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旅游经济分析8篇

时间:2023-10-26 09:59:07

旅游经济分析

旅游经济分析篇1

一、崖城会展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一)人文旅游资源

1.城贬官文化。崖城位于三亚市西部,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来是历代州,郡,县所在地。崖城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经济,文化和教育的中心,被誉为中国最南端的“诗礼之乡,文化古城”。自唐朝起,就有众多被贬流放到古崖城的官员、文人等。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有“初唐宰相韩瑗、晚唐名相李德裕,宋朝宰相卢多逊、赵鼎,宋朝力主抗金的爱国主义者胡铨等人”,故崖城又有“幽人处士家”的称号。到了南宋时期,厚重贬官文化,使得崖州建起了中国最南端的大学堂—-崖州学宫,也就是当年地方秀才们读书的最高学府。正是这些失意的被贬名官在水南村,在崖州兴办教育、传播知识、教化民心,为崖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现存文物。2007年6月,经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共同评定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崖城排名第25位,是海南省唯一入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相当厚重。2016年,三亚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崖城就有9处“官沟、林赞统故居、保秉礼故居、崖城骑楼群、高山窑址、既济亭热水池、崖城古民居建筑群、三姓义学堂、孙氏祠堂”。此外,还有“古城遗址、崖城学宫、迎旺塔等”,这些都是崖州不可磨灭的历史文化见证。

3.南山文化旅游区。南山佛教旅游区位于崖州湾南山一带,是一座具有盛唐风格的寺院,坐北朝南,面向世界的大型寺院。是传承中国佛教文化,教化人性的园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海上观音佛像,建成之后成为了海南最高大宏伟的观音佛像,被誉为“南海观音”。

(二)自然旅游资源

1.大隆水库。水库位于前往育才镇的山道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它打造成了风景秀丽,景色迷人的自然观光胜地。水库环绕于群峰之间,形成山水相依、一望无际、金波滚滚、犹如千万条银蛇在游动的大江、是垂钓爱好者的天堂,适宜休闲旅游。

2.大小洞天旅游区。大小洞天位于崖州湾南山一带,创建于南宋,是海南省最悠久的风景名胜之一,是中国最南端的道家文化传播胜地。大小洞天碧波万顷、海水清幽透明、岩奇洞幽、遍布鬼斧神工、气候宜人,最适宜冬季旅游。

二、崖城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会展产业基础薄弱

1.第一产业为主要产业。崖城的第一产业较为发达,GDP所占比重较大,自古以来是海南“农业重镇”,是海南有名的反季节瓜菜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瓜菜注销往全国各地。纵观会展产业,农业发达并不能完全满足会展产业的发展。

2.第二,三产业正在发展。崖城的二,三产业主要以建筑业和旅游业为主,地产业不断兴起,新兴高增值产业取得有效成就。旅游产业加大投入,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不断完善。虽然第二,三产业在不断兴起,尤其第三产业,但依然不足以支撑会展产业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旅游业支撑。

(二)旅游政策优势明显

1.产业聚集地。崖城政策主要将崖城打造成为“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的产业集地”,规划将遵循“双心三带、通海三脉、陆海一体”的空间结构模式,以服务海洋为切入点,发挥崖城面向南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2.和谐新城与非物质文化。规划整合了崖城各个单位的资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和吸引力的城镇中心。政策规划,将崖城建设成为“宜学、宜游、宜居、宜业”的“魅力古镇,和谐新城”,着力打造崖城的品牌。未来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这将有利于发展会展经济旅游,带动会展旅游业的发展。

三、崖城会展旅游经济未来发展思考

1.发达的交通。崖城的城区规划将打造海上机场,除三亚凤凰机场外,另设一新型海上机场位于崖州区与天涯区交界处,这将推动崖城未来会展旅游的经济发展,朝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现有交通和未来交通规划方面分析,它具备了发展会展经济的潜力。

2.到位的餐饮服务。由于未来城区的建设将带动酒店餐饮的快速发展,酒店群将在崖州湾遍及。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空气质量较好、常年温差不大、较适合冬季开会、旅游出行。再加上人们日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崖城将是开会,旅游度假的休闲去处。

3.住宿将更趋完善。地产业以及酒店群的普及将对会展行业顾客提供绝对充足的住宿,可为企业开年会提供完善的住宿,满足顾客需求。

4.游览将面向海洋发展。城市未来规划中崖城将着力开发海洋旅游服务业,城市建于崖州湾沿岸呈圆形式市区,方便出行游览。以及原有南山文化旅游区及大小洞天旅游区将为会展旅游提供足够的游览项目。

5.购物与各大类型商场。未来城区的建设将带动各类商品的发展,将会出现各种商场,超市,大大提供了购物场所和商品交易。客户也可前往海棠湾的免税店购物。

6.多样化的娱乐。城市的发展少不了酒吧的出现,更少不了KTV的普及,海上娱乐项目(游艇、海上飞机、水上摩托、潜水活动、海底观光等)出海垂钓等,这些娱乐项目将带动会展经济的发展,客户可在崖城开完会议后,选着这些娱乐方式,放松心情。

四、分析结论

旅游经济分析篇2

关键字:假日旅游;经济;发展

1.假日旅游经济及其产生背景

假日旅游经济是以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产生有深刻的背景。

1.1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政策导向诱发了假日旅游动机

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产业,其发展有赖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形成诸如饭店、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了缓解矛盾,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入境旅游的政策。我国国内旅游真正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0年来,经历了从“不支持,不提倡,不反对”到“积极发展国内旅游”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99年国务院作出的增加法定假日的决定与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韵若干意见》以后,在新闻媒体适时的消费舆论导向和旅游企业的市场促销下,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得到更新,旅游消费意识进一步增强,诱发了旅游动机,极大地促动了假日旅游经济的产生。

1.2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增加是假日旅游经济产生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攀升,居民的旅游消费随之增长。

我国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一方面为假日旅游经济的兴起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积极倡导假日旅游消费又具有扩大内需.消除潜在通货膨胀威胁,活跃和繁荣消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现实意义。

1.3余暇时间的增多是假日旅游经济产生的客观前提

旅游资源赋存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前提,旅游者的空间流动需要余暇时间来保障。目前,全球正在经历一场休息革命,“假日消费”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许多国家通过颁布各项政策,减少每周工作时间,延长各种假期,增加居民余暇时间,鼓励和刺激旅游消费需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每周工作时间,曾经历由6天工作制到5天工作制的演变历程。1995年5月1日起,实行5天工作制以后,近距离的环城市带“双休日”旅游热潮骤起。199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新修订的

2.假日旅游经济的特征

2.1集中性突出

假日旅游所实现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相对的集中性,包括假日集中性、季节集中性和地域集中性三个方面。(1)假日集中性。由于假期制度全国统一,旅游消费在时间上局限于公共假日特定的时间框架。另外,假日旅游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消费具有替代性。假日旅游消费的集中性和对日常消费的替代性扩大了假日旅游收入占全年旅游收入的比重。(2)季节集中性。我国春季和秋季气候宜人,“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成为旅游旺季,中间穿插暑假和春节为小旺季。(3)地域集中性。国内假日旅游目的地主要分为三类,即传统旅游目的地、新兴旅游城市和地区以及本地游旅游区。由于旅游供给机制尚不完全成熟,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有限,只能集中在供给状态相对较好的地域,这突出了假日旅游在地域上的集中性。假期集中性、季节性与地域性相复合,放大假日旅游的集中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假日旅游消费的非理性,是市场化程度低的表现。

2.2非基本支出比例大

与双休日等短期短途旅游相比,假日旅游具有较好的时间条件,游客出游的时间明显增加,旅途也以中长线为主,旅游消费除了基本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外,非基本消费支出也有明显增加,这加大了旅游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2.3需求弹性大

旅游是非基本消费,因此无论是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还是时间弹性,甚至安全系数弹性(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系数越高,旅游需求越大)都比较大。另外,假日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每一个黄金周的具体组合日期都是临近时才公布,这加大了假日旅游的随机性和随意性。

2.3供给刚性明显

旅游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制于现实总接待能力和总容量。接待能力服从最小因子律,受基本设施中供给能力最小的设施的量的制约;总容量由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心理容量、社会容量和经济容量共同确定,同样服从最小因子律。另外,旅游容量规模是可能提供的最大供给量极限,在理论上大于或等于现实接待能力。可见,旅游供给的增加在客观上具有刚性,不可能需求的增加而任意提高。由于我国旅游产业政策影响,旅游供给曾长期处于隐性短缺状态,这加大了旅游供给的不适应性。

2.4供求关系表现具有特殊性

假日旅游供求之间的基本矛盾是假日旅游需求的高弹性和集中性与供给的刚性之间的矛盾。这虽然是暂时性和区域性的矛盾,但除非需求下降,或者需求被旅游热点以外的其他区域、公共假日以外的其他消费时段分流,旅游供求在公共假日期间达到平衡状态的难度相当大。

2.5信息缺位加剧了假日旅游市场矛盾。

从已经度过的若干个黄金周来看。导致各种问题出现的关键之一是有效的信息指导机制尚未完善。旅游市场信息机制运行具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形成覆盖广泛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二是缺乏公共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分享信息的时效性较差。政府机构具有掌握信息的必要手段和信息的权威地位。但缺乏应急机制。已经推行的旅游预警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预警作用。但存在信息的滞后与延误。

3.假日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是一个依附性强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运转是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相互配合的结果,只有在其他相关产业部门的配合之下,旅游业才能得到迅速发展。然而面对当前迅猛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及许多相关产业却显得准备不足,因而在假日旅游经济中暴露出许多问题。(1)由于旅游人数的激增,造成一些旅游热线的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及旅游景点的异常紧张和拥挤状况。(2)旅游饭店的结构不适应国内旅游的需要,高档的宾馆、饭店闲置,而适合国内绝大多数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中、低档宾馆、饭店却供不应求。(3)一些热点景区人满为患。茫茫人海导致旅游者的活动空间及心理空间变得狭小拥挤,失去观赏旅游景观的兴趣和热情,最终是扫兴而归。(4)有些旅游景点,在旅游旺季,忽视旅游安全管理,旅游设施高频率、超负荷营运,导致安全系数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旅游安全责任事故。(5)有些旅行社不顾自身的实际组织接待能力,盲目组团和接团,结果不能按合同标准接待,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造成大量的旅游服务质量投诉。

4.解决假日旅游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途径

根据上述假日旅游需求和供给的经济特征,假日旅游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消费的高度弹性和集中性与供给刚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根据旅游经济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假日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4.1推行带薪度假旅游模式

解决假日旅游供求结构性矛盾,是假日旅游经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旅游业发展长远问题。根本性措施是逐步深化公共假期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公共休假制度与带薪休假制度并存。带薪度假旅游盛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具有旅游规模大,消费水平高,停留时间长。附属活动多等特点,是高档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带薪假期时间较长,采取轮休制.其分地性可以对假日旅游起到有效的分流作用。

4.2扩大景区景点容量,增强接待能力,缓解供需矛盾

我国适合旅游的节假日主要集中在春节、“五一”、“十一”几个长假期,届时全民放假出游,而景区景点容量有限,不能容纳过量的旅游者,旅游部门应该加强管理,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游览路线,对游客进行引导和疏导,以避免游客人流的拥挤和阻滞,使游客人流的流动通畅无阻、安全有序;同时,在假日旅游的高峰期,在保证游客安全旅游的前提下,景区景点可考虑适当延长开放时间;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扩大容量、增加接待能力,以缓解需大于供的矛盾。

4.3提高旅游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

假日旅游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的困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使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鼓励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联合体,强化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

4.4完善假日旅游经济的价格机制

在各类旅游产品中。旅游景区景点和交通事业带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和垄断性。价格可以由政府管制,但是饭店和旅行社服务是竞争性产品可以实行价格的自由浮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调节器,可以与行政手段并用。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有利于增加假日旅游经济的理性。最大限度地将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行为纳入市场机制,改善旅游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4.5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介入作用,建立有效的信息体制

通过建立信息咨询机构,向大众和企业传递旅游信息,利用政府及媒体的宣传渠道,引导理性旅游消费。这种作法能够以较少的政府成本换取巨大的社会收益。信息时应注意将中长期、近短期和即时信息结合起来,达到信息分流、游客分流的目的。

4.6加强旅游立法建设,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旅游立法远远落后于实际的需要,而导致许多旅游纠纷处理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有更多的外国旅游企业进入中国。介入旅游经营的各个环节,旅游业的发展更需要完备的旅游法制来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金霞,孟浩.假日旅游经济初探[J].江汉论坛,2000.8

[2]杨雁.假日旅游经济分析.渝州大学学报[J],2001.6

[3]李芳,齐雪青.浅析我国假[J].旅游科学,2001.(1)

旅游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业;SWOT分析法;宝鸡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1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1.1宝鸡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由产业结构来反映。近年来,宝鸡市第三产业总量在逐步增加,服务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效应逐步显现。但是,宝鸡市第三产业的增速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在第三产业中占有明显优势的旅游业,对宝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尤为重要。表1为宝鸡市2009—2013年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变化表。

1.2宝鸡市的旅游景点及其相关设施

目前,宝鸡市有各类旅游景区(点)48个,其中自然景区有21个,人文景区有27个。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26个,其中,1A级旅游景区1个,2A级旅游景区7个,3A级旅游景区13个,4A级旅游景区5个。宝鸡市有国内旅行社43家,星级宾馆36家,全国工、农业示范点5个。法门寺文化景区荣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太白县黄柏塬水利风景区被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2年宝鸡市荣登“中国旅游百强城市排行榜”第69位,相比2011年名次有所前进.

1.3宝鸡市旅游业发展情况

近几年,宝鸡市旅游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之一,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从2009年到2012年国内外游客人数、境外游客人数以及旅游综合收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发展较好的西安市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表2为2009—2012年宝鸡市旅游情况变动表。

2宝鸡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旅游业创意缺失和产业化发展滞后

首先,旅游创意在整个产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好的创意可以让原有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用。而这些创意都是附加于旅游资源之上的,对宝鸡市而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唯独缺少的是创意,这主要表现在旅游形象设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其次是旅游业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滞后。整个城市的旅游功能还不够完善,发展水平还不高,无论是从旅游线路、旅游车辆管理还是旅游卫生设施方面都不够专业化、新型化,城市现代化景观及地标性建筑也比较少,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也比较低。

2.2旅游资金投入不足且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宝鸡市有不少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如岐山周公庙、五丈原、凤翔东湖、市区天文台等,这些旅游资源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影响力,但因资金投入不足,开发程度有限,影响了其发展速度和竞争力。就拿开发良好的A级景区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而那些刚起步的景区基础设施状况则更差。同时,宝鸡的现代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酒店、餐饮、娱乐、观赏和休闲设施档次较低,对游客吸引力不够,最终游客在宝鸡逗留的时间大多只有1天,所以消费自然也就非常有限。

2.3现代化旅游要素挖掘不足

首先,提到宝鸡这个名词,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历史和厚重古老的感觉,这第一印象是影响人们是否选择宝鸡市旅游景点进行观光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厚重古老的感觉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和模式,造成宝鸡市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符合现代人旅游心理需求的产品。其次,大多数景点的运营思路仍然停留在管理层次和观光时代,缺乏对旅游业具有独特见解的现代化人才。

3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3.1宝鸡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代表分析一个集团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要素。优势和劣势是内部要素,机遇和威胁是外部要素。宝鸡市旅游业的SWOT分析(见表3)如下。3.1.1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第一,宝鸡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宝鸡自然风景秀美、独特,有天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嘉陵江源头景区、西镇吴山森林公园、关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宝鸡不仅自然风景资源丰富,而且人文、历史景观也很丰富。法门寺、周公庙、秦公大墓、五丈原诸葛亮庙、姜子牙钓鱼台、周原遗址、北首领遗址、炎帝祠、炎帝陵、九成宫醴泉铭碑、青铜器博物馆、凤翔东湖、龙门洞等历史遗迹和名胜,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此外,宝鸡市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各种小吃数不胜数,如宝鸡岐山擀面皮、陇县的马蹄酥、凤翔东湖的豆花泡馍等都让人尽享北方面食的美味。以酸辣口味闻名的岐山面馆,作为西府面食特色的代表已开始由省内走向省外。宝鸡市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热闹非凡的庙会、民间手工艺品(如宝鸡凤翔泥塑、草编、彩绘、罩金漆器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第二,宝鸡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宝鸡市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具有联南通北、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优势,南联成都,北达银川,东接西安,西去兰州。陇海、宝中、宝成铁路在此交汇,南北纵深与各大铁路网相联,宝平和西宝等高速公路、310国道以及110条支线公路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可进入性强,为宝鸡的旅游发展构筑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第三,宝鸡市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高、综合性强的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国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宝鸡市旅游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旅游业的综合收入大幅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有更多的消费花在旅游上,从而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的增长。2012年到宝鸡旅游的国内外游客达2750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3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增长33.0%。二是旅游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人们要出行,必然要花钱,不论是交通费用还是吃住游玩,各种消费品的消耗会增大,对消费有促进作用。2012年宝鸡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93亿元,比2010年增长15.6%。三是旅游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拉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游的人数不断增多,对旅游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促进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旅游业对固定资产投资有拉动作用。2012年宝鸡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69亿元,比2011年增长30.1%。四是旅游业可以促进就业再就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所需的从业人员也必然增加,从而可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除此之外,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宝鸡市的知名度。3.1.2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劣势第一,旅游景点的劣势。宝鸡市的旅游景观与周边省市的旅游景观替代性较强,竞争激烈。单是从陕西省内看就可以发现,宝鸡市旅游项目与华山、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乾陵、大唐芙蓉园等一系列旅游景点替代性很强,而且宝鸡市的各个景点与其相比竞争力更弱,规模更小,知名度也更低。若是从游客角度出发,大家肯定愿意选择更具知名度的景点去参观。同时,西安市的旅游业专业化、产业化程度更高,交通设施等方面也更为便捷,给游客带来的享受感也更强。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宝鸡市的旅游景点又是缺乏竞争力的。第二,从客观上看,宝鸡市的旅游产业还有其他诸多缺点:发展起步较晚;旅游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有限,相关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旅游产品单一且档次较低等。3.1.3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机遇第一,全球旅游业的地域热点呈现出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特点,我国的西部地区也成为旅游热点地区。第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更为宝鸡市旅游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国务院关于国有林区全面禁伐的政策,陕西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将有助于宝鸡市利用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项目。3.1.4宝鸡市发展旅游业的威胁虽然世界及国家给西部乃至陕西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但是有机遇就有挑战。任何一项政策都不是单单只影响一个地区的,它是具有连带作用的。对于宝鸡市来说是机遇,那对于其他各个地市来说也是机遇,若是对各个主体来说都是机遇,那它对于各个主体来说也是威胁。宝鸡市可以利用这个机遇,咸阳市和西安市也是,所以能否充分利用这些机遇才是关键,因此,这也是对宝鸡市旅游业的一项挑战和威胁。3.1.5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特点综述显然,宝鸡市具有明显的旅游业发展优势,但目前存在诸如:旅游投入和发展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急待完善;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旅游资源开发规模需要扩大;景区旅游产品单一,旅游项目替代性严重;以及旅游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急需解决。宝鸡市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模式主要是以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为主,其他要素为辅。问题是其以观光旅游为主却并没有真正形成观光、度假、休闲、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综合旅游产业链,整个产业链中缺乏体验性、互动性、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文化与山水、游玩与消费的整体开发理念。大部分景区没有组织过大型的促销活动,仍停留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状态。

3.2宝鸡市旅游业的战略分析

3.2.1宝鸡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宝鸡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产业观念问题。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人们的意识在各自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意识也不是一下就能建立起来或者改变的。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在观念上树立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第二,旅游市场秩序问题。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高、效益低,而旅游投资环境仍然不够宽松,再加上之前对旅游也没有相当的重视,招商引资不到位,导致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第三,旅游资源替代性强,竞争力较弱。宝鸡市的旅游资源与西安以及咸阳的旅游资源替代性强,然而城市旅游品牌及定位又不及西安,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比较低,旅游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宝鸡旅游业远不及西安发展的好。第四,发展资金问题。宝鸡不缺乏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发展资金不足,开发程度和发展速度受到了制约,不能做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没有发挥出旅游资源的优势。3.2.2宝鸡市旅游业的战略分析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整体上宝鸡市旅游业的发展缓慢主要是没有做到扬长避短,而如何做到发挥优势、避免劣势,这需要相关部门发挥领导作用,统筹兼顾,制定出合理的相关政策来发展本地旅游业。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整体挖掘与策划包装,如果各个县区或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对其做到整体的统筹规划以及合理开发。宝鸡市应对全市的旅游资源做一个高层次的整体规划,高标准的设计方案,然后再分配到各个部门,分阶段实施,这样就好比多个线程一起针对一个目标进行努力,最后实现主线程的完成,各个线程不仅各司其职而且还井井有条。因此,实现对宝鸡市旅游业建设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很有必要。

4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旅游经济分析篇4

【摘要】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因素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河北省2004~2012 年的旅游交通和旅游数据,以全国数据为参照,运用规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的旅游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间的矛盾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虽然河北省交通已经很发达,但河北省旅游交通与旅游资源之间尚存在不匹配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路网,这样不仅解决了到景区的断路问题,而且各交通方式间也得到了有机的衔接,从而推动河北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交通;旅游经济;相关性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 年河北省旅游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程瑞芳,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卢晓宾,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指旅游者利用某种手段和途径(乘坐公共汽车、飞机等),实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的空间转移过程,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键连接,并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与旅游行为选择。李文正(2011) 认为,旅游交通按空间尺度和旅行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客源地到旅游地旅游中心城市的大尺度可进入性的外部交通、从旅游中心城市到景区的区域内交通和景区内部交通。旅游交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支撑。保继刚(1999) 认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紧密相连,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衡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王兆峰(2009) 以全国数据为参照,运用相关系数法对张家界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交通业得到较快发展,本文选取2004~2012年公路、铁路、民航、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统计数据,对河北旅游交通与旅游经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一、河北省旅游经济和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一) 河北省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有山地、滨海、草原等自然旅游资源和古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等人文旅游资源,国家4A级以上景区118家,在全国排名第四位。2004~2012年旅游业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收入均呈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从表1可看出,河北省国内游接待人数2004年为7226.7 万人次,2012 年为22900 万人次,年均增长15.88%;实现旅游收入2004 年为334.6 亿元,2012 年为1553.91 亿元,年均增长21.75%。河北省入境旅游人数2004年为58.07万人次,2012年为129.32万人次,年均增长10.82%;实现入境旅游收入2004 年为19000 万美元, 2012 年为54493.83万美元,年均增长14.72%。

我国也是世界旅游资源大国,2004~2012年全国旅游业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收入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全国国内游人数2004 年为110200 万人次, 2012 年为295700 万人次, 年均增长13.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04 年为4710.71 亿元,2012 年为22706.22 亿元,年均增长22.3%。全国入境游人数2004年为10903.82万人次,2012年为13240.53 万人次,年均增长2.55%;实现入境旅游收入2004 年为257.39 亿美元,2012 年为500.28亿美元,年均增长9.03%。

从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经济收入的增长状况来看,2004~2012 年河北省国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为15.88%,比全国国内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13.26%高2.62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21.75%,比全国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22.3%反而低近1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河北省旅游经济发展效率较低;入境旅游人次年均增长率10.82%,较全国入境旅游人次平均增长率2.55%高8.27 个百分点,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14.72%,较全国外汇收入年均增长率9.03%高4.69 个百分点,说明了入境游发展较快,河北省环绕京津的优势发挥了作用。

(二) 河北省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河北省有环绕京津的区位优势,有着便利的交通网络:铁路网密度较大,有京广、京九、京哈、津沪、京承、京包、京原、京通、石德、石太、济邯等线,京沪、石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有京哈、京沪、京台、京港澳、京昆、京藏、京新、荣乌、青银、青兰、长深、大广、黄石等高速公路交叉贯穿境内;通过本省的国道16条,为全国之冠;民航机场有秦皇岛、唐山、石家庄正定、邯郸4个。2004~2012年河北省的旅游交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见表2),公路总里程2004年为68492km, 2012 年为157976km, 年均增长13.83% ; 高速公路总里程2004 年为1706km,2012 年为5069km,年均增长13.82%;铁路总里程2004 年为4672km,2012 年为5630.3km,年均增长2.4%; 航空客运量2004 年为13.8 万人次,2012年为272万人次,年均增长47.38%。

从全国的交通发展状况来看,2004~2012年旅游交通运输也呈现平稳较快增长。公路总里程2004 年为187 万km,2012 年为423.75 万km,年均增长12.86%;高速公路总里程2004年为3.43万km,2012 年为9.62 万km,年均增长14.95%;铁路总里程2004 年为7.44 万km,2012 年为9.76 万km, 年均增长3.48%; 航空客运量2004 年为12123万人次,2012年为31936万人次,年均增长12.98%。

同时,从表2还可以看出,河北省与全国相比,除了铁路总里程年均增长率2.4%稍低于全国铁路总里程年均增长率3.48%以外,其他交通方式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速。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年均增长率14.95%比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年均增长率13.82%高1个多百分点,这反映了河北省近几年高速公路增长较快,运输网密度在不断增大;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长率比全国高出30多个百分点,体现了河北省的民航更是迅猛发展,并且计划到2015年建成7个民航机场。

二、河北省旅游经济发展和旅游交通的相关性分析

(一) 河北省的旅游交通与旅游状况的相关分析

利用spss11.6软件对河北省旅游业与旅游交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表3。它清楚地揭示了河北省旅游交通与旅游业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旅游业与交通系统相关系数均较高,尤其是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客运量,相关系数都在0.95左右,相关性最大的是航空,最低的是公路。

相关性分析得出,河北省各旅游交通路线的适当增多、合理增长会引起旅游经济的较快发展。在河北省的旅游交通系统中,公路总里程与旅游指标总体相关性较小,高速公路、铁路以及民航与旅游业指标总体的相关性较大。这一结果显示,在河北省旅游交通系统中,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三者在很大程度上对河北省旅游活动起到了支撑作用,公路对河北省旅游业贡献相对要小。

(二) 全国相关数据及分析

利用SPSS11.6软件对全国旅游业和旅游交通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4),旅游经济除入境旅游人次外与高速公路里程、国家铁路里程和民航客运量相关性较高,与公路相关性次之。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根据河北省与全国的相关性比较以及表1和表2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河北省公路总里程与旅游经济各指标的相关系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河北省公路交通对旅游的贡献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河北省的公路里程年均增长率又高于全国年均水平,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增长率速度,进一步反映出河北省的公路交通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贡献不足。

2.河北省高速公路里程与国内旅游经济变量的相关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了河北高速公路对旅游经济的贡献低于全国水平。近年来,河北高速公路里程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时也反映出尽管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但河北高速公路建设更多的是服从国家高速路网全局,呈现以北京为中心通达全国的辐射状,与河北旅游资源分布不匹配。

3.铁路总里程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性较全国相差不大,铁路总里程平均增长率较全国低。也就是说,虽然国家铁路总里程平均增长快,但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贡献却和铁路总里程平均增长率较低的河北省差不多,这体现了铁路总里程到达某种程度之后,随着铁路总里程的增加,几乎不会影响其对旅游收入的贡献,结合铁路总里程与国内旅游人次的相关性较全国低,得出可能存在河北省铁路与景区的对接问题,制约着长途乘客在河北省的停留。

4.民航客运量与旅游经济指标的相关性要比全国高,说明民航机场的建设对旅游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通过合理加强民航业发展可以加快河北省旅游业发展。

(二) 建议

1.优化公路路网, 解决旅游景区的“ 断头路”、“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公路在旅游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优化公路路网结构与旅游资源匹配建设,不仅能够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统筹其他交通方式,可以使各交通方式间得到有机衔接,促使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现提出相关建议如下:①在公路不断建设过程中,结合旅游资源,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承德坝上围场距离城市虽不远,近些年来也日渐成为许多不甘受城市束缚之人的休闲场所,但交通线路并不多,应综合影响因素建设公路。②将公共汽车站尤其是含有直达景区的汽车站设在铁路或航空站不远处,引发乘客的旅游动机,发挥旅游景区的功能,从而起到承接作用。例如石家庄的新火车站可以在距离近的公共汽车站增设到苍岩山、西柏坡等这样景点的直达车并进行有序安排。

2.促进高速路网与重要旅游景区的对接。高速公路大多是以京津为起点穿过河北的,且服务于全国布局,应该在服从国家建设的同时也结合河北省旅游资源,尤其是重要旅游景区的零距离对接。例如,为了促进高速路网的零距离对接,在重要景区附近合理设置高速公路的进出口,以重要景区为增长极点,向周围景区扩散,这样不仅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而且还会拉动河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3.促进铁路站点与重要旅游景区的对接。河北省铁路承载着大尺度移动的游客,它的沿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结构丰富独特,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增加河北省的旅游人次。①先对旅游资源与铁路区域进行整体分析,设计铁路线路,然后将资源与铁路线路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最后依据资源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实现重要旅游景区与铁路建设柔性对接。②在已经通车的线路中,应统筹旅游景区设置便捷的路网布局,做到与重要景区的有机衔接,促进旅游业发展。

4.加强机场建设,进一步发挥航空的旅游交通作用。河北省民航客运量与旅游经济指标的相关性和民航客运量年均增长率两者都高于全国,说明了河北省民航机场近些年的建设以及通达全国各大中城市航线的开通,对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在今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更应该重视河北省民航业的发展,加强机场建设,合理增加航线,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乘客的安全,进一步发挥航空的旅游交通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元新.南京旅游交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田良.海南省旅游业发展与交通运输系统关联研究[J]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

[3]李文正.交通建设对促进陕南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

[4]王兆峰.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 2009,(4).

旅游经济分析篇5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旅游资产业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入境旅游接待大国。而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旅游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对相关因素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如何进一步改善我国旅游产业环境。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特点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经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供需平衡分析法是评估我产业结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一个产业的平衡发展,在旅游产业方面则体现了产业内容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平衡的一种客观状态,要实现产业结构平衡,就必要满足供需平衡。供需平衡分析法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就是只对短期的利益情况进行分析,而未涉及到战略性的发展问题。另外,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是旅游产业升级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耦合关系,同时也体现出了资源利用程度与产业协调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产业结构状态的衡量需要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有关思路来考虑当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产业结构标准化程度的计算公式为:AD=TFP/(αF+βL)产业劳动增长率记为α;要素生产率记为TFP;资本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α;产业资本增长率记为F;劳动产出弹性系数记为β。

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AD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比较高,AD值则一定比较大。

二、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旅游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一)变量的选择

若要探究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产业结构变迁之间的计量关系,自变量则应该选择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指标。因变量则应该选择旅游经济增长指标。

(二)模型的选择

从已往的研究经验来看,利用板面数据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可能存在不可观测性与损失个体异质性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稀释这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则需要对研究样本进行扩大护理,尽量消除不同变量之间所存在的多重共线性现象。研究工作所选择的面板模型以固定效应模型为主。

(三)实证分析结果

在实施分析工作中,为了避免由于数据不稳定而对回归分析造成负面影响,需要事先从平稳性方面对数据样本进行检验,在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后能够得出旅游经济增长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由此可知,旅游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产业结构变迁的促进作用。

若数据研究工作以分时段的方式进行,则能够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因素在整合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增长,然而在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层面的有关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系数比值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三、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方法

对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键则在于将全部的工作目标集中在推动旅游经济增长方面,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持高合理化水平

合理化水平的高级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旅游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合理化水平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在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努力下实现的。这就发对各方面的旅游要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提高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相比起其他产业仍然存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该产业的开放性。

(二)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

为了使旅游产业高级化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有关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将娱乐业与零售业的消费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提升附加值的方式使旅游产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促进方式需要建立在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基础上。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必须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抓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更多的选择技术与管理手段投入到旅游产业中,加强产业宣传力度,重点建设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人才资源,使更多高水平、高素养的管理人才与经营人才投入到旅游产业的工作中。

四、结语

旅游经济分析篇6

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产业发展对经济的影响历来是旅游学界关注的焦点,1899年意大利统计局学者L.Bodio用统计学的方法阐述旅游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旅游经济影响最早的论述。此后,旅游对国家经济影响的研究日趋成熟,至1960年前后,随着旅游业在西方国家的迅速发展,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我国对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主要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测算旅游业产业的地位、计算旅游业经济的贡献值。另外还有学者通过相关分析、弹性分析、贡献率计算、灰色关联度等计算方法,从国家或省际等不同层面分析了旅游对国家或当地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研究内容上,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判断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二是探析旅游业与当地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旅游业与其经济效应的分析,以往的研究区大多集中在中部、东部旅游发达城市,但对西部地区研究尚少。本文以西北干旱区的吐鲁番市为研究区,通过弹性分析,贡献率、拉动率计算等方法,分析吐鲁番旅游业发展及其对当地经济的作用,以期提出吐鲁番旅游业发展的建议,促进吐鲁番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区概况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之一,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属于新疆旅游开发早、发展较快的旅游城市之一,现已开发旅游景点17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4处、3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统计年鉴、问卷数据及中国报告大厅:行业数据(酒店旅游餐饮)。通过弹性分析,求得各指标弹性系数,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求得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相关性,最后求得旅游收入的贡献率及拉动率。

三、旅游经济发展因素的弹性分析

通过对旅游要素的统计分析,计算各指标对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解释这些要素的变化对旅游总收入会产生何种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吐鲁番宾馆床位数和旅行社数量和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历年均小于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星级宾馆床位数、旅行社数量及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对当地旅游总收入的弹性系数基本大于1或者接近1,说明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客运周转量变化的敏感性大。从2005年开始吐鲁番旅游总收入对餐位数变化的敏感性不大。

四、吐鲁番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当地经济作用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旅游收入增长对地区GDP产生影响,同样地区GDP增长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计算得出表2,吐鲁番旅游收入与地区GDP的相关系数r为0.715,通过了0.01的水平检验,说明吐鲁番地区GDP与旅游总收入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总体上升,其中2008年、2009年和2013年因受到北京奥运会安保问题、世界性金融危机、新疆本地社会异常事件等的影响,使得新疆旅游业面临困境,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吐鲁番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骤然下降,此后又呈稳步上升的局面。根据测算方法,对产业的贡献率和拉动率进行分析,得出以下测算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贡献率基本在4%左右,2009年受乌鲁木齐“7•5”事件的影响,贡献率为最低水平,仅为2.26%。旅游总收入对吐鲁番GDP的拉动率平均保持在0.56%,2009年GDP增长率出现负增长,因此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也相应出现负值。无论是贡献率还是拉动率,都以2008年、2009年为界,2008年以前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在这两年受诸多因素影响,贡献率、拉动率达到最低水平,旅游总收入的拉动率在2009年甚至出现负值,从2010年开始,局面有所好转,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逐步回升。2013年6月正值吐鲁番旅游高峰期,在吐鲁番当地出现社会异常事件对吐鲁番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吐鲁番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和拉动率急剧下降,并在2014年出现滞后反应,持续下降。

五、结语

旅游经济分析篇7

【关键词】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区位商

虽然甘肃省主要的资源是矿产及能源,但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积淀,存在着发展旅游产业的相对优势。旅游产业,因其对环境和资源的破环性较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发展模式的要求。因此对于甘肃省来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其最优选择。而产业要发展,首先应该对产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产业结构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基础,然而,没有规模就没有结构。因此,对于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本文选择从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规模入手,进而分析甘肃省旅游业的结构,在对产业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甘肃省旅游业的产业集聚情况,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展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在全国各地区加快发展大旅游的进程中,甘肃省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2005年到2011年的七年时间里,甘肃省旅游产业实现全年旅游收入由62.51亿元到333.69亿元的巨额增长。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规模进行分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1)全省旅游收入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甘肃地处中西交通要道,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甘肃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自2005年至2011年,甘肃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统计年鉴中关于旅游收入的统计数据被分为国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收入两个部分,而旅游业总体收入逐年上涨的趋势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确实呈现出了逐年大幅增长的趋势。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个别年份出现了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就绝对数而言,旅游收入的逐年攀升趋势是十分明显的。2005年国内旅游收入为57.68亿元,而2011年上涨为332.57亿元;而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热潮的再一次兴起,作为其开端的甘肃省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国际旅游者的青睐。虽然前几年的金融危机对甘肃省的入境旅游产生了近乎灾难性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甘肃省的国际旅游收入也是逐年上升的。(2)全省接待游客人数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与旅游收入类似,在接待游客人数方面逐年增加的态势,也体现着甘肃省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05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1207.85万人次,而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5826.48万人次;在入境游客方面,实现了增长率从2005年的21.84%到2011年的29.77%的上涨。(3)全省旅游业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从一些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在甘肃省国民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在不断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更是逐年上升。就甘肃省的旅游产业而言,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也在逐年不断的加大,已经从2005年的7.90%增长为2011年的18.36%。通过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客观因素对甘肃省的旅游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甘肃省旅游业已经构建起了初具规模的产业形态。不论是全省旅游业的总体收入,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还是旅游收入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贡献方面,甘肃省旅游业已经小有规模。因此,我们可以对甘肃省旅游业作出进一步的结构分析。

二、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对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而这种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因此,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样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及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视角展开。

1.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主要是指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能够实现基本协调,不会出现明显的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各个部门之间实现良好衔接,促进产业之间的内部联系。通过对甘肃省旅游业规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旅游产业在甘肃省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发展也十分迅猛。但是,在旅游产业及其各部门高速发展的同时,它的产业结构内部却隐含着不合理的因素。就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而言,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收入主要来自于餐饮、住宿、交通及购物部门,也就是六要素中的吃、住、行、购四个方面,众所周知,除了购物部门以外,餐饮、住宿、交通等部门的需求弹性都比较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甘肃省旅游产业的总体的发展。因此,要实现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必须实现旅游产业六大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游、娱、购等需求弹性较高的产业部门的发展,以确保产业的整体进步。

2.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旅游产业六要素所涉及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不断的提高,增强它们的创新能力,并在不断吸收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的同时,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其次是提升国内旅游的水准,使其逐步向国际旅游迈进,并最终消除两者水平上的差距。由于甘肃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于旅游产业的科技投入较少,使得高新技术对于旅游产业的介入程度偏低,加之旅游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造成甘肃省的旅游产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低水准的发展模式。因此,要实现甘肃省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科技的投入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应该对旅游产业中的非物质要素,即:旅游产业技术、管理、信息、服务等软环境因素,加以重视,促进旅游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就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结构而言,其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实现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正如上文所说,对旅游产业的结构进行分析,是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只有将合理化与高级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以旅游产业的合理化促进其高级化,以旅游产业的高级化带动其合理化,并且达到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过程中实现其结构高级化,在结构高就化的进程中实现结构合理化的调整。

三、甘肃省旅游产业集聚分析

对产业集聚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是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展开的,本文对甘肃省旅游产业的产业集聚的分析,拟从定量方面出发。而目前,从定量方面分析产业集聚的使用最为普遍且最为简易的指标是区位商,其计算公式为:LQik=Xik/Xk÷Xi/X,其中Xik是指地区i的行业k的产值,Xk则是行业k在全国范围内的总的产值,Xi是地区i所有行业的总产出,X则是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如果计算所得的LQik>1,则说明行业k在地区i的集中程度较高。运用上述公式,选取2005年到2011年的各项数据,可以最终得到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如表1所示。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到,近年来,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区位商值都是大于1的,且其七年来的平均数也是大于1的,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肃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现象明显。

四、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要发展甘肃省的旅游产业,就应该科学的制定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发展理论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产业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产业战略途径的选择两个基本层面。

结合上述三个部分的分析,可以从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产业集聚两个方面,结合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两者来分析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1.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战略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经济系统。而结合甘肃省旅游产业的现实状况,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中心问题,除了以科学技术为突破口,加强高新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介入以外,还需要实现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而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旅游产业集聚的大环境下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最终完成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2.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1)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考虑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的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差异,并努力使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旅游目的地内部获取发展的动力,实现解决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距的目的。同时,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应该综合分析本省旅游产业自身的六要素以及相关产业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一个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够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2)以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提升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甘肃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说,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必须提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由于运用高新技术需要企业投入较高的人力、物力,要实现产业科技介入的提高,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出面提倡,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保证企业的积极参与。(3)以打造旅游知名品牌为根本策略,促进旅游产业集聚。甘肃省在实现区域旅游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应该在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前提下,加强旅游品牌的策划和运作,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等一系列品牌,通过著名旅游品牌的培育和鲜明旅游形象的塑造来保障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杨钢.我国旅游业的产业经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5):73~76

[2]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年鉴2005~2011年

[3]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抹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35

[6]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旅游经济分析篇8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1-0168-03

引言

山东省地处暖温带沿海,自然资源丰富,齐鲁文化昌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同时作为中国经济大省,2008年山东GDP总量31 072.06亿元,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二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增长迅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依托优越的区域基础条件,山东省旅游业成绩显著,逐渐成为山东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巨大的业内收入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近几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公报的数据来看,山东省无论国内外旅游收入或是旅游人次均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外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但是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是特定时期内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的体现,反应着区域旅游业内外部运作机制的合理性程度,涉及方面繁多、内容复杂,不能单纯由某一两类业绩数据判定。本文基于旅游经济的属性与发展因素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相关统计数据资料为基准,对连续年度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以期解释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规律、预测发展前景,为相关学术研究及旅游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旅游经济表现在价值上是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收入和支出,其发展水平可以很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竞争力,反映出该地区在特定时间内的旅游竞争状况与市场地位,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对区域旅游业整体经济实力的全面评价,属于多目标综合性评价问题。本文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科学化与规范化为立意目标,选择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经济效益和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作为指标体系的因素层因子,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并以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区三大旅游企业为代表,在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等原则前提下,参照相关的研究成果[1~3],选取23个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也即发展现状具体体现在前三个因素上,即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业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规模。其中旅游产业规模反映了区域旅游市场的运营效果,决定了该地区的旅游接待力,该因素包括6个指标;旅游产业结构体现了区域旅游产业内部的部门配置,一定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着一定的旅游产业结构,而旅游产业结构又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与旅游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旅游经济效益则反映了旅游业的运营效率,展现了该地区的旅游创收能力,包括7个指标。同时,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还体现在它的旅游经济发展速度上,虽然不能衡量该地区的现实旅游竞争力,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却代表着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反映了该地区旅游经济运行机制的内在驱动性,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该因素包括5个指标。

二、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也称为逼近理想解排序法,是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的一种常用的决策技术,是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4],基本思路是对原始数据矩阵归一化处理后,选出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然后分别计算出几个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和虚拟最劣方案间的距离,获得评价方案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程度,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文中评价体系涉及的23个指标184个数据均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和山东旅游政务网(sdta.省略),其中,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的的指标数据均为原始数据,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中的比重与增长率数据由对应年度原始数据计算而得;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山东旅游发展的阶段性,本文选取了2000―2008年间的有关数据,并剔除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的数据。

2.数据分析。将山东省2000年至2008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作为8个评价单元(Y2000―Y2008),对23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依据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进行分析,首先得到原始矩阵X;对原始数据归一化并赋予数据相应权重后(考虑指标性质同时为计算方便,4个因素赋予相同权重,各因素下指标在各自因素层中也赋予相同权重,三大旅游企业类指标作为二级指标各赋予一级指标三分之一的权重),得到加权规范矩阵Z。

X=412.6570.79 9.18 … 191.46494.3881.69 10.35 … 116.11610.7596.71 13.66 … 393.81814.67118.68 14.49 … - 47.861 038.7 142.52 14.47 … - 53.471 295.66 169.6816.56 … 239.811 653.6205.93 17.11 … 25.442 005.24243.00 17.36 … 104.638×23

Z=0.04960.0627 0.0811 … 0.19740.05940.0724 0.0914 … 0.11970.07340.0857 0.1207 … 0.40600.09790.1051 0.1280 … - 0.04930.12480.1262 0.1278 … - 0.05510.15560.1503 0.1463 … 0.24720.19860.1824 0.1512 … 0.02620.24090.2152 0.1534 … 0.1079

其中,zij=×wj,i=1,2,…8;j=1,2,…23;wj为指标权重。

由各项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分别构成最优值向量Z+和最劣值向量Z-:

Z+=(0.0602 0.0538 0.0383 … 0.0451)1×23

Z-=(0.0124 0.0157 0.0203 … - 0.0061)1×23

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的距离D+i和最劣值的距离D-i,

D+i=,D-i=

计算各评价单元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Ci(如表2所示),其中:

Ci=,i=1,2,…8

根据表2中的Ci值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8个评价单元中,2008年为最优单元,Ci值为0.6281,其他依次为2007年、2006年、2002年、2005年、2004年、2000年,2001年为最劣单元,Ci值为0.2290。

3.评价结果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研究期初的2000年与2001年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两年,Ci值分别为0.3131和0.2290,第三年即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增幅0.2234,当年Ci值为0.4523,研究期的第四年即2004年Ci值为0.3927,较2002年降低0.0596。2003年受非典冲击,山东省旅游业陷入冷运行态势,必然导致当年旅游经济水平的低谷现象,也直接影响了下一年山东省旅游市场,该原因可部分解释2004年的低Ci值。之后几年,随着非典的远离,旅游市场秩序逐步恢复,旅游市场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迅速回升,2005年Ci值较2005年上升0.0408,2006年Ci值0.5215,已超越非典前200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这也体现了山东省旅游业运作机制一定的成熟性,具有一定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研究期末的两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仍不断提升,2007年Ci值为0.5642,较2006年有0.0427的增幅,2008年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达到最高水平,Ci值为0.6218,较2007年有0.0576的增幅。

为进一步探析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山东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重点与调整方向,仍以八个年度为评价单元,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分别求出因素层四大因素的Ci值(表3),直观表示(如图1所示),数据处理步骤同上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图1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因素Ci图

由表3数据和图1示例可知,山东省旅游产业规模与旅游经济效益Ci值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尤其是旅游产业规模,Ci值由2000年的0.0541直线状上升至2008年的1.0000,表明山东省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逐年增多,旅游接待能力日益提升,2008年旅游产业规模达到研究期内的最优状态;旅游经济效益Ci值2002年达到一个高峰后2004年下滑至0.1959,之后平稳上升至最优单元2008年的0.6358,曲线走势类似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的创收能力逐渐增强,产业经营效率不断提升,但在非典后调整期间旅游经济效益出现了短暂的低谷现象。旅游产业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Ci值与上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i值走势不同,二者Ci值并未有上升趋势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最劣单元为2001年,Ci值为0.3110,2002年虽反弹达到最高值0.5717,但随后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2005年与2006年仅有小幅回升,2008年降至0.3829,仅高于最劣单元2001年,可知山东省旅游经济2002年左右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趋于平稳状态,旅游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旅游产业结构Ci值波动较大,最优单元2002年Ci值为0.7545,2002年后旅游产业结构Ci值大幅下降,2005年降至低谷后稳步上升,2008年达到一个仅次于最优单元的高值0.6358,表明山东省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整个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与适应的状态,呈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山东省旅游各产业部门虽正逐渐转变观念,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但仍未达到最优结构组合,不利于旅游产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结论与探讨

本文通过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山东省2000―2008年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初山东省旅游经济水平较低且发展中呈现一定波动,2004年后旅游经济平稳发展,日益趋近最优水平,2008年最优接近度Ci值为0.6281。深入分析发现,山东省旅游产业在其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且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部门效益。

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旅游业运营机制的完善和旅游发展方式的优化,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必会日益趋近最优水平,山东省在确保旅游经济发展规模、提升创收能力的同时应积极提升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挖掘发展潜力,保持发展速度,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整体旅游实力,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确保山东省际旅游产业持续、协调、高水平的发展。本文构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涉及4大因素23个指标,如何判断主导因素,各个因素如何作用以及作用程度如何,还有待继续研究,此外如何评价特定时期内不同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区域间比较,都有待在日后研究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梦.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与方法选择[J].旅游学刊,2007,(2):13-17.

[2]王娟.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综合定量评价[J].人文地理,2006,(3):78-82.

[3]董锁成,李雪,张广海,金贤锋.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探讨[J].旅游学刊,2009,(24):30-36.

推荐期刊
  • 旅游
    刊号:11-1341/K
    级别:省级期刊
  • 旅游纵览
    刊号:13-1138/K
    级别:部级期刊
  • 旅游导刊
    刊号:31-2132/K
    级别:省级期刊
  • 海峡旅游
    刊号:35(Q)第0076号
    级别:省级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