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8篇

时间:2023-09-17 14:51:07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社区经济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城市社区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社区经济方面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深入研究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行,社区经济才慢慢从城市社会福利性的区服务中分离出来,它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后才开始出现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所以,对社区经济的研究,目前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社区经济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活动早就存在,人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它。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社区经济就是街居经济。因为,既然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街道和居委会,那么,社区经济也就是街居经济。二是认为社区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组合,凡是街道地区范围内的经济,都可以说是社区经济。三是把社区经济作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各种经济因素及其活动的总称,包括社区经济管理系统(如工商、税务、金融、物价等)、社区经济部门(如区、街和居委会经济组织、工商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社区经济活动的项目以及社区经济的活动。

以上三种观点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社区经济的。它不仅抛弃了社会学中有关“社区”、“社区建设”的特定内涵,而且也割裂了社区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密切关系,所以它们都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种观点只对社区经济中的“社区”作空间属性上的理解,而没有把社区经济的内涵表述完整。因为社区经济不只是包括街居经济,还包括其他成分;第二种观点则把社区经济的外延给扩大了,有无所不包之势;第三种观点更是穷尽经济之涵盖因素,把社区经济的范围扩大到了极致。由于这几种偏重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界定都缺乏“社区建设”所拥有的社会学内涵,导致在解释社区经济时显得十分乏力。

那么,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社区经济的内涵呢?本文认为,要界定社区经济,必须先了解“社区建设”的内涵。因为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经济基础,社区经济正是针对社区建设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社区建设”在社会学上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是指基层社区在政府的帮助和指导下,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治安、务等各项事业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社区经济的概念,就必须从社会学角度来把握社区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域性。社区经济首先必须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和社区界定范围之内。社区即地域性社会,地域性是社区经济的首要特征,超出了特定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就不能成为社区经济。社区经济的地域性不仅是指其经济主体分布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而且其劳动力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社区地域性特征,社区居民必须是社区经济的基本劳动力和主要技术的构成主体。

2.社会性。社会性是社区经济诸特征中最为突出的体现。社区虽然首先是指一种地域性社会,但除了具有地域性特征外,它还带有感情、特殊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所以,社区经济不能像其他经济类型那样,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社区经济的社会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区经济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而且更要讲究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是广泛而巨大的。如文化方面的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强社区建设的后劲,而且可以促进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普遍改善和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3.服务性。社区经济是为了社区建设而兴办的,其宗旨是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全面发展服务。所以,并非在社区内的一切经济都是属于社区经济的范畴,这正是社区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社区经济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其构成来看,社区经济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为主。二是从其性质来看,社区经济的性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其发展方针是“围绕服务办经济,办好经济促服务”。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本着“为民、便民、利民”的宗旨和因地制宜、拾遗补缺的方针,积极发展综合服务事业,这已构成社区经济的主要方面,成为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内容的多样性。社区经济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房地产、旅游、商业、餐饮、医疗保险、建筑安装、文化教育等产业。二是经济成分多样性。社区经济除了集体经济这个主导经济成分以外,还包括私营、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凡是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一切经济成分都可看作是社区经济的一部分。三是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社区经济一般规模不大,但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随时调整经营方式,适应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目前正处于实践摸索和理论探讨的阶段。在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理论方面也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毕竟起步比较晚。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面临着不容回避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1.资本不充足

(1)社区的纵向联系传统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对社区街居实行襁褓般的束缚的同时,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种体制下,社区缺乏积累社会资本的条件和动机。在计划经济转轨时期,产权制度改革后,社区内的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社区居委会成为自治组织,互动合作关系。但目前有的地方的社区组织,无论思想和行为上都没有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滞后于形势发展,习惯于依赖政府,过着“等、靠、要”的日子。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有些社区组织不是紧抓机遇,而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不行动,依赖政府获得“首长项目”以便取得财政保证。

(2)社区的横向关联程度低

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节约交易成本,获得最大化利润。而从目前城市社区经济的现状看,长期以来倾向于和政府之间的纵向、封闭、传统的联系,而忽视跨社区和产业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产生了经济效益低的问题。

(3)社区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但对城市社区来说,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政府财力有限,奖金投向社区的数量毕竟太少。另一方面,社区自有财力较弱,城区财政仅能维持一般工资支出,是“吃饭”的财政,险些之外,无力担当投资发展经济的(下转109页)

(上接107页)任务,不能成为国有资金投向对象。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政府拔款,主要要靠自身的实力来支撑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恰恰是在自有财力上短缺。

2.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建设、管理社区的经验和对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至于我们在着力发展社区经济时出现战略决策的失误,战略重点的失衡,产生了许多结构性的新的问题。如,以往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把发展重工业放在不恰当的位置,许多城市忽视轻工业,与此相适应,势必重视积累而轻视消费。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视生产用品而轻视生活用品。受这种发展战略的影响,我们原先的一些社区经济的结构自然地有着“畸重畸轻”的痕迹。许多城市社区超越自身条件的许可范围而贪大而求全,忽视固有的优势而追求自成体系,忽视长期发展战略而追求短期效益,以至生产结构上比较失调。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消费结构上供不应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技术结构上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极不相称,体现不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

3.管理不完善

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沿袭苏联纵向的集权式管理机制,虽然也有几次变革,但主要是在调整条条块块的管理权限上做文章,没有跳出以行政部门和行政方法管理企业的圈子,仍然是矛盾重重,根本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城市社区经济的管理也不外乎如此,其主要弊端是:

(1)条块分割严重

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域管理社区经济,最突出的矛盾是条块分割。在一个城市内,社区工业企业有的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有的按行业关系划分,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很难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管理,造成生产与存储、生产与销售的脱节,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阻碍了条块之间的经济活动。特别是改革过程中城市社区所有制的改革取向更弱,无论是“大集体”、“小集体”,还是国有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合作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且其产权管理政府仍没有“松手”,过渡性质较为明显。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低碳-循环经济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

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t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

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

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

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

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

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e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5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块状经济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截至20__年底,我市已形成36个较大块状经济,共有企业4.9万家,职工65.73万人,总资产1469.24亿元。20__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5亿元,销售收入2744亿元,利税254亿元>!<,出货值457亿元。全市各县(市、区)都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块状经济,并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格局,如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诸暨市的五金、珍珠、衬衫、织袜;上虞市的化工、伞业、照明、风机;嵊州市的领带、厨具、机电;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制冷配件、轴承和市区的家私等。其中,有20个块状经济销售规模在20亿元以上,有13个在50亿元以上。___县的印染业、织造业、纺丝业,诸暨市的五金业、袜业、织造业,嵊州市领带业等7个块状经济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块状经济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占到了业经济总量的65%,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是以本地自发式为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辐射型和跟风型。辐射型最为典型的就是早期骨干乡镇企业的成功,磨练出了一批产业人才,这些产业人才后来多自立门户,从而形成一批同类企业。可以说早期的骨干乡镇企业是此类块状经济的摇篮。上虞的块状多有此特点,如由上风风机衍生出的风机块状、联丰集团衍生出的冷却塔块状、龙盛集团衍生出的染料块状等。这类块状产业层次相对较高,有一定的技术工艺要求,产品差异性也较为明显。跟风型多为一些投资少、技术含量低、需求大众化的产业,当有人做某样产品成功后,旁人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投身其中。最为典型的如诸暨大唐的袜业。此外,随着我市开放兴市战略的深入,在政府主导下还形成了一种引进式块状经济类型,即园区型块状,如上虞的精细化工园区。这类块状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有针对性的引入相关产业形成的。相比之下,此类块状产业层次更高,企业也更为规范,而且产业的差异性和关联度也较大,专业性更强。

我市早期块状经济的形成基础在面大量广的乡镇农村、重点在进入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力来之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由于块状经济分布于乡镇农村,发展的成本较低,劳动力丰富,特别是一些家庭工业基本不需要厂房投入,加之政府在土地、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块状经济得以成燎原之势。由于产业进入门槛低,更多的个人和集体能进入该类产品市场,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业的生产、技术、销售、市场、效益等信息得到了共享,更多的人通过信息共享得到了进入该产业的基本条件。

我市块状经济的形成路径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块状经济在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原有的发展优势不断嬗变,转化成了发展劣势,正越来越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体现在:

一是成长于广大乡镇农村的块状经济分布较散,规划缺失,对产业发展进行统一引导难度较大。各经济块状由于自发形成于乡镇农村,点多面广,难以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位于乡镇农村的企业人才引进难度大,企业管理、技术、营销等人才缺少,相应的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协会建设滞后。政府对“从众跟风”产业发展也难以进行有效引导,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二是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总体上处于“轻、小、集、加”产业,产品基本属于产业链分工的低端,档次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出口容易受到贸易堡垒限制。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产品相似,价格竞争严重,缺乏必要的合作和分工,专业化程度也不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致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丧失。

三是得益于产业开放性的块状经济,“从众跟风”现象严重,模仿成风。由于市场秩序不够健全,知识产权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致使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弱,缺乏创新积极性。于是,企业发展只有转向依赖规模效应,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产能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价格战在所难免,效益下滑势在必行。可以说,产能扩展伴随着效益下滑已是当前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是见长于小区域经济的块状,块状内部无法建立合理的专业分工机制,群体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多为家族经济的块状企业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而块状产业的优势主要在于区域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在于专业分工合作而不是“大而全”,这一情况决定了块状产业的经营模式无法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我市块状经济低价格竞争越演越烈,低端道路和低成本型发展而成的块状经济,不足的是人才和技术,缺少的是合作和信任,正越来越受到低价恶性竞争而导致效益下滑的威胁,加快整合提升块状经济已是我市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国外块状经济成功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

“块状经济”历史十分悠久,手工业时代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通常所讲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它包括“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和“城郊结合部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两种生成形态,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以及我省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以及我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从“块状经济”的成功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二种模式:

??意大利式的垂直深化模式。意大利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它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 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特别是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随着块状经济的集聚发展,新企业从原有企业脱离出来,发展为更上游的供应商或进行生产过程的细化分工。从而使早期形成的原始块状经济通过发展提升逐步向创新型的产业集群演进,生产着高端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如意大利萨苏鲁磁砖集群、科莫丝绸集群、帕拉图毛纺集群都是创新型集群的典型。

??日本的水平式发展模式。日本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但由于城市发展空间局促,在京畿、阪神等大工业区外散布在乡村的中小企业相对集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块状。在政府的引导下,原始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基于发展目标和内部创业的需要向相关产业进行扩张,从而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内形成分工协作、联系更为密切的产业集群。如东京城区南部的大田湾,政府通过建立了"园地协同组合"制度,将分散在市区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加强各个中小企业在地域、产业、生活等方面的联合协作,大力支持各单一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最终形成基于相关产业扩张集聚的产业集群。

从这两模式的发展轨迹可见,虽然途径不同,结果却是殊途同归,块状经济的最终都发展成为了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是在竞争和合作中共同获得竞争优势的特定领域的产业群体。创新型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的“福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是一种企业群的“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彼此面向客户提供生产和服务,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在生产上:集群内的产业集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产业集群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体系完善,表现出高度灵活的合作关系;在配套上:产业集群内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体系,提供前期的市场分析、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等孵化支持,中期的工业设计、产品测试检验、管理咨询等产业化支持,后期的推广销售、技术服务、物流配送等市场化支持;在扶持上:当地政府部门能提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通畅的融资渠道和信息平台、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大的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及时组织应对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在文化上:拥有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拥有一批具有创新意识能勇于承担创新风险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区域内信任度较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低。

这样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共生效应??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这些共生效应一起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确保产业集群在国际性或区域性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

三、我市块状经济发展提升的思路与目标

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块状经济最终都成功地形成一个创新型产业集群。随着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广东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建设产业升级示范区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在20__年出台《关于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见》;上海、山东等省市政府也制订了各自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从这些省份的做法可见,发展集群经济在国内已有一定共识,这也进一步表明我市从块状经济走向产业集群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提升条件分析。块状经济是一种低级形态的产业集群,但不等同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相比我市块状经济还有以下缺陷:一是产业扩张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我市某些产业的垂直分工还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总体来说产业链仍比较短。而在水平方向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还没有能够大规模的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二是缺乏创新机制。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会处处受到来自同行的排挤和产业链高端的压制,会变得没有竞争潜力。要摆脱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快已发明的科技成果向一般民用的转化速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优势,研发具有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竞争优势不强。当前我市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之上,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产品的价格优势在___过去的发展中的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格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诉讼,这些新的情况带来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行业的巨额损失。以往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已不能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唯一的出路只有加快培养并吸引高等生产要素,引导整个产业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攀升。

(二)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我市当前的工业基础,结合块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块状经济发展要坚持的总体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科技自主创新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主线,通过细化产业垂直分工延长产业链,通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专业化协作,从而推进我市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我市块状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最终使我市块状经济向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

(三)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总体目标。根据上述思路,初步考虑“十一五”时期在市级层面应依托___县的织造、印染、纺丝服装着力构建以___县为中心涵盖越城区、袍江工业区的国际性纺织产业集群;依托诸暨市的五金、环保机械设备、上虞市风机、铜业形成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环保设备为主的机械产业集群;依托上虞市的化工、新昌县的医药化工形成以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新昌高技术产业园为核心的新型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新昌县的轴承、汽车轮毂和___县的汽车玻璃、汽车空调配件等形成以新昌市和___县为主规模较大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依托浙江玻璃的超薄玻璃产业和以VFD为代表的小尺寸平板显示器现有基础在市区形成光电显示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对诸暨、嵊州的袜业和领带以创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做精做优。各县(市、区)还可以结合各自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各自块状经济提升发展战略,再形成若干区域性产业集群。

四、加快发展提升我市块状经济的对策措施

国际性或区域性产业集群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与外界要时刻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普遍需要先进制造、创新、人才、融资、营销、物流的六大“功能平台”来支撑。建设这六大功能平台,要同时考虑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块状经济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其发展方向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要使块状经济成功升级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为块状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当前,着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规划指导。自发组织而成的块状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无序性和雷同性,特别是在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规划指导等手段及时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在政策引导方面要重点引导企业升级提高现有产品。要以产品协作为纽带,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培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产业集群。二是在规 划方面要通过园区规划等形式集聚产业,降低企业生产物流成本。要纠正以产业升级规划取代集群升级规划的误区,要尽快制定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此为方向,通过园区规划、孵化器、标准厂房建设等多种途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三是要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企业行为。要规范块状升级,首先要规范企业行为,制止块状内企业的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促进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要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引导块状企业从注重规模向注重创新转变。四是要加快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大对公共要素的利用,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块状经济的升级改造。

(二)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块状经济迈向产业集群的主要手段,事关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成败。为此,要大力推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当前,重点要支持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等公共支撑体系,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公共服务。一要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要整合政府、企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多方力量,大力发展依托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服务机构。要加快建立行业性技术创新平台,努力开展行业内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要对创新平台进行必要的扶持,并通过项目形式重点加强对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二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融资平台。块状经济多由中小企业所构成,创新较为活跃,但创新能力不强,承担风险能力较差。要建立对块状经济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要鼓励发展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进驻。要改变过去只注重产业扶持和发展扶持的财政政策,积极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方面扶持倾斜,建立块状经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通过在中小企业板上市解决资金问题。三要切实推动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建设。要推动专业型、市场型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的先导作用。要大力发展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机构,扶持建立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中心和一批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除此之外,要做好对企业的引导工作。要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激发提高企业原始创新的动力。鼓励企业相互协作,加强上下游和各个价值链环节关联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开发,引导企业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由竞争走向竞合。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9-0051-04

块状经济(Massive economic)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块状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推动传统块状经济的转型提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理论认为,块状经济具有地域的集中性、要素的根植性、企业的关联性、生产的专业性等特征,其转型升级可归结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型与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就此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全球价值链理论(Global Value Chain)、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等多种视角进行了研究。结合已有的理论成果,本文着重从实证角度,考察国内典型区域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做法(见表1),分析和归纳其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转移一般生产环节,发展特色总部经济

块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人力成本上升、土地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引导块状经济中的企业将一般性成产环节转移到人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产业配套相对完备的其他地区,使作为块状经济“头脑”的企业总部和作为“身体”的生产基地在物理空间上分开,这样既能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信息、人才等战略资源,又能获得转入地的土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常规资源,实现两个不同区域的资源在块状经济中的优化配置,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培育特色总部经济的趋势逐步呈现。

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信息产业集聚地新竹,受土地成本、人力成本和环境承载等因素的影响,将大量的信息产业生产环节转移至大陆长三角和珠三角,成功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新竹逐步成为中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和“龙头”,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又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珠宝企业开始发迹于深圳罗湖区水贝,目前已经有超过3 000家珠宝企业及珠宝配套企业集聚于此,形成了“世界珠宝看深圳,深圳珠宝看水贝”的局面。但近年来,随着地租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生产加工制造企业陆续搬迁出去,水贝珠宝产业链逐步向研发设计、展示交易、品牌经营等产业链高端延伸,目前已有超过80%的“深圳珠宝”区域品牌成员企业入驻,并拥有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金丽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水贝玉器批发市场等众多高水准、专业化的大型珠宝展示交易平台,奠定了深圳作为中国珠宝之都的地位。

某种意义上来说,块状经济是没有“围墙的园区”。要推动块状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始终注重塑造自身高端化的特色优势。加快发展特色总部经济,推进主导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推进块状经济相关资源的整合,是形成块状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基本原则。

二、针对性地嫁接外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块状经济完全依靠内生增长和自我更新,已经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少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把土生土长的块状经济放到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嫁接”外资来做强和提升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而实现产业的突围和升级。由于不同块状经济所拥有的产业属性以及产业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嫁接外资的方式上也各不相同。

一种是拉长型嫁接。例如,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嘉善第一大块状经济——以胶合板为主、占全县产值达30%的木业发展速度开始趋缓。为保持木业块状经济的先发优势,嘉善通过多方努力,引入了国际家具业的龙头企业——台升家具。该项目的引进,带动了家具、化工、五金、包装、玻璃等10多家配套外资企业的进入,意味着嘉善木业块状经济的产业链得以拉长,从而促使嘉善木业向国际家具制造中心发展。另一种是补缺型嫁接。从1997年开始,海宁大量引进国外各类先进经编设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产业生产基地和市场集散地,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0%。但在原材料提供、经编产品后整理等关键环节上,海宁本地企业显得力不从心,这严重削弱了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海宁将弥补产业链弱项作为引资的重中之重,并成功引进专门生产经编布原材料的项目,从而大大改善了经编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总而言之,无论有多少种版本,块状经济“嫁接”外资的关键在于,利用块状经济极强的技术吸收和低成本生产组织能力,实现外资的本地化。这个过程也是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实现产业融合的过程,两者分别居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互为配套,外资对提升当地产业链竞争力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三、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引导块状经济发展

专业市场是块状经济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的转变,最终必须依靠市场,通过大量企业的衍生与扎堆而形成。当前,生产能力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产能过剩必然带来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减少和亏损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此时,通过完善商品交易的专业市场建设,缓解产品的销路问题,无疑是很有效的途径。

在此方面,义乌是一个典型。义乌的块状经济多数是在商品交易市场的带动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即是“以商促工”的结果,并无先发优势可言。而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义乌又不失时机地推动传统市场的改造提升。一方面,积极运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信用交易等方式扩大经营,努力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结合;另一方面,加速发展公证、咨询、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逐步实现专业市场从交易平台到服务平台的质变。正是通过商品交易市场的这种先导作用,为义乌块状经济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拥有40万余种交易商品的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专业镇经济发展的广东,也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帮助广大中小企业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比如,佛山市乐从镇建成首个“部级电子商务试点镇”,中国塑料网、家家易、中国国际家具网、中国家具之都网等迅速发展起来,近八成企业都加入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引发了乐从钢铁、塑料、家具三大专业市场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2011年,乐从实现了70多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专业市场对块状经济的带动效应非常大,可以使市场信息、产品制造、销售渠道、服务产业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传统领域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加快完善与块状经济相配套的专业市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集聚信息、物流、金融、营销等各种生产资源,是促进块状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基础。

四、龙头企业带头引领,推动技术创新升级

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低,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是块状经济的通病。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提高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区域内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和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块状经济龙头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创新型企业,对引领和带动块状经济内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加快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例如,面对国内外纺织品服装市场激烈竞争,上海纺织提出了“科技与时尚”的发展理念,实施科技先导,确定了走高端纺织之路。在这一思路引导下,由龙头企业上海联吉合纤公司成功地研制开发出葆莱绒保暖纤维新品,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随后,该纤维品牌先后与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上海东纺科技进出口公司、上海三枪(集团)公司、上海幸福纺织印染公司等企业进行相关产品开发,以市场化方式把纺织产业链连接起来,形成以葆莱绒为核心的新专利集群,从而推动上海纺织产业的提升。又如,在认识到代工的局限性以后,深圳电子信息行业的民营企业开始持续自主创新。华为、中兴通讯等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制定,在国际市场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华为在全球123个行业标准组织中担任148个领导职位,中兴通讯已加入了70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获得NGN、光传输、信息安全、网关及3G终端等领域的国际标准起草权席位。这些技术创新直接服务于企业,同时又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使技术创新成果影响到周边的中小企业,深圳信息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也由此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还应加快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实施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努力形成龙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发展模式,以点带面,提升集聚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

五、政府优惠政策安排,助推高端产业聚集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政府设立产业功能区,并采取制度性安排予以强力推动,是部分高端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的主要动力。这种制度安排涉及的政策是系列性的、系统集成化的,政府对这些产业功能区块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项目的支持领域、布局规划安排、资金的支持方式、财政政策的倾斜、海关优惠政策及人才的激励政策等,发挥了较强的支持引导作用。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政府组织型产业集聚的一个成功范例。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多年来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利用外资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开发区第一,2013年在全国90家部级开发区评价中位列第二,也是我国吸引国外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搞得最好的开发区之一。依托这一优势,苏州工业园区诸如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光电、纳米技术等产业也得到快速集聚式发展。此外,无锡物联网产业的集聚发展也具有典型意义。当物联网技术在国内刚刚兴起之时,无锡市政府果断引进中科院等相关科研力量,充分运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支持,迅速实现了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的集聚过程。当前,无锡物联网企业已经增至608家,包括传感制造、共性平台、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各门类的物联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区域配套能力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突破10万人。初步估计,2012年无锡物联网企业总营业收入突破600亿元,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

实践表明,虽然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政府在推进块状经济的转型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包括为块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解决块状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难题等。总而言之,其目的就是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及公共服务,为提升块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李佼红.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牟群月,朱蓉.加快温台区域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研究[J].特区经济,2012(2):61-63.

[4] 王群飞.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提升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2(5):59-60.

[5] 朱李鸣,陈文杰.依托区域块状经济培育特色总部经济——对永康实践探索的思考[J].浙江经济,2009(3):49-50.

[6] 刘军.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基于宁波的个案分析[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11):11-15.

[7] 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学术研究,2012(2):81-87.

[8] 刘春香.宁波特色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R].宁波市工业经济研究课题,2012.

Typical Chinese Domestic Regions' Experienc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Massive Economy and Its Enlightenment

Song Binglin1,2

(1.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Institute of Department Economic Research,Shanghai 200235,China;

2. Ningb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Ningbo 315000,China)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7

一、综合认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发生重大变化,重新认识中国经济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解析。从全球化背景出发,中国的生产、贸易、出口等已经融入全球化,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大门会持续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动,并逐渐卷入国际市场经济体制中,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增加。例如,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从国外进口原油、铁矿石等物资,这是由于我国受到国际矿石价格影响,不得不调整国内铁矿石价格。又如,中国一些产品的产量也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如果大量生产将会造成商品滞销,浪费原材料,如果生产过少,就会造成物价上涨,影响价格平衡。根据数据显示,中国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年增加,特别是对欧美国家,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变成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经济体,正是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不仅加入的WTO,还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略述

1.固定资产的发展形式

就目前固定资产的发展状况来看,其投资出现回落,资产增长速度放缓。从国际的大环境看,由于经济危机过后全球经济发展刚刚出现复苏,我国的经济形势还处于恢复状态,状态不佳。但是我国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大政方针的宏观影响下,信贷行业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例如,根据数据显示,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0%,增速有所放缓,相比于2013年回落3.6个百分点。

2.制造业投资的发展形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制造业投资的速度由2013年的35%降低到2014年的24%左右,制造业的投资发展形式同样出现回落的情况。例如,根据企业的注册类型,由私人控股的制造业投资额占据整体制造业投资额的70%左右,而国有控股投资额只占据整个投资额的17%左右,这足以证明,由于制造业的投资额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自动调整了投资分配比例,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放缓。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形式

交通运输业在目前的发展环境中得到快速发展,2014年物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4万亿,与2013年相比投资额增长了24%,增长的速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其中交通运输业的总投资额占据全部投资额的2.5%,与上一年相比增长额提高了20%,增速提高了1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贸易业、仓储业的投资额增长25%至35%。这是由于国家颁布了有关交通行业的发展意见,使民间投资增加,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增长。

三、金融形势与货币政策

1.货币供应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的货币供应变化平稳,没有出现较大波动。这其中的贷款增长率逐年增长,期间出现转折,在整体上比较稳定,略微有所回落。贷款增长率处于良好态势,但是贷款结构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银行的潜在风险很高。由于企业发展需要的中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由金融行业承担,这就需要金融行业调整结构,不断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善资本市场,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快银行的资产流动。

2.利率的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我国的利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市场的利率波动大,这种状况的影响因素很多。第一,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式不稳定,物价持续上涨,这种经济形势不成熟,利率一直处于“冷增长”状态。我国的物价持续增长,然而工资却长时间没有变动,物价与工资同时上涨的局面没有出现。从宏观形式上看,一方面要加息,一方面要综合考虑物价的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措施应对金融变化。第二,资金供求的影响。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资金仍然处于过剩状态,存款的长势过快并且外汇资金增加,影响了国内的资金供求关系,从总体上来看,资金的供求倾向仍然以充裕为主,但是不利于利率的发展水平上升。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现状;前景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前言:

近几年,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不确定与不平衡增长,就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特点。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美车、欧洲与新兴市场之间的竞争与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让世界经济出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2008年的一场经济危机,让更多的经济人士开始关注国际经济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国际经济形势角度下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明晰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先对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解与分析,掌握国际信息,反思国内经济。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态仍然不太乐观,经济增长的速度较低。但是,与世界经济危机后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经济复苏状态相对稳定。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情况下,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有小幅度的提高。无论是美国的房地产还是人力资源市场,其紧张情况都得到了一定好转,这给国际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机会。然而,欧洲经济的发展情况还较为危险,低迷的经济发展速度,让欧元市场的缓和情况不佳,欧洲的失业率还在不断上升,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已经成为必然的经济发展趋势。日本的经济发展形势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很像,处于缓慢增长的状态。日本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进入氛围状态,是因为日本在货币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就使得日元的贬值不会对日本经济的发展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与前几年相比,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已经趋于稳定,但仍然不能确定国际经济形式不会出现大的。国际经济形势显示,国际经济仍然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据相关部门的预测,世界经济今年的增长率为3.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提出了0.3个百分点。这样国际经济发展现状,仍然让许多经济学人士担心。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我国去年的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一直在国际经济变动中稳定前进。国家所实施的稳步发展经济战略,让我国的市场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有效抵制了许多城市房产价格上升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中没有问题。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经济宏观调控方面问题。宏观调控工作质量,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以及经济的顺畅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两年,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过高问题,且CPI的增长速度过快,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工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与出台了有效的信贷政策,从而让国民经济指数得到有效调整。但国民经济指数的下降速度过快,给企业内部运营资金产生了问题,运营资金的让企业之间进行业务相互担保,这对于经济发展来讲是不利的。

2.出口经济问题。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来,进口与出口成为了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以来,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各方的出口态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中国与日本在事件的纠纷,让中国国民抵制日货的情绪高涨,这给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国际市场扩展也受到限制。中国的出口受到国际市场需求量的影响,国际需求量的减少,使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越来越多,我国出口经济一度出现困难,这对于我国进出额目标的实现较为不利。

3.房价问题。房价问题,是中国经济中的持续性问题。房价过高,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房价的快速得不到合理控制。特别是在最近十年,房价的快速上升让社会中房地产行业需求大大增多。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力资源与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我国的其它行业发展受到了影响。工业、制造业以及生产业发展过程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不足问题产生。除此之外,金融体系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危险指数。

4.企业资本问题。在国际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跨境企业的数量直线上升。跨境企业在中国的出现,让中国同行企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上升。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海外市场的扩展战备制定方向。目前,国际经济的复苏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跨境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流向无法得到有效明确。一旦国际经济出现反复动荡,这些资金就很难收回。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给我国许多跨境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挑战,也给国有资本管理工作提出了难题。

5.货币问题。针对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进行调节。对于中国来讲,货币政策的轻松化,使我国的进口经济、技术与资金的引入增多,在全球汇率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过膨胀压力。国际经济流动性增大,让中国经济出现了稳步回升的趋势,这就促使许多国际市场中的短期资本融入到我国市场内部,而这再一次提高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与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笔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推测与分析。对于世界人民来讲,经济发展的方向把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对于国际环境下的多个国家来讲,经济的发展方向的掌握者很难确定。面对国际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不断密切的现状,经济学家需要对世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把握,从而让国际经济形势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13(01).

[2]胡振虎.世界经济形势、政策走势与中国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05).

[3]余斌.中国经济前景与2013年展望[J].中国发展观察,2013(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