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8篇

时间:2023-07-30 08:52:14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1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轻松幽默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减弱教学难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轻松、欢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相关语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抗日战争的电影或教育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在观看电影或教育片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另外,学生在观看电影或教育片期间,又能够提高其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主动的学习相关语文知识,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教师在讲解新的课程内容前,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对将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同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等方法找寻同文章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语文知识点,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期间,又能够丰富视野,充实知识储备,为将来的成长夯实基础,一举两得。例如:教师在讲解《日月潭》课文前,就可以组织学生分别预习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发生过的故事等,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三、增强学生的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感悟本领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部分词语内容十分抽象,教师很难表述清楚,学生理解十分困难,从而导致无法准确把握知识内涵,降低了教学质量及效率。对于此类问题,老师就可以由实践活动出发,组织、带领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理解相关语文知识,把抽象的词语含义转变成具象的事物,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不但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乌鸦喝水》课文时,课文中有一词“渐渐”,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模仿课文中乌鸦的做法,在瓶子中放置石子,从而体会水“渐渐”上升的含义,加深理解。同时,基于此层面上,了解文章中瓶子水上升的原理。再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飞夺泸定桥》时,就可以让学生计算红四团任务完成的时间,“经过两个早晨”,则时间最多为24h,而在此期间红四团的英雄们需要前进240km,在敌人增援抵达前占领泸定桥。利用这样的计算,同学们就很容易感受到红四团英雄们的任务困难,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增加爱国情怀。

四、创建灵活的教学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好奇心较强、活泼好动,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应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创建欢快、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壁虎借尾巴》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制作一些小动物的面具,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法表演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另外,当表演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针对自身的表演进行交流,为课文设定不同的结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再例如:教师在讲解《月光曲》的课文时,其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感受到热爱音乐的兄妹情感后,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故事。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为学生播放《月光曲》的录音,让学生从动听的音乐中感受课文中贝多芬的情感,体会作者对劳动人们深深的同情。同时,在聆听音乐期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把握文章重点。

再例如:小学课文中还有一些歌曲类的课文,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演唱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对音乐产生喜爱,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为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2

【关键词】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 模式

1 前言

课程设计模式是指教师为了完成预定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理论指导,因此课程设计基本靠教师个人教学实践总结,而个人教学经验由于个体特性强又无法推广,课程设计经验不系统,缺乏理论指导的局面亟需改变,对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课程设计的统一的课程设计模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2 目标模式课程设计

目标模式一般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变化的预期而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依此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该模式的课程设计最早源于教育家博比特的课“课堂活动分析”理念,而被系统化成理论则是由教育家泰勒完成,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应该遵循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再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最后反思教学效果的顺序。随后教育家塔巴进一步把目标模式发展为塔巴模式,塔巴模式将目标模式的四个步骤具体化为八个阶段:了解学情需求,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依据内容设置活动,组织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塔巴模式将原则的泰勒模式变得更有操作性。而学者惠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课程设计模式,他认为教学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强调了教学反馈对原有课程设计的调整和完善。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目标模式的思路进行课程设计。第一,首先明确该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学情,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教学目标设置不可笼统为抽象的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而是要每一个维度目标有测量标准,例如能力目标可通过是否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具体认识多少汉字等可操作观测的目标。第三,目标之间有内在联系。设置教学目标可以按照从近期到远期,从简单到复杂,从思想到行为目标等循序渐进地逐步完成。第四,目标的价值引导原则。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设计上,需要引导学生从非理性、肤浅、表面、片面的感性认识,向辩证、理性、有逻辑的认识引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价值的引导。

3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4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5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模式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情境分析。首选设计好带有若干能获取学情信息某一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情境,通过分析情况明确基本学情,如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方式。第二,依据基本学情来设置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建立学程。第四,对学生的情境分析运用目标知识进行引导,完善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第五,最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3

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甚至连课后一些供理解课文内容之用的思考题也让学生抄抄解答。 这种陈旧的作业设计和练习,虽然在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针对以上情况,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

一、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在作业的形式上下工夫,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3、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语文作业设计的几个类型

经过教学实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一)阅读与写作

1、模仿写作。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2、联想写作。要求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滥竽充数》结尾写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逃走,像这种滥竽充数的人逃跑后又会怎样呢?这就给小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二)课外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 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三)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我经常设计做做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

(四)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教师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再现情境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实际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五)进行表演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4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针对性;灵活性;简洁性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过多偏重书本内容,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作业设计。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

(2)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电子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丰富、多样,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

(1)描一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让学生把燕子的外形及它们在电线杆上休息的形态画出来,感受这种小动物的可爱。

(2)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以用目标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自由练习”型。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这样,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四、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简洁性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改革 素养 理念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08

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教师为了延续课堂教学内容的手段,除了巩固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之外,还能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丰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知识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很多语文老师认为作业只是单纯的完成在课堂上未完成的任务,对“作业”的理解过于狭窄,倘若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结束之后,还需要在课下进行枯燥无味的重复式训练,渐渐地,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作业的内容必须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倡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敢于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因为旧形式已然不适合快速变革的课程教育。

一、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

(一)量多

为了追求所谓的“题海战术”效果,即在高压强度下学生对知识重复记忆,教师通常会布置超出课程标准中小学语文所规定的作业量。学生为了“赶”作业,没有自由时间的同时,也会失去课外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只会照本宣科,纸上谈兵。

(二)质低

传统教学形式下,小学语文作业存在以下几个现象:1.模式相近的作业形式。抄写生字生词几遍、造句若干、填词填句若干等等,这些都是小学语文作业的基本形式,这些作业布置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词句记忆,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的目的并没有达到。2.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作业的布置也应该适当地分清层次,但是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即不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统一完成相同的作业内容。这样一来,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内容之后不能有效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很难在高强度的作业中得到有效的锻炼。3.作业内容单一。由于市面上存在多种形式、质量不一的练习题册,很多的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会让学生完成题册上的内容,无论习题册的质量如何,其中的题目必然有难有易,并且不符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4.应试教育色彩浓厚。大部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目的性的按照考试内容进行设置,因为他们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水平。

根据以上的作业布置的现象,笔者曾做过简单的调查,调查的内容还是学生们对现在作业布置的看法和意见,可惜的是,学生们已经习惯当前语文作业的类型,反而对笔者提出的要给学生们布置的课外实践作业、故事接龙等这类思维发散型的作业表示不理解,并且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态度,学生们长时间进行传统语文作业的训练,已经很难接受和实践相关的训练了。

二、优化小学语文作业涉及的策略

笔者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存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措施:

(一)减少作业量

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希望老师布置过多的、超过他们负担的作业量,大部分学生会在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之后产生抵触情绪,作业完成的效果也是敷衍了事。尤其是小学高年纪的孩子,处于青春期,会产生叛逆的心理,也会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就会进行想方设法地不写作业或者抄袭作业。因此要想让学生们对作业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就需要教师将作业量减少,适当适量布置,当然了,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时间,需和其他学科的时间相互协调,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教师还可以针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采取相应地减少作业量的措施,让学生们不会因为作业的量而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二)提高作业的质量

首先,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作业形式。孩子们处在身心发展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能够产生新鲜感,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语文学科教学是一个枯燥且总是重复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设置方面让孩子们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将作业设置的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在学到《小狮子》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短的和狮子有关的剧本,让学生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角色练习一下,下节课请同学上讲台来表演这个剧本。通过这个简短的剧本,学生们抽象的理解了小狮子的生活状态,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去。当然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进行多学科的相互融合。同时,也可以依照孩子们好动的天性组织孩子们在课下进行合作学习的作业,这样既符合了儿童心理学的特点,又发散了孩子们的思维。

其次,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将作业的层次划分开来。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不是针对某一部分学生,而是针对全体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是教师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将作业进行分类,例如,甲类和乙类,甲类的作业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乙类的作业是二者分层的关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或者不做,这类题目偏重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选择完成第二类题型,这样作业分层的目的就达到了。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同样也是和学生们一样的学习参与者。语文教师是最能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为了让孩子们不做多余的无用功,教师可以参与到作业设计当中来。习题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普遍性来设计发行的,却没有针对某一类学生,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属性来给孩子们设计合理的作业。当然了,有的教师会专门布置和考试大纲上相同的知识点来布置作业,这样的做法笔者认为确实有必要,但是,教师不能仅仅只按照大纲上的要求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这样的话孩子们课外词汇量的积累就会得不到有效锻炼,综合素质也就得不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8(A)―0024―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更应注重“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新课改强调,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开放性、创新性、趣味性、发展性和人文性。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课外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喜欢动手操作,更喜欢把自己的特长表现给别人看。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入手来设计课外作业,形式有:

1. 问。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后可给学生布置向家长、朋友等多方询问的作业,给他们补充课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家问家长世界地理的有关知识。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2. 做。有些课文学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操作,这样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演。有的课文文体优美,适合朗读,可让学生回家把自己充满感情的朗读表演给家人看。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自编话剧,在班队活动课中表演给全班学生看。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他们很乐意去做。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作业

新课改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设计作业。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或者有趣味的作业。这样,一方面使这些“后进生”易学、乐学;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适当提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不仅使这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还解决了他们“吃不饱”的问题。

三、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来设计课外作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为此,可以设计以下几种作业形式:

1. 听。这类作业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说话来培养他们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快捷的思维判断能力。如,学了课文《巨人的花园》后,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听家长讲另外的童话故事或者听广播里的童话故事。

2. 说。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说给家人、邻居听。如,学了课文《五彩池》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当一回义务导游,用优美、风趣的语言,向周围的人们介绍五彩池的美景或者把课外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全班学生听。

3. 读。教师要每天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做这类作业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词汇,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也可以自由阅读报刊,还可以阅读名家名篇,摘录优美词句。

4. 写。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写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者写写故事的结尾。如,学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未来将会出现的新奇事物。

四、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来设计课外作业

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布置课外作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作业形式有:

1. 收集性作业。时代在不断前进,信息在不断增多,如果学生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甚至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可布置一些收集信息之类的作业,让学生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对信息进行反馈、交流。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设计方案

口语交际构建要素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运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活动;逻辑思维能力则注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谈吐能力讲究言谈举止;语音能力要求语音标准、语速舒缓得当。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学生的母语基础,培养学生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口语交际课程的价值功能。本文将简单介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构建要素,分析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并从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融合写作教学法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探索口语交际目标设定方案。

一、口语交际构建要素

口语交际由四要素构成,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叫作语言组织能力,其基本含义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描述某一事物或者与人交谈;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在与人交流时应具备敏捷的思维与反应,一旦大脑产生能动反映或者对别人的语言做出内隐的符号性反应会立即用语言进行描述;谈吐能力主要是指说话时的措辞和风度,举止应端庄,用词须得当,态度应和善;语音能力要求交流时吐字应清晰,发音须准确,而且要处理好语速。

二、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

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以口语交际为前提,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巩固学生的母语基础,让学生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学会控制自身的语速、语调和声度,逐步形成温文尔雅的态度和举止。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有四大基本功能,分别是认知功能、发展功能、交往功能和价值功能。认知功能是指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属于一种认知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掌握标准的母语发音和语法规则,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在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学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发展功能是指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然是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认知过程不能包括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不是实现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最佳方案,可以说发展过程是比认知过程更为根本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逻辑思维能力,控制语速、声调和音色,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交往功能是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的主要功能,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以交际活动为载体,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平等,提倡自由、和谐、民主,互相理解的人际交往关系,强调平等交往、互动、协作以及合作成果的共享。价值功能也称作价值论或者价值说。这种功能被赋予了哲学的内涵,主张开始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时应该引导学生追寻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并努力实现价值目标。在这种教学理论的引导下,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逐步形成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和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发展。而且,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逐渐呈现出多质、全面与综合的特征。

三、口语交际目标设定方案

(一)创建口语情景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让学生从视觉领域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看图发现》这种关于口语交际活动的话题,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为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图画,让学生看图讲故事,像《离群的小鸡》《谁起得早》《师生情》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口语应用能力。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展开口语交际活动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合作意识,享受口语交际活动的快乐。例如在让学生讲《谁起得早》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图画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小鸭子、鸭妈妈、牵牛花、公鸡、小花猫等不同的角色。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等待学生分组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再次为学生做了更为全面的总结,告诉学生在进行口语交际时应学会控制语速和语感,把握好礼貌、谦虚和高兴的语气。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实现听话教学与说话教学的过渡,培养学生的语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活跃的口语交际课堂气氛,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交谈见解的重要因素,学生可以在愉悦、乐观、积极向上的交际环境下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良好的感知能力和交往能力。

(二)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

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具有多质、全面与综合的特征,教师应该根据这三大特征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交际课程话题以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发挥口语交际活动的作用,辅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合作交流小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例如“天安门为什么是选用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鸟为什么会飞”“鱼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等,或者为学生组织辩论赛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开卷是否有益”“小学生应该带手机吗?”等有探索价值的话题。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实现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的基本目标。在开展“鸟为什么会飞”这个话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知识,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如可先让学生分组折叠纸飞机,并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轨迹,然后告诉学生小鸟的飞行原理和飞机相似,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鸟为什么会飞”,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后再由教师为学生总结答案,告诉学生鸟是双重呼吸的动物,在飞行的时候会消耗很多能量,身体的收缩和舒张能够帮助小鸟扇动自己的翅膀。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调查分析法来完成口语交际课程作业,例如在探索天安门为什么是选用红色的墙壁和黄色的琉璃瓦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总结小组的分析结果,再利用网络资源、从建筑学的角度来收集资料,最后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结果。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列举各种有探讨价值的猜测,例如在探索“香山宾馆这座建筑为什么要大面积选用白色”时,教师可以用课件为学生总结不同的答案,在秋天时,香山以灿烂的红叶闻名中外,白色的建筑掩映在红叶中,色彩美感鲜明;在春天和夏天时,白色的香山宾馆处于绿色的林海之间,更加清静幽雅;北京的冬天白雪皑皑,白色的香山宾馆融入雪景中则是那么的相得益彰。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教育质量。另外,教师可以针对这个话题让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香山宾馆的建筑史,并在课堂上分享调查结果,从而实现知识共享。

(三)融合写作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口语交际课程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结合写作教学法,教师在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活动时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新颖的话题,像《我最喜爱的玩具》《自然界的奥秘》《探索与发现》《植物王国》《未来的月宫》等,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写练笔或者短篇作文,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展示。某教师曾经以“我的兴趣爱好”为话题让学生写小作文,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文章,同时予以相应的表扬与指导,引导学生发展高雅的兴趣爱好,亩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口语交际构建四要素分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谈吐能力和语音能力,所谓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含义是用通顺、连贯的语言来与人交流;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在交际过程着重培养敏捷的思维;谈吐能力注重说话时的措辞与风度;语音能力要求在发音标准的同时要把握好语速和节奏。开展小学母语口语交际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母语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挥口语交际课程的功能。拟定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口语情景,设计多元化交际课程话题,融合写作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好.多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5(1):110-111.

[2]廖静.从听话到说话――浅析高年级语文口语教学的新模式[J].语数外学习,2013(06).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交际 课程目标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尤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需要更频繁和更深入的交流,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口语交际课程不仅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着学生们思维的拓展和身心健康。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养成的重要时段,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应得到社会、家庭和政府的重视。

一、口语交际课程的概况

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应用状况调查,“听”和“说”共占74%的比例,大大超过读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例,这一调查数据客观有力地证明口语交际是人们最主要的交流方式。而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仍未得到重视,课程安排的写作阅读部分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听说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平衡的现象一直存在,阻碍了口语交际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课程,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遵循平等个性化和生活化的原则。客观来说中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从发端到现在的新课标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新课标中对于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表述十分笼统,教学实践难度较大,也未提出科学的可行的评价方法。抽象笼统的目标为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但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的难度,以致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二、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分析

要概括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需要分别从口语和交际能力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然后加以综合确定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

第一,口语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特殊要求

口语是一种与书面语言对称的语言形式,是在口语交际中使用的有声的语言,与书面语交际有很大不同,需要学生们具有基本的倾听和语音能力;口语限制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具有特定的交流对象和生活情境,考查学生的语境适应能力;口语交际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参与者的各种非语言因素,或者说“副语言特征”,如神态、手势、表情、语调等,这些都在交际中起到了辅助作用,学生需要学习应用这些“副语言”能力;口语具有即时性,听说同时进行,要求学生具有敏捷的思维。综上,口语基本能力包括语音能力和倾听能力、语境适应能力、“副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

第二,交际能力构成

根据巴齐曼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交际能力即交际主体具有的“策略能力”(灵活有效地运用“对世界的知识”和“对语言的知识”的能力)在适应“心理生理运动机制”的情况下符合“情境的背景”完成交际的能力。故而,交际的过程要求有策略能力、语言知识的储备、良好的交际心理、适应语境的能力。

综合两者的分析结果,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有适应语境能力、语言知识储备、“副语言”应用能力、思维能力、交际心理素质及听说能力。

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设计

第一,针对口语交际能力构成要素制定口语交际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具体的教学目标,尽量避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这样的笼统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要创设具体的较为普遍的口语交际环境,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交际心理,创设真实有意义有趣味的生活交际场景,引导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情境中应采取不同的交际态度和语言。“口语最大的特点是一发即逝”,口语中一般采用比较短小的句式,口头交际中一般比较随便,这决定了学生思维敏锐度训练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网络词汇的迅速传播,口语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不规范现象,对小学生来说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的储备也应引起注意。

第二,具体教学目标下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应在课程目标下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更好地融入课堂从而充分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把握课堂节奏,注意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在安排具体丰富的语文课堂活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确保课堂教育的多样性。优秀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明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交际,还能激发学生们口语交际的灵感。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不断练习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提高我国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力范,刘美凤,吕娇.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中国电化教,2009(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