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8篇

时间:2022-03-16 18:49:03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1

一、现状分析

为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有针对性地调查了区内不同层面的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二是对全区1600余名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情况组织了统一考试,将教师专业水平的外显现象进行了如下的归纳分析。

(一)值得肯定的成绩

1.教师的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全区小学数学教师1600余人均以取得中师以上学历,其中取得专科及本科的共有1395人,占84.7%,达到了义务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二是近几年培养了市、区和校级骨干教师343人,占21%。三是小学数学教师都参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培训。

2.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更新,业务素质有较大提高。围绕新课程的学习贯彻实施,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一是教学目标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从调查的课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有所增强;二是教学方式上教师正努力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始注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三是优化了教学手段,从课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教师的课件设计巧妙、形象生动,充分展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丰富了课的内容,真正体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二)问题及成因

1.问题

尽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从整体看,我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专业素养不强。我区小学数学教师虽然都达到了学历要求,但绝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都是非数学专业的专、本科学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数学素养。从教师专业水平考试的试卷反映出:一是一些教师对小学数学教材上的一些基础知识都未完全掌握。如,涉及“三角形的分类”、“梯形的面积计算”、“运算定律”等一些基础题都不会解答,不及格的占17.3%。二是部分教师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如“一个正方体它的高增加5厘米变为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240平方厘米。若把这个正方体削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该题错误率达到86.3%;三是部分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水平考试其中“解决问题”共5个题,抽样分析的200份试卷,失分率占64.7%。教师数学素养方面反映出的问题,从调查的课例中也可以看出,好课和较好的课不到20%,就是一些展示课,尽管课堂上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参与,也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学生思维的活跃。但是听完之后,总感觉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缺少一种厚重感,究其问题原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功底不够扎实和缺少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问题二: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不深透。数学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缺少深入的学习研究,把握不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不能很好理解教材,处理教材。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不能准确反映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的预期效果,对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不能很好整合,忽视育人功能;二是片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无论什么数学问题都一味地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三是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什么问题都要创设生活情景,都让学生以生活经验为起点学习数学,片面认为只有生活中的数学或者经过“生活化”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把联系生活与数学本质对立起来,数学课没有数学味。

问题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强。一是课堂教学内容密度不够,很多人把一节课的内容上了二节课,再有课堂练习题量也不够,本该在课堂上完成的一些练习题,很多安排在课外去完成;二是一些教师教学中缺乏充分、有效启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和措施。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合作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一些教师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只是通过和个别优生的交流来解决,忽视了多数学生的思考;一些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灵活处理,不能很好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而是一味按照教学的预设进行教学;三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师平常教学时,基本上都只是粉笔、黑板、课本,较少使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多数时间是在研究课、展示课露一下脸。

2.成因

(一)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很多年轻教师对教师职业感到不满意。从问卷调查反映出,有24.59%的教师对教师职业感到不太满意,有13.11%的教师是感到很不满意。因此一些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缺乏热情,不思进取。

(二)管理部门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一是主管部门缺少专门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习的经费,学校经费又困难,无力支付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经费开支,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师基本上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有26.23%的小学数学教师近五年没有参加过任何外出培训学习;学校订阅的供教师专业学习的教育杂志也很少,一般都只有一至二种;二是学校缺少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习的规划和相关的激励、评价制度。(三)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一是教育学院及教师进修学校重学历培训,而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校本培训内容重视不够,或者重视理论培训,忽视实践研究;二是校本教研的方式、制度还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一些学校还完全停留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缺少围绕课改开展的专题研究及教师培训,再有教研活动同伴互助、集体研究不够,学校未能很好搭建起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的平台。

(四)当前学校对教师工作评价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一些教师感到教学工作压力大,再有农村教师很多家住在城区,每天两头跑,无暇顾及学习。从调查问卷反映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规划占72.3%;教师平均每天用于学习专业书籍的时间:不到半小时的占26.2%,半小时—1小时的占32.79%,1小时以上占11.8%,几乎没有时间的占29.5%。

(五)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评先选优、评职晋级中,不严格执行政策,按照德、能、勤、绩去考核评价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策略和措施

1.贯彻落实《教师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当前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的实际问题,真正让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让教师热爱教育工作,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用更大的热情去投入工作和学习。

2.教育管理部门要抓紧抓好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给予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一是可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在职教师培训,让教师的知识能得到不断更新,不断充实;二是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评价制度,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三是进一步培养和打造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挥他们在学科领域的专业引领作用;四是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工作,促使他们尽快成长与发展。

3.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态度应居重量级的地位,因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研讨来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在外在压力下可以完成的培训,而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对专业的热爱,没有对成为成熟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那他的专业成长将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进步和成长肯定是缓慢的。一名教师只有拥有了这种向往,这种热情,她才会去爱。有了这种对教育、对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她定会主动地工作,并从各方面努力完善自己,完善自己教师素质的后两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控制教师的工作压力、建立学校与教师间的信任关系是引导教师发展适度积极的专业态度的基本策略。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2

关键词:高专教育 小学教师素质

高等专科教育(以下简称“高专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培养社会有用型人才的行业教育,高专教育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下面就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基础以及个人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简单的阐述。

1.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有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2.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等。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3.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对小学教育有重大影响。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育领域,为小学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奉献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基础教育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而混在师范学生群体里的部分学生,目标模糊,糊里糊涂混日子,他们素质不高乃至素质低下。这些学生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更别谈个人修养的锤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了。试想,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怎么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呢?又怎能言传身教去带好小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和技能?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3

关键词:德育;自我教育;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366-01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要将学生成为德育主体。德育往往是旗帜鲜明地提倡或反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学生生活环境除学校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学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预想和控制,支配学生行为的是其道德的判断能力。道德判断的发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2.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yulu.cc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3.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你不爱他,他会爱你吗?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一个个学生心灵的升华上,教师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一个个个体的心田,从而产生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养人的良好品德。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品质。这才是真正地教学生,爱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教会他们认字、计算仅此而已。教师还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

5.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是师德建设的关键

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碗水。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必须知识渊博,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上至宇宙太空,下至海洋生物,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什么都想知道,并认为老师什么都知道。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小学生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而不能扼杀。这就要求教师要终身勤于学习,不断开拓,一方面奉献出自己的所有,另一方面又要从书本中、网络中、生活中吸取一切有益的东西,然后毫无保留地将其传授给学生。

6.净化学生心灵是师德建设的升华

与学生以心换心是作为一位教师能得到学生信任的关键。记得有一年我曾接手一个新班,发现有个学生有偷偷摸摸的行为,以至班上经常发生失窃事件,经过几次观察,我确定了是一名男生所为。为此,我把他带到操场上一个无人的角落,握住他的小手,亲切地说:"孩子,别怕,老师只想做你的朋友,能将你的心里话告诉我吗?"孩子听到这里时,忍不住内心的痛苦,说道:"不要告诉我爸爸,他会打我……很痛……"此时,我把孩子搂在怀里,终于明白了一切,孩子想得到的东西,家长不给,孩子为了满足欲望,把手伸到了同学之中。家长长期以打骂为主从没有了解孩子的需要,结果造成孩子犯错误。经过一番教育后,孩子平静了,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孩子很喜欢找我聊天,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而我在私下也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经过这件事后,我体会到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访家庭,从大量的"接触点"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才兼备,方堪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以师德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加强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心灵和情感;以巨大的力量去鼓舞学生天天向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用自己满腔热血去浇灌满园花朵,尽一名教师之职。

7.创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提升可执行度的依据

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要求过于简单和理想化,导致教师的不重视和流于形式。尽管前后修订了多次,但仍未解决如下三个问题:一是简约有余,详尽不够,即规范中的很多师德条文没有详细具体的要求,只有大致笼统的表述,例如何谓"教书育人",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二是遗漏有余,完善不够,即一些必须有的规定与要求并没有写入规范当中,像《俄罗斯师德规范》不仅对教师的职业有要求,而且在教师对待学生、家长、同事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而我国的规范往往就是团结协作等几条就结束了,给人大而空的感觉。三是理想化有余,现实化不够,用太过理想化、大而空的理念要求教师,形同虚设。师德规范必须明确、具体、精细、周密、可操作性强。另外,须在规范中明确规定师德的底线,任何一名教师只要触犯了师德底线,就应受到相应的惩处。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4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 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5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 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 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6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提出了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旨在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从事教育科研只是大学教师和专业研究者的事,而小学教师只要会上课就行了,没有必要搞教育科研,甚至认为只是瞎折腾。但是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新课程的实施,所改变的都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科研型小学教师首先表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环境发生的教育现象具有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养成敏感的探索习惯,这使小学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

一、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

1.教育对象的复杂多变性决定教师工作具有较高的研究含量。

的确,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正处于人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时段的学生。在这一时段内,不但学生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变化。因此,对于不同群体学生特点的研究就成为小学教师做工作的前提。其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标准,教学本身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怎样启发引导学生,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怎样组织教学,等等,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在领会教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作出决定与判断。为保证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量减少负面影响,教师有责任审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2.社会文明的进步,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在变化,环境系统已从超稳定的一端移到了剧变的一端,在现实条件中取得成功的条件已完全不同,信息时代需要新的素质品格。曾经,小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但是如今已是信息时代,有了网络媒体,学生完全可以从网络上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如何把小学生从外面多彩的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来,如何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再塑光辉形象,这对小学教师将会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一挑战,传统的经验或教育是招架不住的,当传统教育慌乱地企图还以经验方式应付信息社会的时候,很快就会发现陷入了拼时间和拼经历的境地,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误区

1.科研至上。

综观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相当数量不是在默默无闻地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作贡献,而是在大张旗鼓地为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做广告,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开展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成为某些学校之间相互攀比的筹码,成为花瓶或摆设。在有些小学,教育科研甚至成为教师评优的敲门砖。随着国家对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晋升评优的附加条件,有些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就在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而是否对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对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则不重要了。

2.重虚而不重实。

许多小学或小学教师在搞科研时忽视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理论不重实践,科研形态有了,却没有直指教学的痼疾。有了科研的行为,却没有真正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地“科研”一番,但教师的行为依然如故,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其结果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课题而课题。这样,虽然学校也忙于申请种种课题,但课题研究的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虽然各小学也倡导教师投入研究阵营,但这样的研究并不能切实地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应该说,这是小学教育科研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3.跟着潮流走。

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时往往缺乏主题意识,缺乏对自我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有些教师就闻风而动,作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例如:创新教育一出现,不少小学教师就以创新为题申报课题,好像课题名称没有创新就无法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样,使得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没有针对性,也无法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三、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对策

1.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改变其陈旧的思想观念。

在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对许多小学教师是一种新要求,因而必然会存在一些思想障碍,长期以来,只重视“教”,轻视“研”,只重视“考分”,轻视“素质”的提高,把学校看作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把教学的功能片面归结为教师传授书本知识。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教学工作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其结果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只会死啃书本,习惯于重复他人思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才能找到教育科研的突破口,才能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质量的评比上,由单纯依赖分数、升学率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从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方向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广大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兴趣,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水平。

2.让小学教师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育科研的优势,使他们由被迫到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

通过教育科研,教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找出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可以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可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在改革中成长。

3.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育科研需要以科研的方法为支撑,科研方法是完成科研课题所采用的程序、途径、手段或规则,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用恰当的方法,能使课题运行步骤清晰,成果有推广价值,这与常规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不同,它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常规经验总结轮廓模糊,又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科学性较差,所以小学教师学习运用科研的基本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春兰.教师,你是一个研究者.黑龙江教育,2001,(11).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7

英文名称:Yunnan Education Journal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云南教育报刊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2099

国内刊号:53-1011/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云南教育》创刊于1958年,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期刊,先后被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云南省A类期刊、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并成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物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事迹;反映教师的要求和呼声;总结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究。2009年,《云南教育》再次获得“云南优秀期刊”称号,其中《云南教育小学教师》“开篇”在第二届云南优秀期刊评选中获“优秀栏目奖”。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篇8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心得体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报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小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除了需要不断客观的看待“过去的我”,我们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