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机电贸易论文8篇

时间:2022-02-01 09:18:24

机电贸易论文

机电贸易论文篇1

[摘 要] 近年来机电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是,TBT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却造成了不少限制。本文首先介绍了机电产品出口的发展现状;然后就TBT对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从企业、政府两大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摘 要] 技术性贸易壁垒;机电产品;出口;对策 一、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1.机电产品出口发展迅猛 表1中的数据表明,在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贸行业普遍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全部商品出口仅取得0.5%的增长率,但机电产品出口仍保持了12.2%的增长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机电出口势头更猛,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此后更是加速攀升,出口的增长率一直在30%以上,到2005年短短的5年时间内,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翻了三番多,这么快的速度,在世界各国外贸史上都不多见。 2.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机电产品出口总量不断提升,我国已成为机电产品出口大国之一。198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16.8亿美元,排在世界第28位,约占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的2‰;1996年以482.1亿美元上升至第15位,但出口额仅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7、德国的1/6;200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突破千亿美元,占世界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3.4%。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8.5%,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国排位升至第四,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迈入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大国行列。 3.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明显改善,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呈增长趋势 在保持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机电产品出口结构明显改善。由2000年的350.3亿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逾2000亿美元,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50.1%,年均增长43.5%。另外,据来自商务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2005年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前十大类”的统计表明,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结构有所优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高,其中:计算机设备及其部件、家电及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设备及零件、电子元器件这几类产品出口净增额占机电产品出口净增额(1034.9亿美元)的62.5%,是带动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即大家所公认的三类: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各贸易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一)TBT对机电产品出口影响分析 目前,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遭遇国外TBT的冲击极为严重,已远远超出“反倾销”与“反补贴”案件诉讼的影响。据WTO统计,近年来,TBT的通报呈上升趋势,涉及各行业,但重点还集中于机电产品、农产品及食品、化工产品等领域。1999—2001年,WTO成员在机电产品这一领域的通报累计为568件,占通报总量的29.82%,居第1位。2002年、2003、2005年机电产品累计通报数量分别为200件、298件、290件,分别占各年通报总量的31.2%、30.0%、32.5%,一直高居榜首不下(如图1)。来自商务部科技司2000年和2002年两次调查结果分析也充分表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根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中国有71%的出口企业和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约17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受此类壁垒的影响而受阻,相当于当年出口额的5.2%。从各行业出口企业受TBT的限制比例来看,轻工产品和机电类产品比例分别达到67.4%和64.7%。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出口损失的分布情 况:欧、美、日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其中,欧盟所占份额最大,为41%;日本和美国分别占30%和24%。他们所设置技术壁垒的主要方式是提高进口产品的标准,增加检验检疫项目和制定新的技术法规。 资料来源:世贸组织.“1999-2002年WTO成员向TBT委员会通报”,http://www.wto.org;2003、2005年数据来自商务部科技发展与进出口司. (二)遭遇TBT成因分析 1.机电产品出口存在对重点出口市场过于依赖。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根据商务部海关统计资料,2011年我国出口额在上述国家和地区分别达到765.46亿美元、684.19亿美元、627.48亿美元、321.4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4%、21%、19%、10%,其中对美、日、欧盟的出口占到了我国出口总额的55%;另外,由于对香港的出口大部分是转口贸易,将其计算在内,我国的机电出口商品有将近74%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这三大经济体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制定上具有长期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均制定了大量严格的技术标准与法规,其中大部分高于国际标准,且名目繁多。所以,机电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 2.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仍缺乏有后劲的支柱性产品。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一些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的机电产品出口增长较快,但仍然缺乏有后劲的支柱性产品。虽然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4000多亿美元,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达到8.5%。但与此同时,出口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品牌等出口比例较少,成为明显的“软肋”。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出口所占比例不到10%,而机电产品名牌更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出口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贸易和以贴牌为主的订单贸易。这种大量出口低附加值商品的简单数量扩张模式,不利于外贸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3.对技术标准重视不够以及对国际标准缺乏了解。目前,我国在产品质量管理上存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且这些标准绝大多数低于国际通用标准或与国际通用标准不太接轨;大多数中小企业对ISO9000、ISO14000知之甚少,对欧盟、美国等区域性标准就更不得而知。2003年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对天津、山东、江苏三省市260家出口企业的调查显示,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出口造成影响来看,认为自己遭受技术壁垒是因为“信息不灵,不知道对方规定已经改变”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34.7%。由此可见,相当多的企业是由于对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标准不够了解而遭遇TBT的限制。 三、机电产品出口如何跨越TBT对策分析 从长远来看,技术性贸易措施将有助于推进技术法规制定和实施,提高我国机电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但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冲击和不利影响。面对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政府和企业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一)微观层面对策分析 1.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的市场仍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市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比较高,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产品市场准入的技术性“门槛”相对较低。因此,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产品的技术性要求不同的特点,我国企业就应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到国外去投资设厂,从而可以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全球建立合理的市场格局,不仅能够降低市场集中度,分散市场风险,减少贸易壁垒的摩擦,而且也是促进我国机电出口贸易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努力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质取胜。技术力量和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和跨越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对研发的投入,要建立实力雄厚的科研技术队伍,对国际机电产品市场信息及科技水平进行及时跟 踪, 致力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将产品定位在国际水平或先进水平,使其能够达到贸易对象国的标准和法规的要求。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顺利进军美国市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尔鼓励创新,并大力投资研发。目前,海尔集团已在世界各地设立了6个设计开发中心,拥有19个合作伙伴。在世界机电产品市场上打出“Haier”的国际品牌,标志着我国机电产品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 3.积极主动地及时了解有关贸易国的技术壁垒情况。企业要充分掌握有关进口国关于机电产品的技术、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包装和标签的标准及法规、熟悉有关的合格评定程序及认证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将本企业产品与贸易对象国的各种标准及法规相比较,分析研究其差距,为改进产品提供现实依据。积极主动地了解进口国或地区对产品标准和质量要求的变化,落实“以质取胜”战略,变被动受限为主动调整。 (二)宏观层面对策分析 1.组建专业TBT咨询机构。政府应调动专门的人力、物力组建我国专业的TBT咨询机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加强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工作,建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时预警信息,及时向企业提供WTO/TBT、WTO/SPS通报,及时我国重要贸易国的技术法规及技术壁垒动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其次应尽快健全、完善我国的出口机电产品的技术标准及在质检、包装、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法规,并逐步提高标准的转化率,使国际标准逐步转化为国家或行业标准。按照WTO/TBT协议的要求,世贸组织各成员在制定本国技术标准时,除因气候、地理因素等不能采用外,都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 2.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进行各种认证和检验。政府对按照标准生产的企业可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政府还可以提供各种便利措施,使企业加快推广普及ISO14000认证及清洁生产技术性达标工作。为适应国际机电产品市场需求,开展绿色包装及绿色营销,把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3.协助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在我国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阻击时,除加强双边协商外,政府还应积极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原则,通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首先,政府要指导机电进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鼓励企业勇于应诉、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尽快建立企业联合应诉机制,增加我国出口企业应诉的实力,实现资料和有关证据的共享,降低单个企业应诉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胜诉率。

机电贸易论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对外贸易;创新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43-02

一、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经济下行,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冲击,外贸增速逐年变缓。但与外贸增长乏力相对应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网络贸易异军突起,发展速度惊人。2015年3月,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网络强国战略,并第一次提出“互联网+”概念,意图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传统制造业充分融合,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平稳、良性发展。在此机遇之下,“互联网+”计划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外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去促进其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等综合能力的升级,用信息流带动生产要素流(包括资本、商品、技术等)的全球快速流动,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外贸创新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而言非常必要。

二、国内外关于外贸创新研究综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领域已经开始对互联网、国际贸易创新进行研究与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关于互联网和外贸的相关性研究中,大多数侧重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论述互联网对外贸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并提出各种对策建议;而国际贸易创新研究则主要围绕电子商务或互联网经济下的国际对外贸易在管理、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法规、贸易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及通过外贸创新快速提升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互联网和外贸创新的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在外贸创新的理论研究方面,李俊江(2000)认为,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对外贸易的方式和内容在被互联网改变的同时,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法规等也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遭遇各种各样的挑战;冯雨亭、王萍 (2013)在讨论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基础之上,论述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在准备工作、洽谈方式以及全球化生产布局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国际贸易对策;郭文(2015)论述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特点,即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特发性和集中性、突出开放和自由主题的特点;魏宇潇(2015)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创新势在必行,并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和跨境电商产业园进行国际贸易创新。

在国际贸易创新实证研究方面,温郡(2015)将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利用2009―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模型论证得出结论,即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赵志田、杨坚争(2012)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利用2003―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数据,分别从进口、出口两个方面论证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等相关因素对外贸的影响,即从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会产生各种积极影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影响趋势在不断地加快、加强;佟家栋(2015)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外贸产品创新的影响,并得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能够显著提高外贸产品创新能力的结论;康志勇(2011)通过建立Tobit模型分析规模经济以及贸易政策的调整与外贸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发现规模经济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对外贸创新的作用是积极的。

(二)国外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互联网对贸易的影响方面。Freund和Weinhold(2004)通过对全球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外贸规模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新添了商业机会,进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增长。与此同时,Freunda和Weinhold(2004)利用1995―1999年的经济数据建立实证模型,论证分析互联网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995―1996年的两年间互联网对进出口的影响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1997―1999年三年间互联网对进出口的影响却变得非常显著,并且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互联网对外贸的影响力度在贫困国家是远远大于富裕国家;Terzia(2011)也利用多个国家的外贸数据建立实证模型,研究跨境电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得出跨境电商对外贸的影响为正的结论。但该文也进一步指出,在短期内,这种影响在发达国家中的体现尤为明显,但从长期来看,跨境电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积极影响作用更强更明显。与前面几位学者不同的是,Davidvan Hoose(2003)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去研究电子商务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基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理论,从理论上分析了电子商务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文章指出,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能够更好地解释在网络经济时代下,行业间的对外贸易将越来越依赖于电子商务。

三、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开辟了一个全新、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之上,劳动、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快速流动,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全球经济网络一体化,这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创新带来强大的动力。

“互联网+”背景下的对外贸易创新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外贸的结合促使对外贸易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创新,从而促进外贸和外贸企业进一步深入地改革和创新。外贸企业应该大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经营风险,重组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四流一体”的全新运作方式,最终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另外,企业还应牢牢抓住“互联网+”背景下外贸创新的机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加商机,扩大市场空间,使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我国的对外贸易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有利因素,大力发展互联网思维,通过贸易方式、运行机制、营销管理以及外贸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等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力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

[1] 李俊江.论当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J]. 财贸经济,2000(9).

[2] 姚立新.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0(3).

[3] Andersen, P. H.. Export Intermediation and the Internet: An Activity-unbundling Approach[J]. Intentional Marketing Review, 2005(2):147-164.

[4] Aw, Bee-Yan and Amy R. Hwang Productivity and the Export Market: A Firm-Level Analysi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1995(2):313-332.

机电贸易论文篇3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适度性

[DOI]10.13939/ki.zgsc.2015.42.100

1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机电产业贸易现状

1.1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保护手段虽更加隐蔽,但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进出口。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寻求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尝试建立自由贸易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外贸经济,中国也不例外。孙晓郁2006年在《中日韩可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中采用跨地区、跨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CGE),使用最常用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CTAP)数据库建立了一个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即两个国家间两两实行双边零关税”。模拟结果显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于福利和生产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就中国和韩国而言大约相当于GDP的2%~3%”。[ZW(]孙晓郁.《中日韩可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ZW)]

经过中韩双方多年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民间研究、官产学联合研究,双方于2012年5月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经过14轮谈判,于2014年11月完成实质性谈判。2015年6月,中韩正式签署自贸协定,在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方面协议,中国将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中国将在电器电子领域针对电饭锅、洗衣机、冰箱、医疗仪器、家电零部件等产品实现零关税。”[ZW(]《草签自由贸易协定完成 20年内中韩零关税产品将超90%》东方财经,2015年,http://。[ZW)]中韩贸易自由化谈判的一个关注点是关税的大幅度下降和市场的大规模开放对两国的比较劣势的产业的冲击。对韩国来说主要是农产品和服装纺织业,对我国来说,机电产品、汽车行业等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集中在机电产业,旨在分析在中韩自贸区建设进程中我国机电产业的贸易自由化是否适度。

1.2中韩机电产业贸易现状

机电产品是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把扩大机电产品贸易视作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机电产品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扩大机电产品贸易对于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协助机电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一直很重视机电产业贸易,目前国内的机电产业以加工型产业为主并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升级。1966年,韩国政府就把电子产业列为战略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如今韩国已成为机电产业发展大国并且韩国的电子产业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双边关系中,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尤为迅速,在机电领域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

1992年起,我国海关采用了由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的HS编码体系。我国外经贸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编制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统计工作手册(2013年版)》中,列出的“机电产品的目录”明确了机电产品的范围。出于数据选取的方便性和代表性考虑,本文机电产业的范围包括“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仪器和仪表”,反映在HS编码即为第八十四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机器零件),第八十五章(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零件),第九十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

机电产品占中韩两国贸易的很大比例,是我国对韩国的重要逆差产品,表1截取了2001―2014年中韩机电产业的总体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以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节点,目前为止,中韩双方在机电产业的贸易总额是不断增加的,由2001年的11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666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553亿美元。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10455亿美元,进口额7094亿美元,总体处于顺差地位,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是我国主要的顺差来源国,韩国和日本是中国的逆差来源国,尤其是韩国。我国在对韩机电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11年之后贸易逆差更是达600多亿美元。

从中韩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来看,电器及电子产品是双方进出口贸易中的最大项,占总体产业贸易额的70%左右,但是我国出口到韩国的电器及电子类产品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要大于进口8个百分点。而仪器仪表是韩国向我国出口的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在贸易结构中高于我国出口比例12个百分点,详见图1和图2。

图12014年我国进口韩国机电产品结构

图22014年我国出口韩国机电产品结构

我国机电产业贸易总体来看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但其中韩国却是我国的逆差来源国。在中韩的贸易结构中,电器及电子产品类是最大的贸易项,我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有相对优势,韩国主要在仪器仪表类产品上有相对优势。

2我国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的适度性分析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始终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对外贸易可提升贸易国的福利水平,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和以詹姆斯・布朗德(James Brande)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应给予幼稚工业和战略性产业适度的保护。由于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保护贸易的正当性,一个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完全的自由化或过度保护都是不可取的。基于此,本文在中韩自由贸易进程中,集中分析了我国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的适度性。

借鉴邹正方1998年在《论中国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中提出的对“实施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内涵界定,本文认为贸易自由化的适度性主要体现在措施手段的适度、保护期限的适度、保护产业的适度以达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福利增加,国家产业安全的目的。

2.1贸易自由化产业选择的适度性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力求为中韩双方提供一个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进出口环境。关税降低有利于带动双方经济增长,提高两国国民福利水平,但在给相关产业带来竞争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冲击。因此在自由贸易谈判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准予贸易自由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如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机电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力大,对国民经济的内生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2.1.1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

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内结构的逐步完善和优化,如今机电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项。一国产品的竞争力水平直接反映了其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承受力,这里通过韩国每年从世界各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中我国产品的所占比率,来分析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水平。2013年韩国进口我国机电产品472.4亿美元,进口世界机电产品1369.5亿美元,市场占比从2001年的6.55%不断上升到2013年的34.5%,见表2。

2.1.2我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问题在自由化进程中应引起注意,逆差扩大是产业结构需要升级的信号,说明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在渐弱而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贸易逆差出现扩大趋势的情况该产业便不适宜实行高度的贸易自由化。考虑到双边贸易主体的经济增长态势,进出口差额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两国间在该产业的贸易失衡问题加剧了,这里选取逆差额的增长率为指标进行分析。

我国在与韩国的机电产品贸易中虽然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但差额的增长率是在下降的,2002年逆差额增长率接近100%,2008年、2009年增长率降到0%以下,2010年恢复后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增长率为-3.75%。反映在国内产业水平上,我国的机电产业近些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见图3。

图3我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差额的增长趋势

选择机电产业作为贸易自由化的对象是适度的,相对汽车产业而言,机电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面对外部市场的冲击时不至于迅速萎缩。机电产业本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贸易自由化的加深可以提高两国人民的福利水平,并且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适度性

产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适度性主要体现在产业开放具体项目的适度和自由化进程中措施手段的适度两方面。中国在机电产业领域主要针对电饭锅、洗衣机、冰箱、医疗仪器、家电零部件等国内发展相对成熟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

最惠国税率,适用于从原产地是世贸组织成员或与我国签有互惠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的货物;从韩国空运或是快递过来的一般商品按最惠国税率计算。我国汽车行业以1.5

表3部分洗衣机和冰箱的关税水平单位:%

商品名称进口普通税率进口优惠税率出口税率出口退税率

200

干衣量≤10kg全自动波轮式洗衣机13010017数据来源:HS编码查询。

2.3贸易自由化期限的适度性

任何产业的兴起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一定的期限,期间会受到国内市场、政策导向以及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中韩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自贸协定中规定机电产业实现零关税的期限是最长20年,产业的保护期限主要取决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韩国相比我国机电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韩国机电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相对成熟,在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方面都具有优势,这直接导致了双方同等规格同等质量机电产品价格水平的差异,进而影响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考察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竞争力,所以以修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来测度我国机电产品未来20年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RCAXij=(Xij/Xi)/(Cj/Cw)。

其中:Xij表示国家i的产品j到另一国的出口额,Xi 表示国家i的出口总额,Cj 表示另一国产品j的进口额,Cw 表示另一国的进口总额。RCAXij>2.5,表示i国j产品在另一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

表42001―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RCA指数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RCA[]0.74[]0.74[]0.83[]1.01[]1.04[]1.11[]1.18[]1.47[]1.60[]1.56[]1.69[]1.92[]1.95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贸易数据库得到我国机电产品对韩国的出口额、我国对韩国的总出口额、韩国机电产品的总进口额、韩国的总进口额,根据公式计算所得。

2001年,该RCA指数仅为0.74,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较弱的竞争力,到2013年上升到1.95,表明我国机电产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韩国市场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采用指数平滑预测法对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竞争力进行预测分析,指数平滑预测法是预测分析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预测方法,可以适用于没有明显函数规律,但确实存在某种前后关联的时间序列的预测。该模型公式为:y[DD(-*5/9][KG*4]⌒[DD)]t+1=αyt+(1-α)y[DD(-*5/9][KG*4]⌒[DD)]t,其中y[DD(-*5/9][KG*4]⌒[DD)]t+1为下一期预测值,α为平滑系数,yt和y[DD(-*5/9][KG*4]⌒[DD)]t分别为t期的实际值和预测值。首先根据UNCOMTRADE贸易数据库得到的我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我国对韩国的总出口额、韩国机电产品的总进口额、韩国的总进口额预测出这四类贸易额未来20年的变动,之后利用预测数据求得相应的RCA指数。利用Eviews5.0作双指数平滑预测,见表5。

表5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RCA指数预测

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5[]2030[]2035

RCA[]2.07[]2.12[]2.16[]2.20[]2.24[]2.28[]2.42[]2.53[]2.61

从预测结果来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测到2035年我国大部分机电产业对韩国实现零关税时我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我国对韩国的总出口额、韩国机电产品的总进口额、韩国的总进口额分别是1396亿美元、2569亿美元、2895亿美元、13878亿美元,RCA指数为2.61>2.5,已具备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足以面过国际竞争压力的挑战,20年的时间为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应期和成熟期。

3启示和建议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具备深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型产业在实施贸易自由化时应慎重考虑其自由化的适度性。在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要对国内产业进行调整引导,配合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以使国民在享受对外贸易带来好处的同时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产业安全。分产品分层次地进行自由化贸易,在选择自由化贸易的产品时需要充分考察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适合多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往往一个产业会包含许多不同的具体行业项目,这就对产业内有层次的贸易自由化也提出了要求,比如机电产业的自由化进程中,优先实现零关税的主要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冰箱、洗衣机等项目。产业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结合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过渡期限,使其逐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资本和技术积累等以具备足够的竞争能力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汇才.论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J].商业时代,2010(2).

[2]陈飞翔,董皓,王艳.论适度保护关税税率[J].财贸经济,2003(6).

[3]董艳英.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4]李季.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10(6).

[5]李湘君.中国对外贸易中幼稚产业的选择和保护[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邹正方.论中国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2).

[7]周蕊.我国战略产业适度保护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8]温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的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4(31).

机电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产品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50―02

文化产品贸易是世界各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扩大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美国虽然在货物贸易方面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但在文化贸易上却呈现贸易顺差,属于文化贸易强国。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美国文化产品的出口亦蔚为大观。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以视听媒介文化产品出口为典型代表,其文化产品贸易无论从营业收入、覆盖地域还是从实际影响力来看,都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但是出口的产品大多集中在工业制造品方面,文化产品出口则远远落后于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为了加强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出口,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扶持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出口贸易额逐年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提高。美国是我国文化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12年美国成为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为分析探讨中美两国间文化产品贸易状况,本文从产业内贸易角度,实证分析两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状况,分析结果将对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文献综述

1.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有关研究中,Wildman、Siwek(1988)通过对国际影视文化贸易的分析,认为影视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即较大规模的投资会使其生产的产品具备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Frank(1992)分析了美国影视文化贸易的影响因素,认为外部规模经济、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本都能提升美国影视文化贸易的竞争优势。Schulze(1999)将艺术文化产品分为现场表演艺术、不可复制文化产品和可复制文化产品。他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对可复制文化产品贸易的解释性强,但并不适用于不可复制文化产品贸易。Marvasti(1994)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图书、报纸、电影、唱片领域的双边文化产品贸易额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语言的相似性、人均收入、资本密集程度、人口规模是影响两国间文化贸易的因素。Marvasti、Canterberry(2005)研究了1991-1995年期间,美国与33个国家间电影文化贸易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语言、教育等因素对美国电影出口具有正面影响。Disdler(2010)实证检验了1989-2005年跨国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认为文化相近性对文化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指出文化产品贸易的增长与一国总贸易规模扩大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1.2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文化产品贸易的研究最初始于对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关注。例如,赵有广(2006)指出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存在严重逆差。后来,一些学者开始使用更加系统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如方慧、尚雅楠(2012)选取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五大行业,通过计算TC指数和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得出了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结论。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出版的《创意经济报告》及随之推出的创意经济数据库为研究文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基础,促使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现。朱文静、顾江(2010)发现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很强,但体现文化产业精髓的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逆差严重。白远(2010)发现中国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大国和消费小国,但“出口大国”是基于文化产品贸易而言的,而且指出,如果文化创意产业只被定义为服务业或知识产权业,那么中国在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上的确毫无竞争力可言。方英、李怀亮和孙丽岩(2012)总体上对中国文化贸易的规模与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运用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了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与竞争力落后的形成原因,学者们也进行了广泛讨论。赵有广(2006)指出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是我国文化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造成这种逆差的主要原因则是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未对文化元素进行经济化传播、货物贸易没有承担宣传中国文化的责任以及政府的支持措施不具体。康小明、向勇(2005)从文化产业集群角度,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指出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文化企业战略、相关辅助产业和政府行为等。白远(2007)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行业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和融合、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内市场需求是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的条件。

从以上文献综述可见,当前的相关文献关注的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状况、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产业内贸易的角度分析文化贸易的研究尚且不多。由于在文化贸易方面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本文试图做以下三方面的论证:一是目前的文献均认为我国在文化贸易方面存在贸易逆差,本文将实证分析中美文化产品贸易是否真正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二是分析中美两国在核心文化产品和相关文化产品上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三是分析判断中美两国在文化产品贸易上是否呈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格局。

1.3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5年将文化贸易分为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而文化产品可分为核心文化产品及相关文化产品,其中核心文化产品包括文化遗产、印刷品、音像媒介、视觉艺术、影视媒介;相关文化产品包括音乐、影院和摄影、电视收音机、建筑和设计、广告、新型媒介,并划分出相应的协调制度编码。本文根据该定义,同时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主要分析中美9类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

2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方法

2.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方法

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可以采用一定的指标来衡量,这些衡量指标包括巴拉萨指标、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标。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衡量指标是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提出的G-L指数,这个指数近似于衡量产业内贸易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首先从某类文化产品的角度来看,该类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①中,GLit是第i类文化产品在t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t和Mit分别代表第i类文化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在本文中,i取值为1-9,分别代表文化遗产、印刷品、视觉艺术、影视媒介共4类核心文化产品,以及音乐、影院和摄影、电视收音机、建筑和设计、广告共5类相关文化产品;根据公式定义,0≤GLit≤1,该指数越接近1,表示该类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其次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用各类文化产品GLit指数的加权平均求得,以表示该国文化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t为第i类文化产品在t时期的贸易权重,是各类文化产品贸易在总文化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因此权重越低的产品类别,对总文化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就越小。

2.2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从产品差异角度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Greenaway等人(1994)以产品质量为根据提出了区分方法,他认为产品质量可以由产品价格来体现,具体的衡量方法如下:

3实证分析过程

3.1中美文化产品贸易规模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和欧盟,美国是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2年中国对美国文化产品出口为170.4亿美元,进口为8.38亿美元,由此可见在文化产品贸易上中国对美国呈现贸易顺差,不存在所谓的“文化贸易逆差”现象。中美文化产品贸易规模与两国间的对外贸易规模相差甚远,2012年中国对美出口高达4256亿美元,自美国进口1105.9亿美元,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率仅为4%,文化产品进口占总进口仅为0.7%,这说明两国间文化贸易规模很低。

在核心文化产品上,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印刷品上,2012年印刷品出口占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的38%,具体主要是图书、报纸和期刊。其次是视听媒介产品,2012年视听媒介产品出口占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的16%,具体主要是摄影和电影产品;进口方面,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印刷品,201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印刷品占文化产品进口的232%;其次是视听媒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视听媒介产品主要是电影和新型媒介。

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相关文化产品是核心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的4倍。从具体产品来看,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电视收音机产品上,2012年电视收音机出口占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达53.9%;其次是音乐产品,2012年音乐产品出口占中国对美文化产品出口的24.2%,具体主要是乐器和录音媒介。从进口上看,中国主要从美国进口影院和摄影产品,2012年影院和摄影产品进口占中国进口美国文化产品的27%,具体主要是电影摄影机、照相馆和电影院使用的产品。

综合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和相关文化产品贸易状况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美国的文化贸易以相关文化产品为主,尤其集中在电视收音机和音乐产品出口上。同时,根据本文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无论是在核心文化产品(文化遗产除外)还是相关文化产品上对美国均呈现顺差,而且顺差很大。

3.2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

本文通过公式②计算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总指数发现,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总体不高,产业内贸易总指数最高时也仅0.082,这说明中美文化产品贸易还是以产业间贸易为特征。

从9类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来看,中美两国相关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高于核心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这说明中国对美国文化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集中在相关文化产品上。核心文化产品产业贸易水平较高的是文化遗产和印刷品,最高分别达到0.76和0.47;而视觉艺术和影视媒介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表现为产业间贸易特征。相关文化产品方面,中美在影院和摄影、广告两类产品上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最高分别达到0.88和0.95;而在音乐、电视收音机、建筑和艺术三类产品上产业内贸易特征不明显,呈现产业间贸易特征。

综上所述,中美文化产品贸易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中国在相关文化产品出口上具备一定比较优势,两国间在相关文化产品上产业内贸易水平也相对更高。

3.3中美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分析

本文通过计算公式③和计算公式④计算发现,中美两国在9类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上主要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电视收音机、音乐两类相关文化产品上垂直产业内贸易尤为突出,这说明中美两国在主要文化产品生产上提供的是质量不同、价格不同的相似文化产品;只在文化遗产这类核心文化产品上表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这说明中美两国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差异性,从而使两国文化消费者在选择消费文化遗产方面可供选择的产品增多。由于垂直产业内贸易格局主要由两国文化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此可见中美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格局与工业制品产业内贸易格局完全相同。

4结论和建议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文化贸易规模不高,产业内贸易水平也不高,但在文化遗产、印刷品、广告等文化产品上表现出相对较强的产业内贸易形式。

4.1通过政策调整推动国有文化机构走向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2012年我国制作生产电影745部,电影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27.04亿美元,美国电影票房收入108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文化产品的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这并没有带来一定的效益,中国文化企业还存在规模小、分散生产、企业效益差等状况,这些是阻碍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文化企业要从产量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变,鼓励文化企业注重和追求规模经济,就是要通过政策调整推动国有大型文化机构走向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大型文化企业的领头羊作用。

4.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文化方面法律法规

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制度差异会阻碍两国文化贸易规模,降低两国间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因此中国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文化方面法律法规,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贸易规模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4.3文化贸易的发展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发展文化产品贸易,对于中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模式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中国经济软实力,而后者又将对中国其他产品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不能寄希望于政府助推的一蹴而就,因为文化产品出口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接受并成瘾的民间过程,政府应致力于文化企业创新的扶持上,而不是直接参与到传播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Balassa,B and L Bauwens Intra-Industry Specialisation in Muli-Coutry and M Ultindustry Framework[J].Economic Journal,1987,(97).

[2]Hu,X and Ma, Y. International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ina[J].Welwirtschaftliches Archive,1999,(1).

[3]刘杨,曲如晓,曹燕萍.哪些因素影响了文化产品贸易?[J].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作论文,2013,(3).

机电贸易论文篇5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一:大数据时代的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

摘要: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

一、引言与理论研究综述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自跨国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产分工发展伊始几个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及前沿问题。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到今天的新新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历经五个阶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与之相比,大数据却是理论界较新且同样具有前沿研究价值的概念。虽然,数据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客观标度,对其认知历史可追溯到人类科学发展的起始(黄欣荣,2014),而大数据这一名词却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为主题的专辑才得以广泛传播。此后,理论界虽以大数据为研究主题,从不同视角和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对其进行探索,但这些研究或集中于对其概念和特点的探讨,相关文献如陶雪娇等(2013)、黄欣荣(2014),或集中于其技术具体运用途径和方向的分析,如黄晓斌、钟辉新(2012),李莉、顾春霞和杨亚楠(2014),邵鹏、胡平、齐杰(2014)等。将大数据与国际贸易学这两个前沿研究问题结合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给,近年来随着交通、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实体物品资源和数据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趋复杂,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挖掘信息以促进贸易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王碧宏(2014)、李连飞(2014)等从跨境电商、在线国际贸易等新兴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角度解读了大数据海量规模及其挖掘技术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管理及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及相关挑战;曹云、王东(2014)和谢健明(2014)则选择紧跟时事,将大数据研究置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具体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数据对国际贸易的重要作用;还有研究将大数据与贸易进出口直接关联起来,辩证地对大数据时代下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机遇及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如薛静辰(2014)。从上述文献梳理分析可发现,目前学者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研究虽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较单一,多停留在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术运用到某一具体贸易流通环节(如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模式变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贸易企业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层作用体制或传导体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结论的普遍指导性不强,对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及架构变化的研究稍显不足,也无法形成对国际贸易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大数据下国际贸易学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论研究者们的探索与创新。已有的国际贸易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创新,经过总结大都可以沿着贸易动因、贸易结构和贸易结果等层次进行归类总结(彭徽,2012),沿用这一研究主线,本文将就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在贸易动因、贸易方式、贸易内容、贸易结果和贸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发展进行探讨,通过抽象具体商务和贸易操作中的大数据运用,深入剖析其深层作用理论,希望能从理论发展的层次去分析大数据时代给国际贸易学带来的新发展,填补研究空白。

二、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

随着数据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推广,我们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数据的4V特征日益明显:数据总量规模增长巨大且呈指数级增速;来源和类型不断增加;数据价值突显。大数据的强大影响力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科技、经济、卫生、教育、军事等各个方面,有学者称大数据将成为开启人类社会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红旗手,更有甚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直接意味着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国际贸易学而言,大数据究竟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影响其理论发展呢?

1.大数据提供了贸易动因的新来源

深层解构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无论基于何种发展层次的理论,贸易主体间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开展的动因这一结论已成为不可撼动的真理,理论的主要分歧点在于贸易主体的具体比较优势来源不同。已有的理论或从技术、要素禀赋等供给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论述了贸易主体的优势来源。而数据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它是知识的源泉,是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原材料,是知识竞争的重要支点。拥有海量规模的大数据已为国际贸易主体带来新的优势来源:基于国家主体层次,庞大的数据资源储备被各国提到战略高度,将成为新的知识基础设施,构建国家综合竞争力;基于行业或企业主体层次,大数据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并作为新的、重要的生产因素成为行业或企业发展的未来新石油,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新的比较优势的培育,将成为新的贸易动因,推动贸易进程。

2.大数据促进了贸易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贸易平台为实体贸易,商品或贸易主体需经过漫长的旅途到达特定交易地点以供选择或进行面对面的磋商,这样大大加大了贸易的成本和风险。而今,大数据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所带来的商品参数的可传递性、消费市场需求的精确分析和交易货币的电子化等巨大变化已突破了传统交易的时间、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数据化;此外,大数据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跨境电商或在线国际贸易平台的构建,完善了国际贸易的供需链条。大数据时代下,国际贸易突破了传统实体贸易形式,发展出了跨境电子商务或可称为在线国际贸易的新型虚拟网络贸易平台,这种贸易平台的强劲发展丰富了国际贸易方式,成为实体贸易方式强有力的补充。

3.大数据充实了国际贸易的内容

在以往,商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关的要素流动占据国际贸易的全部内容,人们或有注意到由贸易所产生的贸易主体间的信息流交换,但也未将其放置在与商品、服务、要素等贸易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为独立研究对象,而是将其笼统地掺杂在贸易商品或服务商品内做细小的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的诞生革新了这一现象。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数字贸易、信息贸易便是基于日益频繁及扩大的国际贸易中对信息流重要性的强调及价值分析,认为数字所包含的市场定位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供应行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体商品更为重要的贸易内容。一旦某一国家或企业能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其市场决策及预测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投入到数据库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数据也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进行市场分析与产品定位等决策前,花费大量成本进行数据采集及购买,这也成为了商品成本的构成部分。数字信息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内容。

4.大数据为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提供了机遇

自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两极分化的格局,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或资源因素占据着贸易优势地位,主导着世界贸易长达一个多世纪并呈长期保持优势的态势。近百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尝试多种改革手段,企图实现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大数据发展的大环境下,国际贸易并不太多强调国家的天然资源基础而依赖于数据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其优势的获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这为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大数据信息的充分识别和挖掘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对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预测,从而减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这样,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贸易竞争中有望提升其竞争力,获取贸易地位的提升,进而改变世界二元贸易格局。

5.大数据带来了新的贸易风险

大数据作为一种符号,在拥有大量科学标示符号所共通的优点之余,也包含着致命的隐患。除却大数据运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数据信息的技术壁垒,大数据作为即时、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动性在便利贸易流通、拉近贸易主体距离之余,也增加了贸易信息扩散或被贸易对手恶意攫取的风险,这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贸易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贸易的数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与居民生活、国家安全、军事防卫等安全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恶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将对国家关系、国家安全提出挑战。大数据背景下,贸易安全应该是国际贸易理论关注的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时至今日,大数据作为海量的数据存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数据的海洋中,由数据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生产率提高、经济增长以及新的竞争优势和新价值的产生已成为新一轮的生产力增长点。在此大环境下,我们分析国际贸易的新发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时,在厘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之余,还应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后续研究者做出更为具体而实际的理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大数据时代下国家贸易理论层面可能发生的变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论研究者将目光延伸到大数据时代国际贸易学理论新发展这一领域,以共同探讨贸易理论的时代特点。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基于1991-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曲建忠;张战梅;国际贸易问题2008-01-15

2、论国际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李怀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20

国际贸易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变革

摘要: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谋面,通过电子交易方式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它不仅简化了国际贸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全球化、简易化、信息化、智能化、无纸化,目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商业贸易活动中,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应用

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环节众多,业务操作过程复杂繁琐,费时费力。电子商务将交易各方连成一体,把原来传统商业模式中的各项活动转移到互联网上,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实现如下基本应用:

1.选定贸易伙伴。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可使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相关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市场自己的产品广告和服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搜索各种各样的经贸信息,在互联网上与客户咨询洽商贸易,足不出户就可以选择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

2.便捷贸易磋商。

在电子商务方式下,各个交易方可通过互联网这个电子平台来了解其所关注的商品信息与行业发展动向,也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的交互工具进行跨地咨询、交易谈判,既突破了面对面洽谈的限制,又能够使贸易业务的咨询及洽谈变得更加便捷、成本变得更加低廉。

3.网签与支付。

贸易双方运用电子商务,可以在建立的网站中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彼此沟通,实现各种交易信息的传输。若想达成交易可以签订电子合同,并可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在网上进行的这些业务,过程快捷方便、节省开销,有专门的电子加密等技术保证客户和商家的商业信息不致泄露。

4.网上交易管理。

国际间贸易的业务活动比较复杂,会涉及到政府、银行、保险、税务、运输等众多部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实现了网络化与无纸化,外贸企业可在网上与这些部门办理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业务,及时高效、轻而易举地完成相关的结算及后续工作。

三、电子商务推动了国际贸易发生变革

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运行环境。

传统实体市场的低速度决定了商品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有限性,而电子商务的兴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出现了电子化的虚拟市场。在电子商务这种虚拟化的业务运行环境中,商务活动中的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以数字方式开展交互式的商业活动,通过网上虚拟信息的交换,商务信息的传递被高速流转,商务主体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商务交易的时空限制被突破,商务交易的范围被全球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为交易各方创造了更高效的贸易市场。不仅如此,电子商务中网上的咨询、订货、促销与谈判也为国际贸易开辟了新的发展形势。但另一方面,有时交易者本身的直觉会被虚拟的网络所埋没,这样会使交易出现不确定性。另外,一些网上交易风险也要引起重视,如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或病毒的人侵。

2.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贸易中介在在传统贸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到国际贸易实践,会引发贸易主体发生变化,随之催生了众多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虚拟公司,主要是指网上经营的公司或者服务公司等。这种虚拟组织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经远远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为新的国际贸易经营主体。电子商务条件下,信息网络技术将在专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这些企业联为一体,利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网络上高效、快捷地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好地服务和产品,实现过去由单一公司或者企业无法承担的市场职责。同时,电子商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业务的操作程序,还能让比较薄弱的中小企业轻松地进人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扩大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3.创新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国际贸易用EDI取代了传统的有纸贸易,把一些经济信息如订单、发票、报关单等,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送,不仅速度提高,而且传送成本与差错都大幅度降低,在网上做广告代替了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EDI的使用使国际贸易活动的工作更加简捷。新型国际贸易在互联网上采用电子支付系统,传统的纸质货币被电子货币所代替,电子信用证结算速度高效,使国际贸易付款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互联网上电子商务的交付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两种形式,一些无形产品,如电子书刊与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贸易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这种完全国际电子商务超越了地理空间障碍,已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完善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管理方式。

传统的国际贸易在运营上是以单向物流为主,而电子商务实现了四流一体的全新战略,即形成以物流为依据,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流为主体的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引导下,、展销等传统贸易方式可融为一体,在计算机网络中可引人报关、商检、营销等主要进出口业务流程,由此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互动的全面的服务,消除了传统贸易中时空对各个交易方的局限,节省了时间与费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机电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4-90 -02

一、电子商务概述及特点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随着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雏形诞生。这种新型的商务方式一经产生就改变了企业的销售和经营模式。近些年来,传统企业逐步由纯线下销售向线上消息、线下销售相结合过渡。

对于电子商务的定义,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世界电子商务会议(The World Business Agenda for Electronic Commerce)于1997年11月提出的:电子商务是指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此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首先,电子商务是一种贸易活动,即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再者,电子商务于传统商务的不同就在于电子商务实现了电子化;最后,电子商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不可割裂的。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电子商务的类型主要有B2C(Business-to-Customer),B2B(Business-to-Business),C2C(Customer-to-Customer),B2G(Business-to-Government),O2O(Online-to-Offline)等。其中国际贸易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B2B,也即企业与企业间的贸易。这种电子商务类型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总的来说,电子商务有如下特点:

(一)经营业务的全球性

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只要有一台可以连接因特网的计算机,就可以与全世界交流。一个企业进行电子商务,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二)交易成本的低廉性

如上所述,与世界交流已经触手可及,与传统商务相比,电子商务的交易成本几乎趋于零,特别是交通成本和中介费用的大幅度降低。

(三)服务范围的外延性

随着电子商务的诞生,原先许多不能进行贸易或交易成本很高的商品或服务,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贸易。如软件服务、物流、支付等。

(四)商品成本的抽象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异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遵从等价交换原则。而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商品成本由传统上的制造成本、交易成本、运输成本向更抽象的知识、技术、版权成本转移。价格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制造成本却大大低于价格。最典型的例子在于软件服务,刻录一张正版软件CD的成本极低,而其售价却是其制造成本的几十甚至上百倍。显然,当今知识经济的兴起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带来的传统意义上商品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的。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对于贸易流程的影响

1.交易准备阶段

在交易准备阶段,传统的商务模式是出口商和进口商通过函电,甚至是面对面进行磋商、发盘、还盘等一系列的交易准备活动。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出口商之间的磋商已经被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方式所取代。这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准备阶段的交流成本,提高了贸易成功的可能性。

2.合同订立阶段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电子合同成为可以与纸质合同相提并论的契约载体。一个合同的订立如今已经不再需要双方到场签字,只需要带有安全保护措施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完成。电子合同方便快捷、保密性强,且不易丢失,具有先前纸质合同所不具有的一系列优点。

3.履约阶段

履约阶段是国际贸易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国际贸易单据,作为国际贸易活动中信息流的载体,是商品物权和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单据大多通过邮递等方式运输,运输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安全性较差等缺点较为突出。电子商务则通过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等形式将实体信息流转化为电子信息流,通过加密、数字证书等方式保障了单据的安全性,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周期,加快了商品流、资金流的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进程。

(二)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1.促使企业结构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垂直型企业目前已不太适用于电子商务环境中,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实现基本信息化,各部门间信息交流实现即时化,这就推动企业由垂直型结构向扁平化结构转变。最终使企业结构更加优化,部门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成本更加低廉。

2.无纸贸易出现

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无纸贸易是指贸易链的各个参与方利用电子信息方式,实现信息流、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流动,以完成国际贸易活动的交易全过程。很显然,无纸贸易是由电子商务催生的,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

3.国际信息贸易格局形成

如前所述,信息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国际信息成为可能,并进一步催化了国际信息贸易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正在逐步占据国际贸易额中越来越多的比例。国际信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国际服务贸易三足鼎立局面正在形成。

(三)对政府的影响

电子商务使税收的征收更加困难。一方面,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交易大多虚拟化,交易地点,交易人员,交易标的难以确定;另一方面,传统的税收凭证都是纸质的,易于税收部门管理监督,而在电子商务下,凭据以电子化居多,这就给国际逃税带来了可乘之机。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一)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建议

1.应基本实现信息化

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融入当今国际贸易格局,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方式已远远不够。特别是随着B2B的兴起及蓬勃发展,企业应加速建立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体系。从电子商务站点的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到站点的运行和维护,每一个步骤都要求企业精益求精又不失创新性。这就要求我国外贸企业重视电子商务的建立和完善,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基本实现外贸信息化。

2.应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贸易的新形势中

企业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也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应该以正确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特别是电子商务下信息交流异常便利,企业应抓住机遇,在当今国际贸易新格局中创造商机。

(二)对我国政府的建议

1.注重对外贸流程的监管

如前文所述,电子商务下金融、物流、生产、销售等各方面的融合进一步加剧,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整个贸易流程进行必要的监管,以保证交易安全以及顺利进行。同时,在这样一个多部门多行业参与进行的贸易中,单纯凭市场自发调节,是很难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这就给政府的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注重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

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冲击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今国际上以及各个国家在此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这就要求政府加快建立健全保障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法律机制,为其顺利进行提供政策法律依据,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古贞,汪渝,李德强等.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第五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3]南洋. 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5):75-76.

[4]乔阳,沈孟,刘杰,杨光,岳强.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分析[J].对外经贸,2012,(03):39-41.

机电贸易论文篇7

关键词: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特点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商务英语函电的课程性质

商务英文函电,又称外贸英语函电或者商贸函电英语,是一门综合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和报关知识,具有极强专业性与实践性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外贸英文函电》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外贸函电的格式、术语、表达方式和文体特点,熟悉国际贸易操作中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并于应对,提高学生用英文在专业的外贸业务中处理各类实务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外贸工作岗位,顺利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知识的全面性

由于所有的外贸函电都要以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真实操作流程为依托,《外贸英文函电》课程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则当是其首要的特点。

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国际贸易具体操作流程来编写的,如建立业务关系(establish business relations)、询盘(enquiry)、发盘(offer)、还盘(counter-offer)、支付方式(terms of payment)、下单(order)、合同(contract) 及合同条款的拟订,比如包装(packing)、装运(shipment)、保险(insurance)、索赔(claims)。所以各大商学院在设计《外贸英文函电》课程时,都以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作为本课的先行课程。

由于外贸英语函电课程需要立足于进出口贸易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更是要求学生在和对方进行交易过程中,具备极强的应变和对战反应。商务沟通的基本素养和广泛的经济学基础才能有效的做好和对手之间的“博弈”。

2.语言的特殊性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商务英语或者说外贸英语函电的词汇,都是来自于专业的商务英语。而且,比起一般的商务英语口语要求更加严格,作为函电词汇,很多词汇的使用都是有特殊性的。教学中,即使平时英语不错的学生,碰到看似都认识的单词,往往也不能领会其真正意思。比如offer,大多数学生都会想到是提供的意思,而外贸英文函电中最常见的是发盘的意思;Letter of credit,如果缺乏外贸知识的学生,就会把这三个单词分开来看,letter是信件,而credit是信用,合在一起自然不知所云。Letter of credit是属于外贸英语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信用证”,并且经常缩写为L/C。

二、商务英语函电教学面临的困难

1.校内难以提供实践机会

本课程适用情境,但多数高校没有给学生充分的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业务能力锻炼的机会,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英语的语用能力,更不谈用商务英语来完成国际贸易流程的演练。虽然有案例教学在外文函电中广泛存在,但是几乎没有学校能够提供实时对战的演练机会。也就是说,没有可能将学生直接参与到某个国际贸易流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国际贸易外文函电操作,积极性和实用性都会一定幅度下降。

2.部分学生英语或专业基础不好,影响本课教学效果。

英语的好成绩不光是商务英语相关课程可以确定的,需要学生从中学开始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认真努力才能保证。作为外文函电写作的老师,本人能深刻的感觉到,学生知道该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在努力学习,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英文基础太弱。也有少数学生由于之前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基础不强,在上外文函电时,时常不了解函电做所提到的专业国贸术语,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类似于“counter offer”这样的对战。

3. 缺少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双专业”教师。由于缺少既懂英语又懂国际贸易的“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外文函电教师都是英语专业为背景的,或者在研究生阶段或者博士阶段跨专业到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对于国际贸易的专业程度较低,如果没有很系统的进修国际贸易相关课程或者从事过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很难将外贸函电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三,关于商贸函电英语教学的探索

通过分析商贸函电英语的特点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在高校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外贸函电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直观教学,配合教材,添加一些声音、图片、景点宣传片等,设计大量的国际贸易场景,将案例设计具体化,并帮助学生一起分析细化对方发来函电的数据、语言情绪等等,把学生带入真实自然的国际贸易情境中。还可以结合真实国际贸易案例,配合国内外贸易热点,用真实案例加上改编的数据,然后给出特定场景由学生在课上或课后,结合书本以及课外资料准备场景对话,如角色扮演交易双方,让学生参与情景,从而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工作环境,增加学生就业时的市场竞争力。当然,这样教学的前提是,需要对商务英文函电的教师提出具备相应英语和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要求。

2. 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师生及学生之间的双向协调活动的教学方法。大家都知道交际教学法的重点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是,光是用英语交流,这已经成为一些学生的困难,老师可以更多的用亲切的态度,幽默的语言,甚至热情的肢体语言来缓解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的加入课堂交流。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多组织交流活动,加强语言知识转化;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活动或双人活动组织课堂,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某一景点的讲解、分角色就某一贸易对战场景进行模拟训练等,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实际工作中的角色,学会将英语运用到国际贸易写作中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交际能力。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等社会需求能力。

3. 任务教学法。很多的学生很多都害怕用英语来完成写作,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查手机字典,但是让他们在小组里面先讲英语,他们感觉要自然得多,“安全”得多,然后再小组讨论后独立写作的方法,学生会觉得容易写多了。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锻炼口语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合作精神。当然,最后每位同学的写作内容都应上交,由老师直接批改,才能最大程度上的纠正错误,改进学生的英语函电水平。

参考文献:

[1]朱燕.外贸函电课程“三合一”教学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08.10.

[2]张维维,王歆.浅析外贸函电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J].商场现代化,2006.9(上旬刊).

[3]王春晖.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娄底师专学报,2004.6.

机电贸易论文篇8

变量设置

根据经济学需求理论,一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到两种效应的影响,即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具体来讲,与产品价格、汇率、主要贸易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本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及通货膨胀有关。此外,国际贸易理论也指出,对外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也会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本文选取进出口总额前三大的贸易伙伴国进行分析:美洲地区以美国为代表,欧盟地区以德国为代表,东亚地区以日本为代表。在充分考虑模型的拟合优度后,设置以下变量(见表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采用实际有效汇率。以美国、日本、德国在2007年3季度到2010年3季度的GDP量比为权重,结合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人民币中间名义汇率,通过运算获得实际有效汇率。进出口贸易收支中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变化,通过计算各年各季的同季平均数Yi和总的平均数Yj分别得到进口和出口的季节指数,结果证实:重庆市机电产品对外贸易收支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因此,笔者采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对相关季度数据进行了处理。

实证结论分析及建议

实证结论分析

从国际需求来看,美、日两国是重庆市机电产品的主要贸易伙伴,基本面良好,对机电产品具有长期稳定的需求;从比较优势理论来看,我国是劳动密集型国家,物美价廉的优势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日本GDP的增长,是重庆市机电产品贸易收支的主要影响因素。虽然,实际有效汇率RER的弹性系数为-2.45825,对重庆市机电产品对外贸易收支存在负效应。然而,由于重庆市机电产业本身固有的性质和主要贸易国的需求刚性,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重庆市机电产品净出口存在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如美国和日本经济的增长。

建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