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8篇

时间:2023-06-29 09:31:45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1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数字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80-0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起源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 Winslow Atchley)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人。

“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讲故事这种古老艺术的现代表达。数字化故事叙述源自把图像,音乐,叙述故事和声音编排在一起,因此,给予人物、情景、经历和简介以深度和形象色彩。”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支持。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能概念即可对个体进行恰当的描述。对学生而言,尽可能的发挥多种智能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课程有助于以下几种智能的发展。如语言智能――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挥语言智能的过程,无论是讨论故事叙述的主题,还是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都需要运用语言智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解数字故事作品的内容。

2.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①软硬件条件的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产品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并且价格持续下跌,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这些特点为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学校中的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初中英语课程的特点分析:从初中学生学习应用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模仿、活泼好动、听觉灵敏的特点,而数字化故事叙述正好具有适合英语课程应用的特点:一是交际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以小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需要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同学间的互相交际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互动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本质上是在讲故事,既然如此,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互动、演讲者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听众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就具有相互的协调性,在数字故事作品创作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互动。三是过程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而创作出一个数字故事作品,这是个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数字化故事叙述和初中英语课程有着相通之处,就是两者都强调过程。

3.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目标。①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学生们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决定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活动的安排,结合小组选定的数字化故事叙述用英语讲述一个故事,以学生为中心,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活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②利于空间智能的提高:学生们自由的组成各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决定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并制定数字化叙述的过程,以及后期需要编辑的过程,整个过程能够有效的利于空间智力的提高。③促进音乐智能的提升: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离不开声音的表达,叙述者需要把数字故事作品通过自己的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此外,在数字故事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配合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作品的完整性。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1.学习目标。在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的特点,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从而才能使学生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实际操作。如下表所示: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之前,将题目设定为《低碳生活-we can have a beautiful city》,并对学习目标进行设定。

2.教学实例展示。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最初要做的是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和优点,自由的进行分组,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负责小组内不同的工作,共同协助完成小组任务,在确定了小组后,就要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的拟定。

例如,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定为:Monkeys fishing month

首先,在选定了主题之后,教师通过设定的主题进行基本的阐述,主要通过叙述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让步状语从句“Although”。教师要以激励的态度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 a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教师则要说“I think you are already very clever ,Because you can say such a great sentence.”然后,教师再问“Don’t you think he is a clever boy?”所有的学生都会说Yes,但是教师又问“Bu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之后,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会恍然大悟,发现了自身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开始的叙述,通过这样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能让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教师的激励上着手,根据选定的题目,并按照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对编写的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稿本出谋划策。信息员主要负责与数字故事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相关内容的查找工作,在进行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先用实例让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小组的信息员能够更好的寻找与主题相匹配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在数字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到Powerpoint软件进行创作,小组中的电脑员负责编辑数字故事作品,其他成员负责辅助的工作。按照对数字化故事的理解,将选定的图片、文字导入到Powerpoint中,加入特殊的效果,给数字故事作品进行配音,并添加合适的背景音乐,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作品。

3.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英语课程后的学习效果,其中,能够认真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们认为这次活动对应用知识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同时有助于所学的英语知识的理解。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通过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是否有助于你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普遍的反映都是:很多的实用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才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但是一经通过教师进行引导,自己去查阅和询问,就能够更加深刻领会英语句子的含义和价值。

三、总结

总之,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应用、理解英语、掌握应用的一项技术手段,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够为初中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2

一、故事梗概

《一位母亲》选自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描写了一位生性清高,因为负气嫁给了一位制靴商人卡尼,成为卡尼太太。但她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有了女儿以后,她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打造自己的女儿,来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未能完成的梦想。为此,她把长女凯思琳送到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学习法语和钢琴。她利用自己的人缘关系,让别人知道其女儿的音乐才华。后来名为霍罗汉的人邀请其为音乐会伴奏,而霍罗汉没有任何组织能力。卡尼太太喜出望外,爽快答应,并签了合同,定了酬劳。不过,原定四场的音乐会,周三的草草结束,周四的音乐会现场一片狼藉,周五被取消;而周六的音坊幔卡尼太太坚决要他们预付报酬,引发冲突,最终主办方妥协,演出才开始。上半场演出,还算比较顺利。但是化妆室里已经争吵的不可开交。有人认为这是最丢脸的演出,演出负责人菲茨帕特里克和霍罗汉找到卡尼太太,说委员会下个礼拜二开会后,再决定支付余下的报酬。要是凯思琳不为后半场伴奏的的话,将视同毁约。卡尼太太据理力争,坚决要求支付所有报酬。否则她就不上场。于是霍罗汉跟卡尼太太冲突又起,双方互相责骂,恶语相向。最终没有上场演出,别人取而代之。盛怒之下,卡尼太太竟把女儿带走。临行前双方互相威胁,毫不让步。凯思琳跟着母亲离去。霍罗汉气得在房间里不停踱步,故事到此结束。

二、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叙事学主要关注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叙事时间包括作品讲述的时间,也包括连贯、插入等。连贯是指并列几个不同的故事,上一个故事结束,又开始下一个故事,比如在文中开始几段,先讲了霍罗汉筹办音乐会的事情,接着就又讲了卡尼太太的受教育情况,性格特征和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以及为何要嫁给制靴商卡尼。紧接着又讲了卡尼夫妇的生活等;插入是指把一个故事插入到另一个故事里去,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比如文中讲述,在特定的礼拜天,卡尼先生同全家去主教大教堂,弥撒结束后,朋友间的寒暄和道别以及对凯思林的赞扬,接着就有霍罗汉的登门拜访和签订合同。

叙事体态是表达故事中的“他”和叙事话语中“我”的关系,即作品中人物和叙事者的关系,一是叙述者大于人物,二是叙述者等于人物,三是叙述者小于人物。而文中用到是第二种,即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同样多,在人物对于事件没有找到解释之前,叙述者也不能向读者提供解释。在叙事视点上叙述者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来叙事的,他站在人物的位置,只见到人物的所见所思,等于人物的视野。并没有表现出全知视角,而是从人物本身的视角去安排故事和情节。不过纵观全文,叙事视点是变动游移的,从不同角度叙述了人物的出现,神态以及名字或代号,文中共出现17个人物,基本上每一个都有所叙述。这就使得文章中人物的关系错综复杂,也能衡量出作者过人的艺术才华。

叙事方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是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从整体看文章,作者采取了顺叙方式,比如叙述音乐会的举办,一共四场,在周三、周四、周五、周六举行,尽管每一次音乐会各有不同,但作者还是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各场音乐会的情况。从而让读者能够按照常规来体会情节的发展。倒叙在文中很明显,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文中提到霍罗汉,要策划几场音乐会,并在街边花数小时和别人在争论。但最终的计划和安排还是有卡尼太太决定。而后才描写了卡尼太太的受教育以及婚姻情况。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文中在化妆间,卡尼太太见到了演出负责人,作者没有叙述演出负责人对音乐会的看法和策划,而是插入了对其神态的描写,完全是个邋遢的人。让读者意识到音乐会注定要失败。然后接着描述化妆间的事情。这就是插叙的运用。补叙是指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文中讲到男低音表演 手套的手去抠鼻子,导致个人形象大大折扣就是插叙的例子。

三、从陌生化手法运用角度进行分析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作为俄国形式主义主要代表的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化是通过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延长审美时间,增强审美效果。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是使叙述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复杂,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本身就是审美过程,必须设法延长。而“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把“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还提出了两个影响广泛的概念,即“故事”和“情节”。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时,必定经过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新奇的面貌。简而言之,陌生化就是作者将本来清晰的事物作不直接的侧面说明,甚至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从而引领读者一步步地走进去,去揭开面纱,获得意外收获的写作方法。

文中的音乐会,按常规来说,叙事起来非常简单;而作者却打破常规,不直接地写音乐会,而是写音乐会相关人员的举动,让读者几乎看到不到音乐会,而只是一群错综复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人物给人的印象都很奇怪或者“陌生”,比如菲茨帕特里克,一出现的形象就是:个子矮小,面容苍白,无神情,随意歪戴着帽子,声音单调,嘴里咬着节目单等,让人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一个小丑,根本就做不成什么事情。让这样的人组织音乐会真的有些滑稽甚至不可思议。再有,霍罗汉给人印象是跛着腿、瞎忙活的人,对草拟海报,排节目单这样的小事都干不了,怎么能用来筹办音乐会呢?还有既然音乐会那么重要,为什么要请些水平很低甚至业余的的演员呢?所有这些都让读者觉得不可理喻,这就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中的情节都不是按照常理发展的,而是变形的,比如在周三的音乐会上,菲茨帕特里克就说了一句“先生们女士们,我们还是开演吧”,而卡尼太太说“准备好了吗?亲爱的”,然后说“那些演员真是差劲”,寥寥几句,周三的音乐会就结束了;而“节目平庸,听众稀落”,让人看不到音乐会,而只能去用心去感受。而周四的音乐会就两句话“听众多些,像一场彩排”。读者关注的东西,总是被有意识的转移。通过这种方式,读者的阅读欲望就越强烈。周五的音乐会被取消,此时,读者势必会更加关注这场演出的场面。然而随着周六的音乐会来临,情节又突然转向了各个演员和卡尼太太继续讨要酬金,后又引出报社记者和奥迈登先生出现,霍罗汉招待记者等。而音乐会要开始时,钢琴伴奏却纹丝不动,观众开始不耐烦,卡尼太太坚决要钱;此时,又引出希莱对男中音的对话,第一男高音却到鹗蜗钊Γ最后菲茨帕特里克拿着钱来,凯思琳才上台,可见该情节是多么的跌宕起伏,让人看了觉得很累。

此外,“陌生化”还表现在新奇的语言运用上,比如:

1.“Now help yourself, Mr Holohan!”“来吧,自己动手”

And while he was helping himself she said:当他斟酒时,她又说:

“Don’t be afraid!Don’t be afraid of it“别害怕!大胆喝!”

可见,卡尼太太,这样的说话方式,叫人摸不着头脑。究竟是让人喝酒还是只是客气一下。这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女性语言是不一致的,也和我们日常生活体验相违背。这在客观上给我们带来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2.Mrs Kearney’s anger began to flutter in her cheek and she had all she could do to keep from asking:卡尼太太火冒三丈,面颊直哆嗦,她尽力捺住怒气才没问出:

“And who is the Cometty,pray?”“请问谁是所谓的‘委员回’”阅读中读者很可能觉得奇怪,怎么会把committee说成Cometty呢?这样用的目的是挖苦菲茨帕特里克,这样的语言能够把卡尼太太非常生气的神态表达出来。增加了陌生化的效果。

3.还有当格林恩太太出现时,有一句话

“I wonder where did they dig her up” said Kathleen to Miss Healy,“I’m sure I never heard of her”“天晓得他们从啥鬼地方把他掘出来的”,凯思琳对希莱小姐说,“我真的没听说过此人”。这里dig up的使用是奇特的表达方法,活人怎么能掘出来呢?

四、结论

《一位母亲》故事很简单,而情节却十分复杂,叙事视角在不断的变化,跳动异常地快,让人抓不住具体的情节和内容;看过之后,完全形不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总觉得是一群人在为音乐会瞎忙活;而各个人物出现顺序没有固定的模式,好像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一样;并且人物总先以代号出现,比如,男低音,次男高音,第一男高音,男中音,女低音等,并且有些符号还有名字,而有的没有名字。比如男低音是杜更,而第一男高音,男中音,却没有相应的名字。不认真去读,根本就无法区分,这就客观上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觉得很杂乱,但又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总得不断地去思考。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恰好和叙事理论的内容和陌生化理论相吻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收获异样的感受,也增加了写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陌生化语言的使用,更是让读者直接领略到乔伊斯艺术水平,让人叹服。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综合运用,除了让读者体会把握宏观情节时艰难之外,还需要用心去揣摩微观语言的灵活运用,让读者一直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回味。陌生化写作手法的运用,能够打破了读者的思维定势,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这也正是乔伊斯写作魅力所在,影响了众多的读者。

参考文献:

[1]郗念念.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者与人物”关系考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6).

[2]户晓辉.尤利西斯主题:神话与叙事的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0).

[3]陈豪.触发因子、隐性角色与精神镜像――论乔伊斯小说的空间叙事[J].华东师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4]曾燕冰.评价理论视角下的《阿拉比》叙事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08).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3

关键词 小学音乐;情境情感教学;问题;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教育现状。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学校和老师都将音乐教学看的很轻,甚至毫不在意。课堂上,也只是采取口头上的教学,一味的讲叙,学生也就随之无心向学。枯燥的教材内容,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的抑制了音乐教学的发展。所以,如何才能让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情感教学的目的

通过情境情感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情境中欣赏音乐,感悟音乐。鼓励学生提出发表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抒感,这样的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二、情境情感教学的实施方法

1.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

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用动作和语言去讲叙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牢固的记住某些音乐符号或音乐知识。举个例子,在《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这一课中,换气的正确使用是关键,在以往老师仅仅用语言去讲叙如何换气,效果甚微。而运用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方法来教学生如何正确换气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换气符号比作其他的实物或者动作,可以让学生勇于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牢牢的记住何时该换气了。还有,将换气的技巧简化为一个小口诀:“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吸口气。”让学生模仿闻花香时的吸气动作,加深学生记忆。

2.情节性情境情感教学

教学中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节性情境情感教学。这是一种将故事或者情节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来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一般老师往往通过讲叙音乐的创作情境,或者创作的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意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或者将音乐内容以短片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快乐的欣赏音乐,享受音乐。

3.画面性情境情感教学

画面性情境情感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或者投影仪等教学器材,生动形象的将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今,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效果。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音乐教学内容转化为幻灯片、图片或视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叙《找春天》这一单元时,正值春天的到来,老师就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美丽、充满生机的图片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图片。这些画面就伴随着《森林进行曲》这一音乐播放,让学生身有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听得到鸟叫清脆声、溪水叮咚还看得到青草满地,花开遍野。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这正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

4.演示性情境情感教学

演示性情境情感教学,不明思议,就是将音乐中的故事情节或者人物让学生以扮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深受老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效果很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应该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参演,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比如在《摇船调》这一课,老师可以给学生讲叙摇船的文化背景,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做摇船的动作,去幻想自己正在船上,接着,放出《摇船调》,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一起整齐的动起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还深刻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三、情境情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盲目的追求情境的创设,但却忽略了情境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内容的讲解。所以老师在创设情景时,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在完成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丰富教学情境,发挥想象力,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在一个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的环境下,享受音乐,学习音乐。

2.创设情境与学生能力相符

情境的创设要以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为基准。小学生大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事物充满新鲜感,正是由于这些,很多小学生上课往往不认真,总爱溜号。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是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教学既能达到教学内容上的要求,还能迎合小学生的特点,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好更有效的进行下去。

3.创设情境要融合多感官活动

情境情感教学之所以被广泛运用, 是由于它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将视听说演等多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到了音乐知识。

四、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身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出一条适合小学音乐发展的道路,不断进取,将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宜娴.情境的创设与能力的培养――关于小学音乐“情境

教学”的探索[J].青海教育,2005(6).

[2]申峰伟.谈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实践[J].河北省快乐教学,2011,(01).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4

[关键词] 电影音乐;画面;关系;叙事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集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众多艺术形式的特征于一身,有声、有色、有形,动静结合,具有许多其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的艺术表现力。电影音乐是有别于其他音乐创作的一个门类,其创作以服务电影为目的,判断电影音乐的优劣就要看它对影片所起的作用。电影是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的结合,而视觉始终是人的第一感觉。如何使音乐与画面配合以完成影片的叙事,就成为摆在电影音乐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吉甘认为:“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含义的音乐视觉形象。”[1]在电影创作中,音乐与画面既可以协调一致,亦可形成巨大反差,只要是按照导演的意图完成影片的叙事,电影音乐师可以相对自由地加以创作。本文从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出发,探讨音乐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

音乐与画面都是电影的叙事手段,两者相互阐释,互为补充。在电影中,两者构成完整的表意系统来完成影片的叙事。音乐与画面相互配合是很多影片完成叙事的重要手段,但音乐与画面形成反差也可有效推动影片的叙事。电影音乐在创作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独立品格使它不依赖画面而独立推动情节发展成为可能。根据剧情的需要,使音乐与画面形成发差,可以更好地推动影片叙事,同时令观众体验到不同于音画契合的审美感受。

首先,音乐与画面形成错位,以音乐的表现力来强化影片叙事的连贯性。对音画进行错位处理,通常是画面的剪接造成叙事出现节点,而影片为消除这种断续感,用音乐对相应段落进行强化,利用音乐的独立性来加强画面叙事的连续性。在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工厂招募工人的桥段,就应用了音画错位的手法。辛德勒招工的同时,犹太人则被迫迁入犹太聚居区,叙事的场景在这两个情境间跳转,这一段的背景音乐是《辛德勒的劳动力》。场景的变换过程,导演使用平行剪辑手段,打乱时空顺序。但配乐的节奏固定,长笛、箫、竖琴交替演奏。[2]辛德勒工厂的工人热火朝天工作的同时,犹太人凄惨的离开家园,他们被剥夺政治权利,同时财产也被纳粹劫掠,画面的断续性被长达十分钟的音乐串联起来。伊扎克·斯坦不停地往返在工厂和命运未知的犹太人群中,将他认为最需要拯救的人带回到工厂。这一段的配乐节奏不紧不慢,巧妙地隐藏在画面中的客观声响背后,构成了叙事的背景。旋律一致的连续音乐使不同的叙事画面衔接起来,构成叙事的整体。呆板的节奏演绎出犹太民族迷茫的前景,也预示着辛德勒的工厂将成为战争中的庇护所。

其次,音乐与画面形成鲜明对比,音乐成为画面潜台词。音乐表达的情绪与画面反映的内容构成对立关系时,观众的内心会被这种音画矛盾所扰动,进而思考这种表达方式究竟是想说什么,音乐的隐喻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就逐渐清晰。仍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影片在描写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场面时应用了这种手法。白天的屠杀刚刚结束,夜晚的搜查又开始了。穿着整齐,手拿机枪的德国纳粹士兵冲进了白天扫荡过的犹太人聚集区,检查白天是否有疏漏。果然,在一间房子中发现了不少白天藏好的犹太人。这时,一个白天躲在壁橱中的犹太人在下地过程中无意间踩到了钢琴键,不安的琴键声传来,纳粹士兵警觉地端起枪向楼上冲去。紧接着就是连续的枪声,此时的背景伴随悠扬的钢琴声响起。德国纳粹的机枪向所有能藏匿的地方扫射,不论是柜子、床、壁橱还是天棚,枪声和哭喊声夹杂在一起,钢琴的音乐成为屠杀的背景。两个士兵跑到传出琴声的门口,发现是自己的同伙在弹琴,二人还争论着是巴赫还是莫扎特的曲子。画面切换到室外,一排排的尸体堆放在地上,旁边是无聊的德国军官,被喷火的机枪照亮的窗子在夜空中成为他的背景,他惟一的想法是期望着快点结束这个夜晚。这里的背景音乐一直是优美的钢琴声,这与血腥的屠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弹奏钢琴的手也可以用来屠杀同类,这无疑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

此外,音乐与画面的步调不一致,可使画面蒙太奇得到音乐的支撑。音乐相比画面拖后,可强调叙事的前情,音乐的超前则可对叙事进行预示。音乐的连续性使观众的情绪处于稳定连续的状态,这给画面蒙太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以塞尔吉奥·莱昂内执导的《美国往事》为例,片中多处运用音乐的变化实现画面的转接。老年诺德斯在多年后回到肥摩家餐厅,在发觉肥摩也没有拿那笔钱后,他陷入了沉思。在肥摩家四处走动的他到处可见熟悉的物品,低沉的音乐中传来了女声的哼唱,仿佛把他拉回了过去的时空。诺德斯走进卫生间,放下马桶盖,站在上面,熟练地拿下墙洞上的一小块砖,一个狭小的墙洞展露在他的眼前。诺德斯透过墙洞望过去,镜头中墙洞里是他老年的双眼,这时音乐变得轻松欢快起来。通过墙洞看到的是少女黛博拉在留声机的伴奏下跳舞的画面,画面展开的过程如同眼帘的慢慢张开,也像是眼睛靠近墙洞过程视野的扩大。镜头再回到墙洞时,里面已是少年诺德斯稚嫩的双眼。音乐的转换使影片从当前时空跨越回诺德斯的少年时代,画面衔接在音乐的作用下,流畅自然,影片叙事也更加凝练。

电影音乐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音符的组合不像画面那样表意明确,它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音乐修养来理解听到的乐曲。这就使不同的人对音乐的理解产生不同,从而给听者发挥想象力的空间。音乐的长处是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且更容易复现,这刚好可以弥补画面在全是情感方面的弱项。好莱坞著名的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认为,好的电影音乐要使它如何为电影服务,是否达成它的使命与目的。[3]当音乐与画面协调一致时,会产生如琴瑟和鸣的共振效果,将音乐与画面的长处同时发挥并最大化,使观众欣赏到最好的电影艺术。

首先,音乐与画面配合可完成对影片叙事背景的铺陈和叙事基调的奠定。音乐因其产生的地域不同,发展历史不同,会有很大差别。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音乐样式和各地独有的乐器,这就使音乐具有较好的识别性。以2008年上映的《功夫熊猫》为例,片中音乐大量应用中国民乐的成分,与画面一起刮起浓烈的“中国风”。影片一开场,由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就传入耳际,竹笛声中一身利落的短衣打扮的侠士施展轻功“水上漂”,在水上向前飞奔。紧接着,二胡、琵琶的伴奏中,侠士在云间轻快跳跃,山水画风格的画面与民族乐器的特殊音色引领观众走进古老的东方世界。侠客跳上弯弯的月亮上,甩出钓线,梦工厂的徽标出现,随着铜锣的敲响,梦工厂的徽标、侠客、月亮皆变为金黄色,影片正式开始。单是正片开始前梦工厂展示为这部戏创新的特殊LOGO过程,音画的中国元素就已经铺陈出故事的背景。而影片中不断出现地由“宫、商、角、徵、羽”谱成的“五声调式”,与西方音乐的七声调式相比,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进一步将故事的中国背景指明。影片开头阿宝做梦一段,行侠仗义的熊猫大侠走遍天下、独孤求败,在他精彩的打斗中,背景的音乐亦虎虎生风。阿宝的梦境作为影片的开场,其音画配合奠定了影片的叙事基调,那就是喜剧的气氛和华丽的功夫。

其次,音乐与画面协调完成影片叙事的展开。画面是推动叙事展开的主要力量,音乐与画面协调一致,使叙事中的感情更加饱满,从而达到叙事的立体化。以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执导的《放牛班的春天》为例,影片讲述了音乐老师克莱门特在塘底教习音乐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的故事。片中音乐与画面完美配合,与故事情节相协调,良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影片开头,克莱门特来到塘底教习所,这是一所寄宿学校,专门为教育问题少年而设立。这是克莱门特经历了人生众多挫折后的无奈选择,他自己认为这里将是他人生的最低点——当教习所学监。灰暗的画面中,克莱门特迈步走向教习所沉重的铁栏杆大门,开始了他学监的生涯。背景中的音乐间歇呈现,器乐中有混合童声的咏叹调,低沉微弱的音乐既诉说着克莱门特晦暗的心境,同时也预示着教习所冷酷无情的现实生活。在克莱门特发现皮埃尔·莫安琦拥有美妙的嗓音那个夜晚,他和莫安琦的命运都发生了转变。莫安琦在克莱门特的要求下加入乐队,并承担独唱的任务。在克莱门特的指导下,莫安琦进步得很快,成为老师最得意的门生。这一段画面渐渐有了暖色,而背景的音乐也轻快起来,尤其童声如天籁般飘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明亮的音乐中,孩子们的心慢慢向克莱门特敞开,他和孩子们的未来也由迷茫变为充满希望。

最后,音乐与画面相协调,完成对叙事氛围的渲染。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具有画面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与画面密切配合时,这种优势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渲染叙事的环境氛围。以1995年上映的《勇敢的心》为例,詹姆斯·霍纳的配乐与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在影片的叙事中揉入了情感。片中,威廉·华莱士的父亲马尔克姆因与英军战斗而牺牲,他的尸体被牛车运回村庄。沉吟低回的弦乐声中,小威廉看到回来的人群中没有父亲,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当他走进茅屋,看到父亲冰冷的躯体时,他忧伤地上前抚摸父亲的遗体。在父亲的葬礼上,神父在为他的灵魂祷告,音乐一直在低回婉转,既诠释出小威廉哀伤的心境,也是在告慰着马尔克姆的在天之灵。当人群渐渐散去,村人开始掩埋尸体,与小威廉青梅竹马的女孩莫伦不住地回头张望。这时风笛声响起,莫伦挣脱母亲伸手摘下一朵小小的紫蓟花,跑到威廉的身边拉了拉他的衣襟,并把紫蓟花递给了他。哀怨的风笛声中,此前一直没有落泪的威廉,此刻的悲伤无法抑制,留下了滚烫的泪水。莫伦在风笛声中,坚定地望着威廉,这也预示着他们长大成人终将成为伴侣。这一段配乐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小威廉失去父亲的悲伤和他的坚强,尤其是小莫伦递花给威廉时凄美哀怨的风笛声,令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综上,音乐或与画面形成反差,或协调一致,都可以有效推动影片的叙事发展。具体采用哪种方式,则要看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导演的意图。服务于电影,是电影音乐存在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自身审美价值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魏潇潇.影视音乐的艺术魅力[J].电影文学,2009(20).

[2] 李巧伟.论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的音乐魅力[J].电影文学,2012(24).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5

设置问题情境,制造故事悬念

“问题情境”一词源于教育学理论,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②借鉴“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社教类电视节目在节目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制造故事悬念,增加节目的神秘感与趣味性,从而调动观众的求知欲与期待心理。

社教类电视节目往往在节目预告和导语中设置问题,节目将这些吊人胃口的问题作为引子,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娓娓道来。而观众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收看节目。因此,节目开始的问题至关重要,它能够吸引观众锁定节目。然而,观众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一旦问题被解决或长时间得不到解决,观众可能会失去耐心,转移目标。因此,节目可以将内容划分成若干单元,根据每个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提出问题,制造故事悬念。随着节目的逐渐进行,当一个单元的问题被解决后,主持人随即抛出下一单元的问题,从而引领观众以问题的方式进入到下一个节目单元。这样就保证了观众对节目长时间的关注,直到节目最终结束。节目结束时对下一期节目的预告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成功“俘获”观众的心,使观众继续关注下一期的节目。节目通过循环而不重复的问题情境使观众在未知与真相中来回穿梭,通过一个个故事悬念使观众在迷雾与猜想中探索。

巧用影视结构,制造故事高潮

所谓影视结构,是“影视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运用电影思维――主要是蒙太奇思维,对动作等诸种艺术元素进行的有机的组织和安排”。③影视结构通常包括戏剧式、散文式、心理式和小说式这四类。

戏剧式影视结构的巧用。“所谓戏剧式影视结构,又称传统式电影结构,是指按照戏剧冲突去结构影片,制造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它移植戏剧手法中的悬念、突变、巧合、分场分段。全剧看来整体有起伏,每场戏也有起伏,故事紧凑。”④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狮子家族》的节目就采用了这种叙述结构。故事设计了几组矛盾,这些矛盾扣人心弦,充满了突变、巧合与悬念,还时不时出现闪回、插叙的叙事手段。

散文式影视结构的巧用。“散文式影视结构是日常生活元素的聚合体,它让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去推动冲突的进程,摆脱戏剧式结构的要求,不以冲突去结构,不写冲突的过程,不集中几个大的场面去结构,一般都有一条情节的链环,从一人一事谈起,以造成中心事件的原因贯穿全片”。⑤散文式结构的叙事方式强调纪实性,自然真切,引人深思。例如,央视《人与自然》中一期名为《与狼为伴》的节目讲述了“狼人”肖恩的经历,节目旨在教育人们要遵循自然界规律,了解并尊重各类生物的生存法则。这种散文式的叙事结构虽然不像戏剧式结构那样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却立足于一人一事,以跟踪的形式记录下主人公历险的过程,人物遭遇的未知性与突发性同样能够制造出故事的高潮。

心理式影视结构的巧用。“心理式影视结构是指打破以现实事件顺序发展的逻辑,借鉴小说中依据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进行结构的方式。根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交叉去表现,追求叙述的主观性和心理性。根据人物的心境变化,用回忆倒叙的‘闪回’形式”。⑥例如,央视《我的健康我做主》中一期名为《不完整的女人》的节目,就通过这种影视结构讲述了一位遭遇乳腺癌切除手术的女性是如何成功走出心理阴影,重获新生的心路历程。节目通过患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路历程教育广大电视观众珍爱生命、珍惜亲人,也鼓励了一些有相似遭遇的人们能够像主人公一样成功走出心理阴霾。这种叙事手法因为真实复杂的人物心理而引人入胜,引领观众逐步进入故事高潮。

小说式影视结构的巧用。“小说式影视结构主要是指以叙事因素构成的较单纯的结构。它不以紧张的冲突去吸引观众,而是以对人物亲切、生动、细致的描写去渲染人物感情,激发观众的情绪,以刻画人物感情的细微变化为目的,通过人物感情的一个个场面的积累将剧情推向高潮”。⑦一些以人物为主题的社教类节目通常采用这种结构来叙述故事,节目更加关注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注重人物表情、举止等细节的刻画,从而满足观众的移情心理,使故事更加生动饱满。例如,央视《讲述》中有一期名为《留下眼睛守护你》的节目就以人物的感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患有肝硬化疾病的年轻母亲在离开人世前的一个心愿――把自己的眼角膜捐赠给别人。节目紧紧围绕主人公临终时的心愿展开,故事一波三折,催人泪下。

借用情景再现,丰富电视画面

“情景再现”多用于纪录片中,这种报道方式已经被非常广泛运用于电视媒体的报道中,许多电视节目纷纷效仿。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也顺应时代潮流,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故事背景或弥补缺失的素材。“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身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能够极大地丰富电视画面,增强节目的故事性与可视性。此外,“情景再现”还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现场素材的缺憾。例如,央视《探索与发现》中一期名为“红楼疑案”的节目就多次运用了情景再现的方式,使画面更加丰富、故事性更强。

“情景再现”建立在确有其事的基础之上,它所根据的事实都是当事者或者知情人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所报道的事情也是真实发生过的,而绝不是媒体对于一件客观事情的不客观的随性和忘情的演绎。媒体在运用“情景再现”这一手法时,虽然人物、环境都是模仿和导演摆布的,但反映的事实是真实的。{8}因此,只要情景再现的内容是真实的,这种方式就不会影响社教类节目的科学性与教育性。

擅用声音语言,营造故事氛围

擅用背景音乐营造情感氛围。恰当的背景音乐能够辅助节目的表述,激发观众的感性细胞,使观众在音乐的美感中深刻体会节目的深意。背景音乐还是一个煽情能手,它能通过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风格引发人们不同的情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舒缓优雅的音乐能使观众沉醉于江南水乡的诗意中,俏皮滑稽的音乐使观众游玩在轻松愉悦的乐园中,紧张恐怖的音乐又使观众仿佛行走于惊险刺激的峭壁间。以故事化叙事方式走红的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节目根据故事的内容、节奏以及情感选择适宜的背景音乐渲染故事氛围。例如,《留下眼睛守护你》这期节目就比较多地运用了煽情的音乐,使观众在凄美的音乐声中深刻体会到一个病危母亲疼爱儿子的感人故事,渲染了故事的悲伤氛围。

知性口播与个性解说营造故事氛围。节目主持人通常有以下几种主持形式:播报式、播讲式、串联式和主持式。前两种类型的主持人只是简单地播报节目,他们由于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而不能自由发表观点。“串联式主持人”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发表部分自己的观点,但是“自由空间”有限。只有“主持式主持人”才是符合严格定义的国际通行的节目主持人,他们直接策划,采编播一体,在规定的时间里报道事实,加以评论,进行分析。这类主持人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早期的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基本上是前两种形式的主持风格,他们只是单纯地播报和串联节目内容,很少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缺少个性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思想、有个性、擅点评的主持人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于是,社教类节目中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悄悄发生了变化。他们少了一份正襟危坐的呆板,多了一份平易亲和的灵动;淡化了循规蹈矩的播报,增加了独到深刻的点评;改革了传统的节目串联方式,创造了故事化的叙事口吻。总而言之,当代社教类节目的主持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不仅能够用抑扬顿挫的解说与点评发表观点,还可以借助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传达自己的立场与观点。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媒体面临着来自于网络等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同时还要与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竞争。此外,电视媒体内部也存在着众多竞争。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电视栏目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当代社教类电视节目叙事方式的运用是一种成功的探索,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契合了观众心理,因此深受欢迎。当然,节目的叙事方式远不止这几种,节目应该在分析观众心理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另外,社教类节目的创新不能仅仅止步于叙事方式的转变,还应在其他方面注意改革创新。(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注释:①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6

摘要优秀小说常常具有快慢、缓急、迂徐等错综变化的音乐美感。连词作为承接上下文、连接前后句和字词搭配的枢纽,对形成小说叙述节奏的音乐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连词为切入点,论述了《围城》叙述节奏的音乐美,以探究连词在小说文体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围城》 连词 节奏美 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从诞生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有“诗、乐、舞”一体之说,著名的宋词最早也是合乐的诗。音乐通过其物理属性的变化来形成一种高涨与低落、紧张与松弛、增强与减弱的特有节奏,它恰恰与文学作品中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节奏美并非是诗词散文的专利,小说也有其节奏美,甚至可以说,小说的语言组织为节奏美的获得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素以声色不动的平淡之美而著称,然而在其声色不动的平淡叙述下同样潜藏着起伏跌宕的音乐美。所不同的是:音乐的音乐之美是凭借音节、音阶、旋律、节奏来表现;小说的音乐之美是通过叙述的节奏、情感的起伏、词语的搭配、长短句的错落来展现的。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连词,使语言流畅连贯、感情起伏跌宕、叙述从容不迫,从而构成《围城》叙述节奏中独特的音乐美。

小说叙述者在说故事时,或者把自己个性化的词语、句式和主观性评价与议论融进叙述语言,或者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介入来融进叙述语言,从而产生审美功能较强的夹叙夹议和夹叙夹喻的个性化叙述节奏。对于这些表现手法,钱钟书先生的做法是:采用不紧不慢的口气叙述,使《围城》呈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充满浅言高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兼以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简直就和音乐乐理中主旋律与大小和弦相融形成的浑厚和谐的音乐美相类似,平稳、均衡,例如:

曹元朗料想方鸿渐认识的德文跟自己差不多,并且是中国文学系学生,更不会高明――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这是一段主观性评价,“并且”、“更”一顿一起,层层递进,加以变化性重复和顶真的修辞手法――“A瞧不起B,B瞧不起C”,这和音乐中的变奏有很大类似性。在音乐中,变奏简单来说就是变化的重复,它是巩固音乐主题,深化音乐形象,统一歌曲内容和构成曲式平衡完整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变奏在保留一些音乐要素的同时又对另一些要素做出改变,从而赋予乐曲统一与变化的结合,并多次重复。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重复手法,使那些最有特性而最能再现音乐思想感情的乐曲多次地出现,就可以加深人们对音乐形象的记忆,从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更深刻。这里,钱钟书先生运用反复也是为了使读者加深印象,造成回旋曲折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体会一种鲜明而平衡的节奏带来的流畅之美。又如:

“斜川的将略跟一般儒将相去无几,而他的诗即使不是儒将作的,也算得好了。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这对于士兵,倒未始非福。他作军事参赞,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

“即使”、“也”表示假设性让步,在此是为了说明斜川优秀的诗才,是对斜川的褒奖,这样真切的赞赏在《围城》中是较为少见的,其中暗含了钱钟书先生的鉴赏标准。“所以”、“倒”、“因此”几个连词构成的是其“文能穷人”的感慨,体现的是钱钟书先生融进叙述语言的一种主观化评价和议论。

有时钱钟书先生还通过看似不加褒贬的浅言高论来揭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如:

“周太太并不知道鸿渐认识唐小姐,她因为“芝麻酥糖”那现成名词,说“酥”顺口带说了“糖”;信口胡扯,而偏能一语道破,天下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都是这样的。”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是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第一段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所谓的预言家和“神算”,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表原因,“而”从一般的日常生活个例引发到社会规律,这既是一种主观性评价,又是社会现状的揭示。第二段中“或者”表并列,与“因为”相结合说明钱钟书考虑之周全,“尽管”是表让步,看似一本正经地说教,实则强烈讽刺了这些靠死人吃饭的所谓“作家”。从音乐乐理上来看,这两段都呈现出同一个特点,即表面上的平淡,深层下的浑融,从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审美空间,而这种具有差异的融合,也就是一种音乐圆融之美。

在《围城》中,体现得更多的则是一种批判讽刺的意味,有时叙述表面看似客观未曾褒贬,但读者仍能体味出隐藏在叙述表层语义后的深层批评、讽刺的意味。例如:

“用人上了菜,大家抢坐。主人说,圆桌子坐位不分上下,可是乱不得。又劝大家多吃菜,因为没有几个菜。客人当然说,菜太丰了,就只几个人,怕吃不下许多。”

这一段真是绝妙!钱钟书仅用几笔最简省的笔墨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幽默滑稽的众生相。先用一个动词“抢”定了基调,表明这些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看似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实质上所包藏的市侩特性;再用一系列连词“可是”、“又”、“因为”、“当然”、“就”,将中国人饭桌上主客之间的虚伪与客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些连词犹如音乐中的加强号,虽然从整体来看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却能在关键几处主导整首乐曲的变化趋势和感情脉络;而从乐曲层次变化上来看,这种运用连词的手法又类似于音乐中的变奏,主题本身比较单纯,但后面将这一单纯主题一次一次地改变几个音符,又一次一次地重复演奏,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性格侧面,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果敢有力,有的诙谐快活,有的气势磅礴,使我们欣赏者在一边听出它们新的个性的同时,一边又能捕捉到这些变奏曲与主题的联系。

在《围城》小说中,钱钟书先生还比较多地运用连词与比喻结合,使节奏这一直观、强烈、具有深入表现力的文体因素焕发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成为其个性表现的重要途径,以体现节奏之美,这又有几种情况:

1 夹叙夹喻

有时钱钟书先生不加议论,而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用比喻句式来承载其个性化叙述,如:

“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此例中的“只”、“或者”、“至多”三个连词层层深入,叙述语气并不急促,古今中外天马行空的喻体层见叠出,表达出鸿渐不想吻又不得不吻的矛盾之下一种无奈选择,夹叙夹喻的叙述中最终归结于“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2 表里映衬

“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以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这里,作者抓住连词在语言中的特征,通过比喻介入,以一种钱式玩世不恭的语气将鸿渐的软弱延宕、自作聪明而又无奈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同样蕴涵了和谐的基因,即表面的看似平淡,只不过这里的平淡是通过比喻的介入将其化开,让人不容易体会到其内在心理的沉重和无奈,而这份沉重和无奈就是表面的平静之下蕴藏着波涛起伏般的跌宕之由来,这样的表里相衬同样形成了《围城》叙述语言音乐般的和谐美。

3 比喻贴切

“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由于赵辛媚始终将方鸿渐视为自己的情敌,因而处处嘲弄、事事刁难。在这种情况下,苏小姐一方面加深了对赵辛媚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希望赵辛嵋和方鸿渐这两个男人为自己争斗,以满足她的虚荣心。于是,苏小姐就刻意对方鸿渐表现出亲密的态度,来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此时的方鸿渐己无意于苏小姐而倾慕于唐晓芙了,所以有意识地回避她的亲热。赵辛媚、苏小姐因不了解个中内情而误解,因而当方鸿渐辞行时,苏小姐似乎内心若有所失,于是“特送他到走廊里”。作者用“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来刻画苏小姐此时的心境,真是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大冷天出门前烤烤手,这是人们生活中的惯常动作,在这里,作者围绕苏家聚会,方鸿渐、赵辛媚与苏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运用连词“因为”表原因,以“暖手”这一行动来表现苏小姐内心的失落,精雕细琢地构拟出这一比喻,并结合作品独特的意境,深入浅出地刻画出苏小姐此时的内心世界,达到与读者的共鸣。这种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起伏的比喻,从音乐乐理上看,构成了起伏跌宕的旋律美和乐曲的错落之美,节奏鲜明而和谐。

4 寓情于事

“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

在这一比喻中,作者力图刻画方鸿渐回国后的一番情感变化。在出国留学的几年中,方鸿渐几经周折、历经坎坷,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本想回国成就一番事业,报效祖国。然而,一踏上祖国大地,面对破败不堪、积贫积弱的祖国,方鸿渐显得极度失落和无奈,一腔热血顿时化为乌有。作者为了极力刻画方鸿渐此时的心理变化,运用连词“好像”将方鸿渐的一腔报国热情比喻成“地面的水”,腐败的社会现实将它“蒸发”,但最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在这里,作者将连词与比喻结合,寓情于事,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既满足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又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用连词“好像”、“又”与比喻结合,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语音效果来看,加强了语势,形成了回旋的音律,结尾用“望着”、“说着”,不仅增加了语言的想象力,而且增强了语音的声律美,产生了音乐旋律回环萦绕的表达效果。

总之,将个性化的词语、句式与主观性评价议论融进个性化叙述中,个性化叙述与比喻表里映衬、与批判性的讽刺结合等等,凡此种种统一在钱氏微讽的冷峻语言风格之中,折射出钱先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形式与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小说《围城》叙述语言音乐般的节奏美。

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音乐中鲜明的节奏,动人的旋律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叙述语言感情的起伏跌宕,语气的抑扬顿挫,结构的起承转合。在小说《围城》中则具体体现为:音乐节奏的流畅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和错落之美。《围城》里很多段落章节中的每句话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品读的。

雷・韦勒克和奥・沃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套声音的系统,因此,是一种特定语言声音系统中的选择。”汉语词语多种组合的功能,给作家重建语言秩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同玩具万花筒一样,文学语言的千变万化也是通过不同的词语组合完成的。钱钟书先生利用连词的不同功能,构成《围城》小说语言节奏的音乐美感,使连词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并列、顺承、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这些关系或提顿、或逆转、或顺势、或层递,在叙述中形成不同的节奏,给语言增添了鲜明的“钱氏”个性色彩。因此,文学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带着音乐的思维去品位和感悟的。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由连词这个五线谱串起来的优美乐章,这部乐章中有变奏,有反复,有回旋,有平衡,让我们在凝思静读时不断体味着音乐美感,在体味中,人们不仅品尝到《围城》叙述节奏的音乐美,同时也深深感悟到钱钟书先生驾驭语言的高超才能和连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围城〉语言节奏的美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编号:08WX20。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作者简介: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7

如何创新学校会议的内容与形式,让传统的乏善可陈的“一言堂”式会议散发出生动活泼的人文气息,是我们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一直思考并致力研究、解决的课题。于是,校园微电影,这种带有浓郁致远文化气息的叙事方式诞生了……

一、影像魅力缘起春天

在这个读图时代,影像的魅力远不止于娱乐和记录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影像更让我们正视教育现象,反思教育过程,放大教育细节,促使我们思考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在现代学校管理过程中,影像记录着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和教育教学的状态,表达着我们内心丰富的世界。而校园微电影作为影像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正改变着现代教育者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沟通方式。它通过运用影像叙述教育故事,表达教育思想,传递教育正能量。

2012年2月6日上午10时,南京致远外国语小学全体教师齐聚在多媒体教室凝听由校长主持的新学期“第一课”。待老师们坐定,会议室内灯光渐渐暗了下来,宽大的屏幕上开始播放一部视频作品,大家屏息凝视。微电影《从春天出发》画面极具冲击力,文字则更具震撼力,它向观者讲述了一只40岁的鹰的蜕变:传说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当它到了40岁,就要重新面对一次生死选择。它必须历经痛苦――拔去老化僵硬的羽毛,磨去早已不再尖锐的鹰爪和鹰喙,栖身悬崖绝壁等待涅。生动的画面,浅显的文字,渗透着教育启示,让会场内的每一个人内心都充斥着感动与激情。对学校新学期工作的思考、核心价值的定位、文化战略的构建、对教育教学的要求等都一一融入了这部精美的微电影中,它激发了全体教师真情育人的信念与追求。

微电影《从春天出发》,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学校立即形成一股潮流。无论是个人汇报,还是年级组总结,无论是教研活动,还是班队会议,都能看到主题微电影这种新的表达方式。

二、影像叙事渐成风尚

教育教学工作只有通过教师才能得到具体实施,广大教师的感受理应得到学校管理层的高度尊重。微电影的叙事方式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创新,凸显时代特征,突出主体地位。一个简单的故事提纲,一部普通的单反相机,一群志同道合的追梦人,组合到一起,就是一段励志故事,一部校园微电影。这种校园叙事方式让人人参与其中,人人有责任,人人有角色;这种校园叙事方式新颖又极具创意,简单而又源于草根,特别适合新时代师生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切实唤起了广大教师的工作激情,也充分展示了她们的聪明才智,成就了教育者的幸福人生。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思想重构。美术老师项杰的个人总结是微动画――《我的苦乐生活》。有趣的画面,轻松的音乐,幽默的文字,成为校园微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制作过程中,老师们时而歌唱,时而舞蹈,时而叙述,时而游戏,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重温自己的故事,进入电影中的自我角色。项杰老师这样感叹:“每一次创作,每一次拍摄,每一次思考,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体力的负重,一次思想的重构。”

每一部视频,都是一次心灵旅程。这样的微电影有很多。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微电影《风景这边独好》道尽她们教育教学的精彩人生!四年级数学备课组的《小曹说事儿》,演绎了致远数学教研的生动故事,亦庄亦谐,又充满哲思!六年级英语备课组的《小周读报之今日有约》以读报的形式,呈现了一群魅力四射的英语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整个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所有参与成员一起进入“创作情境”,服装、道具、场景、灯光、动画、配音、音乐、后期制作,一样也不可或缺。每个参与者都精益求精,或是在意犹未尽地修改剧本,或是在积极寻找创作素材,或是在忙碌纷繁的工作之余成为剧中人……所有人沉浸在绘声绘色的表演中,享受着表演带来的乐趣。

三、影像力量成就致远

著名国际顾问迈克尔・多伊尔在《开会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互动开会法”,在他眼里,成功的会议都拥有一些共性:具有共同的“内容注意点”和“过程注意点”;与会者角色分配明确、责任清楚……这种“互动开会法”不仅有益于提高会议的有效性,同时,也为与会者提供了一次分享各自人生经验与感悟的平台。这,是一种创新。创新,改变我们的生活;思考,强大内心的动力;影像,拓宽前行的道路。校园微电影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影响并冲击着致远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并使他们自觉地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带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教育的品质。

2012年9月,我们参与申报了“南京市青奥现代化示范学校”,我们在校长陈述环节进行了大胆尝试,改成用校园微电影来呈现,视频分别从“宁静致远,我们的精神内核”,“生态致远,我们的文化愿景”,“笃学致远,我们的成长方式”,“善创致远,我们的教育路径”,“智慧致远,我们的专业诉求”,“润泽致远,我们的德育理想”,“活力致远,我们的阳光锻炼系统”,“数字致远,我们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文化致远,我们的教育使命”,“开放致远,我们的国际情怀”等十个段落,阐明了学校是一所融国际教育优秀品质与传统优秀文化为一体、具有深刻内涵优势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微电影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我校以高质量高分申报成功,光荣成为“南京市青奥现代化示范学校”。

小学音乐教育叙事篇8

关键词:电影音乐; 叙事功能; 以《迷墙》为例

    电影是视听艺术,其画面与声音始终都是众多电影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存在的声音之一,其地位不容小觑,但至今学者们对电影音乐的功能界定还都表述不一,戈伯曼将电影音乐理解为“听不见的旋律”。A.柯普兰提出了电影音乐配合银幕的五个基本方面,大量的文献从历史与理论的角度对电影音乐做出了角度各异但却深入其里的解读,这些前人的成果为我们今日认识、研究电影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但笔者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后发现,有关电影音乐功能在特定影片中发挥作用的详尽分析还相当稀缺,相当一部分有关文献多采取简短的说明性表述方式,并始终以探究理论和历史为目的。这说明电影音乐的研究成果更加集中于抽象理论、观念的获取,而从抽象到具体的验证与应用还尚待推进。因此,笔者就在前人对电影音乐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选取电影音乐叙事功能这一角度,以具体的电影作品《迷墙》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力求对其中的音乐叙事功能做出较为深入的解读与探究。

1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与《迷墙》

1.1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

伯嫚将其定位为“听不见的旋律”后,根据这一概念,不少研究电影音乐的学者都将电影音乐视为以一种听觉形式服务于电影叙事的电影元素之一,由此也引发了有关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众多深度解读与延伸。早在1949年,A.柯普兰就曾提出了电影音乐配合银幕的五个基本方面:(1)营造令人信服的时间与地点的氛围;(2)预示人物未表达的情感或心理状态;(3)作为一种模糊的背景补充行动的不足;(4)为剪辑提供一种连续的意义;(5)强化场景的戏剧性效果,并最终以情感来使该场景臻于圆满。这五个基本方面实际上就是对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细分。而随着时代的前进,电影的千变万化使得对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述说有了新的面貌,如彼得·拉森所著的《电影音乐》一书中,提出了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体现在强调电影中“时间和空间”、“事件”、“”以及“叙述者”这些元素。在笔者查阅的众多学术论文中,电影的这一功能常常被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①对表达主题的深化及内容的概括;②对故事环境及景物的描绘;③对刻画剧中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④对内心世界的渲染及情感的表达;⑤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在具体研究中,由于研究文本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笔者在对电影音乐叙事功能的研究过程中,就先根据前人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后,结合将要具体分析的影片案例对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做出了如下划分:功能一、交代时空背景;功能二、刻画人物;功能三、构建故事情节;功能四、渲染气氛;功能五、揭示或强调主题。

1.2 案例介绍——《迷墙》

《迷墙》是根据平克·弗洛伊德乐队录制于1979年的同名音乐专辑拍摄的电影。电影由导演阿伦·帕克拍摄于1982年,编剧是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成员罗杰·沃特斯。影片讲述了一个叫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明星的成长历程,由于在他年幼时父亲因参加二战而被夺取生命,他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缺少父亲的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机制的死板僵化等原因使得这个男孩慢慢变得消沉,且逐渐走上了吸毒的不归路,最终陷入疯狂的精神状态。这部作品不仅在故事上讲述了一个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摇滚明星的曲折历程,还将音乐贯穿于始终,以至于此片被人们称为是MTV式的电影。影片曾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的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歌曲奖,可见电影音乐在此片中的运用得到了该领域的权威认可,是相当震撼与成功的。因此笔者认为以《迷墙》为例,来探析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具有一定典型意义。此外,将《迷墙》作为分析的案例,也有利于此后的电影制作者在运用电影音乐叙事功能时可以从这一成功案例中获取灵感,本文内容即可作为参考与借鉴之用。

2 电影音乐叙事功能探析——以《迷墙》为例

2.1 交代时空背景

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在交代时空背景这一作用上常常体现在电影的开头,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可被观众感知的叙事时空环境,以便展开故事情节。在《迷墙》中,这一功能的体现也是如此,通过音乐的内涵来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在影片开头,摄影机低角度拍摄旅馆的走廊,此时的背景音乐是舒缓的女生歌唱,音色类似于从电视或留声机里传来的一般,旋律是20世纪70、80年代较为流行的风格。从之后的画面内容观众可以得知,这段音乐的确来自于主人公观看的电视,属于是故事内部的音乐。音乐中的风格特点交代了主人公所处年代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音乐歌词所用语言可以得出是发生在英国。可见音乐在此的叙事功能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空背景,观众在之后可以推算出主人公其实是二战尾声时出生的,这与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反战主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故事继续下去的大前提。

2.2 刻画人物

2.2.1   标记人物关系

影片进行到17分钟时,小男孩平克·弗洛伊德放学回家,走到母亲的房间里偷偷翻看柜子里的东西。这时与情节配合的音乐《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2》旋律与在影片开始第2分钟时播放的音乐《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1》旋律大体相同,但那一片段的画面内容却是在讲述一位二战战士正在为即将面临的战斗做准备—擦拭手枪并上子弹。那么这两段相近的旋律在此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在小男孩场景中的音乐歌词中显示“爸爸漂洋过海,留下的只有一段回忆,一张家庭相册里的快照。爸爸,你还有什么给我?总共,那只是墙上的一块砖,总共那只是墙上的一块砖。”可见,电影中的音乐已经透露的片头那个二战战士就是现在这个小男孩的父亲。接下来的画面内容中小男孩穿上父亲的战服,在镜中出现了他与父亲的影像,这更印证了两人的父子关系。在此,电影音乐的叙事功能体现在利用相似的旋律以及直白的歌词内容 对人物关系进行标记,从而给观众提示。

2.2.2   刻画人物情绪

在电影作曲家谈到他们自己的实践时,他们常常指出,音乐不仅仅强调了已经在影像和对话中呈现出的结构和含义,而且也附加上了含义,特别是音乐准许观众接近人物的主观感觉。”正如彼得·拉森所说,电影音乐在作品中拥有让观众直接体认故事人物感情世界的叙事功能,观众可以通过对电影音乐旋律、音色、节奏等特征的感知,获得对其中人物的性格与情绪的感性认识。在影片进行到第66分钟时,主人公平克·弗洛伊德昏迷在房间里,电影音乐是沉重的管弦乐作为配乐的歌曲,歌词内容“没有伤痛,你步步后退,遥远地平线上轮船袅袅升烟,你只是在浪里穿越。你嘴唇轻动,我却听不见你的语言。孩提时我用眼角飞快地一瞥,转身去看,它已走远,如今我无法与它有关。孩子成熟了,梦想逝去了,我的感觉麻木了。”哀沉的旋律与演唱者犹豫的唱腔结合,加之画面中主人公昏迷不醒的景象,给人一种极度迷惘、失落的感觉,这些正是在诉说着主人公此刻绝望、麻木的心理活动,听到音乐的观众仿佛能和主人公有等价联觉的反应,不自觉地进入了主人公的情绪世界。

2.3 构建故事情节

2.3.1   暗示情节

电影音乐暗示情节是比较常见的叙事功能之一,其通过旋律、音色、节奏的特殊处理与画面相映衬最终达到暗示即将发生的故事情节的目的。例如《迷墙》一开始,平克·弗洛伊德的父亲在擦拭枪支时,画面配合着慢节奏的鼓声与低沉的人声合唱,给观众一种此人将要做一件不平凡的事的心理预期。而接下来的电影画面恰恰印证了这个预期就是参加战争。可见。故事的情节发展趋势早已在音乐中被潜移默化地转达给观众。

2.3.2   控制节奏

任何类型的音乐都是有节奏可循的,特别的音乐节奏加诸画面内容将给情节的描述带来新的含义,或者是更加强调了情节的意义。影片进行到第24分钟时,情节内容是想要讲述主人公平克·弗洛伊德曾遭受呆板僵化的教育残害,画面中学生们一个个没有生气地走在一个工厂操作平台上,最终变成了标准化的产品,没有个性可言。此段情节被配以节奏性很强的音乐,画面中学生的运动与音乐节奏相配合,更显得这些孩子被迫按照施教者的拍子行事,行动也更显得呆板化、统一化。电影音乐在这里控制了情节内容的节奏,为故事情节意义的建立赋予了更容易被感知的“音乐细胞”。

2.3.3    渲染气氛

渲染气氛一般是运用声画统一的原则,为画面配上气氛、情绪与之相同的音乐,是画面所展示的气氛得以强调,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在《迷墙》第40分钟,画面表现年轻一代迷乱的生活,充斥着性的冲动。在这里,背景音乐与画面情绪达成统一,快节奏的音乐与时尚的旋律使画面中的行为更显出位与放纵,欲望四溢的气氛被音乐烘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2.3.4 强调主题

电影是利用视听语言诉说某个主题的艺术作品,人们往往更加专注于画面对主题的揭示,却忽略了电影音乐对电影主题的作用。电影音乐在对主题的强调上有着突出的作用。它是通过旋律、歌词等元素的相互配合完成这一功能的。如《迷墙》中第19分,白鸽飞上天空后演化成老鹰,其后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战中对人们生活的摧残。此时,电影音乐的旋律是哀伤的,弦乐的特殊音色更平添了几分凄凉,加之人声合唱的苦涩内蕴,已经从听觉上让画面想揭示的反战主题得到了深化。再观此段音乐的歌词:“你可曾看见惊惶的人们?你可曾听见炸弹的轰隆?你可曾想过当伟大新世界的豪言在湛蓝的天空下展开,为何我们必须寻求庇护? 你可曾看见惊惶的人们?你可曾听见炸弹的轰隆?火焰早已远离,痛楚仍徘徊不去。再见,蓝天。再见,蓝天。”歌词是让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联想,是对人们对战争思考的质问,听懂歌词的人会不禁将画面的内容与战争的残酷再次结合,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战争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巨大伤害,影片的主题又一次被强调出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