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科重症医学8篇

时间:2023-09-25 11:18:46

儿科重症医学

儿科重症医学篇1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儿科重症医学篇2

怎样才能让这些“星星的孩子”融入人间,拥有普通人的生活或接近普通人的生活?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科学干预,这不仅需要医疗、康复、教育机构以及全社会的努力和关爱,更需要家长的爱、行动和坚持。为了帮助“星儿”家长科学认识自闭症、在干预之路上少走弯路,本刊专访了自闭症诊疗和康复训练领域的专家。

专家简介

王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神经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神经学组副组长,复旦大学孤独症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儿童癫痫及其共患病、神经遗传性疾病、脑损伤神经保护等临床诊治与研究。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徐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儿保学组副组长。擅长儿童早期发展、儿童营养及饮食行为、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学习困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儿童营养与发育行为问题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四全天

刘合建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儿童康复部主管,康复治疗师,教育学硕士。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残疾分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委会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治疗学组委员。对小儿脑瘫、自闭症及相关儿童发育障碍病症的评估和康复治疗有丰富经验。

正确认识,早发现早诊断

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会交往和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狭隘兴趣为核心症状,常伴有语言障碍或智力低下。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每68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在中国,保守估计,每1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

自闭症孩子,早期有哪些预警信号?

自闭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障碍,它并不像某些先天性缺陷那样在孩子出生之时就能表现出来。尽管敏感的家长可以在不满一岁的婴幼儿时期就能感觉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发现孩子的早期自闭症征象,一些有经验的医生也能进行早期诊断,但对于大多数患儿来说,还是要等到一定年龄才开始明显地表现出自闭症症状。

正常儿童的发展是有其一般规律的,当孩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表现出明显落后或异常,甚至出现一些自闭症行为征象,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如:到6个月大,孩子还没有出现大笑或其他热情、愉快的表情;到9个月大,孩子对声音、微笑或其他面部表情仍没有互动式的分享;到12个月大,孩子还不会咿呀学语,不会做手势,如用手指指物、给他人展示东西、伸手够东西、招手等;到16个月还没有语言;到24个月还不能说出两个字组成的有意义的词,对周围的人表现得漠不关心;在任何年龄出现言语、咿呀学语、社交能力方面的退化。

怀疑自闭症,应该去哪里就诊?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表现可疑,应尽快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就诊。目前我国开展自闭症诊断的专科主要包括儿童精神科、发育行为儿科、儿童心理行为科、儿童神经康复科和儿童保健科等,家长应对此有所了解,去医院就诊时才能少走弯路,避免上当受骗。

诊断自闭症,有哪些方法?

对于家长来说,当医生诊断或怀疑孩子有自闭症时,普遍都会在心里打一个问号:我的孩子真的是自闭症吗?医生诊断的依据是什么?需要做一些什么检查吗?目前,自闭症的诊断需要在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士实施,包括对家长的访谈、对孩子行为的临床观察以及完成一些必需的量表和测试,然后基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根据通用的诊断标准,可基本得出诊断结论。同时,量表、检查和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协助明确诊断或鉴别类似的其他疾病。

科学干预,帮孩子打造正常人生

自闭症最重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高强度的科学的教育训练。尽早开始通过科学、系统的干预,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可以得到改善。很多专家认为,自闭症是终身性疾病,是不能治愈的。如果从生物学异常的角度来说,这也许是对的。不仅是自闭症,大多数的发育行为疾病,如多动症、学习障碍等也被认为是不可以治愈的。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说:自闭症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某个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中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人是一个正常人;如果这个人成年后除了可以独立生活、工作,甚至还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可以结婚生子,那我们就可以认为他与普通人无异。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生动的例子都表明,自闭症儿童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

接受现实,坚强面对

当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相信没有哪位父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面对这个足以影响孩子甚至是家庭成员一生的消息,父母的心理反应是复杂、反复而持久的,如震惊、迷茫、质疑、侥幸、悲伤、自责、愤怒、埋怨、拒绝、退缩、失望等。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但不管经历怎样的情绪变化,最终家长必须接受现实、坚强面对,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不一样,无条件地爱这个不一样的孩子。

教育训练,长期坚持

医疗机构在自闭症的康复训练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但由于自闭症康复训练有着高强度、长期性、一对一程度高等要求,形式以教育、训练为主,而非服药、打针、手术等常规医疗操作,这在资源配置、人力安排等方面大大影响了医院开展自闭症康复训练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部分医院通常只能以家长培训班、短期训练、门诊随诊等形式,以教授训练方法、监测康复进展为目的开展对患儿的康复服务工作。不过,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医院开设专门的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可以专业、规范地对自闭症孩子进行一对一地训练。

目前,为自闭症儿童提供长期教育训练的主要是特殊训练机构或学校。但是,这些机构质量良莠不齐,专业性、规范性存在很多问题,很难满足数量庞大的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训练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一些慈善公益项目的启动,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缓解。

在自闭症孩子的教育训练过程中,他们的进步往往很慢,甚至在某一段时间,某些方面可能会出现停滞或倒退现象。因此,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而又艰难的历程,应该做好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积极与医生、老师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治疗和教育训练,促进孩子的康复,为孩子打造他与众不同但又接近正常的人生。

Tips:“星儿”父母的4大误区

病急乱投医 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父母往往病急乱投医,道听途说,带着孩子到处奔走,一个机构不行再换一个机构,一个方法无效再换一个方法,结果耽误了最佳训练时机。

急于求成 自闭症儿童需要终身干预,教育康复是一个特别漫长又艰苦的过程。一些父母急于求成,短期训练后看不到效果就伤心绝望或轻言放弃。

自我隔离 有些“星儿”父母担心别人异样的目光,就将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孩子与社会接触,这对孩子是非常不利的。要帮助孩子,父母首先应该坦然面对,大大方方将孩子带出去,为孩子创造正常的社会环境。

不注重塑造孩子的行为或技能 有些父母心疼孩子,不忍对孩子“严格”训练,有些家长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对孩子进行科学干预,结果都达不到帮孩子提高生活技能的目的。

推荐2个专业网站

“蓝色海洋”俱乐部(.cn)

201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启动了中国首个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自闭症信息网络平台――“蓝色海洋”俱乐部,定期为会员更新最新的自闭症治疗与干预研究成果、现状以及自闭症患者陪护方式等相关信息。俱乐部会员享有最先了解相关公益活动讯息及优先报名权利、免费领取俱乐部赠送的自闭症相关书籍、每月通过微信公众号(蓝色海洋)获取自闭症相关信息等服务。

“爱在路上”儿童康复教育网站()

因不忍心看到一些家长因信息闭塞而延误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更不想看到一些病急乱投医的家长误信网络或广告信息而给孩子误治,2010年,刘合建等一群热爱儿童康复事业的专业人士建立了“爱在路上”儿童康复教育信息共享平台。这个由康复医生、治疗师、特教老师、家长和社工等共同构建的平台,致力于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一站式”的康复服务,为儿童康复治疗师提供专业的线上交流平台,其中包括自闭症的一系列知识和教育训练方法、专业康复机构等信息。

延伸阅读:对自闭症的科普共识

为了唤醒社会对自闭症的重视,联合国于2008年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 “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针对中国自闭症的现状,2015年4月2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自闭症之声(Autism Speaks,全球最大的自闭症科学与宣传机构)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100多家单位、组织及国内外自闭症的诊断和干预专家,了以下科普共识。

1.孤独症谱系障碍也称自闭症,是有明确的生物学致病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

2.自闭症以社会交往与沟通障碍、兴趣局限、行为刻板为主要表现;

3.自闭症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4.自闭症的诊断目前主要依据行为特征,尚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手段;

5.不看人、不理人、不指点是自闭症婴幼儿重要的早期征象;

6.自闭症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7.持续保持每周25小时以上的科学系统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自闭症患者的预后;

8.自闭症早期干预训练建议以改善交流、行为、认知、情绪为重点,同时注意生活能力的养成;

9.父母和家庭的参与是自闭症孩子干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0.两岁以下的自闭症干预适宜在家庭的自然环境中进行;

11.自闭症孩子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需要更多人的接纳和理解;

12.自闭症孩子危险意识较弱,需要家长精心呵护和社会关爱帮助;

13.友好接纳的学校氛围是学龄自闭症孩子融合教育的关键;

14支持自闭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干预和融合教育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儿科重症医学篇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8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56-02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ental anxiety)是指对牙科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力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早在50年代末国外就有学者对牙科畏惧症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来,国内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诊断及治疗已逐渐引起重视[1-3]。儿童牙病与成人牙病的诊治与护理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诊治方法上,更大程度地体现在其心理行为上,80%以上的儿童就诊时存在紧张不安、害怕,甚至恐惧的心理,逃避治疗,使医护人员无法操作,难以完成正常的治疗,并影响其全身健康及生长发育。因此,帮助患儿克服畏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是儿童牙科临床与护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流行病学

有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87.50%)明显高于学龄儿童(72.38%),且年龄越小,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高;女孩发生率明显高于男孩,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越低[1]。城市患儿合作度高于农村患儿;父母带养的儿童合作度高[3]。

2.病因学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儿经历过牙痛或致痛的治疗(如开髓、拔牙等)造成恐惧心理;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友善的态度或粗暴的操作;口腔科诊室陌生的环境,特殊的器械设备、声音(如涡轮机锐利的声音),磨牙时特殊的臭味等;家长过分紧张、焦虑的神情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疼痛。

3.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评估方法

3.1心理测定:

3.1.1Venham's氏临床畏惧与合作程度分级将牙科畏惧症分为6级:0级――自如;1级――不自在;2级――紧张;3级――勉强;4级――恐惧;5级――失控。

3.1.2Corah's心理测定最初应用于评价成人牙科畏惧症,现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儿童牙科畏惧症,但其问卷多由陪同患儿的家长填写。Parkin为使其更适用于儿童在内容及提问方式等方面作了修改,以便儿童理解。

3.1.3儿童牙科畏惧症量测表CFSS-DS:这种评价系统比以上2种更适合儿童,简单明了且更能精细反映牙科畏惧症的程度,但CFSS-DS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况尚无定论,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3.2仪器检查:紧张将使肾上腺系统释放儿茶酚胺,介以调节神经体液变化,维持其内环境的平衡。对心率、血压、血液中的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浓度的测定可用于对牙科畏惧症的检查评估,但鉴于血液化验对儿童是一项较大的创伤性检测,Nobulike等研究认为可通过尿液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来评价儿童紧张程度,并发现儿童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尿液中的NA(去甲肾上腺素)、A(肾上腺素)、NMN(去甲异肾上腺素)等明显增高。

4.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学分析及分型

当前,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对心理、环境、行为与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医护人员的重要课题。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年龄不同,其理解力和自我控制力也不同,加上环境和家庭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因此对口腔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对此,医护人员除要有良好的医德和熟练的技术外,还应掌握儿童的心理,具有观察、分析和处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能力,争取得到患儿的合作,顺利完成治疗。

对于儿童在口腔治疗时的不同表现,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型方法。根据儿童在口腔治疗时的合作程度可将儿童分为:合作型、诱导合作型、被动合作型、抗拒型四类;或合作型、畏惧型、哭闹型、常规型、诱导型五类[3];根据儿童的心理行为可分为:安静型、多动型、娇气型、执拗型等。

5.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护理配合

护理人员应从探讨牙病患儿的心态入手,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及不同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患儿较好地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治疗。

5.1美化环境、创造温馨的气氛。陌生、灰暗的环境,严肃的气氛极易引起患儿紧张惧怕心理,美化环境使之充满童趣,可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如墙壁、窗帘等布置成暖色调、诊室内设游戏区摆放色彩艳丽、形态可爱的玩具、治疗椅灯臂上可放置显示器播放动画片来吸引患儿等;医护人员仪表应整洁端庄,态度和蔼,使患儿情绪放松,缩短与医护人员的距离,产生亲切感,从而配合治疗。

5.2在就诊时可优先安排合作患儿并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或让家长承诺在治疗结束时给予奖励,让胆小、惧怕患儿先观察这些合作患儿,以消除其恐惧心理。对经过反复诱导仍不接受治疗的患儿可与家长配合,护士可先陪患儿在诊室内游戏区边玩边交流,让其先适应诊室的环境及设施,并了解患儿恐惧的根源如疼痛等后,对患儿承诺保证其不疼等消除其恐惧根源,再请家长配合承诺和心理安抚,达到主动配合治疗的目的。

5.3治疗前后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主动和患儿交流,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他感到自己已被重视、被关怀,治疗时能主动合作。心理疏导是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认为,3岁以后的儿童,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发展加快,使他们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多鼓励、多安慰,用儿童熟悉的语言对器械及操作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如将涡轮机喷水解释为给牙洗澡,把吹干气枪叫“吹风机”,把拔髓叫“抓虫子”等等,欺骗、威胁、恐吓等手段只会使患儿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这样不仅导致儿童今后在口腔治疗中合作困难,还极有可能影响其一生。

5.4治疗操作中应熟悉患儿特征,针对儿童口腔小、舌易伸缩、唾液分泌多、张口时间短、忍耐性差等特点,技术操作要熟练、快速、轻巧,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避免患儿因过长张口时间而不合作,由于患儿对其行为的控制力不强,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患儿,防止其突发动作而产生误伤。对初次就诊的患儿,要在操作中尽量不引起疼痛,这样就一般不会产生畏惧心理;胆小或具有直接、间接“治牙疼痛”不良经验的患儿则会在就诊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不合作行为,对这类患儿除态度和蔼、循循善诱外,最重要的就是无痛操作,如采用局麻下操作,避免近髓去腐的的酸痛,可选用锐利器械手工刮治等方法减少痛苦,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六手操作,另一名护士在治疗时专职负责心理诱导和疏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拉住患儿的小手并轻柔抚摸,让其心理产生安全感;与患儿对话的内容可与治疗无关,聊其感兴趣的内容如其喜爱的动画片、玩具等(可在治疗前的交流中得知),分散其对治疗操作的注意力。医护人员轻柔、准确、迅速的操作可使患儿恐惧心理慢慢消除,逐渐变被动治疗为主动合作,对治疗中合作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为其他患儿树立榜样;对尚能合作的患儿要耐心解释,鼓励其坚强勇敢;对低合作患儿和不合作患儿,则采用多种方式,如赞扬法、治疗简单化法、哄骗法和适当强制等,对于大龄患儿应以思想工作为主,争取合作。

5.5对家长心理的了解在牙病患儿的心理观察中同样不可忽视。有的家长对患儿溺爱,对医务人员要求过高,当患儿牙痛时,表现局促不安,担心患儿承受不了痛苦,急于求成;患儿不合作时又缺乏耐心,粗暴、训斥或打骂,使患儿增加恐惧心理,因此对家长的心理要按不同情况进行宣教,消除家长顾虑及不良情绪,争取家长与医护合作,做好儿童的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父母是否需要离开诊室应酌情而定,对较小儿童,父母的陪伴可提供安全感,应陪在患儿身边,以减少牙科诊室这一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恐惧。

5.6强制因素。对一些无论使用任何办法都拒不合作的患儿,可酌情采用适当强制手段,如上开口器等,建议事先征得家长同意,但有人认为采用强制的手段将对今后患儿就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其成年以后仍对口腔治疗怀有恐惧,因而主张全麻下治疗或在清醒状态下应用镇静剂,如盐酸甲基氨普胺或氮氧化物,这些药物对机体没有或仅有极小的副作用,并有研究表明短时期内少量应用氮氧化物(Nitrous oxide)可一定程度降低长期的牙科恐惧,但全麻或镇静药物的应用需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且一般常规治疗不需全麻,因而在国内儿科门诊中少有应用。

6.健康宣教

6.1教授正确的刷牙及口腔护理方法。

6.2健康的生活及饮食方式指导。

6.3有条件的单位可与学校组织儿童多参观诊室,并设置游戏互动节目,让其对将来可能要经历的诊治环境充分了解并接受,从而减低或避免牙科畏惧症的产生。

总之,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及接受诊治的行为受周围环境、成长地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性别及年龄影响、医护人员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使每个患儿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完成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国惠,等.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Chinese J Behav Med Sci,1998,7:148.

[2]黄伟安,等.924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评估.广东牙病防治,1998,6:20.

[3]冯娟,等.牙病儿童就诊表现分析.广东牙病防治,1999,7:114.

[4]于海洋,彩炜,江帆,等.大学生中牙科恐惧症与人格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1):43-45.

[5]杨富生,樊淑梅,杨少敏.儿童口腔科患儿的诊疗行为诱导.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11):640-642.

[6]苏发君,许桂.儿童口腔预防中牙科畏惧症的调查分析.医学信息,2008,21(8):1397-1397.

[7]高蔚虹.儿童牙病诊疗中的人文关怀.医学与哲学,2008,29(4):65-66.

[8]张杰,陈鸿艳.儿童牙科恐惧症行为分析及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07,9(18):47.

[9]王慧民(综述),冯希平(审校).儿童牙科畏惧症.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31(4):295-297.

[10]姚莉.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天津护理,2007,15(1):60-61.

[11]张耀国,朱玲,梅予峰,等.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分析.北京口腔医学,2007,15(4):225-227.

[12]吴忠,陈耀俊.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研究.口腔医学,2005,25(2):111-113.

[13]汤秀玲,陈怀丽.儿童牙科畏惧症心理干预后的结果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3):1648-1649.

[14]万阔,景泉,赵继忠.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清醒镇静技术控制牙科恐惧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4):365-367,374.

[15]姜巧玲.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防治.广东牙病防治,2002,10(2):128.

[16]李亚璇.牙科恐惧症患儿150例治疗体会.贵州医学杂志,2005,29(8):722.

[17]梁焕友,彭助力,潘集阳,等.牙科畏惧调查_DFS_量表中文版的研制与评价.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6,27(2):236-240.

[18]姜刚勇,王文军.牙科畏惧在儿童中的对比研究.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22(4):563-564.

[19]李国强,曾建文.牙科畏惧症患者的心理学评价.劳动医学,2001,18(5):315-316.

[20]陈建洪,卢红飞,刁惠波,等.医患间交谈对儿童治疗合作程度的影响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28(5):570-572.

[21]詹智宁,屈辉.医师行为对牙科恐惧症的影响.广州医药,2005,36(4):53-54.

[22]高杨,王忠桂,王效平.音乐对缓解牙科治疗恐惧症病人焦虑症状的临床研究.护理研究,2006,20(10):2784-2785.

[23]胡晓杰,王玉,杨芝芳.320例儿童牙病治疗中的诊疗行为诱导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104-105.

儿科重症医学篇4

贺晶主任头发花白,言谈间眉目含笑。也许是长年看着新生命诞生的缘故,她花白头发下的脸庞洋溢着年轻的朝气。

有人说,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产科是与众不同的,这是一个欢笑多于眼泪的科室。但这毕竟是医院,会遭遇各种意外或紧急突发的状况。贺晶主任认真地指出—— 一个真正的产科医生,至少要做好三点:

第一,管理好一个正常女性的整个怀孕过程,包括准妈妈的体重、营养、体力,以及胎儿的健康,让她顺利生出一个3千克左右的孩子。

第二,管理好本身患有对生育不利疾病的孕妇,比如肾移植、心脏病等患者,让她们安然度过整个围分娩期。

第三,一些孕妇本来是健康的,但怀孕时发生了种种情况,比如孩子特别大,或者胎位不正等,一个好的产科医生应能以最少的手术创伤,帮助她们安全顺利生产。

因为涉及多学科领域,产科医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就特别多。“一个医生一周不看书,就会落后很多。” 贺晶主任这样感叹道。

对于怀孕前后可能遭遇的种种问题,贺晶主任缓缓道来——

“让外婆、奶奶看着舒服”

现在怀孕后最让人担心的,无疑是出生缺陷(即畸形)的问题了。

一个产科医生如果胎儿医学这一块不懂,那是不完美的。而出生缺陷的控制,不能光靠产科医生,也需要靠孕妇自己的努力。贺晶主任打了个“时髦”的比方:现在宫廷剧不少,戏里妃子怀孕前都要请太医“调一调”,事实上这是有道理的。女性在怀孕前3~6个月就要开始有所准备。

孕前准备需要夫妻双方的注意,准备要宝宝的夫妻双方都需要健康饮食,改掉不良的习惯,多去空气流通的地方,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生病了,吃药前要问清医生,是否对怀孕有影响。特别瘦或胖的妇女,要在孕前把自己的体重调整好。

贺晶主任形象地说,孕前准备和怀孕时的生活调整,就是为了“让外婆、奶奶看着舒服点”。

产前筛查——出生缺陷的“守门员”

一旦怀孕,阻止出生缺陷就要靠产前筛查或产前诊断了。贺晶主任强调:产前筛查查出孩子没有畸形当然是好的,但它不能预防畸形的发生,所以孕前准备更显重要。

现在对产前筛查也有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觉得要做就要花大价钱做,什么都做最贵的;另一种则是查出没问题,觉得白花了冤枉钱,甚至怀疑不合理收费。

贺晶主任提醒说: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是不同的,后者的费用高于前者。所有孕妇都需要进行筛查,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在筛查中发现问题的孕妇才需要进行诊断。现在不少人搞不清两者的区别,甚至有的医院也可能搞不清,或者出于赚钱的目的,对人人都进行诊断,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但另一方面,筛查还是主张人人都要做。筛查所需费用并不多,虽不能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但能最大限度地阻止这样的婴儿降生,其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筛查所需费用。

妊高症是产科永久的课题

即使排除出生缺陷,对于孕妇本身,怀孕时仍可能产生种种问题。妊高症就是其中一项。

妊高症,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约占所有孕妇的5%,而在孕34周之前发生的妊高症称为早发性妊高症,约占妊高症的一半。

早发性妊高症是危险的,首先易导致早产;另外,早发性妊高症往往比妊娠晚期发生的后果严重,易造成胎儿胎盘单位受损,胎儿往往伴有宫内生长受限,体重也比同胎龄的正常胎儿轻。这都会导致新生儿的死亡率相对较高。

“妊高症是产科永久的课题。”贺晶主任说。5%的患病率虽说不高,但不容忽视。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妇产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了大量来自浙江各地的重症妊高症患者。其中早发性妊高症患者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确保孕妇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延长她的孕周。因为对于早产儿来说,能在妈妈肚子里多待一两周,孩子的生存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贺晶主任还记得,当她还是一名年轻的产科医生时,很多早发性妊高症孕妇的孩子都是保不住的,当时的医疗技术只能选择放弃孩子,否则极易导致母子双双遭遇生命危险。现在,在妇产科各方的努力下,大多数妊高症患者都能通过医生科学保守的治疗方案,尽量延长孕周,极大地提高了妊高症患者新生儿的生存率——而这也是贺晶主任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孕期瘙痒不可轻视

另一个困扰孕妇的疾病是胆汁瘀积症。胆汁瘀积症的发病有区域性特点,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发病率都不高,但在长江流域的患病率接近5%。

胆汁瘀积症一般发生于妊娠晚期的孕妇,如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胎盘功能的受损,容易引起早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死亡及新生儿窒息。

作为《胆汁瘀积症全国指南》的作者,贺晶主任特别提醒:孕妇一旦发生瘙痒,不能自己轻率判断原因,这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到医院测一下胆酸。胆酸的测定很方便,空腹验血即可,费用也不高(在浙江妇保医院只需10元)。

以前人们对这个疾病不了解,就会发生莫名其妙的死胎。后来又过度重视,一发现胆汁瘀积症就剖宫产中止妊娠。

贺晶主任缓缓说道:“医疗就怕过度干预,对胆汁瘀积症的过度干预,一度造成过多早产。事实上胆汁瘀积症是一个‘把握’的科学,怎样治疗,怎样延长孕周,都是学问。”

那么,怎样及时发现胆汁瘀积症呢?产科医生提倡,在孕32周左右做一个筛查,查总胆汁酸或肝胆酸,以免漏诊疾病。

此外,有家族遗传史和高发史者、一次怀多胎者、本身有胆道疾病者,或是以前有过不明原因的死胎者,均是胆汁瘀积症高发人群,这些人应加强重视,可进行两次相关筛查,或将筛查时间提前。

胆汁瘀积症引起的瘙痒和孕妇生理性皮肤瘙痒的不同是:前者的瘙痒发生在全身,主要在手心和脚心,而后者的瘙痒主要发生在腹部和大腿根部。

与贺晶主任短短一下午的接触,发现她在渊博的学识下,不时流露出淡淡的幽默。她说的一句话令记者印象深刻:“一个好的医生,给医院创造的‘效益’是最低的。”将意外控制在最小范围,不让它发展到严重影响孕妇和宝宝的程度,也不过度治疗,这就需要医生强烈的责任心和过硬的技术。记得贺晶主任在介绍延长孕周的重要性和过早剖宫产的危害时,那对自己能成功把孕周延到最长的满足而骄傲的笑容,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学术的自信和对患者的负责。

儿科重症医学篇5

    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早产、感染、 窒息、先天畸形等。随着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推广 普及和对重要脏器支持治疗的进展,如肺表面活 性物质的使用、优化机械通气策略以及体外膜肺 (ECMO )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新生儿的 存活率得到明显改善U,]。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 活率,有效防止或减少早产儿的神经损伤也成为 人们关注焦点。美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小于1 000 g早产儿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 中脑瘫发生率为5%〜15%,认知障碍或学习障碍 发生率为25%〜50%。因此,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并 降低伤残率,从而优化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是目前 早产儿管理的首要目标,也是当今新生儿医学和 发育儿科学所面临的具大挑战[3 ]。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 NCU )是以脑为中心整合管理或护理过程,目的是 尽最大可能减少原发性或继发性脑损伤,使脑保 护或修复最大化的过程[4 ]。过去数年的深入研究 已证实NCU在降低成人及儿童死亡率和伤残率 方面的有益作用[5’6]。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neurocritical care unit,NNCU )是近年针对新生 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脑损伤高危人群提出的综合性脑监护 和脑保护策略,它与儿童和成人NCU有相同之处 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2 NCU的组成和作用

   神经重症监护是一个新崛起的以神经病学和 重症监护医学为主的多学科结合的亚专业,包括 了重症监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影像学等 专业人员。2005年,美国神经亚专科联合会对神 经重症这一独立专科进行了认证,截止2009年 5月,美国共有40个相关机构。作为新兴的神经 病学亚专科,神经重症监护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 医学交融为一体,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并且高质 量的医学监护与救治,而NCU则成为完成这一使 命的最基本单元[7义2014年4月,中华医学会神 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提出《神经重症监护 病房建设中国专家共识》[9]。美国加利福尼亚大 学旧金山分校(UCSF)儿童医院于2008年7月 成立全世界第一个NNCU,成为新生儿神经重症 监护的先行者[10]。

神经重症监护对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和改善 存活率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一项纳入40 284 例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NCU相比,综 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增加 (O穴=3.40 ,95%CI 1.65〜7.60,P=0.002 ) [11]。 2011年,一项纳入12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 示:与综合ICU相比,NCU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 率(0R=0.78,95%CI0.64 ~ 0.95,P=0.010 )和改 善神经系统损伤预后(OR=1.29,95%CI 1.11〜1.51, P=0.001) [12]。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的相关研究 较少,有研究者观察了实施神经重症监护前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的情况,结果发现,实 施NNCU后苯巴比妥总用量和维持量均较前有明 显减少,从而有效地减少了苯巴比妥的不良反 应[13]。国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率先开 展了亚低温治疗HIE的多中心研究[14]、正常足月 新生儿脑电图特点的多中心研究[15 ],并联合卫计 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制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 亚低温治疗HIE方案(2011 ) [16],并组织全国范 围的宣讲和推广,为推动我国NNCU的建立和发 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目前,全国多中心NNCU建 设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的治疗不同于成人及儿 科神经重症监护,需要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神经 影像科(MRI物理师),神经外科,神经发育监护 (包括新生儿个体化发育监护和评估项目),早产 儿/高危儿早期干预等专家共同协作,同时辅以 专业设备,因此NNCU是独特的NCU [17]。虽然 发育中的大脑与成熟大脑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 是NNCU这一新兴领域也可以借鉴成人NCU的 经验:当患儿发生神经系统疾病,对体温、糖代谢、 氧合作用、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可 预防损伤的再次发生;专业的神经重症监护团队 可以采用既定的诊疗流程降低死亡率或改善预 后[18]。神经重症监护极大程度依赖先进的动态监 测和影像成像技术,目前这些技术已逐渐在基层 医疗机构普及推广。NNCU的作用具体包括:尽 早发现脑损伤恶化情况,指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监测各种治疗效果并避免任何相关不良反应的发 生;预测严重脑损伤患儿的神经发育结局和生活 质量;开发新的靶向治疗措施[19 ]。最终目的是改 善伴有神经系统损伤或有临床脑病证据(如惊厥) 的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神经预后;开发具有循证医 学证据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诊疗方案和 指南,提供优化的脑保护策略;组建一支包括脑科 学家和临床医生在内的多功能团队,开发新生儿 神经损伤的新治疗措施等[M]。

3 NNCU的服务人群和举措

    理论上讲,无论是否存在原发性脑损伤,NNCU收治的新生儿都是获得性脑损伤的高危人 群。急性/危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新生儿脑病、惊 厥、疑似卒中、动静脉畸形、脑膜炎或脑炎、严重的 胆红素脑病或持续性低血糖等。亚急性神经系统 疾病包括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等级III / IV, 早产儿<28周妊娠,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和危重病 等。NNCU监测的内容包括临床评估、全身血流 动力学评估、脑血流和脑灌注压监测、脑血管自主 调节功能监测、全身和脑局部的氧合功能监测、脑 电生理监测、脑代谢监测、葡萄糖利用和营养状态 评估、血红蛋白和血流稳态监测、脑部温度和炎症 反应监测、神经细胞受损的生物标记物监测等,并 对多维监测结果进行整合、演示和分析,开发新的 延伸技术并加以应用[6,]。

常规的新生儿神经影像学检查包括颅脑超 声、头颅CT检查和MRI。新生儿脑功能检查:视 频脑电图(VEEG)、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 )、诱 发电位(EP )、经颅多普勒脑血流(TCD )、近红外 光谱技术(NIRS)。20世纪70年代,颅脑超声开 始用于新生儿领域,由于其无创、简便、易行、可床 边操作,最早用于早产儿筛查颅内出血、监测脑白 质损伤和脑室扩张进展。但是,颅脑超声因其难 以识别异常的大脑发育和后颅窝的病变、无法提 供有关白质发育或成熟、无法描述新生儿某些特 定代谢障碍的特征性改变,运用受到限制,逐渐被 MRI 或 CT 取代[20]。

aEEG是单频道的脑电监测,具有简便、床旁 连续监测、容易识别等优点,对神经系统损伤预后 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以用来研究脑血流动力学 及脑代谢异常所致的脑损伤;评价新生儿脑的成 熟度;还用于监测药物疗效等,临床上常常作为 EEG的有益补充[21 ]。aEEG对早期评估HIE的严 重程度,预测患儿的远期预后作用明显。

MRI安全、有效且无辐射,可提供新生儿脑发 育和功能的评估情况。MRI还能评估新生儿大脑 不同形式的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结构改变,鉴别出 获得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提供依据,是可 识别远期预后的影像学表现。对167例出生胎龄 <30周的早产儿所做的MRI检查及随访显示:严 重认知落后发生率为17% ;心理运动落后发生率 为10%,脑瘫发生率为10%,感知障碍(视听)发 生率达11%。其中严重认知落后的患儿中出现轻 度、中度和重度脑白质发育异常(异常信号、容积 减少、囊性改变、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和髓鞘化 障碍等)的比例分别达到10%,30%和50% [22]。

随着功能MRI、磁共振波谱等技术的开发和 应用,MRI在新生儿脑损伤和脑发育评估中的作 用越来越重要。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配备了专门研 究MRI程序的MRI物理师,以帮助临床医师和 放射科医师完成相应的MRI后处理,大大加速了 MRI技术的临床转化步伐,值得我们借鉴。

大脑本身具有复杂性,而发育期大脑的演变 更加快速。随着一系列信息技术及生命科学研 究的突破及脑科学的发展,医疗行业及生物医学 产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研究和人类连接组学项目(human connectome project)的实施[23 ]]以及大数据(big data)存储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技术的应 用[24],都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数 据分析使得研究者能充分获取患者的相关医疗信 息,并通过互联网计数实现信息储存、转移、读取、 分析和再利用[25]。因此越来越多患者的脑功能图 谱及相关生物学信息被记录,从而引发生物信息 爆发,促使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人员从经典的特 定人群抽样研究方式逐步转变,未来相关研究的 对象将会无限接近于“总体” [26]。

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的人员配备取决于医院 的需求和能力。复杂疾病并伴神经系统异常的新 生儿往往预后不良,这些原发疾病包括极早产、先 天性心脏病、多脏器功能受损、围产期重度窒息、 新生儿惊厥、癫痫持续状态以及急性创伤性脑损 伤,对这些患儿的监护需要护理人员同时具备新 生儿重症监护和神经内科的经验。鉴于问题的复 杂性,建立新生儿科和神经内科资源共享团队非 常有必要。NNCU在管理急性和亚急性神经疾病 患儿、解释多种影像学资料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结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护理/管理模式的改变多学科的NNCU护理团队

    在处理新生儿常见 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新生儿神 经重症监护的专家们(神经科专家或新生儿科专 家)可将积累的有循证医学支持的指南传授给实 习生和护理人员,以提高他们对急性神经系统疾 病的认识水平并促进神经重症监护措施的实施。

传统的NICU监护主要关注心血管或呼吸系 统,每一个新生儿床旁都配备有专业的仪器监测 血氧饱和度,呼吸和心血管功能。训练有素的护 士能熟练运用这些仪器对伴复杂心肺疾病的患儿 进行护理。随着亚低温治疗措施和床旁监测脑电 活动技术的出现,这些新技术将运用于神经功能 评估。

为了理解神经保护和脑功能监护的原理,需 要对护士进行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和基础的 电生理学的培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对 患儿神经监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监测和 处理亚低温治疗期间患儿生理变化,对患儿神经 疾病状态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并及时通知专家团 队。

为新生儿提供适当的护理包括提供舒适体 位,减少噪音和刺激,减少感染以及“袋鼠式护理” (为新生儿提供持续的皮肤接触)等。新生儿个体 化发育支持护理及评估(NIDCAP )的研究表明, 采用NIDCAP和改善大脑功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性,还需更多的工作来支持这一模式的广泛使用[27 ]。

NNCU的神经重症医师需定期接受理论、技 能、管理、伦理和医疗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培训,培 训内容须根据神经病学和重症医学进展每2年更 新完善1次,同时制定相应考核内容,以保证医护 人员保持先进的专业监护与治疗水平。

儿科重症医学篇6

关键词:儿童牙科;畏惧症;临床防治;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9-01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的某些环节所产生的忧虑、紧张以及害怕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牙科治疗的敏感性增高、烦躁不安、挣扎、哭泣以及拒绝治疗的现象[1]。牙科畏惧症常常影响患儿与牙科医生的合作,对牙科疾病的防治以及口腔保健工作极为不利。因此,为了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使其顺利完成治疗。

1.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

积极有效的防治儿童牙科畏惧症,必须了解其病因。到目前为止,儿童畏惧症的产生与个人体验、既往医源性创伤以及个人神经有着重要关系[2],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1诊治过程中的疼痛

在牙科的诊治过程中,很多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相应的引起畏惧,这是引起畏惧症的主要原因,这种剧痛感会使患儿终身铭记,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阴影。

1.2对治疗器械的畏惧

因为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的反应不一样,例如:5岁以下的儿童对于涡轮机的反应是最强烈的;6-8岁儿童对注射反应最强烈;8岁以上的儿童对拔牙的器械反应最为强烈。

1.3对医院的心理恐惧

一些初诊的患儿,当走进医院时,就会产生心理畏惧。因为即将接触到陌生到环境、陌生的人以及陌生的医疗器械。加上医院会随时听到各种吵杂的声音,包括:诊治室内其他患儿的哭泣声、医疗器械的碰撞声以及闻到刺鼻的药味,这些因素都会引起儿童牙科的畏惧症。通过调查分析,3个月以下的儿童并没有畏惧症,4个月到3岁以下的儿童主要是听觉恐惧,4岁-6岁儿童主要是视觉恐惧,7岁以上儿童伴随有抽象型恐惧。

2.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防治

2.1 心理诱导

心理诱导是通过环境暗示以及医生的言语、态度以及行为影响或者改变患儿的紧张情绪。首先,指导陪诊家长的行为,在诊治前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使其能够接受母子分离治疗,同时与患儿积极沟通,向患儿暗示家长对医生诊治的信任感。其次,进行心理护理。患儿进入诊室,就诊医生拉着患儿的手,用亲切的话语称之为宝贝,同时用温和的语言与患儿交谈转移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来形容治疗器械以及讲解治疗事宜,采用告知以及示范取得患儿的信任,从而克服心理畏惧。取得了比较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现实脱敏疗法

现实脱敏疗法是指使患儿逐步暴露于真实的恐惧事件面前。这种治疗特点并不是急于牙科治疗,而是对本身畏惧的患儿首先进行心理治疗,然后待畏惧消失过后,再进行牙科治疗。首先,与家长交流,建立正确的心态,与医生积极配合;其次,训练患儿在紧张的时候使用自我平静技术,与患儿一起画以治牙为主的画,让患儿装扮为医生,与布娃娃玩治牙游戏,熟悉治牙的器械。最后,鼓励患儿为其他儿童做榜样,对积极配合治疗的这种行为给予鼓励。通过这种防治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2.3笑气吸入法

笑气的学名为氧化亚氮,室温下为气态,无色并且带甜,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达到镇静的目的,能够刺激β-内啡肽系统从而产生欣,降低患儿的焦虑,消除畏惧。应该做好患儿的心理准备,询问是否有笑气吸入禁忌症,为患儿测量脉搏以及心率,做好记录,消除家长心理的顾虑。其次,做好笑气的准备,为患儿选择合适的鼻罩,将鼻罩与管道衔接,打开废气排除管道,等到气囊鼓起来之后,让患儿试着带着鼻罩进行呼吸。最后,笑气吸入,采取平躺仰卧位,再次戴上鼻罩,不留缝隙,防治笑气外漏。按照相关要求,吸入笑气,等到患儿全身放松以及神情柔和。然后常规口腔治疗护理,就视为结束。所有患儿都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口腔治疗,没有出现呼吸意外以及过度镇静现象,治疗完后,神志清醒,都能够平安离院。

2.4视听教材

结合临床经验,制作患儿牙科就诊的全过程光盘,主要包括:患儿到医院口腔科前台接待、护士引导以及牙科治疗台、医生检查以及治疗,治疗后医生嘱咐等。录取一位资深医生进行演示,包括配套动作、分解动作还有影像的配音以及配乐、辅助图片、文字解说等,在进行播放的同时,护士在旁做讲解指导。应用试听教材进行指导,能够降低儿童牙科的畏惧症。有利于治疗顺利进行。

2.5间接失活术

间接失活术主要是针对医源性因素所引起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治疗方法。采用间接失活术能够避免疼痛,减少儿童畏惧症的发生。

2.6 Carisolv去腐

Carisolv去腐做为一种化学机械去腐技术,具有微创、无痛以及无噪音的特点,正在逐渐的成为治疗儿童龋齿新方向。在文献中详细讲述了Carisolv去腐的方法,能够彻底的去处腐质以及软化牙本质,有效的减轻去腐带来的疼痛感,防治了交叉感染,从而减少牙髓暴漏的危险。患儿容易接受,并且愿意与医生合作,提高了医生的临床诊疗效率及质量。

综上所述,首先要认清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病因,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临床防治措施,适当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的消除患儿的畏惧症,与医生积极配合,提高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25.

[2]陈楠,周丽娜,刘湘玲.儿童牙科畏惧症病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045-5046.

[3]张凤琴,郑艳秋,张丽芳.心理诱导在儿童牙科畏惧症防治中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16-17.

[4]孙立洲,许玉玲.现实脱敏疗法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治疗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

[5]曾素琴,蔡明雪.笑气吸入法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9):50-51.

[6]单华桂,金艾黎,罗军等.应用视听教材改善学龄期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0):69-70.

儿科重症医学篇7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原名上海市精神病防治医院,又名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其前身是普慈疗养院,始建于1935年。2006年5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式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该中心逐渐发展成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医疗技术精湛、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劲的集预防、医疗、康复、心理咨询、教学、科研及对外学术交流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下设有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上海市自愿戒毒中心、国家精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WHO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等临床及科研机构。近年来,该医院多次荣获“卫生部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等殊荣。目前,该医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100余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专业人员260余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国家及省级各专业学会的主委、副主委51人。该医院临床科室齐全,其中普通精神科、心境障碍病房、早期干预病房、急重症科、抑郁症科、儿童青少年科、干部保健科、特需科、中西医结合科、老年科、康复科、心身科、传染科、自愿戒毒科等临床科室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该医院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1878张,年门诊、急诊量近百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数万人,位居国内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之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拥有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生产的64导EEG/ERP检测仪、脑电生理工作站、脑功能分析仪、NK1518睡眠脑电检测仪、心脏彩超、多导睡眠分析系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多功能麻醉机、高压电位治疗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东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雅培全自动免疫发光仪、雅培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超低温冰箱、PCR合成仪、DNA合成仪、DNA序列测定仪、凝胶成像系统及临床心理测评及实验检验设备等国内顶尖的诊疗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将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及著名医生介绍如下:

普通精神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普通精神科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60张,病区设有活动室、睡眠治疗室、心理治疗室及团体心理治疗室。该科室侧重诊疗的方向及特色是:①重点开展新型药物的研发与检测。该科室在应用新型抗抑郁药(SSRIs、万拉法辛等)和新型抗精神病药(齐哌西酮、阿立哌唑等)为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与临床药理基地合作进行新型药物的临床试验评价,以明确各种新型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②每年定期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精神科用药的横断面调查。该科室每年都对各类精神药物在该院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以充分了解各类药物在医师和患者心目中的接受程度,从而间接明确它们的疗效和安全性。③特色治疗。该科室的王祖承教授先后从日本引进了森田疗法和内观疗法。目前森田疗法已在该院推广,而内观疗法也已成为该病区的一项特色治疗。内观疗法是通过患者深刻地内省,逐渐改变其病态认知的一种疗法,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社会能力、自知力的恢复及治疗依从性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④重点开展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徐一峰医生简介:徐一峰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专业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精神科学会委员、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委员、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精神疾病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委员。徐一峰院长1987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90年获得上海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普通精神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抑郁症、睡眠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疾病。

王祖承医生简介:王祖承医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主委、中国残联残疾人康复协会主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行为医学会副主委、中国药物依赖防治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副会长、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戒毒基金会专家委员、环太平洋精神医学家学会会员、日本内观疗法医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王祖承教授196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12月至1986年12月赴日本千叶县浅井精神病院进修精神科临床医学,曾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他擅长各种精神科疑难杂症的药物及心理治疗,尤其在老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心身疾病、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心境障碍病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临床专科,被卫生部认定为“全国四大区域性重点精神卫生机构”之一。该科室在系统性的临床、科研及教学条线设置、人才梯队的构建和培养、与国际先进机构的合作及专科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誉为国内众多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的样板。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抑郁谱系障碍、双相障碍、阈下双相谱系疾病等,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此病的终生患病率高达10%~20%。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以抑郁症为主的心境障碍性疾病将会是继冠心病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疾病负担源。然而,目前人们对心境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所知甚少,医疗机构对此病的治疗措施也仅仅局限于对症处理,尚有大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鉴于此,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立足于临床,大力开展心境障碍性疾病的相关研究,以提高此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此病患者改善不良情绪、恢复其社会、职业功能。该科室下设有活动室、心理治疗室和团体心理治疗室,目前共开放住院床位40张,年门诊、急诊量近2万人次。

方贻儒医生简介:方贻儒医生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病房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双相障碍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精神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方贻儒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医疗系,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及美国麻省总院精神科学习和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各类情绪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性问题的处理,尤其在诊治各类心境障碍性疾病(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谱系障碍、强迫症、神经衰弱以及慢性疼痛等躯体化症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江开达医生简介:江开达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二科主任、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主编、《上海精神医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开达主任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神经精神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疾病脑电生理学和影像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等心理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诊治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方面颇有造诣。近年来,江开达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多次荣获部级、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早期干预病房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是该医院的重点特色科室之一,主要收治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患者。作为全国精神科进修医生的培训基地,该科室多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精神科专业人才,同时该科室还与多家国外精神科医院保持联系,并接收外国精神科住院医师前来学习进修,为不同国家医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早期干预病房拥有一支强大的医疗团队,该科室住院医师的学历均在大学本科以上,其中学历为研究生以上的医师占医师总人数的70%以上。该科室在医疗技术及诊疗水平等方面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多次被评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优秀病区”,并受到上级领导的嘉奖。此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也使该科室得到了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好评,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施慎逊医生简介:施慎逊医生现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三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中华医学会妇女精神医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国际神经精神协会委员、国际妇女精神卫生协会委员、上海市司法局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施慎逊主任1982年12月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睡眠障碍的心理咨询及诊断治疗,尤其在处理产后精神卫生问题(孕产妇抑郁、焦虑障碍)等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儿童青少年科

儿科重症医学篇8

【关键词】 孤独症;社交筛查表;M-CHAT-23;社区;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5-02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s)是一组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和广泛性发育障碍未分类型。虽然现有的医疗手段还未能达到治愈孤独症的水平,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控制和预后十分重要。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心理科引进了香港M-CHAT-23筛查量表,应用于初级社区儿童保健机构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我社区按照儿科医院提供的社交筛查流程对18个月-36个月儿童作为对象,进行社交筛查,筛查情况分析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9年9月-2010年10月间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8-36月龄小儿作为筛查对象。儿童信息来源于社区儿保门诊的健康体检资料,均已录入电脑系统。筛查对象总计7385人。

1.2方法

由我区保健院牵头,经过儿科医院心理科专家对社区医生进行社交筛查表应用的专门培训,社区医生在对小儿进行完体检后,即按照电脑上社交筛查表(M-CHAT-23),无提示性地逐条询问小儿家长和主要带养人,让他们按照孩子的平时状况回答每一问题,然后严格按照筛查表的阳性标准评定,任意3项回答相反为阳性或者7项核心项目中(第2、7、9、13、14、15)任意2项回答相反为阳性。对社交筛查阳性儿童转诊至儿科医院心理科,均在转诊半个月至一个月电话催访及早就诊儿科医院心理专科,然后由心理专科医生再对小儿进行综合评定和诊断。

2结果

根据M-CHAT-23家长问卷阳性标准,我社区共社交筛查7385人,阳性儿童占36名,阳性率0.487%;女童9名,男童27名,年龄(28.23+-2.46)月。本次调查前又统一起进行了电话追踪询问。36名初筛阳性儿童中,11名至儿科医院心理科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结果发现1名ASDs患儿;1名疑似孤独症患儿,年龄2岁;5名语言发育落后,4名发育迟缓;另有25名未去儿科医院心理专科,其中10人拒访,家长认为小儿正常,且均已上幼儿园;其他医院儿科专科诊断3名存在不同程度语言发育落后,4名发育迟缓,1名脑瘫;2名回外地家长也认为正常;5名失访为社区筛查后电话联系不上。

3讨论

近来人们开始重视孤独症的早期干预,认为其可以改善孤独症的预后,减少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新的学习体验能增加儿童通过他人得到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机会[1],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疾病则是进行早期干预的基础。在孤独症的发病中,家长和社区保健医生是儿童异常行为的第一发现人,早期发现ASDs需要一种快捷、成本低廉的筛查方法。研究表明CHAT-23在社区筛查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达到了85%以上[2]。我们也经过实践,M-CHAT-23在医生给小儿进行常规体检后,对家长及带养着进行询问,然后评定,筛查完成时间约3-5分钟,综合此项筛查的成本和耗时来说,在社区进行这一筛查是有意义的,调查发现我社区在18-36月龄幼儿给予体检后进行社交筛查,尽可能不漏筛,共筛查出孤独症1名,1名疑似孤独症,,均在心理专科随访治疗。本次调查我社区M-CHAT-23社区社交筛查的阳性率0.478%,和儿科医院的研究社区初筛阳性率12.0%相比偏低[2],而且筛查阳性转诊去儿科医院心理科的儿童,有10名拒再访,认为自己小儿正常,均已上幼儿园,其原因可能我们社区门诊量偏大,询问比较匆忙,个别家长不重视筛查工作导致假阳性可能。在今后的筛查过程中,我们会积极和保健院及心理专科医生沟通,加强社交筛查项目的规范培训,完善筛查流程,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儿童的心理筛查。

参考文献

[1] Rebecca L. Early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2007,13(1):16-25

[2] 邬方彦,徐秀,刘静,等.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的应用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4):288-29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