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业发展建议8篇

时间:2022-04-10 22:17:46

旅游业发展建议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1

近年来,我区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深挖发展潜力,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已初见成效,为农民创造了致富增收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我区乡村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开展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对于调整我区旅游产业结构、丰富和优化我区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我区“农业突破”战略的有效快速实施,进一步促进全区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和谐。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区城郊型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以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为主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管理规范,突出特色”方针,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形成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促进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政府主导原则。通过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乡村旅游建设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参与的发展格局。

2、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精心编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规划,做到既具科学性、前瞻性,更具可操作性。3、坚持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原则。把示范引导和全面推广结合起来,建立示范点,重点扶持,以点带面,促进全区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原则。结合实际,科学规划部署,合理开发,在乡村旅游项目的民俗性、亲和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多样性上不断创新。

5、坚持优化环境,持续发展原则。在利用和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坚决避免因盲目发展、统筹不够和低层次开发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

加快全区乡村旅游建设,通过3年-5年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1、到2012年,全面建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3个特色鲜明、功能齐全、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吸引力强、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带动全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150户以上。

2、到2015年,全面打造成赵家塬、塬畔、孟家塬三大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即:以王家河沟和小河沟两条流域环绕的、以景区式特色旅游为主的赵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以市人民公园为依托的人文景观和设施种植养殖等观光农业旅游为主的塬畔乡村旅游片区;以孟姜故里2000亩山地桃子林为依托的生态景观旅游为主的孟家塬乡村旅游片区。使全区“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达到300户以上,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到5000人。

3、乡村旅游项目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管理规范、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形成连通城乡的旅游市场,成为区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体,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重点

1、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区文体局要深入调查我区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借鉴其他县区经验,聘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高起点、上档次、有特色地编制我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王家河镇政府、乡政府、黄堡镇政府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主体,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我区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总体布局中,通盘考虑,认真做好本辖区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对区上确定的示范点,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工作。

2、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旅游景区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点进行建设和改造,完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改善环境,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要向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倾斜,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重点是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乡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

3、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依托地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方式,加强城郊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要拓展和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突出乡村生活特点,营造乡土文化氛围,努力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品牌,提升餐饮观光、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品味和服务水平,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要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对剪纸、刺绣、泥塑、草编、农家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精度包装,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4、推进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以“农家乐”为主,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建立农家乐档案,完善一条龙服务体系,实施市场运作,信息共享,城乡互动,实现乡村农家乐的科学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环境、接待设施设备、接待服务和经营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要加强安全、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区文体局要尽快制定区《农家乐服务管理办法》、区卫生局要制定《农家乐食品卫生监督办法》,王家河镇、乡、黄堡镇要组织成立农家乐经营协会,加强自律,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五、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区上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区发展改革、财政、农林、城建、水务、交通、人劳、文体、卫生、工商、环保、国土、质监、信用联社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落实乡村旅游建设工作,要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及时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有关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做好乡村旅游的组织发动和建设工作。

2、加强协调配合。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交通部门要会同旅游等部门摸清乡村旅游道路状况,制定建设和改造计划,优先解决交通干道、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城建等部门要指导乡村旅游示范村房屋外表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全面推进旅游村镇建设;环保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景区及周边的环境治理;扶贫部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组要给予扶贫项目和资金倾斜,推动扶贫资金与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挂钩;农林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整治村容村貌,优先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村沼气项目建设;林业、水务、电力、广电和信息等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能,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点的生态环境、饮用水、供电、通信等建设。其他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积极支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2

1.基本情况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冈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个~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3

一、发展旅游保险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保险的保障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律。旅游业的发展更需要借助保险的作用,才能把旅游业做强做大,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成为引导居民消费一个新的增长点。旅游保险对旅游业可以有如下几项作用:

(一)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加大旅游业防范灾害的力度旅游业要借助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联合起来做好事故的预防工作,安全工作对旅游企业来说是创名牌,树形象的工作,对保险业来说是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况之中,以减少事故发生,减少赔付金额,增强自身效益。这一目标是旅游业和保险业的共同目标。加入旅游保险就可以变一人防为多人防,增加了预防的力量,提高了预防的效果。

(二)发挥经济补偿作用,保障旅游业稳定经营在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有利于应对灾害事故的风险,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这就是说保险业是集万家之财,帮一人排难的朝阳企业,是及时为出险人送温暖,送保障的企业,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阳光企业。旅游业有了保险的保障,就可以为旅游业撑起保护伞,一旦出现责任灾害事故都能及时得到经济补偿,起到稳定经营稳健发展的作用。

(三)发挥调节作用,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我国旅游人数的激增,旅游形成的多样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违约责任等风险也逐步显现。旅游事故也受到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大力发展旅游保险业务,就增强了对事故处理的公平公正能力。保险业借助对旅游保险的宣传销售,如对客户服务的工作,密切与客户的关系体现出保险业关心国计民生,服务大众的良好形象,这对调节矛盾,密切感情,促进和谐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发挥救助作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点

在保监局和旅游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保险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旅游安全,保险和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在这一要求下,各保险公司都发挥各自优势,正在开展救助体系工作。北京人保健康团险部就推出了“神州任我游”的险种,这是该公司与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授权实施的境内外紧急医疗救援工作。把保险保障和紧急救援结合起来,可以使传统的旅游“事后补偿”,向新型旅游产品“事中救援”功能的转变,这样做就会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对出险者能及时挽救,有效地把灾伤损失和人员伤亡降到最低的程度。

二、我市旅游保险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旅游保险,目前业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指保障旅游各环节中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法律风险和违约责任等风险。从该险种的发展情况来看,大体分两个阶段:第一是从1997年至2002年为第一阶段,即从强制保险开始的初步阶段,在这一段里我市的“航空意外险”和旅行社为旅客办理的意外险有了一定成就,尤其是从2001年4月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投保旅行责任保险规定》后,旅行社责任险成为强制险种,旅游意外险由旅客自愿购买。从2003年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按照新修改的保险法规定,意外险成为各家保险公司都允许开办的业务后,旅游险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市保险市场主体已增到25家,各类产品多达几十种,各公司的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救援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营销渠道不断出新,推进了我市旅游保险市场的开展,使旅游的发展范围和空间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仅2006年全市意外险的保费已达716万元,比上年增长2倍。尽管国内旅游保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旅游保险市场蕴藏的巨大市场潜力还没有被发掘出来。据上海保监局统计显示:2005年上海旅游保费为5450万,其中763家旅行社共投保旅行社责任险450万元,而850万团体旅游客中,自行购买意外险总保费为5000万元即人均保费消费6元,花在保险上的费用只占费用的3%,目前国内市场旅游保险的覆盖面仅达到10%左右。根据以上分析看到发展旅游保险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风险意识不足。总有一种不在乎的思想,认为在当地游地理环境熟悉不能出事。随团游有责任险,不了解意外险与责任险的区别。购买保险的主动性较差,缺乏风险意识,影响了旅游险的深入开展;二是旅游保险市场竞争不规范。随着保险市场主体的增加,竞争旅游保险这块阵地力度加大,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也影响了这一市场的开拓;三是产品设计缺乏系统性规划,各单位险种大同小异,缺乏有针对性。险种虽多但缺乏吸引力,险种相互交叉不能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缺乏显著特点和竞争力;四是销售渠道不畅,也制约了业务的发展。旅游保险是一个分散性的险种,要使业务大发展就必须加大销售渠道的建设。目前渠道单一、缺乏活力,很有必要适应现代人群旅游特点和电子商务的开发,才能使销售有一个新的飞跃;五是产品宣传工作需要加大力度。由于缺乏保险知识,很多消费者对于自己应购买什么样的保险,市场上有哪些保险产品都不甚了解,这就影响了旅游者购买的欲望,加大宣传力度也是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发展旅游保险的几点建议

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保险,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根据现在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市场管理,建立良好秩序。要想旅游保险大发展,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秩序,形成优良的发展环境。从目前来看市场竞争不够规范,渠道单一,保险价格不统一,出现乱压价和提高手续费的不规范作法,使市场处于无序的状态。建议保监局要加强旅游保险的市场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措施,整治各种不正当的竞争,使市场在有序状态中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旅游社等兼业机构的监督和检查,依法严厉查处销售误导,虚假宣传等行为,各级监管部门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共同采取措施,打击旅游保险的不法行为,加强对旅游保险资格的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努力把市场做大,业务做强。

(二)加强产品宣传,提升全民保险意识我们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从宣传内容上要进一步抓住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使大家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保险是企业发展助推器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保险业与创建平安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在最终目的上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的权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容观上具有紧密结合,良性互助的内在需要和动因。把创平安与保险结合起来,即可以减少灾害发生又可以保障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从宣传对象上深入到各个领域。要使保险进入学校、进入农村、进机关、进基层,并把保险内容列入教科书,从儿童开始抓起,增强保险意识,只有宣传的面广了,才能使参加保险的观念增强,不断扩大保险服务空间;从宣传方法上要选择不同时段,有选择、有重点、有主题地进行产品推介。如在黄金周进行高风险保险宣传,针对重大事故进行风险现场宣传。以点带面扩大产品宣传的覆盖范围。要把握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时机的宣传,要与各旅游区进行合作宣传,推出有效的宣传广告,提高大家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我保护的参保意识。

(三)开拓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增强产品的吸引力针对目前存在的产品单一各家产品雷同的情况,要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提高产品的吸引程度。首先搞好渠道产品设计,针对不同营销渠道,开发不同的渠道产品,包括车险团险,网络和电话的营销专用产品,建设多渠道的产品体系。如对于车险营销渠道可以开发保障自驾车和车上人员的旅游产品。对于电话和电邮销售渠道则须开发简洁易懂的产品,便于产品在短时间内讲清楚。每个渠道的产品在针对客户、适用时段、保障内容等方面都应有鲜明的独特性;其次开展好多元化产品设计。加大产品组合力度,在组合方式上可以进行系列化设计,按照不同客户特点,打造多维产品系列。开发思路上按照出游时段开发针对黄金周、暑期、一日游等保险产品,按照出游人群开发针对全家游、组团游等保险产品,打造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第三是开发个性化产品设计。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变化,出现了网络旅游、自驾游、背包游等新形式。旅游目的也从一般的商务、探亲、观光增加了体育健身、探险等因素。高端旅游兴起,中高收入阶层开始追求个性化、特殊化的旅游安排,因此产品开发中应加大个性化设计因素,加强客户的特性研究,按照客户消费水平划分为高、中、低档层次;要研究特种风险,对特种旅游方式如沙漠、森林、海底、滑雪等区别设计保险产品,不断增强产品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开拓和发展。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4

一、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的短板问题

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对外知名度的提高,以及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我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2012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28.5亿元,增长26.86%;旅游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7.05%,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接待入境旅游者159.17万人次,增长5.05%;创汇7.72亿美元,增长15.05%;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887.31万人次,增长13.7%;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80.65亿元,增长27.54%;我区旅行社达到835家,新增71家;旅游景区达到639家;旅游餐饮单位增加到1018个;旅游运输单位增加到61个;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单位增加到313个;全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3.6万人,增加3万人。为了促进我区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规划和政策性法规,如《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条例》、正在制定即将出台的《内蒙古旅游景区保护开发管理办法》以及旅游资源保护的地方性专项法规等,为旅游业发展营造政策环境。我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地位进一步提升,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旅游行业管理扎实推进,产业素质稳步提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强,客源市场稳固发展,旅游资金投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形成了旅游业发展合力。

综上,虽然我区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发展与问题是同时并存的。

首先,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内蒙古旅游资源独特、丰富,但并没有带来可观的经济优势。2009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为611.35亿元,位居全国第24位,西部十二省区第7位,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后列,与云南、广西、四川、陕西等西部省区有较大差距。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入境过夜游客总计为11626.5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9%;我区在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的23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21位。2012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总计为6392.5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0%;我区在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的2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16位。2012年,我区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2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位居19位。在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超过20万人次的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亿美元的城市中内蒙古无一城市上榜。这足以说明,内蒙古没有把自身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

其次,内蒙古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够,方式、内容有待创新。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人气提升不快、游客总量不大,旅游经济效益就不会高。究其原因,本人认为内蒙古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方式、内容有很大关系。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产业,旅游者出游行为以旅游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为前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被游客所认知取决于信息的有效传达。宣传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旅游地的资源美好并被吸引,要让游客对于旅游地有“身未动、心已远”的效果。选择宣传的载体也需要是受众多,影响力大的。以CCTV-1各省市的旅游宣传广告为例,中央一套早六点至八点的新闻节目“朝闻天下”,中间插播了全国各省市的旅游宣传广告,大多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体宣传,而且滚动播出,可见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对旅游发展的重视,同时选择了这个受众最多的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然而,在这些广告中,内蒙古没有以整个“区”为单位的宣传广告,只有赤峰和锡林郭勒。同属于西部的旅游省区,山西的旅游宣传意识就比较强,在北京西站西出口处一面广告墙上做的就是乔家大院的宣传广告——山西欢迎您!这里面对的受众群体是全国各地来来往往的人,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我区在旅游宣传内容上缺乏创新思维,民族特色固然重要,但一味突出民族特色,也许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从外地人对内蒙古印象的冷笑话中可见一斑:内蒙古的同学到外地上大学,同宿舍的同学就会问内蒙古同学一些问题,常见的问题就是,你们是不是骑马来上学的?你们是不是都住在蒙古包里呀,平时都穿蒙古袍?你们那里的牛羊肉是不是不要钱?你们那打的(出租车)吗?你们那喝牛奶是不是和自来水一样?你们内蒙古人是不是都很能喝酒?虽是冷笑话的问题,但终归反映出外地人对内蒙古的认知程度。这两年内蒙古经济发展了,旅游也发展了,旅游宣传时不要过于渲染民族特色,我们既要注重传统,又要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的配套直接影响着旅游地旅游的质量,基础配套设施陈旧落后,就是有再好的景色也会大打折扣。我认为作为旅游目的地应有的基础设施应具备大到交通、住宿、餐饮、旅游集散中心,小到路标、公共厕所、出租车。虽然内蒙古的旅游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加强财政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和其他大些现代化的旅游城市相比还是有差距的,从航空、铁路、汽运、到城市交通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对于客源旺盛的区外省区或境外地区航线不充足,而且票价高。铁路方面,内蒙古目前没有开通动车,对于距离我区较远但旅游欲望有很强的城市游客来说,旅途上的时间浪费也许会打消来内蒙古旅游的计划。此外,旅游城市和景区与重要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始发旅游汽运也不是很发达,有的乘客到了该区旅游中心城市,往往不跟旅游团走,最方便快捷的就是汽运。住宿、餐饮层次档级不高,不能满足不同层面顾客的要求。目前为止,内蒙古还没有一家旅游集散中心,大大限制了来我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信息、全区旅游资源、通往景区的交通线路选择、旅游预订等方面信息的获取。小到出租车、公车、路标、公共厕所,对于到一陌生地去游玩的人来说,这几样看似小的方面其实是很重要的,可以说直接展现的就是你这个城市或者旅游景区的品味和服务理念。以呼和浩特为例,区外、境外游客来内蒙古旅游都是以呼和浩特首站中转城市,机场、火车站打车困难、拼车现象严重、黑车多。无论是在公路还是城市主干道路标少见或指示不明,最重要的是公共厕所极少,即使遇到一个还是收费的,而且脏,以上严重影响了外地人对内蒙古的印象,也会降低再来内蒙古旅游的欲求。

二、促进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对策建议

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2013年3月19日自治区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自治区发展进行系统阐述时提出的发展思路。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有规划,有定位、有目标是好的,产业要发展需要好的政策环境。但是旅游业真正得到发展,旅游地景观能够对游客产生自发式的吸引,不是定计划,喊口号能解决的,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我区旅游业所处的水平以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所在。事无巨细,往往细节决定事物的成败和发展方向。对于我区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尤为关键:

(一) 建立独立完整的旅游形象,大众传媒式品牌营销

在旅游业中,旅游信息的传递首先依赖于信息传播媒介——比如电视、报纸、杂志、户外媒体、互联网络、旅游信息中心、手机短信、影视作品、文娱节目,等等。经验是可以借鉴的,我们可以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传播媒介、广告宣传就是用植入式、多频率的、独特表现的方式和内容让受众记忆于心,从而达到想要消费的欲求。其实旅游地的宣传最好的载体就是广告宣传。还是以CCTV—1“朝闻天下”为例,各省市的广告宣传片景色优美,广告语凝练有寓意内涵,或是对景色的赞美、或是凸显地方水土的优越(福地)、亦或是悠久历史、地方特产、风俗习惯、祈福等,总之看了就有想去的一探究竟的欲望。举几个地区的广告例子:贵州: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醉用了谐音“最”)!镇江:镇江,一个让你美得吃醋的地方(特产)!常熟:江南福地。常来常熟!:探游,从灵芝开始!峨眉山:给心灵放个假,到峨眉山休闲祈福!而我区这方面意识比较淡薄。建议旅游宣传部门也考虑下我区旅游宣传片的制作,形象和宣传语要凝练、有内涵,不需要一上来就是草原、马群、长调。有了宣传形象和宣传语就可以投放到各种媒介进行宣传,而且投放到诸如央视播出,受众多,效果佳。此外,报纸、杂志、户外媒体、互联网络,手机短信也都是不错的宣传载体,其中手机短信最快捷方便,可以尝试借鉴。

(二)转变宣传内容,民族元素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外界对内蒙古的认识有误区,大都停留在彪悍、落后的认识阶段,一提到内蒙古就是大草原、手把肉、蒙古包、女人高颧骨粗壮,当然这些也是我去南方亲身经历的。这与我们的宣传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内蒙古对外宣传更多的是各种民族特色,这个特色盖过了本色,所以让很多受众有了这种啼笑皆非的误会。所以我们要激励扭转这种局面,让不了解内蒙古的人知道,我们内蒙古的确有大片的草原,草原上的风光特别漂亮,有碧蓝的天空,牛羊成群,牛羊肉特别好吃。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呼和浩特和许多城市都是现代化城市,除了出去旅游在城市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草原,在城市里除了照相也没见到过马,除了陪客人,我们自己也很少喝酒。我们这里和你的城市生活是一样的,有立交桥,大酒店,各种演出,公园和广场上的老人也随着凤凰传奇的音乐起舞,堵起车来也不逊于你们那些地方的大城市。内蒙古地域辽阔,物华天宝,有着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也不缺少现代都市的万般风情。

(三)基础设施需提升、服务理念要强化

首先解决交通问题。航空方面,根据我区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在旅游旺季开通区内外、境内外直达航线;铁运方面,提速、建设区内外大城市到呼和浩特的动车,以缩短游客来内蒙古的旅途时间;汽运方面,增开自治区内沿线旅游城市和景区与重要旅游客源地之间的始发旅游客运,全面提升公路旅游通达率,这为区内外自助游提供了方便。其次,在全区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旅游发达省市在中心城市都设有旅游集散中心,提供旅游咨询、景点介绍、旅游预定、交通集散等服务,提供短途自助游为主,以灵活便捷、随到随走的特色和点到点(发车点—景点)的线路模式,以自助游市场的需求,这样不仅有区外客源,还可以增加大部分内蒙古人游内蒙。市内交通,要保持道路通畅、有序,公交车、出租车的配套文明出行。再次,在内蒙古入境公路,各主要城市主干道都要强化路标标识,公共厕所城区、景区全覆盖。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旅游业;规划;整合;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0-0077-02

巍巍祁连山、悠悠黑河水,不断滋养着甘州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风韵独存,和保持至今的古甘州方形城市布局,棋盘式道路骨架及街巷格局和空间尺度,共同形成了今日甘州“半城芦苇、半城塔影”的古城风貌。近年来,甘州区以生态旅游和文化发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突出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犹如一朵奇葩绽放在茫茫的西部大戈壁上。

一、甘州区发展旅游业具备的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

甘州区处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特别是围绕城区的大片湿地,湖光树影、鸟语花香,构成了河西走廊独特而宝贵的禀赋资源。区内寺庙、古城、墓葬、烽燧等名胜古迹遍布,有亚洲第一卧佛之称的西夏国寺、汉代黑水国遗址、明粮仓、总兵府、钟鼓楼、西来寺、古汉墓群、木塔寺、七彩丹霞、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城市沙漠公园、平山湖国际汽车赛场等旅游景点,古代与现代的旅游景点交相呼应、相互融合,形成了甘州独特的旅游名片。五千年文明历史塑造了甘州人民的深厚内涵,六百里山川造就了甘州儿女质朴豪放的博怀,加上融南国秀色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塞上江南的独特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甘州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兰新铁路、国道312线、227线、连霍高速穿境而过,区乡公路四通八达,沿国道线南出扁都口可达西宁,北上可达内蒙古;通讯光缆横贯全境,数字电话与全国并网。兰新铁路、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及即将开工建设的张掖至兰州城际铁路,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

(三)政策扶持强劲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放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分工方案》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甘州加快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和新的动力,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规划建设张掖(甘州-临泽)经济区,同时滨河新区也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工程,张掖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把发展空间布局为“一心、两带、四区”,以甘州区为中心,临泽为辐射节点,打造核心经济区,为甘州区发展旅游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对甘州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与实践

甘州区以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前提,顺应自然规律,彰显发展特色,着力发展了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宜居宜游对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税收的贡献分别达26.2%、24.9%和53.8%。但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上还存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在科学规划利用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的整合、突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强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等方面需要继续完善。

(一)科学规划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要严格执行《甘州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城市乡村旅游相统筹、古色红色绿色旅游相融合、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相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要求,编制各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专项规划。组织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和确认工作,定期召开旅游发展听证会,制定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坚决制止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盲目开发、低水平开发和破坏性开发。

(二)推进旅游资源整合

零散的旅游景点无法形成合力,目前甘州区的旅游景点较多,但还存在大而不强、经典线路不多的问题,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是甘州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组建区级旅游开发公司,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积极进行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和服务业的整合发展,进一步整合包装域内其他旅游项目,实现合作共赢。加大与周边地区重要旅游客源地的联系合作,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全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做好绿色湿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的整合文章,发挥湿地资源对全区旅游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助推张掖湿地品牌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大财团,积极培育“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综合服务体。以建设全省旅游示范区和河西走廊“生态旅游大区、文化旅游名区和旅游产业大区”为目标,围绕生态和人文两大景观特色,抓好国家湿地公园、神沙窝城市沙漠公园和大佛寺景区建设,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构建大旅游格局。依托甘州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培育高品位旅游景区,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文化产业的整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加强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整合,增强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更多地接受文化的熏陶,是甘州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支撑。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的遗存,为甘州区发展旅游业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唱响“甘州乐舞”品牌,丰富“甘州乐舞”的内容,充分挖掘和发挥甘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品牌优势和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建设文化演艺厅,整合全区文艺战线骨干力量,深入挖掘和编排一批集甘州特色文化、甘州农村文化、现代文明气息和各类流行元素为一体的高质量文艺作品,提升全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包装一批经典的民间曲艺(甘州小调、秦腔等)、民俗工艺、民族服饰和民间文学等文化艺术作品,推动甘州民间文化的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深入挖掘旅游文化,依托区内旅游优势资源,组织策划文化节会活动,举办“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大佛寺旅游文化庙会”、城市湿地公园“三月三湿地风筝节”、大佛寺文化广场“九月九老人会”等活动;开发推出一批地方名优小吃,传承西北烹调特色工艺,推出具有甘州特色的系列餐饮,通过名吃展示、烹饪比赛、美食评比等活动,推出地方风味、乡土风味特色宴会和菜肴;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兴办文化实体,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深化旅游文化内涵,使甘州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

(四)突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乡村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新类型,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各类农业旅游示范区(点)标准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级部门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奖励资金,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结合甘州绿色农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建设一批档次高、示范性强的休闲农庄、农家乐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推进农业园区、休闲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向休闲度假村转变,科学串联田园风光、生态农业等自然资源,加快乡村旅游通道建设改造,打造连接乡村体验和健体休闲的景观线,实现生态养民、文化强民、旅游富民。

(五)大力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以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为目标,深入组织实施旅游景区创A升级、饭店评星创建工程。积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全区饭店和景区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在城区各交通集散地、大型购物场所及重点旅游景区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查询系统,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环城市游憩带、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步道、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和方便残疾人、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要的无障碍通道及设施。

(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综合素质。通过制定并推行《旅游服务行业从业规范》,进一步细化岗位服务标准。积极开展各级标准化服务单位和标准化标准化服务个人的“双标”创建活动,形成以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互相融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月”活动,通过在全区涉旅窗口行业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A级旅行社、诚信示范单位、优秀导游等活动,树立一批叫得响的服务品牌,引领旅游服务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七)强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

建立“从业质量公报、违规处罚警示、市场退出”三项制度,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及监督执法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投诉受理协作网络,切实解决零负团费、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夸大宣传等反响强烈的难点问题。积极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优势,建立和完善行规会约,充分实现行业自律和区域自律,搭设行政监管和行业监督双重“高压线”,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委、区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涉及旅游产业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和旅游项目协调推进制度,统筹对成员单位责任目标的检查、督导和落实。

(二)提供资金保障

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商业性开发景区信贷支持与服务。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充分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融资,积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争取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为规划实施提供资金支持。

(三)提供人才保障

以特聘方式组建旅游产业发展专家智囊团,加强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健全职业培训机制,与旅游高等院校联合,定向输出专业人员在职培训。建立旅游职业学校与旅游行政部门、旅游协会、旅游企业的联席会议和联系点制度,根据旅游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继续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按照中共张掖市委的总体部署安排,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敢闯敢试的胆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开创甘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武开义.以大品牌打造大景区[N].张掖日报,2010-08-16.

[2]王晋峰.抓好三融四结合建设旅游新产业[N].中国旅游报,2014-01-13.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休闲业的发展趋势,研究了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在剖析上海市休闲业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休闲和旅游业的互动整合战略,提出了发展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也将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进程,文化之间的融合、渗透也会在越来越多的方面体现出来。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和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的出台,使得休闲和旅游业的整合成为理论上、实践上以及政策研究上更为关注的视点。

本文以上海为例对城市休闲旅游业进行研究,以期为上海都市旅游发展与和谐城市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一、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1、休闲业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因此,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更重要的在于精神的调整与升华。

休闲业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期,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据预测,发达国家2015年将进入“休闲时代”。研究者认为,休闲业是围绕人的休闲生活和为满足休闲需要而形成的产业体系,是以旅游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娱乐业、商业和交通业为主的产业群或产业链,是一种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21世纪休闲业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休闲业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5000美元将是城市休闲化的临界点。2007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休闲产业也已经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2、休闲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现代休闲业基本围绕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展开,因此对环境的破坏小。早在50年前西方国家就试图通过发展休闲业诸如俱乐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艺术馆、体育馆、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游乐园等来缓解旅游业带来的压力。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扩大旅游业经营范围,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消遣享乐的需要。因此,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是一种互相包容的关系,旅游要为休闲创造良好的条件,休闲为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二、上海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相对于国内其他城市,休闲业在上海的发展历史较长,休闲产品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别:观光、度假、餐饮、购物、健身、文化、娱乐消遣、资讯、科教、工艺等。其中的商业休闲发展尤为迅速,如各色酒吧、咖啡馆、茶室、浴场、高尔夫、会所、度假村,F1运动、室内滑雪、攀岩、击剑、跆拳道、射击、购物、餐饮、健身、美容场所等层出不穷,休闲文化日趋多元。但是上海休闲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规模、产品结构、产业规划、人才素质、管理制度、市场条件和投资模式等都有待提高和完善。上海旅游业目前的供给能力、配套水平、人员素质、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已与国际接轨,可以为上海休闲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休闲业和旅游业的整合,打造上海的休闲旅游业,可以极大地提高上海都市旅游的竞争力,以满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需求。

通过与休闲业的互动整合和与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把旅游业的外延扩大到休闲产业,上海旅游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必须确立“促进旅游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旅游体系战略”,以休闲产品结构创新为重点再造旅游功能,通过旅游业和休闲业的整合、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嫁接融合,使每一个服务产业链条产生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上海旅游业向高阶段过渡,以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乃至上海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休闲资源、旅行社客源、旅游中介、在线交易平台,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实现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和大旅游功能,完善市民日常休闲的城市休闲旅游体系、周末休闲的环城市游憩带、节假日休闲的观光度假产品体系、商务休闲的会议、展览、节事、奖励旅游产品体系。同时,加强对长三角旅游的统领,协调和整合,打造大上海全球旅游城市区。

三、上海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明确休闲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健全管理机构和组织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把休闲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产业进行培育,明确和巩固旅游业作为休闲业主导产业的地位,建立和完善休闲旅游业的统计体系,准确衡量休闲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并为制定休闲产业标准和发展计划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具体有以下3点:

第一,明确休闲业行业管理组织。当前,最为可行的做法是强化上海旅游委的协调功能和领导权威,将与休闲密切相连的行业部门组织起来,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建立有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以形成综合的休闲旅游产业调控能力。

第二,成立“休闲旅游协会”和“休闲旅游学会”等研究机构,营造全社会发展休闲产业、发展大旅游的氛围。

第三,把休闲旅游发展作为优先产业放在规划中。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强休闲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条例、法规,制定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保障休闲旅游业的有序经营和规范运作。

2、全方位开放市场,加快培育休闲旅游市场主体

上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目前旅游业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程度在中国经济大格局中并非处于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的流动、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以及公平竞争等方面,旅游业还存在许多体制问题和程序。围绕着开办旅游企业的问题,形成了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公私之间等多种利益关系,部分封闭的市场和约束性的竞争关系,是制约上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支持,围绕休闲产业链,以旅游业为主导,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一体化。具体有以下4点:

第一,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游企业参与上海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重组,催生一批休闲旅游品牌,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体系,促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休闲旅游企业集团。

第二,在资源整合、发展政策、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扶持,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出跻身世界旅游业前100名的休闲旅游企业,推动休闲旅游企业集团进入世界五百强。

第三,发挥现有的锦江、春秋等旅游集团公司的管理、品牌、资本、技术和人才优势,实现全国性、区域性乃至国际性的网络化规模经营;进一步培育旅行社行业批发、的分工体系,实现市场组织网络化和旅游业管理覆盖面的突破;促进休闲旅游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扶持中小休闲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向发展,建立与大型旅游集团的网络服务协作关系。

第四,学习借鉴国内外在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自己,建立起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项目、人力资源、技术装备等市场,明确、便捷的准入、退出机制和平台。

3、创新旅游目的地体系和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1)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体系

以提高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为重点,着力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集中力量打造上海国际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继续发挥都市观光产品的优势,加快度假产品、商务会展产品和专项产品的开发,科学规划,积极倡导个性化和分散化休闲,打造综合性的休闲旅游度假城和公司活动乐园,以及在线休闲产品交易平台。

其一,通过休闲旅游和现代服务业功能的融合和衍生,映像化、戏剧化、活化的尝试和体验,打造上海源专项旅游区,黄浦江一苏州河、延安路一世纪大道两大休闲旅游产业带。

其二,时间上全年分散,允许人们可以自主决定何时休假,鼓励游客到上海郊区去体验乡村生活,培育观光与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养生休闲旅游产品、郊野运动休闲旅游产品、郊野实景剧、野营地、特色餐饮、农家乐、休闲房地产等,实施城乡一体化休闲旅游。

其三,重视发展城市的休闲度假带,建设四大远郊休闲旅游区,包括:嘉定宝山汽车主题休闲旅游区(F1赛场、汽车城、宝钢);金山奉贤海洋主题休闲旅游区(金山沙滩、枫泾古镇、金山农民画村、奉贤海湾旅游区、上海石化);青浦松江崇明乡野度假主题休闲旅游区(佘山、东方绿舟、淀山湖、朱家角、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崇明农家乐、瀛东渔家乐、新农村建设);浦东南汇欢乐体验主题休闲旅游区(野生动物园、南汇桃花村、南汇农家乐、上海鲜花港)。

(2)培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完善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以“产品-市场”一体化策略为导向,进行休闲旅游产品的补充和更新换代。

其一是引导消费时尚,创造独特的休闲体验,积极挖掘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开发体验型休闲旅游新产品(如专项旅游、网络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滨水休闲旅游、时尚运动、休闲社区、分时度假、住宅度假、非职业技能培训的修学旅游、创意旅游、信息港体验旅游),优化休闲产品结构。

其二是实施多元化战略,采取“中档为主,兼顾低高档”的模式,既满足大众需求,又满足高端消费者的个性化休闲旅游需求。同时,提高休闲旅游业服务质量,推广品牌意识,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休闲旅游企业整体形象塑造,形成上海鲜明的休闲旅游特色,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其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升级,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现代旅游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新型材料、计算机、通信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旅游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已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服务以及旅游教育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网络销售、网络预订、虚拟旅行、卫星旅游等概念已经被旅游界所采纳。尽管上海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从总体上说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产业的程度相当低,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推动作用不强。因此,要增加休闲旅游科技投入,积极探索网络技术运用,打造休闲旅游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引导、创造新的旅游需求和休闲消费方式,淘汰落后过时的旅游产品,推动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

4、创造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

培育高度的休闲文明,制定完善的休闲条例法规,以法治的建设推动休闲文明的进步,引导上海市民积极进行休闲旅游消费。同时,把开发休闲旅游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休闲旅游业的内容和功能,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具体有以下5点:

第一,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好客度、亲和力,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亲切感、舒适感、交全感、文明感”,培育良好的休闲旅游业人文环境。

第二,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手,树立“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社会价值观念导向,建立合理的休假和工作制度,加强基础设施、休闲设施以及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使休闲合理化、日常化、便利化。

第三,合理分配休闲旅游资源,缩小休闲旅游消费的差距,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服务环境,将社区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充分转化为现实行为。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7

1.基本情况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冈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个~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旅游业发展建议篇8

1.基本情况

资兴市犹如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具体位于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总面积2747平方公里。资兴自古山水灵秀,山有“九峰八面之奇”,水有“程乡水之秀”。1986年东江大坝关闸蓄水后,资兴市旅游事业开始起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显示出蓬勃生机。“十五”期间,资兴市共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每次,国内旅游业综合收入五年累计达到18亿元。以东江湖、五岛一村等为主要旅游景点的山水园林生态游、景区风光游、农家休闲娱乐游拉动了全市餐饮、娱乐、农产品贸易、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近8000人的就业。旅游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办旅游的合力正在形成。目前,资兴风景旅游项目众多,精品旅游景点主要有:雾漫小东江、东江大坝景区、龙景景区、兜率岛景区、东江漂流、白廊五岛一村、农家休闲游、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源山寿佛庙、回龙山、程江口、汤市温泉等。2002年11月,东江湖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4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进入“最具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2.主要特色

资兴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三大特色:一是资源丰富,品类齐全,综合性、参与性强。它以山水自然风光为主,集山、水、湖、庙、岛、洞、庄、漂流、坝、林、园、石、温泉、狩猎、水上娱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观赏性,又有很强的参与性。二是分布集中,便于串线。与市外邻近的著名风景名胜旅游点炎帝陵、井冈山、南岳、桂林等容易连线推销,有利于组成旅游线路。三是特色资源较多。较好地汇集了名、新、特、奇、险之优势,雄、奇、幽、旷之特点,体现了“参与”和“娱乐”这两大现代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找到了静态观光旅游和动态参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二、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全市旅游产业规模尚未做大,尤其是产业链尚未形成,效益不高。旅游产业基本上是以东江湖旅游为主,接待游客数占游客总人数的95%以上,是资兴市旅游产业的品牌项目。但是仅靠这一个品牌还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按照旅游部门制定的资兴旅游线路,均为旅游观光一日游。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只是享受水上的自然风光和水上活动项目,缺乏山与水、文化与旅游、消费与游玩之间的紧密配合。娱乐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大规模、高档次、内容丰富、形式高雅的文化娱乐休闲项目。

2.产业项目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全市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划分旅游产业区,日常旅游活动场所分布散乱、无序,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随着东江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东江沿江一带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在引导旅游产业向该区域转移时,旅游产业经营者有不少顾虑。据调查,唐洞市区现共有歌舞厅30余家,投资在100多万元以上、经营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2家;投资在50万元~100万元、经营面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2家。由于经营者的投资大,转移后的利益短期内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全市旅游休闲产业统一规划布局的调整进程。

3.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现象,个别甚至出现、色情等违法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资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产业要形成优势,必须上规模、有特色。而要形成规模、特色,关键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要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永续利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全市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突出休闲旅游特色,走“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本、以山为衬”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布局,按照积聚发展、规模发展的要求,规划好全市旅游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沿江旅游产业带的详细规划,以规划来引导产业聚集,来提高城市品位。同时,要组织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制订金融、土地、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创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

2.整合产业要素,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1)要充分利用东江湖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各景区景点的建设。重点抓好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东江湖、兜率岛、黄草、白廊等景区景点的旅游度假休闲功能,提高景区景点档次,加快东江湖旅游合作圈构建步伐,进一步加大对东江漂流、雾漫小东江、五岛一村等项目的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以农家游为主的生态旅游,解决资兴市旅游旺淡季剪刀差和留客难问题。 (2)着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旅游文化娱乐一条街、文化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努力依托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用文化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把体育竞技和旅游休闲健身有效融合起来,建设高质量、多功能的体育健身休闲场所,满足市民多样化休闲需求。(3)着力推进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加快沿江开发步伐,把沿江两岸作为资兴市发展的最大亮点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使之成为全市旅游产业的积聚区。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从业人员素质决定产业发展水平。资兴市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整体素质不高。为此,要整合劳动、旅游、教育、文化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同时,针对资兴市旅游产业经营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要组织和引导产业经营者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改变资兴市旅游产业在项目层次、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后的局面。

4.加快旅游景区线路开发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抓好景区线路的开发建设。以东江湖为重点,突出抓好东江沿岸多功能休闲产业区、寿佛文化景区、天鹅山森林公园、程江丹霞景区、汤市温泉休闲、“古南岳”回龙山景区、高码大王寨景区、曾中生曾希圣故居、工农业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改造升级和综合开发。加快景区景点的交通配套建设,突出抓好汤炎公路、s213线、s322线、横岭公路、程江口——永兴公路、高码——苏仙区五里牌公路等旅游交通线路的建设和改造,加强市内各景区景点之间、东江湖景区与周边旅游景区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加快形成以东江湖为核心,辐射汤市温泉、炎帝陵、井冈山、汝城温泉、广东丹霞山、宜章莽山、苏仙岭、南岳衡山等景区景点的黄金旅游线路。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好鲤鱼江水电站关闸蓄水后形成的水域,抓好体育中心、水上娱乐等城市休闲设施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家生态游,在东江湖核心区域打造1个~2个融垂钓、康复、休闲于一体的高标准旅游休闲中心。

推荐期刊
  • 旅游
    刊号:11-1341/K
    级别:省级期刊
  • 旅游纵览
    刊号:13-1138/K
    级别:部级期刊
  • 海峡旅游
    刊号:35(Q)第0076号
    级别:省级期刊
  • 时尚旅游
    刊号:11-342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