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8篇

时间:2023-06-27 15:25:22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1

关键词:职业倦怠;马氏职业倦怠通用量表;体育教师;普通高校;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083-03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众多的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教师身心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目前,国外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国内职业倦怠近几年才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有关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对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考察,并对如何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了解和认识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供参考,同时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视。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河南省普通高校中抽取河南财经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周口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焦作大学、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然后对6所高校的全体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83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68份,有效回收率91.8%。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教师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教龄、受教育程度、职称、学校类别等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由李超平等翻译和修订的马氏职业倦怠通用量表(MBI-GS),该量表为5等级记分,包含3个维度,16个项目:情感耗竭(5)、工作怠慢(4)、专业效能(7)。量表采用李克特5等级评分,1代表“从来没有”,2代表“很少有”,3代表“有时有”,4代表“经常如此”,5代表“每天如此”。其中2、5、7、9、12、13、15是反向记分题。对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整个问卷的α为0.64。情绪衰竭、专业效能、工作怠慢的α系数分别为:0.70、0.64、0.85。因为该问卷的维度已经存在,使用本样本数据对问卷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验证表明,其模型拟和指标值分别为TLI=0.974、NFI=0.974、CFI=0.979、RMSEA=0.060。表明数据支持模型构想。

由主试者向被试者说明问卷的填写要求,采取集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施测结束后,选取部分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米用SPSSl1.5 for 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由表1可知,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存在职业倦怠,但并不严重,从教师职业倦怠三维度的均数来看,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相对突出。对此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它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是职业倦怠发生的指示灯,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缓解措施,有可能会导致这种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展。

2.2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采用教龄来考察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特点。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的施测时间,把教龄分为5个阶段,用1、2、3、4、5分别代表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以上5个教龄阶段。由图1可看出,职业倦怠及情绪衰竭、工作怠慢和专业效能都是随教龄的增长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教龄在11~15年间(即第3阶段),是高校体育教师倦怠最严重的阶段。究其原因可能与教师在不同的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所致。关注生存阶段的体育教师由于正处于理想的狂热期,往往会不知疲倦投入工作,加之经验和资历的不足,对职称晋升、职位升迁的期望值也不高,付出多于回报的感觉也不很强烈,因此倦怠程度较低,教龄在11―15年间,进入关注情景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关注,对职业的期望和自我发展需求也很高.高期望和低现实之间的差距使他们产生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感觉,倦怠程度加重;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逐渐进入职业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教学经验越来越丰富,应对工作中压力的方式也趋于成熟,因此倦怠程度又逐渐下降。

2.3职业倦怠的差异

学校类型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本、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情感衰竭、低专业效能感差异具有显著性(t=--2.876,P=0.049;t=2.126,P=O.006)专科院校体育教师的情绪衰竭和低专业效能高于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师,究其原因,一是专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低于本科院校,在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中所遇到的问题较本科院校多,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资源,所以情感衰竭度比本科的高;二是专科学校在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机制不如本科院校,导致教师感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可能结果都同样令人失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专业效能降低。

职称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检验发现,只有情绪衰竭在职称上差异具有显著性(F=9.34,P=O.000 7)。教授职称的情绪衰竭程度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教授职称的体育教师一般都是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但承担着繁重的体育教学和管理学生的工作,还承担着艰巨的科研任务,有些还有行政职务,工作量大,所以情绪衰竭程度最高。

性别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性别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这一结果与刘晓明-一-、赵玉芳[6]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伍新春等人[9]认为性别在职业倦怠上差异具有显著性,这可能是由于被试者的取样不同所致,伍新春等的取样主要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而刘晓明等的取样是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往往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地位、工作收入、职位;女性则以家庭为第一位,而目前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要高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较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高。所以导致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上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学校类型、职称、性别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

3结论

(1)当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整体上并不严重,职业倦怠的核心指标情绪衰竭相对比工作怠慢和低专业效能严重。

(2)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随教龄的增加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发展趋势。教龄11~15年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

(3)职称、学校类型在职业倦怠的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差异具有显著性;性别在职业倦怠各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4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很可能会导致倦怠的进一步恶化。为此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与发现,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提出几点对策,以期为缓解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管理效能提供一些启示。

(1)通过加强宣传引导,使社会更多的人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师的自信心和职业承诺。

(2)完善评价机制,创设一个和谐、公平的学校组织环境,激发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2

关键词:普通高校 青年体育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等连续性变化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把个人发展与自身工作发展相结合,并对其决定职业生涯的制订有关对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年龄和职业的特殊性,往往在把握自己的事业发展问题上陷入迷惘而随波逐流,在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进步有些缓慢和艰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显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与其他专业相比,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构筑自己人生的宏伟大厦。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自身的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工作风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二是外部因素,如工作环境、家庭状况、自身发展情况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工作经历、兴趣、特长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在对个人因素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后再对其所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制订个人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相应的工作、继续教育的行动计划,对这些规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使它成为直接可操作的具体计划,并付出自己的努力。wWW.133229.cOM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职业上的发展是随着自己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而提升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理论知识。

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是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前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追求人生理想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把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角色、职业行为、兴趣爱好、专业和工作的匹配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赢得自我实现。对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最初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有正确的心理准备,也有极个别人是迫不得已才从事这份工作的,这种心理状态和不正确的认识,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此外,客观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制约体育教师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但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对偏低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是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该原因在其成长过程中,在评定职称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以至又造成职称结构的偏低,这就必然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的发展,体育教师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学校相关的资料欠缺,教学科研方面前沿信息少,使得体育教师没有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少,其发展就愈加艰难;此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在课酬上体现的不公,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青年体育教师要立志本职工作,并根据工作的需求,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从而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最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正确分析认识“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青年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体育院系毕业的,受过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教育,这在思想上、精力上与心理上为他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具备知识新颖、理解力强、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勇于开拓进取、富于理想与追求、具有现代意识等优势,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对合理选择成才目标有更重要的价值。

其次,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青年教师成才目标的依据。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需求既是青年教师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它的落脚点和归宿。青年教师在选择目标时,应先考虑自己生存的社会现实,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把个人成才之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其三,注意适时地、有计划地对成才目标的动态调节。选择成才目标的期望要

从实际出发,通过权衡希望达到的目标高度与目标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制约关系,分解目标、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一个适应阶段,然后进入继续教育与学习提高阶级,逐步进入积极思索与创新阶段。这种台阶式的推进提高的动态调节,可以不断激励自己信心十足地向前发展。

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途径的选择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变量、多向度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有序的、且螺旋上升的。既有共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基本的成才过程离不开以下途径:

1.终身学习是青年体育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强调个体的发展,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让教师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参加学习,以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最全面和谐发展。“按需施教”是继续教育的特点,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这种终身教育观,极大地拓宽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养的思路和途径,并对它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师资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体育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二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应立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教学,从指导思想到方针政策,从培养规划到具体实施,都应有超前和长远观念,防止短期行为和“短视症”。从体育院系毕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必须树立继续教育的思想,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执业状况。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他一生获得知识的10%~20%,其余80%~90%的知识则是毕业后在教育和工作实践中去获得的。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实践工作经验,教师职业能力不强,不能全面地指导学生,因此,在体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在工作同时通过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接受继续教育,必须调整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并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体育科技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结果是新兴科学、边缘科学、中间学科、交叉学科等大量涌现,这些新产生的、边缘的、交叉的学科知识对当今和未来的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能动关系。青年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新兴学科知识,这对教师知识储量提出了相当宽广且较新的要求。当前,青年体育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没有科研方向、不善于总结经验和提出问题等现状。这些都必须引起青年教师的高度重视。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就必须抓紧业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通过多种教育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强化专业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能力。这是一条艰苦的成才过程,它需要意志、毅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3.理论与实施相结合的过程是获得职业经验的有效途径

青年体育教师的成才过程实质上是德、智、体、心、技的积累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的先师,学识的专家。心,是指心理品质,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不可能胜任体育教师工作的。技,是指运动技术与技能,包括教育技能与技巧。即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如没有运用技术和教育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一个德、智、体、心、技的释放过程。用自己全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用全部身心和能力把自己的德、才、技、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是自觉的、无私的、毫无保留的。体育教师在奉献与牺牲中。也得到了创造与达到理想境界的自我实现和满足。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素质和能力都是可成长的发展元素,教师的个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成长质量,职业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始终保持一种先进的、发展的基本态势,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全面培养观是对以往把师资培养看作是一种业务培训的观念的矫正。全面培养观主要是针对培养目的和培养内容,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水平,这也是青年体育教师培养工作中的本质内容和首要任务。

 

;

5.分步设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由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具有周期性特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职业针对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要求是有差异性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处于人生的第二阶段,步入社会时间短,知识巩固度尚低,求知欲上进心强,职业适应力处于不断增强期。但这一群体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它已分成相对明显的层次,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形态是职称和学历。职称分为“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层次,学历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职称和学历三个层次基本上是相对应关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现状,提出分层次教育和阶段培训的思想,分步进行成长的设计,选择最有效的成长途径。具体来说,可分成“职前—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见习阶段一助教、讲师阶段一副教授、教授阶段”。职前教育和培训主要是进行职业思想教育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帮助青年体育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理论观,使他们熟知体育教学基本规律和技巧,为搞好教学打下基础。适应性阶段(助教—讲师)主要搞好教学关,为科研奠基。发展性阶段(讲师一副教授)重点是以学术发展来塑造体育教师的学术形象,确立学术地位和教学地位。因此,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积累经验技巧,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向知识和科学的高峰迈进,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获得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6.把握各种机遇提升自己。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式可分组织和随机两种。组织性教育培训指由学校或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培训,而随机学习是指各种随意的、偶然的、非组织性的、短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觉的或半自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自我学习意识,它的精神本质是渗透,即将自我学习和提高渗透到工作、生活、娱乐等每个角落,并逐步转化为自觉意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断层”是普遍存在的病症。医治的良方是加速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因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抓住高等教育教师培养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政策和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随时随地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提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的反思,进行知识结构更新和能力提升,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成才之路千万条,发展模式各不同。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来说,在新的职业岗位,适应与选择,调整与发展,选择的余地很大,发展的领域广阔。因此,谁能规划好将来,谁就掌握了成才的主动,个人的才能就可以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就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 青年体育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和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等连续性变化经历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把个人发展与自身工作发展相结合,并对其决定职业生涯的制订有关对个人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得以发挥的过程。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由于年龄和职业的特殊性,往往在把握自己的事业发展问题上陷入迷惘而随波逐流,在发展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进步有些缓慢和艰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显然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与其他专业相比,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构筑自己人生的宏伟大厦。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自身的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工作风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二是外部因素,如工作环境、家庭状况、自身发展情况等。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工作经历、兴趣、特长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在对个人因素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后再对其所在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制订个人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相应的工作、继续教育的行动计划,对这些规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使它成为直接可操作的具体计划,并付出自己的努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职业上的发展是随着自己职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积累而提升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操作能力,二是理论知识。 

 

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生涯目标的确立 

 

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是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前提。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是追求人生理想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把个体的自我概念、职业角色、职业行为、兴趣爱好、专业和工作的匹配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个人赢得自我实现。对初涉教坛的青年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是最初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有正确的心理准备,也有极个别人是迫不得已才从事这份工作的,这种心理状态和不正确的认识,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此外,客观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成长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制约体育教师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有隐性的也有显性的,但主要体现在:一是相对偏低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是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该原因在其成长过程中,在评定职称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处于劣势,以至又造成职称结构的偏低,这就必然制约着体育教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的发展,体育教师科研整体水平不高,学校相关的资料欠缺,教学科研方面前沿信息少,使得体育教师没有科研方向,科研成果少,其发展就愈加艰难;此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在课酬上体现的不公,在职称评定、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青年体育教师要立志本职工作,并根据工作的需求,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从而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最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正确分析认识“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青年体育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体育院系毕业的,受过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教育,这在思想上、精力上与心理上为他们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具备知识新颖、理解力强、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勇于开拓进取、富于理想与追求、具有现代意识等优势,正确分析认识“自我”,对合理选择成才目标有更重要的价值。 

其次,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青年教师成才目标的依据。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需求既是青年教师选择成才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它的落脚点和归宿。青年教师在选择目标时,应先考虑自己生存的社会现实,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把个人成才之追求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其三,注意适时地、有计划地对成才目标的动态调节。选择成才目标的期望要

从实际出发,通过权衡希望达到的目标高度与目标实现可能性之间的制约关系,分解目标、分段实施、逐步提高。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要经过一个适应阶段,然后进入继续教育与学习提高阶级,逐步进入积极思索与创新阶段。这种台阶式的推进提高的动态调节,可以不断激励自己信心十足地向前发展。 

 

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成长途径的选择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变量、多向度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有序的、且螺旋上升的。既有共性又存在着个体差异,但基本的成才过程离不开以下途径: 

1.终身学习是青年体育教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终身学习,强调个体的发展,激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让教师从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参加学习,以适应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变化和个体的最全面和谐发展。“按需施教”是继续教育的特点,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教师不断成长。这种终身教育观,极大地拓宽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培养的思路和途径,并对它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不再仅仅是师资部门的事,而是关系到体育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大事;二是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应立足于面向21世纪体育教学,从指导思想到方针政策,从培养规划到具体实施,都应有超前和长远观念,防止短期行为和“短视症”。从体育院系毕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必须树立继续教育的思想,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一种良性循环,并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执业状况。据统计,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仅占他一生获得知识的10%~20%,其余80%~90%的知识则是毕业后在教育和工作实践中去获得的。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的基础和实践工作经验,教师职业能力不强,不能全面地指导学生,因此,在体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仅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必须在工作同时通过现代化的继续教育不断充实新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接受继续教育,必须调整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并及时将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去,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体育科技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结果是新兴科学、边缘科学、中间学科、交叉学科等大量涌现,这些新产生的、边缘的、交叉的学科知识对当今和未来的体育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能动关系。青年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新兴学科知识,这对教师知识储量提出了相当宽广且较新的要求。当前,青年体育教师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着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差、没有科研方向、不善于总结经验和提出问题等现状。这些都必须引起青年教师的高度重视。要有渊博的知识储备,就必须抓紧业余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通过多种教育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强化专业理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式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能力。这是一条艰苦的成才过程,它需要意志、毅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3.理论与实施相结合的过程是获得职业经验的有效途径 

青年体育教师的成才过程实质上是德、智、体、心、技的积累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是道德的先师,学识的专家。心,是指心理品质,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不可能胜任体育教师工作的。技,是指运动技术与技能,包括教育技能与技巧。即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如没有运用技术和教育技能,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工作实质上就是一个德、智、体、心、技的释放过程。用自己全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用全部身心和能力把自己的德、才、技、识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是自觉的、无私的、毫无保留的。体育教师在奉献与牺牲中。也得到了创造与达到理想境界的自我实现和满足。

4.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素质和能力都是可成长的发展元素,教师的个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成长质量,职业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始终保持一种先进的、发展的基本态势,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全面培养观是对以往把师资培养看作是一种业务培训的观念的矫正。全面培养观主要是针对培养目的和培养内容,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水平,这也是青年体育教师培养工作中的本质内容和首要任务。 

 

;

5.分步设计是高校体育教师成长最有效的发展途径 

由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具有周期性特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职业针对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要求是有差异性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处于人生的第二阶段,步入社会时间短,知识巩固度尚低,求知欲上进心强,职业适应力处于不断增强期。但这一群体并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它已分成相对明显的层次,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形态是职称和学历。职称分为“初级一中级一高级”三个层次,学历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职称和学历三个层次基本上是相对应关系,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现状,提出分层次教育和阶段培训的思想,分步进行成长的设计,选择最有效的成长途径。具体来说,可分成“职前—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见习阶段一助教、讲师阶段一副教授、教授阶段”。职前教育和培训主要是进行职业思想教育和教育科学理论培训,帮助青年体育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观、理论观,使他们熟知体育教学基本规律和技巧,为搞好教学打下基础。适应性阶段(助教—讲师)主要搞好教学关,为科研奠基。发展性阶段(讲师一副教授)重点是以学术发展来塑造体育教师的学术形象,确立学术地位和教学地位。因此,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科学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积累经验技巧,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向知识和科学的高峰迈进,在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获得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6.把握各种机遇提升自己。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青年体育教师培养方式可分组织和随机两种。组织性教育培训指由学校或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培训,而随机学习是指各种随意的、偶然的、非组织性的、短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觉的或半自觉的,甚至是不自觉的自我学习意识,它的精神本质是渗透,即将自我学习和提高渗透到工作、生活、娱乐等每个角落,并逐步转化为自觉意识。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断层”是普遍存在的病症。医治的良方是加速培养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因而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抓住高等教育教师培养向青年教师倾斜的政策和人才成长的适宜环境,随时随地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提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的反思,进行知识结构更新和能力提升,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成才之路千万条,发展模式各不同。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来说,在新的职业岗位,适应与选择,调整与发展,选择的余地很大,发展的领域广阔。因此,谁能规划好将来,谁就掌握了成才的主动,个人的才能就可以充分发挥,人生的价值就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蔚雯,浅谈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75-77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4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摘 要: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俱疲的状态.在各行各业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本人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学生以及整个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受教群体学生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关于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

中图分类号:G807;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7-02

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现状

职业倦怠是Freudenberger[1]在1974年首次提出的.它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对生活中的事情提不起较大的兴趣;对事业缺乏一种上进心和责任感;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单纯机械的完成一项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与否对他们的心灵上来说得不到任何的升华,他们在工作中得不到自己能力的肯定,自我的价值得不到体现.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在重压下工作,工作本身比较单一、乏味,工作的内容不具挑战性,再加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一种挫败感,所以最终导致了教师在情绪、心情上出现疲惫不堪、精疲力竭的一种心理状态.据有关调查显示[2],我国各阶段的教师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职业倦怠问题,这表明了我国教育行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这个数据对我国这样一个教育大国来说,形势非常严峻,而教师职业倦怠也是我国教育体制在一个阶段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行业的一分子,同别的专业的大学老师一样,为我国教育行业做着自己的一份努力.体育课在普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属于纯公共课.在普通高校的学校体系中,对于公共课的学习都只是走一个简单的形式,不管是从学习的高度还是学习的深度上来说,都不及专业课所学习的内容[3].这种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每一个在校大学生都必须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可是上课以何种形式却没有一个确定的规定,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课的学习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各个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中,有一大部分的青年老师的工作就是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而没有其他的科研任务或者训练任务;只有一小部分的体育青年教师每天要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和训练任务.这些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相比,不仅形式比较单一,压力和挑战较小,几乎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任务.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这份工作产生一种麻木不仁的感觉,觉得干好干坏一个样,每天对工作只是一个简单的完成任务就行,没有更高的要求.所以这些就导致了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自己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认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无,会感觉自己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在同一个平台上.重复且单一的体育教学也会让体育教师缺乏在工作中的挑战心,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的平庸的态度.作为学校中不被特别重视的学科,体育教学部处于高校边缘地带,再加上青年体育教师本身对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平等的感觉,体育方面的教学任务长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青年体育教师也就随着体育部一样被边缘化了.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不受学校领导重视、工作单调没有挑战性、较低的工资报酬以及与其他教师不平等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很多体育教师不自信、对工作没有较高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很多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的问题.据有关数据调查[4],普通高校体育公共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如表1所示.

通过统计数据表可以看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处于偏高程度.

2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态的影响因素

总结其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2.1 外部因素

2.1.1 社会因素

近年来,青年教师这个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大幅升高.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青年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首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和其他的教师一样,他们为自己的工作也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但是他们却没有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得到同等的报酬,存在偏少的现象.这无疑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因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普通高校的青年教师而言正是因为社会因素,而使他们产生了极高的职业倦怠问题.

2.1.2 组织结构因素

一般来说,越是处在职场高层的工作人员所得到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就越高,相应的,对于他们个人本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就越高.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本身在学术的层次上已经属于一个较高的地位,再加上在学校的组织构架中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对于学科专业性水平提升的难度较大,再加上学校在发展学科时往往都是优先发展学校的专业学科,所以学校很少会拿出很大的成本用在体育学科上.这些原因都使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学校的一些晋升机会上处于弱势地位.

2.1.3 公共课性质影响因素

对于现在的普通高校,学校基本都是把师资力量集中在专业课的研究和突破上.而作为公共课的授课教师,就会产生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所以他们就常常会在工作中产生一种倦怠,他们认为自己干好干坏一个样,对于突破、进取没有了一个新的追求,公共课的性质也是影响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外部因素

2.2.1 授课对象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方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的学习中,大学生的上课态度基本都是比较松散的,他们对于体育课通常情况下都是敷衍了事.如果青年体育教师上课的方式过于机械化、乏味、枯燥,那么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就会大大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也就随之降低.学生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认为体育课基本都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主动性,加上本身体育课就少,平时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就少,青年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也成为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导致了学生与青年体育教师的鸿沟越来越大,师生关系慢慢变浅,这些都给青年体育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2.2.2 学术科研能力薄弱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青年教师没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原因有两点:一是部分青年教师专业面比较单一,综合素质不过关.二是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对体育课的开设成为了一种形式,再加上学校领导对于学生体育方面的进展不是特别重视,一般学校都比较重视自己学校的重点学科,这就间接的导致了体育教师在科研方面的积极性较差.

3 结论

职业倦怠是每个在职场中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普通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也不容小觑.目前,高校存在着重复且单一的体育教学让体育教师缺乏在工作中的挑战心,从而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甘于平庸的态度.作为学校中不被特别重视的学科,体育教学部处于高校边缘地带,再加上青年体育教师本身对自己存在的一些不平等的感觉,体育方面的教学任务长期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而青年体育教师也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尽快摆脱职业倦怠,因为他们的职业心态关系着普通高校大学生能否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毕重增,黄希庭.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28(1):28-31.

〔2〕卞冉,龙立荣.工作倦怠的理论研究及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317.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5

关键词:高校转型;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因此,普通高校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

一、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存在的问题

1、办学定位不准确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然而,现实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

2、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设置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的核心元素,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我国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重视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工作,未能形成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的有效机制,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近几年来的连续扩招中对人才需求市场缺乏切实可行的预测分析和办学条件论证,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不能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以致造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与条件、教学管理制度等专业办学条件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使学生达不到专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毕业生的质量下降。

3、师资队伍不适应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然而,面临转型的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受当前各种因素的影响,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的观念落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等传统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的现象。这就导致教师对提高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的积极性不高。第二,态度不重视。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它有着鲜明的实践性、针对性、实用性。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给学生某一岗位(岗位群)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等。很多教师却以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太忙等为借口,在职业技能上缺乏不断进步、主动适应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最终导致教师专业技能不适应专业要求,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二、解决高校转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正确定位是高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自己的合适位置、寻求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明确高校科学发展的定位。同时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步伐,确立符合社会主流意识的高校办学定位。其次,必须深刻把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地方普通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第三,必须对学校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高校在思考办学定位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自己学校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和现有实力。在确定办学定位时,绝不能求全趋同、盲目攀比,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优势,把“特色”和“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

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为了提高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适应性,促进高校的顺利转型,普通高校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增强地方普通高校专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根据地方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明确办学层次和定位,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从而保障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地方普通高校要抓住机遇,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密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和设置新专业。再次,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实现专业合理化调整。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品牌专业建设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据,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其焕发活力。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特色表现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经历)、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深度对接。建设“双师型”教师是促进高校顺利转型的必然选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优势,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是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对高校转型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首先,要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师资建设中的作用。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管理、建设等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企业是检验这种人才是否合格的主要场所。因此,保障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必须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体的讲,企业是生产教学实习基地,承担着学生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的任务,它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职业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之一,并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其次,要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来自企业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行业技能,能够很好地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教授的内容正是学生最需要的。因此,在高校转型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中必须重视对兼职教师的聘用与管理,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高校在职教师队伍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普通高校转型应用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职业教育作为高校转型的阵地,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解决“大学生过剩”和“技工严重缺乏”的矛盾。同时,通过转型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这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问题。国家应积极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响应高等教育的转型应用职业教育的号召,促进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何香仪.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探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

[2]史保金.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定位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1).

[3]李群.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D]2013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C961;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10-02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趋势已不可扭转,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高技能人才,地方高校生存困难,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一、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认识

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国务院总理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时,特别强调“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各普通高校需要审时度势,及时抓住现阶段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促进其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 什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

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叫应用技术型大学。它的对称是研究型大学。有的学者把人才按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即科学理论型、设计规划决策型、工艺执行型及技艺操作型。也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可以把人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这两种分类方法称为“四分法”和“二分法”,是目前人们对人才类型较为流行且广泛的说法。

大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努力建造成什么样的大学。所谓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以行业、产业、岗位、职业及市场为导向,借鉴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办学经验,走出一条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道路,主要包括教学方向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内容的架构及科学研究等方面。

2.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与教学型、研究型大学有较大区别的另一类新型大学,是与市场、行业、产业、专业和工作岗位群紧密相连的地方型大学;该类型大学应当以学科建设为依据,借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行业、岗位、技能与社会需求为前提设置专业,培养理论知识、专业技术与工作能力紧密结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建立实现知识向职业、技能转化的重要平台。学校的办学定位应该从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及学科专业定位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教育目标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立足于提升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地方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育以各行业、企业标准为中心,围绕就业岗位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教育,利用产、学、研相结合方式,通过校企合作或建立协作联盟,校企联营等方式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符合教学大纲外,还应该通过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技能的教育,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2)教育类型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是面向区域市场需要的社会服务型、职业技术型大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内涵的定向与延伸;应用型大学要借鉴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在现有普通高校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重建各高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3)学科专业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新兴产业、新兴专业和新兴岗位的需要灵活设置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既要体现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学科规律,也要体现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特色。以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设立灵活多样的学科和专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变动式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的途径

国务院、教育部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具体部署,为我们提供了教育转型的基本途径。

一是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而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善于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是开创新的职业教育模式,扩大普通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形式、人事管理、教师评聘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学制灵活式,打通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鼓励并扶持一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三是培养并提升社会所需人才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方式,努力实现拿“双证”制度,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轨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式”教学试点,让企业走进校园,同时也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到普通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教师在上讲台之前,要有一至两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务操作或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的政策。

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具体措施

应用型人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具体应用能力以及创业创新精神与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最主要的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 知识结构应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

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首先,明确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然后,遵循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整体相关性、社会适应性和动态开放性的基本要求。最后,坚持以学科知识为支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通用知识为保障,以岗位知识为依托,以创新知识为拓展,努力使培养的高级人才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职业化人才。

2. 能力结构应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

以人才培养职业生涯目标为出发点,应用技术型人才应着重强化以下八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技巧能力、交往交际能力,以及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形成一套自己一专多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

(1)创新教学架构。学校教育,专业设置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将来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从专业设置上看,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应更加广泛地与毕业后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且具备灵活性及应变性;从课程与教学方面看,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高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且丰富多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还有仿真模拟和课证融合,能够很好地将产学研结合起来。

(2)走产教结合之路。职业技能教育强调的就是产教结合,克服现有阻碍,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将企业搬进校园,将培养过程融入企业运作之中。1)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方式有利于学校职业化教育的有序进行,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等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只有校企合作才是真正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造一种适宜的模式。当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会有一些顾虑,比如,企业没有义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企业也受限于资金和专业技术实力的影响,多数企业也没有能力投资教育。因此,就需要企业联盟、行业协会牵头,集大家之力,完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2)顶岗实习。开展学生校外实习活动,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学校可以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既可以集中实习也可以分散实习与顶岗实习等。顶岗实习的特点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从事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很大的适应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的职业化专业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3)师资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岗位规范、业务流程和用人需求等技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运用到如何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职业技能上,以满足现代职教要求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学习可采取校内校外培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只有教师体会并掌握现阶段社会需求,才能结合理论,向学生授课,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4)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分与技能证书挂钩。在校学生采取学分制学习,修够学分即可拿到毕业证书。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将学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例如,会计学专业可以考取会计上岗证、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及精算师等资格证书。为了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在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相关证书的考试培训,与学分相联系,提高其重视程度。5)强化校内实务训练。在理论授课同时增加实训课程,做到每学期、每门专业课都应有实务训练课的跟随。并提供相应的软件配备和硬件设备,如引进双师型人才,请企业中有丰富经历的高级技师给学生授课;建设大型实验室,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让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中本专业的实际工作流程。6)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组织的职业比赛,如会计学专业可以参加会计技能大赛、ERP沙盘模拟及创业技能大赛等。通过比赛让学生学习到商业精英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与技能知识,更能集合众多知名企业人才招聘的标准,在保证理论知识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融合实际用人需求,使学生了解到企业所需要的职场榜样和精英典范。知名企业往往通过比赛提供学生求职的绿色通道,使优秀的学生能直接进入各大知名企业进行实习,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步入了“深水区”,职业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社会需要的是重技术、重实践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各高校应该冲破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围墙”,改变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育体制、学习体系和思维模式,确定合理的专业指向和就业导向且二者相吻合,使大学教育跟上经济发展的运转速度,并为其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万娇,石丽君.关于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03).

[2]严欣平,陈显明.深化改革走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

[3]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兼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J].现代教育科学,2005(01).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运动训练

1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概念及特点

1.1 体育教学的概念和特点。①体育教学的概念。体育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体育教学的任务,以采取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指导学生,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术,卫生保健常识、加强学生体质,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的有组织、纪律的教育过程。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学的特点包括系统性、统一性、教育性。系统性是指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其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器官、身体形态发展是有序的,肌肉的线条,骨骼的生长发育,身体器官和内脏的健全,运动的协调,这些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在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近期任务,而且在今后的生活中,具有奠定身体素质的终身性的特点,长远看,还能增强国民素质,所以说体育教学是系统性的。统一性表现在身心的统一,不仅仅表现在身体结构和生理的机能的统一,体育教学既要注重身体的发展,又要注重心理的健康。通过体育教学,让参与者感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重过程并积极参与,学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完成体育教学过程的同时,感受协调、流畅、默契的成功带来的愉悦和欢喜,让学生的活动更自由、更充分,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标。教育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种活动都是有目标、有任务、有组织、有原则、有规则,并且这些规律和规则都是通过多次的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也是在不断改进的,参与者需要克服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困难,掌握相应的技术和动作,所以说体育教学是具有教育性的。

1.2 运动训练的概念和特点。①运动训练的概念。运动训练是指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和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的过程。②运动训练的特点。运动训练的特点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更优异的专项运动的成绩而总结和制定出来的内容和方法;参与训练的专项运动员要担负剧烈的运动量并且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和技能技术达到专项运动的最大负荷;要根据不同项目结合不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具有发挥专项运动员的长处和潜力分别对待的特点,其中包括很突出的个人训练;训练是为了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所以训练和比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相同之处

首先,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都具有教育性,二者的教育性体现在:在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每项教学内容或每个专项运动训练均有一定的目的任务、规则要求、组织原则、需要学习、掌握动作技术、以及克服困难等,运动训练作为一门科学,主要研究的内容与很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了解和掌握并且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从社会科学上涉及运动社会学、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美学、运动医学等学科。从身体机能上要涉及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知识;这些知识,作为专项运动员都应该学习和掌握。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同样也需要让学生学习这些构成体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同时,体育教学还需要教师使用配套教材、在合理的教学环境下、有目的的选择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其次,二者都具有培养目标对象积极向上的情操。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加强学生与专项运动员的思想感情和作风的培养,培养他们团结、热爱集体,培养友爱、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的思想和意识,培养竞争意识、胜不骄、败不馁,坚忍不拔、机智果断、勇敢顽强的优良意志品质,开朗和活泼的性格。

3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差异化分析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不能互换,因为二者特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体育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它是通过体育教学的过程,来达到使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它体现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和健康的发育发展、不光是身体,也包括心理健康、卫生常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毅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能成长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运动训练的主体对象是专项运动员,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于使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得到优异成绩,在训练过程中将其积累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发挥到赛场。运动训练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不断的提高运动员运动的技术水平,创造出优异成绩。

4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的研究

根据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特点以及异同分析,得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借鉴运动训练的手段,而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吸取体育教学的经验,使二者的各自目标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加强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互补。

4.1 体育教学要借鉴运动训练中的手段,来发展目标对象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能够承受一般的运动及工作负荷,作为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学生要做到上述内容,在锻炼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加强运动负荷,学习专项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意志品质、采取运动训练的手段,积极加强身体训练,从体格、体力、体能上塑造,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强健的体质。

4.2 运动训练的专项运动也要教学化、教材化,学习体育教学的方法。运动训练高强度的体能,如果忽略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有吸引力、有趣味的学,很难对目标对象产生兴趣和吸引力,竞技性的项目如果纯粹的为了锻炼,机械化的运动,强制性的不科学的训练,不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会使专项运动员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不得排遣。换个角度说,体育教学中如果采用运动训练的强制体能大量消耗模式,例如力量训练、体能测试等项目如果只是纯粹的按照健身锻炼的要求,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不会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被动的接受不会提高体育素养。所以,运动训练学习体育教学中的教材化、教学化,两者互学所长。

根据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两者各自特点进行异同分析,研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互补的内容及各自优势,进行高职体育教学,才能顺利的展开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靖桥,王晓强,张贵婷.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

[2]叶宋忠.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普通高校职业教育篇8

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根据中、省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在实施“双高普九”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更多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坚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硬件建设与内涵发展并重;坚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双高“普九”相结合;坚持政府办学为主,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相结合。

二、目标任务

到2012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高中阶段教育体系。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1.5万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达到6: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5%以上,高考二本线人数达到8000人。全市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研究生学历教师达到10%,大部分学校能实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50%,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文化课达95%,专业课达60%),其中50%的教师达到“双师型”要求。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到2012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7万人,校均规模达到2200人,省级示范高中达到4000人,省级标准化高中达到3500人,市级标准化高中达到2500人,一般高中达到1500人;全市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颁办学标准,基本实现教育技术信息化。省、市级标准化高中达到28所,其中省标准化高中18所,市级标准化高中10所,创建省级示范高中3所,市级示范高中5所,全市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达到80%以上,大班额教育得到有效解决,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二)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到2012年,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4.5万人,校均规模达到2000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达到4000人,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000人。新建汉阴县和紫阳县职教中心,建好宁陕、镇坪综合中学(职教部),全面提高现有6所县级职教中心的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创建3所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建成3-5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示范专业20个,精品专业6个,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专业实训基地10个,每个县区建成1个专业实训基地,1-2个精品示范专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规定设置标准,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面向全市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开展“人人技能工程”短期技能培训,并实现全覆盖。

(三)区域发展目标和任务。到2012年,市直高中在校生达到7000人(*中学4000人,市二中3000人),*中学创建成省级示范高中,市二中达到省级标准化高中办学标准;汉滨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3.7万人(普通高中2.2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1.46万人);汉阴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1.15万人(普通高中0.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45万人);石泉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0.71万人(普通高中0.4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28万人);宁陕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0.29万人(普通高中0.1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11万人);紫阳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1.3万人(普通高中0.79万人,职业教育0.51万人);岚皋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0.68万人(普通高中0.4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26万人);平利高中教育阶段在校生0.88万人(普通高中0.5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34万人);镇坪县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0.21万人(普通高中0.1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08万人);旬阳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1.76万人(普通高中1.0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7万人);白河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0.8万人(普通高中0.4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0.31万人)。

三、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措施

(一)做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各县区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和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工作,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充足的合格生源。

(二)制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划。各县区要根据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划,按照县级职教中心与普通高中基础条件、办学规模、质量水平相当的要求,统筹规划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结合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规模用地、校舍建设、教师编制、资金投入等实际需要和办学特点,制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划,落实具体目标任务。

(三)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扩大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城镇化进程,中心城市建设、人口流动规律、生源变化等因素,采取新建、扩建、改建、兼并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普通高中学校要逐步向县、区政府所在地和中心乡镇集中,重点支持占地面积大、生源充足的普通高中学校建设,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扶持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对生源无保证、教育质量低、在校生不足600人的普通高中要逐步予以调整撤并。

(四)以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市直和各县区要整合市直、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功能完善的市级综合性实训基地,着力办好10所县(区)职教中心。要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结合实际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突出职教特点,培育职教特色,抓好20个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6个精品专业建设。市、县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要建设标准化、多功能的公共职业技术教育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扩充实训设备数量,提高实训水平,提升服务实践教学功能,满足各个专业学生和城乡劳动者技能培训的需要。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省重点和示范性职业学校。

(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资金。建立完善政府统筹、分级管理、以县(区)为主的高中阶段教育投入体制。市、县(区)政府要把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落实好公办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足额预算,按时拨付。要积极加大对高中阶段公办学校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从城市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资金、城市建设配套费、政府贴息贷款、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集高中阶段教育建设资金,并将所筹资金列入“教育专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财政对教育附加费实行专户管理,全部用于教育支出,并制定逐步增加对高中阶段教育投入的具体意见。高中阶段学校收取的学费和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办学。积极化解学校债务,不断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六)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改扩建为主、适度新建的原则,按照达标、安全、实用、节约的要求,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在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时,各级政府要把2012年前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满足新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的用地需要,优先落实校舍规划、立项、用地、设计、招投标、建设、验收等工作。学校建设交纳的基本规费要按公益事业相关政策予以减、免。

(七)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市、县区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学校现有硬件设施条件所允许的办学规模,结合新课程方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及时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学校教师编制,并足额配备教师。高中阶段学校教师招聘录用实行编制部门管理编制,人事、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招聘录用的管理体制。在控制总额的前提下,允许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变化和办学需要,及时选聘急需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推行校长竞争上岗和聘任制,建立校长办学目标问责制,健全校长负责制。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建设,鼓励在职教师参加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稳定骨干教师队伍。

(八)创新高中阶段办学模式。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高中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推进办学和投入主体多元化。鼓励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或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引导企业以场所、设备、师资、资金等职教资源参与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与管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支持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加快推行学历证、国家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导、扶持社会力量重点兴办高中阶段学校,吸收社会资金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九)建立健全助学体系,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就读高中阶段教育学校。要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实施工作,同时,要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和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助学基金,对品学兼优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或补助。学校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

四、加强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领导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社会建设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公共财政重点投资项目,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任务,搞好规划,抓好落实,确保2012年前实现目标任务。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