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8篇

时间:2023-10-12 09:32:10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1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自新课标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育推崇积累运用,一方面立足于日常教学内容,拓展阅读,丰富学生课外学习内涵,日积月累,强化知识素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语文学习体系;另一方面,将已有的知识利用到课外阅读之中,通过课外文本的接触,重新梳理所学知识,在阅读中深化知识结构,促成语文知识体系二次提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在任何时候,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知识深度的深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相关的课程标准提出六年制小学生阅读量应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这个阅读量应是小学阶段的每个人都必须完成的课外阅读量,这不仅是一种标准,更是一种要求,在这种近乎硬性要求过程中,小学生可以从书中掌握课本知识的再升华内容,提升教学效率,以为之后的语文学科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内容为主,引起学生兴趣

单纯从课外阅读的类型和内容而言,小学应该从课外阅读文本的内容着手,立足于“内容为主”的原则,从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着手,协调各科老师形成合力,推进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另外,还可以在广泛调查并取得一定结果的基础上建立起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类型库,使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神话等,通过筛选和精选,为学生提供一个有质量和内容保障的课外阅读参考选项。比如,在进行《开天》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中国古典神话和传说的相关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故事的记忆和印象。对于不同学生,应该尊重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他们的审美经验和个性出发,使课外阅读成为一个量身定做的个体需要。同时,在文本的选择上,也应该考虑到题材和篇幅,由学生的自主需要而定,让他们自己来选择篇幅,从而强化学生的兴趣选择性。总之,以内容为主要吸引点来引起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方法至上,提高阅读效率

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不仅仅是一个习惯的养成,更应该是一个从方法到理念的灌输。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并非单纯为了阅读而阅读,应该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在阅读时谨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养成圈点批阅的习惯,以及摘抄记录的习惯,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提高小学生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这不仅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常会出现因为学生词汇匮乏而导致作文没有实质性提升的情况,而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并引导他们将词汇进行分类,如,表达开心的成语有“兴高采烈”“喜出望外”……与历史典故有关的成语有“乐不思蜀”“贪得无厌”等。如在进行《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让学生翻看简易版的《三国演义》,了解一些基本的三国故事,从那些人物的故事中获取素材,从而丰富个人的知识库,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三国人物的讨论,让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内容印象。通过让学生自备一个阅读摘抄本,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记录相关的知识。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应该从小学阶段就培养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保持高度的敏锐力,更好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

三、应用为重,强化阅读效用

自古以来,学子读书就讲求“经世致用”,换言之便是学以致用,将已学知识利用到生活中。阅读的生活性基本体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用语上,更多的知识吸收途径则是来源于课外,因此,课外阅读的作用和应用性应该在一开始就被强调,让学生意识到课外阅读并非学而无用,而是一种基本的积累,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表现出来。读书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写作素材,并在之后的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如此。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加大阅读量,提升信息摄入量,丰富个人知识深度和广度,建构起个人知识体系的是尤为重要的,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积累的过程,因此,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刻不容缓。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方法上,良性引导小学生树立起阅读的良好习惯,以推进其综合素质和知识体系的升华,这不仅是小学教育带给学生的质的飞跃,更是小学生自己应做到的个人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2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临诸多挑战,有现代媒体的干扰,有家庭读书氛围的影响,还有老师指导不足,学生读书习惯不好。基于此,我重视阅读知识的迁移,由课内带动课外;提高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让他们学会挑选课外读物;“鲸吞”与“牛嚼”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强化自主阅读,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知识迁移 自主阅读 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小学生的课内阅读水平,还要想方设法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数量。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语文教科书所选的课文尽管文质兼美,但不过是浩瀚书海之一粟,课外阅读才是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我们要引导小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把课外阅读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课外阅读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与挑战,我们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巧妙应对,让小学生走上课外阅读的坦途。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让小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乱象丛生、令人堪忧。

1.现代传媒让小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从

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的出现,无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在这个时代而自豪,在我们快乐地生活之余,也会有丝丝的忧虑。很多人沉迷于现代媒体,小学生更是无一例外,电视控、电脑控、手机控……的出现,让我们瞠目结舌。在这个读图的时代,很多人陶醉于电视连续剧,以看电视剧取代了读原著。殊不知,那些经过编导加工的电视剧,往往带有编导的影子,和我们读原著是不一样的。阅读文字,是思想的流动,小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去解读原著,经过自己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最能涵养小学生的阅读品质。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的出现,占用了小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有的小学生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这对小学生的成长危害极大。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引导小学生走出魔障,喜欢阅读,自觉阅读课外书,更是我们遇到的崭新课题。

2.许多家庭缺乏良好的读书氛围

家庭的影响,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喜欢读书,孩子也就会爱上读书。现代家庭中,很多家长失范,不能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榜样,家长在工作之余,往往是忙于上网,忙于看电视剧,忙于手机游戏,很少读书看报,也较少督促子女阅读课外书。在家长看来,完成作业才是头等大事。家长们的很多精力,都专注于孩子做作业上,至于课外阅读则要求不高,甚至是零要求。一提起课外书,家长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作文选,用读作文选代替了课外阅读。我到过两个孩子的家,父母的做法不同,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不一样。一个家庭,装修豪华,但看不到书架,一叠叠报纸整齐地堆放在墙角,和送来时毫无二致,如此家庭,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是不是有点难为孩子呢?另一个家庭,装修典雅,书架整齐,各种图书摆放有序,有的封面都已经泛黄,大厅的一幅匾额更是醒目――“诗书继世”,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小孩子喜欢读课外书,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3.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不够

我们与其一味抱怨小学生习作水平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不如因势利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老师要有计划,有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小学生阅读规定的书目,然后让小学生去复述,去概括故事的梗概。可是在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太功利,不重视孩子的持续性发展,只让小学生读优秀作文选。把抄写优秀作文放在第一位,而对课外书的阅读却疏于指导,小学生一旦放任自流,就会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放羊式阅读,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让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有章可循,不断提高阅读效率。

4.小学生有待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名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遵循的。可是我们的小学生阅读课外书,往往有始无终,甚至一目十行。读过之后,根本不能把握故事的梗概,更不去琢磨作者的思路,也不去研究作者的写作手法。这种浅阅读,收效极差。我们要鼓励小学生边阅读边做读书笔记,要学会记录好词好句,要摘抄好的句子好的段落,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小学生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起步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也有一定的可塑性,我们要积极引导,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策略,让小学生爱上阅读,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好的读书习惯,孩子会受益终生。

(二)课外阅读的应对策略

1.重视知识迁移,先课内后课外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获取意义的心理活动。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先决条件。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能力,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接得益于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方法指导。

我重视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让小学生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思想感情。这需要老师先范读,再领读,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读。为了让小学生读出况味,我们要重视语境的分析与设置,让小学生的情感自然流动,让小学生的情感喷涌而出。比如,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我让小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感悟,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这样,小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理。没有意境的创设,有感情的朗读简直是不可能的。我鼓励小学生熟读成诵,然后背得滚瓜烂熟,这种积累,是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所在,我们要加以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去学习。

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小学生学习阅读,从不放过任何细节,每次都要从导读开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组单元导读写道:“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与好书相伴吧!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我们通过学习单元导读,让小学生明白本单元的阅读要求,要喜欢阅读,并从中汲取营养;要把握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要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学习读书的方法,这样小学生在读书中就能明确目标,知道该做什么,然后再学习怎么做,就能少走弯路,明白阅读的基本套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的少量集中阅读是难以奏效的,还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实现。我们要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尽量多的去阅读课外语言材料。我们要指导小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课堂上学到的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科书里学习的内容作适当的课外延伸,向小学生推荐难易相当、内容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小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2.提高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要指导小学生分辨善恶美丑,从健康向上、活泼有趣、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因为好奇心强,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热情有余,理性不足。有的只从书本的薄厚出发,而忽视内容的选择,容易受不良读物及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诱惑。有的热衷于图画,厌烦文字,我们要鼓励小学生借助图画展开想象,并通过语言文字解读作者要传达的信息。我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主张雅俗共赏,读物要高雅,对小学生做思想的引领,语言的规范;读物要通俗,小学生要读得懂,要有趣味。这样的课外读物才适合小学生读,小学生才喜欢读,才读得进去。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首先要选择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书,对教科书中的篇目,源自原著的要读原著,要读关于课文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传记作品,读了《赤壁之战》,指导小学生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让小学生去比较,去感悟;再就是经典作品,名家短篇佳作、童话寓言、科普读物是必读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等等,都可以让小学生放手去读。

3.“鲸吞”与“牛嚼”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我在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时候,提倡浏览在先,对课外读物进行筛选,把精读的部分和略读的部分区分开来,需要略读的略读,需要精读的精读,不仅可以节约阅读时间,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所谓“鲸吞”,就是提倡海量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尽可能多的课外读物,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培养小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大意的能力,要传授小学生选择和处理信息的方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电脑走进千家万户,网上阅读将成为获取信息的必然渠道。因此,我们要训练小学生学会浏览,不断扩大阅读面,获得海量信息。

所谓“牛嚼”,就是提倡精细阅读。把略读和精读结合起来,获取更丰富更准确的信息。略读适用于读标题、读导语、读摘要,快速了解读物的大意,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精读常用于读名篇佳作和自己喜欢的书刊,采用仔细推敲、反复研读、用心感悟的方式去品读语言材料,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叶圣陶先生说过,对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对于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没有精细的阅读,小学生获得的信息就不够深入,会流于形式;没有略读,小学生获取的信息就会简单枯燥,流于狭窄。二者的完美结合,才可以把课外阅读做到极致。

4.强化自主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所在,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力打基础,我们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1)做阅读卡片。阅读卡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是积累材料的好办法。制作阅读卡片,要分门别类,及时整理,以便日后查找。制作阅读卡片,可以从易到难,从词语积累开始;可以由简到繁,进行佳作摘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制作更加精细的阅读卡。有了阅读卡片,就有了素材库,就有了知识库,对阅读和习作都大有好处。

(2)鼓励学生勤于读书。要鼓励小学生勤于读书,坚持读书,并要做圈点勾画,写眉批,提倡小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写出读后感,记录自己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摘抄佳词丽句,优美的段落。

(3)开展读书活动。在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定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让小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做到以读带写,以写带说,不断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会话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让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班上开辟读书专栏,向小学生推荐新书,张贴小学生的阅读体会。办读书活动板报,展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鼓励小学生向学校广播站和报刊投稿,与当地报纸联姻,创办小记者专栏,让小学生在读书活动中获得成功与喜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小学生就会爱上阅读,自己找书读,慢慢学会读书,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海量阅读,只靠课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发挥课外阅读的优势,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课外一起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知识,拓阔小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内化小学生的思想,提升小学生的素质。这种阅读,是最开心的阅读,也是最幸福的阅读;这种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是很好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3

【关键词】课外 阅读 兴趣 培养 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课堂教学指导是“精读”的话,课外阅读则是“博览”。吕叔湘先生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而广泛阅读。

而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自觉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以上的仅占16%,课外阅读半小时以内的占34%,基本上没有阅读的占50%。学生所拥有的读物少。90%的学生来自农民家庭,40%的学生读的课外读物仅仅是作文选,有20%的同学家无任何一本课外书。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全过程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一旦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就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阅读兴趣的激发可采用以下策略:

(一)推荐优秀读物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这句话启发我们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推荐与阅读者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匹配的读物。只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读书欲望,才能深入地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首先,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再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有趣的童话、故事、儿歌、散文甚至优秀小说等,如《安徒生童话》《西游记》《十万个为什么》等。

(二)通过课文或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情”是一切“行”的原动力,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诱发其内因,从调动学生的情感入手:

1.利用读物本身调动学生的情感

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可利用读物本身优势,坚持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放手,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选》《成语故事》《百科全书》等,或让学生自由选择书目,读他们感兴趣的书,了解最想知道的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组织学生拓展乐读,进行“相似激活”,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学习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文章《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2.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爱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对阅读怀有极高的热情,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教师的这种阅读习惯必能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的外露来感染、影响学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效应。因此,教师应该读一些经典作品,更要读儿童文学。教师品读儿童文学,既能找到一条与孩子沟通的捷径,又能及时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教师声情并茂渲染的故事情节就会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动的情感世界里。

(三)进行读书活动的评比交流

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例如,(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2)手抄报展评;(3)优秀作文欣赏;(4)讲故事比赛;(5)美文欣赏。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有效引领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空前提高,知识、信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膨胀着、裂变着,由此牵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文化与精神活动方面的改变。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当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和获取生活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文作了一些探讨。

一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 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 “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5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生在六年中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基于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的调查,提出有效指导小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总量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积极的课外阅读态度和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是搞好课外阅读的动力,这一动力是由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识而产生的。通过调查发现,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态度基本上是积极的,但在对课外阅读主要意义的认识上存在弱点与欠缺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对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的认识上,因而影响了课外阅读的方向和范围。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各科教师及家长,在取得对学生必须加强“自我成长需要”教育的一致性认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是“自我成长需要”和补充,是丰富自身知识结构需要的教育,使其提高认识,获得动力,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小学生课外阅读朝着“自我成长需要”的目标进行。

二、分学年段确定课外阅读范围

从调查中得知,由于学生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存在弱点与欠缺,课外阅读的范围不完整,带有明显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建议的范围。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努力引导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意义;第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结合课堂知识学习内容,分年级整体规划学生课外阅读范围与量;第三,遵循由浅入深、由窄到宽、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出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按年级、按班级、按读物开展课外阅读竞赛;一天一读活动;亲子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体会专刊等),在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和技能,提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第四,要坚持按学生课外阅读范围和计划阅读,经常指导学生“查漏补缺”,并分阶段对照计划进行考核。

三、全面课外阅读与个体特长的重点课外阅读相结合

从总体上讲,学生课外阅读一定要根据《语文n程标准》中有关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和建议的阅读范围全面的阅读。在全面的基础上,又要发挥各自特长重点阅读。对技能学科课外阅读这一部分,同样如此,既要求学生全面阅读各技能知识读物,又要坚持提倡学生重点阅读各自专长技能知识读物。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特长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讲全面发展,绝不是指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成为同一模式的人,而是包含着个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要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教育。

四、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

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指导小学生较好的完成课外阅读的总量,并非只是学校的任务,应该是学校、家庭共同的使命。学校要构建“二位一体”的学生课外阅读引领与指导模式,只有当学校和家庭指导形成了合力,通过家校合作,全面整合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开展父母引读、亲子共读、亲子互读、师生激励、生生合作、个性化家校联系卡等多方立体互动,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技术,顺利完成课外阅读的任务。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各学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也就是说,小学生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然而,据调查,对农村小学生来说,90%以上的学生没达到课标要求,其中,50%左右的同学一学期几乎没完整地读过一本课外书!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本人总结出以下四种方法,现简述于后,与各位同仁分享。

1 名人故事激趣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名人(包括学生心中的偶像)的故事对他们的影响往往是无法估量的。通过讲述古今中外一些名人读书成才、成功的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方法1:讲完整,谈启示,激兴趣。如,在六年级上册,学了《月光曲》一文后,我给学生讲述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故事,学生深受感染,我便及时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周,就有同学从书店买回了这本书在全班传阅。

方法2:讲一半,设悬念,荐图书。

如《孙权劝学》、《少年包拯学断案》、《福尔摩斯探案集》、《爱迪生》等。

2 身边榜样引路

就是通过重点培养、热情表扬班上读书习惯好、收获大的学生,或通过这些学生现身说法的交流来激发更多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六年级的刘孙学、何林丹、杨黄佳、莫诗颖等几位同学就是六年级四个班学生中的课外阅读榜样,他们因为课外阅读量大、阅读得法、阅读习惯好,所以阅读能力强,习作水平高,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也一直名列年级前茅,是六年级各班同学的榜样。为此,我在班上举行了“课外阅读大师”评选活动,并请被评为“课外阅读大师”的同学现身说法,介绍、讲述自己所读课外书籍内容及收获。这一两个同学的举动带动了一大片学生的读书行动。从那以后,我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逐渐增浓了。

3 营造环境浸染

3.1 建立班级图书角、读书园地。开展“把好书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活动,以我的1本书换大家65本书,把大家(师生)捐的书分类,选出图书管理员,每周两次午间开展读书活动,也可以把自己在家里看的书带到教室里来看,让教室书香飘逸。

3.2 打造书香校园。“与好书为伴,打好人生底色;与经典同行,塑造美好心灵”目前已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愿望、不懈的追求。近年来,我校以“打造书香校园,开辟成长绿洲”为指导,加强图书馆建设,借助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引领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激发浓厚的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书香氛围。

3.3 争取家长支持,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即,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建立家校联系卡,让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孩子读有益的课外书。帮助孩子选购书。定期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亲子共读方法有四:

①子女先读,父母再读,父母考子女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

②父母先读,子女再读,子女考父母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等;

③父母、子女先后读完一本书后,相互谈体会、谈人生;

④父母与子女同读一本书后进行家庭说书表演或书本剧表演。

经过班级、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和熏陶,学生就能慢慢地喜欢上课外阅读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4 开展活动固趣

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读书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巩固与提高,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7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篇8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能力;策略

【Abstract】Habit of reading good writ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usually pay attention to looking and thinking. Multi-read, with confidence, come in handy; to think, and write if God, eloquent, one go. Currently reading the students is still quite poor, especially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read more serious phenomenon. Improve the capacity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reading strategi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chance to read; for students interested in reading; to teach students to read method.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and the channel for students reading escort.

【Key words】Improved; Rural primary schools; Extracurricular reading; Strategy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小学生的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但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这段话明示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养成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仅靠四十分钟的阅读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在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但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1.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1.1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1.2没有时间读;这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作业过多所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大量的习题,重复的练习,仍充塞了学生的空间。

1.3没有书读;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紧跟时代的课外书籍十分缺乏;学校的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在数量而未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量;家中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究其原因,一是因市场上的课外书越来越贵,少则十元左右,多则上百元。许多家长也都表示,虽然每次进城都要到书店转一转,可孩子喜欢的书往往因太贵而不得不放弃购买,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许多学生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绝大多数家长以买作文选为主,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了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2.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

面对这些现象学校、教师又该做些什么呢?

2.1让学生有书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挑选图书室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一次,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

2.2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 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2.2.1教师的阅读情感对于学生有着一种极为重要的熏陶作用。课堂中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对学生起着一种巨大的感染力,学生能从中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之令人陶醉,点燃起阅读的情感之火。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阅读的爱。

2.2.2在平时的课内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讲授《草船借箭》这课时,讲述一下《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并在课堂上讲一两个有关这本书上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选》逐步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2.3抓住学生兴趣点,及时推荐读物。小学生对小动物、植物大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常会问老师许多问题如: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水仙为什么只喝水也能开花?……每当这时,教师就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课外书,如《植物王国》、《动物之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满足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体会到读课外书的乐趣。

2.2.4给予机会,展示阅读成果。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摘录名人名言,举办名人名言展,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自己的童话、故事;举行童话故事讲、续写比赛;给童话添上插图。

每学期期末举行“我喜爱的一本课外书”介绍会。通过领略成功的喜悦以巩固学生的兴趣。

2.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同时,注重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既要教给恰当的读书方法,还要注重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

2.3.1结合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传授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因为它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很好。

2.3.2介绍行之有效的课外读书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把略读分为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我们要遵循课内带课外,扶放相结合的原则,切忌拔苗助长。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顺序,即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