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财务风险的来源8篇

时间:2023-11-28 14:47:39

财务风险的来源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1

【关键词】铁路工程建设;财务风险;来源;控制

前言

当前铁路施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财务风险是铁路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成本管理,是控制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一、铁路工程建设中的财务风险

风险是由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不稳定的状态,财务风险则特指由于投融资及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偿债能力的不稳定性。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加上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影响,财务风险的来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由于自身建设周期较长、融资规模较大、资金使用部门较多且管理分散等方面的原因,更是加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即便是负债资金存在有利的财务杠杆作用,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前,我们也应该审慎地对待,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避免投融资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

因此,我们必须对铁路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加以重视,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预测、监控机制,以便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铁路工程建设中财务风险的来源

铁路工程建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财务风险的来源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我们只有从项目工程建设的全局角度进行规划分析,全面把握财务风险的可能来源,才能对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本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提高项目工程资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各种不利的财务风险。

(一)宏观经济环境多变,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应对不及时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对铁路工程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能够顺应外部环境变化,就能把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规避风险的良方,否则很容易诱发财务风险的隐患。就今年的经济环境而言,在国外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趋稳,地方和国家对铁路工程建设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必将获得很大的提升,这必将减轻铁路工程建设中的融资压力和风险。

(二)铁路工程建设中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风险预防规避能力薄弱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不到位,应有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也很难得到应有的发挥,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这就导致了很多技术工作的开展经常可以顺利绕开财务人员的监管,尤其是在工程建设的前期,这种现象更是容易发生。而项目前期的勘探评估过程往往是各项财务制度建设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绕过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管,给后期的财务核算监督和风险管理埋下了很深的隐患。突出表现在对投资风险的评估和预计不实,无法全面反映真实的决策信息,对方案之间的成本预计和潜在风险评估无法进行真实反映,最终导致决策的失准,从而很容易产生财务风险。

(三)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内部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是工程建设中诱发财务风险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庞杂,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和沟通不畅将导致信息流受阻,很多重要的财务信息被疏漏掉,无法及时全面反映工程建设的全局,无法对工程建设中资金的全面流动进行动态实时的监管,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这就很容易诱发各种财务风险。

(四)过度融资和不合理的资产负债率是导致铁路工程建筑项目财务风险的有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由于企业竞标和投标过程中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和保证金,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工程建设中的资金压力,导致工程建设中投资方过度渴望资金支持,同时抱有不切实际的高额的利润回报,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本身对资金的需求量较高,当企业在适当使用融资方式筹措资金的时候,可以获得财务利益,但是举债过多的时候就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这就增加了外部不确定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增加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三、铁路工程建设中财务风险的控制

面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财务风险诱发因素,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预测评估,然后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监控和分散,以防微杜渐,循序渐进地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回报,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积极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式

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意识,形成一个有利的风险监控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提高风险防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项目建设的前期就要从全局着眼,综合审视宏观经济形式,合理评价经济环境对项目建设的影响,全面衡量项目资金的使用规划,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潜在风险进行宏观地预测分析。

(二)建立完善的决策程序,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规避风险能力

铁路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前期调查论证到任务施工的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评估验收,需要有一系列的完整的程序作为保障。所以,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应该完善相关的程序制度的建设,并保障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这样才可有效减轻项目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就项目工程前期的调查论证而言,要在相关文件要求基础上统筹全局,高处着眼,对工程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全面考虑项目成本和收益,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考虑和规避。

(三)健全财务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提高各个单位的协调能力

财务风险管理的协调重点在于形成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机制,通过财务预算控制制度、审批运营控制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制度机制对财务管理中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管理,对预期目标的实现进行监控,从而实现对财务风险的全局把握协调,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中,要重点做好资金成本、投资回报率、资金使用效率、股东权益和利润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只有在这几个关键部分的信息有一个全面的分析预测和把控,就会把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保证项目的财务安全。同时也能对危机进行及时控制,不至于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正常经营运转。

(四)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综合分析和监管能力

由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式复杂多变,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资金需求量较大,受到经济形势走势的影响较多,所以,对于财务管理人员来说,在拥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最好能够对宏观经济有一个更全面的综合把握,这样才能较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

(五)加强财务的监管功能,对项目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首先,要对各项款项收支进行监督管理,控制内部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效率,对应收款项指定专人管理催收,建立责任制度,争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应付款要采取灵活实际的方式及时处理,减少资金的占用,避免坏账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债务资金风险对项目经营和信誉度产生不良影响的影响。

其次,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核算的控制和监督,建立科学的核算体系,通过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来降低项目的财务风险压力。通过审慎调研和科学控制,对工程建设的招投标、监理建设、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环节的成本进行监控,对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监控,同时落实责任到人,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评价考核和奖惩,这样就可以有效控制各环节的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降低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加强资金的筹措和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是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建设中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

在资金筹措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当、及时、经济的原则,根据资金缺口和需要的时间来决定筹措的数额和期限,这样就可以发挥筹措资金的最大效用,提高筹措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筹措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和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项目建设的财务风险。所以,在筹措资金的同时,要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来避免筹措资金带来的财务风险。在资金的配置上面,要优先考虑资金收益大、风险低的项目上面,以便提高筹措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在筹措资金的管理上面,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变对项目现金状况进行监管,配合项目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传统财务工具,对项目工程建设中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同时,要建立全面预算制度,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资金监管和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建立项目资金流量实时监控体系,对各项预算进行综合考量。

四、总结

我国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财务管理风险来源较多,从外部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和资金筹措,到内部相关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需要从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综合素养入手,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规避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协调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加强财务管理在财务风险的预防、控制、监管方面的作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玲.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2(6).

[2]王希君,张雅娟.铁路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探析[J].财经界,2009(12)

[3]孙文杰.铁路建设财务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2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使得投融资平台得到蓬勃发展,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建设资金短缺的发展瓶颈,为迅速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一、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因素来源

融资平台公司的产生与迅猛发展,以及风险的快速聚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税制改革下地方政府的无奈选择。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但财力却很有限,而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下,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借贷和公开发债,因此通过搭建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成为解决地方政府财源不足的有效途径。

2.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刺激计划为其发展奠定基础。成立伊始,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规模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属于政策性银行,拥有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因此借贷期限与投资项目期限相对匹配,另一方面国家开发银行对资金使用也有严格限制,有效地控制了风险。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大融资规模,很多中长期的项目都依靠商业银行短期借款,2010年之后国家政策调整商业银行快速收紧对融资平台公司的信贷规模,使得本来都是中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多在项目建设中期发生资金紧张无法维系的境况。

3.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自身因素。早期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管理与资金的使用处于地方国库支付系统的监管之下相对比较集中规范。但后期,一方面部分平台公司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做一些外行的工作整体运行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宏观金融政策的放开导致融资平台公司通过商业银行融资比较容易,抗风险能力降低。另外,一些平台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高管人员讲政治不讲效益,或者很多平台公司变成地方官员的政治福利,这也造成平台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盈利能力不强,从经营方面导致平台公司的财务风险不断聚集。

二、融资平台公司的风险防范措施

如何解决目前的融资平台的治理困境,银监会、发改委、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都出台过很多配套政策,但大部分制度具有滞后性,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

1.从政策面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要长短期相结合,既要有短期的战术性措施还要有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如此才能标本兼治

从短期看,既要刹住融资平台的融资增长速度,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疏通平台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充可用的融资来源,将风险尽可能的稀释。“堵”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资金使用的监管,商业银行要学习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监管方法,同时各银行对融资平台公司的借款要落实可抵押资产,二是地方融资平台公司要做到政企分开,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在进行融资时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特别是对于融资平台公司的自营项目贷款。“疏”主要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稀释该部分风险,可以将该部分放入我国无比庞大的资本市场中,允许融资平台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民间投资的进入,还有其他的很多方式比如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再如采用信托的方式。

从长期来看,应通过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和担保等行为,使融资平台公司形成的地方政府隐性或有负债转变为更加合理规范的地方政府表内负债。将融资平台的债务纳入地方预算管理,根据资金的使用范围不同设立相应比率的准备金。

2.地方融资平台也要强化自身建设,强化融资平台的风险管理,加强市场化运作和资本运作,确保稳健运行

(1)在政策的框架内实现多渠道融资。目前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只有银行贷款一个渠道,为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银行的风险,应探索逐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构,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平台公司可以尝试发展以下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城投债以及利用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降低融资成本。

(2)利用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的支持。政府支持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运营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融资平台公司要充分利用各种支持方式,资本金划转、优势资产划转、优质资源划转等措施,并与政府签订相关协议在法律层次上使各种支持政策落到实处,以应对地方政府换届以及政府决策的更改。

(3)加强营利性项目的管理,增强盈利能力。对于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或者政府划入的营利性项目,充分利用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市场地位,通过实现市场化运作,增强盈利能力,使得盈利项目的现金流能够覆盖公益性项目的债务支出。

三、结论

要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财务风险,政策上要做到“堵”、“疏”结合,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允许地方政府负债,对于融资平台公司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强化灵活性,紧跟政策指挥棒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强化自身经营。

参考文献:

[1]郭宛丽.《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卫生经济研究》2011.4[2]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04

作者简介: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能源面临过度的消耗,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与传统能源企业相较,新能源企业是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诸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潮汐能等能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新型能源具有可再生、污染小、储藏丰富的优势。但是,其能量密度低、波动性大,使得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诸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这其中包括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相关配套设备的投资等,而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领域内的技术支撑和设备引进不成熟,缺乏相应的标准。

二、新能源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新能源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因多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活动产生影响,这有可能引发企业内部实际与预期财务状况发生偏离,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目前,国内新型能源产业起步时间较短,缺乏相应的商业模式,导致企业自身缺乏方向性和发展中的劣势。在政策方面,国家扶持力度不足,政策倾向性不明显,使得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企业发展前景持观望态度。从新能源企业自身来看,由于企业管理因素造成管理短视,忽视环保;财务管理因素造成筹资短缺或投资不当;经营因素造成技术开发方向性错误、投入过大或盲目;此外,还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风险。因此,多种因素影响着新能源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二)我国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管理层尚未形成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国内有关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报道相较国外还较浅显,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参差不齐,甚至某些管理层不知道财务风险管理为何物;另外,管理层对财务风险识别滞后,重视程度不足,也缺乏对财务风险的定期监控、复核和评估。

2.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一是现金预算控制制度不完备。现金预算对于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进行现金预算,可以避免因资金不足带来的偿债压力、资金过剩导致的机会成本增多、收益下降的现象。二是企业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管理层上下级之间信息交流不畅,管理人员会出现故意误解、、等现象。

3.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新能源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缺少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无明确的财务风险承担主体。调查发现,新能源企业中仅有大约50%设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其中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仅有1.45%,超过80%的新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中无风险管理人员,更不用说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经理。

4.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首先,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复杂,需要具备较好的数理统计知识,能熟练操作各种相关财务软件的专业的财务人员对其进行管理。我国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能动学习地最新管理知识、缺乏主动意识的现象。其次,财务人员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缺失、风险意识薄弱。目前,大多数新能源企业财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尽职尽责地履行职责,不能依据相关数据及时识别风险,盲目乐观。

三、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现状

企业财务预警也就是财务失败预警,指专业人员从企业提供的经营计划、财务报表和相关会计资料,利用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分析、判别和预测,找出隐藏的企业财务风险,尽可能早地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发出警示,敦促管理层及早做出决断、拟定必要的措施,规避风险、减少损失。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在国内外都有研究。我国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开始比较晚,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现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在对预警系统的方法的研究和分析方面。Fitzpatrick在1932年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了早期研究,也就是单变量预警研究。Beaver运用统计法,于1966年建立了使用多变量分析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Altman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时采用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之后,递归分类、功效系数法、多元判别分析技术等被陆续应用到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中。

四、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立的意义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4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核心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作者简介: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5

【关键词】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财务风险,需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较低的财务风险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增强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经济效益。能源企业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并且我国是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企业的经营活动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但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能源企业也出现种种财务问题,要想在竞争中立足,能源企业就要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并根据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采取策略予以应对以增强我国能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就是根据上述情况,根据我国能源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找出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对我国能源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管理层尚未形成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很浅薄,甚至有的管理层连财务风险管理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会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管理层对财务风险识别滞后,等到风险发生了再采取措施,就难免会于事无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具有间断性,而不是进行实时监控,也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再评估;管理层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调查称只有18.12%的管理层较为重视风险管理,大多数管理层只是一般重视,还有13.04%的管理层不太重视对风险的管理。

2.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第一,现金预算控制制度不完备。不注重对现金预算的控制,而现金预算对于加强财务风险的识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进行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预算,可以有计划的开展日常活动,避免资金不足带来的偿债压力和资金过多导致的收益下降、机会成本增多的现象。第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内部控制是由人来执行的,就难免会出现管理人员、、故意误解等现象;内部控制发挥不好其中一个原因是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交流不畅,我国能源企业中近两成没有构建良好的信息系统;企业激励机制没有发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3.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健全,缺少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经理,并且财务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相互之间推卸责任的现象普遍。调查发现,有过半的能源企业组织结构设置合理,但是组织内有专职风险管理人员的企业只有1.45%,而绝大多数企业(81.16%)内部组织中根本没有风险管理人员,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了。再者,有29.71%的企业权力、责任分配不合理,组织中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权责不清,没有明确的风险责任制度,使得成员之间将风险相互推诿,不能形成独立、高效的风险管理体制,也使各部门不能承担起有效管理风险的职责。

4.我国能源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首先,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复杂,并且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具备较好的数理统计等知识,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也开始运用到财务风险管理中,而我国能源企业财务人员存在不能适应岗位职能要求的情况,缺乏主动意识,不能主动去学习最新财务管理知识,树立新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其次,财务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失。目前,我国有大多数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仅仅在能源企业中,财务人员不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根据财务报表及时识别企业现在面临的风险,盲目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不需要进行风险的评估,这样当然会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还有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为了谋取个人私利,不顾企业整体利益,进行暗箱操作,制造假账,,向竞争企业泄露公司机密等等。

二、强化我国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1.强化能源企业管理层财务风险管理理念

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理念,可以到国外企业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的技术,运用到本企业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最新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加大对管理理论的了解程度;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将其放在工作的重心,切切实实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培育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加强对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财务风险管理经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水平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对于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管理层应定期对其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讲座,通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外语、计算机操作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对于财务人员积极性不高、不能自主学习的问题,管理层可以优化完善激励机制,将财务风险管理效果和工作薪酬相挂钩;对于财务人员存在故意作假、的现象,管理层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国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企业通过制定相关惩治规定等对此类行为予以惩罚。

2.完善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核心制度

建立完善的预算控制制度。首先要合理制定企业的预算控制管理目标,然后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在董事会下设置预算管理委员会,其常设机构是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在此体系基础上,各部门制定出各自的预算管理指标并予以推行。之后通过实际执行结果和预算的比较,确定各部门人员的工作业绩并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努力工作。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高层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增强财务风险意识,营造诚信和道德的价值观,使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公司的文化,让企业内每个员工都受到感染;企业员工要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完善内控程序,岗位的设置要合理,应该在董事会下设财务风险监管机构,设置具体的财务风险监管岗位,明文规定各个岗位上的职责和权限,各司其职,实行风险责任承担制度;合理授权,并且授权人员能对其授权权限内的经济业务有管理权,定期对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采取定期向董事会报告的方法,建立主要负责人批复制度以及内控责任追究制度,使内控机制有效落实。

建立完善风险预警制度。将现金流量指标引入预警系统,如债务保障率、每元销售现金净流量、现金再投资比率等,建立起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同时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周转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建立长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采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长期监测,防范财务风险。

3.完善能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确立董事会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中的核心地位。董事会应该组建财务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增加机构设置,组建风险管理小组,配置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种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设立临时指挥中心,即财务风险管理中心,该中心需要配备一些必要的工作设备,如电话联络网,计算机,最新的人际联络信息以及其他基本资料。各部门各司其职,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周斌.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决策探索,2006.11.

[2]荀星,张瑞霞.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1.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6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高校; 财务风险; 问卷调查

高校负债规模不合理、财务状况总体失衡所引致的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使得高校正常运行面临严峻的考验。在高校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高校管理层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及其管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财务部门是履行高校财务管理职能的部门,财务管理人员是高校财务决策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和高校理财经验,熟悉所服务高校的财务管理情况,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最具有发言权。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研究以黑龙江省高校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务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他们了解其所在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情况。在具体操作上,笔者选择黑龙江省25所省属高校,通过向这些高校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财务管理人员邮寄或当面送交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不同要素,笔者设计了《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程度、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调查题目采用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形式,备选选项采用开放式,即除了调查问卷已列出的选项外,允许被调查者在不同意已列选项或在需要补充其他选项的情况下,写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实际收回58份,收回率为58%,其中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86%。

2.数据统计法

对已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处理,统计结果以统计表的形式输出。

二、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风险程度

1.财务风险的成因

调查结果显示,42%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不能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是自己所在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30%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因现金流紧张向银行申请贷款遭拒绝是自己所在高校的主要财务风险。由此可见,偿债风险依然是当前黑龙江省高校的最主要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位居其二。8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高校没有进行股票等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投资,黑龙江省高校对高风险投资工具持谨慎的态度。67%的受访者所在的高校连国库券这样的低风险的投资都没有,投资意识比较弱。

2.财务风险的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60%的高校认为当前自身财务风险较大,表明当前黑龙江省大部分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比较大。为了了解高校当前的财务风险水平是否属于历史最高水平,进一步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对该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认为这一问题属于学校机密,不便告知,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刚刚渡过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不想说出事实真相,再加上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刚刚经历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由此推断,黑龙江省属高校正面临或即将面临财务风险最大的时期,对防范和化解高校财务风险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二)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是指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环境因素,它构成一所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氛围,直接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基于此,笔者从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人员环境和制度环境等三方面对黑龙江省属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环境进行了调查。

1.财务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

调查结果显示,66%的高校未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学校日常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其中:44%的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职能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履行;22%的高校虽已明确财务风险管理职能,但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合署办公;22%的高校成立了内部控制办公室,负责高校的日常财务风险管理;45%的高校成立了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并能够正常地行使其职能。因此,多数高校应加快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以便为进一步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提供组织保证。

2.财务风险管理的人员环境

(1)高校治理层

对高校治理层的调查,主要针对校级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情况进行调查。校级领导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本校财务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落实,对本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3%的高校的校级领导非常重视财务风险管理,26%的高校的校级领导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总体上看,高校治理层对财务风险管理给予了重视,为推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了领导保证。

(2)高校管理层

对高校管理层的调查,主要针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60%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提高高校竞争优势高度相关;2)95%的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改善财务规划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3)在财务风险管理知识方面,32%的受访者听说过敏感性分析,26%的受访者听说过风险价值,15%的受访者听说过决策树和决策矩阵,没有人听说过情景模拟,15%的受访者听说过将风险追溯到根源分析,12%的受访者没有财务风险管理的经验且没听说过以上的风险评估技术,听说过任何一种风险管理方法的人数均没有超过50%,这表明在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方面是比较欠缺的;4)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技能方面,32.5%的高校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降低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现金流紧张或中断)的可能性和对欠费的学生进行尽职调查各占20%,这表明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践技能还不够宽泛,主要采用建立内部控制机制等措施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编制现金预算和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等措施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3.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既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知识的载体,也是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技能的源泉,基于此,笔者对黑龙江省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进行了调查。总会计师是领导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导岗位,总会计师负责“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的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是否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对一个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有着重要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6%的高校已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且运行良好,尚有44%的高校未实行总会计师制度。从设置总会计师岗位这一项的调查结果可看出,黑龙江省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为了进一步夯实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领导基础,各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或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三)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或尽管建立了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但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力;19%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科研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赖财政拨款是高校当前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6%的受访者认为预算软约束,执行中缺乏刚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查结果看,目前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形式化、事业资金来源财政化和预算管理非刚性化。因此,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争取事业资金来源多样化,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是当前高校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三、防范和控制高校财务风险应采取的对策

扩招引发的过度负债和预算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是黑龙江省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负债运行的基本格局下,笔者认为高校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优化财务管理的模式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两种主要模式。调查结果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更利于降低高校整体财务风险,33%的受访者认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更利于降低高校整体财务风险。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下,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由学校和各二级核算单位共同承担,有利于分散高校的整体财务风险;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下,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由学校独自承担,高校的整体财务风险不能得到分散。因此,高校应在统筹各方面管理的情况下,积极推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既有利于分散高校整体的财务风险,提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也有利于调动二级核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经营收入较少。36%的受访者认为财政拨款是当前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6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财政拨款在所在高校的各种来源的资金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学费收入。41%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黑龙江省高校筹集资金的薄弱环节是社会捐赠收入和校办产业经营收入。为了增加资金来源,增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黑龙江省高校应积极推进事业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同时,积极争取生均更多的财政拨款,以促进高校财务状况失衡局面的根本性改善。

(三)积极应对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黑龙江省高校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所在的学校对于已到期的债务偿付,一部分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偿付,一部分是自筹资金偿还。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特别是高校主管财务工作的校级领导应积极研究与高校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时掌握国家化解高校存量债务方面的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已经执行或即将执行的帮助高校偿还银行贷款的政策措施,如土地置换、提高拨款标准、转贷等积极应对债务风险,促进高校改善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努力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整体水平。

(四)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提高财务管理效益是改善高校财务风险状况的根本途径,而提高财务管理效益的基础是增收节支。各高校为了改善学校资金状况和增加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在增收方面应积极采取科研活动创收、吸引捐赠、土地置换、校区转让等具体措施,在节支方面应采取压缩日常公用经费开支、降低能源支出、实行资金包干等具体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效益,努力实现高校财务收支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孙云良.新时期高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5):99-102.

[2] 毛丹.刍议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 (2):91-94.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7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工程项目进行收入确认之后就应当确认所形成的利润,而收入确认的方法、时间等等都会影响到利润的确认,从而给工程项目利润形成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施工企业分配利润的方式、对象、金额等不合理,同样会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系列不利影响的根源,在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疏漏,及财务管理从管理方法到管理制度,都不能为利润分配不均衡问题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利润分配带来的风险。因此,施工单位有必要从财务管理效力入手,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

二、施工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1.强化成本管理规避工程投标风险

施工企业应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体系,通过明确部门责任、统筹规划、协调、配置公司各类资产资源。按照“总量控制、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严格成本费用控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及效果。在整个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加强全过程控制,根据控制节点的不同,做好企业内部部门间业务协同,优化内部管控流程,层层审核,刚性控制,全过程动态管控使工程利润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对施工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企业对投标的重视、对施工的准备工作以及对施工结点的控制,都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只有这样,由于投标造成的财务风险才能够得以规避。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果以及资金的使用周期。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介由科学的利润分配以及员工激励等行为,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能够有效避免施工工期延误造成的资金浪费,从而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施工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条例,使人力资源管理条例符合施工实际,并通过层层学习和教育,使全体施工参与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调理信服,使之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奖惩规范;第二,采用先进的绩效考评办法,通过物质奖励和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对参与施工的员工进行激励,使员工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施工工作当中,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3.加强财务管理确保管理效力

财务管理效力的提高是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关键,缺乏力度的财务管理谈不上发挥其内部管控的作用,更无法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财务管理效力的提升则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执行来完成。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对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反思,通过企业员工的工作实际以及常年的财务管理工作总结提炼出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盲点,集中精力解决财务管理中的事务,通过财务管理“短板”的补足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整体的效力;其次,施工单位应该针对财务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办法,例如,通过员工对利润分配不均衡的反馈来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不公平问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滞后性进行监督和管控等。只有这样,施工单位的财务管理效力才能提升,由于财务管理不足造成的财务风险也能够被迅速发现并加以规避。

三、施工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点

施工单位的财务风险形成原因有很多,上述几种风险类型和成因是施工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施工单位要想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关键在于单位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视,只有对财务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财务风险管理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另外,制度的建立始终是管理的基础,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需要施工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最后,财务风险管理说到底是对资金的管理,而能够描述施工单位资金现状的是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要进行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就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也是财务工作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四、结语

财务风险的来源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传播;传播途径;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引言

作为经济学中的一种风险现象,财务风险已经在理论上和现实世界中为人们广泛接受。企业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看,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从实质上讲,它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即企业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融资数额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密切相关。

财务风险在企业融资中产生,这种风险累积形成风险流。当风险超过了某个风险阈值,它们就会依赖于某个载体,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渠道来传播、扩散到企业财务的各个方面,导致实际所得和预期目标有差异而造成亏损。它不仅涉及到财务风险的内部传播,而且还包括企业之间的外部财务风险传播。

二、财务风险传播的相关概念

1.风险源。财务风险源是指影响企业财务正常运营的不确定因素,存在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之中。风险源的作用是通过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的变化来反映的,这些变化直接导致了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内部系统的不确定因素则是通过由于在与财务相关的职能部门在不同领域所做的不确定的决策制定的不确定性来反应出来的。

2.风险流。为了更形象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传播机制,不妨将财务风险看成一种特殊的经济能量。这种能量存在于风险源中,随着事件的突发而从风险源中得以爆发和释放,然后依附在载体上并传播到企业财务运营时的各个环节和职能部门中。风险能量与各职能部门结合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形成不同性质的财务风险和风险特征。

3.风险载体。在财务风险传播过程中,风险流存在于初始的风险中。随着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风险流将会依附于有形或无形资产传递到一系列职能部门和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承载风险流的有形或无形资产是风险传播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即称之为企业财务传播的风险载体。在实际情形中,由于财务活动大多以资本运作为中心,因此风险载体主要包含资金、原材料和信息这三类。

4.风险阈值。财务风险阈值是指某个特殊时期的资金点,在该时期内企业财务风险的现存状态由量变引起质变,这个阈值也是企业所能承受的最大财务风险。当形成各种财务风险的风险源的整体程度达到某个阈值,企业将不能阻止和处理这种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传播途径

1.企业内部的传播途径

企业内部的传播途径是指企业财务活动传输的路线和方式。一般地,企业财务风险传播途径分别由财务供应链、业务流程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形成。

1.1与财务供应链一致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资金是各种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起始点,其主要内容包括:融资、投资和利润分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筹集资金的效率低下甚至融资失败。投资风险指的是在投资中由于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收益风险或者甚至是本金的损失。利润分配指的是企业净利润在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既要确保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又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融资和投资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投资,这又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分配,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形成了企业财务内容的循环。在该循环中,根据企业本年度生产和运营所需要的资金总额,依此决定所需筹集资金的数额。风险起源于融资阶段,随着企业财务内容的循环途径来传播。

1.2与企业财务活动的循环一致

企业财务活动是按照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会计、财务分析、财务预算的路线来循环运行下去的。财务预算是对公司未来财务活动的科学估计和推算,是基于财务工程的历史数据、对实际需求和条件的考虑而估算的财务结果,这些都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元素。

财务决策的制定是对被称为短期财务决策的财务项目和政策进行抉择的过程。财务决策的目的是确定最佳的全局财务计划,因此财务决策的制定是财务管理的核心所在。

财务计划是在生产、市场、原材料供应、劳资、设备维护、技术等诸多部门的基础上制定的,其目的在于建立财务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确保生产和商业活动按计划实施,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

财务控制使用特殊的方法、措施和规程来控制和监督企业的财务活动,其主要功能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实现公司政策和目的;第二,能够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阻止资产的损失;第三,能够确保商业信息和财务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财务会计方法是进行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记录、计算、反映和监控时运用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账户设置、复式登记簿、货币估值、成本计算、证明填写、预定登记、财产清单和会计报表。

财务分析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它通过一系列专业技术和方法,基于会计数据、会计报告以及其它相关信息,对过去和现在的融资、投资、利润率等相关内容分析和评估。

在整个企业财务活动形成的循环中,要求财务人员确保灵活的财务预测、科学的财务决策、精确的财务计划、有效的财务控制、真实的财务记录和有效的财务分析。

2.企业外部的传输途径

如果将某个企业看作一个核心点,其上游企业供应原材料,下游企业采购产品,彼此之间形成一个附加的价值链。当该企业遭遇财务风险时,它将会以不同程度影响上游和下游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风险通过价值链的路径来传播。与此同时,公司还需要同诸如产品、竞争者、政府部门及其它一些利益相关者等开展一些附属业务,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利益链。在这个利益链中,当某个环节遭受财务风险时,那么它也将同时波及到其它利益相关者。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风险将通过利益链的途径传播。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赵春菲,王统林.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86种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王英平.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1):182-18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