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8篇

时间:2023-09-22 15:04:54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1

关键词 OECD 强势开端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在1996年召开的以“人人终身学习”为主题的教育部长会议的推动下,从1998年至200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委员会发起早期教育政策专题调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强势开端:早期教育和保育》,提出了成功的学前教育应具备的八项基本要素。基于2002年至2004年的调查活动而形成的报告《强势开端Ⅱ:早期教育和保育》,则从10个方面为各政府制定具体的早期保教政策提出意见。而2012年提出的第三份报告,名称已经改为《强势开端Ⅲ:早期教育和保育的质量工具箱》,仅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此次报告是《强势开端:早期教育和保育》和《强势开端Ⅱ:早期教育和保育》的提升,其着力点放在“质量”二字之上,且报告中提出的五项杠杆无一不是在为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服务。

《强势开端》是通过对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而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结合数据为该国早期保教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坚持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拥有很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而且,《强势开端》使得OECD各成员国之间的早期保教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如此一来,各国在早期教育发展过程中就避免了重复的调查和摸索,可以相互借鉴和参照。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现状,虽然与OECD成员国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其它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该报告的出台,为我国早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宝贵经验。鉴于该报告的非凡意义,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对有关该报告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梳理。

1国内学者对OECD《强势开端》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国内学者在致力于研究如何能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等问题的过程中,发现OECD成员国在改革发展本国的学前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是我国学者便展开了关于《强势开端》的研究。

在《强势开端Ⅲ》出台前,鲜有关于“强势开端”的文献。就笔者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仅有朱家雄教授较早地关注到该报告,对《强势开端》中成功学前教育政策所需的8项关键因素及《强势开端II》中政府制定早期教育方面政策的10条建议进行了简述,并从注意公平、缩小差距、因地制宜的角度揭示了《强势开端Ⅱ》对我国早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意义。随着国家对早期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在2012年《强势开端Ⅲ》出台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此系列的报告,文献资料稍多起来。朱家雄教授继续保持对此的关注,在《强势开端Ⅲ》出台不久,很快就在《从国际经合组织的“强势开端Ⅲ”看早期教育政策》一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强势开端》和《强势开端Ⅱ》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简介了《强势开端Ⅲ》的五个政策杠杆,分别是:运用研究告知公众并影响政策的形成和实施;与他国的比较,扩大视野;面对挑战,积极选择对应策略;应付危机,从他国的政策经验中学习;分析本国现状。在吕武、张博的《简析OECD“强势开端”项目的背景、发展及其启示》中,作者认为在“人人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强势开端可以加强OECD各成员国之间关于早期教育方面经验的交流。并在简介了强势开端I、Ⅱ、Ⅲ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了强势开端项目具广泛国际合作性、以数据为依据、具科学性和操作性及项目化的运作方式的特点。最后,作者认为在我国应该注重早教系统与学校系统的衔接,注重早期教育的时效性和发展性,确立相关发展标准并将早期教育项目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重视研究的开展。单独讲述“强势开端III”的文章,仅见于《强势开端III:背景、内容及启示》。文章不仅详细地阐述了强势开端III的形成背景,还对五个政策杠杆及每个杠杆需面临的挑战作了说明,并针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提出提高政府责任、加强质量内涵和标准研究、家园合作和全国统一的质量评估数据库平台的建议。

2国外学者对OECD《强势开端》的研究

参与了“强势开端”和“强势开端Ⅱ”的撰写工作的约翰・贝内特(John Bennett)早在2003年,就在调研过程中所作的《强势开端:保育和教育的长期分离》一文中,呈现了保教分离的现实,并指出保教统一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他的另一文《强势开端Ⅱ――国际经合组织幼儿教育政策最新总结报告》中出了对《强势开端》成功学前教育必备8项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外,还较为详尽的对《强势开端Ⅱ》中制定政策的十个方面进行阐述。田熊美保和InekeLitjiens的《强势开端Ⅲ――提升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的途径》中大量运用图表对五个政策杠杆做了较详尽的阐述,且对每一个政策杠杆中的面临的众多挑战中择一为例,提供政策援助。《英国(英格兰)的早期保教质量问题》一文中选择了《强势开端Ⅲ》中的政策杠杆四――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为当前的政策重心。通过与对他国的比较进行反省,并总结了在家庭和社区参与领域,英国(英格兰)面临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关于强势开端的研究多集中在内容的介绍、背景的描述及其启示的阐述,虽然内容全面,但大都是简略介绍,对于一份内容充实、数据丰富、长达370多页的报告来说还欠详尽。且国内的研究多见于期刊文献,尚无专著或学位论文来对《强势开端》进行深刻的挖掘,由此可见,目前关于该报告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参考文献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2

关键词:学习质量标准;内容标准;表现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36-04

讨论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必然涉及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如第二期专题讨论中,邵伟德提出:“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是继体育教学质量概念界定之后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指出,展开评价还必须要有标准作为依据。

在《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与解构》(以下简称《解构》)一文中,笔者指出,评判体育教学质量高低最核心的要素是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其中,体育学习结果又可解构为“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运动品行”四个方面。现本文就“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阐述其内涵及研制思路。

一、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的内涵

学习质量标准是指院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对学生专业学习所期望获得的内容与水平。“制定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的意义在于让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各阶段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内容以及达到什么水平。同时,清晰的学习质量标准是学生学习收获的证据或参照物,也是学生进入更高一级阶段学习的基础和依据。”当然,“质量标准的内涵在不断扩展,强调终身学习、促进发展和未来引领”是改革的趋势所在。上述观点隐含着以下信息:一是学习质量标准包含着“内容”与“水平”两大指标;二是合适的质量标准能使学习具有累积性和发展意义。

“运动技能学习是在神经网络、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控制下的一种习得行为,须通过重复练习(强化)而改进,由知觉、动作、练习构成一个完整的三维体系。”同时,“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实际上是根据某种规则或要求对练习者所进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长期改造过程。”上述界定告诉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无论学习何种类型的运动技能,都伴随者学习主体(学生)的感知和外显动作的不断改进;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形成技能,进而获得终身体育的能力和兴趣。

根据质量标准应包括“内容与水平”两大要素以及运动技能学习的本质内涵,本文将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进一步明确为:通过学练,学生在运动感知、运动认知、运动动作等运动技能方面所学到的内容与达到的程度,该程度有益于技能的进一步获得与发展,有益于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与能力。

二、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与运动技能评价标准的区别

已有的技能学习评价,往往是对项目中某单一动作进行量化式的评价。比如,考察一年级篮球技能水平,以“直线运球30米的速度”为唯一评价标准,考察水平四篮球技能水平,以“一分钟篮下自由投篮的个数”或是“规定时间内全场或半场行进间投篮的个数”为评价标准。显然,这种单一动作在简单环境下的表现,并不能较好地反映或促进篮球的整体技能水平,还可能造成“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在跳跃、投掷、技巧等田径与体操项目中也同样出现类似问题。如考察跳跃技能,往往以“立定跳远、急性跳远、跨越式跳高”为单一评价内容;考察投掷技能,又多以“肩上投掷到一定远度”这一种运动动作作为评价标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省纲要》)意识到这种单维评价的弊端,进而用“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的形式,描绘出了各个水平不同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的雏形。既规定了学习的最低标准,又为日后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奠定了基础。

简言之,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是对“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两方面期望值的质量把控,是教师展开教学的基本依据,其中,学到什么程度以质性描述为主,强调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基本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描述“该以怎样的标准来判断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获得的水平是否达到或超出了原有的期望值”,一般按等级制、百分制或是描述性语言进行测试、反馈。换言之,学习质量标准是基于过程的质量把控,评价标准是基于结果是否满意的质量反馈。操作层面上,应是先有学习质量标准,而后制定评价标准。

三、研制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需要确定的思路

(一)不同水平段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的研制思路

学习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更有其独有的特征与规律。研制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首要考虑的问题应是学习者在9(或12)年纵向上适合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问题。在运动技能学习序列方面,课标(实验稿)提出的阶梯是:“学习简单运动动作(水平一)-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水平二)-初步掌握运动基本技术(水平三)-发展运动技术或战术能力(水平四)。”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学习阶梯是“学习身体基本活动方法(水平一)-学习体育基本活动方法(水平二)-学习有一定难度的身体基本活动方法、学习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组合(水平三)-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水平四)”。

上述学习序列应是制定不同水平段运动技能学习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如评价水平一运动技能的学习程度,其标准应围绕“身体基本活动方法(简单运动动作)的合理性、多样性”展开描述,水平二应围绕“各类体育运动项目中基本动作的习得与表现”展开描述等。

不同年段运动技能学习标准是对该年段常模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程度上的总体描述,是对水平目标的细化,也是制订水平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3

素质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措施和基础。培养出的护理人员能否适用21世纪护理发展需要,临床护理教学中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尤为重要[1]。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现代护理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对现行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改善了传统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讲授形式,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课件在辅助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形象地描述各种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视觉新鲜感,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模拟临床实际操作、检查结果及医疗文书等等,再现真实的诊疗情景,使护生能较早地接触临床,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应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的几点建议

把握多媒体课件的选题: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内容,找准教学重点和难点。课件应注重个性化的选题,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课件,突出临床实践性和操作性。课件决不能“牵强附会”,“画蛇添足”。切记将板书搬上屏幕,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特点,避免把课件变成单纯的“板书搬家”,或“书本搬家”。变“人灌”为“机灌”。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几点原则:①科学性:在选择相应视频、图谱及声音时注重相关多媒体素材的科学性,规范性,表述的内容要准确无误,是否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为规范示教视频及图片,切不可在网络上搜索图片及视频等素材,不加判断便随意使用。②教育性:课件的制作直观、形象,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课件的设计新颖,有吸引力;课件表现内容与方法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课件的针对性强,与教学目标关系紧密;支持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模式。③技术性;多媒体课件要求简单实用,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出发点,人机交互性较强,选用较为流行的软件制作,方便教师的修改,同时课件操作简便、快捷,在不同的电脑环境下运行正常,课件维护方便,必要时易于更新,利于交流。④艺术性:护理教学课件应做到课件版面布局合理,色彩与主题有机配合,整体风格一致,简介明了,重点突出,临床演示视频和声音清晰,另外可由老师加之配音及旁白,起到较好的充实作用。⑤实用性:课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适应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内容完整,文档齐备。

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近年来多媒体课件的普及和应用日趋成熟,加之新一代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已经不可缺少,甚至很多青年教师失去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笔记,语言传授等教学方法,这时便出现了很多问题,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追求片面的多媒体教学,出现“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局面。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性。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护理教学中较好地发挥了其优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对教学目的、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但是目前多媒体课件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怎样继承传统,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目的,科学的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

参考文献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4

虽然学生们处于素质教育的良好大背景下,但学习的主要方向仍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数语外等所谓主科考试成绩的好坏,因此,忽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这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由于该门课程没有被正确认识因此并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开设课程也只是为应付会考。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很多操作学生早已掌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还有部分学生甚至将游戏偷偷带到学校,私自装在教学用电脑上,上课时间不专心学习偷偷打游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针对以上情况,作者则是在有针对性地进行详细分析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作者在计算机课程开课伊始,也就是教材的第一课———“与电脑见面”的讲述中,跳出教材的局限,自行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以生动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作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先为学生放映了一小段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为切入点,为学生简单讲述了计算机技术在动画制作领域的应用,接下来作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海报并简要描述了Photoshop等工具,并结合一系列的现实例子对学生讲述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实用性以及巨大的商业价值,从而以学有所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技术是很有用的,是有助于以后就业的,就业前景是广泛的,从而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二、注重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集技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而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又是很快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更加应当注重与时俱进。除了要求学校配置普及最广泛的Win7系统外,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对教材内容进行审核,对于过于老旧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剔除,以最新版本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授。为了有效缓解学生对枯燥的软件学习产生的疲劳感,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可以为学生穿插一些计算机的发展史作为扩充知识,以及结合时事新闻,讲述计算机一些特殊的用途,为学生增长见识,扩展知识面,以此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效果。在这里作者举一个Powerpoint的教学例子:在对该软件进行教学之前,作者首先用课件向学生详细介绍该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并多次进行演示,并将Powerpoint的相关功能进行归纳和总结,分多个课时进行细致讲解。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更相信这个软件的实用性,作者在课后布置作业时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语数外等主科挂钩,如让学生用Powerpoint将当天语文课所讲述的内容做成幻灯片,配上图文,重点以不同颜色标注,当做今后考试复习时的资料,这样既让学生熟练了软件的操作,同时又在制作表格和笔记的过程中温习了其他科目的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印象,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和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

三、结语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实践;探究

人们进行任何各种劳动或思维上的活动,其行动的主要支撑基础就是人们自身良好的身体状况。良好和健壮的身体对于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在新课标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上,初中体育的教学实践就应适时地加强和跟进,让初中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用良好的身体素质投入学习,在学习后用其余的精力和体力放松心情,这对于初中体育教学实践就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一、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体育的教学课程上,书本知识也占初中教学课堂上学习的一部分。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对课本的内容就会以陈述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单纯的课本知识和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的,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体育涉及的内容。再就是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教师自己对于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一上课就只是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就解散队伍,这样的状态一直下去,不利于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积累。这对于初中教育的教学实践来说是无法真正落实新课标的。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应用实践

1.教师在课堂上身体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课堂上,相关的体育动作需要在室外进行,

在此过程中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做示范,指导学生学习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动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时间真正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从而实现初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践没有真正身体力行,只是简单地指导和陈述,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身体素质的提高都不会有成效。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育课堂上依据课本的相关内容用肢体行动来向学生展现,并让学生自己实践和学习,教师通过教授体育动作,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育课堂获得课本上的内容。教师在讲授体育器材的名称及相关的使用意义时,可以带领学生到体育场地,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体育课程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演示,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切身了解体育器材的应用,从而带动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和身心的全面进步。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落实到体育实践

初中体育教育课堂上一贯遵循“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实践的真正主体,这就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身体及身心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初中体育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转换教育教学方法,使其与初中学生的学习及身体现状为首要基础和条件,以教育学生学习为目标,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体育知识,同时得到身体和心理全面、综合的提高,从而实现体育教学实践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授体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在练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到队伍前面做示范,并给予加分。这样在体育课堂上教育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带动学生参与和学习及锻炼为目的,用学生教育学生的教育实践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和身体素质的综合性提高。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心态的改观,还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增强,初中体育教学在初中课程教育上就应适时地提高和发展。落实到初中体育的教学中应注重实践,积极地进行学生相关活动,适时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将初中教学工作落实到实践。相信在以后初中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贯彻落实下,初中教学课程能真正教育初中学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体制下,初中体育的课程实践应该真正落实到对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上。积极引导学生做相应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初中体育的教学实践应用到体育课堂上,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学生在初中教学课堂上,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身体素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以积极地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实现德、智、体、美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静.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6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理解片面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三、教师不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四、忽视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7

1.教育科学研究三个基本组成要素不包括 ( )

A.现象与客观事实

B.科学理论

C.科学假设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D.方法和技术

2.下列不属于定量研究特点的是 ( )

A.以纯形式化符号反映事物特征

B.分析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

C.强调结论的客观性

D.注重整体的发展的分析

3.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除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外,还应包括 ( )

A.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B.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

C.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D.研究假设和研究计划

4.取样的基本方法中,抽取一个或几个单位整群作为样本,这是 ( )

A.简单随机取样

B.系统随机取样

C.分层随机取样

D.整群随机取样

5.不属于历史分析法的特点的是 ( )

A.丰富性

B.直观性

C.具体性

D.本质性

6.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方式可分为 ( )

A.自然情境中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B.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C.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7.下列对“行为核对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主要用来核对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

B.观察项目需预先列出表格

C.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

D.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8.历最早进行专门教育调查的学者是 ( )

A.恩格斯

B.费舍

C.赖斯

D.肯德尔

9.测量调查中,一般测验题目难度应控制在 ( )

A.0.1 -0.7之间

B.0.2-0.8之间

C.0.3 -0.6之间

D.0.4-0.9之间

10.下列是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 )

A.梅伊曼和拉伊

B.艾宾豪斯和G.缪勒

C.冯特和艾宾豪斯

D.蒙台梭利和杜威

11.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其研究主要目的在于 ( )

A.形成教育科学事实

B.形成教育科学理论

C.获得一手数据资料

D.获得一手理论信息

12.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 ( )

A.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

B.用数学语言表示事物状态

C.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和可靠性

D.具有一定的弹性

13.定性分析中的信度判定公式 其中c为 ( )

A.-致同意率

B.赞同人数

C.参加研究的总人数

D.相互同意度

14.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 ( )

A.思辨分析 来源:考试大

B.理论分析

C.逻辑分析

D.统计分析

15.教育科研中常用来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是 ( )

A.Z检验 考试大论坛

B.T检验

C.F检验

D.X2检验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方法

17.外部评论

18.教育观察研究

19.问卷调查

20.定量分析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22.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23.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局限性是什么?

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试述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26.试述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要素。教育科学研究由现象与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2.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研究的特点。D项是定性研究的特点。

3.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文献综述报告的主要内容。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四个方面。

4.D【解析l此题主要考查整群随机取样。整群取样所获得的样本,由于样本分布不均匀,在统计推论上存在一定缺陷。

5.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历史分析法的特点。历史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丰富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本质性是逻辑的分析方法的特点。

6.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A项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来分的,C项是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D项是按观察实施的方法来分的。

7.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行为核对表,其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而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

8.C【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调查研究的发展。历最早的进行专门的教育调查是美国学者赖斯于1897年所作的学校拼写练习。

9.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测量工具的要求。一般测验题目难度应控制在0.2-0.8之间,测验平均难度应接近0.5为好。

10.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1901年梅依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

11.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在研究目的上,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以形成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教育科学的实证研究是形成科学事实的方法。 来源:考试大

12.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性分析研究程序的特点。A、B和C三项是定量分析的研究程序的特点。

13.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信度判定公式。r为一致同意率,c为赞同人数,n为参加研究的总人数。

14.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统计分析,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是(归纳的)逻辑分析。

15.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统计假设检验的类型。考生需要识记四种检验的常用范围。t检验主要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C项用于方差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D项主要用于适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

二、名词解释题

16.方法是指为了获得科学知识应该遵循的程序以及依据的手段、工具和方式。

17.外部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等是否可靠。

18.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19.问卷调查是研究者把研究问题设计成若干具体问题,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编制成书面的问题表格,交给被调查者进行填写作答,然后收回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0.定量分析是指研究者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三、简答题

2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答:(1)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

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③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④研究的创新性。

(2)教育科学研究还有它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由研究对象所决定,教育研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②研究的周期较长,影响的因素复杂;

③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2.简述检索文献需遵循的基本要求。

答:(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

(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

(3)勤于积累;

(4)善于思索。

23.历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局限性是什么?

答:(1)历史是按年代顺序,经历了一个时间空间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而历史文献常常是滞后记载,历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统。影响到历史研究的可靠性问题;

(2)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事实,历史文献的理论内容,是经过“加工”的抽象形态,留存着加工者们的主观认识,很容易造成失误;

(3)历史研究中无法做精确的量的分析。

24.简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的目的。

答:(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

(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

(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

(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四、论述题

25.试述教育研究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答:(l)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

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这一功能集中表现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观念转变,从而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

(2)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不仅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3)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

所谓教育科学理论,是具有某种逻辑结构的并经过教育实践检验的教育观念系统。这一观念系统的核心是教育规律的认识,它是经验事实的本质概括。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一个逻辑的上升过程,认识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方法的应用过程。

(4)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重要战略措施。

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尽快造就一代未来教育的改革家。他们不仅有科学家、哲学家的理论思维头脑,而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实际动手能力,会进行教育实验,有强烈的改革意识,他们应是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开拓型人才。科学研究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

26.)试述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答:教育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基本阶段。

(1)实验准备阶段,是指实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并形成研究假说;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选择被试,形成被试组,明确自变量的操作定义;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简述素质教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教;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教学就是提升小学学生对阅读材料和自身写作的能力,通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被结合起来称之为读写结合。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中段语文教学中常常将两者分开进行教学,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还会对小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将两者结合起来,针对读写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小学生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一、小学语文重视读写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小学语文教材从简单的字词诗歌变换到具有一定深度内容的文章,教材转变也说明了在这一时期教师必须要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读写教育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当中提升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开展读写教学的策略

1.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热情

小学语文中段的读写教学活动开展首先要选用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高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合适的教学方法也能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读写能力,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巴金的《鸟的天堂》这一课文时,针对这一课文展开读写教育就可以从文章本身的内容入手,《鸟的天堂》主要是描述群鸟生活的片段和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实时在线巴金文章中的这一内容,结合音乐播放的方式或者观看录像的方法让小学生更有感情也更有氛围地进入到《鸟的天堂》的阅读当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让小学生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小学生领悟到文章当中的真情实感,对于巴金写作这篇文章的手法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此,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多多鼓励学生

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容易得出不同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要观察这一特点,并且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让每个小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创造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出示美人蕉的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描述这一植物的特点。描述方法可以是教师所教授的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也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给予“美人蕉”更加深刻的思想。在这样的练习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充分开发,教师也可通过收集学生所写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互相交换阅读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写作方法的认知,认识到其他学生的描写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开发。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小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

教师本身教学素养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的读写教学活动开展中相当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读写内容分开教学,变得更加枯燥乏味,抹杀了小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学会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学手法和教学观念来武装自己,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崭新的一面,以更高的教学素养来面对新时期的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进行教育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小学语文的中段教学中,教学材料也开始从简单的字词内容转变为有内容、有深度的文章材料,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学会把握这一教材特点,将读写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在小学中段教学中努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手段入手,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涵思想,让小学生充分掌握读写能力,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