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幼儿绘画论文8篇

时间:2022-06-27 23:43:35

幼儿绘画论文

幼儿绘画论文篇1

美是一切的开始,绘画,是以感受美和表现美为基础的,同时又是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用来传达情感的语言。儿童画并不仅是一幅画,还是幼儿的自我表现。在绘画中,幼儿表现的是他的思想、感情、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于三岁的幼儿来讲,绘画有一定困难,因为这时的幼儿手肌肉尚未成熟,手臂动作很难控制。因此,他们的绘画,只能画出一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然而,正是这些乱线、乱点或乱色块,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的梦想和认识,甚至是他们在艺术领域中展现才能的起点和开端。作为幼儿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绘画教育,使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呢?我想,首先应从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能激起欲望,从而使他们喜欢绘画。兴趣做主,情趣引路,在鼓励中激发幼儿的创造表现,通过实践和观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小班幼儿作为绘画教学的开始对象,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幼儿绘画技能。对于刚接触绘画的幼儿来说,一切都很陌生,手眼不协调,握笔困难,控制笔更难,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绘画游戏,慢慢培养他们的兴趣.比如《笔宝宝跳舞》,向幼儿介绍笔宝宝住在盒子里,它们每天都要到纸上来玩耍、跳舞,然后再回到盒子里去,鼓励幼儿在纸上涂鸦,教师用提示的方式"笔宝宝会不会跳圆圈舞呢?再跳一个方块舞好吗?启发幼儿画出图形。又如在进行横竖线交叉画网格这一技能的学习时,本学期活动"抓住大灰狼"的游戏情境,用网网住大灰狼,幼儿积极参与,并且能兴致勃勃跟随教师一起来观察网,有了初步的感性经验,轻而易举地为横竖线交叉画网格奠定了物象基础。为了使幼儿绘画活动更直观,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我们还经常采用把纸剪成大树的形状,启发幼儿在上面画上大苹果;或者剪个纸盘,启发幼儿画饼干或糖果用来招待客人等等。

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激发幼儿兴趣也是很重要的,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可以经常给幼儿一点小小的奖励,如:贴个小红花等,每当幼儿得到奖励时,会高兴地拿着自己的作品自我欣赏一番,在他们看来,得到老师的奖励就是得到了最高的奖赏,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因而对绘画充满了信心,这样经常得到奖励,渐渐地,幼儿不害怕绘画了,落笔大胆了,对绘画有了初步的兴趣。

2 学习简单的绘画技能,让幼儿能够画出自己喜欢的画

光有绘画兴趣,没有绘画技能,幼儿就表现不出自己所认识的生活 ,因此对小班幼儿来说,传授简单的绘画技能必不可少。

采用游戏的方法。(1)涂色游戏:涂色游戏就是教师画好物体形象的轮廓,然后让幼儿涂色。如:请幼儿涂红苹果等。(2)添画游戏:添画游戏就是教师画出一副图中的主要形象,然后请幼儿添画一些辅助物。如:教师画美丽的金鱼让幼儿在金鱼嘴的前方添画小泡泡。让幼儿主动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我觉得刚开始教幼儿画画时教师要结合日常生活中喜爱的事物,如用点画"飘落的雪花"、用短线画"绿绿的小草"、用圆画"苹果、气球"等。圆是绘画活动中最早的图形,画圆圈时,幼儿往往急于将起点和终点合拢,因而不容易成功。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边画边说:"圆圆慢慢圈起来"。又如:画葡萄时说:"一个小圆,三个伙伴,许多小圆靠一起,变成葡萄一串串。"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印象和兴趣。

3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鼓励、肯定、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所以,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小班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同时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所以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对绘画活动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比如:"手掌印画"、"拓印图形"、"纸团压印"、"泡泡画",以及 "添画、吹画"等活动。我们把这些称之为玩色活动。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观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对色彩产生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在绘画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帮助。比如:在绘画《毛毛虫》时,许家荣小朋友平时聪明伶俐,画得很快,然而毛毛虫的身体却总是画成三角形,他几乎生气了,说自己不会画,看到这种情况,我说你去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画的?他仔细看了看别人的画,悄悄地走到我身边说:"李老师,我慢慢地画,毛毛虫的身体就圆了。"说完后开心的笑了。

幼儿绘画论文篇2

一、国外已有研究成果

根据国外图画书阅读研究的中文译著,以及可以查阅到的外文文献资料。国外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一)侧重图画书阅读理论的研究

图画书叙事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首推加拿大学者培利・诺德曼(PerryNordlman)。其著作《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Words about Pictures: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Books》)、《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The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中关于图画书的章节以及论文《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等,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图画书阅读进行了阐述。在《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中,诺德曼首先指出,图里的叙事讯息的获取依赖读者对已知假定和意义符码的熟悉度,并以各种不同方式的类目来说明图画是如何传达有关主体的讯息的;其次,是对视觉信息进行全面思考,从考量全书的整体意义效果开始,到对书中图的整体意义效用的思考,再到探索图里特定细节的效果以及一系列图中的图与图之间的重要关系的分析;再次,探讨了图文关系的各个层面:最后,阐明从图画书的整体所涌现的意义。整书作者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等知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中,图画书作为独立的一章,从“视觉想象与图画的理解”“图画书的乐趣”“图画书如何提供关于故事的讯息”“文与图所讲的故事”“图画书像拼图”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图画书阅读的独特性。《解码图像:图画书如何运作》一文则以图画书《甘先生出游》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图画书蕴含的丰富内涵。其中,《话图: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一书,奠定了世界图画书的理论基础。诺德曼对图画书的符码分析可以作为阅读图画书的工具指南。

与此同时,图画书阅读的理论研究在东方一些国家也有了发展,其中以日本图画书编辑及宣传者松居直为代表。松居直以自己的工作及亲子共读经历为蓝本写下的《我的图画书论》,被誉为日本图画书界的权威著作。本书从“图画书的知识与观念”“图画书的选择和分享”“图画书的意向和语言”“图画书的历史和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图画书的编辑和出版”等方面探讨了图画书的特点以及与儿童的关系、图画书亲子阅读、经典图画书赏析等。

(二)侧重图画书阅读应用的研究

图画书的阅读应用研究主要围绕“图画书阅读教学研究”和“图画书亲子阅读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比如,2003年澳大利亚教育学家阿里佩斯(Arizpe)和斯太勒(St-vles)主持了对儿童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的对比性研究。此研究以小学一、二年级儿童为被试,教师指定图画书。然后发给儿童自己阅读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反应。在儿童各自阅读期间研究者可以问一些类似“告诉我你都记住了些什么”“你喜欢故事的哪些内容”等问题,或提出再读一遍、和研究者一起阅读等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面对两种不同阅读文本时有很大差异。“图片的阅读会带来儿童多层面的整体性的反应。”对低年级儿童图画书阅读反应的研究。也为幼儿的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日本松居直的《幸福的种子――亲子共读图画书》则论述了亲子阅读的价值以及父母如何与孩子共读图画书等。松居直先生把亲子共读贯穿于他的图画书理论之中,认为图画书的创作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图画书阅读教育也应该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以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

瓦特赫丝特(Whitehurst,G.J)在《通过图画书阅读促进儿童语言发展》(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o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一文中,就亲子阅读中母亲的提问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母亲应该多进行一些开放式问题的提问,帮助儿童在阅读的同时扩展思维。”大卫・阿诺德(Amold David H)在《通过录像训练研究图画书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一文中提出了“对话式阅读”的概念,认为“母亲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味照着书念,而是可以采用一些对话交流的方式增加儿童与图画书的互动,例如询问儿童‘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一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等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进入故事情境,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作为老师、作家和编辑的美国学者马莉,贾隆格(Mary Renck Jalongo),有过多年的幼儿及小学低年级教学经验,其代表作是《幼儿文学――零岁到八岁的孩子与绘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Books 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eighter》),这本书对图画书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首先,作者用前两章介绍了图画书的重要性与品质:然后,通过“带领幼儿进入绘本世界”“幼儿对于绘本的回应”以及“透过绘本获得读写能力”三章,详细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绘本的特点使幼儿顺利进入绘本世界并爱上图画书,在此过程中成人要把握幼儿对绘本的回应,并使其获得读写能力:最后,在“家庭与绘本”“绘本与课程的结合”两章中分别论述了绘本在亲子阅读中的价值以及应用途径、绘本教学的价值以及实施条件。

二、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研究是在引进、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其湾比大陆要早大约三十年,大陆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加快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步伐。概而言之,我国图画书阅读研究主要涉及三个领域。即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

究、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以及图画书阅读的应用研究。

(一)经典图画书欣赏及创编研究

经典图画书欣赏主要是指国内研究者对国外优秀图画书以及少量的国内图画书的“研读”、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台湾以郝广才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好绘本如何好》。大陆以彭懿为代表,其代表作是《图画书――阅读与经典》。这两部作品都详细介绍了如何欣赏图画书并进行图画书创编。《好绘本如何好》分“体的架构”“点的舞蹈”“线的律动”“面的张力”四部分,分别从绘本的概念、绘本元素、形式技巧、内容手法等方面切入,并结合具体绘本进行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的解读。彭懿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阅读图画书”,从结构、形态、表现三个方面阐明了图画书阅读的方法:下编推荐了世界上优秀图画书60部,每篇均配以独到的赏析。这两本书不仅对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教师选择图画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国内图画书创编提供了借鉴。关于本土图画书创作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如王林的《本土图画书的发展》、王萍的《“绘本中国”系列图画书评述》、熊亮的《我为什么做中国绘本》等。随着图画书推广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对此投以关注。其中朱自强教授的《亲近图画书》一书在介绍图画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经典图画书进行了赏析,并对华文原创图画书动态进行了扫描。

(二)图画书阅读价值的理论探讨

周兢教授在《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等论文中,都提到了图画书对幼儿早期阅读及其发展的重要性。其中《造就成功阅读者的培养目标――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评析》一文在分析美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时指出,美国结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已将图画书作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重要素材。《在创意阅读中培养儿童的自主阅读能力――兼论儿童图画故事书的教育价值》则从创意阅读角度出发,基于阅读内容本身和阅读过程两个维度进一步论述了图画书的教育价值。此外,其他研究者的代表性成果还有:《图画书:学前儿童通向多元智能阅读的桥梁》(方卿)、《浅谈图画书对儿童早期阅读的存在价值》(刘佳玺)、《图画书文体的魅力》(卓洪艳)、《图画书阅读与儿童非智力发展》(王姗)、《论图画书阅读与儿童发展》(肖涓)、《图画书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王蕾)、《图画故事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康长运)、《怎样阅读一本图画书》(彭懿)等。这些研究结合图画书自身艺术特点,充分论述了图画书在幼儿的多元智能发展、早期阅读能力、语言发展、非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图画书教育价值的理论研究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三)图画书阅读与教学的应用研究

1 图画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图画书阅读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大陆以康长运为代表,在其著作《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中,运用质的研究方法,首先从幼儿心理与教育的关系视角探讨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价值:然后,对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及其过程进行了较为整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最后。尝试建构了幼儿图画书阅读与发展关系的理论框架。

台湾在此方面的研究与大陆相比要多一些。代表作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张育慈,林妹静等著)、《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林敏宜著)、《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郑博真、张纯子等编著)等。《绘本怎么教――绘本创意与萌发》是10名幼儿园教师以“生成课程”作为理论基础,探索以图画书发展课程的教学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以“主题建构式”进行教学,即先以一本图画书确立主题,然后以相关图画书为例,围绕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和主题一致的单元教学,最后进行幼儿综合学习评价以及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元智能与图画书教学》是由一名大学教授、幼儿园园长及四位幼儿教师共同编著的,介绍了图画书的功能及特点、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并列举了大班、中班、小班、小幼班的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图画书教学实例,最后还对多元智能理论取向图画书教学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图画书的欣赏与应用》探讨了图画书的三种应用形式,即朗读、说故事与讨论故事。还介绍了多元智能的图画书活动设计,纲状图示法的分析与教学以及选择图画书的原则与途径。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论文还有:《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谢清理)、《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张彤)、《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刘佳玺)、《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刘婷)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幼儿园图画书教学进行了探讨。《大班幼儿对图画书的解读――以(小老虎大嗓门)为例》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呼吁学前教育工作者“从传统的成人的解读代替幼儿的解读、重认知、强调灌输的模式中走出来,把幼儿当成阅读的主体,重视、尊重、聆听幼儿自己的解读,给予幼儿自己解读的机会,培养成功的阅读者。”《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的个案研究》则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构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总体构想―理论运用于实践,开展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实践―反思、改进―再计划、再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进行总的反思,总结了教师与幼儿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育中的成长。”《对儿童图画书的研究――以上海地区为例》在对儿童图画书现状考察基础上分析了阻碍儿童图画书发展的种种原因。包括出版界(出版人与创作人)、家长、教师对图画书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图画书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最后的结论是:“缺乏交流”无疑是最大的屏障,因此当务之急是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情绪主题绘本促进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则证明:运用情绪主题绘本所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对幼儿的情绪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情绪主题绘本适合作为幼儿园情绪教育活动开展与实施的资源与媒介加以利用。”

2 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五个故事妈妈的绘本下午茶》(台湾)林宝凤、蔡淑嫫等著)堪称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应用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本书是几位妈妈以自己与孩子的共读经历为基础写成的随笔,为亲子共读提供了借鉴。代表性论文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张燕子)、《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王琦)等。《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的阅读教育研究》对5岁~6岁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幼儿和家长对图画书的认识与选择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也对幼儿家中图画书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幼儿阅读特点与家庭阅读教育之间的差异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母子互动的类型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画故事书阅读中的母子互动进行了研究,在揭示母子阅读现状的基础上阐明亲子阅读互动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母亲促进幼儿阅读能力全面发展的指导策略。

幼儿绘画论文篇3

关键词: 绘本 幼儿 品格教育

引言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个体健康人格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品格教育和开启孩子的智力一样重要。”教育者对幼儿实施品格教育的途径与方式有很多,其中绘本以其特有的趣味性、教育性、儿童性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1]绘本是将图画与文字整合为一体的儿童读物,绘本在幼儿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价值体现是深刻明显的。如何运用绘本进行幼儿品格教育,笔者将从选择绘本、解读绘本以及教育活动设计等三个方向进行系统的策略探究。

一、选择幼儿品格教育绘本的策略

如今,低幼绘本已悄然流行,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低幼绘本在幼儿品格教育中的价值。那么,面对琳琅满目、鱼龙混杂的低幼绘本市场,幼儿教师为了做好品格教育应该为幼儿选择怎样的绘本呢?2004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文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图画书应该是儿童喜爱的,幼儿在书中体验到的乐趣是最重要的。”[2]笔者认为,绘本的选择应该坚持儿童本位、教师导向的原则,即把握好童趣与教育性的平衡。

(一)选择以儿童为本位,重视儿童文化的绘本。

儿童有自己的文化,儿童文化是指为儿童所特有和共有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世界观等,它是儿童自己在其中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3]儿童文化的本质和特点决定了儿童阅读兴趣是自由、游戏、想象的。因此,充满自由、游戏、想象、探索的绘本是幼儿喜爱的。有调查结果表明,在图画书色彩上,幼儿更喜欢鲜艳的图画;在人物形象上,幼儿更喜欢“可爱”、“勇敢”、“善良”、“聪明”、“漂亮的”等明显带有积极色彩的性格类型;幼儿喜欢与之生活世界中的熟悉的人、事、物以及含有动物的趣味性较强的图画书。[4]某种程度上,图画书与绘本可以看成是一类的图书。因而,幼儿也会同样喜欢具有上述特点的绘本。譬如,《青蛙弗洛格》品格绘本系列正是围绕着青蛙这一幼儿熟悉的动物形象,用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画,展开了关于勇敢、友情、包容等题材多样的故事情节,深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他们同样十分喜爱富含想象力、创新力的故事情节。优质的品格主题也早已打破了传统的道德灌输,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快乐、游戏、富有创新力的情境中尽情地放飞想象力的翅膀,同时也提升了幼儿的道德情操。

(二)选择富有深邃智慧的绘本。

低幼文学读物的哲学智慧并不能等同于深奥,而是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意义。[5]幼儿教师不能轻视幼儿的思想和智慧,不要认为孩子都是“幼稚的”,对复杂的道理是不能理解的。我们应该看到幼儿的精神世界是充满哲学智慧的。因此,在选择品格主题教育绘本时,我们也要把握好绘本主旨的内涵,它不是简单的教训式的道德教育,而是在轻松幽默或平淡朴实的故事情境中娓娓道来。譬如,绘本《石头汤》、《猜猜我有多爱你》、《青蛙弗洛格》以其极其新颖的创新力、具有诗性美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向我们传递着融合、爱、勇敢等等许多高贵的品质。幼儿在新奇与欢乐之中内化了品格内涵。

(三)选择符合幼儿培养目标与认知特点的绘本。

对绘本的选择,我们既要坚持儿童本位,注重儿童文化,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导向。教师帮助幼儿选择绘本时要结合培养目标及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来具体制定。2—6岁幼儿的道德认知受制于思维、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对直观形象的图画、事物更容易接受。小班的孩子比较喜欢与生活经验接近的绘本,中、大班的幼儿更喜欢情节离奇曲折、变化较多、主题比较深刻的故事。[6]在品格目标的培养上,绘本的选择要结合幼儿的理解感受力,从浅显到深刻。幼儿园常实施的核心品格教育包括勇敢、爱、真诚、友谊、责任、包容等等。小班幼儿可以开展关怀、勇敢等品格教育,例如《月亮,生日快乐》、《我们的树》《小黑鱼》、《勇敢的沙沙》这些绘本。大班可以选择责任、尊重等主题的品格绘本,例如《不是我的错》、《佳佳的妹妹不见了》、《敌人派》、《我的妹妹不一样》这些作品。

二、解读幼儿品格教育绘本内容的策略

(一)展开丰富联想,品味绘本图画。

优质的绘本更多的是靠图画的人物造型、色彩和构图“说话”,而不是靠文字“说话”。正如尤里·舒尔维兹说的:“一本真正的图画书主要或全部用画画讲故事。”[7]幼儿绘本体现了儿童文化的特征,即自由、游戏、想象。因此,幼儿教师在初读绘本时要有意识地以幼儿“读图”的特有方式去品味属于幼儿的书。像孩子一样,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触摸、想象、感受,与绘本展开精神上的交流与互动。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幼儿教师在初读时可以更多地关注图画上的内容,展开联想去构建图与图之间的关系。通过仔细观察图画,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和一只温柔的大兔子。在小兔子与大兔子一次又一次的比高、比远中,也许我们只觉得小兔子有些自不量力,比不过大兔子。但是最后,在皎洁的月光下,兔妈妈亲吻着睡梦中的小兔子,母爱这种浓厚的情感就这般悄悄地流进人的心田。教师只有尝试着体会孩子读图获得的感受,才能知道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指导是合适的,以哪种方式插入,才会更自然、更有效。

(二)认真阅读文字,准确把握绘本主旨。

绘本作为图文合一的艺术整体,以简明之文和形象之图协同讲解故事,在具象与抽象、表象与意象的矛盾统一中呈现丰富性和多义性。[8]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整合为一体,语言文字虽少但往往体现出“诗性美”,让读者在如歌一般动听,如画一般生动的氛围中感受到绘本本身蕴藏的深刻道理。譬如《猜猜我有多爱》中语言的诗性美就尤为明显。小兔子和兔妈妈的一唱一和好像是一首韵律优美的儿童诗。小兔子的话如同诗一般有节奏感——“我爱你,一直过了小路,在远远的河那边。”“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而妈妈的回答前后两次的回应则是稍显复杂,但依旧充满节奏感——“我爱你,一直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我爱你,从这里一直到月亮,再绕回来。”读了这些诗一般的文字,每个人都为母爱的伟大而动容,也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绘本所表达的主题。

(三)深刻理解绘本的思想。

教师对绘本理解有多深,就能带幼儿走多远。经典绘本所表达的哲学智慧是更为深刻的,教师在准确把握了绘本中心主题后,一定要结合图画与文本,反复阅读品味,挖掘出更深的思想内涵。同样,《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仅仅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通过小兔子与兔妈妈一次次表达爱的方式,我们体会到,原来没有一种方法能衡量出爱,真正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说清楚的。

三、利用绘本进行品格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

(一)幼儿自主阅读,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绘本中的图画与文字共同讲述着故事,图画书中的图画形象生动,具有叙事性。同时,绘本故事往往将世界人格化,也满足了幼儿喜爱想象的需求。幼儿可以独立阅读绘本并且会喜爱读绘本。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对绘本有一个整体的浏览。让幼儿寻找自己喜欢的画面进行分享,对有疑问的画面提出质疑,从而促成幼儿之间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与自由,幼儿发现什么,教师就跟他们讨论什么,让幼儿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幼儿自主提出了问题,他们其实已经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图与图之间的相关性,产生了积极主动的思考。在集体学习的环境下,从幼儿你一句我一句的踊跃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绘本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图文讲解,促进幼儿的整体认知。

柯南指出:“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9]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的主题内容,有感情地为幼儿讲故事,同时要求幼儿再次观察绘本图画。绘本中的文字往往都是言简意赅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已有经验的多少,对绘本中的言语加以少许改编,用更加有节奏,更加丰富的言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理解绘本的思想内涵。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能有效地感染幼儿的情绪,并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图画书中蕴涵的精神,更好地完成图书的阅读。

(三)绘画、表演绘本,实现绘本与品格教育的最佳结合。

幼儿品格教育是引导幼儿向善,鼓励幼儿知善、乐善、行善的历程。然而仅学习理解了品格教育绘本的故事内涵是不够的。有研究表明,在道德情境测验中处于较高认知阶段的个体,也会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离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品格绘本的教育功能,研究者认为结合品格绘本,开展相应的延伸活动是必要的。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绘本故事表演、绘画等相应的活动。譬如,在自主阅读与听讲过《爱心树》这个绘本之后,可以开展绘本故事表演活动。故事的表演可以分为教师“入戏表演”,(即教师作为表演中的一名演员与幼儿共同表演,并起到引导协调表演顺利进行的作用)以及幼儿独立自主的表演。[10]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整个绘本进行表演或者就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根据班里幼儿的兴趣爱好,也可以选择绘画的形式。譬如在学习了有关耐心主题的绘本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将自己生活中体现出耐心的行为画下来,创作出耐心排队、耐心吃鱼等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同时,编配上孩子自己说的话,共同创作一本属于孩子自己的绘本。他们在绘本中可以找寻到自己,激发学习乐趣,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更多耐心的举动。这是绘本与品格实践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肖涓.论图画书与儿童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4(3).

[3]边霞.儿童艺术与艺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

[4]张燕子.幼儿的图画书阅读特点与家庭阅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方卫平.幼儿文学:可能的艺术空间———当代外国幼儿文学给我们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6]伍新春.如何选择适合儿童的图画书[J].教育导刊,2004.

[7]朱娜珍.幼儿教师开展早期阅读前的准备[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

[8]陈晖.论绘本的性质与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幼儿绘画论文篇4

【关键词】幼儿 喜欢绘画 原因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常常情不自禁地到处画,在地上、纸上、书上,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无拘无束。他们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因此,幼儿时期绘画便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那么幼儿为什么那样喜欢画画呢?现在我从以下几点浅析幼儿喜欢绘画活动的原因。

一、绘画能表达幼儿的情感

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有很多种,成人主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稍差,所以,多数幼儿就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心理学家指出,绘画是获得对无法抗拒的事情,甚至可怕经历进行象征性控制的途径。例如,6岁的苗苗住院做手术,术后心情一直很低落,每天愁眉苦脸,不吃不喝。苗苗的母亲为此很担心,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改变苗苗的状况。苗苗的老师去医院看望她,得此情况之后,老师咨询了很多专家。过了几天,老师拿了画纸和笔给苗苗,让苗苗画自己想的事情。可是,苗苗画的都是伤心的小兔,哭泣的小熊……老师问她:“为什么画的全是伤心的小动物呢?”苗苗说:“刚做完手术刀口疼,我现在的心情跟他们一样。”“苗苗,你再画一幅康复后的你,好吗?”“好!”“等你出院的那天我再来看你。”老师说。在以后的几天里,苗苗每天都画一幅画,她画了一张自己跟医生手拉手的画,把背景涂成红色,医生在微笑着。苗苗还画了她的家里的房间、她的最好朋友和她梦到的乐园。每幅画,苗苗都能得到更多的情感控制。她从悲伤的环境中走出来了。现在她可以画出开心、快乐的画了。

大多数的幼儿都非常喜欢画画,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绘画能满足幼儿无法实现的愿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愿望,成人会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可幼儿在愿望无法实现时就会通过绘画来实现。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离开了曾呆了3年的那个幼儿园,离开了老师和孩子们。有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念他们。前段时间我回幼儿园看那些盼望已久的孩子们,当我走进教室,所有的孩子看见我都围上来亲切地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我发现,只有一个小朋友没有过来,只是远远地望着我,我走近一看是佳佳。她是一个性格开朗大方的小女孩,如果是以前,看见我准是第一个过来和我说话,可是今天她的表现,我很吃惊,就向她的老师询问她的情况。我得知佳佳自从父母离婚后,就变得孤僻、沉默,不和别人说话,也不和小朋友玩了,只会坐在那里画画。我走过去,看她的画。她在画她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的画面,手拉手走着,画面都被幸福笼罩着。当我赞美她的画时,她哭了。我问她:“你想让爸爸妈妈重归于好,是吗?”“不,我不想。”“为什么?”“他们会一直吵架,一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是,他们画中不吵架!”佳佳冷漠地说道。是啊!对于佳佳来说,绘画是可以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愿望的方式。通过绘画她能感到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平静和幸福感。 这就是幼儿喜欢绘画的原因,绘画能满足幼儿无法实现的愿望。

三、绘画可以释放幼儿的压力

研究表明,当孩子学会“自我冷静”,他们就不太容易患心理和身体健康疾病。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感到压力——考试、看医生、做错事,面对家长,控制他们的情感和身体反应都是重要的。下面我讲的是释放幼儿压力的方法——绘画。当孩子感到压力时绘画能帮助他们释放压力。例如,我班的小男孩小益,母亲节的那一天,我让幼儿画妈妈。小益小朋友画了,妈妈一只脚踩着爸爸,一只脚踩着他的画。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画?”他说:“妈妈生气时很厉害,我和爸爸都很害怕,就像这幅画一样,把我们踩在脚下。”妈妈给他的压力很大,所以他每件事情都要努力的去做好,就怕做不好被挨骂。我觉得家长不能给孩子施加压力,作为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让他们适当的、合适的释放压力的环境或方法。

四、绘画能帮助孩子应对失落

对于那些缺乏认知能力和不会用语言恰当地描述失落情绪和表达情感的幼儿,我认为绘画对他们非常有帮助。如果孩子经历了一个痛失所爱的过程,即使是失去一只宠物,绘画也能帮助孩子度过这些痛苦的事情。例如,我班有个叫的小女孩,她非常喜欢小猫,家里养了好几只猫。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最小的那只猫死了,她非常伤心,于是她画了一幅死了的猫,还告诉我:“我恨这幅画。”我跟她说:“你为什么不画活着的猫呢?那样你看画的时候就会高兴了。”于是画了一幅她跟小猫一起玩的画,这是她最喜欢的事。

绘画允许孩子表达用语言无法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幼儿喜欢绘画。

【参考文献】

[1]李占飞.幼儿为何喜欢绘画.论苑新声.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12月。

幼儿绘画论文篇5

【关键词】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06-08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是上海戏剧学院胡雨心教授首创的儿童绘画方式,1999年开始在我园实践。近10年的尝试,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实验绘画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画面色彩的突显性、构图的奇特性、表现的大气性。它不但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美的享受,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提出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界中影响深远,他们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主张改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同时,国外的人本主义教育、暗示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陆续传入我国,国内也提出了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教育思想,在强调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办学经验。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利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载体来影响幼儿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甚多,如奥地利美术教育家齐泽克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应该向儿童提供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开展了创造性潜能开发研究与实践等。这些研究为我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利用美术教育载体开展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达到快乐绘画的宗旨,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提出该课题研究不但有价值,而且意义深远。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研究内涵进行科学定位,选用合适的内容与方法,不仅使我园实验绘画更显本土化、科学化,更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以下简称实验绘画):是以创造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儿童绘画创作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儿童的自主性绘画创作提升创造潜能开发的全新的绘画教学模式。

2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是指通过建构幼儿绘画主体性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主体性,使其成为绘画主人的一种实验绘画。这种实验绘画是教师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让幼儿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快乐绘画:是指幼儿在全身心放松的、自由的、随意的氛围和环境中,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实验绘画)来满足幼儿主体的、积极情感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索。

2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3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4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目标、内容、策略、途径、评价等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的研究,构建具有本土化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

2 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快乐绘画的理论探索

快乐绘画是以现代快乐教育、主体教育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汲取胡雨心一实验绘画的创造原理和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梳理、总结已有实验绘画经验及成果为基点,以优化实验绘画教学为突破口,以追求身心愉悦的绘画过程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重在绘画体验、探索与创造,从而达到快乐绘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操作上我们把握两点:一是实验绘画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其特质进行最大化地开掘。二是要将实验绘画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教学”这个桥梁环节,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利用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幼儿的主体人格充分体现,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

(二)快乐绘画教学体系的实践

1 制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课程目标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发展、儿童需要、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要求考虑,本着主动学习、快乐绘画、发展个性的教育宗旨,制定了一套以绘画元素为纬,主体性特征要求为经,纵横交融体现不同年龄要求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目标体系(见表1),它包括总目标、分年龄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梯度结构,充分凸显实验绘画中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维、多元化特点,保障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科学性。

2 确立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幼儿绘画思维与表现的宽度与深度。根据主体性绘画教育目标,精心编排各年龄段“日常生活、主题生发、专家给予、大师对话、地方文化”等5个版块的教育内容(见表2)。确立的依据: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渐进性;二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发幼儿的经验回忆;三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具有形象或情节想象空间的;四是荒诞离奇、打破常规受幼儿喜欢的。

3 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明确了“评什么”,体现了实验绘画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以《纲要》精神为指针,以体现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为准则,主要从知识技能(绘画元素点、线、面、色的运用)、情感态度(兴趣、体验、主动、自信、独立、想象、创造等主体表现程度)、能力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三方面内容着手,采用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第层次,构建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评价(见表3)。

(三)快乐绘画操作范式的建构

1 实施途径

(1)正规集体教学

一是“探路子”,明确研究的有效路径,在全面审视实验绘画教学心路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精髓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幼儿主体性特质要求。

二是“给路子”,让教师明白有效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心中装有“5个性”,即活动目标可行性、教学内容适宜性、环境刺激启发性、教学手段恰当性、活动结果有效性。

三是“引路子”,充分发挥园内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开展实验绘画技能培训与绘画教学专题讲座,并结合主体性教学研究,多次开展了美术教学骨干教师引领活动。如同课异构的“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活动;主题背景下的“我想飞”“心愿树”示范教学等。

四是“学路子”,旨在让全体教师以观念促行为大转变,力求形成自我风格的主体性绘画教学模式。在自主报名的前提下,全园老中青20位教师进行了绘画教学精彩展示。通过体验、交流、碰撞,教师对实验绘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是“出路子”,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程序:体验感知-头脑风暴-创造表现-作品赏析。

(2)日常辅助教学

我们的日常辅助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教学也有个别化教学、有师生间的教学也有生生之间的同伴学习。教学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实验绘画作品未完成者,二是有强烈表现绘画欲望者,三是碰到绘画技能困难者,四是绘画潜能特别突出者。主要分布在晨间活动、餐后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三个时间段,其中区角活动具有巨大的教育渗透性,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化”:

一是创设的环境丰富化。通过色彩区、蜡笔区、版画区、写生区、拼贴区、泥工区等多样化的绘画区角创设,让幼儿有自主选择与体验的平台,激发绘画兴趣,体验多样化绘画的乐趣。

二是提供的材料趣味化。即提供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尝试与探究体验的欲望(见图1),如:水粉、弹珠、棉签、勺子、瓶子、盖子、藕、报纸、布料、鹅卵石、鸡蛋壳、萝卜、土豆、包花纸等等,看到这些材料幼儿会情不白禁地摸一摸、玩一玩、变一变,感受绘画的无穷魅力与乐趣。

三是作品的呈现多元化。为了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创设了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区。如:园区画廊、同伴分享区、拍摄留存区、作品展示区等。

四是绘画的表现开放化。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孩子需要的都是可以的。”

(3)家园合作教学

多年的绘画实践证明:要促进幼儿主体发展,家长的认同、支持、参与至关重要。如何让家长成为孩子绘画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三个给”:

一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声音。只要孩子主动绘画,乐此不疲,自圆其说,家长就要和孩子分享并给予肯定与支持或者创设一个专栏给孩子展示作品。

二给孩子提供绘画创作的“源泉”。家长要有目的地给予孩子信息刺激,如外出参观、鼓励社会交往、查阅网络资料、捕捉生活趣事等等,为幼儿蓄积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三给孩子开辟绘画的空间。家长要创设一个属于孩子自己支配的房间、桌子及墙面,以供幼儿随心所欲作画,保护幼儿的创作天性,激发绘画的兴趣。

2 教学策略

快乐绘画实施包容策略,以追求幼儿快乐绘画为宗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尊重、欣赏幼儿,理解、支持幼儿。

(1)支持“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就是能够满足幼儿活跃而丰富的想象,使幼儿好奇而快乐的情感得到宣泄。实践中,我们采取四种方法鼓励孩子超凡脱俗,超越时空,超越古今。

一是共同特性联想法:让幼儿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想象,并创造出与之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如:中班《鞋子的联想》,我们让幼儿在把握鞋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抓住“奇特”与“神奇”进行发散与想象。一时间,鞋子变成了漂亮的爱心飞船、飞驰的汽车、灵巧的潜水艇、庞大的鞋子房……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幼儿笔下变得夺目异常。(见图2、图3、图4)

二是图形拼装组合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打散或完整的图形、线条、生物体与无生物体等进行随意的重新拼装,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复杂图形。这种方法既类似玩拼装游戏,又有打散重建之处,精灵古怪(见图5、图6),如外星人的眼睛上长出了手,非洲人的头上长出了许多头,有长了许多手的千手观音,有侧面眼睛长到前面脸上的毕加索笔下的女人………新、奇、异、怪,他们创造出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图画连大师们都望尘莫及。

三是异质同构重建法:将不同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替换或构成创造。如把人的脸与鱼的身体连接在一起成为美人鱼,还可以对人脸的五官进行替换,将眉毛替换成树叶、月亮;眼睛替换成香蕉、电视机;嘴巴换成飞机、毛毛虫等……(见图7、图8)这种创造方法极大地扩大了幼儿的思维,有效地开发了幼儿的智慧潜能。

四是线形分割丰富法:为了突出绘画主体我们常常用各种线条与形体对主体或背景进行不规则地分割加密,以求作品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见图9)线形分割丰富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需要,而且效果明显,因此幼儿喜欢。

(2)鼓励“随心所画”

“随心所画”是快乐绘画所追求的美好意境,只有在幼儿学习的深度动机上打动情感,才能使幼儿发白内心地想画、愿画。实践中我们有意激活幼儿的快乐情感,以增强绘画的内驱力,满足幼儿期待放飞的个性。

一是主题生发。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的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因此幼儿乐思、乐想、乐画。这将为幼儿绘画表现提供充足的创作源泉。如:大班主题《我想飞》它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通过两周三个版块(“会飞的鸟”“会飞的昆虫”“各种各样的飞行器”)的认知,幼儿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图像,而且诱发了强烈的飞行愿望,由此生发主题想象画《我想飞》,充分给予幼儿表达自己“飞”的奇思妙想……(见图10、图11、图12、图13)

二是生活触发。捕捉生活趣点,催发孩子思维之翼自由翱翔。如2008奥运会是奥运期间幼儿谈论最多的热点话题,看那一个个争相竞说、滔滔不绝地表现欲望,我们抓住契机生发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绘画活动。由于奥运内容耳濡目染,幼儿都非常乐意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中华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的感人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14、图15、图16、图17)

三是情景激发。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冲动,体验置身其中的快乐情感。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游戏体验法、艺术同构法、问题悬念法。其中利用音乐、文学中的审美要素,按同构原理和绘画加以沟通融合,将会大大地开启幼儿的情感闸门,唤起幼儿无限的遐想,推动幼儿审美联想和创造。文学中像《白雪公主》《美人鱼》《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意境优美,都是很好的题材,是幼儿绘画取之不尽的源泉。音乐同样能烘托气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和优美故事的感染下,宛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孩子们自然地摆动着各种姿势,想象着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这种感染心灵的意境体验,不但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审美情趣,而且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创作空间,美妙的乐声与美好的心愿自然融进了绘画作品中。(见图18)

四是奇想诱发。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最活跃的时段,抓住瞬间火苗,满足情感需要激发绘画创造是实现快乐绘画的动力源泉。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蜗牛》中,孩子们看到蜗牛慢慢爬动的可爱模样,突发奇想,要为蜗牛蘸上颜料,对于孩子这个离奇、大胆的想法,我们没有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玩耍。孩子们看着蜗牛边爬边兴奋地说:“瞧!它们爬出了五彩路……”

(3)允许“自圆其说”

绘画是幼儿最为开心、最为开放的时刻。他们拥有最多的机会,可以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太阳可以是方的、五角的、菱形的;它的颜色可以是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无论幼儿怎么想、怎么画,哪怕天地不分,比例失调,只要幼儿乐在其中、知其所然,我们都会赏识与支持。

一是津津乐道。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君君小朋友画的一幅自画像“看小鸟”(见图19),表现了她从北京旅游回来的深切感受。她在衣服上画上地图,在倒仰的脸上画上万里长城。绿色太阳当鼻子,弯弯的月亮当嘴巴,并用绿色系列分割成无数叶子当背景,当老师指着绿色“太阳”问她时,她神气地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爬长城,天好热好热,所以我要画个绿太阳,让人们凉快一点,让许多许多的小鸟都飞来,让这里的树长得更绿更大。”尽管她的画面随意、稚拙,甚至违背常理,但是那份天真、可爱与自信却透露着孩子的一种趣味情感,一种思想精神,一种生命张力。

二是情感宣泄。小班绘画《小兔吃青草》我们让幼儿学画短线――小草,红红小朋友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兔子,我给你吃青草,多吃点呀!”。当我们走过去一看,她的青草全部画在小兔的身上,到处是青草,简直都看不见小兔了。我对她说:“你画的小草呢?”她说:“我给小兔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孩子画的什么都不是,但是她却找到了宣泄情感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不会厌倦,才能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快乐绘画特别强调的在体验中感受美,激趣,激活思维,从而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

三是泛灵表现。幼儿的天真性决定了看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的画总是富有生命力,充满了奇思妙想。如小班绘画《神奇的吹画》,小朋友们会边吹边讲,“吹呀吹,颜料变成了大马路”“走呀走,颜料变成了蚂蚁迷宫……”自言自语、互为感染让吹画活动变得富有生命情趣,使得玩画游戏因赋予了生命内涵而显出异样的生气活力了,这无疑是给幼儿的绘画平添了一份情趣、乐趣与理趣。

(4)收获“沾沾自喜”

这是幼儿绘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蕴含着孩子们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也融在了自我欣赏、同伴认同和师幼互勉中,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充分体现。快乐绘画不仅关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而且绘画作品本身也是收获幼儿喜悦的重要内容。

一是在“说画”中感受快乐。“说画”即作品解读,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最为快乐与自豪的时刻。因为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幼儿独特的心灵故事,而这正是引领大家走进幼儿心灵的契机。实践中,我们千方百计为幼儿创设“说画”的平台,让幼儿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绘画欲望。如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满身满脸颜色的幼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画里;他们喜形于色地对着自己的同伴或家人说着画里那有趣的故事……

二是在“展画”中体验成功。快乐源于成功的体验,实践中我们创造条件为幼儿搭建“展画”平台,如,在区角中设置展示台,在教室墙饰上布置“我们都是小画家”专栏,在走廊上创设各年龄段绘画展示区,在节日中开展展画活动。总之,利用幼儿园角角落落及教育契机让每一个层面幼儿都有展示机会,体验成功乐趣,增强绘画信心。

三是在“评画”中增强信心。看到同伴与成人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肯定,幼儿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与自信。如大班绘画《用我的名字画画》,我们要求幼儿在白带的马甲袋上用自己的名字画画,然后请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独特的“马甲”向同伴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互相指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体验中的交流评价让幼儿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快乐。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评画”的艺术,做到童眼看作品,最大化地放大优点,欣赏、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增强自信,让“评画”成为激励幼儿绘画的助推器。

三、研究与思考

在“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对促进幼儿主体性绘画教学的探索有一定成效,但是如何真正深化这一思想,让绘画教学更显内涵,实现快乐绘画,幸福成长。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关系。

1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主体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主导又必须立足于幼儿的主体需求。因此主体与主导关系是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

2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只有想画、愿画、主动画,其绘画结果才会更加生动、独特。但是生动独特的画面不一定伴随快乐绘画的过程,因此,过程决定结果,过程重于结果。

3 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幼儿只有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焕发出内驱力去不断地追求与进取,这种努力是积极的,必然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需要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幼儿绘画论文篇6

关键词:幼儿绘画;创造力;作品

创造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毋庸置疑,人们的创造能力有高有低。创造能力的高低并不是取决于先天遗传,而是后天培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在音乐学习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画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在绘画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幼儿绘画教学为研究对象,浅显论述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

一、用幼儿绘画兴趣来培育创造之“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热衷于绘画,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绘画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迸发。因此,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幼儿心智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用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来培养幼儿茁壮的创造力之“苗”。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趣味化的绘画形式来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如幼儿手掌画,即让幼儿随心所欲地把五颜六色的颜料直接蘸到手掌上,随意地印到绘画纸上。然后再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添加一些笔画变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风景、人物、动物等。再如幼儿树叶画,即让幼儿利用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树叶或组合,或添加笔画组成各种漂亮的树叶画。有趣的绘画形式激发了幼儿浓厚的兴趣。幼儿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也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绘画过程中去。当幼儿专注于绘画过程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潜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培养。

二、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发现创造之“花”

L画是幼儿表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在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时候,肯定会创造性地使用一些方法。这些创造性的方法就是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丽的创造之“花”。在绘画课上,幼儿教师要独具慧眼,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并对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力给予表扬。通过教师的表扬引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迸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手掌画的时候,有几个幼儿在绘画纸上面首先用手掌印了一个手印,然后又用手背印了一个手印;还有些幼儿只把手指印在了绘画纸上。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就是幼儿创造能力的表现。教师及时地发现幼儿的这些表现并给予表扬是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得到了教师及时的肯定,他们的绘画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从幼儿绘画作品里找寻创造之“果”

每一幅幼儿绘画作品都是一件富有童趣的艺术品。在这些幼儿绘画作品中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却是绘画创造力的展现。因此,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角度出发,从幼儿的视角来找寻幼儿绘画作品中丰硕的创造之“果”。例如,教师在评阅幼儿的树叶画作品时,发现有些幼儿在树叶画作品上面又增加了一些花瓣,使得树叶画更加漂亮;还有些幼儿把手掌画和树叶画结合起来,使得整个绘画作品更加富有童趣。又如,教师在评阅幼儿的刮画作品时,发现一些幼儿是通过美丽的风景来表现主题的,另一些幼儿又是通过热闹的场景来表现主题的,还有一些幼儿是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幼儿教师在仔细地评阅每一幅充满童趣的幼儿绘画作品时,找寻出幼儿绘画创造力在绘画作品中的集中表现。通过找寻这些表现,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让幼儿浓厚的绘画兴趣成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不竭动力;教师要通过全心关注幼儿的绘画过程,让幼儿聚精会神地绘画过程成为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细心评阅幼儿的作品,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找准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方向。当然,培养幼儿绘画创造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远不止这些,还包括指导幼儿悉心观察周围事物、巧妙选择绘画主题等。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卓有成效地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让幼儿绘画的创造力成为点燃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

参考文献:

[1]李英.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力[J].教师,2016(13).

幼儿绘画论文篇7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自主阅读能力;策略

随着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早期阅读教育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的热点课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教育纳入了语言教育目标体系[1]。近年来,绘本阅读以其独特的多元价值被幼儿园广泛吸纳,绘本阅读的主体是幼儿,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幼儿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的原则,引导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自主阅读的能力。那么,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呢?

1.精选优秀绘本,开启阅读之门

绘本的选择对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在挑选绘本时,应综合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选择易于幼儿理解、贴近幼儿生活的绘本,为幼儿打开阅读之门。具体而言,绘本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绘本的趣味性。有趣的绘本能吸引幼儿阅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如绘本《我爸爸》中爸爸变成大马大口大口吃东西的样子,常常会逗得幼儿开心大笑。

(2)注重绘本选择多样化。多样化的绘本题材有利于拓宽幼儿的阅读视野,帮助幼儿获得多元的知识与情感体验。因此在绘本选择中,教师应坚持丰富性和多样化的原则,尽可能涵盖幼儿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选择富有知识性、情感性、哲理性、科学性的不同系列的绘本。

(3)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绘本。绘本的选择应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内容贴近幼儿世界,以引发幼儿的共鸣。如在讲到“我的亲人”小主题时,可选择《我爸爸》《我妈妈》等描述亲人主题的绘本。

2.引导学生在翻阅、观察、表达、讨论中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优化集体教学活动,首先,应让幼儿产生翻阅绘本的愿望。教师可利用封面导入、游戏导入、猜想导入等方法巧设导入。如绘本《我的幸运一天》封面和封底画面感十足,教师提问:“有一天一只小猪碰到了一只狐狸,你觉得这是谁的幸运一天呢?”以此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猜测故事情节,由此让幼儿产生翻阅绘本的愿望。其次,应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时间从封面到封底逐页仔细地翻阅绘本,确保他们在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中解读书中的奥秘。再次,在幼儿翻阅绘本后,应给幼儿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向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在自主表达的同时,要组织幼儿积极地讨论,可针对同一画面内容,提出不同的看法,自由辩论分析,最终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对画面内容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将大大得到提升。

3.创设丰富的阅读环境,延伸阅读空间

班级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场所,我们可以利用班级的区角、墙面等空间,选择一些优秀的绘本分阶段地放到里面,或者提供一个幼儿交换图书的“流动图书馆”,供幼儿自己选择阅读。另外,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阅读延伸。比如组织幼儿将绘本故事以绘本剧的形式进行演绎展示,让幼儿在布置角色表演场景的过程中,加强对绘本故事的认识;或者阅读新绘本后,鼓励幼儿创编故事情节,以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理解的故事画出来;有的绘本中文字内容富有韵律,我们可以配上优美的旋律,通过歌唱绘本的形式引导幼儿富有韵味的说唱……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够感知绘本阅读的无限乐趣,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4.加强阅读技能训练,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阅读中的技能训练对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阅读活动中,首先,我们应提高幼儿对画面理解的能力。指导幼儿在自主阅读时从整体到局部,从人物的动作到神态、表情进行细致观察,并联系前后页将画面串联起来,使幼儿意识到一个精彩的故事是由连续的页面组成,同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认真思考,以积累幼儿的阅读经验,逐渐提高幼儿的读图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发展幼儿反思与质疑、预期与假设的能力。幼儿逐渐形成提问质疑的意识后,带着问题去探究,幼儿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从而自主阅读的效果会更佳。最后,应提高幼儿对情景的分析和记忆能力。引导幼儿辨别绘本画面中的的细微差别,对画面情节进行合理的猜测、想象和分析,加强情感体验,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将阅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阅读经验。

早期阅读是幼儿认识世界、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康的人格,是幼儿个性正常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2]。而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绘本这一载体,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以提升幼儿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 丽.如何提高幼儿绘本阅读的自主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

幼儿绘画论文篇8

总之,在思考儿童绘画教育时,过分强调儿童绘画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仅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绘画技能教育避而远之,放任自流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应讲究两极之间的平衡。可许多成人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为儿童绘画提供有效帮助之间无法很好地掌握平衡点。“学前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相比,就像现代人与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画的差距一样,是难以比较。可许多成人往往无法承认这区别,总是把成人的画灌输给儿童。成人的画虽是面向儿童的画,但却是成人的画。儿童从成人那里学到画,看去似乎高兴,但自己独自作画时,只是画成人教给他们的画,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却无法自由地表现,无法体验表现、创造的快乐。”[3]15不能自由地表现,创造性不能得到绽放,这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本质

“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创造欲望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4]341儿童绘画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可将儿童绘画活动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溶入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创造,形成独特的内在图式,并在主体的一定创造欲望的推动下,最后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其表达之的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AnneCambier认为儿童的绘画性质及意义是:绘画伴随着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画手,勾勒出画,另一方面是欣赏人,看了画,给予画社会性意义。关于第一方面,画手勾勒出画,也就是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因为绘画的动作是自己的动作,所画的线条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在瞬间的发现。关于第二方面,欣赏人赋予画社会性意义,也就是画是对客体的描述。这里的欣赏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比如当儿童关于自己的一幅画,“这是妈妈”作这样的解释时,儿童给予自己的画社会性的意义,画成了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画的命名总是在其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5]13-14因此,可以明白儿童的绘画具有二重性,即绘画是欣赏人与画画人间对话记号,是社会文化要求与自己内在空间要求的混合体。绘画这视觉领域中的“语言”和语言领域中的语言一样,是“自我”存在的一种形式。“只要是身心发展正常的儿童,在他能用笔进行随意涂抹的瞬间起,就自发地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1]25

二、影响学前儿童绘画的因素

(一)绘画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1.绘画与表象

高橋たまき在儿童的绘画与象征性游戏作对比中阐述到,绘画是存在于儿童脑中的直接表象或是被变形的表象输出的频道。绘画是把在内心的三维空间中自由存在的表象压缩在二维空间纸上的表现活动。表象是绘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支撑物。[6]鳥居昭美在阐述表象在儿童绘画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时,引用英国DesmondMorris的《美术的发生》中的观点:当儿童在无意识状态下所画的涂鸦线,只是满足运动机能发展的需要,它还没有实际的意义,称不上画的。1岁半猴子就可以达到2岁4个月左右孩子涂鸦线的水平,并且画的更有力度。不同的是,猴子的画只是停留在涂鸦期,不会有发展变化,即使到了4岁或者是8岁,所画的涂鸦线都是一样,称不上作品。而人类的孩子随着象征机能的发展,语言的丰富,当儿童给自己的涂鸦线赋予社会性意义时,儿童的画就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画。[3]48-69因此,可以看出象征机能在儿童的绘画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正如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常锐伦所认为的,“学生从幼儿时就习惯于运用以线画‘心像’轮廓或再涂染装饰色彩的画法。大多数学生无法掌握我们教育体系中的双基”[7]一样,学龄前儿童的绘画是“心像”的绘画,而不是成人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绘画与情感

在儿童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并积极地将外界事物形象内化为表象过程中,个体的情感起重要作用。正如罗恩菲尔德所阐述的,“儿童只会把他所知晓及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作为创作内容,而他之所以认为重要,是因为他对那些事物多少建立了有所感应的关系。因此,情感的作用在他的创作过程里非常重要。儿童的画并不是客观的表现,而是表现了喜欢与厌恶,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情感。”[8]7孔起英在阐述审美创造的反思阶段引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阐述审美个体的主观体验的重要性。“明显的体验状态中的个体面对特定的视觉对象,其表象活动也显得较为活跃,而且,表象相互辉映烘染和浸润。当个体内心的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借助某种物态形式将情感表现之。”[4]340因此,主体在与外界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能不能赋予感知觉所获得零碎表象于意义、生命力,取决于儿童的情感能否与外界的事物产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才有表现的冲动。

(二)绘画与教育

PhilippeWallon从临摹样本,方法指导等方面论述外界各因素对绘画的影响,阐明这些影响有的是积极的,也有的是消极的观点。[5]159-178

1.临摹样本

在阐述临摹样本时,PhilippeWallon参考Samier的实验,论证临摹时遵循的一些法则。Samier对3岁半-5岁半幼儿的大象临摹画作了实验。起初,让幼儿自由地画大象,然后出现大象的样本让幼儿看几分钟后,再画一次大象。被实验者分为三组,其中,样本分别为:立体的大象模型;图案式的大象画;成人的没有缺陷的大象画。结果,Samier发现实验组第一组的画没有改良,第二组的画有改善,第三组的画出现退步的现象。这现象说明第一组的样本对幼儿没起作用,幼儿没有观察到任何东西,第二组的样本最接近幼儿的画,所以幼儿可以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得以改善,第三组的样本幼儿察觉到了,但超过幼儿的理解范围反而妨碍幼儿的绘画。[5]161

PhilippeWallon采用同样的方法做实验。他用的样本是浸泡在水中只有一部分看得见的河马和一只脚被另外一只脚遮住了只能看到三只脚的长颈鹿的相片。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提示的样本只有符合幼儿发展水平时,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如果提示的样本过于复杂,会让幼儿的绘画产生特殊的改变。[5]162-163在解释这种现象时,他联系Luquet,所说的“内在的图式”的概念,阐明幼儿在绘画时“内在的图式”是主要的力量,是绘画的基础,但外部的样本是第二力量,只有当这二者力量统一时才有利于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相反,当这二者力量相互斗争时,就会妨碍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

2.绘画的方法指导

PhilippeWallon参考Lurcat的观点,阐述过于强调教师的指导和期待,儿童的画会被扭曲,成为形式美的画。不过这外在的影响不能成为促进儿童绘画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儿童的绘画还是跟幼儿情感成熟有着深厚的关系。[5]168PhilippeWallon通过Lurcat的实验,即让幼儿模仿电视的人物作画,结果证明即使电视的模特能促进幼儿绘画内容的发展,但幼儿的画从根本上并没改变。这是因为幼儿的内在世界中存在着一种“顽固的图式”,它总是抵抗着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那么,儿童是通过什么方式从外界的环境中获取新的图式,来修正自己内在的图式呢?PhilippeWallon通过Fresard的对儿童的透视画法的研究,阐明几个儿童在一起作画比独自一人作画更容易掌握透视法的规则,年龄越大,透视法的样本对儿童影响也越大,儿童对外界样本的感受力受到其年龄制约的观点。[5]168-170

三、个案幼儿绘画发展年龄特征

(一)个案情况介绍

个案幼儿为笔者的儿子,2002年出生于日本,智力等各方面正常。2006年8月从日本回到中国,回中国前讲的是日文,听得懂一些中文。

(二)个案幼儿

0-6岁绘画发展年龄特点

1、1岁半时画的线条是以身体的中心为起始点向外,同时还可以看到因随胳膊的伸屈动作而产生的反复来回的线条。

2、2岁3个月时画的画,如图1。

图1封闭的圆(2岁3月)

随手腕的回转与拇指筋肉发展的介入,出现了旋轮状等线条。特别是,随着手的运动机能发展,视觉的协调,语言的使用,2岁左右个体可以很好地控制起点和终点。这一时期绘画的发展,即“未分化涂鸦(无控制地涂抹,满足动觉经验)”和“经线涂鸦(重复性运动的控制到手眼协调性加强)”的阶段。[9]

3、2岁前后,个体在象征机能的作用下可以给图形命名。这时的绘画符号,总是要满足于个体现在的需求,比如,刚刚说自己画的是飞机,一会儿又变成画的是鸭子。这时画的画代表着什么,不是事先确定好。这时期的绘画就如Luquet所说的是潦草的“乱画”阶段。[10]这偶然的不安定的画,因儿童的语言被确认,因儿童与外界的交流慢慢成了安定的绘画语言固定下来。这时期的线、形,还有线形的组合的绘画的语言,是幼儿建构绘画的材料。如图2所示,个体通过把自己已有的图式与文化相融合,不断地进行组合,改良,并产生了新的图式。这时期绘画的发展,即“图形涂鸦(重复画图,用它表示一切事物)”和“命名涂鸦(认识到绘画与外界存在之间的关系,受画面象征符号而命名,显示初步手、眼、脑的整体协调)”的阶段。[9]

图2草莓,棒棒糖,男孩(3岁2个月)

在这个时期,创设良好的绘画环境,尊重幼儿情感体验,并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刺激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为自己的绘画赋予社会性意义,使幼儿体验到建构绘画语言的乐趣。这时期的绘画教育目的在于“鼓励新的想象,而非刺激他们画出可以辨认的物体,因此,我们完全满意这个小孩受了思考的刺激后所作的反应,然而,这种刺激也会鼓励涂鸦与表现的世界发生关联。”[8]93

4.4-5岁时,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特别是在形象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形象信息的对比,抽象和概括不断趋向完善,个体的绘画语言呈现丰富与完善的趋向。比如在绘画中可以看到个体对水平垂直的重视,注意上下空间的调整,注意要素间的对称和包含关系的表现,如图3-4所示。这时期,幼儿的图式不断得以锤炼,并更加接近所要表现的客体,更符合文化规范。

图3相扑、雪人、苹果、蛋、树、高速列车、船、树、可爱的人(4岁4个月)图4郊游(5岁4个月)这时的画是幼儿最有创造力的表现,在绘画的指导上,通过丰富生活体验,与幼儿一起阅读等方式,以丰富幼儿带有语言的表象,同时准备了各种各样材料,使幼儿的绘画潜能得以舒展。

5.6-7岁,个体已慢慢脱离自我中心的影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思维更趋向逻辑性。这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调整对客体的认识,根据时间、空间来调整客体间的关系。因而,绘画中的各要素不再是零乱地呈现,同一个客体的各要素不再出现矛盾,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绘画的要素也不断的增多,绘画的各单独的图式不断出现融合趋势,使得图形更具有整体感和表现力,如图5所示。

图5美丽的风景(6岁2个月)

这时期外界的信息给幼儿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幼儿不再满足于以前的把各个要素拼凑起来的画法,表现为对绘画技巧的渴望,在颜色上选择接近原本事物的颜色。因而,这时期特别要关注儿童绘画上遇到的困难,通过交流给予一些建设性意见。纵观个案幼儿的绘画发展过程,正如高雪梅等人提出的“遮挡图式格式塔渐成说”[11]一样,即幼儿遮挡图式的内部心理结构包括“要素”和“关系”两部分,二者都表现出逐渐形成的过程。个案幼儿的绘画发展过程体现出绘画的内在要素不断趋向丰富,同时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不断趋向协调的过程。

四、启示及思考

首先,绘画与游戏,语言等一样,都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绘画是儿童精神世界形成的学习手段之一。特别是,幼儿语言还处在尚未成熟阶段,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绘画教育,让幼儿感知,丰富其内在世界,并能把自己内在的世界表现之,以达到精神生活的充实,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其次,在幼年时代,不断地把积累的表象,或是在这些表象的基础上生成的新表象,通过适当的频道表现,这种现象直到成人后还是以不同的方式继续存在终生。这是一种表现力,创造力的培养。绘画作为儿童内在的表象向外输出的频道之一,是儿童的表现力、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有必要让绘画成为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绘画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是儿童的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我们必须在尊重儿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给儿童以最科学的引导,促进绘画事业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对学龄前儿童绘画教育提出的参考意见。

1.尊重儿童的发展水平,给儿童的绘画以肯定的评价

经常看到某些幼儿园开办的绘画展,通过所谓的儿童间相互交流、相互欣赏,然后由教师给儿童的画评等级的现象。对于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世界,不能把自己的行为放在社会性范畴中考虑的学龄前儿童来说,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儿童的绘画受到其年龄特征的制约,我们必须正视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的差别,尊重儿童的绘画。“艺术是美的概念的反映,当我们欣赏作品时,因美而感动、欢喜,这时,作品就成了艺术。因而,艺术不是绝对的,会因时代,地域不同而不同。”[5]174我们要学会控制住我们所谓的标准,即“美的期待”,学会热爱儿童的绘画。再说,在成人的作品中所期待的艺术元素,在儿童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比如,毕加索的一些画在外观上非常接近儿童的画。

2.创设适当的环境,让儿童有机会进行绘画活动

绘画是儿童内在的需求,是儿童生命力的表现。让儿童自由作画,通过其自身不断探索、尝试、练习、补充,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绘画语言。

3.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语言刺激绘画欲望

绘画内容来源于生活,让儿童感受生活,丰富生活体验,通过语言交流,形成丰富清晰的表象,让儿童产生绘画的动机和欲望。特别是通过儿童间语言的交流,促进儿童绘画水平的发展。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