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8篇

时间:2022-12-10 17:32:35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小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1引言

德育工作一直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关键环节。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当中。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德育工作开展受到的外界因素影响更加严重,其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更加注重实效性,并且要结合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和落实,是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农村地区由于本身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并且师资力量有限,整体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不尽如人意。

2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作为我们国家的接班人,学生本身需要具有文化知识和道德品格修养。学生必须要对自身的责任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学生成长之路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学生正确成长方向的指路灯。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素质、道德品质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并且逐渐系统地开始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从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来看,小学阶段的德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如果忽视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就难以为学生的日后成长打下良好的铺垫,并且更高层次的教育效果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另外,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学生本身具有较强的成长性与可塑性,合理地开展德育工作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工作开展还存在着整体条件制约严重,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失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等问题。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德育工作的投入和教育水平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本身的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则不尽如人意,整体教学层次和水平较低,与城市的差距较大。从客观角度讲,农村地区的小学整体办学能力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基础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教学工作的基本需求。甚至于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其基本教学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德育的工作开展就更加举步维艰。现代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导致了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受到的家庭教育程度十分有限,很多儿童的父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大多数的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来监护。受限于思想意识和素质观念的影响,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则只关注于基础的生活物质保障和安全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意识的成长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放养特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其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应对留守儿童教育需求的整体措施和对策。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儿童的身心教育没能得到合理的引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其不能与学校进行有效的配合,进而导致了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衔接方面的问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突显,进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就缺乏了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

4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

第一,学校教育方面。农村地区的小学要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引。虽然农村地区的学校受限于经济水平,其整体教学设施不够完善。但是文化氛围的建设则与硬件环境的关系不大,学校内部要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入的宣传,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的学习。学校内部也要对学生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制度进行完善和制定,对于学生的自身思想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要对于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并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设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相应的实践内容,组织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对道德文化进行感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二,家庭教育方面。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本身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并且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农村地区由于其环境较为特殊,留守儿童的现象较为普遍。父母要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的多与孩子进行联系沟通,并且经常询问教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引导学生勤奋、努力、认真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并且互帮互助、不骄傲、不攀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性。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做好自身的模范作用。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提高自身言行的自律性,不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家长自身要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并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消除孩子的不良习惯。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家长要多疏通和引导,与孩子讲道理,引导孩子慢慢地接受和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改正。

第三,社会教育方面。现代社会舆论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教育已经成为了小学德育工作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在农村地区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社会力量要予以全力的支持配合。针对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社会力量可以组织相应的捐助,提高整体教学硬件设施水平。社会教育也要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联合,配合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德育活动实践平台,扩展学生的眼界,关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保证广大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针对于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我们要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强联合,打造三位一体化的德育体系,真正的提高农村地区的小学德育开展水平,为农村地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铁,黄美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4(03)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2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大力推进生活德育研究,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队伍精湛,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格局;营造关系融洽,勇于创新,全员育德的氛围;打造“生活德育”品牌;塑造出学风端正、班风正派、校风优良的校园整体形象。

2、年级分层目标:一年级:友爱伙伴,自理自律,自护自强,做个好苗苗;二年级:孝敬父母,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做个好队员;三年级:礼貌待人,关心集体,服务班级,做个小主人。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突出“五主”工作重点,把握好工作重心。

1、扎实开好《品德与生活》课,充分挖掘其它学科教学的育人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功效,努力建设好我校德育的主战场。

2、以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三大习惯培养为重点,抓实“生活德育”和“养成教育”两大主课题。按照《学生一日常规》之要求,积极探索学生“生活德育”课题,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与行为细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强化行为的内化。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主题教育月”、“主题教育周”内容,着重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

3、以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为阵地,以活动为载体,以行为实践为契机,建设好橱窗、板报、室内园地、校园广播等德育阵地,不断更新,充分发挥育人功效。学校橱窗、班级板报各更换两次,力求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版面活泼、新颖,有吸引力,有观赏性和教育性。

4、抓实学校德育和班级德育两大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建设好周五班队活动课、全校集会、每周升旗仪式三大主阵地。

坚持国旗升降制度。每周一和重大节日组织升国旗,抓好国旗班子建设,力求每次升旗准备充分,规范到位,学生受教育。国旗下讲话力求做到有时效、高水准、成系列。

5、切实加强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保育教师构成的德育专班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主力军。

(二)、开好“三个会”,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1、“三个会”即:期初的班主任计划会;期中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期末班主任工作总结会,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2、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为突破口,适时组织全体或部分班主任外出参加培训和考察学习,以开拓班主任视野,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建立班主任手册,加强学校班主任常规工作的管理;以核发教师绩效工资为杠杆,适应教师绩效工作制新形势,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真正实行班主任工作绩效与待遇挂钩制度。用好、用足、用活相关政策,努力提高班主任待遇;

一句话,就是要努力增强德育班子的工作信心与责任感,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三)、用好“四个月”,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月”系列德育活动。

本学期,结合我校实际,确定每个月的主题,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开展过程政教处要进行跟踪督查并进行评比、记录,结果列入班主任学期考核。各月德育主题是:

三月——文明礼貌月:主题——雷锋在我心中

四月——革命传统教育月:主题——先烈活在我心中

五月——励志乐学月;主题——他人在我心中

六月——健康成长月;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七月——评比表彰月。

(四)、抓实“三创”争先活动,促进“三风”优化。

1、继续开展好创“五星级文明班”、“五星级文明学生”和“优秀班主任”活动,重点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内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2、以开展创“五星级文明班”和“五星级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星级文明学生”评价制度。

3、以创“优秀班主任”为载体,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育人意识、能力和主动性。

4、加强班级卫生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杂物、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后进生有进步)。

5、利用学生晨会、集会、班队会活动课等时间加强对全校师生的纪律、安全、卫生教育,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规范学生行为。

6、设置纪律、卫生、安全检举箱,开辟学生行为“红花榜”、“曝光台”,以达到及时弘扬正气,贬斥邪气的目的。

7、少先大队要加大“安全监督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监督岗”的监管力度,办好“思想教育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要充分调动少先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管理当中,引导队员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8、把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把安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和所有活动中,做到常抓不懈。要充分利用集会、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内不玩危险性的游戏,以杜绝不安全隐患。加强学生自治,发挥少先队监督岗的作用,让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安全活动。

(五)、举办五大赛事,寓德育于竞赛活动中。

1、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2、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朗诵竞赛;

3、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读书和故事比赛;

4、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5、组织庆六一文艺汇演。

(六)、抓好“三结合”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1、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积极拓宽德育的主渠道。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要让学生自觉远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增强道德自律和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

2、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定期召开全校家长会,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外德育教育基地活动,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

3、班主任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动态。班主任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让这些孩子也能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能象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4、抓好寄宿生的保育服务,继续开办亲情热线电话,增强保育服务意识,提高保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班主任工作计划会;

2、举行“文明礼貌月,雷锋精神伴我行”学习、实践系列活动。(动员会、扫墓、慰问)

3、全国安全教育周开展“安全伴我行”、“创建平安校园”等活动。

4、开展“植绿、护绿”环保教育活动。

5、举办第三届“雏鹰杯”学生书法和美术作品竞赛。

6、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狠抓常规教育。

四月份:

1、“革命传统教育月”活动,清明节组织师生扫墓。

2、开展“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

3、分班召开学生家长会。

4、举办“我在书香中成长”朗诵竞赛;

5、期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交流会。

五月份:

1、举办“励志乐学,他人在我心中”主题活动。

2、举办“阳光体育”春季达标运动会。。

3、“六一”庆祝活动筹备。

六月份:

1、举行“金色童年-点燃希望”“六一”庆祝活动。

2、举行“健康成长,祖国在我心中”系列活动。

3、“星级学生”“优秀队员”“优秀队干”评比活动。。

4、发展新队员。

七月份:

1、德育工作总结。

2、“星级班级”、班主任工作考核。

3、召开散学典礼,安排师生暑假生活。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3

一、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仅懂得了道理,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也不一定做到。因此从开学起,我便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做了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不能因为错了一次而批评,应真诚地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去做好。

二、坚持正面教育,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进行教育,仅凭单纯的讲道理是不行的,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马上就会安静下来。我就抓住了的这一好奇心理特征,常常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给他们讲“闻鸡起舞”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学习应该认真、刻苦。五十多个孩子在一起学习,难免有打闹、吵架的现象发生。为了培养孩子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我常根据班内发生的具体事例编成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联系实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联系班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先找些拾物交公的例子给他们讲讲,然后说,有的同学可能错装了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的书包中找一下,如果真的装错了,就勇敢的交到老师这儿来,结果有个同学红着脸交上来了,不好意思地说:“我不是故意的,请老师和同学们原谅!”顿时,掌声齐起,最后让大家讨论,都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并且拾到东西要交公。通过这一事例,学生们辨明了是非,自这次班会活动之后,班内拾物交公的学生多了。

四、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很强,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我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对人讲话要有礼貌,我就带头运用礼貌语言;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我就带头做好环保工作。

六、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4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这就意味着它具有相对独立于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丰富、系统、深刻,构成了一个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比较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邓小平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现阶段重要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问题,为继承、丰富和发展德育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德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力保证,奠定了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坚实基础。邓小平德育思想来自实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我们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方针,发挥德育工作的服务、导向和保证作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对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历来重视德育工作,马克思、列宁、的德育思想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早期的革命活动开始,就倾心于工人运动的宣传鼓动工作,十分重视对青年的关心教育。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论述,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论述,关于根据未来社会的要求努力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种全新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德育思想。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强调青年学生要把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当做首要任务,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训练和学习的基础。”[2]列宁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高度,论述了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内容和途径,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青年成长中的地位作用,开创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德育工作的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有关于德育的论述,诸如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教育是中心环节;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青年要防止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等。对德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精辟论述,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党性和实践性。

邓小平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战略全局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基本特征。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是党的军事战略家,他是从革命战争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德育工作的。收入《邓小平文选》的开卷之作《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提出了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在部队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部队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战略家,他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德育工作的。50—6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共青团的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后期到拨乱反正期间,邓小平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在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举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打开了科技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邓小平对德育工作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德育工作的。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我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临着前苏联和东欧的巨变,面临着国内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如何培养好接班人,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十分重大而紧迫的德育课题。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一事关大局的关键问题,以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目标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现阶段重要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德育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其内容涉及新时期德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的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为德育工作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小平正确处理了现阶段讲理想、讲纪律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搞好德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意义和功能。邓小平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各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态势,充分肯定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关于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青年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关于新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关于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关于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可能使我国到下个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思想等等,都为德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新时期德育思想是对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邓小平文选》的压卷之作。这些谈话直接涉及我国十多年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3]。邓小平的谆谆告诫寄托了他对我国德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丰富、深刻的德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邓小平德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从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邓小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它紧紧把握了现时中国社会的脉搏,为中国未来现代化竖起了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总体理论构架,使中国的现代化真正成为社会整体的现代化。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时,除了强调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特别注意到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紧密配合、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所谓精神文明,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4]。这里对精神文明的科学解释,展示了精神文明的广阔领域。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包括思想意识的改造,也包括人们认识及其能力的发展和改造,人们情操、意志、美感的发展和改造。精神文明既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大方面,又包括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习俗风尚两大范围,是人类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改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发展,它的产生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料、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通过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过去一切精神文明不同,它特别强调社会的主体——人的建设,把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根本内容和根本目标。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不但明确规定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德育工作的重点所在,体现了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问题的德育工作,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精神能表现出巨大的活力、能量和高尚的品德,能变为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对个人、集体和民族都十分重要。德育工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把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化和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的性质,规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是承担跨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成长的重要时期,加强德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搞好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充分发挥党的德育工作的政治优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邓小平规划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以及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并将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德育工作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动员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整体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德育既是核心内容,又进直接动因和重要保障。现阶段充分发挥党的德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就能保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离不开这个政治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这个政治优势。

三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力保证

近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唯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是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保证。在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能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从而团结一心为夺取现代化事业的更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首先,明确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运用于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实践之中,在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新时期德育工作基本指导方针是什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规定为“三个必须”,即: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邓小平所始终坚持的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党全部工作的中心。邓小平曾尖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体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德育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德育工作必须支持改革开放,为适应改革开放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新时期保证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育只有紧密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基本指导方针,规定了德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要通过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的政治导向作用,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指导方针,摆正了德育在全部党的工作中的正确位置。我们既不能搞德育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又不能忽视德育,淡化、取消德育。坚持这一基本指导方针,就能使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更坚定地同“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干扰作斗争。实践证明,这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科学的指导方针。

其次,始终强调把握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面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邓小平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优秀人才。他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立场上决不允许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此之后,根据国内出现的和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邓小复强调,青年教育“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作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努力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青年一代的侵蚀。

邓小平还始终强调要把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不让青年人接触西方的东西,不仅不可能,也不必要,关键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开放的形势,既能学到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又能经得起风浪,不作资本主义思想的俘虏。青年学生由于对中国的国情和工农大众缺乏了解,缺乏实践锻炼,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在形成之中,容易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影响。因此,一定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多关心和帮助青年,增强他们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四邓小平德育思想奠定了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是一代人的事业,是需要几代人继承、接力和发展,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百年大业。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是我党一贯重视的问题,在我国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谋划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宏观思维中,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被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站在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5],“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6]。邓小平紧紧抓住要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这个主旨,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他认为,未来无论是哪个层次、行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具有德才兼备的共同品质,都应该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愿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人,对他们一定要打好坚实可靠的思想政治基础,引导青年从国情的实际出发去思考国家的发展问题,真正弄清楚“中国现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大局观,“要把是非讲清楚,要把利害讲清楚。是非是涉及我国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能不能达到本世纪目标和下个世纪目标的重大利害。这才是对青年的爱护,对青年的真诚引导”[7]。

全新的事业需要全新的人才。邓小平鼓励当代中国青年珍惜跨世纪的历史机遇,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责任,争做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邓小平还清楚地看到,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依靠的是科技和人才,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跨世纪人才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社会全面发展是责无旁贷的。面对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青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观念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在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中,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德育对于引导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全新的事业需要拓展德育工作思路。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的教育,除了指文化知识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面向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面向的世界是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我们要面向的未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未来。人的德育素质是人诸种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决定着人才的政治方向,是智育和体育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邓小平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不仅为智育和体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内容和方向,而且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德育思想。邓小平把德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找准自己的工作立足点,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进行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必须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加倍关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8]。德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的青年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问题。要尊重、关心、理解青年,贴近青年思想,进行充分的说理教育,还要勇于继承、借鉴和发展,改进德育方法,讲究德育艺术,探索德育新路,不断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水平。

五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伟大的实践是产生伟大理论的沃土。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从德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我党的历史上,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早在1934年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即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向前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和政治生活方面发生的复杂情况,党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加强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宣传以雷锋、焦裕禄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对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在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十年间,党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指导原则上,还是在工作方针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违背科学规律的东西,诸如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往往把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说成是政治立场问题,在思想教育中随意上纲上线;思想教育完全违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搞大轰大嗡,一刀切,形式主义等。特别是在、“”鼓吹的“精神万能”、“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大批判开路”等许多违反科学的思想和口号鼓动下,党的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被破坏,德育工作者的声誉被败坏,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曲折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集中力量批判了“左”的东西,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德育工作摒弃了过火的思想批判,取消了“冲击一切”不讲实效的政治运动,纠正了“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等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倾向,打破了“左”的思想枷锁,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我们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德育工作从不间断的政治运动转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德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并遵循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可以说,没有反对“左”的干扰,就没有今天的德育工作的大好形势。另一方面,新时期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强烈反响,尤其是青年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产生了种种思想困惑。为排除右的干扰,邓小平多次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削弱,而是应当加强和改进。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思想的基本观点,要求在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1989年那场之后,加强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澄清青年学生的混乱思想,解决青年学生思想中深层次的问题,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以邓小平德育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德育工作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的观念,大力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理想、讲奉献、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的良好风气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并为德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近十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富成果的科学指南。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十四大之后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认真抓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在这期间,中共中央还先后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些都是在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新成果,是党的德育工作的新发展。我们相信,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邓小平德育思想,通过认真务实的工作,新时期德育工作一定会更加卓有成效的开展,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7页。

[2]《列宁选集》第4卷,355页。

[3][6][7][8]《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380页、381页、199页、40页。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5

小学德育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小教科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深化德育工作改革,努力提高我区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二、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特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突破口,加强养成教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准实质问题,实实在在工作,讲究实际效果。积极探索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全面推进学校基础道德建设。四、一般工作一加强基础建设:1.继续搜集整理《小学德育主任工作手册》相关资料。2.着手制定《门头沟区小学德育工作示范校标准》及相关申报制度。二搭建展示平台:1.搞好全区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活动。2.搞好德育工作交流活动。3.征集小学“基础道德细节教育好习惯系列活动之一—入学好习惯”学校活动好方案。4.“六一”节文艺演出。三完成市区教委布置工作:1.完成对全区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阶段总结。2.完成六年级三好学生评选与典型宣传工作。3.完成各类示范校评选工作。4.与相关科室协调做好安全法制教育工作。

五、时间安排2004年:九月:小学德育工作计划交流。十月: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十一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考核做出分析并写出指导性回复意见。十二月:新学期德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交流。2009年:一月:启动寒假读书计划。二月:制定补充要点。三月:德育工作例会。四月:对学校德育工作视导。五月:小学班队会展示交流。六月:六一节庆祝会。

七、总结半年工作,组织交流。小学德育工作计划—2004-2005学年度小教科德育工作计划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现状 焦点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 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 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7(4).

[4] 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4).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7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德育队伍;德育环境;德育工作新思路;德育评估体系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在教育方面,党的十强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简单的几个字:立德树人,却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描绘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并引领了教育工作的全局。

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老师喊得声嘶力竭,学生却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最后落得学生能力羼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德育工作框架混乱不清,或虽有架子,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其次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有些领导和老师只停留在嘴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再者.全员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最后,德育工作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拉远了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乃树立德业的意思,为大上,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党的十这个纲领性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对于教育发展的论述,让我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好像很清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德育工作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了,因为,党的十把我们一直困惑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勾勒出来了。好好地领会党的十精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一、立德树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

职业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机构,无非是学校领导――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一条线的管理,直接而单纯,虽说分工清楚,但其工作效果却不敢恭维,因为这种管理体系严重挫伤了其他老师、特别是上德育课的老师的积极性,排斥了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和管理,也包括其他教育部门,也好像是跟学生的德育严重分离,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学生管理变成完全是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的工作,其他部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老师上班见人,下班溜走。德育工作被偏移成行为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心力交瘁,捉襟见肘。

党的十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大局,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怎么能达到这个大纲的要求呢?2011年6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职业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启动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名班主任。重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推动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尊重班主任的劳动,班主任工作要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职业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可推荐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首要任务,是理顺德育工作机构,特别是德育课老师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地位,让德育课老师参与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德育工作更科学化,更专业化。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德育课老师最适合从事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足够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去从事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才懂得从道德、品德、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教育学生。但是,往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把德育老师冷藏起来了,或者边缘化,他们只是负责上德育课,而所谓的相关部门负责德育管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很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二、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现在在各学校的校园里,并不是已经有很多的德育工作环境,而是极其缺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老觉得一进校园,跟进去一个普通单位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多少的校园气氛。

解读十精神,我建议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巨大的“德”字,并且把它当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据点,营造浓郁的品德教育的气氛,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历来中国都很重视“德”,把立德当成是“大上”之举,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立德,完全可以形神兼备,靠形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渲染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一看到巨型的、凸显的、醒目的“德”字,立刻就像有个无形的标准在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立德,就是树立起巨大的“德”字,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相信,这个巨大的“德”字,很多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

印象中看过一间大学的图片,一进校园后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是求知之门,第二重是拼搏之门,第三重是成功之门。经过这三重门,让人感觉到,飘浮的心、躁动的心、厌学的心立刻被挡之门外,学生的心瞬间静下来,摆脱世间的尘嚣,丢掉不安分的想法,心静如水,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一个小小的三重门,胜似老师天天声嘶力竭的说教,好过图书馆满馆的图书,美过满园的花草。关键是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化,特别是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自己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又能沁人心脾的文化小站所构成。

解读十精神,其次我建议学校认真建设德育阵地,把德育阵地当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阵地包括: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等。学校德育阵地,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只要你用心,出除了传统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之外,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德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努力的地方。偌大一个校园,可以说到处都是德育基地。以前我们校园没有读报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学校好像缺少什么,好像没有多少文化的氛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学生不好管,跟学校关系对立,思想散漫。后来学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读报栏,校园里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好像有了好转和提高。

我们学校最近建立了一个“心理健康园地”,被学生称为校园的“心灵鸡汤”。主要强化“自觉重行规,努力促学习”的意识,着力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加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信任的基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心灵抚摸,学生亲切地称这管的熊老师为:熊姐姐。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二十年前留下来的宣传园地:校园动态,她伫立在校园最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宣传版报,是由学校记者站的记者每天采访到的新闻提供稿件的,揭起“揭丑赞美,抑恶扬善”之旗,专门报道校园里的各种事情,评论校园的各种现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宣传堡垒,受到师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她的出现,对校园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也专门派了一个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专职对“校园动态”进行管理。二十年过去了,“校园动态”越搞越出色,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功能。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

三、立德树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十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打破德育教育工作的僵局。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做到:新时期的德育,应该把:“让学生全面成长”做为出发点。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是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接班人,讲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建设者,讲究建设祖国本领的获取。因此,让学生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学校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学生成长要讲究“品质”,既是教育的理想所系,也是教育的追求所需。只有当学生的成长有“品质”的内涵,有“品格”的深度,有“品位”的高尚,学校的存在意义,就会不仅显示“物化”的先进,而且有“优化”的神韵。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德育工作不再虚化。提及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必须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新思路要求校长亲力亲为抓德育,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人格魅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统领。同时,学校遵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各层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并加强和提高德育老师的地位,激发德育老师的的工作激情,形成以德育工作小组为载体,以一线班主任为主力,以德育老师为专业指导的格局。重视学生的德育表现,把学生道德行为纳入学期学生全面素质考核中。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这往往剥夺了学生体验,探究的权利。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再者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要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情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机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评价体系

首先的,适应专业教学管理特点,纵向构建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抛弃了普通学校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制”,转而实施以纵向管理为特点的“专业部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必须是与之适应的“校级、专业部级、班级”三级德育工作体系。在三级德育工作体系中,理顺三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方能高效运转。学校三级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如下:

校级: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德育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学生科、团委、学生会、保卫科、德育教研组等协助),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着重在于对专业部德育工作的指导、督查、考评,主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德育模式、德育目标的确定,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专业部落实计划的督查,德育工作队伍的校本培训,德育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示范和推广等八件大事。

专业部级:专业部德育工作小组(在专业部部长主持下,班主任、团总支、学生分会、德育课教师等协助),负责本专业部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专业针对性,在学校德育计划指导下制定符合专业部特点的实施方案,结合本专业部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班级:教学班德育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与,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协助),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组织本班德育活动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突出职教特色,结合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充实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重大区别,能否抓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无特色,有无绩效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特点之一是应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职校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其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德育工作和专业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职校生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业学校老师却丢掉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用中小学的评估体系来代替职业学校的评估体系。有一间职业学校,其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这么一段话:师生仪表、着装符合指标要求(着装符合身份特点,朴素大方,无化妆,戴手饰,染指甲现象和怪异打扮)。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化妆,不能空高跟鞋,头发男生不能过耳,女生头发不能过肩,不少职业学校,连毕业班的同学都要求每天都要空校服。结果,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在学校顺利毕业,却不能在社会学校毕业,一出去社会就水土不服,觉得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懂得跟人交往,生活上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同学,出去工作后几年都还不能适应下来。试问: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只会穿校服,牛仔裤,不会穿职业装、正装;只会留短发,不会梳披肩发,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不会戴饰品----这能算得上是职业人吗?简直是没出过家门的孩子,没有断奶的婴儿,没有审美观的庸人,学校变成了是个走不出去的象牙塔。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一脚在学校,还有另外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不要把社会这一大块忽略了!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上与社会接轨,而不是远离社会,脱离现实。特别是毕业班,学校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中加重职业素质的内涵,让学生的校园里就能学到职业的道德和规范,知道社会人的评估内容,已便尽快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小学德育工作思路篇8

【关键词】立德树人;职业教育;德育队伍;德育环境;德育工作新思路;德育评估体系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其中,在教育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要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殷切期望。简单的几个字:立德树人,却深刻揭示了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描绘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并引领了教育工作的全局。

多年来,我校德育工作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学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收效甚微,老师喊得声嘶力竭,学生却思想消极,不求上进;缺乏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缺乏青少年应有的蓬勃朝气,最后落得学生能力羼弱、思想贫瘠、人格幼稚等。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几方面:首先是德育工作框架混乱不清,或虽有架子,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其次是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有些领导和老师只停留在嘴上,没有真正下功夫。再者.全员德育成为一纸空文。开展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是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组织德育活动忙前忙后的处室管理人员。很少有主动关心德育活动的其他教师。最后,德育工作方法陈旧,没有与时俱进,缺乏时代感,拉远了德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所谓立德,乃树立德业的意思,为大上,最好、最优秀的意思。树人是培养人才的意思。《管子·权修》中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是指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的意思。党的十八大这个纲领性文件高屋建瓴地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对于教育发展的论述,让我觉得,学校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从此,学校的德育工作这个“老大难”问题好像很清晰地摆在我们的眼前,德育工作的思路也豁然开朗了,因为,党的十八大把我们一直困惑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框架勾勒出来了。好好地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框架:

一、立德树人,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队伍。

职业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机构,无非是学校领导——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一条线的管理,直接而单纯,虽说分工清楚,但其工作效果却不敢恭维,因为这种管理体系严重挫伤了其他老师、特别是上德育课的老师的积极性,排斥了他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和管理,也包括其他教育部门,也好像是跟学生的德育严重分离,教学是教学,德育是德育。学生管理变成完全是学生科、校团委、班主任的工作,其他部门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老师上班见人,下班溜走。德育工作被偏移成行为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心力交瘁,捉襟见肘。

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大局,对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等

业学校德育大纲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怎么能达到这个大纲的要求呢?2011年6月20日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职业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职业学校要把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议事日程,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每个班级必须至少配备一名班主任。加强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启动名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培养工程,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的名班主任。重视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推动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尊重班主任的劳动,班主任工作要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学校绩效工资分配要适当向班主任倾斜,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将班主任工作成绩作为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必要条件,教师高级岗位聘用应向优秀班主任倾斜。职业学校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可推荐为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对象。

本人认为,职业学校德育现状首要任务,是理顺德育工作机构,特别是德育课老师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地位,让德育课老师参与班主任、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德育工作更科学化,更专业化。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德育课老师最适合从事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因为他们才有足够完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去从事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才懂得从道德、品德、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教育学生。但是,往往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把德育老师冷藏起来了,或者边缘化,他们只是负责上德育课,而所谓的相关部门负责德育管理,这就是最大的浪费,很不合理的管理体制。

二、立德树人,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现在在各学校的校园里,并不是已经有很多的德育工作环境,而是极其缺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所以,学生老觉得一进校园,跟进去一个普通单位一样,没有什么感觉,没有多少的校园气氛。

解读十八大精神,我建议学校在最显眼的地方,竖起一个巨大的“德”字,并且把它当成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据点,营造浓郁的品德教育的气氛,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历来中国都很重视“德”,把立德当成是“大上”之举,当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立德,完全可以形神兼备,靠形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环境,渲染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一看到巨型的、凸显的、醒目的“德”字,立刻就像有个无形的标准在约束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立德,就是树立起巨大的“德”字,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我相信,这个巨大的“德”字,很多就会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成为校园的一大景点。

印象中看过一间大学的图片,一进校园后要经过三重门:第一重是求知之门,第二重是拼搏之门,第三重是成功之门。经过这三重门,让人感觉到,飘浮的心、躁动的心、厌学的心立刻被挡之门外,学生的心瞬间静下来,摆脱世间的尘嚣,丢掉不安分的想法,心静如水,回到学校认真读书。一个小小的三重门,胜似老师天天声嘶力竭的说教,好过图书馆满馆的图书,美过满园的花草。关键是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表达,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感化,特别是细节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约束自己,学会自己去理解读书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由这些不起眼的、又能沁人心脾的文化小站所构成。

解读十八大精神,其次我建议学校认真建设德育阵地,把德育阵地当成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的德育阵地包括: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等等。学校德育阵地,有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只要你用心,出除了传

统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标语之外,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德育工作者去开发和努力的地方。偌大一个校园,可以说到处都是德育基地。以前我们校园没有读报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觉得学校好像缺少什么,好像没有多少文化的氛围,校园只是三点一线,学生不好管,跟学校关系对立,思想散漫。后来学校在校园显眼的地方开辟了一个读报栏,校园里的校风、教风、学风都好像有了好转和提高。

我们学校最近建立了一个“心理健康园地”,被学生称为校园的“心灵鸡汤”。主要强化“自觉重行规,努力促学习”的意识,着力健全学生的健康心理,并加强珍爱生命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学生可信任的基地,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心灵抚摸,学生亲切地称这管的熊老师为:熊姐姐。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有一个二十年前留下来的宣传园地:校园动态,她伫立在校园最中心的地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宣传版报,是由学校记者站的记者每天采访到的新闻提供稿件的,揭起“揭丑赞美,抑恶扬善”之旗,专门报道校园里的各种事情,评论校园的各种现象,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宣传堡垒,受到师生的欢迎。不可否认,她的出现,对校园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也专门派了一个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专职对“校园动态”进行管理。二十年过去了,“校园动态”越搞越出色,发挥了重要的德育功能。

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一方面,栽种花草苗木,设置人文景点等,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前我校的花草树木的保护工作、植花。

三、立德树人,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十八大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并对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出路,在于拓展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打破德育教育工作的僵局。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做到:新时期的德育,应该把:“让学生全面成长”做为出发点。教育要培养全面的人,是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接班人,讲究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建设者,讲究建设祖国本领的获取。因此,让学生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而学校提供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前瞻性和启迪性。

学生成长要讲究“品质”,既是教育的理想所系,也是教育的追求所需。只有当学生的成长有“品质”的内涵,有“品格”的深度,有“品位”的高尚,学校的存在意义,就会不仅显示“物化”的先进,而且有“优化”的神韵。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其次要做到:德育工作不再虚化。提及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界流传着一句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是必须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拓展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新思路要求校长亲力亲为抓德育,校长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更重要的是,要以校长的管理思想、管理作风、人格魅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统领。同时,学校遵循不同特点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道德形成的规律,积极支持和鼓励学校各层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并加强和提高德育老师的地位,激发德育老师的的工作激情,形成以德育工作小组为载体,以一线班主任为主力,以德育老师为专业指导的格局。重视学生的德育表现,把学生道德行为纳入学期学生全面素质考核中。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这往往剥夺了学生体验,探究的权利。

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再者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主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我们

常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教育的问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基本形式,要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情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机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立足课堂的同时,要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的评价体系

首先的,适应专业教学管理特点,纵向构建职责分明,运作高效的德育工作三级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估体系。

职业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上普遍抛弃了普通学校横向管理的“年级组制”,转而实施以纵向管理为特点的“专业部制”,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必须是与之适应的“校级、专业部级、班级”三级德育工作体系。在三级德育工作体系中,理顺三者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方能高效运转。学校三级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如下:

校级: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领导,德育工作小组主持日常工作,学生科、团委、学生会、保卫科、德育教研组等协助),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工作的全局性、宏观性。着重在于对专业部德育工作的指导、督查、考评,主要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制度的建立,德育工作计划的制定,德育模式、德育目标的确定,重大德育活动的策划,专业部落实计划的督查,德育工作队伍的校本培训,德育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的示范和推广等八件大事。

专业部级:专业部德育工作小组(在专业部部长主持下,班主任、团总支、学生分会、德育课教师等协助),负责本专业部的德育工作,注重德育工作的专业针对性,在学校德育计划指导下制定符合专业部特点的实施方案,结合本专业部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班级:教学班德育工作小组,(由班主任主持,科任教师参与,班委会、团支部、学习小组协助),负责本班的德育工作,组织本班德育活动的开展,从微观层面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突出职教特色,结合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充实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有重大区别,能否抓住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无特色,有无绩效的主要原因。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特点之一是应把专业意识,专业兴趣,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职校生“学业、爱业、就业、择业、创业、乐业”上进行引导,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做到生活有榜样,奋斗有目标,学习有动力。把对专业的认识,专业前途展望,专业兴趣的培养纳入德育工作计划中,抓住学校德育工作和专业的结合点,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前途,了解其市场需求,工资待遇,了解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要求,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剖析自己,主动地进行自我设计。把德育工作和专业意识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美好的未来展现在职校生前。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业学校老师却丢掉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像教育小学生一样,用中小学的评估体系来代替职业学校的评估体系。有一间职业学校,其德育工作的评估体系中有这么一段话:师生仪表、着装符合指标要求(着装符合身份特点,朴素大方,无化妆,戴手饰,染指甲现象和怪异打扮)。不少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化妆,不能空高跟鞋,头发男生不能过

耳,女生头发不能过肩,不少职业学校,连毕业班的同学都要求每天都要空校服。结果,不少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在学校顺利毕业,却不能在社会学校毕业,一出去社会就水土不服,觉得不会说话,不会做事,不懂得跟人交往,生活上一塌糊涂,甚至有些同学,出去工作后几年都还不能适应下来。试问: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只会穿校服,牛仔裤,不会穿职业装、正装;只会留短发,不会梳披肩发,不会化妆,不会打扮,不会戴饰品----这能算得上是职业人吗?简直是没出过家门的孩子,没有断奶的婴儿,没有审美观的庸人,学校变成了是个走不出去的象牙塔。职业学校跟普通学校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一脚在学校,还有另外一只脚已经踏进了社会,不要把社会这一大块忽略了!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上与社会接轨,而不是远离社会,脱离现实。特别是毕业班,学校应该在德育评估体系中加重职业素质的内涵,让学生的校园里就能学到职业的道德和规范,知道社会人的评估内容,已便尽快融入社会,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