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8篇

时间:2022-09-10 10:01:09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激趣 提高 升华 生活化

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要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运用过程中也遇到的一些误区,需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

一、激发学习兴趣,弥补个别差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

由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对繁难,因此在新数学课程中一些“繁、难、偏、旧”的计算内容已被删除,学生兴趣也得到了提高,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下降,表现在学生的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偏低,“数感”也较以往略差。学生在三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应用,而到六年级进一步学习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小数、分数中的应用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已经接触过几年的运算定律。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的数量和难度都比以前降低了很多,二是教师平时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技能训练也较以往明显减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总体目标不能降低,仍然应该把“正确、熟练、合理、灵活”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学识,做为教学的前提条件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不到位。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对于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巧。教师往往会注意引导学生走教学上的捷径。其实,一些捷径具有局限性,实用的范围一般都比较特殊,换一个条件或变一个简单的结论,也就会使之完全丧失解题能力。一味的追求,必然会让学生缺乏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应的训练,从而冲淡和掩盖了对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造成学生对基本思想方法产生厌倦心理,阻碍了学生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老师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个有学问的教师,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三、贴近生活,达到数学教学的意义升华

数学教学要生活化,是把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趋势,而教师角色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策略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符合儿童好奇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将教学内容或以生活中的画面展现,或以游戏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结构化策略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等,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学科教学量日益增加,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必须实施结构化教学。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脉络,以此形成自身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课堂总结,让学生逐步掌握所学习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

三、教学逻辑性策略

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所谓抽象是认识客观世界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逻辑知识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四、教学评价策略

数学新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对学生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强调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新理念。

1.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有语言评价方式,还要有形体评价方式,比如拍拍孩子的肩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2.课堂教学评价要有技巧性和指导性。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有技巧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指导性,依据个体的表现对其进行合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兴趣和责任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3

一、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

《标准》中有这样的描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文化的价值。

二、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标准》中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我们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之中,他们的认知活动便能充分而有效地展开。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集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内容,支持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情境,发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4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积极参与,使教学生动活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认为,“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掌握的迅速而牢固”。确实如此,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则事倍而功半。

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激发方法。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开展竞赛,组织活动等等。我把这些经过筛选处理,灵活运用到教学中,确实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讲1-10的认识时,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动物头饰,让学生戴上头饰排队搞活动,在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他们掌握了认数、数序、序数等等。“走别人走过的路必定会走到尽头,只有走自己的路才会前途无量。”因此我决心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声音、动作优势的同时,还注重从儿童心理出发创设情境引进动画片、卡通图片、利用电教手段等来激发兴趣,如:在讲“求剩余应用题”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创设了这样的环境:孙悟空背着一个盛有8个桃的袋子腾云驾雾来找师傅,唐僧吃了2个桃,还有多少个桃留给师弟?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学中。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诱发学生参与,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二、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把探索求知的权力还给学生

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手尖上。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动手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动手动脑创造条件。

尤其是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大胆动手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分一分,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手脑并用发展智力,当学生操作顺序正确、方法得当时,就说明其思维是准确、有序、清晰的。如:“我在讲1-10各数的组成”时,让学生把规定数目的学具分成两部分,看谁的方法最多,学生很快就找出不同分法在我的引导下牢固地掌握了数的组成。又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例题为:27+5,先让学生在左边摆27根小棒,再在右边摆5根小棒,问:你怎样摆动小棒就能很快地看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1)7根和5根再与20根合起来是32根;(2)从右边拿走3根移到左边与27根合起来是30根再加上右边的2根是32根;(3)还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想把27根看成30根加上5根是35根从中减去3根就是32根。

并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述操作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使学生很快地发现了多种计算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他们可以根据情况在计算中灵活运用。我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的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势在必行。

三、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深化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解题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对知识真正做到掌握并消化最终转化为技能。新课标中指出:设计练习要激发兴趣,形式新颖,方法灵活多变,由浅入深,注重效果及时反馈,同时注意练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创设了“打手势”、“悄悄算”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简单灵活实用,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趣味性强,参与性强,极大提高了学生练习效率。我确实尝到了它们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的甜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5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实践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怎样适应这种变革,以下是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的一点认识;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课堂、书本为中心。而新课标下则把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和学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共同体。教师在教学中由重“教” 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只需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营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互相交流中与学生分享体验和感受,并且要不断反思自我、修正提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创立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由旧的认知结构向新认知结构转变,其次要让学生乐学,会问。能说,教师要摆脱僵化知识的束缚,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的资源,当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才能认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方法、促进自觉地运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提供乐学的条件,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会说。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6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教师,理所应该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内容,领悟《课程标准》精髓,并能清楚知道《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明显变化,然后用《标准》要求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教学,从而促使自己的教学更富有实效。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学的数学教师,我细心研读了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后感触最深的是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内容和表述方式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总体说难度降低的成分较多,更利于教师的教学。

2007年9月,我从教以来第一次教学一年级,且是改编后的新教材。而今,这个一年级已经结束小学课程的学习。六年来的教学中,我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接受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但教学中仍然有许多的疑难困惑,仍然遇到许多的教学难题,在与同仁的不断探讨学习中仍有一些教学难点无法突破。而今,《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使我教学中的一些疑难困惑迎刃而解,以下是个人的粗浅看法。

1 "图形与几何"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六年教学中,我教学最吃力的内容是二年级四册的"平移和旋转"。在教学中,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但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还是很难。(数学二年级下册练习十)即使作为教师,我手把手的、一个一个地对孩子辅导,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但仍然有少部分孩子在实际个人独立作业中存在很大的问题,真正让我感觉到了什么是教学上的举步维艰。

其次,画对称轴也是学生的一大难点。作为二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能理解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也能找出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对他们来说,难在如何准确地在这些平面图形上把对称轴画出来。(数学二年级上册练习十五第2题)二年级上册的学生还未学法中的平均分,要找到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平面图形边长的中点(图形的边长通常情况下都不是整厘米数)实在是太难,更何况圆的圆心在没有标出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能将圆的对称轴准确画出?现在好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第一学段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内容的教学放在了第二学段,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也放在了第二学段,使我过往的教学难点都烟消云散。当有机会再次教学这些内容时,我相信自己将更能把握住教材要求,让学生把这些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更好,更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2 "统计与概率"部分。

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统计知识贯穿整个小学六年的数学课程,从一年级一册开始,便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从二册开始,学生开始接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直到六年级学习扇形统计图。其中新增添的许多知识是我们当老师的在学生时代都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比如说中位数、众数。在教学众数这部分内容之前,我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教师用书,结合内江市教科所的培训资料,认真学习众数这部分知识。众数这个概念容易理解,学生也能在一组数据中很快找出其中的众数,关键是在统计这部分知识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出示一组数据,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思考用哪个统计量能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为什么,这才是教学难点。案例:五年级下册 练十四2.1 第5题。某公司全体员工工资情况如下表。

(1)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 你认为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像此类题目,学生容易找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能理解在这里应该用众数2000代表这个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普通职员占整个公司人数的80%,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

2.2 第2题。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 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在教学中,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习题第一小问,答案是:甲成绩的平均数是9.5环,众数是9.5;乙成绩的平均数是9.5环,众数是10。但在习题第二小问上,学生的意见就不一致了: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让甲去参加比赛,理由是甲、乙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5环,但甲发挥更稳定,成绩中没有低于9环的,说明甲的心理素质更好,参加比赛更合适;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应该让乙去参加比赛,理由是甲、乙成绩的平均数都是9.5环,总成绩相等,但乙成绩的众数是10,说明乙的射击水平更高,虽有一些小小的失误,但总体成绩不比甲差。两种观点,不能说不对;两个运动员,派谁参加比赛,运动员都有各自的优势。而比赛本身就存在各种影响因素,到底该让谁参加比赛,作为教师,我也很困惑……教材培训曾对此部分内容做过专门培训:当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相等时,用众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那么能代表甲射击水平的应该是众数9.5;当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不同,但相差不大时则选择众数,相差大时则选择平均数,乙成绩的平均数与众数相差0.5,这算相差大还是小呢?到底哪个数据才能代表乙的射击水平呢,我很困惑……

现在好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与《实验稿》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这样的变化就解决了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教学的疑难困惑。我想,课程标准这样要求,原因一是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生重点体会,而学生从理解上更容易;二是考虑到学生的特征,其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集中学习,以免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发生混淆。

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越是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越是学的吃力,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认识时间、认识人民币,三年级的认识时、分、秒,学习24时计时法,学习年、月、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些有关量的知识,提出了以下要求: (1)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教学难点就在于要求的第四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1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学生认识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但在解决问题时,问题颇多。

如:在教材第二册第54页第6题、第55页的第11题,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运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下个单元的内容。再加上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大,做题跟生活中真正用钱买东西时付钱、找钱有区别,真是生活有用教学难呀!

3.2 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

此单元要求学生在认识半时、整时的基础上,认识几时几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5的乘法口诀,所以要求学生根据时钟分针的指向准确说出几分成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

3.3 三年级的认识时、分、秒,学习24时计时法,学习年、月、日,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学习起来是知道但却不会用,运用非常吃力。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7

我们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小学生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等等。究其

原因: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倡导"苦读+科举",口诀、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但中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科学实验比赛中,中国学生在21个国家中列为16位,有一位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在幼儿园问时,孩子们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眼睛,但到大学里去问时,没有一个人吱声,最后只好请班长讲,班长很有礼貌地说:"可能是零吧"。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大学生为什么敢回答呢,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至尊,总在想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老师出的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处处以教师为中心,不敢去想象,不敢去创造,中国家长放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以色列的家长放学后第一问题: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此种种,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

1、对学生基本功的刻意追求,使学生无时间去实践、去创新。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相当重视,让小学生地去计算、去解题,学生却没有时间去实践。因此,我国

的教学成绩很好,没有突出的数学家。

2、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对他们数学成绩的密切关注,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

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例:比较5/2的大小,一定要让学生说:5/2里有2个5/1,5/3里有3个5/1,2个5/1比3个5/1少,为什么非要这样想呢?其实也可这样想: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2 份比3份少。 针对以上教学弊端,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改革。一要改革教育观。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作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二要改革数学观。传统的数学观: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逻辑",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要多运用新技术。特别注重计算器、微机的运用。四要改革我们的课程。我们传统的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过分的计算,繁锁的应用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五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实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从整体上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是体现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具体来说:

1、发展而学。新课程标准首先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1)情感发展。小学数学情感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的关心与喜欢;②自信心和意志力;③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2)认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①对自己的认识,特别是自我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②对数学的认识。即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以及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味,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类比,猜测,初步体验教学推理是严瑾的结论,是明确的。(3)思维的发展。着重是归纳、类比,猜想、推测、论证、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类比、猜测是必要的。(4)能力的发展

2、努力反映时代特点和义务教育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不能单纯地依据于模仿

与记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时要改变评价观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三、小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

1、在数的运算方面。(1)强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计算策略,以深化对运算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应发展对他们有意

义而且有效、准确的计算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同常规的计算是接近的。通过反省自己,以及别人的思考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以建立起有意义的数学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儿童能够而且确实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例:10000-4736,可看作9999-4736+1,2050-473可看作1999-473+51,3+3=6想到3+4=7,41-8=33想到40-7=33。(2)加强心算、合理地估算、适时地使用计算器。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与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口算、心算、估算,而且要求懂得什么时候不必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进行估算就行了。并且要会合理的计算,这对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作出决策判断,以及验证他人结果的合理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58×33地介于1500和2400之间,因为50×30小于58×33,60×40大于58×33。(3)降低笔算要求,扩大了数的范围。乘法中,最多的是三位数乘二位数,除法不讲两种分法,除数最多为两位数,带分数划去了,在4-6年级就引进了负数。

2、在代数方面。逐渐形成和发展代数概念,代数思维与推理,理解模式、关系与函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

数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在正式入学前,儿童就发展有关模式,函数、代数的最初概念。他们学唱重复的歌曲,儿歌和基于重复和发展模式的可预知内容的诗。辨别、比较和分析模式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注意到运算好象具有特定的属性时,他们就开始以代数的方式思维。例如:他们意识到改变相加的两个数的顺序并不改变计算的结果,或是给一个数加零,该数不变。这些都是数学建模的开始。模式有助于儿童发展总结、概括的能力,使得儿童能辨别顺序并能预测未知,例如:儿童能辩识出颜色模式"蓝,蓝、红、蓝、蓝、红……"再如他们知道"先是早餐、然后去学校……"。

3、在几何知识方面,渗透了初中的几何知识。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提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

象,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又提出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图案;通过生活中熟识的立体来探讨基本几何图形、几何体的形状、特性,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图来显现它们。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列形体:①让说一说这些东西的形状,哪些是尖的?哪些是有棱角的?哪些是圆;②哪些东西有球的形状;有长方体的形状,有正方体的形状;③用麦秸秆(或其他细棒)和粘土球做一个正方体的边棱模型,正方体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角?

4、数据分析与概率。信息世界中数据的分析与概率是十分重要的,各国的标准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力度,中国《国

家数学课程标准》专设统计和概率,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将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收集、管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作出一些简单的推测,并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第二学段学生借助于实物模型、图形、语言等材料从事学习活动。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指出数据的方法,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在具体情景中认知并揭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篇8

我们的数学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中国小学生学习勤奋,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等等。究其

原因:中国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一直倡导"苦读+科举",口诀、笔算、口算是我国的国粹,但中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科学实验比赛中,中国学生在21个国家中列为16位,有一位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在幼儿园问时,孩子们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眼睛,但到大学里去问时,没有一个人吱声,最后只好请班长讲,班长很有礼貌地说:"可能是零吧"。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大学生为什么敢回答呢,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至尊,总在想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老师出的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处处以教师为中心,不敢去想象,不敢去创造,中国家长放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以色列的家长放学后第一问题: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此种种,导致学生创造力缺乏的原因主要有:

1、对学生基本功的刻意追求,使学生无时间去实践、去创新。

由于我国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相当重视,让小学生地去计算、去解题,学生却没有时间去实践。因此,我国

的教学成绩很好,没有突出的数学家。

2、学生无法获得对数学的良好感受,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严酷的考试制度,父母对孩子的控制以及对他们数学成绩的密切关注,熟能生巧的教育格言,严密组织的课堂程序,

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例:比较5/2的大小,一定要让学生说:5/2里有2个5/1,5/3里有3个5/1,2个5/1比3个5/1少,为什么非要这样想呢?其实也可这样想: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2 份比3份少。 针对以上教学弊端,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改革。一要改革教育观。我们平常所说"做学问",其实不然,我们往往是在"做学答",也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在答题,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好作胜走向好奇,从做学答走向做学问,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主动地去做学问,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二要改革数学观。传统的数学观:数学只是纯粹的数学,即"计算+逻辑",数学不等于计算,数学也不等于逻辑。应该怎样学数学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即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要多运用新技术。特别注重计算器、微机的运用。四要改革我们的课程。我们传统的课程重视基础。重视基础是好的,但过分的计算,繁锁的应用题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是不值得的。五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学要力求实现:发展为本、主动参与、在思维、合作成功、探索创新。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从整体上来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就是体现三性: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具体来说:

1、发展而学。新课程标准首先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获得作为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1)情感发展。小学数学情感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数学的关心与喜欢;②自信心和意志力;③学习数学的态度与习惯。(2)认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①对自己的认识,特别是自我评估、反思和自我调控。②对数学的认识。即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以及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味,初步体验到数学的探索过程充满着观察、类比,猜测,初步体验教学推理是严瑾的结论,是明确的。(3)思维的发展。着重是归纳、类比,猜想、推测、论证、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类比、猜测是必要的。(4)能力的发展

2、努力反映时代特点和义务教育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

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动地参与,不能单纯地依据于模仿

与记忆,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时要改变评价观念,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三、小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

1、在数的运算方面。(1)强调让学生发展自己的计算策略,以深化对运算的理解。小学低年级应发展对他们有意

义而且有效、准确的计算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同常规的计算是接近的。通过反省自己,以及别人的思考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可以建立起有意义的数学基础。教学实践表明,儿童能够而且确实发明自己的计算策略,这种发明对他们的数学发展是很有帮助的。例:10000-4736,可看作9999-4736+1,2050-473可看作1999-473+51,3+3=6想到3+4=7,41-8=33想到40-7=33。(2)加强心算、合理地估算、适时地使用计算器。由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复杂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与计算机来完成。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多的口算、心算、估算,而且要求懂得什么时候不必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进行估算就行了。并且要会合理的计算,这对于解决日常实际问题和作出决策判断,以及验证他人结果的合理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58×33地介于1500和2400之间,因为50×30小于58×33,60×40大于58×33。(3)降低笔算要求,扩大了数的范围。乘法中,最多的是三位数乘二位数,除法不讲两种分法,除数最多为两位数,带分数划去了,在4-6年级就引进了负数。

2、在代数方面。逐渐形成和发展代数概念,代数思维与推理,理解模式、关系与函数。新课程标准指出:数与代

数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世界。在正式入学前,儿童就发展有关模式,函数、代数的最初概念。他们学唱重复的歌曲,儿歌和基于重复和发展模式的可预知内容的诗。辨别、比较和分析模式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注意到运算好象具有特定的属性时,他们就开始以代数的方式思维。例如:他们意识到改变相加的两个数的顺序并不改变计算的结果,或是给一个数加零,该数不变。这些都是数学建模的开始。模式有助于儿童发展总结、概括的能力,使得儿童能辨别顺序并能预测未知,例如:儿童能辩识出颜色模式"蓝,蓝、红、蓝、蓝、红……"再如他们知道"先是早餐、然后去学校……"。

3、在几何知识方面,渗透了初中的几何知识。第一学段"图形与变换"提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

象,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又提出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能在方格纸上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图案;通过生活中熟识的立体来探讨基本几何图形、几何体的形状、特性,并用自己制作的模型和图来显现它们。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先出示一列形体:①让说一说这些东西的形状,哪些是尖的?哪些是有棱角的?哪些是圆;②哪些东西有球的形状;有长方体的形状,有正方体的形状;③用麦秸秆(或其他细棒)和粘土球做一个正方体的边棱模型,正方体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角?

4、数据分析与概率。信息世界中数据的分析与概率是十分重要的,各国的标准中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力度,中国《国

家数学课程标准》专设统计和概率,提出:第一学段学生将借助具体的操作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体验收集、管理和描述数据的过程,作出一些简单的推测,并感受事件发生可能性;第二学段学生借助于实物模型、图形、语言等材料从事学习活动。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学习指出数据的方法,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在具体情景中认知并揭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