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低碳经济定义8篇

时间:2023-08-28 09:22:51

低碳经济定义

低碳经济定义篇1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创新驱动战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3-0065-06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当前,尽管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但人们的精神匮乏,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心理带来严重影响,极端气候变化事件、雾霾天气频现、恶劣的生态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们的心理恐惧、抱怨和抵制,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林左鸣教授(2011)在《广义虚拟经济论要》中指出,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是财富之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时空寻租思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并对其实行优化、均衡管理,掌握以制文化权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林左鸣教授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概论,并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论证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提高经济主导权的指导意义。林左鸣、尹国平(2011)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问题。借鉴林左鸣教授提出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创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思维范式。

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发成为世界各国、各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需要也催生新的重大的面向绿色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与革命。马永红、刘贤伟(2013)认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面向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但避免传统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异化问题,需要重新构建技术创新范式。徐治立、王娜、王妍(2014)对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进行哲学分析,认为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新的技术范式即面向低碳经济要求,避免技术进步可能带来能耗提速和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异化现象,减少技术创新可能存在的负面价值效应,需要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挥低碳创新的驱动与引擎作用,以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科技创新作支撑。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低碳创新为重要动力,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低碳创新是指一定区域内,以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区域低碳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所采取各种技术、制度、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低碳化的创新手段和工具的集合。借鉴这些理论成果,倡导低碳技术及其创新驱动价值,目的在于避免技术异化所带来的广义虚拟经济负面价值,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进而追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体现为,如图1所示:(1)以低碳创新为关键内容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构建低碳的技术创新体系。(2)以低碳创新为内在驱动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形成,建立低碳型经济结构。(3)以低碳创新为核心要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低碳型社区文化空间。(4)以低碳创新为重要支撑促进经济成果均衡共享、生态环境破坏减少、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良好的共赢格局,构建宜居宜业的和谐社会。(5)以低碳创新为基本保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加强植树造林,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低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追求人本经济为基本目标追求和价值定位,追求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生态价值的高度融合,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环保,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精神、生态环保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下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考察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开拓人们的研究视野,更加深刻洞察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结合,全方位反映了人对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层次需求的统一。区别传统的物本经济,物质需求仅是人的基本但非唯一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以及包括清新空气在内的低碳环保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加快创新驱动,特别是面向生态文明的低碳创新驱动意义更大。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区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机制,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价值,不仅强调创新的作用,更加强调如何以低碳创新,提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需要发挥低碳科技创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低碳创新驱动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民族振兴梦具有重要价值,如图2所示,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层面。

(一)在政治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在全球碳壁垒、碳竞争中获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低碳竞争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温室效应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西方国家可能借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低碳经济要求进行碳壁垒、碳制裁,制约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而人们将这种可能的碳壁垒称之为“低碳陷阱”现象。既然西方低碳经济的碳市场方案及其话语的提出是出于追求资本谋利的动机,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是个陷阱,又占领了道德制高点,那么中国就应顺势而为,既不抗拒,也不大意,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西方碳陷阱、碳壁垒等多重压力,中国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提高文化主导权和经济主导权,进而提升国家在全球政治领域的低碳竞争力,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此外,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人民群众构建低碳宜居的生产生活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期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迫切需要走低碳创新驱动的新型道路。

(二)在经济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面向低碳、绿色、生态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低碳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谁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的战略地位并拥有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减弱,原本依靠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低碳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绿色跨越和持续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社会发展和谐化,实现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提升国家的经济主导权。

(三)在社会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减少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污染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受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等高碳经济行为使部分企业、利益群体大发横财,但留下的环境污染恶果等却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并存、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是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焦点问题,严重阻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强低碳创新驱动,追求的是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减少环境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说,低碳创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区别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体现了重视民生、关爱社会、保护生态的广义虚拟经济理念和价值要求。低碳创新驱动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忽视人民利益增进和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视民生改善。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目的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有效地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充分体现对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社会民生的改善与提升。

(四)在文化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现人本关怀和人文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从世界潮流来看,许多国家和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人们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重视人本经济的价值提升,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这些实践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证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外延扩张和粗放式发展,出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使过高地价推高房价、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城镇转移人口过多地被边缘化及农村过度空心化、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对世界性的低碳、绿色、生态的发展观逐步形成共识,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人类生存价值的深刻体认,低碳创新是借助现代创新文明成果的高度集中与人本关怀,是以绿色低碳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为基本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文化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战略。这样的创新与发展才具有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激发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凝聚力。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要重视人们的心理价值提升,需要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提高人民群众对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和心理期待。低碳创新驱动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表现出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潜力等价值目标。

(五)在生态环境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构建更加宜居、低碳、生态的生活空间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依靠低碳创新驱动,改善人与生态环境、人与社会的单向关系,人类不仅要从社会、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生态环境、自然世界的修复、平衡与保护,构成更加和谐、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的现代环境。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低碳创新为核心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低碳创新构建更加低碳、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环境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与持续承载力,确保经济发展朝着低碳、生态、宜居的方向演化,加强人本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建设步伐,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满足人的物质价值和心理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实现路径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快低碳创新驱动,需要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从创新理念、创新战略、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需要选择以下路径:

(一)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形成低碳创新共识,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要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认识到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避免技术创新负面效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驱动和引擎作用。二是树立低碳创新理念,从内涵和战略意义层面认识到低碳创新的本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众均能树立低碳意识、低碳政绩观、低碳创新观、低碳消费观。三是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充分考虑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高碳、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重要意义,通过低碳创新的战略制定与实施,发挥创新驱动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擎作用。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低碳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重视面向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领域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成就中国特色低碳之路的重要保障,应合理规划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创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确立企业作为新主体的地位等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低碳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区域重大低碳科技计划和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政策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性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强重大低碳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竞争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广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低碳科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低碳创新示范区,协调各方低碳科技资源,形成低碳协同创新的合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政策,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建设低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深化低碳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低碳制度创新,以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创新提升中国低碳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创新中心,最终实施低碳创新驱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升中国经济主导权提升和美丽中国建设。

(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低碳创新驱动更加强调低碳技术、绿色产业、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等特点。中国要利用当前经济转型的压力为契机,应该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采取新的体现创新理念的“组合型”政策,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引导产业升级,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努力推动中国物本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发展.使其从速度至上和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轨道。以低碳创新驱动为重要战略,加快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淘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型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一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科技型现代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以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的低碳新型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如重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提高低碳新型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三是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四)鼓励面向低碳发展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促进低碳消费,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创新

一是适应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需要面向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鼓励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是为了提高虚拟经济价值,重视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宜居性、低碳性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经济发展。二是构建以低碳价值观、低碳创新理念为主导的低碳消费文化,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和主动参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形成全社会注重节约、节俭、生态、低碳、实用的消费习惯,拒绝奢侈和浪费。三是强化社会低碳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创新、低碳消费活动,鼓励企业生产低碳绿色产品,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三是鼓励公众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动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倡导公众参与造林增汇活动,消除碳足迹,鼓励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共同营造低碳创新、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

低碳经济定义篇2

关键词:低碳 发展历程 低碳文化 建设

2009年12月召开的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人类历史进入低碳时代的拐点。它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高碳经济,而是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强大的导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引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嬗变。我们认为,实现低碳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能为低碳发展奠定坚实磐基。

一、“低碳”的含义及其历程

(一)低碳的含义

所谓低碳(Low-carbon),原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它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恶化而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从而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二)低碳的历程

20世纪以来,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世界各国抛开国界、种族、语言等差异,开始积极寻求解决气候问题的途径。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第一次环境会议发表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此次会议及宣言宣告了与会国以及国际组织需要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为保护各国人民的生活和改善环境问题带来保证。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联合委员会做了题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报告在集中而系统地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后,提出了意义深远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强调了三个观点:一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是不能分割的;二是,地球的资源和能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发展需求;三是,当代人必须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考虑而改变现在的发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气候变化会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础框架。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参加国在日本京都参加的第三次会议上制定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会场内只达成了“有限共识”,但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会场外更多世界各国人们的心灵,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二、低碳发展应对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未来发展之路需要技术创新支持、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更需要低碳文化的培育。

(一)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义

低碳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低碳文化是关于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广义低碳文化与广义文化概念相同,包含器物、制度、行为规范和观念四个层次。低碳器物指物质形态存在的CO2低排放的技术和机械设备,它是支撑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碳制度是为保证CO2低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体制、机制等,是低碳行为规范得以制定和遵从的社会组织形式与保证。低碳行为规范即为规范CO2排放行为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道德准则,是约束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的行为符合低碳发展要求的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规定。低碳观念亦即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等观念形态的因素。低碳观念处于低碳文化系统的核心,对低碳行为规范的制定和人们的低碳行为起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观念指导和低碳行为规范约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观念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而低碳器物处于广义低碳文化层次结构的表层,是低碳观念的物化形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是在低碳观念的指向下按照低碳行为规范的要求创制和应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1)价值取向的生态性

低碳文化强调的是生态价值。它要求从“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转变为“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的价值准则,摈弃片面强调物质、经济和人类价值而忽视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的价值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种意义上,所谓低碳发展,就是以生态为价值尺度的发展,即不破坏生态或者对生态的损害最小并能够进行补偿、修复和建设的发展模式。

(2)生存态度取向的环保性

低碳意味着低排放、低污染。它倡导一种自然、健康、安全、绿色环保的生存态度和理念,代表着一种不以损害健康、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人类欲望的满足、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文化观念。它是在对18世纪中叶工业化以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范式进行深刻反思后确立起来的新的人类生存态度。

(3)行为方式取向的节俭性

低碳文化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倡导尚俭节用、尚简戒奢、适度生产消费的理念。它要求从高能耗、高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转向质朴、适度、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从从众、攀比、炫耀转向求实的消费心理,从盲目、冲动、义气转向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从不理性、不文明转向理性、文明的消费方式。

(4)发展方式取向的可持续性

低碳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从忽视人和社会的全面整体进步的以“物”为中心的畸形发展、忽视人与自然平衡的以“人”为中心的片面发展、忽视资源成本和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后代人发展权益的不可持续发展转向人、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发展的文化应对措施

1、以正确的低碳观念文化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领航

低碳发展需要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等外在手段和措施。而创新指向何方、资金投向何处、制度如何设计、法律政策如何规范,则是由隐而不见、潜而不显、内蕴于人们意识中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社会要实现低碳发展,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转变人们价值观念,实现从传统的“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到“生态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价值准则的转变,使人们在深层意识中真正确立起低碳价值观即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以此引导人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行为。

2、通过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低碳行动

低碳经济是新经济的一种形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理论的支撑和指导。正如阿兰・韦伯在《新经济新的是什么?》一文中所说:“最终,新经济的版图并不在科技里,亦不在芯片或全球电信网络中,而是在人的思想疆界中”。低碳发展需要低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就需要对传统的发展理论包括经济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刻反思,形成并建立起低碳发展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并将其普及到全社会,武装大众头脑,使人们普遍掌握和学会运用低碳理论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主动、理性地践履低碳发展行动。

3、以多层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规范低碳行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个层次,是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低碳发展具体体现在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行为上,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工作行为在追求利润和利益最大化愿望的驱使下,往往会僭越或偏离低碳发展的预期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手段和道德的教化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控和规范,对违反、偏离低碳发展目标规定要求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谴责。

4、以低碳生活方式践履低碳行为

低碳经济对全球的冲击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它还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最关键的还是人类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朝“低碳生活”靠拢。低碳生活方式是以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为前提,以尚俭戒侈、尚简戒奢、求实戒糜为基本要求,以适度、健康、文明、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生活,包括低碳消费、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办公、低碳休闲等方面。低碳生活要求每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就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参与者,低碳经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以减少碳排放作为生活的第一要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能、绿色、环保的好习惯,戒除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坏毛病,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要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从技术、经济和制度层面着手是治标之策,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上做文章。在全社会培育低碳文化,使社会大众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观念,树立低碳生产和生活态度,才是解决低碳发展问题的根本之道。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低碳校园文化建设研究”(2010B27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

低碳经济定义篇3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概念。狭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经济发展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国家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生产向低碳能源生产转变,由高碳消费低碳消费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新型金融方式,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和二氧化碳捕捉以及储存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能源汽车节能建筑、节能与减排与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2.碳金融

一般而言,碳金融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碳交易的发展,而碳交易的成功又依赖于发达的金融体系。低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发展来的,十余年来国际金融新兴的一种金融,即低碳金融是与碳有关系的金融活动,也可以叫碳融资。金融界有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了碳金融的内涵:从狭义上讲,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广义的碳金融是指气候变化的市场化解决方案。同时,又提出碳金融的四大功能: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功能;能源连转型的资金融通功能;气候风险管理和转移功能;国际贸易投资促进功能。

3.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相互联系

碳金融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走碳金融之路。金融以经济为核心,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为与之相关的金融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与空间,促使金融体系由传统金融向低碳金融发展。而低碳经济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机构资金的投入,能够引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发展的现状

1.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我国也不例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提倡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成果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还很多。

(1)高碳排放经济仍无法舍弃

我国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等,这些能源还在大量使用,使我国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还在继续依赖高碳经济。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低碳技术,但低碳技术实现难度大,涉及范围广,严重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低碳技术前期投资大,短期内可能无法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因而为了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我国的高碳排放量经济短期内仍无法舍弃。

(2)我国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持

国外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我国却仅仅希望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来实现低碳经济是不可能的的。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高资源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加大低碳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强与国外的在低碳技术开发上的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经验与技术,实现国内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2.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

(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已先后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低碳金融方面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以及《绿色信贷环保指南》等有关指导性的政策和纲要。这些政策和纲要可操作性差,缺少低碳金融的支持性政策,妨碍了金融机构的发展。

(2)碳金融的发展局限

目前国内碳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很多企业对碳金融和CDM的商业价值认识不足;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程序还很陌生;以及碳金融项目本身较长的开发周期、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较高的交易成本等都影响了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的参与热情。

三、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加大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投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拓宽了银行的贷款产品范围和金融服务内容,给银行带来了金融创新新领域的压力和低碳经济发展资金的巨大需求。银行在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分享低碳经济带来的的盛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加强在碳金融核心部分的研究,加强对CDM 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了解,将低碳经济项目作为贷款项目支持的重点,采取积极相应的贷款政策,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相应产业的投资力度。商业银行在开展碳排放交易时,要积极创新贷款管理机制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并做好资金的风险管理,重视潜在的政策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低碳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碳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要以相关政策为支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首先政府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监管机构要不断拓宽视野,更新服务理念,转换监督方式,探索监管新思路。有关部门要规范碳金融管理机制,积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对相应碳金融业务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和完善低碳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低碳市场运转的规范化;构建部级碳交易管理平台,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采取一系列经济惩罚奖励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生态补偿金制度,制定鼓励企业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培养低碳领域人才,提高人们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逐渐建立一个低碳社会。

3.提高碳金融领域的科技水平

政府应该投资建立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以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加大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率,废物循环使用,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力促进商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储存等领域占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低碳经济定义篇4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低碳陷阱;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54-09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high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has led to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ch brings a sense of fear of the spirit and psychology, and reduces people's well-being, and deviates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requires that all countries have to bear the same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s reductions and in the name of the low carbon to other countries were carbon barriers of economic san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 carbon trap"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carbon trap" and need to in the Generalized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as a gui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trap of low-carbon may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n propose a more embodies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ing accelerating low carbon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ow 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to develop low carbon diplomacy actively, to improve national low carbon economy leading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speak.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trap,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们这个地球资源耗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不堪重负。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斗争与改造,基本能满足生存的需求,但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使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天气频现,人们难以呼吸到清新空气,带来精神和心理的恐惧感,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种经济模式显然背离了广义虚拟经济要求。林左鸣教授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学仅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片面的。“人心”是“辽阔”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1]。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2]。改变传统的高碳粗放型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生产,更加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精神生产,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却存在许多的争论,即所谓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要承担一样的减排责任,并以低碳名义对其他国家进行碳壁垒等经济制裁,形成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向地球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才刚刚开始,或者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有较强的碳排放需求,强制性地要求承担同样的减排责任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碳减排要求和进行的碳壁垒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某种经济制裁,也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新的经济主导权的占领。不过,低碳陷阱可能是真正的经济遏制“陷阱”,但也是全球气候变暖、高碳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对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然要求。因此,科学而理性地认识低碳陷阱问题非常重要。针对“低碳陷阱”问题有必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对策。

二、全球气候变化:“低碳陷阱”问题的提出

(一)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低碳发展问题

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通过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炭等,砍伐森林和焚烧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现实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形成了基本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4]。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5]。低碳发展旨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思想创新,在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6]。

(二) 低碳陷阱源于西方国家基于气候变暖的国际策略

“低碳陷阱”现象缘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出台的碳壁垒。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西方主流的共识是试图把它归结为科学问题,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气候门事件”揭露,英国科学家修改科学数据以支持CO2作为气候变暖的原因的数据,引发了少数派关于“碳排放”与大气变暖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持续争议,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借碳排放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场规模巨大的“骗局”。这种碳壁垒“骗局”或“陷阱”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担忧。西方发达国家从战略层面考察,纷纷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方向。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欧盟将低碳经济、新能源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提出构建低碳社会和环境立国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气候变化战略,制定新能源政策助推国家低碳发展。联合国极具影响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和《京都协议书》(1997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并积极组织各国制定可行的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包括美国、日本、欧盟15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如美国、欧盟15国、日本等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减少到8155、5123、1219百万吨,如下表1所示。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10716、2205百万吨。西方国家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让西方国家享受免费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先到先得优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全球气候影响和生态环境污染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结果却要求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部分人士对于减碳心存疑虑,视减排为“陷阱”[7]。

(三) 低碳陷阱催生低碳时代的世界新规则制定权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利用碳市场机制和碳关税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急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占领经济制高点,同时占领道德制高点,获取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游戏规则的制定权。针对低碳陷阱问题,中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8]。低碳陷阱催生了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规则思考。西方发达国家可能进行新的游戏规则制定,继续掌控和主导世界新政治经济秩序,长期占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垄断地位。林左鸣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目的归根结蒂是要掌握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也就是掌握财富标志生产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9]。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历史以来的被控制、被制约的地位,必须高度认识低碳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低碳陷阱”问题。选择低碳发展道路,主动迎接挑战和紧紧抓住难得机遇,制定新的低碳战略,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10]。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人们构建更加清新、宜居、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空间,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结合,才能真正符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西方“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的到来迫使所有国家不得不采取实际性行动进行应对,因此即使不面对这种低碳陷阱,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加快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资源能源瓶颈性制约以及本国所存在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眼光和行动。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碳时代”的序幕,并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碳实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格局。“碳时代”正在逐步瓦解由某一国家全面控制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促使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11]。借助这种挑战、压力和危机,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低碳转型、创新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低碳陷阱困境的重要机遇。

(一) 低碳陷阱背景下的重大发展机遇

低碳陷阱所带来的挑战、压力和危机,也可能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沉重教训,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能在全球进行资源掠夺和侵占,几次世界大战均是以资源能源、土地等多方面的掠夺为目的的西方国家游戏。当前,发生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等物质掠夺始终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换了获取物质财富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如通过技术竞争、标准、西方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条约、规则,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等,极大程度地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获取。针对低碳陷阱而言,一方面西方国家经常所惯用的绿色壁垒、碳关税、贸易保护政策等,能形成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严重制约,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日益苛刻的国际减排标准面前,中国必须小心规避某些“环境正义”幌子下的“碳陷阱”[12]。但是另一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转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竞争,形成国际标准和品牌,形成低碳崛起和弯道超车,是中国加快自身发展和强占国际未来制高点的利好机遇和重要砝码。

(二) 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挑战

当前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其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等投入,还面临来自全球的政治层面的诸多限制,这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其人均能源消费量至少要在4吨标准油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吨标准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9吨(美国人均高达19吨二氧化碳)。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阶段,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曾急剧增加[1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碳排放空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需要由高碳经济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又难以由私人个人或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发达国家即使有援助的义务,但没有援助的契约性责任。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5月在北京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垄断了重大的低碳核心技术,经合组织的《2008专利统计纲要》显示,至2005年,可再生能源专利技术中的36.7%、20.2%和19.8%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机动车污染控制专利技术中的48.9%、13.7%和31.4%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如图1、图2所示[14]。

发达国家方面虽然多次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但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往往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转让费用高,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高昂的转让费用,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低碳技术[15]。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差甚远。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经济高碳发展困境和低碳技术障碍等挑战。

(三) 低碳陷阱的辩证反思实际上可能形成国际共赢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模式。因此,发达国家如果从共赢、合作、和谐的全球视角和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简单的碳壁垒和碳陷阱并不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自身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重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技术输出等,将既有利于共同改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所产生的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状况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绿色增长。因此,也有较多研究认为,西方国家并非完全是“低碳陷阱”。发展低碳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进而建立低碳社会,英、法、德、美等欧美诸国以及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印度等早已拉开架势开干了,并非设计“低碳陷阱”,坑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16]。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辩证反思的视角考察低碳陷阱现象,西方国家的碳壁垒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重要机遇。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本质内涵,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17]。一方面,中国自身的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小觑,传统高碳模式必须转型,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战略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中国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廉价品的“费力不讨好”高碳模式必须转型。西方国家甚至于全世界在享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直接或间接地规避产品生产可能导致的国家资源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还以种种借口指责、设置碳壁垒阻碍中国发展。基于内外压力和种种挑战,中国必须正视低碳发展的国际机遇,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加快低碳发展转型。应对低碳陷阱,探讨中国反“低碳陷阱”的应对战略选择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战略意义。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陷阱问题的对策选择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应对低碳陷阱,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广义虚拟经济是指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心理、精神需求,是一种基于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18]。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形态,强调人们要主动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要追求对生态的保护,对人们生态权益、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满足。西方国家制造的“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将是中国进行“反低碳陷阱”和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抓住这种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国际低碳竞争力,增加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的低碳话语权,打破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困境,进入国际社会“第一方阵”,才能为构建公平、民主、自由的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增加实际性的中国影响力。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进行低碳发展的共同治理,整合和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借助该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国际声音和国际地位,实现反低碳陷阱战略和策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软着陆”。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慎重、战略性地认识这种挑战和机遇,制定反低碳陷阱战略,加快自身发展,实现技术追赶和经济赶超,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关键性的对策选择,如图3所示。

(一) 在技术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形成国际低碳核心竞争力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创新要求避免过于物质化的创新异化行为。因为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技术变革既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对人类生活形成严重威胁。因技术进步使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加速,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行为特别是技术行为仅仅追求物质生产需求,忽视了人们的心理、精神、生态和谐等需求,是违背广义虚拟经济要求的。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19]。在此维度进行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谨慎其负面价值效应,选择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在适应和治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战略,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更是符合广义虚拟经济范式要求的技术创新。

(五) 在国际合作层面,积极开展低碳外交,获得反低碳陷阱的国际话语权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低碳发展,强调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和谐发展,强调国际合作与互惠互利,避免和拒绝传统的资本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时代既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问题,也是国家之间的实力政治问题,中国应积极开展“碳外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增强自身的“碳实力”,积极履行减排承诺,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4]。应对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压力,中国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创新资金援助、低碳技术市场开放、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等合作方式,尤其要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低碳创新的长期合作平台和协调互动机制。中国应积极发挥在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中的先行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交流,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和协调互动,加强低碳创新的系统规划和协调互动。中国应积极改善与周边区域关系,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合作,共同构建国际低碳金融中心、低碳物流中心、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等,实现低碳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建立国际化、立体化、生态化的低碳物流和低碳交通体系,实现对全球战略性低碳资源、战略性低碳发展通道优化整合,提升低碳创新的全球竞争力。制定国际低碳新标准,实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公共治理。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要在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更严格的低碳标准,发挥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应有的低碳话语权和低碳竞争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发展理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靳涛、侯绿林、陈嘉佳.为什么要给“经济人”赋予更多人性?――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探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1):12-18.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马永红、刘贤伟.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2):28-34.

武雁萍.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58-61.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刘国建.中国梦语境下的低碳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76.

王倩、黄蕊、双星:“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家,2011(10):45-51.

张连国.低碳陷阱:民主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低碳经济[J].河南社会科学,2011(4):82-8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陆小成、冯刚.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价值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3):65-70.

Anthony Giddens. The politics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9,P162.

肖洋.国际海运减排博弈及中国面临的“碳陷阱”[J].现代国际关系,2013(6):35-39.

曾宪植.试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和正负效应――兼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80-83.

崔玉清.知识产权保护对低碳技术转让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1(1):48-51.

陈文剑、黄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21-24.

孟赤兵.发展低碳经济要统一认识[J].中国科技投资,2010(11):29-30.

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赵洪江、沈玉清.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居民消费决策及价格行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21-28.

徐治立、王娜、王妍.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哲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陆小成.中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1):1-4.

周五七、聂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9-21.

葛小芳、傅正华.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13):6-7.

低碳经济定义篇5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前提条件,实施路径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低碳经济,维基百科解释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它以碳排放为约束,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联合国第35个环境日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改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是英国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 )政府的战略目标,低碳经济是其手段。2003年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的《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1999)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在其《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书中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是什么,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没有认真体会、仔细探讨白皮书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承诺约束(白皮书72次直接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①](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实质。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布莱尔白皮书涉及环境概念119处且设有环境专章、可持续发展概念67处,如,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等,并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综合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温总理还在报告中三处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生态圈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环境、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不能离开环境约束,或者是其中的自然资源约束。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途径的低碳经济,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二氧化碳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2009,麦肯锡为顾问公司)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混乱的低碳经济观。百度百科认为:“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 [1]。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有四:其一,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毛泽东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它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其二,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2005,2009)、邢继俊(2009)、新华社文章(china to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2010-3-1)等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因此,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无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强调:能源白皮书所设定的长期战略,是给予产业投资信心,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实施。为面对能源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低碳经济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低碳经济为英国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相容,比如自行车交通工具技术比汽车技术低,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 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其三,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低碳生活论文,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表1:2008年全球三大能源消费增减变化表

 

种类

变化(%)

备注

煤炭

+3.1

2002年来首次低于平均水平;中国低于1998年来平均水平。

石油

- 0.6

1993年来首次下降,1982年来最大降幅;OCED国家下降3.2%,并连续3年下降;非OCED国家增长放缓。

天然气

低碳经济定义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权;碳交易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低碳经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有必要开展低碳会计的核算,低碳会计作为新兴的会计领域,其含义为“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1]碳排放、碳交易及报告披露均离不开低碳会计,它的出现是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碳排放权是资产还是费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根据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的定义,碳排放权应当做资产,而不能作为费用核算,但是碳排放权是何种类型的资产,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论。[2]Wambsganss和Sanford认为,购买的预期用于补偿以后实际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权可以划分为存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应被当作有价证券,如Sandor和Walsh。然而Ewer是这样认为的,碳排放权应该被当作无形资产予以确认,因为它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征。[3]而法国企业运动联盟(MEDEF)却认为,排放权的几个特点明显符合存货的定义,不能够因为排放权不具备实物形态这一事实就认定其为无形资产,而不是存货。而对于计量,Stefan Schaltegger和Rogerburritt(2000)认为,应运用现行市场价值进行计量。

我国的研究大部分参照西方国家的做法,在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上,王艳、李亚培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红梅则借助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可交易排放权的概念,认为应当把可交易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采取多重计量属性;郝玲、涂毅建议抛开排放权的问题,直接把与CDM相关的费用成本等都纳入其他业务核算。

(二)碳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低碳会计的核算,首先离不开碳资产,碳资产的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社会性,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的价值,而低碳会计的核算,有利于了解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造成的影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今的社会,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各个国家都着力于研究低碳经济,探讨低碳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我国,低碳经济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碳资产会计问题的研究,关系着我国的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着在国际上承担碳减排任务的重大使命。具体来讲,碳资产研究的意义如下

1.为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011年2月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碳减排”作为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引导企业改变观念,提升对碳资产和负债理念的认可度,将碳资产纳入财务报表体系,进行“碳会计”盘查,鼓励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碳减排科目。因此,如何在会计核算上对碳资产会计进行确认和计量,怎样做会计分录,如何在会计报表上对碳资产进行列示及碳资产的披露等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建立低碳会计核算模式,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制定碳资产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提供参考依据,促使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更好实现。

2.有利于企业对自身价值的正确定位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时代,企业是作为一门科学的会计学所关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们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然而,当今是时代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企业必须正确的衡量自身的价值,不仅仅是报表上的数字,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尤其是节能减排的任务,更是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更新观念,明确定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而如何进行定位,碳资产的会计处理至关重要,通过碳资产的核算和计量,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信息,客观公正的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全面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达到对自身价值的准确定位。

二、碳资产会计问题初探

(一)碳资产的定义

碳资产是一个具有价值属性的对象身上体现或潜藏的所有在低碳经济领域可能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个对象,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城市、地区,甚至可以是一个国家、民族,更可以对应于全球。全球碳资产的流通总量虽然在操作上很难量化,但在逻辑上是完全存在的。从碳资产的定义来看,它不仅包含今天的资产,也包括未来的资产;还包括产生的增值,它们是由于实施低碳战略而同比、环比产生出来的。

低碳经济定义篇7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催生出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定义为:“碳金融是指向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①由于其“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将碳金融局限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而只有这两个机制才能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因此世界银行的对碳金融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索尼亚•拉巴特(SoniaLabatt)和罗德尼•怀特(R•R•White)从环境金融的角度出发,认为碳金融是指在碳约束社会下的一种对金融风险与机会的探索,并通过市场机制转移环境风险并实现环境目标。

笔者认为,狭义的碳金融是指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等)间对温室气体(尤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广义的碳金融则是围绕“碳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动,既包括碳金融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也包括财政、金融、监管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研究碳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理论意义

1碳金融研究的理论意义

现代金融理论从诞生至今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其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碳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碳金融研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本文的研究定位在碳金融如何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作用,以期在这方面发现其价值。

2碳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问题的双赢解决方案

碳金融是全球各国政府、各利益集团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公共问题的博弈结果,它创造性的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化为一种金融产品,并通过金融市场相互交易机制使买卖双方获益,从而将环境保护的义务转化为一种经济活动,使其具有盈利性,大大削弱了各国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矛盾,刺激各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将温室气体减排由呼吁和倡导转变为实际行动。

3碳金融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柱

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甚合理,直接导致我国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若我国继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必须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

碳金融研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现代经济的崛起虽然改变了重农轻工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为人民提供满足最基本需求的食物,是其他行业无法取代的。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资源枯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不光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活环境,对农村的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农村生态环境本就脆弱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盲区。

低碳经济定义篇8

关键词:碳金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工业发展迅速,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都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巨大,温室气体排放量高居世界前列。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妥善处理环境问题不仅是对世界的贡献,也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既是《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碳金融的产生及概念

1.碳金融的产生

《京都议定书》最重要的成果是它明确了碳排放的总量目标和分解指标,对附件一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作出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定量限制。《京都议定书》还规定了三个灵活机制:联合履约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JI)、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IET)。在《京都议定书》的约束下,每个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了商品的属性。由于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无差异性(即不同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增温效果),以及各国进行碳减排的成本不同,碳排放权因此具有了价值,从而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并直接催生出碳金融市场。世界银行2006年将提供给温室气体减排量购买者的资源定义为碳金融。由此看来,广义的碳金融是指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一切经济、金融活动。

1.2碳金融的概念

碳金融是由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催生出的一个全新的金融概念。世界银行对碳金融的定义为:“碳金融是指向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提供资源”。①由于其“可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项目”将碳金融局限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机制(JI),而只有这两个机制才能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因此世界银行的对碳金融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索尼亚·拉巴特(Sonia Labatt)和罗德尼·怀特(R·R·White)从环境金融的角度出发,认为碳金融是指在碳约束社会下的一种对金融风险与机会的探索,并通过市场机制转移环境风险并实现环境目标。

笔者认为,狭义的碳金融是指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等)间对温室气体(尤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权或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广义的碳金融则是围绕“碳排放”的一切金融活动,既包括碳金融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也包括财政、金融、监管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研究碳金融在农业经济中的理论意义

2.1碳金融研究的理论意义

现代金融理论从诞生至今已经具备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其在经济金融领域中的正统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碳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升华。碳金融研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本文的研究定位在碳金融如何在农业经济中发挥作用,以期在这方面发现其价值。

2.2碳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问题的双赢解决方案

碳金融是全球各国政府、各利益集团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公共问题的博弈结果,它创造性的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化为一种金融产品,并通过金融市场相互交易机制使买卖双方获益,从而将环境保护的义务转化为一种经济活动,使其具有盈利性,大大削弱了各国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矛盾,刺激各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将温室气体减排由呼吁和倡导转变为实际行动。

2.3碳金融是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柱

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甚合理,直接导致我国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若我国继续保持快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保证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必须发展“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

三、碳金融研究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现代经济的崛起虽然改变了重农轻工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为人民提供满足最基本需求的食物,是其他行业无法取代的。中国近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粗放发展模式也带来了资源枯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不光严重影响到城市生活环境,对农村的影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农村生态环境本就脆弱已成为环境保护的盲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既要治理好其他产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改变传统的对生态环境有破坏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农业。碳金融的研究成为我国由粗放式经济发展向低碳模式的转变的方法之一,同时也为传统的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发展转型提供了开辟了新的途径。

注解:

①http:///Router.cfm Page=FAQ&ItemID=24677#4

参考文献:

[1]孙敬水.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