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安全教育方针8篇

时间:2023-11-24 11:06:56

安全教育方针

安全教育方针篇1

要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通过安全教育培训真正提高学员的安全技能水平,本文认为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安全教育很多,但安全教育收效不佳,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提高不多。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培训方式机械陈旧,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员工不感兴趣。二是培训内容宽泛空虚,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工种多,安全教育很难结合到每个工种的实际。三是培训考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检测员工的安全技能水平。因此,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势在必行:

1、更新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企业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终身教育的观念,在做好日常安全教育的同时,对新提拔到高一级管理岗位、高一级技术岗位上的员工进行更高层次安全培训教育,同时也要对从业人员不断进行与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同步的安全培训教育。

2、更新安全教育培训的方法。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做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培训之前,参加培训的人员要归纳总结前一时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要结合受教育者的需要,因人施教,多办小班、特班,促进员工真正提高素质、掌握技能,为安全生产提供人力保证。

3、更新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培训针对性要强,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懂什么”的原则,对具体操作的员工突出岗位操作法、工艺规程、工艺参数、应知应会、原材料性能、安全操作等内容的培训,对管理人员则要突出以安全意识、组织纪律、管理知识、生产组织、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

4、更新安全教育培训的手段。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寓教于乐的安全文化活动,使广大学员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氛围。

5、更新培训考核方式。以学员的安全技能作为检验标准,根据岗位的需要制定安全技能等级标准,定期对学员的安全技能进行测试。

二、增强安全培训的务实性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为安全工作提供思想、智力和能力保证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不是取决于其中的长板,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同样道理,企业能否做到长效安全,不是由能力和思想基础领先的多数职工来决定,而是受到少数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缺乏、安全技能不足的职工所左右,后者才是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因此安全培训要有其必要的务实性,从传统的教育培训中克服诸多弊端行为:

1、坚决克服短期行为。要坚决避免为了早出成效,快出成果,选择基础好、技能强的职工进行强化培训,以应付上级检查考核,而忽视和回避在确实需要教育培训的群体上下工夫的急于求成现象。这种短期行为只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成绩很突出,很诱人,但对安全工作的保障来说只是金玉其外,最终是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要把教育培训纳入安全工作的全过程,从最薄弱的地方入手,稳扎稳打,步步深入,使教育培训的效果表里如一,纵向整体推进,横向全面提高。

2、坚决克服盲目行为。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要重视做好培训前调查研究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考试测评、技术鉴定、座谈讨论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搞清楚哪些岗位、哪些人群是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职工迫切需要掌握的,从而对企业职工队伍有一个总体认识。针对学员的年龄、文化结构和岗位工作特点,合理确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坚持做到有的放矢,因需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安全生产中强化安全教育和培训

伤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由于人的失误所造成。要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最重要的是教育与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使生产人员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是企业在用工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方面改革的基础,而培训质量是保证企业各项改革的关键之一。建立一个满足安全生产需要,适应各个企业安全生产特点、开放的、良性循环的培训体系,使培训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安全培训质量。

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主要包括确定培训需求、设计和策划培训、提供培训、评价培训结果等四个阶段,从而形成完善的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

1、确定培训需求。企业首先应确定培训的方针目标,只有确定了与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相一致的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思想才能实现企业安全教育系统的PDCA循环,才能确保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行。

2、设计和策划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不同的培训层次和不同的培训对象,考虑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受教育水平、工作经验、曾经接受过的培训以及可承受风险等的因素,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教学计划与大纲,因材施教。

3、提供培训。在安全培训中应认真贯彻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安全培训工作的成绩不仅是看办了多少班,培训了多少人,重要的是看所办的班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有实效。

4、评价培训结果。安全技术培训,不仅要注重理论上应知应会的考核,更要注重现场操作中应知应会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并作为对培训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以此增强其责任心和压力感。

安全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电工作业;安全培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在电力系统中,大量的电工作业人员处在电力安全生产的最前沿,他们所从事的对电气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安装、检修、改造、施工、调试等作业,均为易发生安全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及他人的安全健康和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特种作业。他们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与电力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他们既是安全生产事故的行为人,更是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因此,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技术水平,能否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能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对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发生,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电工作业人员必须接受电气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电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电工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电力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

如何对电工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在短暂的培训期间内能掌握从事本工种所需要的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强化安全意识,值得深入探讨。安全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安全教育的方法和安全育人的形式,合理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在应用中应结合实际的知识内容和学习对象,灵活采用。一方面,应针对受教育者不同的文化层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科学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更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多年的电工作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实践中,对电工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反复宣讲安全生产方针,强化安全意识

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是电力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方针教育包括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等内容,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规章制度,有针对性的做好安全思想工作,克服各种不利于安全生产的错误思想。

通常均采用讲授法,将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法令、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讲话、批示等内容,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从业人员进行传授,使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突出其权威性、强制性。通过反复宣讲和理性的培训灌输,引导从业人员领会和掌握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电力安全生产的目标和在安全生产上应履行权利及应尽义务。从思想上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对促进电网建设、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作用,同时也认识到电力系统安全工作的重心应放在预防事故发生上,特别是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的事故预防上,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辨正统一关系。不断强化安全生产的意识,使电工作业人员具有强烈的安全生产责任心,做到人人关心安全、时时注意安全、事事想到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使安全生产方针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

采用讲授法进行安全生产方针教育的优点是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理论性,能一次对多人进行教育,教育成本低。但需要注意避免因理论性过强,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同时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并尽量穿插引用一些安全警句、小典故和安全统计数据等,做到内容丰富、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将安全理论与实际案例、感性知识相结合,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加深对电力安全的理解,此外,在形式上还可采用PPT、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

二.分层次针对性进行教育,提高安全技术水平

安全生产知识是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特别是我们电力行业,安全知识的教育对于迅速提高电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因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集中精力,针对性的解决突出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使电力企业的人员结构日趋复杂,人员的安全素质、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应该有不同的安全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应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针对地对电工作业人员进行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

对于初学的电工作业人员,首先需要全面了解的电力生产技术常识,比如:电力系统概况,电力生产流程;岗位工作性质与职责范围;安全规章制度;各种电气设备性能、操作方法和潜在的危险;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和事故应急措施;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对于一线的作业人员特别是招聘的劳务人员,他们的文化水平往往较低,教学内容应尽量通俗易懂,或者直接告诉他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对于需要长期从事电气运行和检修的作业人员,则应加强安全技术方面的系统性教育;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还需要进行较为系统的安全管理知识学习。

对于参加复审培训的电工作业人员,除了必须强化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共性知识的教育培训外,还应重点加强与岗位特点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对突出事故、高发危险作业的分析讲解,及时纠正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加强对安全管理的经验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使新经验、新方法、新技术能得到迅速推广。

为了体现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针对性,电力培训中心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对特种作业培训进行深入研讨,成立了输电专业、变电检修专业、城区配电专业、农网配电专业、电缆专业等五个专业课题小组,从不同岗位对员工的工作需求出发,针对各专业岗位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特种作业的培训要求,进一步规范特种作业培训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细化各岗位的培训要点。为此,编写了各专业岗位的电工作业和登高专业复审教学大纲,并配套建立了复习题库,突出了岗位的特点,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由于安全生产知识内容很多,教育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教育,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优势,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进行讲授,借助图片、动画、视频为电工作业人员提供更加感性、更加具体、更加丰满、更易理解的知识信息,使受教育者的感官得到全方位的触动,实现安全传播的一体化。对于企业一线员工的安全教育宜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访问法、练习法和复习法等,即可通过课堂讲授传授知识,也通过启发式谈话或问答式谈话的对话方式传授知识,还可通过对当事人的访问,现身说法,获得知识和见闻,再通过复习巩固知识;对于安全专职人员除了采用讲授法还可以采用读书指导法、研讨法等,即可通过阅读指定教科书或资料的学习来获取知识,还可通过研讨的方式,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深入消化、理解和增长新知识的目的。

安全生产技能教育不同于安全知识教育,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电力生产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安全技能很多,对其中通用的触电急救的技能和电力安全工器具的正确使用技能,可采用统一强化培训并进行技能考核;对其他具有岗位特色的技能则要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不能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否则难以收到良好效果。

三.巧用事故案例进行教育,增强安全能力

用人性化的方法去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不仅仅靠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重复灌输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更要考虑员工的实际需要,让员工对安全思想形成共识,只有这样形成的安全意识才是最牢固的。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员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并非依靠短期的培训就能实现。在短短的安全培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穷尽生产中遇到的所有安全问题,主要是帮助学员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分析,提高判断力,增强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少不了列举事故案例,特别是在一线员工的培训班上采用案例法,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故案例教育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事故案例教育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事故案例的警示作用,这主要是事故发生时或发生后悲惨的画面给人的震撼和冲击,可以让人们看到发生事故的悲剧给国家、人民生命和家庭生活造成的惨痛损失,它可以促使人们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是事故案例的惩前毖后作用,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可以让人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

在进行事故案例教育时,选取的事故案例的表达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如希望起到警示作用,选取的事故案例一定要震撼,有惨烈的画面、严重的伤亡数字或者经济损失等等,并且最好能将这些画面较为真实地还原在人们的眼前。如希望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则应选取较典型的事故案例,这个事故应该能说明一个安全问题。但事故案例教育只有用好了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还会起到反作用。

在绝大多数的电力企业,事故案例教育往往是以事故快报的形式出现,这种通过分发事故材料让员工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对于事故案例的教育,我们最好采用动画的形式来进行讲解,事故的发生虽然是无可挽回的,但是通过动画,我们可以将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很好地进行重现,让人清楚事故发生的过程,从而起到警示作用。在进行事故案例教育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能引起员工警觉的案例。所选取的事故案例应该贴近员工的实际工作。比如,虽然同属于电力系统,如果对电力基础建设人员讲解变电站运行误操作的事故案例,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事故案例和反面典型进行剖析,让大家知道发生事故的主客观原因,增强教育的警示效果,但要注意改变案例只讲远、不讲近,只讲大、不讲小,一个案例讲半天的状况。

案例教学法既可以消除对学习安全知识理论的畏难情绪,又可以尽快使员工从单纯工作角色进入学习型角色,把已有的对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案例内容不单单是安全方面的,只要能使人受到安全启发的,能通过案例进一步深刻掌握所学的安全理论知识,使理论不晦涩难懂,能引用到实际安全操作当中的,都可采用。要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使大家真正理解“条条规程血染成,不可再用血验证”的含义。

在引用案例时,应注意实用性,可操作性,发动学员一起积极主动参与,对案例进行分析,给其诊断,找出病因,结合到所学的理论,再结合单位安全现状做出正确分析。要引导学员认识到一人违章,可能多人受伤,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树立起“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观念。要将遵章守纪、按章作业上升到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认识,真正树立“违章可耻,遵章光荣”的荣辱观,树立起遵章守纪是对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负责的观念,使员工发自内心的重视人身安全,重视安全生产,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自觉遵循生产安全规程,自觉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从而把安全生产方针变为工作时的自觉行动。一旦员工接受职业安全道德观念,它就会发挥比规章制度以及经济手段更强大的力量。

四、结语

安全教育方针篇3

1.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

《新课标》已经非常明确的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并划分了水平一到六个层次。我们在探索生命安全教育如何更好的融入体育课程过程中应该在现有的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融合,力争使生命安全教育成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由于,在高校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目前和将来生活空间特点而进行的特定性教育,和之前小学、初中、高中学习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具有连贯性,所以,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刻意套用《新课标》中的水平一到六。根据以上原因,在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下针对性的内容:

1.1课程目标

通过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学习,学生将:

1.1.1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力争防患于未然;

1.1.2正确认识各类城市中常见的安全事故、掌握几种常见的避险技能,力争面对突发事故时处乱不惊、从容应对;

1.2学习领域目标及水平层次

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学习领域目标仍旧参考《新课标》中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进行划分。同时,在具体内容中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补充。由于,本研究的教育对象具有针对性(高校大学生);教育方式为融入到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来,学时数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在具体的水平层次划分的时候为了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具有操作性,只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划分。

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构建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时间、灾害性事故的应变、应急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事故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2]。虽然,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是,总体上来讲主要从认知教育和技能教育二个方向进行开展。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对象不同,以及教育对象所处的生活空间不同,在具体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这样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才能有的放矢,同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处于云南、四川等大山里面的生命安全教育对象应该更重视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事故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针对处于城市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则更应该传授大楼火灾、城市内涝以及交通事故灾害等的避险技能和安全救护技能;针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更加注重避险技能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需要在掌握避险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男性同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着重培养避险技能,而针对女同学则更应该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等等。

2.1本研究根据生命安全教育的定义和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初步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避险技能教育、救护技能教育、运动安全技能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

2.2根据以上4个一级指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20个二级指标,然后,结合相关专家面谈结果筛选出14个二级指标,见表2。2.3根据高校大学生目前和将来主要生活空间为城市这一特点,把14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内容。例如:火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火灾特指大楼火灾逃生技能教育和使用电器引起火灾而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水灾逃生技能教育中的水灾特指:城市内涝造成各种灾害的避险技能和人或车溺水后应该具备的避险技能教育;而救护技能则以最常见的包扎和固定、搬运伤员、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为主要教授内容。

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的构建

3.1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结构,具体规定了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时数等。首先,教学计划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其次,教学内容顺序和教学时数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应该因地制宜,从现有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出发。

3.2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计划制定原则

3.2.1教育内容尽量融入目前课程,尽量少占用单独学时数由于,受到国家高校教学和学生培养方案改革的影响,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程的学时数集中在28—36学时/学期。从整体数量来看,高校体育课程总学时数量偏低。所以,在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尽量融入到目前的专项课程中去,少额外占用新的学时数。

3.2.2更充分、有效的利用室内课教学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技能传授为主,所以,主要的教学形式为室外课教学。但是,南方高校经常因为下雨天气;北方高校因为恶劣风雪天气,无法进行正常的室外课教学。同时,传统的室内课教学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可以把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室内课教学中来,既能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又能顺利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融入。

3.3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特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制定原则,组织相关专家座谈,制定了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4.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过程

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能否顺利进行、教育目标最终能否完成,关键的落足点在于,本计划能否保质、保量的顺利实施。同时,本计划得实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也是检验教学计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

4.1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和灵敏性素质。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虽然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后天的体育锻炼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因此,所有的高校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中无论课程形式怎么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都会安排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课时。而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避险技能归其本源仍然是一种运动技能,避险技能的掌握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进行避险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融入体育专项课身体素质练习的形式,针对不同灾害逃生过程中需要重点利用到的身体素质,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和方法,既可以达到避险技能教育融入现有体育课程中来的目的;又可以不增加原有学时数;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避险能力。因此,在本研究中,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实施计划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学时数,而是把避险技能的学习融入到体育课身体素质练习中来。

4.2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救护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情景还原”的模拟练习方式,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具体实施地点根据本学期教学计划进行。例如:包扎和固定练习则可以利用下雨天在室内进行传授;搬运伤员技能练习则主要在室外进行相关内容的练习等。同时,由于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技能是之前体育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的内容,需要另外在体育课程中增加相关学时,并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按照由简入难的原则安排学习进度。救护技能教育中的四项救护技能。虽然,在内容选择上貌似很简单,但是,这四项技能是我们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救护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是最具有可操作性、最有实效性的救护技能。

4.3运动安全技能教育的实施过程

运动安全技能教育中的体育设施安全检查和运动保护技能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和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部分内容完全重叠。因此,不需要再特意的实施此过程。

4.4珍爱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

珍爱生命教育中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结合新闻热点,传授相关知识的形式。力争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爱生命教育中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实施过程主要采用:融入体育专项课中进行传授,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力争使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故的时候能够果断、冷静并勇于担当。

5.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措施

生命安全教育只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并不是专门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制定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融入到现有体育课程考核体系中来,避免喧宾夺主的尴尬局面。

5.1融入体育课考核

避险技能教学效果融入到体质监测考核结果,进一步融入体育课考核,避免重复考核;运动安全技能教学效果直接按照体育课考核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考核根据教师观察和学生互评融入到体育课程平时分的考核中。

5.2模拟情景考核

救护技能教学效果主要采用“模拟情景”的方式进行随堂技能考核,不再单独占用学时数;

5.3理论测试

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部分避险、救护常识的教学效果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随堂进行。

6.结束语

安全教育方针篇4

摘 要:加强安全是煤矿工作永恒的主题。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尽管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普遍存在的是由于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也是由于职工行为不规范,安全思想淡薄造成的。关键词:煤矿;培训教育;安全管理一、安全教育的内容和主要形式煤矿企业安全教育是以安全生产为目的,按照一定要求对职工思想和行为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安全教育不仅要保证数量,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要不断增强安全教育,着力构建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教育的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工种、岗位、人群,开展不同形式、富有针对性、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活动。职工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二、充分认识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每一起事故的根源深究来看,除了人力无法抗御的自然灾害外,无不与忽视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淡薄、效益大于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真正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井下职工特别是采掘单位职工成份复杂、素质偏低,大多数是农民工,因而,常常不自觉地出现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在煤矿,每年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为什么教训惨痛,悲剧还在年年反复上演,我认为主要是“思想麻痹”。三、要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任务,贯穿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要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来办,仅靠一两次的教育就让职工始终按章作业正规操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要等出了事故紧一阵,开展活动忙一阵的做法,更不能心血来潮,忽冷忽热。要树立长期抓的思想,切实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用任务,制定长远规划,持续不断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使职工自觉地抵制“三违”,远离“三违”。必须时刻把安全教育牢牢抓在手上,贯穿于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实现职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四、要充分认识职工是安全教育的主体,要以人为本煤炭职工具有朴实勤劳的本质,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敢打硬仗的作风,这些优点无疑就成为我们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利用其之长补其之短,不能不说是剂“良药”,与此同时,这种互为作用的现状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应现实的安全教育方法,规避和改变生硬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而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在安全生产中人的表现是最为活跃的,而单个人的思想感情又有不确定因素,所以安全工作既要针对大家,更要针对个人,做好每一个人的思想工作。人情感世界的排他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对安全生产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当人工作顺心时,情感世界一片光明;当工人现实生活出现难解决的问题时,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当这种情绪带入工作中,就会对安全生产带来负面影响,这就是安全思想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工作:营造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良好氛围;制定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制度;党组织和党员要带头关心职工的情感世界。五、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创造性1.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安全教育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善于抓住热点、攻克难点、捕捉亮点,对症下药,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2.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在真知中取得实效。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坚决反对表面热闹,实际毫无作用的形式主义,抵制走形式,走过场的行为。3.安全教育要有主动性安全教育工作要以感情投入才能获得回报,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切实了解职工的利益和要求,掌握职工的基本情况,关心职工疾苦,倾听职工呼声,把安全教育工作深入到职工当中去,以取得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4.安全教育要有创造性安全教育要有创造性就是要做到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六、安全教育要与安全监督相结合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恶劣性、地质条件的多变性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导致煤矿事故频发,安全监督检查因而显得尤其重要。安全监督检查要情理结合,要求煤矿安监员、工会群监员在抓安全时方法不能太简单,不能只是粗鲁的批评或以罚带教,要有耐心,要讲清道理,以理服人。总之,安全教育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金钥匙,是启发引导和规范职工遵章守纪的关键,为此,我们抓安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将安全技术教育和监督检查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人,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筑牢安全思想防线,努力探索,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努力开创安全生产新局面。参考文献:[1]徐前进.主编.从小官入手,夯实企业基础管理[2]谢庆森,王秉权.主编.安全人机工程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张菊香.主编.安全教育培训重在培养能力[4]陈鸿起.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安全发展

安全教育方针篇5

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对人文学科的认知也有很多的差异,但他们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却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人类在各个活动领域中,应对及预防意外灾难和人为危险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1〕。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关涉到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生命安全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判断生活环境中危险的方法和知识以及危险发生进行自救或互救的能力,以及学会正确选择回避和抵御危险的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贵人重生”的传统,集中体现在对生命的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2〕。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要求各学校给学生安排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以保障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但是,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尽管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现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因此,学科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3〕。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的双重特性,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摆在体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这项课题十分重要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我们对河南省内的郑州市、新乡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商丘市、焦作市、鹤壁市等18个地市的152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河南省的所有中小学均开展了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生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因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没有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致使学生们获得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是零散的――或从其他课程中,或从社会上,或从影视作品中,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体系的缺乏,导致生命安全教育缺失。总而言之,是缺乏一支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传授生命安全技能的师资队伍。打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且还要有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1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及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及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把促进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支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注重教育的实践性。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创新,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将体育课程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这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全面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品质,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

2?郾1师德优先原则

我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鉴于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的品德要求更高,生命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聚师德、施师爱,而且还要有身先士卒、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师德要求来源于教育职业的内在规定性,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师来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性事件,都应当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借助自身的经验及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带给他(她)们的威胁。

2?郾2“实践第一”原则

本文中“实践”是指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4〕。任何领域的实践主体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生命安全教育是集体验性、技能性、示范性为一体的专业,它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是理论与技能的综合性教育,其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符合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可以在教室进行传授,而技能课程必须在相应的场地中进行,技能的传授实践环节要靠编排计划、准备工作、组织实施三个部分来完成。

2?郾3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密切联系生命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教材设计方面要具有针对性。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方面设计要依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其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针对学生特点编纂的生命安全教育教材。最后,在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时,除了培养教师掌握其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教师掌握人体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目前,无论是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生命安全知识、逃生自救的技能、各种避险能力等都有所缺失。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

2?郾4创新性原则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就是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建设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体育师资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传统的培训体育师资队伍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因此,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要有所创新。这些创新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生命安全知识的创新、生命安全技能的创新等。

3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培养模式

3?郾1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机制保障

为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要建立一支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快教育设施和相应的场所建设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成立“生命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教办、市属学校和局直单位也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制订和实施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规定。人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能文能武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郾2长效培养模式

所谓的长效培养模式指的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纳入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从而长期地有计划地为中小学生输送合格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设生命安全教育新专业,一种是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新课程。这两种方式我们均可称为“长效培养模式”。

3?郾3短期培养模式

短期培养模式是针对现有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的。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设置中,我们把生命安全教育的任务放到了体育课程中,而这对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的在职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内容,要想让他们进行长期的系统培训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想要让他们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就应采取分阶段、多样化的短期培养模式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短期培养模式可以采取远程教育、集中研讨、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全面的培训。

3?郾4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长效和短期培养有机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具有长效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具有短期培养模式的效率,其具体做法是效仿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实习方式――顶岗实习而采取的一种生命安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对于师范生来说,顶岗实习就是同在职的教师互换岗位。顶岗实习,一方面能使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锻炼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为未来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能使在职的教师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回到课堂,较为系统地学习全新的知识及技能。

4河南省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郾1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对在校学生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以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代替原有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全新的课程改革,是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有机、有效的融会贯通,而不是相互取代。

4?郾2在职教师培训注意的问题

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属于在职成人师范教育。因此,培训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生命安全教育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在职的体育教师有惯用的治学手段与方法,因此要特别关注在职体育教师将自己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及技能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职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单一化培训模式,而需要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途径的培训模式,强化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安全教育方针篇6

1.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现状。在各种生产环境中,安全始终有三个必备的要素:人、机和环境,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对安全工作影响最大就是人,人可以促进单位的发展,对安全生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如何让人在生产过程始终保持安全行为,就成为一个安全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其中安全教育培训无可争议的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作为地勘单位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生产领域不断多元化,国家对地勘单位的安全管理由原来的统一管理到现在专门出台《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5号),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也由原来的只针对地质勘查生产安全发展到针对多个领域多个岗位的生产安全,正在向着不断完善的好方向发展,安全教育培训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2.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虽然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单位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安全制度得不到贯彻落实、职工安全意识得不到提高,进而不能确保安全生产。

2.1部分地勘单位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地勘单位大部分职工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对于技术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部分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往往对于自己工作领域的学习培训能够自觉学习,但是对于本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却缺乏必要的重视,认为安全教育培训是浪费时间,参与的安全教育培训仅限于参与,没有真正记在心里,导致培训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

2.2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影响力。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一般是组织召开培训会,集中培训,或者在工作现场,部分现场培训,或者外送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总体来说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深入人心的影响力。

2.3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多而杂,效果不佳。地勘单位随着不断发展,涉及的生产领域不断增多,覆盖地质勘查、地质钻探、工程勘察、物化探、测量、试验测试、多种经营等多种生产领域。每个生产领域需要学习的安全知识各有不同,因此部分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虽多,但是杂乱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差。

2.4部分地勘单位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效益和安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部分地勘单位仍然处理不好这种关系,重效益,轻安全,一味追求发展,追求利润,对于安全工作缺乏重视,虽然建立有相关安全制度,但仅仅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应付了事,导致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投入不足,使单位职工得不到应有的、基本的安全教育,安全素质无法提高。

二、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相关分析

1.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4号《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指出,安全培训的目的是:为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危害。对于地勘单位来说,安全教育培训就是要让广大干部职工熟悉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防范知识,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素质。从根本来说,安全教育培训是为了保护职工自身,与职工的切实利益紧密相连。

2.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安全教育培训有很多种方式:安全生产活动、安全生产会议、安全生产培训班、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现场会等等,方法有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宣传展示法、影像观摩法等。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媒体不断多元化,人与人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微博、微信、安全电子化系统的兴起为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地勘单位应与时俱进,不局限于以前单一的讲授法,不断丰富教育培训方式,争取达到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目标。

3.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应针对本单位岗位特点,涵盖思想教育、岗位操作规程、国家劳动保护方针政策和安全知识、典型安全生产经验和事故教训,促使职工不断认识和掌握本岗位的不安全因素和伤亡事故规律,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安全素质的目的。

4.地勘单位安全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5号《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地质勘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地勘单位应当按照地址勘察项目或者工程总费用的2%提取或安排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其使用范围包括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支出。地勘单位领导干部应转变自身观念,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

三、对策与建议

1.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引导,提升地勘单位职工安全意识,加强其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地勘单位应借着依法治国的东风,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促使领导干部和职工承担起安全教育培训的职责和义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扩大影响力。地勘单位应不局限于集中讲授或者单独培训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比如电脑、手机、电子宣传栏等,采用讲授法、实际操作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宣传展示法、影像观摩法交叉使用的原则,让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接受到动态的安全教育,不断扩大安全教育培训的影响力,使之深入人心。

3.针对地勘单位各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培训效果。地勘单位的安全教育培训必须根据对象不同、岗位不同,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深度有所不同,要有实用性、针对性、重点性,不仅仅是培训岗位安全知识,还要涵盖职工的思想认识、情绪变化控制等内容,要能切合职工自身实际,引起职工的重视和关注。地勘单位应加强对安全教育培训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完善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模式,使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对象层次化、培训方法多元化、培训内容实用化,要注重实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升培训效果。

安全教育方针篇7

关键词:环境安全 中职生物教育 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过度开发的不断加剧,各种源于环境问题的自然灾害频发,这就体现出开展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校通过环境安全课程的理论教育以及校园实践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环境安全的认识,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在自然灾害面前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笔者从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入手,对如何加强环境安全教育进行探讨,以期增强中职学生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其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一、中职学校开展环境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灾难频发,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因此重视环境变化、改善环境以及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热门话题。从中职学生角度来看,中职学生教育大部分是针对实践教育开展的。由于很多中职学生毕业后都需要从事具体的职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可能从事较为特殊的工种,而这些工作也是环境安全需要重视的领域。如果学生在工作中缺乏环境安全的防范意识,很容易导致由环境灾害引发的个人伤害。因此,从工作性质角度来看,在校期间对中职学生开展环境安全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技术水平,对于中职学生参与工作后减少源于环境安全的事故伤害以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职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环境安全教育

1.开设教育教学系列课程

学校要围绕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开设相应的教育教学系统课程,根据自身的学习时间安排和活动安排,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相应的环境知识和安全知识。如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生存环境的安全知识教育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以及发生的特征和防范的针对性,提高防范的有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空气质量、水质问题以及空气污染等方面的内容来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基于生活环境方面的环境安全知识教育。

2.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

加强环境安全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可以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和阶段来开展,但一般可以针对安全公共道德和环境生态伦理两个方面进行。在日常理论教育活动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安全意识的培养是开展任何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关键内容,主要可以进行职业道德认识、道德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而环境生态伦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培养主要是针对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知识和安全生产规定的理论,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从事特定工种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了解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知识;让学生对相关环境安全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按照制度规范的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减少安全事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3.加强校园文化的实践教育

校园既是中职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中职学生开展围绕校园文化进行实践教育的场所。因此,在进行环境安全教育活动时,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校园文化,在其中渗入环境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将安全教育知识在校园的实践教育中进行积淀,并不断地进行完善,最终帮助中职学生培养出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如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进行安全教育,容易导致中职学生安全文化的缺失,进而导致其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变弱。中职学生和一般的普通院校学生不同,其工作面临更多的安全风险,所以教育活动要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中职学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教育、管理以及相应的科研工作中,提高环境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结合生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根据课程安排进行有效的安全问题防范和预防知识的教育。学校要进行相应的活动组织,开展重大自然灾害安全演练,通过校园网络和其他媒体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不断开展正面引导和教育,在学生毕业或上岗实习前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强化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崔德明.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6).

[2]刘伟辉.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安全教育方针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安全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23-01

我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扩大招生以来,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因此他们的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还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无论是对大学生还是学校,或是国家和社会来说,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都是一个极具关注度的问题。在当今改革_放的大时代,各高校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如:自杀、溺水、猝死等。这些安全事故的出现更加表明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严重性和紧迫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正确分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出科学的具有可实施性的对策,以此来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教育和管理。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和谐的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中遇到的困难

(1)解决安全教育问题的压力大,且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原动力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辅导员的重视。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问题也日渐演变成学校工作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由于这种压力的产生,辅导员们都希望可以通过强化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以此来尽可能地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可能性。

(2)安全教育与管理虽然有比较强的针对性,但却始终缺少具体细微的计划性、系统性。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时候通常都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说,在新生放节假日时举行年级大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或多次安全教育。并且在日常也时常对学生们进行常规的约束管理:如按时收交作业、强调课堂纪律、查寝。这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减少违规违纪现象。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工作模式只依照已有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却过于缺乏具体细微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二、针对大学生在安全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1)提高并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想巩固和夯实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只有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从本质上解决根本的问题。学校需要从思想教育着手,切实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第一,从学校这个方面来看,高校可以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项教育课程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然后由专业的教师来负责这一科目的教学讲授。第二,从学生方面来看待,可以从以前发生过的学生安全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思想意识,巩固和夯实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树立忧患意识。

(2)尽量丰富和充实安全教育的内容,完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丰富大学生的安全知识体系就要求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要丰富。这包括了两大主要方面:人身生命安全教育和财产安全教育。首先,人身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量大且杂乱。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既要将重点凸显出来,还要坚持全面的教育观念。其次,财产的安全教育所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宽泛,有防盗安全教育、防传销安全教育等。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必定会是一个长期坚持而且艰巨的任务。要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且充实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不断提高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水平,努力推动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安全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
  • 安全
    刊号:11-2411/X
    级别:部级期刊
  • 煤矿安全
    刊号:21-1232/TD
    级别:北大期刊
  • 核安全
    刊号:11-5145/TL
    级别:部级期刊
  • 安全与健康
    刊号:35-125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