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3-10-08 09:43:31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变革,原有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市场、行业对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学模式、考核方式与评价机制亦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课程设计的教学规范和评价机制与质量标准还不健全,导致当前各高校课程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环节监管不到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教学效果缩水等问题。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隐形弊端。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的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综合课程设计与一般的课程实验或独立的实验课程同等对待,淡化了综合性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使综合性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等。

(二)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

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不能紧跟社会需求,项目设置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还不够,选题单一。课程设计之间在内容设计上各自为政、缺少关联,不能相互促进。课程设计与课程实验、实训或毕业设计等其他实践环节之间缺乏交互和支撑。

(三)课程设计考核程序不规范,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课程设计教学的监控和评价还停留在课程任务是否落实,教学秩序是否正常、成绩分布是否正态的表面,而对深层次的评价机制缺乏探讨和研究,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还不健全,对课程设计教学有效性研究和学生满意度的跟踪还不够。

(四)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不科学,管理不到位

当前部分高校课程设计教学的实施,依然是由教师提出课程设计题目,然后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接受题目后大多是在课后自行完成。而且,个别课程设计只有一名教师进行管理,即一位教师要全权负责一个教学班级50-60名学生课程设计的出题、指导和考核工作,这导致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间和次数非常有限,从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指导,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完成设计的进度缓慢,且质量与教学要求相距甚远。与此同时,还有个别课程未按照进度要求实施教学,任课教师随意将课程设计考核时间推后,使个别课程设计成绩提交时间往往在奖学金评定和学业预警之后,这在无形中加剧了学生对课程设计的不重视。

(五)课程设计教学保障措施不力

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还不够科学,小学期制还没有完全实施,集中教学难度大,导致教师学生投入精力不够。对学生管理中,过分强调了显性(课内:理论课堂和实验)环节,隐形(课外实践和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加强。由于教师指导不够,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灵活安排组织教学的能力欠缺。过分地看重结果,对实验结果数据、实验报告的关心程度高于实践过程本身。教学组织不得力、过程管理不到位,考核形式不规范,在学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两极分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和作用被“稀释”。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程设计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其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教学效果缩水的隐形弊端和不足,我们要切实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内涵建设,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国内许多工科类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内涵建设,开展了按照学科分类指导,并采取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建立评价机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保障教学效果。如北京工业大学着眼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分类培养”战略思考;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对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提出了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规范化、标准化的框架。石河子大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以加强实践、强化应用、培养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课程设计内容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优化面向工程应用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体系,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计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以进一步促进课程设计教学的规范化,增强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提高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发挥课程设计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瞄准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1.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研究和分析。

结合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案的比较研究,深入剖析电子信息类三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本着整合、优化、创新的精神,在加强实践、注重能力、提高素质、强化技能的原则指导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构建面向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使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对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逐步建立课程设计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

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逐步建立分层分类、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使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突出人才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要提高其在服务新疆、兵团地方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能力。

(二)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

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域信息系统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现有的18门课程设计,理清相互关系和课程序列,细化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按照基础平台课、专业核心课、创新提高课三个层次对课程设计体系进行优化与整合;按照软件设计、应用研发和电子设计等类型进行分类,按照基础、应用和创新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工程应用、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新体系。

(三)明确课程设计教学目标

1.课程设计教学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

综合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实验或独立的实验课程,它一般是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独立设计能力为目的,它涉及多个知识点、多门课程或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需要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并拓展现有知识面,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设计教学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能够培养科学的设计思想与方法、严谨的思维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为学生树立起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在课程设计实现的过程中,会涉及各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和算法,而工具的应用和算法的实现,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基本工程素质。

3.课程设计教学能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涌现很多创新性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完成课程设计文档和报告,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综合性文档的能力,为毕业设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团队分工设计、交流、讨论和汇报、答辩的考核过程,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锻炼的平台,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严格课程设计教学要求,规范教学过程,加强监控

在过程管理上,高度重视是前提,规范管理是关键,悉心指导是保障,科学评价是依据,严格考核是手段。

1.建立教学规范和环节标准。

修订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并依据大纲形成能够指导教学和学习的课程设计指导书,讨论、整理形成课程设计题目汇编。课程设计的实施一般分为选题、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系统测试、系统评价和验收几个环节。

2.采用小学期制集中实施教学。

集中安排课程设计教学,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充分的实验场地。课程设计教学由导师团队指导、分组进行,提交设计成果和实验报告,最后答辩评分、评优。课程设计教学实行小学期制,要求在小学期的教学周内集中进行,课内按照课表实施,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课外学生在开放的专业实验室内自主设计,指导教师根据分组安排进行指导和答疑。

3.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课程设计教学考核采取小组现场汇报和交流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导师共同完成,各教研室、系部负责检查,学院进行抽查。课程考核之前课程设计负责人需要将经过导师团队讨论后的课程设计考核方案(时间、地点和组织形式)报学院教科办备案,核心课程或平台课课程设计开展学院级评优答辩。

4.强化过程管理。

抓好课程设计“三个阶段”“、七个环节”。在课程设计工作整体上,“抓两头促中间”,实行开题报告制、中期检查制和答辩考核制,抓好前期准备(出题、选题工作)、中间管理(指导工作)、后期完善(考核答辩工作)“三个阶段”和出题—选题—指导—检查—(指导)—结题—答辩—讲评“七个环节”。将课程设计当作一个小的毕业设计来对待,规范管理,抓好课程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五)完善相关制度,全力保障课程设计教学运行

规范管理是保证课程设计质量的根本。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积极采取优化管理的做法,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加强指导和交流;注重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同步,强化职责,发挥导师的导向作用;改革考核机制,加大质量监控,增强教学效果。在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出台了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细则,包括教学组织、实施要求、考核办法、成绩评定、学分认定等。完善了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办法,重视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修订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建立了课程设计教学规范。逐步建立了课程设计主任负责制、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秀课程设计评选办法和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设计考核形式,严格考核过程,选题阶段形成的题目明细和分组安排表,实施阶段的设计文档、项目源代码和成果报告,考核阶段形成的师生评价记录和成绩登记表等过程性资料,均通过光盘以电子资料形式进行存档,尤其对于优秀的课程设计作品,由学院进行存档。优化课程设计题目及内容,优先考虑来自生产、社会实际的综合性、应用性题目;优先选择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逐步稳定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落实小学期制,推进课程设计集中教学,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实验场地进行学习、开展讨论交流;建立“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三位”即开放实验室—环境保障、开放图书资料室—文献资料保障、元器件购置经费支持—经费保障,“一体”即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选题、开题、实施、交流到汇报考核等环节,课程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彰显个性、挖掘潜能,锻炼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以此提高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六)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改革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高师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60-03

随着现代化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多媒体教学的全面推广,广大教师们已逐步开始借助电影、电视、DVD、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试图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知识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进一步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因此,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之一。

一、问题提出

高师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教学师资的主要基地,要培养完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要使高师生能多、快、好、省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制作艺术效果较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则是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因此,在校学习期间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件的设计制作与使用,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其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设计制作则成为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课件制作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制作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课件,则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据调查,高师生获取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能与技巧大致有两种途径:一是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相关知识;二是参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自修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相关知识。目前,高师生虽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但所制作的课件形式单一、艺术效果欠佳。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相关的艺术素养,不能有效地将艺术性体现于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从大多数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看,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与优质课件的要求相比差距甚远,问题在于把多媒体课件的视觉艺术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谓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即是说课件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相统一,让美的形式来表现课件内容,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让学习者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我们说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多媒体课件制作更要综合运用艺术的理论与技巧,遵循美学的规律,使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恰当利用艺术形式去传授教学内容,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艺术美对学习者进行审美教育,增强学习者的综合素质。[1]优质有效的教学本身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如果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不能有机结合,使用不具艺术性的课件进行教学,就达不到教学资源的最佳优化和利用。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时,应尽可能充分体现其艺术性,采用丰富多样的制作手法,给予学生视觉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使其在视觉艺术传达的美感中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从而达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质量。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要求已经成为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国内外诸多学者提出了课件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把画面制作艺术规定得更为详尽具体:第一是教学的实用性,考查其知识内容是否丰富,有无参考价值,用多媒体手段表现教学内容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多大的优越性;第二是制作的技巧性,考查其教学内容与媒体的表现手段是否恰到好处,交互功能是否用足;第三是画面的艺术性,从两个方面考虑:(1)教学设计内容的潜在美,要求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抽象内容形象化,复杂内容明了化;(2)画面的艺术现象美,体现在构图、动感的处理、画面的调度、声音的配合、文字的处理等诸方面。[2] 所以,要使高师生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既具技术性,又具艺术性,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尤其是艺术性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提升高师生的艺术素养着手,进行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基础,为此提升高师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是高师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与解决的课题。

二、调研分析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常常会忽视其艺术性,由于艺术性的体现要求制作者要具有一定审美素养,其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人一般不予考虑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只注重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其实,艺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实用性等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都是构成优质课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要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形成优质课件设计制作的良性循环体系,就必须先在高师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质量。研究者在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中进行了调研,随机抽取了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三年级学生的PPT课件各30件,从“制作技术技巧娴熟、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某三年制高师院校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调查分析表”数据来看:90名高师生制作的PPT课件,制作技术技巧娴熟者占74%,合理进行字体设计者占69%,合理配置图形图像者占39%,合理设计搭配色彩者占33%,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者占18%,所比较分析的六个方面呈递减状态,尤其是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方面的人数比例不足50%。可见,高师生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尚待提高。再从艺术性与技术性相比74%与18%,其艺术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高师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形成的一个新生课题。

要提升高师生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能力,就必须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知识和素养的储备、应用能力。用审美能力支撑多媒体课件制作时的画面构图、文字处理、图形选择、图片编辑等技术,用审美的眼光去搭配界面色彩、对比协调画面、均衡配置图形,将美术知识和素养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进行综合运用。因为只有设计者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和素养,才会在多媒体课件构图中处理好主体、陪体、环境和空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体现构图的均衡性、统一性、对比性、形象性、感染性与形式美等一些基本原则。于此同时,才能体现出画面构图简洁明了、主体与陪体鲜明、光色搭配明暗适当、字体大小选择适合、突出其图文并茂的美术功用性。可见,利用美术素养理念去设计课件的界面、文字、背景、图形、图像和色彩进行处理尤为重要。但是,这些美术素养与能力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种能力只有通过美术教育教学进行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三、应对策略

教学实践中需要具有艺术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课件一旦离开了艺术性,就失去了使用时的感染力,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制作课件中,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在如何运用计算机丰富的资源,完善课件设计方案,增强课件艺术效果方面,都有力不从心之感。针对高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进行课件制作教学与实践,实现教育、科学、技术、实用的综合比较容易,但要充分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学生的美术素养欠缺的话就比较困难了。简单地说,要使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合理地分布文字、图形以及表格,在有限的界面上合理构图,产生有序的艺术感,达到快速、准确、高效地传递信息的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升高师生的美术素养,将高师生的美术素养运用到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将会使其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技术性与艺术性方面逐步达到有机的结合。

1.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

《美术基础》课程是高师生在校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设置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所以要充分利用《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平台,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媒体制作艺术素养,针对多媒体课件制作中需要的基本美术元素(构思构图、色彩配置、图形构成等)进行专题教学。例如:在“构思构图、图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基本具备依据内容进行构思的能力,理解画面构图的均衡与多样性,形成多媒体界面生成图像与绘画画面构成图形形式美的共性理念;在“色彩配置”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色彩的和谐、均衡、对比、冷暖、联觉等色彩现象的内涵,尤其是要识记在光色中配置互补色会产生视觉不和谐和色相衰减的原理,同时还要准确地辨别光色配置减色原理和颜料色配置增色原理的特性。通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对媒体设计艺术目标的逐步渗透与实现,从而使学生形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所需的基本美术素养。

2.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培养高师生的艺术设计素养

高师院校应专门开设《媒体视觉艺术》选修课程,把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图形、字符、动画、色彩等效果,以及多媒体画面的最基本元素中的视觉元素(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和链接元素(各元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如树形链接、非线性组合、并列等)进行专门的教学。例如:在“视觉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点、线、图形、图像、空间、色彩、光、纹理等效果的合理安排,以达到从视觉感受上把握界面图形和谐统一的能力,克制“花、乱、灰、跳”等不和谐现象的产生;在“链接元素”的教学设计上,能够使学生具备合理安排、并置、组合各元素的构成能力,克服“杂乱无序、主次不清”现象的发生。所以通过《媒体视觉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以培养学生现代媒体设计与应用的综合艺术素养。

3.建设优质多媒体教学课件观摩资源库,拓宽高师生的艺术视野

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建设优质多媒体课件观摩资源库。例如:学校有关教学单位要专门搜集优质多媒体课件,协同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等部门创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并在校园网上公开传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浏览优质多媒体课件,有关授课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上给予学生指导、答疑,让学生能够随时浏览到优质的多媒体课件,从观摩中汲取艺术设计营养,逐步拓展学生的媒体视觉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借鉴优质资源的能力,以求达到学以致用,是提升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的视觉艺术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4.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

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艺术性作为高师生毕业考核的重要指标,细化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能力考核指标,进行能力考核。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把高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制作,作为学生毕业时具备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核,对合理进行字体设计、合理配置图形图像、合理设计搭配色彩、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通过教学管理手段进行达标能力考核,敦促学生逐步形成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设计艺术素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通过以上策略的具体实施,学生不仅能逐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达到逐步解决课件制作中经常遇到的美术问题,例如:字体、图形、图片的大小形状,画面色彩的对比和配置等;把学到的美术知识合理地运用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只有知道在色彩面积比较中各色之间的面积反差越大,对比效果就越强烈的原理,才能有效地处理画面构成中面积色彩的大小和多少;只有理解由色彩明暗的差异而形成的色彩对比原理,才能合理配置互补色的对比效果、类似色的和谐效果,以不同色阶的搭配丰富色彩的语汇,用不同的纯度的色彩丰盈充实画面,用画面中色彩的层次、空间的关系来体现色彩的强弱、鲜明、沉闷等许多不同的变化和情感;只有了解字符、线条、图形的视觉美感,才能合理配置字符、线条、图形的大小、形状;把这些美术知识转化成个人的审美素养,能在课件设计与制作中进行举一反三地应用,才能追求课件中最佳的视觉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高师生课件设计制作过程中基本美术素养的提升,也是高师美术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全面提升高师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并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将美术素养进行运用,设计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才能富有特色,其艺术性才能得以提高,结合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用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设计,最优质的多媒体进行课件才能形成,用最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不断汲取学科知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实践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师生互动,就要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我对问题设计的几点看法。

1 化学新课程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化学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学生产生的化学问题都是学生在认识新事物时与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发生的冲突,但化学问题的来源是不同的。

1.1 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化学问题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化学科学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是学生产生化学问题的重要源泉。

1.2 来自化学史中科学方法产生的化学问题

教师结合教科书分析、挖掘知识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既是“教师课程观”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路向,也是产生化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2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及基本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要求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认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探究先进科学的教学策略、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使高中化学教学行为能够体现科学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把课堂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还给学生,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着力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为何教”、“为何学”的问题,即学习者需求的分析;二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即学习目标的问题;三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即教学策略问题;四是解决“教得怎样”、“学得怎样”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不同于通常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运用系统方法开发课堂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

3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要求化学教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化学教学原理,分析教学问题,确立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首先,要有“全人”概念,教师目中有“人”,重视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关注学生学习需要,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其次,关注教学质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方面的确定和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活动的具体展开能体现三维目标,关注师生互动,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优质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因此,新课程优质化教学设计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大胆、合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优质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四种思维活动:体验专家的思维活动,体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激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整合课程的思维活动。无论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构思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还是创设问题情境,都要充分展开这四种思维活动。只有教师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新课程背景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相融会,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

4 通过实验进行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化学实验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引导与支持,实验、模型、图表中蕴藏着深刻的化学道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验与思维同步并进的原则,这也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优势。

教学过程是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展开,以问题为线索分析原理,实验观察能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精巧的问题设计能扩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空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而理性的思维又能为实验观察把握正确的方向。案例中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兴趣、动机都处于积极状态,有效地将观察、分析、讲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转化和飞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研究方向,使实验与思维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催化灵感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巧妙设计,增加学生思维链的长度,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为更好的做好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化学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曹海娟;;“问题教学生活化”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教学体系;计算思维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1.我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培养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人才的作用[3]。因此,高校各专业都普遍设置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很广。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优质资源共享,我校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已先后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及1门校级精品课程,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规定的计算机基础主干课程“门门是精品”。并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验环境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根本,师资队伍是关键”等精品课程建设要领。所构建的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外教师和学生访问。截止2012年7月,各课程及门户网站的总点击率超过1178万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2.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分布、资源可浏览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4]。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依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应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在以往建设中更多地强调了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没有考虑到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造成了部分课程网站资源无法打开的现象。

(2)用户对象定位问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的需求,而对学生的需求则考虑较少。

(3)资源利用率问题。在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评审、轻使用的因素,加之产权、工作量等多种原因,其网上资源未能做到与课程教学内容同步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但资源建设滞后的情况,从而使资源缺乏吸引力。另外,现有网上资源多以罗列形式呈现,只能浏览获取,缺乏对资源的“推送”,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

二、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1]。

与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相比,新的精品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改进,或做什么样的升级?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此次的“转型升级”,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升级,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还应研究教学内容“升级”。简言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资源建设为基础,关键是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

1.教学内容的“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称为“转型升级”,就应有新东西,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这里的“新”,包括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

2010年7月,全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5]。

计算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核心是抽象和自动化[6]。或简单地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包括思路的建立、方法的确定和实现,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也部分地包含了计算思维的思想,但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基本以“知识点”为主线。没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能“有意识”地通过有限的几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整个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即:从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架构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力;从整体内容上研究如何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实现循序渐进、前后照应、逐步提升。

2.资源建设的“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

(1)关于“优质”。何为“优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使用者有吸引力。我们知道,要想生产的产品好卖,首先需要的是定位明确。确定准确的目标用户,弄清楚用户需求,以确定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还有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需求明确、质量过关的产品才可能有好销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标用户,无非就是教师和学习者。那么,什么样的资源对于他们是优质的呢?

一是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高质量”资源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其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虽然说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如科学研究一样站到最前沿,但教学研究与科研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教学内容升级问题,相应的资源建设也需要随之更新和重组,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

二是资源必须是丰富的。那么,如何判定其是否“丰富”呢?教指委在2009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曾提出了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4领域×3层次结构)。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资源建设若能够覆盖要求中该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丰富的。

(2)关于“共享”。作为是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是必须的特征。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事实上,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除质量外,主要就是有“针对性”,并且“好用”。

所谓“针对性”,是指资源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学习需求。作为普通教师,登录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了解某门课程国内一流学校的教学情况(怎么教的?教些什么?),并获得满足其自身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必需的资源及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这里,必需的资源包括如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基本信息;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应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作为学习者,除一些课程基本信息之外,还希望能够有一个复习、释疑和进一步拓展的环境。要使所建设的资源有针对性,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能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组织,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够获取最适合自身的各类资源,即能够“量体裁衣”。

所谓“好用”,是使用者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就能方便地获得有针对性的各类教学资源,而不是采用查询浏览、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的方式。要做到此,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

总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突破使用者厌烦、麻木的瓶颈,激发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

三、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1,2],结合自身特点,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研究工作。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的实践。

1.课程体系设计

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学时非常有限,专业范围也广,既有理工类,又涉及文、管、医、经济等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做到在有限课时内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达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总体目标,我们需要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的可行性,即哪些问题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的;(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即若计算机可以解决,那么通过何种运算规则或计算方法以及何种物理器件去解决。

基于对不同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及对计算机知识学习需求的分析,结合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具体情况和教指委提出的总体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1+1+X”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群及选修课程群”。这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可计算性及计算的复杂性,了解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一般过程及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随后的“程序设计”则是在第一门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学科较简单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综合或选修课程群则因不同专业而异,培养包括在计算机硬件或数据库等某一个方面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构建系统的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我们进一步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理科类及其他(文、管、医、经济)类专业的3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工科类以系统构建和算法设计、实现为主线,理科类更强调计算理论和算法分析,其他专业类则以数据处理为主线、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

表1以面向工科类专业为例给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它主要涵盖了两大模块,即: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可计算性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资源建设

为尽可能实现资源的“优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并考虑到第一门课具有受众面广且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一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按照教指委“基本要求”中的知识单元和实验单元标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并覆盖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按照课程体系并结合培养目标,进行资源设计和组织。

(3)根据不同专业大类、不同教学需求,实现资源的自主检索、按需组合、自由浏览,并提供参照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检索”是指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知识点),实现基于知识模块或知识/实验单元或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检索,既可选择对应检索范围中的所有资源,也可仅选择所需类型的资源。这里的“资源类型”,根据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12年初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相关会议精神,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为满足教学和学习基本需求的各类资源;拓展资源则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如我们已建成的包括自动阅卷功能的考试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重点难点问题的动画或视频教学案例以及正在建设的远程智能答疑系统等。

从全国范围来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因此其教学要求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按需组合”是希望使用户能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或学习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专业类型、教学要求(根据教指委文件分为“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和资源种类,获取有针对性的资源。例如:若需要获得研究型大学文科专业讲授本课程的要求及基本教学文件和课件,可以选择“文科专业+较高要求+基本资源”,即可直接获得系统推送出的符合较高要求、文科类专业的各类基本资源。

“自由浏览”是沿袭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一般资源组织方式,满足使用者随意浏览资源的需求。

“参照示例”则提供我们已实施的面向3个不同专业大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资源,供希望了解我校本课程实际授课状况的使用者参考。

表2为“大学计算机基础”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建设方案。依据教指委“基本要求”,将资源按8个知识模块进行组织,并确定了总体设计目标。

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创新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2.

[4] 黄宝玉,项国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优质教学;特色项目

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学教育进行了重大变革,教师不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转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成为教师发展的最终目标指向,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也进入“学习者时代(the Age of Learner)”的发展阶段[1]。1994年秋,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以下简称奇科分校)成立了教学卓越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CELT)。教学卓越中心秉持奇科分校注重“优质教学”的发展使命,并与时俱进地将学生发展的内涵纳入其中,通过为教师与学生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丰富的教与学项目与资源、完善的师生奖助系统,成为推动大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与动力。其中,“学习通用设计”项目与“示范性在线教学”项目将先进技术与优质教学相融合,为教师实现优质教学提供指导;“高效教育实践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奖助体系”为实现优质教学与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一、学习通用设计项目

20世纪70年代,“全纳教育”思潮兴起,倡导普通教育为残障学生开启大门,但事与愿违,很多残障学生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其中,背后的原因直指“一刀切的课程设计”(general curriculum)[2]。基于这一事实,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AST)借鉴建筑学领域“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概念,提出了“学习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的课程设计理念,主张在课程设计之初,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与评价等课程要素要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为基础,应该确保其对所有学生都是机会均等的[3]。“无障碍技术倡议”(Accessibility Technology Initiative)是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实践,即教师能够运用网络与技术将课程、教材进行无障碍传达,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基于此,奇科分校结合自身优势,引进并创新了“学习通用设计”项目,并成功实践。

“学习通用设计”教学理念是以课程设计为着眼点,倡导将教学媒体与教学技术融入其中,增加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与多元性,以实现课程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与学习的通用性(Universal)为目标[4]。“学习通用设计”项目吸纳了“学习通用设计”的思想精髓,已发展成为一项综合性通用设计指导,其中包括针对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奇科分校教师个体探讨关于“学习通用设计”项目的小话题、问题,以及教师群体发展问题,如教师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运用“学习通用设计”理念进行课程设计时,要遵循三项专业发展原则: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质量,最大程度地利用教学媒介,了解辅助技术手段的优势与不足。教育媒介对实施“学习通用设计”项目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如果教师不能选择适宜(非通用)的教学媒介、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学习通用设计”项目中的“通用”并非指一元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设计,选择不同的、适宜的教学技术,这对使用者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运用“学习通用设计”项目进行课堂设计,教学卓越中心开设了“学习通用设计教师发展课堂”,包括“两小时工作坊指导”(Two-hour UDL Workshop Guide)与“两天的研讨会指导”(Two-day UDL Institute Guide)。[6]

(一)两小时工作坊指导

“两小时工作坊指导”为教师接触、了解“学习通用设计”项目提供入门指导。这一课堂为教师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呈现一些成功案例,指导教师如何将“学习通用设计”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进而有效使用教学策略及其他教学资源。“学习通用设计”项目对提升教师满意度、促进学生学习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两小时工作坊指导主要是为“学习通用设计”项目的实施提供建议,主要通过演讲活动进行,但是由于活动时长的限制,不能进行深入的探讨或现场课程开发。

(二)两天研讨会指导

“两天研讨会指导”面向所有教师,包括传统课堂、混合课堂与网络课堂的授课教师,教通过参与指导来学习如何开展有效教学。两天研讨会指导为参与的教师提供基本的知识、工具、技能以及必要的教学资源,以帮助其有效实施“学习通用设计”项目,并重点学习最新的教育技术,服务于教学。该指导活动的一大特色是为教师提供1~2天高水平的研讨会,参与教师将亲身经历“学习通用设计”项目模拟实践,继而开展连续性的专业讨论,并对自身教学做出相应改进。

“学习通用设计教师发展课堂”为不同级别运用“学习通用设计”理念进行课堂设计的教师提供了资源与指导。参与教师还将获得“学习通用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模范案例资源,对促进其教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示范性在线教学项目

奇科分校一贯秉持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堂内外营造高品质的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引入校园,在线教学成为大学教学的一项重要辅助手段。在在线教学的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面对面的、及时反馈的教与学关系,而是不同时空的教学关系。如何保障在线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高品质的在线教学课堂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等问题,引发人们思考。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研发的“示范性在线教学”(Exemplary Online Instruction)项目为优质在线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示范性在线教学”项目为教师实施高品质的在校教学提供了辅助与指导。该项目不仅为教师提供在线教学的工具,而且非常注重优质教学的示范作用,不定期展示由奇科分校教师研发的优秀在线课程成果,展播本地和全州范围内示范在线教学课程。此外,该项目还为开展在线教学的教师提供教学指导、意见咨询与技术支持。奇科分校“示范性在线教学”项目的一大特色是开发并实施了在线教学的评估模式与标准,即“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Quality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Rubric)与“在线教学”量规(the Rubric for Online Instruction)。[7]

(一)“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

“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早在2004年伊始就被奇科分校投入使用。这一量规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促进课程评估,指导课程设计,挖掘具有在线指导潜力的指导者或教师。“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可以用来评估所有具有网络元素的课程,包括完全在线课程或者混合在线课程。“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不仅仅可以用来评价在线教学质量的高低,其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为在线教学课程的设计提供并引发最具创意和实用性的想法。奇科分校“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在广泛征得相关专家的建议与意见的基础上开发而成,是智慧与技术的集合,更是课程设计与技术评估相结合的有效指导。

(二)“在线教学”量规

“在线教学”量规是由奇科分校自主开发设计的一项评估工具,是奇科分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共同智慧的结晶。“在线教学”量规主要用于评估在线课程或者混合课程的课程设计效果,以回应信息时代优质教学应然状态的现实问题。这一量规将优质教学课程设计这一环节作为评估的重点,从源头上保障了在线教学的质量。目前,“在线教学”量规已被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作为在线教学质量的评估工具投入使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发展与普及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量规作为新的评价工具,符合新时代教学评价理念,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评价的实施[8]。“示范性在线教学”项目为信息化时代在线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范本;“优质在线教与学”量规与“在线教学”量规将在线课程设计与在线教学评价有机结合,为学生享受高品质的在线教学课堂“保驾护航”。

三、高效教育实践项目

进入21世纪,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并非仅仅是精、专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具备广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能人才。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美国大学与学院联合会(AAC&U)在全美发起了“通识教育和美国的承诺”(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s Promise,LEAP)运动,其中的“高影响力教育实践”项目(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已在美国高等院校得到广泛实践[9]。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结合学校办学特色,重点引进并发展了“高影响力教育实践”项目中的7项特色项目①。

(一)第一年研讨班

“第一年研讨班”(First-Year Seminars)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美国国家学习成果评估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Learning Outcomes Assessment)所长乔治・库(George D. Kuh)曾发文指出:“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在大学期间参加两次‘高影响力教育实践’项目,其中首当其冲的应是‘第一年研讨班’”[10]。“第一年研讨班”形式多样,主要包含“大学生生涯指导”与“大学生行为规范”两大主题。

(二)写作加强课程

写作强化课程(Writing-Intensive Courses)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参与这一课程的学生需要依据不同的主}、规则完成不同形式的写作任务。该课程强调反复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定量推理、语言沟通、信息道德与素养等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发展内涵也被纳入“写作加强课程”。

(三)顶尖研讨会

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推出的“顶尖研讨会”(Capstone Seminar)项目是终结性评价教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参与该项目的学生要在大学学业生涯结束之际,运用所学知识与积累的经验,独立完成一项创造性项目成果。项目成果可以是研究报告、演出、最佳作品集锦(A Portfolio of “Best Work”)、艺术作品展等,优秀的作品将被授予“顶尖奖”。

(四)合作学习项目

“合作学习项目”(Collaborative Projects)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旨在实现两大目标,即学会工作与人际交往,通过在合作过程中倾听他人,尤其是不同学习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合作伙伴的见解与建议,以加深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合作学习项目中每个小组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以最大程度地集思广益。

(五)本科生科研

奇科分校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参与研究的机会,而“本科生科研”(Undergraduate Research)在科学学科领域较为突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与一些研究机构、科学家也在不断修正课程,为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触系统的调查与科研提供帮助。“本科生科研”能够引发学生对有争议话题的思考、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学习尖端技术,以及在尝试解决重要问题后获得成就感与自豪感。

(六)学习型社区

“学习型社区”(Learning Communities)项目主要有两个核心目标,一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跨课程学习,二是吸引学生关注并参与一些课外“重大问题”(Big Questions)。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至少参加一组相关课程,并且与指导教师及其他小组密切合作。常见的“学习型社区”是以一个共同话题或共同的阅读材料为契机延伸至不同的学科领域。教学卓越中心非常注重“学习型社区”项目中专业指导的意义,尤其是发挥“学生导师”(Student Mentors)的重要作用。

(七)实习项目

实习是增加学生实践经验的一项有效措施。“实习项目”(Internships)通常会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真实的工作环境,参与实习的学生能够接受专业人士的培训、监督与指导,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帮助。如果所参与的实习项目与学分相关联,那么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实习报告。

“高影响力教育实践”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希望通过精心设计开展实践项目,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高影响力教育实践”项目需要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促进课堂外学习,强调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鼓励合作学习,以及经常性与实质性的反馈。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参与度增加,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同时反思学习、社会适应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11]。“学而不思则罔”,实践并非最终目的,从实践中进行反思而有所获才是“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的真正价值所在。

四、师生奖助项目

奇科分校为教师与学生设置了一系列教师与学生奖助项目,以激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格伦・肯德尔公共服务奖

“格伦・肯德尔公共服务奖”(Glenn Kendall Public Service Award)是奇科分校为立志从事公共服务的优秀毕业生设置的奖项。该奖项成立于1970年,是为了纪念奇科分校原校长格伦・肯德尔,他任职期间将公共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鼓励奇科分校师生投身于公共服务事业,为此作出重要贡献[12]。“格伦・肯德尔公共服务奖”得到了学校教学卓越中心的资助。每学年,教学卓越中心会授予学校优秀毕业生“格伦・肯德尔公共服务奖”,这一奖项已成为奇科分校毕业生获得的最高荣誉。教师、教授、董事、院长都有资格提名“格伦・肯德尔公共服务奖”候选人,被提名者应该符合以下标准:承诺毕业后从事公共服务;获得优秀奖学金证明,包括特殊研究、项目和实地调查,或者与公共服务或服务学习有关的奖项;在大学或社区内从事过优秀公共服务的证明;拥有与他人有效合作的证明;有意愿对公民的福祉作出奉献[13]。首先,符合申请资格的优秀毕业生需要将推荐信、个人简历与其他辅助信件与材料上交至教务处;其次,教务处组织评阅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选拔,并授予符合资格者“格伦・肯德尔公共服务奖”。

(二)优秀教学奖系列

加州州立大学系统以“教学型大学”著称,优质教学已成为其23所分校首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使命,奇科分校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优质的教学离不开完备的教师奖励机制。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发挥优秀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学卓越中心设立了“优秀教师奖”(Outstanding Faculty)、“学习促进者奖”(Learning Catalyst Fellows)等奖项。

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每学年都会评选出5名优秀教师,这些优秀教师或投身于一线教育教学活动,或为学生提供咨询与指导。“优秀教师奖”的评选一方面是对优秀教师工作与付出的认可,另一方面对其他教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从“优秀教师奖”获奖教师的先进事迹可以看出,耐心、热情、负责、服务、专业等成为优秀教师共有的优秀品质。[14]

“学习促进者奖”面向奇科分校各教学单位教师,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激发、促进、激励学生学习,并乐于分享成功的经验。“学习促进者奖”的提名是开放的,教学卓越中心鼓励学生、学生组织、教师、系主任,以及其他教职员工进行提名。为了提名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名人需要准备一封推荐信,说明被提名人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被提名者也会被要求提交参评的材料,包括学生视角下作为“学习促进者”案例的文件说明,学生的信件、邮件、视频等推荐材料,以及被提名者的教W理念;来自教授、系主任、同行教师的推荐信;被提名者的学习促进计划,以及促进所在院系教学的建议。“学习促进者奖”申请时间为每学年的4月-9月,最终获奖教师将获得500美元的专业发展基金,用于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15]

除以上提到的师生奖项之外,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还为学生提供学生联合奖学金(Associated Students Scholarships and Awards)、大学奖学金(University Scholarships)、学生研究竞赛奖(Student Research Competition)、校长奖学金(President’s Awards)等;为教师提供种类丰富的资助项目基金,如研究资助项目。

五、特点与启示

(一)优质教学:教学卓越中心的重心

优质教学已经成为奇科分校生存与发展的重点,教学卓越中心各项工作也是围绕着这一重心展开,对教学的关注度已经深入到教师的每一节课。优质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保障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因此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是实施优质教学的主体。针对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专业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促进优质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优质教学更是离不开科研的“反哺”与支持[16]。奇科分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并为教师创设便利的条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反观我国部分高校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以科研代教学”等现象,从长远来讲不利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发展:教学卓越中心的使命

加州州立大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的领跑者[17],促进学生发展也是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内教师发展中心的一项重要使命。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始终将学生发展作为教师发展中心的核心工作。1999年,李・舒尔曼(Lee Shulman)提出“教与学的学术”(SOTL)取代“教学学术”(SOT),学生的学习与进步成为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发展作为教师发展中心发展的内涵得到美国社会的广泛认可。[18]

奇科分校关注优质教学,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学卓越中心提供各种项目与奖学金,为学生发展提供外部保障。学生的发展不仅囊括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积累与能力提升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也很重大,“高影响力教育实践项目”就为学生参与实践创造了机会。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学生发展的核心使命兼顾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手段与目的、结果,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三)生态共生:教学卓越中心的内核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共生,指的是教育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以及内外要素之间在共生理念观指导下相容共生、协同并进[19]。奇科分校教学卓越中心开发与实施的各项特色项目之间相互支持与配合的关系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发展模式。“学习通用设计”项目与“高效实践”项目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同时融入了较多的教师参与、指导与发展元素;“示范性在线教学”项目将在线教学技术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以促进教师课堂的设计与在线教学的实施,其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学习与发展;师生奖助系统通过为教师、学生提供奖励,产生示范作用,激励教师更好地教与学生更好地学。可见,在奇科分校,优质教学、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已经相互融合、共生,成为促进学校向优质教学型大学迈进的助推器。三者之间的开放、沟通与协调的关系,也是生态系统共生范式核心理念――整体、自治、开放和协调[20]――最好的诠释与实践。

注释:

①“高效教育实践”共有10个项目,除去文章中涉及的7个项目,其他3项为共同知识经验(Common Intellectual Experiences)、多元化与全球化学习(Diversity/Global Learning)、服务与社区学习(Service Learning,Community-Based Learning)。

参考文献:

[1]王中奎.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Wehmeyer, Michael L.1.Beyond Access: Ensuring Progress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J].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2006(4):322-326.

[3][5]Rose D.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J].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2000(4):64-67.

[4]颜廷睿,邓猛.全纳课堂中的学习通用设计及其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4(1):17-23.

[6]UDL-Universe: A Comprehensive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Faculty Development Guide[EB/OL].http://enact.sonoma.edu/content.php?pid=218878&sid=1818170,2015-11-24.

[7]Exemplary Online Instruction[EB/OL].http://csuchico.edu/eoi/,2015-11-30.

[8]徐春华.量规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9]About LEAP[EB/OL].https:///leap,2016-02-24.

[10]George D. Kuh. High-Impact Educational Practices: What They Are, Who Has Access to Them, and Why They Matter[M].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 Universities, 2008:21.

[11]High Impact Practices Defined[EB/OL].http://us.tamu.edu/Students/High-Impact-Practices/High-Impact-Practices-Defined,2016-02-24.

[12]Liberal Studies Senior Wins Glenn Kendall Public Service Award[EB/OL].http://csuchico.edu/pub/inside/05_04_14/kendallAward.shtml,2016-09-02.

[13]Student Awards[EB/OL].http://csuchico.edu/celt/Student%20Awards.shtml,2015-12-06.

[14]Outstanding Faculty 2012-2013[EB/OL].http://csuchico.edu/celt/outstandingFaculty/index.shtml,2015-11-23.

[15]CELT Learning Catalyst Fellows[EB/OL].http://csuchico.edu/celt/celt_fellows/CELT_ learning_catalyst_fellows.shtml,2015-11-24.

[16]李俊杰.科研反哺教学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J].教育研究,2012(3):53-54.

[17]CSU.Working for California[EB/OL].http://calstate.edu/,2016-01-22.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6

 

一、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高校办学质量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关系密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教高〔2012〕5号),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见,高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旨归。“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1]从实然的角度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关乎高校形象和声誉,关乎外界认可度,深刻影响一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虽需系统合力,但主要仰赖高校课堂教学的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能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最为有力的保障,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坚持宏观导向设计与微观践行相结合,在操作层面上不断寻求具体教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的优化实为高校教师之致力面向。实现本科课程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提高,理应作为提升本科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高校内涵建设的具体落实环节,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精力集中点和重要关注点。

 

二、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就法学十六门核心课程而言,公安院校侧重于与公安业务密切联系的法学课程,包括刑法学、行政法学、刑诉法学等,不重视民商事法学课程。目前,一些公安院校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理论课程置于点缀和配角的地位,表现出很大的选择性,有的院校仅在法理学、宪法学课程中选择其一,有的院校即使同时开设了这两门课程但学时却有大幅度的削减。考察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的现状,其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特色教材。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普通高校法学本科专业教材,内容较多且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以法理学课程为例,现有教科书基本包括法的本体论、法的关联论、法的价值论、法的历史发展、法的运行论等五大部分内容,涉及很多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于初接触法的大一新生而言,枯燥性、陌生性不言而喻,又因其缺乏公安特色,学生难以感知到学习法理学对于未来执法的意义,从而学习兴趣不高。在教材缺少公安特色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公安业务知识,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授课教师化繁为简的能力各有不同,在教学内容及其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上有不同的理解,这难以保证学生面向未来公安执法掌握必备的法理知识,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

 

(2)课时不充足。普通高校法学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基本上在60个左右,而在公安院校采用同样的教材其课时量甚至不足30学时,严重“缩水”的教学课时成为掣肘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限的学时必然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区分讲授内容和自学部分,对教材体系进行再创造。有限的学时也严重制约着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能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囿于缺乏充足的学时作保证而难以有效施展。

 

综上,公安院校法学理论课程囿于使用“普适性”的教材,教学内容冗繁但教学课时有限,在这一矛盾前提下,为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授课教师不应止于备教材、备教法,不应满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简单突破,还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做出系统规划和科学选择,尽可能为学生呈现相对完整的法学理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突破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全面养成的障碍。

 

三、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教学设计概念的厘定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当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2]32。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各要素,形成教学程序的优化组合,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教学设计虽然大体属于课堂教学之前的行为,但它不等于备教材、备教法等备课行为,也不同于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3]237。教学设计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在内的系统优化和整合,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超越了传统的专注教材教法等备课活动的范畴,它关注教学的统筹安排,不仅包括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与突破,而且包括教学环节的有序把握、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教学策略的精致设计、教学语言的渲染等。从现有教学实践看,效果突出的教学必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师尤其注重通过尽善尽美的教学设计保证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

 

(二)教学设计对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的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经验和环境。”“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蓝图。”可见,有效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有关技能的生成,是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依托,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公安院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公安法学理论课教学内容枯燥抽象,缺少公安特色,且设置的教学课时一般较少,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必须寻求一种具有系统性、艺术性、高层次性、高涵盖性的教学设计,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备教材、备教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解决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课时严重不足等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四、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一)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总策略

 

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坚持如下的总策略:第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第二,应立足实际,面向公安执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保持长期主动学习的兴趣;第三,应依据系统科学理念优化配置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要素,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第四,应关注教学用语的专业性和凝练性,科学有效地选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策略

 

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传统课程教学较为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达致。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尤其不能回避能力和情感目标,不能单纯地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旨归,不能简单地专注于教材内容的注释。本科公安法学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外化更是对学以致用能力及法治素养的彰显,只有培养的人才在执法办案实践中显现出娴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良好的法治思维和法律素养,公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被社会各界认可。故此,公安本科教育应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体到公安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其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必须注重知识运用能力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执法中以坚定不移的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为指导,将法学知i只运用于个案之中。教师在通览、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恰当界定课程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尤其要注意技能和情感目标的设计。以法理学中“法的价值”内容为例,教学目标至少可以设计为:理解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机制,提高运用法的价值理论分析和解决个案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有关法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理念。

 

2.教学内容的设计

 

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目前,公安法学理论课的一些教材逻辑性不强、理论性过高、内容体系不尽合理,甚至存在知识点重复或衔接不畅、用语艰涩难懂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必须在厘清教材内容脉络、理顺知识体系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可以根据设计预期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次序,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多寡、详略、引申或忽略等,做到详略和逻辑衔接得当。例如,可将“法的历史发展”部分的内容调整至“法的本体论”部分,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学时不足的问题,又能兼顾公安院校的特色。

 

3.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节课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引人什么样的案例、事例,多媒体课件中是否插人音视频,等等,都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精神。一个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触动并促使其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一个精心引入的案例对问题的说明可能甚于教师数十分钟的理论讲述。为讲好一次课,教学用语的夸张与幽默、教学课件的简明性与视觉冲击力等都要经过认真谋划,反复推敲。

 

4.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了解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合理,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课堂教学评价与反馈的具体措施和形式很多,如课堂提问、课堂习题巩固、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疑难问题的必要延伸等,教师可结合教学时间、知识特性、教学目标等合理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并尽可能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全面性。自我评价也是重要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一次课结束后,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自我感觉,及时修正、调整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使教学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 运用研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腾飞,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然而,近些年来该专业的持续扩招,使就业问题凸显出来,再加之人们对工作、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使该专业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因此,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这一教育培养新模式正是为顺应时展应运而生。它以公共性课程作为平台基础,以专业性课程作为辅助模块,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成功应用将改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固有模式,极大地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具适应性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优势

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校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横跨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许多专业领域。因此,依靠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各门环境设计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采取契合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势在必行,而“平台+模块”正是顺应教育变革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教育培养模式,它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拓展达到基础性教育与专业性教育的结合,实现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多元化与个性化,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因而,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将具有显著的优势。

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体系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采取的是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优势在于保持了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统一性和基础性,而在此基础上又构建出适应于社会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前者为平台课程,而后者即为模块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构建,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2、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平台课程实现具有共性特点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对环境设计领域需求的热点学科来设置模块课程,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目标,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等来选择适合于自身未来事业发展的专业模块课程,通过自主选择与学习来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从而为社会需求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

3、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优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通过通识课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思想素养,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而在模块课程教育中,则更多地加入创新性内容,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种环境设计实践课程来激发学生设计的创新性,从而为社会环境设计领域培养教育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

二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

虽然“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但是现阶段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普遍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条件较为薄弱的高校,其困难更为明显。具体地来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难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1、优秀师资与优质课源不足。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担任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优秀的师资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优秀的师资就无法形成优质课程。就目前而言,除少数重点高校以外,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模块课程教师缺乏,或专业性不强,或非该专业领域领先教师,从而直接导致“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难以开展或效果不佳,并缺少优质课、精品课。

2、硬件资源与实践平台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需要构建远较传统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因而需要更为充足的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以此来支撑“平台+模块”课程群教学的顺利开展,然而就目前而言,各高校在开展“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硬件条件均严重不足。一方面,各高校的持续扩招造成硬件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在硬件资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传统的培养模式甚至都受到影响,而“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更是难以成功构建。

3、教学管理者和学生认知不足。“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远未得到普遍开展,许多教学管理者习惯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对“平台+模块”认知不足或没有认知,在惯性教学思维下,教学管理者无法为学生提供“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有效指导,而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认知,许多高校学生对自身的专业需求和未来就业缺乏规划,在选择专业课程时缺乏主动性。认知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平_+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应用的策略

“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尽管面临种种困难,而我们应当在发现困难之后迎难而上,统一思想、加强认知,采取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得到真正应用。

1、加强核心教学团队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型课程,重点加强建筑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景观设计学、公共艺术设计学、室内设计学等应用型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打造一支过硬的复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一是优化和调整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专业素质水平,形成年龄、学历、水平层次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二是重视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借助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并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以学科典范为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努力提升自我;其三,完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团队对培养模式的认知,并充分发挥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团队的监督与管理职能。

2、加强优质课程的建设。优质课程是“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成功应用的保证,应重点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优质课程的建设,以优质课建设为突破口,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环境设计专业在“平台+模块”教学课程建设的成果。优质课程的建设要根据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来确定,构建应用型优质课程。因此,优质课不仅由学校来评判,还应征询环境设计公司、机构以及环境设计专家意见,并根据其意见进行调整与提高。

3、加强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平台+模块”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保证应用型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有利于创新性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在校内建设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室、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建设企业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际的环境设计项目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芸鸽.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

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工程;课程群;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13-03

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构成了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然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更需要质量工程技术的支持[1]。如何培养优秀的质量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了适应世界级各大企业对质量管理与质量技术人员日益严格的要求,欧美等世界著名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也纷纷推出了有关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结合企业的需要与自身的优势,在MBA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六西格玛黑带的培训课程,获得商业界与工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

2009年,中国质量协会对全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行业为主的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的作用虽然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但是我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其应用能力普遍较弱。例如,由麦肯锡公司对167家世界主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日本企业应用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DOE(试验设计)、FTA(故障树分析)的比例高达100%。而与之相对应,由中国质量协会对我国通用设备类企业的调查表明:经常应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比例仅为22.3%、20.8%和16.0%,而且做到有效运用的竟未达到50%。当前,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开始关注和重视如何培养高层次的质量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企业的迫切需要。例如,2011年11月,三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工业工程领域质量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协议,以培养质量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我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日益严格的要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各类质量专业人才的要求,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质量专业人才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角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构建立体式的教学体系以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当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希望利用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质量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服务型的企业可能更关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生产制造类的企业通常关注产品的过程能力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等质量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应考虑现代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归纳总结出各类质量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和优势,针对不同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生,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化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梳理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突出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强化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构建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针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管理统计、多元统计学、高等数理统计、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可靠性工程、Minitab软件应用等),将整个课程群归纳“专业基础课”、“质量管理核心课”、“质量工程核心课”、“软件工具课”四大课程体系,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其具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鉴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均要求较高的数理统计知识基础,因此将面向本科生的“管理统计”和面向研究生的“多元统计学”和“高等数理统计”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面向本科生的“质量管理学”和面向研究生的“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均注重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将上述三门课程纳入“质量管理的核心课”。目前,“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以及“可靠性工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上述三门课程均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是目前质量管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将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融入课堂教授、课程设计以及实验教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之中,增强学生应用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课程群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因此,在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中,还应该进一步地强化“试验设计”等选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掌握提高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诚然,将上述具有内在逻辑的基础课程放在一起仅仅是粗浅的第一步,只有注重课程内容的渗透、融合与衔接,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才能够提高整个课程群的整合化程度,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优化与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表现为对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融合。立足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大课程群的建设,以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终极目标,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重新设计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删减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更新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要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的热情。以“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所构成的质量管理核心课程群为例,目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质量管理学”课程也部分涉及六西格玛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的部分内容。因此,需要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合,特别是需要结合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地更新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例如,在新编的《质量管理学》中更新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以及全面质量。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新编教材中加入一些新的课程内容,如非正态分布的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小批量控制图等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优化与创新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方法

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实践对象,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立体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以企业所开展的六西格玛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所遇到的质量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教学案例均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曾尝试结合教学团队成员所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分时段教学法、案例组合法)进行案例教学[2],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

1998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指出:“本科教学应依照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特点,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教学。”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正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所提出的,反映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3]。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是一门融软科学与硬科学于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将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入一些经典的工业案例进行教学,取得非常积极的学习效果。在讲授部分因子试验设计时,以“如何改进热处理工艺提高钢板断裂强度问题”为中心,提出了“如何节约试验成本合理地设计试验、如何科学地获得试验数据、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如何对所获得的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问题。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师创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激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打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承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认识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应该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首先,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教学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当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例如,质量管理学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学》是江苏省的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果,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和专著五部。近五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承担了三项教学改革类的项目、指导的3名本科生荣获省级优秀本科生论文二等奖。此外,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必须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核心,进一步地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大体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4―6名主讲教师。

其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熟悉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增强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协调,实现整个课程群的高效融合。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经常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教研会议、相互听课等,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成员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自我研修等形式逐步丰富知识面,优化和提高教师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

此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改革要强调实践教学,教学团队成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应该鼓励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或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如以团队成员身份参与六西格玛项目,获取现场的工作经验[4]。

参考文献:

[1]马义中.实施连续质量改进的途径[J].工业工程,1999,

(2).

[2]宋华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合法[J].高等工程教

育,2005,(3).

[3]管清波,冯书兴.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

的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