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8篇

时间:2023-12-20 15:08:07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1

1、小学语文的“语文”功能弱化

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内容上的改革,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加入了大量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料来穿插一些图片和影音,用来丰富课堂教学,实际上,这种改革方式虽然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改革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语文教学的优势,弱化了语文课的“语文”功能。实际上,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基础,其教学目标是应该引导学生来朗读,提高学生的辨音识字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虽然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影音、图片,传授大量的课外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

2、教师过于强调发挥式教学,对语文课本内涵的理解不够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精力放在发挥式教学内容上,这样势必就会影响教师研读课本的时间,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语文教材的精髓,实际上,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通过反复研究调查选定的课文,语文教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导致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快餐式的学习,学生难以理解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语言魅力,因此,在现阶段下,必须摒弃这种喧宾夺主的教学模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对策

1、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的“语文”放在首要地位

语文教学提倡的是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改革过于严重,语文教学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小学语文的“语文”功能放在首位,在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丢弃传统的教学手段,正确的引导学生,重视学生语言能力、识字辨音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研读教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兴趣激发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优化学习效果,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一、创设演课本戏情境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量地创设文本戏剧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创设情境创设时可以先找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蒲公英的孩子、豌豆的孩子和苍耳的孩子等,分别在每个孩子的头上装扮好各种植物的图片头饰。按课文内容顺序依次出现每种植物的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适量开展一些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学习,在玩耍中识字。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时,一定要是本节课中的内容,创设行之有效的游戏情境,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创设合作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参与

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采用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而不能继续采用“一教师一黑板一粉笔”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协作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启发发生,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领悟到不一样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师要注重合作探究情境的创设。比如在《独坐敬亭山》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完诗句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务,让各合作小组通过讨论或查阅字典等资料,并结合课本注释解释一下本首诗的大意。这对于小组成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合作,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理解的诗句含义说出来在每个人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以后,可以由小组长对各个同学的观点进行汇总,并得出一份最终的诗词解释,然后再由各小组组长汇报小组讨论成果。这种在课堂上进行的讨论能够活跃以往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对古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认真听各小组的观点,并对每个小组欠缺的地方进行指点,对解释错误的地方进行修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共同探究,学生既听到了其他小组的观点,又从教师那里得到了正确的启发,对于准确地掌握课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创设媒体动画加配音朗读情境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单凭教师讲解、一幅画面等简单方法是很难创设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的。而多媒体应用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情境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利用视频播放“女娲补天”的神话电影片段,让学生深入故事情境中亲身感受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再结合配音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最终达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学习目的的效果。多媒体情境的创设可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机,直观形象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合理的想象,更重要的是增强学习策略意识,它必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如果离开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看,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和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和态势美。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还能很快地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两小儿辩日》、《曹冲称象》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构建多样化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使之学得轻松,学得开心,从而打造高效、快乐、热情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漫俏.用情境教学法给语文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目前,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由于长期教学观念、教学习惯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暴露了不少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因此,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1.小学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1 为活动而活动。不少课堂搞得很热闹,各种活动频频"闪亮登台"。然而,一些活动与教学明显无关,在教师认为,好像不开展活动就不能突出"学生为中心"。于是,在课堂上,教师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很少考虑该项活动究竟与该课的教学有多大的关系,而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却忽视了教师的参与作用。

1.2 以本为本。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一向忠于教材,坚持并坚信"以本为本",因而导致一些教师在课改中,依然把教材作为"权威",视教材为"圣旨",小心翼翼地按教材的要求去教,唯恐出错。

1.3 评价的廉价与单一。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但是课堂上,我发现评价少,形式也单一,通常是教师简单地对学生作一模糊性的、随意性的评价,学生参与评价的很少很少。

1.4 忽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许多教师的课设计得很好,可一上起课来却不那么得心应手,效果差不说,还常常完不成任务。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习惯差当属"罪魁祸首"。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甚至想闹就闹……有的教师说,这是为了尊重学生,体现"学生为中心",体现"自主"。我想,规矩还是要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发展,以及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1.5 教师知识匮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质疑,这一点非常好。不过,有时候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暴露出我们教师知识面的相对狭窄与匮乏,知识内容的陈旧,知识运用的僵化。长期以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较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因此,教师当务之急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当然,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几点。

2.小学出现的问题解决策略

为了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我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当运用趣味性的语言,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笔顺规则是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恰当发挥趣味语言这一剂的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低年级的课文短小精悍,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也在接受美的熏陶,让说话训练与朗读训练紧密相连。如,我在教《小小的船》时,作了如下设计:(配乐,师描述并贴"夜空图";生闭上眼睛根据描述做动作,想象)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到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许多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到月亮上。(贴上小女孩)师问:小姑娘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你坐在月亮上还看到了什么?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读读练练;诵读感受语言美,学生读得美美的,并很快悟出其中之意;说话时想象意境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说话:东方明珠、长城、流星、外星人等一一闪现在他们眼前。扎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2.2 唤起学生学习欲望。作业的设计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因此,我设计作业尽量使作业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如,很多学生喜欢绘画,学习古诗《鹅》,我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把鹅在水中游的动作、神态用画展示出来;学习问句,我让学生做打电话游戏题,让学生扮演打电话人、听电话人互相问候,理解问句的语气;很多学生喜欢写模仿文,学了《四季》,我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四季之歌》。这样的作业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乐意学习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一生发展受益无穷。

总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结束语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生的重要,我们相信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肯定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蔡俊洁. 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应走出三个认识误区[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91-192.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当下新兴学习模式,教育重点在于学生对学习的自主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的基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小学语文开启探究性学习模式提出了一些见解。

一、关于探究性学习的阐释

1.1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当要遵守的原则

1.1.1以团队为核心。在学生开启研究性学习模式时,必须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还要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达到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生活的目的。

1.1.2综合性占主导地位。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行为,需要借助多样器官进行感知,学习内容是由各感官之间相互连接而成。

1.1.3以活动性为主线。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合理应用感知活动,科学地分配各个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1.1.4自主性学习占重要位置。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迫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

1.2 探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

1.2.1使学习过程变得自主、活跃、积极。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度改革,打破以往的封闭式学习模式,而是为学生打造了一个自主、活跃、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自主性学习,能够发现并且解决问题,增强了操作性的难度,但是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受限制。

1.2.2学习方式是灵活且创新的。由于各个地方的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大不相同,教学内容不仅应该与生活实际相关,而且教学形式是极具积极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深度改革,查补以往教学模式上的漏洞,使学生更加适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研究自身和伙伴之间的优势并且研究如何应用这些优势。与此同时,学生的课题不受限制,学习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

1.2.3学习结果具有体验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旨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而不是止步于书本,学生必须学会自主处理信息。不仅打开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也使得学生获取经验,锻炼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1]。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

2.1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方式,指引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方法去处理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不进行干涉,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定研究内容组织团体小组,通过团队协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此同时在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其实在书本内容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学生不受限制,可以任选研究课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许多问题――再见的对象是谁,亲人又是指的哪个人,再见的氛围是怎样的[2]。

2.2 对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进行激活,融情于景

老师需要开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只有在心中存有问题的时候才能让思绪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才能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 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与教学内容合理融合,研究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而开启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也变得相当活跃。同时,营造不同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认知矛盾和认知冲突的时候。认知矛盾的氛围营造在语文课本中占据核心位置,教师让学生查找文章出现过的矛盾,并产生怀疑,进而开启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模式。

2.3 为研究性学习构建一个能自由发挥的课堂环境气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气氛就必须要融洽、安适,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需老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在课前要把资料预备足够,且要求学生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研究性学习。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并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保学生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使学生受益匪浅。同时老师要多注意的是,要在学生的自由学习期间中,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如何解决,支持学生说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进行小组谈论,通过别人和自己共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更好地懂得了学习内容[3]。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需考虑的问题

3.1对于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就是要他们亲身体会学习内容,自己思考所学知识找出问题并解决的过程,通过实践获得更多知识,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对学生有较大益处的学习方法。

3.2研究性学习不只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改变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这种改变影响了整个教育和学习系统,所以,老师还要强化自身知识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以便更好的教导学生进行学习。

3.3研究性学习还是以基本素养教育为主要教育介质,它不是以只学习到课本内容为主的,它需要开放性实践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应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进行教学,开拓教育方面可获得相关资料的方法,使得探究性学习继续保持它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如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是小学语文,可以增加知识内容的多样性,夸大知识范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同时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主意识,让学生对研究学习内容更感兴趣,最终使学生能学会更多知识并学会主动学习,教导学生要通过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由此来锻炼学生要有创造性思维,学会实际运用[4]。

参考文献:

[1]姜柳华.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4):22-23.

[2]黄祥娟.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9):274-274.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策略

人文素养一般是指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与世界、社会、他人和自身的关系,它是培养一个人人格的关键性要素。小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教育活动,把人文性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把人文素养融入到小学生心灵深处成为小学生身心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而成为小学生人生发展路上的航标。

一、剖析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多元化的文化思潮萌生汇集在一起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文化市场发展的层次不齐必将导致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思潮也相伴而随。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其正确的思维辨别力、认知力和判断力还未形成,这使小学生避免不了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受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性教学的策略

(一)潜心阅读文化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汇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文化结晶,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来,铸造了中华文化丰厚的文化宝库。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无不珍藏着许多名家名作,无不彰显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养料从而沉淀为其文化素养。通过对优秀的文化经典名作进行研读和挖掘,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选择性选取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三千首》等,让学生通过泛读、细读、朗诵、背诵、默写或者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品味经典语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师并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把自己对名家名言的内心感受和解读写出来,而后教师进行仔细评注以跟踪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人文体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最终使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人文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规范。

(二)挖掘培育情感,潜移默化人文素养

每一部文化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凝练,无不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喷发聚合,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作品本身去挖掘去体会。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研读名篇精品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挖掘作品背后所隐藏着作者深厚内在文风,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最终使这一文学作品的研读教学过程真正成就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高尚的情感、暖人的情感能够活化人的心灵,使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教学手段一定要激感内涵,以情施教,,以情感人,注重情感教化作用并把情感教育融合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对《背影》采用细读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带着“文章中哪些词语和语句让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心疼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眷恋之情”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随着对文章深入的研读很多学生能够从“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蹒跚地走在铁道上”,“看见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等语句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内心的独白,更能够感受这种文字间荡漾的亲情人文之美。通过这一情感挖掘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从作品深处感受到了散文创造的细腻笔锋和中华浓厚的家庭亲情观念,从而使这种人文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去珍惜亲情去关爱父母。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开展晨读文学作品朗诵活动。教师要利用每天早上的晨读朗诵时间,让学生以领读、引读和品读的形式对一些精美的小品文进行朗读,而后大家对作品深厚内涵和思想升华进行品味,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阅读素养;其次,开展人文科学校园行活动。教师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作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交流会和研讨会,让他们以自身的阅历和文学素养向学生讲授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内在原因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演变和作用,从而加重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存在感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当前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良人文思潮影响,小学生本是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地成长,然而却也出现这样和那样的成长问题并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究其原因无不是小学生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这就需要担负着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人文性教学手段相结合,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把中华优秀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小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许多多经典的名家名作,这些著名的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是散发着华夏文明光辉的文学瑰宝。学习好诗歌,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语文中诗歌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古诗词是我国古代诗人对于社会的反思和对生活的感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古代人民思想的结晶。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人的生活,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浓浓情意,从而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事的许多道理,可以说,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美育的重要环节。

其次,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许多抽象的事物,比如说美与丑、善与恶等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古诗词能够通过自己特有的审美功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中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感情,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再次,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诗中出现的许多意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逐渐的出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并进行了再次的组合和创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对诗歌中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拓展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提升综合素质。

二、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诗歌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诗歌感兴趣,真正地理解诗歌内容,将知识内化成为自己体系中的一部分。而要想真正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上来,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教学,而是将教师当作一个舞台,将学生当作是这个舞台中最主要的角色。比如说,在进行《别董大》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通过语言不断的诱导学生自己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是真正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以联想为引导进行诗歌教学

诗歌节奏感强,但是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阅读诗歌,在阅读中体会韵律和内涵,鼓励学生在体会诗歌的过程中,充分将自己的联想发挥出来,利用想象力,将诗歌描绘出的内容在脑海中构建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从而真正的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比如,在进行《咏柳》一刻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想,从柳树到碧玉,从枝条到发丝,从春风到剪刀,在不断的联想中,体会到诗歌的情感。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诗歌教学

相比较与现代文章的学习,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普遍觉得更加的困难,这是因为古诗词运用古代语言进行写作,短小精悍,却内容丰富,较为抽象,而小学生的特点导致了他们无法十分迅速而高效的理解抽象的知识,而对声音和画面的刺激较为敏感。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时,应当适当的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将原本抽象的古诗词变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比如说,在进行《题西林壁》一课的教学时,学生可能一时之间无法理解诗歌中呈现的不同角度的庐山,教师就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同一事物不同角度所能够呈现出的不同观感。

(四)适当进行知识拓展

语文诗歌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及时适当的进行知识拓展和课外延伸,让学生对诗歌作者的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对诗歌进行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诗歌的时候上网查阅诗歌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提升课堂活跃程度,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诗歌是我国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诗歌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字美的感受,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诗歌教学工作,发挥好诗歌对于小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让小学生更好地体会祖国优秀的文化,成为综合素质强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向春.浅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长春大学学报,2005,(08).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7

一、剖析对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领域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和发展,也使多元化的文化思潮萌生汇集在一起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文化市场发展的层次不齐必将导致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思潮也相伴而随。小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决定了其正确的思维辨别力、认知力和判断力还未形成,这使小学生避免不了在日常的文化生活中受到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以抵御不良文化的侵害。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引入人文性教学的策略

(一)潜心阅读文化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汇聚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文化结晶,又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下来,铸造了中华文化丰厚的文化宝库。在这些文化宝库中无不珍藏着许多名家名作,无不彰显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养料从而沉淀为其文化素养。通过对优秀的文化经典名作进行研读和挖掘,提升小学生文化素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有选择性选取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比如《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三千首》等,让学生通过泛读、细读、朗诵、背诵、默写或者朗诵比赛等形式开展品味经典语文教学学习活动,教师并要求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把自己对名家名言的内心感受和解读写出来,而后教师进行仔细评注以跟踪学生的内心变化和人文体验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正,最终使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人文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规范。

(二)挖掘培育情感,潜移默化人文素养

每一部文化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凝练,无不是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喷发聚合,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到作品本身去挖掘去体会。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研读名篇精品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指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去挖掘作品背后所隐藏着作者深厚内在文风,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最终使这一文学作品的研读教学过程真正成就学生的人文培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起着核心和支撑作用,高尚的情感、暖人的情感能够活化人的心灵,使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教学手段一定要激发情感内涵,以情施教,,以情感人,注重情感教化作用并把情感教育融合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在进行《背影》这一教学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对《背影》采用细读的方式进行,并让学生带着“文章中哪些词语和语句让你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心疼以及父亲对作者的眷恋之情”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文章,随着对文章深入的研读很多学生能够从“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蹒跚地走在铁道上”,“看见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等语句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情和内心的独白,更能够感受这种文字间荡漾的亲情人文之美。通过这一情感挖掘语文教学活动,学生从作品深处感受到了散文创造的细腻笔锋和中华浓厚的家庭亲情观念,从而使这种人文情怀滋润学生的心灵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去珍惜亲情去关爱父母。

(三)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开展晨读文学作品朗诵活动。教师要利用每天早上的晨读朗诵时间,让学生以领读、引读和品读的形式对一些精美的小品文进行朗读,而后大家对作品深厚内涵和思想升华进行品味,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阅读素养;其次,开展人文科学校园行活动。教师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作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交流会和研讨会,让他们以自身的阅历和文学素养向学生讲授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内在原因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演变和作用,从而加重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存在感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实践研究

1 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教育就是要选择适合受教育者的方法和技术,实现教育的目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建设的人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基础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潜能的开发。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应用创新的手段开展教学。

2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教育的目标观念陈旧。虽然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的新理念在不断的深化,但是,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方法;重记忆、轻创新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依然强调升学率,强调考试成绩,追求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整体化一的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那些循规蹈矩的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2.2教学的模式比较陈旧。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依然是主角,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比较差,容易出现睡觉、吃东西和玩耍的现象。这些事情的发生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照书宣读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不够,不相信学生有创造能力。

2.3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教学目标不清晰的教学方式不是教育的创新,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如果教学目标不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只是在形式上的变化,那么只能说教学创新是无效的行为。根据学生的生理、认知和语言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注意的问题

3.1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必须明确方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坚持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坚持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不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人文性”因素,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完善的人格。在写字练习中,教师要强调认真写字的意识,认真的写字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和点拨学生的阅读,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3.2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还要懂得教学策略,要学会创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崇尚真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 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学生,勇于打破常规教法套路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追求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笔者尝试构创建起了“生习―生论―生成―生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状态成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首先,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创新教学“大语文”。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境界,语文教学的创新才会具有较高的人文意义。语文教学能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语文学习过程,往往取决于教师道德境界的高低。语文教师课堂上每每看似随意举出的例子都必须以培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己任,发挥出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