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8篇

时间:2023-09-25 11:18:54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1

关键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态度

儿科疼痛管理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疼痛管理已被宣布为人权,并成为继呼吸、脉搏、体温和血压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1]。除了不愉快的感觉[2],未被治疗的疼痛会给患儿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如心率增加、呼吸问题、手掌出汗,引起高血糖和炎症反应增加,导致持续疼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情感紊乱等[3],延长恢复时间。儿童疼痛相关报道显示,疾病患儿仍存在中度至重度疼痛[4]。国外疼痛管理中主导地位由疼痛专科护士承担,我国疼痛专科护理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儿童疼痛管理知识的匮乏对儿科临床护理带来了考验,儿科疼痛管理的临床护理实践效果仍不理想[5],儿童疼痛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疼痛状态的评估者和大部分止痛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又是医师的协作者、患儿和家属疼痛知识的宣教者,其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不仅影响着患儿的生活质量,还影响着患儿的身心健康。本文调查临床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旨在提高儿科护士疼痛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4月至5月对西安市儿童医院961名临床护士进行疼痛管理问卷调查。纳入标准:①临床一线护士;②工作满1年。排除标准:①非临床护理实践的护士;②实习见习护士;③外院进修护士。纳入护士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一般调查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研究[6-8]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最高学历、护龄、职称、科室、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是否借助工具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常规评估患儿疼痛、是否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过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问卷内容经过10名儿科护理专家评价结果为:内容全面,内容效度为0.9~1.0。②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pediatricnurses'knowl-edgeandattitudessurveyregardingpain,PNKAS):该表由美国疼痛管理专科护士Renee设计,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7,Rieman等于2007年进行了修订[8]。英文原始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2,重测信度r为0.67,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应用可行性。国内学者柳韦华等[9]将其翻译成中文。中文版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共有41项条目,分为4个维度、三种题型,4个维度包含药物镇痛18项、疼痛基本知识10项、疼痛评估8项、镇痛措施5项。题型分布上,是非题1~24项,单选题25~37项,案例分析题38~41项。计分规制:各条目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答计0分,合计41分,分值越高表明对患儿疼痛管理的认知情况越好。汇总问卷答题正确率及各条目回答正确人数占比。

1.2.2资料收集。首先征得护理部同意,由研究者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获得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的同意和支持后,在统一指导下,现场发放问卷,要求接受调查的临床护士在20~30min独立完成,匿名填写,现场收回。调查组成员对所有回收的问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阅评,双人录入问卷结果并核对。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961份,问卷回收率98.6%。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应用n/%描述,并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疼痛管理现状调查结果

本研究调查的961名儿科临床护士均来自西安市儿童医院,从事护理工作时间(6.3±4.8)年,小于10年的占85.0%,本科及以上护士占73.2%,初级职称及以下护士占68.9%,有护士长管理经验者占6.7%;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占28.4%,有疼痛知识培训经历者占22.4%,借助疼痛评估工具者占27.5%。见表1。

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评估情况

2.2.1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率情况。调查量表41项条目中正确个数范围为7~28个,答对平均个数为(15.9±3.2)个,正确率为17.1%~68.3%,答题平均正确率为(38.8±7.8)%。各条目答对人数比率为0.0%~81.3%。其中,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

2.2.2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问卷答对人数比率最高与最低的5个条目。量表中总正确率排名前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50%)、总正确率排名后5项(正确回答该条目的人数比率10%)见表2。

2.3研究对象疼痛管理工具使用情况

本研究使用疼痛评估工具的护士共264名,占27.5%。对儿科护士使用疼痛评估量表的情况进行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对临床常用的3种疼痛评估工具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结果最常用的疼痛评估量表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其次为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再次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疼痛评估、记录等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

2.4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以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得分为因变量,护士的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回归方程的进入水平为α入=0.05,剔除水平为α出=0.10。纳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表明该三项指标影响疼痛管理知识与态度(P0.05,表4),解释了29.7%的变异。

3讨论

3.1调查中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水平总体偏低

本调查结果显示,儿科临床护士疼痛调查问卷平均正确个数(15.9±3.2)个,平均正确率为(38.8±7.8)%,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15名,仅占1.6%。其中41项条目中仅有5条的正确率在50%以上,表明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较低,这与王婷等[10]对华中地区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总正确率在60%以上者占7.3%的研究一致。张文燕等[11]研究显示江苏省三级儿童医院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的调查仅9条项目总正确率超过60%,以上均提示儿科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程度总体偏低,亟需引起重视。此外,正确率后5项条目中有3条为临床给药,2条为疼痛评估,说明儿科护士对阿片类药物知识掌握不足,临床实践能力较低。我国临床医疗工作一直是由医生开医嘱,护士负责执行,因此镇痛药物的使用与否医生起着主要作用。一方面,提示儿科护士缺乏对阿片类药物的了解,同时也提示儿科护士没有充分认识到在疼痛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此外,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和指导性资源的缺乏也是儿科护士疼痛管理面临的现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疼痛管理过程中护士应为疼痛的处理起主导作用,特别是疼痛专科护士在疼痛处理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12]。临床工作中,若出现患儿镇痛用药医嘱不足,护士多只能通过非药物干预有限地缓解患儿疼痛。另外,国家药监局对阿片类毒麻危险药品的储藏和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这也降低了护士处理疼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比例偏低,疼痛评估工具单一

本研究结果发现,儿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常规评估患儿疼痛者共264名,占27.5%。疼痛评估工具使用频率最高的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占65.4%。提示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的应用较广,原因为面部表情评估较直观简单,容易使用。与王英杰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受到缺乏获得汉化版儿童疼痛评估工具途径的限制,尽管WongBaker面部表情评分法在儿科护士疼痛评估中应用较广,但评估工具相对单一,缺乏了解其他评估工具,不利于对患儿疼痛的评估,同时会给儿童疼痛治疗带来误导[14]。目前国内缺少统一的疼痛专科护理教材,因此评估、记录疼痛等很难形成一致的标准。只有综合性多参数评估才能多方面反映患儿的疼痛感受。

3.3影响儿科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因素众多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是否有护士长管理经验、是否通过疼痛知识培训为护士疼痛管理知识及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可解释29.7%的变异量。究其原因,一是重症监护室患儿比其他普通科室的患儿承受了更多的疼痛。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成为重症监护无陪护单元患儿的代言人,更能感受患儿的疼痛问题。重症监护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二是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日常管理者,接触到关于疼痛管理知识的相关资源与培训较多,其疼痛管理水平也提升较快;三是患儿疼痛管理越来越被科室管理者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儿科护士的疼痛管理。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2

护理部更新了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在原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工作内容,包括:①正确评估家长参与患儿照护的意愿、能力和合作性照护项目的必要性;②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患儿合作性照护,让家长知晓其重要性;③根据家长意愿、能力和合作性照护项目必要性,有效协助、支持和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照护;④及时评价家长参与合作性照护项目的效果;⑤及时告知患儿及家长病区的护理服务内容;⑥根据患儿风险,提供风险告知和知情同意;⑦根据患儿疾病和治疗进展,向患儿及家长提供及时、正确的专科健康指导;⑧及时评价健康指导效果。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小组成员制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编写培训手册、编制考核试题、评估试题的性能。课程内容包括: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定义、核心概念、医院政策、好处以及具体做法。任课老师由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接受过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担任。所有临床护士都必须接受培训,新职工必须接受上岗前培训或在进入医院后6个月内接受培训。任课老师对全院18个科室的334位护士分3次进行了滚动式培训。在培训开始前进行一次前测,在培训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一次后测,评价即时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前测平均分为51.11,而培训后测平均分为68.20,有统计学差异。在分析了培训效果后,项目组把培训手册发到每个科室,让护理人员结合实践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在一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后测,平均分上升至77.70。落实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1)把有关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好处及具体实施方法告诉所有的患儿及家长。(2)促进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患儿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家长有效地、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护理部将所有的护理操作进行了分析,列出家长可以参与的合作性照护项目18项,编写各照护项目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制成健康教育单页发给家长,责任护士鼓励、支持、指导家长参与合作性照顾,并评估家长的执行力和效果。这18项合作性照护分属于5个方面,分别为安全:跌倒/坠床的预防、烫伤的预防、窒息的预防;卫生:洗手、沐浴、擦身、更换尿布、会阴清洁、肛周清洁、足部清洁;活动:维持舒适、上下床、协助坐轮椅;营养:各年龄段营养、进食(喂食、喂水、喂奶);治疗:口服给药、测量体温、雾化拍背等。(3)为患儿和家长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信息和支持,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医疗护理决策。我院每个病房配备总责护士1名,承担医生和患儿家庭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参与医生查房,了解每个患儿目前的诊疗计划,并与责任护士和患儿家长沟通,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信息。(4)创造条件和途径,使患儿和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除了传统的每月2次的工休会,我们还通过每月对患儿家长进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测评,了解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院社工部工作人员还经常进入病房,了解患儿家长的意见,并把与护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反馈给护理部,便于我们及时改进。(5)各病房根据患儿疾病的特征,促进不同的出院患儿随访、支持系统的建立,并把出院的患儿转给这些系统。血液科已构建了成熟的肿瘤患儿标准化随访系统,有专职护士负责预约患儿后续化疗和随访的时间;骨科患儿的出院随访系统由总责护士负责预约患儿康复训练、石膏处理等事宜;心胸外科则创建了自己的网站,由医生或护士与出院患儿家长保持联系,预约后续的手术或随访,解答出院患儿家长在居家照顾方面的问题,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家庭,也由总责护士负责登记、电话预约后续的随访、解答问题等。其他科室有门诊随访需要的患儿,责任护士可以为其进行网上预约门诊。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项目小组根据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4个核心概念,针对责任护士提供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参照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工具[10],研制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共10个条目,评价患儿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每月一次对出院的患儿家长进行测评。研究者做了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结构效度,提取3个因子,分别为因子1(条目1、3),因子2(条目4、5、6),因子3(条目2、7、8、9、10),3个因子能解释56.56%的变异。抽取30个符合抽样标准的家长做信度测试,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1。我院已把“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常规对出院患儿家长进行测量,作为评价病房护理质量的一个指标,每月分析、总结一次。2.1.2意外事件报告我院常规收集给药错误和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效果评价一般资料2011年1月参加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培训和测试的临床护士334位,平均年龄(28.94±6.64)岁,护龄(8.05±7.34)年,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6%,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占54.4%。在干预方案实施6个月后,于2011年6月底选取我院所有11个病房,以病房为分层变量,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每个病房抽取30名患儿家长,共计33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中父亲占26.7%,母亲占60.3%,祖父母占9.4%;在文化程度方面,大/:请记住我站域名/专及其以上占30.1%。在330例住院患儿中,年龄为1个月至16岁,中位年龄2.5岁;男孩178例(53.9%),女孩152例(46.1%);自费患儿101例(30.6%),医保患儿153例(46.4%),其他76例(23.0%);来自上海的85例(25.8%),外地245例(74.2%)。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研究显示,家长的总体满意度为93.5%,仅对第5条“护士能告诉您,孩子病情发生变化时可能有哪些表现”的满意度最低,为82.4%,。患儿安全指标给药错误和跌倒/坠床是患儿安全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给药错误发生率从2010年1-8月的平均0.21例/千病人住院日下降至2011年 1-8月的0.10例/千病人住院日,实践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跌倒/坠床发生率从2010年1-8月的平均0.12例/千病人住院日下降至2011年1-8月的0.11例/千病人住院日,实践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能提升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我院从1998年建院至今,一直奉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探索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变为具体的护理措施。我院在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的帮助和支持下,选送护理人员去美国知名儿童医院进修的目标中都涵盖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何萍萍等[10]在2005年运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以家庭为中心量表测量我院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情况;冯芳茗等[15]于2010年运用美国测量83所医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工具[16]测量我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现状,发现我院在咨询服务和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处于初级阶段,而医院硬件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咨询,帮助他们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和活动是干预的两个重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息分享、参与、合作,这4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医护人员只有尊重患儿家长的价值观和权利,把他们作为医疗团队的合作者,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鼓励他们参与到患儿的医疗护理决策和照顾中。在本研究项目中,这种尊重、合作的护理理念体现在我们配备的护理人力、制定的政策和岗位职责、提供的资源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绝大部分患儿家长的认同,总体满意度达93.5%。有96.1%的家长认为患儿从入院到出院都有固定的责任护士为他们提供持续全程的照顾,94.5%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他们感到自己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97.0%的家长认为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本项目干预措施的重点之一是落实对患儿家长的信息分享,鼓励他们参与到医疗护理决策中。研究结果显示,有99.4%的家长认为护士向家长解释他们所提供的护理工作;91.8%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93.0%的家长认为护士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法。但是对“护士告知孩子病情发生变化时可能有哪些表现”这一条目的满意度仅为82.4%,这一点是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中的难点。每个病房在执行时存在差异性,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骨科、外科、胸外科等以手术为主的科室,患儿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比较明确,且医生忙于手术,总责护士和责任护士在告知病情和病情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血液科患儿诊断、治疗方案比较明确,住院时间较长,家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准备,责任护士有较从容的时间与患儿家庭建立信任关系,也能比较明确地告知患儿病情变化时的表现;③在内科,很多患儿疾病诊断尚未明确,需要很多检查,治疗方案也随之改变,而且病情反复,所以责任护士在告知病情变化时确实存在困难。本项目干预措施的重点之二是通过指导家长必要的照顾患儿的方法,鼓励他们参与到医疗护理活动中。研究结果显示,96.1%家长认为护士向他们解释由家长参与护理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94.8%的家长认为护士教会他们一些必要的照顾孩子的方法;90.3%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他们参与照顾孩子。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能更好地保证住院患儿的安全朱海英等[17]总结了我院住院患儿跌倒/坠床的原因,发现家长疏忽是主要原因之一。本项目中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宣教,增加家长的安全意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措施,所以跌倒/坠床发生率有所降低。陆秀文等[18]总结了我院2005-2009年护士给药错误的原因,发现护理人员知识缺乏、人力缺乏、工作繁忙、不了解患儿病情等占10%,而本项目中护理部增加了护理人力,每个患儿都有其固定的责任护士,他们对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本项目中,口服给药是合作性照护项目,责任护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和治疗护理措施,帮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照顾中,使家长有能力对错误的给药产生疑问,及时向护理人员提出,而护理人员对任何患儿家长提出质疑的医嘱都会进行再次复核,因此家长可在给药的最后一步杜绝错误的发生。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在项目开展后给药错误发生率的明显下降。局限性与不足美国从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到在儿科医院全面贯彻执行,经过了50年的努力[1-2]。目前,我院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中的最大挑战是:①在患儿接受有创医疗护理操作时,允许家长和孩子在一起;②允许家长进入NICU、PICU、CICU等重症监护室陪伴并参与危重患儿的照顾。我们将通过后续的研究,了解家长的需求、医生的担忧、环境的配合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孩子在危机时刻也可以和家长在一起,减少患儿的恐惧和家长的担忧,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核心概念深入到专业实践的方方面面,把支持和促进患儿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作为护理人员的责任和目标。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3

    护理部更新了责任护士的岗位职责,在原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工作内容,包括:①正确评估家长参与患儿照护的意愿、能力和合作性照护项目的必要性;②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患儿合作性照护,让家长知晓其重要性;③根据家长意愿、能力和合作性照护项目必要性,有效协助、支持和指导家长参与患儿照护;④及时评价家长参与合作性照护项目的效果;⑤及时告知患儿及家长病区的护理服务内容;⑥根据患儿风险,提供风险告知和知情同意;⑦根据患儿疾病和治疗进展,向患儿及家长提供及时、正确的专科健康指导;⑧及时评价健康指导效果。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教育和培训项目小组成员制定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编写培训手册、编制考核试题、评估试题的性能。课程内容包括: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定义、核心概念、医院政策、好处以及具体做法。任课老师由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接受过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培训的护理人员担任。所有临床护士都必须接受培训,新职工必须接受上岗前培训或在进入医院后6个月内接受培训。任课老师对全院18个科室的334位护士分3次进行了滚动式培训。在培训开始前进行一次前测,在培训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一次后测,评价即时培训效果。结果显示,培训前测平均分为51.11,而培训后测平均分为68.20,有统计学差异。在分析了培训效果后,项目组把培训手册发到每个科室,让护理人员结合实践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在一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后测,平均分上升至77.70。落实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1)把有关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好处及具体实施方法告诉所有的患儿及家长。(2)促进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患儿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家长有效地、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护理部将所有的护理操作进行了分析,列出家长可以参与的合作性照护项目18项,编写各照护项目的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制成健康教育单页发给家长,责任护士鼓励、支持、指导家长参与合作性照顾,并评估家长的执行力和效果。这18项合作性照护分属于5个方面,分别为安全:跌倒/坠床的预防、烫伤的预防、窒息的预防;卫生:洗手、沐浴、擦身、更换尿布、会阴清洁、肛周清洁、足部清洁;活动:维持舒适体位、上下床、协助坐轮椅;营养:各年龄段营养、进食(喂食、喂水、喂奶);治疗:口服给药、测量体温、雾化拍背等。(3)为患儿和家长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信息和支持,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医疗护理决策。我院每个病房配备总责护士1名,承担医生和患儿家庭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参与医生查房,了解每个患儿目前的诊疗计划,并与责任护士和患儿家长沟通,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信息。(4)创造条件和途径,使患儿和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除了传统的每月2次的工休会,我们还通过每月对患儿家长进行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测评,了解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我院社工部工作人员还经常进入病房,了解患儿家长的意见,并把与护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反馈给护理部,便于我们及时改进。(5)各病房根据患儿疾病的特征,促进不同的出院患儿随访、支持系统的建立,并把出院的患儿转给这些系统。血液科已构建了成熟的肿瘤患儿标准化随访系统,有专职护士负责预约患儿后续化疗和随访的时间;骨科患儿的出院随访系统由总责护士负责预约患儿康复训练、石膏处理等事宜;心胸外科则创建了自己的网站,由医生或护士与出院患儿家长保持联系,预约后续的手术或随访,解答出院患儿家长在居家照顾方面的问题,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家庭,也由总责护士负责登记、电话预约后续的随访、解答问题等。其他科室有门诊随访需要的患儿,责任护士可以为其进行网上预约门诊。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项目小组根据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4个核心概念,针对责任护士提供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具体措施,参照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工具[10],研制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共10个条目,评价患儿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每月一次对出院的患儿家长进行测评。研究者做了探索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结构效度,提取3个因子,分别为因子1(条目1、3),因子2(条目4、5、6),因子3(条目2、7、8、9、10),3个因子能解释56.56%的变异。抽取30个符合抽样标准的家长做信度测试,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1。我院已把“以家庭为中心护理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常规对出院患儿家长进行测量,作为评价病房护理质量的一个指标,每月分析、总结一次。2.1.2意外事件报告我院常规收集给药错误和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效果评价一般资料2011年1月参加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培训和测试的临床护士334位,平均年龄(28.94±6.64)岁,护龄(8.05±7.34)年,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6%,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占54.4%。在干预方案实施6个月后,于2011年6月底选取我院所有11个病房,以病房为分层变量,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每个病房抽取30名患儿家长,共计33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中父亲占26.7%,母亲占60.3%,祖父母占9.4%;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及其以上占30.1%。在330例住院患儿中,年龄为1个月至16岁,中位年龄2.5岁;男孩178例(53.9%),女孩152例(46.1%);自费患儿101例(30.6%),医保患儿153例(46.4%),其他76例(23.0%);来自上海的85例(25.8%),外地245例(74.2%)。家长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满意度研究显示,家长的总体满意度为93.5%,仅对第5条“护士能告诉您,孩子病情发生变化时可能有哪些表现”的满意度最低,为82.4%,。患儿安全指标给药错误和跌倒/坠床是患儿安全的重要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给药错误发生率从2010年1-8月的平均0.21例/千病人住院日下降至2011年1-8月的0.10例/千病人住院日,实践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跌倒/坠床发生率从2010年1-8月的平均0.12例/千病人住院日下降至2011年1-8月的0.11例/千病人住院日,实践前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能提升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我院从1998年建院至今,一直奉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探索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转变为具体的护理措施。我院在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HOPE)的帮助和支持下,选送护理人员去美国知名儿童医院进修的目标中都涵盖了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何萍萍等[10]在2005年运用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以家庭为中心量表测量我院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情况;冯芳茗等[15]于2010年运用美国测量83所医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工具[16]测量我院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现状,发现我院在咨询服务和家属参与医疗护理决策方面处于初级阶段,而医院硬件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患儿家长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咨询,帮助他们参与医疗护理决策和活动是干预的两个重点。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核心概念是尊重、信息分享、参与、合作,这4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医护人员只有尊重患儿家长的价值观和权利,把他们作为医疗团队的合作者,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鼓励他们参与到患儿的医疗护理决策和照顾中。在本研究项目中,这种尊重、合作的护理理念体现在我们配备的护理人力、制定的政策和岗位职责、提供的资源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绝大部分患儿家长的认同,总体满意度达93.5%。有96.1%的家长认为患儿从入院到出院都有固定的责任护士为他们提供持续全程的照顾,94.5%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他们感到自己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97.0%的家长认为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本项目干预措施的重点之一是落实对患儿家长的信息分享,鼓励他们参与到医疗护理决策中。研究结果显示,有99.4%的家长认为护士向家长解释他们所提供的护理工作;91.8%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93.0%的家长认为护士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和随访方法。但是对“护士告知孩子病情发生变化时可能有哪些表现”这一条目的满意度仅为82.4%,这一点是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中的难点。每个病房在执行时存在差异性,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骨科、外科、胸外科等以手术为主的科室,患儿诊断、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比较明确,且医生忙于手术,总责护士和责任护士在告知病情和病情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②血液科患儿诊断、治疗方案比较明确,住院时间较长,家长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准备,责任护士有较从容的时间与患儿家庭建立信任关系,也能比较明确地告知患儿病情变化时的表现;③在内科,很多患儿疾病诊断尚未明确,需要很多检查,治疗方案也随之改变,而且病情反复,所以责任护士在告知病情变化时确实存在困难。本项目干预措施的重点之二是通过指导家长必要的照顾患儿的方法,鼓励他们参与到医疗护理活动中。研究结果显示,96.1%家长认为护士向他们解释由家长参与护理是对孩子最好的照顾;94.8%的家长认为护士教会他们一些必要的照顾孩子的方法;90.3%的家长认为护士帮助他们参与照顾孩子。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能更好地保证住院患儿的安全朱海英等[17]总结了我院住院患儿跌倒/坠床的原因,发现家长疏忽是主要原因之一。本项目中责任护士对家长进行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宣教,增加家长的安全意识,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患儿跌倒/坠床的措施,所以跌倒/坠床发生率有所降低。陆秀文等[18]总结了我院2005-2009年护士给药错误的原因,发现护理人员知识缺乏、人力缺乏、工作繁忙、不了解患儿病情等占10%,而本项目中护理部增加了护理人力,每个患儿都有其固定的责任护士,他们对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在本项目中,口服给药是合作性照护项目,责任护士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目前的情况和治疗护理措施,帮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照顾中,使家长有能力对错误的给药产生疑问,及时向护理人员提出,而护理人员对任何患儿家长提出质疑的医嘱都会进行再次复核,因此家长可在给药的最后一步杜绝错误的发生。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在项目开展后给药错误发生率的明显下降。局限性与不足美国从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到在儿科医院全面贯彻执行,经过了50年的努力[1-2]。目前,我院在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中的最大挑战是:①在患儿接受有创医疗护理操作时,允许家长和孩子在一起;②允许家长进入NICU、PICU、CICU等重症监护室陪伴并参与危重患儿的照顾。我们将通过后续的研究,了解家长的需求、医生的担忧、环境的配合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让孩子在危机时刻也可以和家长在一起,减少患儿的恐惧和家长的担忧,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的核心概念深入到专业实践的方方面面,把支持和促进患儿的身体、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4

关键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护生临床

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1]。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1护生因素(1)专科理论知识缺乏。护生在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

(2)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差。

1.2带教老师因素儿科护士相对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理论知识较薄弱,教学能力相对不足,对带教任务认识不深,这些都影响了护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学质量。

且儿科工作高度紧张,劳动强度大,锁碎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1.3社会因素(1)独生子女患儿与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婴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

(2)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

《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

(3)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2对策

2.1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隔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2对护生进行岗前教育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总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2.3注重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2]。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2.4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是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月1次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病人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

三是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3]。我科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4]。

四是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2.5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新晨

2.6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一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3小结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给带教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患者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断总结和改进儿科护理的临床带教水平,可使儿科护理临床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力群,李湘苏.简论护理临床见习带教的原则[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66-67.

[2]杨丹,张德辽,刘成霞,等.新形势下临床护理带教方法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9):186-187.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5

1.1筛选及评价标准依据改良儿童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的计分结果筛选研究对象和评价研究结果。该量表中包括牙医、(其他)医生、打针、让人检查你的嘴巴、张大嘴巴、让不认识的人碰你、有人看你、医生给你钻牙、(想想)医生钻牙的场景、医生钻牙的声音、医生把工具放到你的嘴巴里、透不过气来、去医院、穿白大衣的人、护士姐姐帮你洗洗牙齿、看到拔牙的钳子、医生给你拔牙等17个项目,针对每个项目的害怕程度分别由5种不同的表情表示,便于患儿自行填写。每个项目中不害怕记1分,害怕程度每提高1级增加1分,极度恐惧记5分。

1.2研究对象于2013年6月-2014年8月之间,对来医院口腔科儿童牙病门诊就诊的初诊患儿,首先让其自行填写CFSS-DS量表,并记载其得分,17项总分超过50分的患儿被纳入研究对象,共选入60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30名,年龄在5~10岁之间。

1.3方法被列为研究对象的患儿在首诊治疗中,由护士来进行综合护理,在其二次复诊时再次先自行填写CF-SS-DS量表,记载其得分。将前后两次的量表得分进行统计分析,利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检测前后两次量作者简介:高影(1981-),女(汉族),护师,本科.表得分的差异性。其中,综合护理包括医疗护理和心理护理,医疗护理主要是由护士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操作,在医生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给予及时、快速、准确的操作配合,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或减轻患儿因医疗操作而产生的疲劳和痛苦;心理护理主要是护士通过语言沟通和肢体等动作争取患儿的信任,详细地为患儿说明,使其了解整个治疗操作过程,减少紧张情绪、消除恐惧心理,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鼓励患儿要勇敢,提高患儿的自信心。

1.4结果初诊治疗前调查表的平均得分为58.6±5.7,第二次复诊治疗前调查表的平均得分为37.0±3.3,配对t检验的结果显示前后得分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明显低于前者。

2讨论

儿童牙病如果能够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口腔健康和乳恒牙顺利交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儿童常常对于牙科治疗过程陌生或者害怕有疼痛而怀有畏惧心理,无法顺利完成必要的治疗过程,使患牙达不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患儿本身乃至于同一个群体的口腔健康水平的明显下降。牙科畏惧症是指在牙科诊治过程中害怕某些环节,以儿童多见,这样降低了儿童牙病患者的早诊断、早治疗,破坏医患关系。儿童牙齿患病率非常高,而来医院就诊的儿童多有畏惧的心理,儿童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其心理及认知都处于成长阶段,使其对于治牙有着更加恐惧的心理。据统计显示,80%以上的儿童在诊治时都有“牙科畏惧症”。其主要表现在害怕牙医、(其他)医生、打针、让人检查你的嘴巴、张大嘴巴、让不认识的人碰你、有人看你、医生给你钻牙、(想想)医生钻牙的场景、医生钻牙的声音、医生把工具放到你的嘴巴里、透不过气来、去医院、穿白大衣的人、护士姐姐帮你洗洗牙齿、看到拔牙的钳子、医生给你拔牙等17个项目,最终结果导致患儿的病牙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儿童的口腔健康水平。

3总结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6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过程,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技术能否很好地应用于实践,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护理管理。我院儿科包括了儿科所有疾病,病种繁多,患者多,工作繁重。加之患儿年龄小、认知能力差、陪护多、临时处置多、护理操作琐碎等特点,护理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困难性,现总结如下:

1 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在护理管理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重视 “人文精神”[1]。管理学的首项内容是人的管理,护理管理中所指的人有护士、患者、家属、医生和护士长本人。

1.1 对待护士工作严要求、生活多体贴、责任勇承担 儿科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医护人员往往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希望护士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多巡视、多探望。尤其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要求更高,如果护士没有做到“一针见血”,常常会遭到指责,甚至漫骂。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自我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差,观察病情较成人有一定难度。作为一名儿科护士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都给护士的心理造成极大压力,以至于有些护士不愿在儿科工作。作为护士长,在严格要求护士的同时,要与护士定期进行思想沟通,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关心、尊重、理解护士,尽量争取提供晋级、深造、福利待遇上的优惠政策,对工作出色的护士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关键问题上勇于为护士承担责任和风险,有错误应在事后单独批评,维护护士的自尊心;如果护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护士长应尽量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在儿科工作。

1.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护士对患者的管理,而管理过程的主要问题是护患关系。我科安排2个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过硬、有沟通技巧的护士做责任护士,专门上白班,负责新入院患儿的接诊、治疗与护理。她们接诊热情、健康宣教全面、治疗护理及时,给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住院患儿,护士除了进行常规护理之外,还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触患儿、跟他们玩耍,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如患者多时护士实行弹性排班,以保证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减少护患矛盾。

1.4 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自身威信

1.4.1 具有良好的品德 道德颓废的人不会有人信任,品行高洁、大公无私、正派公道的护士长才能得到护士的信赖,可见树威之道修德为先。护士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对护理管理的成效、人心的向背都产生重大影响。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威望,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力量,是护理人员效法的楷模。

1.4.2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 护士长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护士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要求护士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身先士卒的同时又不能“一手包揽”,“苦干”式的领导者已被现代管理所淘汰。一个出色的护士长是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护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4.3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开拓创新的意识 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这就要求护士长在认真钻研业务、不断进取、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走在护士的前面。在技术操作方面护士长也要有过硬的本领,护士们懂的,护士长要精;护士们不懂的,护士长应熟;护士头皮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护士长能“一针见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护士们的尊重。

2 应用管理策略,加强病房管理

2.1 根据儿科特点创造人性化环境 为了减轻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在病房应创造家庭式的温馨环境。在病房窗户或门玻璃上张贴儿童喜欢的塑料卡通图案;在病房走廊建立“图书角”,挂有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健康知识小册子,病房内有各种温馨提示卡。家长可以为患儿自带玩具。

2.2 围绕以患者为中心,推行“首问负责制” “首问负责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护士要主动开口问:您找谁,有事吗?需要帮助吗?另一方面,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如果问到哪位护士,那位护士马上负责解决,不推给其他护士,即使护士解决不了的医疗问题也必须由护士转达给医生,不可以告诉患者去问某某医生,避免家属认为护士是在有意推脱。

2.3 严格控制交叉感染 儿科是控制交叉感染的重点科室。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科室质控小组每周一次检查的方法,强化护士的消毒隔离意识,并利用行政查房的形式,让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积极推广一次性物品,一次性物品既方便护士操作,又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负压表、雾化器、呼吸机管道、吸引器装置等均做严格消毒处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线照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3 正确对待和处理护理纠纷

3.1 儿科护理纠纷的常见原因 ①穿刺成功率不够高,没有达到家长期望的“一针见血”。②工作不到位,巡视不及时,造成患儿输液液体外渗,局部出现红肿、水泡。③护士忙着抢救重患者或处置新患者而未立即为某位患儿处置。④各种处置、操作未告知家属目的、注意事项。⑤护理文书缺陷,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⑥医护记录不一致,医护之间缺乏沟通。

3.2 纠纷的防范措施 ①加强“三基”训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②经常对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素质,增强护士责任心。③根据患者情况(如患儿的多少、轻重等),实行护士弹性排班,根据护理人员年龄大小、技术水平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优势互补。④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真正做到护患双方的理解与沟通,做到互相支持与配合。⑤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认真做好每一项护理操作,如实记录护理文档,加强医护沟通,在保护患儿的同时保护自己。⑥严格查对制度,每瓶液体的输注时间及操作护士都要有记录,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告知制度,每项操作和处置都要告知目的和注意事项。

3.3 护士长的应对策略 护士长对护理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对有情绪不满或过激行为早制止,及时阻断其恶性发展。对待纠纷要做到“三宜三不宜”,即宜见不宜避,宜劝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其次,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患儿家长,心平气和,满腔热情地接待,耐心倾听申诉和反映,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如确实是工作不到位要向家属陪礼道歉。对采取非法手段大打出手、聚众闹事、无理纠缠等通过院方付诸法律的方法解决。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7

结果

项目实施后,科室标本不合格率明显降低、护士一针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对穿刺满意率及护士对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复测得分值等各项指标均较实施前有所提高,项目管理实施前后各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为提高患儿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率,我们通过预调查了解了血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针对低年资护士一针穿刺成功率低,标本采集知识缺乏等问题,制定了标准化小儿静脉采血规范流程,并将“影响小儿外科血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的讲座及各部位采血操作示范列入新进人员常规培训项目,要求低年资护士及新进员工入科后必须接受培训并在指导老师监督下成功完成100例年龄<3岁患儿的静脉采血后方可独立进行采血。另外,通过预调查,还能使护士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改进,该种方式得到参与培训人员的普遍好评。团队合作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项目管理是一种矩阵式管理结构[8],强调组织体制上的配合与沟通,团队成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项目管理工作。在本项目中护士长负责计划的制定,抽调5名7年及以上护士作为管理层,分别完成资料收集、数据采集、讲座、操作培训,其余人员参与自身穿刺数据收集,所有成员定期共同讨论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该模式改变了传统护理自上而下的垂直式、指令式管理模式,提高了群众参与性及主动管理意识,激发了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护士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升华,推进了护理工作的改进,同时提高了我科血标本的合格率和护士一针穿刺的成功率,提高了患儿家长对穿刺技术的满意率。综上,血液标本采集实施项目管理后,提高了病房护士科学管理的意识,通过学习培训、持续改进,有效降低了小儿外科送检标本不合格率,提高护士自身专科技术水平和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其思维形式能促使护理管理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高病房管理质量。

讨论

儿科常见护理项目篇8

关键词 儿科护理 临床带教 难点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99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临床带教正是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纽带。随着患儿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现就儿科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儿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护生因素:①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儿科护理学在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是考查课程,护生在学校时不重视儿科理论学习或选择性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有些临床常见的疾病对护生来说是空白。护生入科实习前没有系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所以大多数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极为缺乏。②主动性差。进入21世纪后,护理队伍中独生子女护士在不断壮大,其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及主动性等方面明显不足,绝大部分护生不愿意从事基础护理工作,其沟通技巧和工作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带教老师因素:儿科工作责任心强,劳动强度大,且锁碎,需细致,个别老师为了防止护理纠纷和差错或嫌护生动作慢,一般只给护生做一些基础性护理工作,不让护生动手参与专科技术操作,从而降低了护生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因素:①独生子女患儿家长对儿科工作要求更高更严:儿科患者90%以上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几乎对小儿没有伤害的护理体检项目,家长一看到小儿哭闹便不让实施,从而使护生失去更多的动手机会,进而造成操作技能的缺乏。②课程安排与教育不能满足新发疾病的需要。《儿科护理学》对最新出现的各种疾病,如肠道EV71病毒感染、甲型H1N1流感、性传播疾病等缺少描述,且小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各项正常值都有不相同,而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对《儿科护理学》的学时、见习时间、实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有些不足。③临床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在我国法制尚未健全,与护理有关的法律课程尚未普遍开设的情况下,带教老师和学生双方都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患儿家长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增强带教老师及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 策

加强儿科理论知识培训:掌握儿科护理常规,入科室后每个护生必须认真复习儿科理论知识,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经常提问,使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记忆。按时完成每周一次的小讲课,内容为临床常见病的护理知识,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每轮一次的教学查房,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护士长利用晨会时间进行提问,提问内容为教学计划所要求掌握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护生加强入科教育: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详细讲解科室环境、布局、物品放置、主要病种、工作流程及工作特点,以帮助护生尽快熟悉儿科环境和设施;讲解各种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医用垃圾分类以及操作中的自我保护等。强化医德医风教育,严格要求按照《实习生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注重科室带教老师的选拔:带教老师是护生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在临床教学中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护生的心理和行为,选好带教老师是提高临床教学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通过公开竞聘,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工作责任心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热爱教学工作的、护师以上职称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这样可以增强和保障教师的教学意识和责任感。

探索新的带教方式:护理带教不再是传统技术层面上的传帮带,更讲究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做到技术立体化,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以症状护理为主线,解决课程内容和结构问题。以实例将教学大纲要求的理论课内容按照临床常见症状的护理归类:即以“常见症状-常见疾病-主要疾病-主要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思路设计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②以护生为主体的护理教学查房。科室进行每个月1次针对护生的护理教学查房,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此模式采取护生备课主讲,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结合具体病例,除探讨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对患者存在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护理措施,哪些是有效的,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及改进措施,都逐一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培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③体现“人性化”带教。人性化的带教是要求带教老师既严格按照带教计划执行带教任务,又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职业态度,从生理、心理两个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生,对护生的从业态度有正确引导作用,并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方式,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指导学生实习。身为带教老师,既担任长辈的角色,又有老师的义务,通过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权威化的教师角色模式,强调人性化的教学管理。④采用双向评价法。即通过定期发放自制评价表由护生对教师,教师对护生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主观能动性。出科前召开实习生座谈会,重视实习生的反馈意见,促进带教水平的提高。

进行安全护理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在临床带教中,从护生第1天踏入病房就对护生加强安全教育,并根据儿科特点强化易引起失误的要点。结合实际案例向护生讲解有关法律知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我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注意以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依法做事的思维或行为习惯。

课程安排适当调整和增加儿科护理内容:希望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能经常开展社会调查,对各种新发疾病要及时补充相关教育材料。同时要教育学生明白,学习途径不能仅限于教材、教师和课堂,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