)。根据表1可见,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这个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了减少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2倍以上。

表l表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增长非常明显,其中高速公路2007年的通车里程已达到2000年的3倍以上,公路总里程、电气化铁路和航空业2007年已达到2000年的近2倍;而内行航运和普通铁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增长并不明显。

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了验证旅游业与交通业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PSS11.5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见表2)。表2中的数据说明,旅游业的发展与各种旅游设施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其中与高速公路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民用航空和铁路,相关性全部达到了0.9以上。而内河航运的相关性最差,只有0.6左右,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多数的旅游者都选择其他的快速交通方式,高速公路和航空与旅游业的相关性明显比较高,这说明真正对旅游产生显著影响的并不是普通的交通设施,而是相对比较快捷方便的高质量交通设施。

(二)张家界交通改善与旅游相关性分析

张家界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交通业的发展对当地旅游的影响更为明显。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表3)。和全国一样,除了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影响而导致旅游业出现负增长以外,其他年份旅游业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2007年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基本都已达到2000年的4倍以上,其中2007年旅游外汇收入甚至达到2000年的7倍以上。

根据对全国数据的分析方法,依然利用SPSS11.5软件对张家界的交通与旅游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张家界地区高速公路刚刚开始建设,而铁路、内河航运近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所以旅游业与这些交通设施的改善的相关性很难体现,特别是与铁路由于没有任何变化,所以无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张家界地区的旅游业交通主要集中在公路,所以旅游业的发展与公路交通显示出了很强的相关性。由于旅游交通主要集中在高等级的公路,所以与高等级公路的相关性在0.9以上,而与一般公路的相关性还不到0.7。

(三)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张家界旅游业发展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交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通过加快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满足旅游业发展要求,同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张家界与全国的差距非常明显,特别是与旅游相关性最为紧密的高等级交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旅游发展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张家界地区的交通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的发展却明显的低于全国平均速度。根据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张家界都明显的高于全国的平均速度,比如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了35%,而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14%。

但是,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0~2007年张家界地区铁路没有发生变化,只有公路总里程增长明显快于全国速度,但是其中的低等级公路所占比例很大,而同期全国的高速公路的增长率为18%以上。旅游业发展主要依赖于高等级的公路,而张家界由于资金和自然条件等限制,高等级公路比例还比较低。

(二)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欠科学

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开发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而忽视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造成旅游交通建设中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旅游景区交通建设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景区内交通线路规划往往为方便游人行走与车辆通行而造成对景观整体美和环境和谐的毁灭性破坏,如炸毁山体、毁坏植被、硬化路面,允许车辆大量进入,盲目修建索道,旅游交通标识设计与设置不合理、交通线路设计不符合旅游活动规律等,如张家界的观光电梯就是因为破坏了自然风貌的完整与和谐而遭到了旅游专家的批评。

(三)交通设施质量较差

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专用交通道路质量差,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较低,尤其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期间,旅游交通运力不能满足需求,出现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主要是因为:(1)旅游交通主骨架已基本形成,但交通密度不高,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严重偏少,通达深度低,路网整体服务功能低下。张家界高等级公路比例一直偏低,即使是四级以上公路的比例也较低,高速公路更是直到2007年底才有87公里,第七次铁路大提速后经过张家界的列车速度也没有多少改善。(2)公路抗灾能力弱,失养严重,通行能力差。同时旅游交通形式往往比较单一,交通体系不完善、不合理、不健全,急需全方位的提升。

(四)旅游交通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旅游交通的发展所需资金规模较大,发展资金不足己成为制约旅游交通发展的较为重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张家界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交通设施的投入比较少其次,社会资金对交通建设缺乏积极性,由于追逐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造成张家界地区交通设施建设难以募集到社会资金,旅游交通资金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五)交通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虽然旅游交通的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张家界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不少景区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宰客、拒载等情况,长途车普遍存在着诸如经常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向旅游者提供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服务、不能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项目服务等。交通服务问题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忙于应付服务纠纷,无法感受到旅游的愉悦,严重影响游客得满意度,损害了旅游运营商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并最终影响到张家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交通管理水平较低

张家界地区交通部门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数字化管理还相对滞后,客观上限制了旅游者及时、有序的出游活动;旅游交通建设中,各旅游交通、旅游部门各自为政,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受到损害;旅游区管理体制导致交通管理障碍,张家界地区不少景点因为多头管理的问题而相互扯皮,严重地制约了交通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改善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旅游交通,实现交通与旅游的互动

张家界地区旅游交通规划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并适当超前规划。(1)应加快铁路建设,提高铁路客运能力,并积极发展航空运输,提高综合运力,如枝柳铁路、高速公路和张家界机场的建设,使张家界风景区迅速走向了世界,游客数量每年成倍增长。(2)要实现旅游和交通需要协调发展,合理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尽可能权衡旅游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交通业的同时要兼顾景区的发展,而在景区的规划设计上要留有交通业的发展空间,两者不可偏废。

(二)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景点可进入性

张家界政府要真正地认识到交通运输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增强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首先,遵循市场需求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旅游交通建设要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道路通畅、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其次,充分发挥铁路和干线公路的客运优势,形成铁路公路联运、专线公路与干线公路联合、景区景点公路交叉连网的体系。最后,要加强景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建立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公路客运交通体系,加快支线、专线公路建设,区内主要客源地之间应建立直达公路。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张家界地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继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对旅游交通的投入规模和水平。首先,政府部门要做好发展规划,使资金流向符合旅游交通的发展规律,提高旅游交通竞争力,并具备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领域,从而有利于旅游交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包括景区、旅游运输企业、道路设计施工企业、公路管理养护单位,以及国营、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等,加快旅游交通的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旅游交通建设发展专项资金,争取主管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支持。

(四)积极推进交通营运管理现代化,提高交通服务质量

首先,政府应营造良好的旅游交通的发展外部环境,协调各部门关系,开放市场,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在客流量预测、车辆调度控制、统计分析等方面应逐步实现计算机管理,大力推行无线电通讯技术,加快引入旅游交通自动化管理方法。其次,旅游交通的服务必须适应游客多方面的需要,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交通部门应以游客为核心,以便利为原则,以舒适为目标,达到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便捷和特色的服务的目的。最后,在旅游交通建设中,

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前景,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在景点附近开办各种类型的汽车流动旅馆,实现集吃、住、行、游、娱于一体,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五)统一协调,加强旅游交通有关部门管理合作

首先,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理顺各交通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变规划、交通、公交、航空、水运、铁路和交警等各部门条块分割的现状,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其次,加强旅游交通的管理和交通组织,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依靠科技手段提高路上监控能力和管理效率。最后,建立健全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创造良好的旅游交通建设市场环境,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抓好旅游交通发展各个环节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张瑞敏,徐红罡,旅游交通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41-45。

[2]赵中华,贾志宏,张蕾,国内旅游交通研究十年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61-65。

[3]黄柯,祝建军,蒲素,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及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7,(1):23-27。

[4]关宏志,任军,刘兰辉,旅游交通规划的基础框架[J],北京规划建设,2001,(12):32-35。

[5]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32-138。

[6]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2003,(4):24-29。

[7]熊继红,代义军,武汉城市圈旅游交通发展战略探讨[J],特区经济,2006,(6):132-133。

[8]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10):65-69。

[9]

Martln C A,Witt SF,Subsfitute Prices in Models ofTourism Demand[J],Annaals ofTourism Research,1988,(15):255-268。

[10]万德梅,试论武汉市城市旅游功能[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109-112。

[11]Bruce Prldeaux,The Role of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_Velopment[J],Tourisn Management,2000,(I):53-63。

旅游产业分析篇8

摘 要:旅游业是展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面貌的窗口性产业。旅游业发展至今已摆脱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在传统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旅游产业链,对其上下游产业都有着很强的带动能力。而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我国,有着旅游发展所需的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总体来看,伴随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也已逐步走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轨迹,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关键词:旅游业;窗口性行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121-01

1 我国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就相对而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旅游业发展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而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1.1 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旅行社数量逐步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上升较快。2004年我国旅行社数量为14927家,至2007年为18943家,三年间增加了8.2%,从构成比例来看,国内旅行社占大多数,是国际旅行社的10倍左右,但二者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旅行社从业人员数量也有大幅的上升,从2004年的246219人到2007年307977人,年均增速7.7%,与旅行社数量的年均增速相差不多,从构成比例来看,2004、2005、2006这三年国内旅行社从业人员的数量高于国际旅行社的数量,但到2007年,二者已基本持平,说明近几年间国际旅行社发展速度要高于国内旅行社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可以说明国际旅行社的个体公司规模要大于国内旅行社的公司规模。

入境旅游人数不断上升,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加。2004年入境旅游达10903.82万人次,至2008年上升到13002.74万人次,四年间增加了2000多万人次,总体来看,其中以港澳同胞居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入境人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伴随着入境人数的增多,国际旅游收入自然呈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4年的257.39亿美元上升2008年的408.43亿美元,成为我国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热点较为固定,客源分布比较单一。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旅游基础社会较为完善的地区,如北京、浙江、上海、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而少林寺、西双版纳、五岳山、黄果树瀑布等著名风景点则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相对温冷点,这也在一定程度偏离了旅游的根本,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旅游的主要取向已逐渐从单纯的观赏风景、体验游历等传统内容向集观赏风景、购物、休闲娱乐等现代化的旅游方式转变;从客源分布来看,主要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人为主,且游客停留时间较短,这也体现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一致的特征。

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起来的居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等等。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逐步加入了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很重要地位,这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存在一定的“水分”,如果以旅游业的发展程度的高低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的话,那么,就我国而言,要剔除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

1.2 相关产业发展概况

从国际旅游收入的构成角度来看,占前三位的是交通、住宿、商品销售,此外餐饮、娱乐业占一定的比例,说明现代旅游业是一个链条长、涉及面广的产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行业)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各行各业不断协调发展的背后,旅游业的贡献是不能忽略的,本部分选取了与旅游业直接关联较大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保险这四个服务行业和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了解其发展概况,为下文进一步的产业关联分析做好基础准备。有统计年鉴整理可知,2004-2007年间各产业增加值增加十分显著,在此三年间,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速增长趋势,三者年均增速分为16.7%、14.8%和14.8%,高于同期其他服务业行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年均增速则高达19.1%,由此可见,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相关产业也保持了高速的增长。

2 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分析

在上文概况介绍的基础上,本部分主要采用135部门的2002年和2007 年这两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整理后的数据来进行计算分析,先从旅游业的基本投入和需求状况入手,进而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来分析旅游业及各相关产业间的消耗状况,同时也分析旅游的产业波及特征,为深刻剖析旅游业发展的原因、也为日后进行旅游业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和技术借鉴。

2.1 我国旅游业的基本投入和需求状况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业的中间投入量和总投入量都在不断增加,这表明我国旅游对上游产品的消耗量在逐年增多,体现了其一定的产品带动能力;另外,从中间投入率来看也有很大的提升,但因为在总投入一定的情况下,中间投入率越高,增加值率越低,我国旅游业在其中间投入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能实现良好发展,说明我国旅游业产出能力和效率是很高的。

我国旅游业近10年来总体上来看中间需求量和最终需求量都有所增加,这一方面表明旅游业的生产服务属性在增强,即被作为中间投入产品使用的产品量在增大,这与笔者上文分析的公费旅游(公费报销)的现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最终需求量的增加反映其作为最终消费品的量在增加,说明居民消费在逐步增加,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居民人均GDP在不断提高(1997-2007人均GDP年均增速为11.8%)。

2.2 相关产业对旅游业的消耗特征分析

单纯就消耗量来看,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的直接消耗量都有很大的增加,但如果就直接消耗系数来看的话,不同产业的变化趋势就有所不同,且消耗系数很小,说明各相关产业的总的产品投入中,旅游业产品仅占很小一部分,这与旅游业本身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旅游业产品本身是服务产品(非实物产品),其所处的地位是属于被消耗一方,加之其本身的产品是非实物产品,所以在实物产品生产中对其的直接消耗量是极少的,这与事实是相符的,另外我们可以还可以发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相差很大,说明了对旅游业产品的消耗更多的是放在了后续需求上,再次体现了其作为中间服务产品的属性,总的来说,各相关产业对旅游业的消耗状况完全体现了旅游业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发展处在一个稳步发展期。

2.3 我国旅游业的产业波及特征分析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有所增加,从各相关产业来看,其对制造业的影响力是最大的,这主要是因为制造业包含的行业种类众多,大多数行业都与旅游业有着一定的联系;交通运输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载体,对旅游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相反,其本身由于长期的依赖而形成的固定性,使其受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很大的;而作为与游客有着直接关联的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受到旅游业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但由于旅游业有一定的季节性,致使其对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影响力不是那么强烈,因为它们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平时较为稳定的近距离客源,游客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至于金融保险业,虽然其与旅游业的联系也很紧密,但由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力度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感应度总的来看,其变化微乎其微,说明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从各相关产业来看,变化趋势各异,但均处在低水平阶段,说明我国旅游业在投入量和影响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旅游业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反映出我国旅游业还处在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仅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产业上,这又反映出我国旅游业与各产业的融合、互动力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推荐期刊
  • 旅游
    刊号:11-1341/K
    级别:省级期刊
  • 旅游纵览
    刊号:13-1138/K
    级别:部级期刊
  • 时尚旅游
    刊号:11-3424
    级别:部级期刊
  • 海峡旅游
    刊号:35(Q)第0076号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