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保险论文8篇

时间:2022-04-23 19:24:02

教育保险论文

教育保险论文篇1

关键词: 保险精算; 教学改革; 大工程理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各国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决定的各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势必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保险精算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保险精算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能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保险精算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较好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熟悉保险工作实务,掌握精算基本技能。

一、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现状。

( 一) 对保险精算人才创新性培养不足。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也就不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目前,不少院校由于教师教学量增加和科研任务的压力,许多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应付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其次,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当前的保险精算教育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此外,学校缺乏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其重要性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目前大多保险院校创新教育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均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革除传统教育中阻碍创新的东西。而在这方面,绝大部分院校探索的力度还显不够。

( 二) 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育。

保险精算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它与金融、会计、统计、数学等密切相关。我国的保险院校由于受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思想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忽视了知识的相关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专业划分过细,相关学科课程不多,学生知识面太窄,知识融通性不够。保险精算技术人才应具有宽厚的金融、投资等大金融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就无法应对保险中出现的的复杂问题。二是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性不够。由于中学过早实施文理分科,致使学生文化素质训练欠缺,全面素质培养不够。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应注重精神层面,学生是否具备人文素质不能仅仅理解为听过人文学科课程。

( 三) 保险教育中实践能力的缺失。

面向保险实务是保险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保险激烈竞争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这方面恰恰是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缺陷所在,主要体现为: 没有足够的保险实践训练; 缺乏现代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的初步能力与素质; 解决保险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对保险条款设计、产品开发的认识不足; 缺乏对现代保险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等等。传统保险教学偏向原理性和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向与实际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正日益制约着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保险精算实践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大工程”理念及其对保险学科的启示。

( 一) “大工程”教育理念。

“大工程”理念最早于 1994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该学院名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中提出。所谓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涵义,建立在大工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理念即为大工程教育理念。该理念所倡导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大工程的“大”指综合性,即把工程活动所需要各种知识、技术、能力、方法、条件系统地整合到一起; 大工程的“工程”指实践性,即工程活动要直接面向应用,满足社会的具体需要。为培养符合大工程要求的应用人才,就必须使工程教育从模仿科学教育的侧重理论研究回归到重视工程实践。

“大工程”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 二) “大工程”理念对保险学科的启示。

我们可以使用类似工程的方法,将工程学的思维引入到保险精算领域,结合金融、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数学、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等技术来模拟开发设计保险产品、确定营销计划和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富有保险理论素养、掌握高级数学工具、具有工程思维,同时具备广阔人文关怀,能够进行复杂管理的复合型保险精算人才。

“大工程”教育理念对保险学科的启示,就是要以大工程思想为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习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围绕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保险精算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在培养学生的“通”与“专”上找平衡点,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系统内的知识,还要注意各门知识间的关联性,做到宽而专。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构建保险精算实践教学平台。

三、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大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 一) 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会”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会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学会”强调知识的蓄积,“会学”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质疑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社会进入 21 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社会的发展日益信息化、智能化,不仅社会生产的主要周期和主要内容不再是重复的,而且每个生产阶段上的生产劳动也不再是完全重复性劳动,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信息成倍激增,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不断取代旧知识。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会学生今后要掌握的所有知识,但一定要培养其再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多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是否具有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会学) ,比掌握多少现有的知识( 学会) 更为重要。

( 二)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建立科学、优化的课程方案。

第一,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保险精算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体现大金融的内在逻辑性。金融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和完整的基础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金融问题分析工具和严谨的金融理论功底,才能在保险精算学系列课程中理解金融保险领域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设置一套规范的理论及应用课程十分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习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围绕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保险精算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一系列的课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融学、保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解,拓宽他们专业知识的视野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和合理性。保险精算专业中每门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不同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我们不仅要因为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教学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开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专业知识等问题。如果教学的前后顺序安排不当,教学质量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 三) 建立高水平的保险精算实验平台。

由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建设的历史较短,且人才培养与保险实务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同时,保险机构对高校保险专业建设又缺乏良好的反哺机制,保险公司不能有效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实习需求,学生很难完全了解保险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导致缺乏对保险的深刻掌握。鉴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模拟保险公司”为基本理念的保险专业实 验室建设模式。保险实验室可以模拟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包括寿险业务和财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为同学们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很好的解决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具体来说,实验室具有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提供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与管理的模拟,提供保险公司的日常事务的常规管理的模拟操作。通过模拟保险公司业务运行环节,提高同学们在各类保险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险中介人的所有环节的模拟运作,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险中介人的日常事务的模拟环境和业务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类保险中介机构经营管理的执行能力。

3、提供保险监管人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的模拟环境与模拟运作。提高同学们从宏观的角度来对保险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

4、提供再保险公司业务环节与日常管理的模拟操作。为同学们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供了条件。

5、提供各种资格的考试培训环境,可以对内和对外提供高层次地培训。

6、提供其他专业相关课程模拟实验与保险市场模拟实验的接口环境( 如银行保险、保险产品证券化、金融工程介入保险产品的衍生品、保险市场和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整合; 控股集团、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等)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赴美考察团。“回归工程”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1996,( 3) .

[2]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06,( 2) .

[3]陈志刚。 基于大工程观办学特色的思考[j]。 江苏工业学报,2005,( 4) .

教育保险论文篇2

关键词:保险;本科教育;保险专业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公司的数量已从1家增加到2011年的158家,保险业从业人员增加到400多万人,并且保险公司内勤从业人员目前以每年3万人增长,同时,银行、证券等其他行业也有大量的保险人才需求;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339.25亿元;拥有保险本科专业的大专院校也从1所增加到2009年的88所,并还在进一步增加。面对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保险本科教育如何本着结合我国国情、面向未来保险经营和监管人才需求更加面向国际,本文拟根据本人近30年任教和专业管理实践更加根据多年对保险专业教学与研究的体会,结合同仁们保险教育研讨的交流,就保险本科教育的本科定位、实践经验、课程设置等若干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保险本科教育的定位

保险本科教育是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核心则是保险专业教育,即在一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条件下的保险专业水平教育熏陶。一方面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理论基础又是为保险专业应用理论服务的。大部分保险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就是介于学历到就业前的专业预备阶段,因此专业教育非常重要;另一部分在国内或国外攻读研究生学位,也是在本科阶段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

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非基础理论型学科。它是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在法学理论方面,主要是民商法在保险领域的运用,如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继承法等民商法理论在保险领域的运用,从保险合同、保险经营到保险监管,都渗透着民商法的理论,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保险是法律的产儿。在经济学方面,供求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均在保险经营和保险监管中得到运用。而在保险精算方面,则离不开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因此,保险是经济学、法学和统计学在保险领域的综合运用,也正由于保险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是应用型学科,也就更应当注重在教学计划中对专业教育时间和课程数量相应的保证,应当在大二第一学期开专业课,以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

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必须严格区分。尽管保险学是应用型学科,但并不等于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职业培训则是在学生毕业上岗前由保险行业协会或者保险公司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的活动,这是行业协会或公司的一项工作安排。在一定层面来看,保险学历教育给学生以专业基本理论,培养专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若干年后该理论继续有用;职业培训则主要是培养学员眼前的保险实务操作能力。如对保险本科专业学生教育中,对“财产保险”课程而言,在介绍财产保险导论的基础上,分别阐述财产保险合同、财产保险的数理基础,其后分别按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分别分险种进一步论述,无论何种险种,均包括: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金额或责任限额、保险期间、赔偿处理,将该思路告诉学生,说明不同险种设计思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对职业培训而言,则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也可能是对某一险种的具体操作的讲述。因此,保险专业学历教育对学生培养的不仅关注是什么,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不是培养学生简单背诵保险条款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创造条款、研制保险产品的能力;不是培养学生牢记哪些是保险责任、哪些是责任免除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为什么哪些风险属于保险责任、哪些风险属于责任免除的能力。至于具体的保险产品、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则完全可在就业培训中解决。

由此,保险学历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基本理论教育。保险学生本科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将基本理论学习扎实,包括公共基础理论、保险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谈到这点,现在有一种实用主义风气,实际部门招人强调实践经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讲述的理论没有用,有些老师也觉得理论是空的。所谓理论,就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前人的实践经验与后人的实践结合而已。基于此,学生要读书,老师要看书,实际部门要信书。

二、保险本科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

实践经验对于保险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学生的中心任务是读书。学生在学生阶段不认真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喧宾夺主,扬短避长,到工作阶段的中心是工作,正如课程有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一样,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也有先后顺序。同时,理论本身就是来自实践的,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学好了理论,就等于了解了前人的实践。第二,教师的实践经验比学生的更重要。教师了解实际的影响面更大,他们面对大量的学生,便于传递实践中经历的信息;教师也更有机会和时间实践;教师掌握了系统的理论,更能将所掌握的理论有目的地指导实践,并且以理论驾驭实践,深化实践,从而,完善理论。

同时,要对保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全面理解。保险作为应用型学科,理论务必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完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大学学历教育务必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要注意结合实际,但不应拘泥于实务。对于保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认为不应拘泥于了解保险经营、保险监管的实际流程,更多应该关注保险领域发生的现象、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注重用所学的保险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保险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保险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理论预测未来的趋势。

教育保险论文篇3

摘 要: 现代保险精算的发展日新月异,保险业的变革对保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保险精算教育在知识系统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大工程思想引入保险精算教育中,从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验室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保险精算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 保险精算; 教学改革; 大工程理念。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也不例外———一方面,各国的教育理念以及由此决定的各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的日益融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在这种大背景下,保险行业势必对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讨保险精算专业的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保险精算专业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能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保险精算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具有较好地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熟悉保险工作实务,掌握精算基本技能。

一、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现状。

( 一) 对保险精算人才创新性培养不足。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创新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缺乏创新意识,也就不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目前,不少院校由于教师教学量增加和科研任务的压力,许多教师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应付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其次,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当前的保险精算教育常常忽视对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许多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回答现成的问题,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此外,学校缺乏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其重要性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但目前大多保险院校创新教育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建设均存在不足,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对教育体系进行创新,革除传统教育中阻碍创新的东西。而在这方面,绝大部分院校探索的力度还显不够。

( 二) 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教育。

保险精算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它与金融、会计、统计、数学等密切相关。我国的保险院校由于受传统的重专业、轻基础思想以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忽视了知识的相关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专业划分过细,相关学科课程不多,学生知识面太窄,知识融通性不够。保险精算技术人才应具有宽厚的金融、投资等大金融背景知识,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就无法应对保险中出现的的复杂问题。二是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性不够。由于中学过早实施文理分科,致使学生文化素质训练欠缺,全面素质培养不够。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应注重精神层面,学生是否具备人文素质不能仅仅理解为听过人文学科课程。

( 三) 保险教育中实践能力的缺失。

面向保险实务是保险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保险激烈竞争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这方面恰恰是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缺陷所在,主要体现为: 没有足够的保险实践训练; 缺乏现代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和管理的初步能力与素质; 解决保险实际问题能力不强; 对保险条款设计、产品开发的认识不足; 缺乏对现代保险所必须具备的有关经济、法律、社会道德等方面知识的了解等等。传统保险教学偏向原理性和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向与实际要求的距离越来越大,正日益制约着我国保险精算教育的发展,切实提高保险精算实践教学水平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二、“大工程”理念及其对保险学科的启示。

( 一) “大工程”教育理念。

“大工程”理念最早于 1994 年由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在该学院名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中提出。所谓大工程就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完整的工程涵义,建立在大工程基础上的工程教育理念即为大工程教育理念。该理念所倡导的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是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说,大工程的“大”指综合性,即把工程活动所需要各种知识、技术、能力、方法、条件系统地整合到一起; 大工程的“工程”指实践性,即工程活动要直接面向应用,满足社会的具体需要。为培养符合大工程要求的应用人才,就必须使工程教育从模仿科学教育的侧重理论研究回归到重视工程实践。

“大工程”教育理念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产品的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 二) “大工程”理念对保险学科的启示。

我们可以使用类似工程的方法,将工程学的思维引入到保险精算领域,结合金融、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采用数学、工程、计算机、以及信息等技术来模拟开发设计保险产品、确定营销计划和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富有保险理论素养、掌握高级数学工具、具有工程思维,同时具备广阔人文关怀,能够进行复杂管理的复合型保险精算人才。

“大工程”教育理念对保险学科的启示,就是要以大工程思想为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习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围绕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重新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保险精算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在培养学生的“通”与“专”上找平衡点,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系统内的知识,还要注意各门知识间的关联性,做到宽而专。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构建保险精算实践教学平台。

三、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大工程”教育思想指导下,保险精算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 一) 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会”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会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学会”强调知识的蓄积,“会学”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质疑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社会进入 21 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的加快,社会的发展日益信息化、智能化,不仅社会生产的主要周期和主要内容不再是重复的,而且每个生产阶段上的生产劳动也不再是完全重复性劳动,加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技信息成倍激增,层出不穷的新知识不断取代旧知识。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教会学生今后要掌握的所有知识,但一定要培养其再学习的能力。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需要多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是否具有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会学) ,比掌握多少现有的知识( 学会) 更为重要。 转贴于

( 二)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建立科学、优化的课程方案。

第一,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保险精算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体现大金融的内在逻辑性。金融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和完整的基础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金融问题分析工具和严谨的金融理论功底,才能在保险精算学系列课程中理解金融保险领域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设置一套规范的理论及应用课程十分重要。学生不仅要学习保险精算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围绕经济、技术和社会政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综合,强调保险精算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一系列的课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金融学、保险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解,拓宽他们专业知识的视野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和合理性。保险精算专业中每门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不同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我们不仅要因为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教学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开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专业知识等问题。如果教学的前后顺序安排不当,教学质量和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 三) 建立高水平的保险精算实验平台。

由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建设的历史较短,且人才培养与保险实务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同时,保险机构对高校保险专业建设又缺乏良好的反哺机制,保险公司不能有效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实习需求,学生很难完全了解保险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导致缺乏对保险的深刻掌握。鉴于我国高校保险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模拟保险公司”为基本理念的保险专业实 验室建设模式。保险实验室可以模拟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包括寿险业务和财险业务的实际操作,为同学们掌握实践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很好的解决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需要的矛盾。具体来说,实验室具有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提供保险公司的日常业务与管理的模拟,提供保险公司的日常事务的常规管理的模拟操作。通过模拟保险公司业务运行环节,提高同学们在各类保险机构一线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险中介人的所有环节的模拟运作,提供各种类型的保险中介人的日常事务的模拟环境和业务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在各类保险中介机构经营管理的执行能力。

3、提供保险监管人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人的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的模拟环境与模拟运作。提高同学们从宏观的角度来对保险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

4、提供再保险公司业务环节与日常管理的模拟操作。为同学们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供了条件。

5、提供各种资格的考试培训环境,可以对内和对外提供高层次地培训。

6、提供其他专业相关课程模拟实验与保险市场模拟实验的接口环境( 如银行保险、保险产品证券化、金融工程介入保险产品的衍生品、保险市场和资金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的整合; 控股集团、跨国公司的风险管理等)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工程教育赴美考察团。“回归工程”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 中国高等教育,1996,( 3) .

[2]杨琳。 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

江苏高教,2006,( 2) .

[3]陈志刚。 基于大工程观办学特色的思考[J]。 江苏工业学报,2005,( 4) .

教育保险论文篇4

 

关键词:保险 素质教育 从业人员 

随着保费收入的日益增加,随着保险经营主体的日益增多,随着从业人员数量的日益倍增,特别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影响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过程,它把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职能。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是指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业的实践活动中作为职业行为内在基础的品质。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 

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将群体素质转化为个体的素质,并通过个体素质的完善达到提高群体素质的目的。是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 

2.当前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丞需解决的问题 

(1)当前地市级保险公司存在着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偏低,专业水准和业务能力偏低。据统计,美国每101人中就有1人从事保险工作;我国台湾保险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也达1%。而我国国内保险企业虽然目前共有从业人员215多万人,但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0.15%。与美国、台湾地区相比,我国国内保险从业人口总量偏小,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与保险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公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诚信服务水平不高,诚信意识不强。部分从业人员诚信意识淡漠,违法违规展业、欺诈误导客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影响到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度,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对5000位消费者的调查中,20.3%的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较差,3800位消费者中,10.2%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诚信度不高,23.5%的人对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满意。 

(3)质量不高,专业人才匮乏,成为保险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就全国185万多保险营销人员而言,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且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 

(4)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在全国保险专业技术人员中,精算、投资、核保人员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与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根本不相匹配。目前保险业中最紧缺的人才依次是中高级专业营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决策人才和精算类人才;保险核保类、产品研发类、培训类及财务高级分析类人才也存在一定的招聘难度。 

3.加强地市级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保险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诚信服务水平,培养一支服务诚信、专业过硬、社会形象良好的保险从业队伍,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发展,要依靠各保险公司自身力量,加强队伍的诚信教育,加强管控,注意在经营中逐步培养和积累自己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社会保险工作,廉洁奉公,严守党纪、政纪,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奉献精神。 

(2)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积极培养后备干部队伍。制定地市分公司领导干部竞聘上岗暂行办法等考核管理制度,开展地市分公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加强保险从业队伍的文化建设,增强改革发展活力。 

教育保险论文篇5

一、要承担立德树人应有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属性,更不是把专业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调和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有效教学载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保险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保险专业课教学,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因时、因事、因势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与保险专业课教师共同协作,思政课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教师则需要加强育人意识,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产生协同效应,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综合教育理念。

专业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以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素养培养为具体表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注重培养人的要素,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问题。要将课程的宗旨和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落实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放到法学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去,将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将企业价值评估要素授课内容中将专业知识与品格培养无缝衔接,引导学生学习企业发展精髓——深耕细作,精进成长。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各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断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险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保险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将保险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推动“课程思政”与“保险课程”形成合力,推进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帮助学生实现专业与精神的全面成长。健全育人体系的目标,就是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保险专业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师生做好专业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及协同育人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保险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更好衔接,又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文化氛围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环境育人”“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只有将保险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丰富度才能不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感,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如何通过“灾害与保险”进行国情教育、如何在“保险机构与市场”这个知识点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如何结合专业课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等等。

三、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知识与育人要充分结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讲述了自身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实践,即结合实时新闻播报,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业的优势和不足。通过保险专业的公益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公益广告的效果以及公益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与思政理论素养,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深对保险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内涵展开,不断开展保险诚信原则对于保险人与投保人履行彼此权利义务工作。

要注重保险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想教好学生,教师也要必须先提升自己,只有教师自己的精气神真正提上去了,保险课堂才可能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光彩。要寻求保险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保险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等。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配合的问题,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力同心、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因此,保险教学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其公共必修课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应用型本科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类保险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四、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

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诚信、法治、公平、敬业等元素融入保险专业课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高校教学实际、课程实际、学生学情实际,持续深化保险教学改革。要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于保险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课程讲授中,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分析保险行业的具体表现,通过在线课堂讨论的形式,对于中国的保险业进行谈论和评价,在对话中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同、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体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作用,同时就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现代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还是保险基本原则的形成与运用,无处不在彰显现代社会发展尤为重视的互助与诚信。

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可以将近年来发生的与互联网金融营销相关的案例融入课堂中,在讲解真实案例的同时,找到切入点,融入科学精神,教导学生正确的营销理念与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由于未按流程操作或工作过程的疏忽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办事公道的意识与品质[4]。所以,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以全方位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推进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行育德的五维育德工程,尽可能广泛地把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来。

五、要努力抓好专业课程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课堂上的语言、姿态、情绪表达等因素都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她指出,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符号,而是要将一份事业的情怀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将时政热点和课程学习结合,将保险学习和党的宗旨联系起来,将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区分,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将唯物辩证法和科研方法相结合,教学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正能量影响。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保险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把思政课融入保险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尝试推动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课堂—实践—网络—教材”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将德育更好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借鉴,积累经验。这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保险论文篇6

一、要承担立德树人应有的责任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属性,更不是把专业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调和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有效教学载体。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保险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将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保险专业课教学,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因时、因事、因势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与保险专业课教师共同协作,思政课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课教师则需要加强育人意识,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产生协同效应,形成“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综合教育理念。

专业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为重点,以专业人才需求和专业素养培养为具体表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注重培养人的要素,提出“培养什么样的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问题。要将课程的宗旨和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落实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把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放到法学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中去,将法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将企业价值评估要素授课内容中将专业知识与品格培养无缝衔接,引导学生学习企业发展精髓——深耕细作,精进成长。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各门专业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不断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险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保险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将保险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推动“课程思政”与“保险课程”形成合力,推进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变革,帮助学生实现专业与精神的全面成长。健全育人体系的目标,就是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保险专业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师生做好专业的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将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及协同育人三者有机结合,促进了思政教育与保险教学体系、学科体系更好衔接,又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将学科资源、文化氛围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知识传授”“环境育人”“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只有将保险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丰富度才能不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感,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例如,如何通过“灾害与保险”进行国情教育、如何在“保险机构与市场”这个知识点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教育、如何结合专业课辅导学生创新创业等等。

三、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知识与育人要充分结合,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并在讨论中进一步讲述了自身在保险学课程中的实践,即结合实时新闻播报,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业的优势和不足。通过保险专业的公益广告案例,启发学生深入分析公益广告的效果以及公益广告对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以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与思政理论素养,注重选择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加深对保险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内涵展开,不断开展保险诚信原则对于保险人与投保人履行彼此权利义务工作。

要注重保险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想教好学生,教师也要必须先提升自己,只有教师自己的精气神真正提上去了,保险课堂才可能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光彩。要寻求保险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保险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等。要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配合的问题,把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力同心、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

因此,保险教学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其公共必修课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应用型本科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类保险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四、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

课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诚信、法治、公平、敬业等元素融入保险专业课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结合高校教学实际、课程实际、学生学情实际,持续深化保险教学改革。要从保险的功能和保险的发展历史等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于保险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课程讲授中,结合时下热点问题,分析保险行业的具体表现,通过在线课堂讨论的形式,对于中国的保险业进行谈论和评价,在对话中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认同、所学专业的认同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通过专业课程体现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作用,同时就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点的把握、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无论是现代保险的产生与发展,还是保险基本原则的形成与运用,无处不在彰显现代社会发展尤为重视的互助与诚信。

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可以将近年来发生的与互联网金融营销相关的案例融入课堂中,在讲解真实案例的同时,找到切入点,融入科学精神,教导学生正确的营销理念与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由于未按流程操作或工作过程的疏忽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办事公道的意识与品质。所以,要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材体系、管理机制体系中,以全方位育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知识传递,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推进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行育德的五维育德工程,尽可能广泛地把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来。

五、要努力抓好专业课程的重要载体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点,课堂上的语言、姿态、情绪表达等因素都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她指出,思政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增加一些符号,而是要将一份事业的情怀传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环节中多角度、多层次穿插和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要寻求专业教育与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点,避免过于突兀、平淡的说教方式,根据专业课程实际情况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要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要将时政热点和课程学习结合,将保险学习和党的宗旨联系起来,将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相区分,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将唯物辩证法和科研方法相结合,教学生以全面、客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现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正能量影响。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保险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保险专业进行教学,把思政课融入保险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积极作用,也为进一步尝试推动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课堂—实践—网络—教材”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模式、将德育更好融入课程教学提供借鉴,积累经验。这对培养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保险论文篇7

【关键词】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商业健康保险的迅猛发展,市场对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全国各相关高校每年输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总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近些年相当一部分专业学生毕业后没有走上与医疗保险相关的岗位,而是被动地选择了其他行业,造成经过多年精心培养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严重流失。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单位和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反馈,医疗保险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适应周期长,导致用人单位新人培养成本高。

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从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来看,医疗保险专业应该被定位为应用型专业。

尤其是本科层次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不应以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而应定位于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专业发展目标,强化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医疗保险教学模式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院校至今仍主要侧重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极为薄弱。

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实操指导性强的教材和模拟软件。

(1)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首先,目前大部分医疗保险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由于目前的就业问题严峻,很多医疗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都选择通过继续深造以留在高校, “跻身”高校教师行列。

因此,这些教师是没有在专业实际部门工作的经历或实践的,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实践领会与操作能力则明显不足。在这方面,国外政界和教育教师界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为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师资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通道。[1]而在我国,由于体制原因、学历要求等,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或有政策实践的专家由于没有高学历而无法从教。

其次,医疗保险专业的交叉性造成了教师专业能力与实践教学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医疗保险需要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保险专业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医学底蕴。而某些院校医疗保险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临床医学专业,这些教师有着深厚的医学知识,但只有少数教师有过保险公司实践经历,多数教师对医疗保险专业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医疗保险的实践经验;另一个极端是,专业教师都来自于金融保险专业,有着深厚的金融保险学功底但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这些教师都很难将医学知识和医疗保险实务有效结合。

(2)缺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材和模拟软件。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的核心课程中一般涵盖了保险学、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人身保险学、健康保险学、医院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教材数量多,更新速度快,但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和管理条例的罗列。有些教材虽然名为“××理论与实务”,但是实务部分一般仅陈述某省市的医疗保险政策或者某商业医疗保险公司的条例、细则,缺乏实际操作内容的介绍和指导,缺乏相关案例的讨论启示与实践延伸。

此外,医疗保险专业在许多高校并未配备实验室或者与其他专业共用实验室,并且各大高校在医疗保险实操模拟软件的引进和开发方面投入过少。

1.2 缺乏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的特殊性,其专业教育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发展较为完善,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主要表现就是缺乏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后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这是各大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专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的匮乏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理性认知和感性了解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市场发展和需求。

1.3 实践课程设置层次不清、实践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递进性实践课程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按照教学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组织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相互承接、相互联系的实践课程。然而,现在部分高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统一的、相互联系的、递进的、完整的实践计划和安排,造成教学混乱的局面,实践课程教育的重点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忽视,造成实践课程被“混着过”,这些不利于实践课程核心价值的体现和拓展,进一步造成了学生应付实践课、教师胡乱安排实践课的现象。[2]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与医疗保险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如去医院医保科、商业保险公司等实操性实习单位熟悉相关专业岗位的职责及办事流程,开展医保政策实操手册的学习,进行数据处理软件的上机实验等。而这一类的实验操作课程由于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安排,大部分支离破碎、流于形式,实际教学质量并不高,也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

2.1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双师”队伍建设。

医疗保险专业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包括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医疗保险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熟悉医疗保险业务,如医疗保险产品分析、医疗保险计划设计、医疗保险核保理赔、医疗保险产品营销等。然而,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一般的专职教师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师资配备时,可以考虑安排“双师”教学,即医疗保险专业理论课程部分由专业教师承担,而实训教学,尤其是课外实训教学部分由保险公司相关专业人员负责。[3]“双师”教学既有利于专业教师专心负责和深化理论教学、从而减轻压力,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一线专业人员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亲身体验医疗保险实务操作流程,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另外,各院校要考虑培养具有“双师”特征的专业教师。例如,将现有的专业教师分批送到相关岗位去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回校后便可胜任医疗保险专业相关课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避免完全依赖外界师资力量的尴尬局面。

(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建立包括实训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进行岗位模拟、现场讨论、计算机模拟操作等教学。在校外,各大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如医院医保科、政府医保局、商业保险公司等)、民间团体(如医疗保险协会等)合作,将其建设为长期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物参与度和社会问题认知程度。另外,还应当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相关单位在未来发展的知识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市场需要培育满足企业发展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人才。此外还应加强与外界交流,建立多种渠道,及时为专业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以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做出更好的安排和计划。

(3)实践教学资料的准备。

实践教学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实践教学指导教材、实践模拟操作软件等资料。体现出各部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方式及手段、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根据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教材一部,教学软件可以通过外购或其他途径取得。

转贴于

2.2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课堂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两个部分。在介绍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侧重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具体形式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双方辩论的形式进行;在基本制度运用阶段,其实践内容应侧重于加深学生对基本制度的理解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部分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基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内容设计上应能够体现社会医疗保险职位的特点。可以按照医疗保险的职位设计实践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模拟实际职位手工操作与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具体做法是:提供固定场所建立模拟职场和实训室,引进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课堂教学企业化管理试点,装备模拟保险流程各环节的专业教学软件。

(2)校园实践教学。

在学校模拟保险企业等开展有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保险文化和职业素养。组织辩论会、演讲会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公关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增强学生独立处理问题和适应保险市场的社会竞争能力。通过各种公开和内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竞赛,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还可以组织专业学生在校内向同学开展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咨询服务。

科研和创新活动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竞赛也是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展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平台。[6]科技竞赛特别是国家教育部等主办的学科竞赛,对于推动医疗保险专业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医疗保险专业要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挑战杯”、“新苗计划”、“未来学术之星”等校级大学生科研课题、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研比赛项目。

(3)社会实践教学。

校外综合实习部分结合学生毕业实习进行。

目前,医疗保险专业社会实践中的医学实践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医疗保险专业开设医学课程是专业工作的需要,但实际教学中总认为知道一些临床医学知识即够用,忽视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校外实践,医院临床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的社会实践部分应建立医院临床实习和保险公司、医保部门“双实习”制度。[7]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特点可以选择医院、医保中心、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其校外实习基地,由实习单位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具体的工作。其内容应体现社会医疗保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般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安排实习的内容,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主,具体内容和程序可与实习基地教师合作确定。力求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有良好的实习效果,获得实习单位好评,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实现实习后直接与实习单位签约就业。

(4)各实践环节可以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和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安排,可将医疗保险专业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专业认知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独立实验课、专业课题调研课、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形式,开展课内外相关实习课程,课程内容层层递进、相互联系,形成整个专业实习课程整体流程,培养出实操能力强、学习能力强、专业与市场对口的学生。[8]

1)理论课程与实践结合。如《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主要由操作性和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组成。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项实验课题,主要目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针对医疗保险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设计问卷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的第 1 周布置下去,第 1 7 周上交,学生可自行组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方向、设计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做统计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

2)毕业论文与实践的结合。如: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的同学,由于有科研项目任务,因此会组织其他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利用暑期或平时的实践课程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对策,最终各位小组成员完成这个项目的子课题并分别作为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从而较为成功地将学生科研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2.3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课程的考核应当体现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采用“过程评价+考试考核”综合评价模式,考试考核学生对医疗保险学基础理论、基本制度的掌握情况,其中过程评价主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综合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选择相邻两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对照,以此来评价其教学效果。

3 结语。

一个完整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形式和评价,而开展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有益于全面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体系,并为教学条件和实践管理提供较为具体的科学指导。充分挖掘医疗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的整体,为学生能力的拓展和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乐勋,张文鸣。2007 年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9-60.

[2] 况成云,杨江林。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素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l(8):478-511.

[3] 藤航。我国本科医疗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J].西北医学教育,2002(3):10-11.

[4] 袁杰,郑先平,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13.

[5] 郑先平,刘雅。对健康保险专业核保理赔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86-88.

[6] 俞彤,刘霖叶,等。医学院校开设医疗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7):259-360.

教育保险论文篇8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互联网保险;保险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内保险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保险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国际化、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保险业的就业结构调整加快,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保险业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保险领域的高等教育,迅速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充实和壮大现有保险从业人员队伍。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作为金融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险业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以及新“国十条”的颁布,使得原来的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人才培养难以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对接,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矛盾。与此同时,保险学专业建设也是财经类院校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更是财经类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而且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关键因素所在。所以,保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关系到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能力的构建。因此,本文着力于探讨财经类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和改革内容。

二、合理设置保险专业课程结构

保险是一门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学科,对每一险种的开发都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专业而孤立进行。保险专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穿插其他学科知识,应注意将这些知识与保险理论相融合,给学生传授整体性的知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保险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所以专业的开设涉及广泛,包含保险、营销、管理、金融、会计、心理等。应多借鉴国内外其他院校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从专业角度出发,完善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瞄准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与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难易有别、选择多样的核心课程模块。(二)加强保险专业学生入学专业教育。在保险专业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专业导论,邀请保险实务部门精英和学校教师一起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如保险历史介绍、保险市场分析、职业前景规划、保险公司参观、毕业生经验介绍等,为学生打开保险市场的大门,了解自己的专业特色,为以后的学习和规划奠定基础。(三)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课时配比度。课时配比度是指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开课时量之间的比例。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着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讲授课与自修课等课程关系。课时配比适“度”才能有效发挥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应有作用。课程之间的课时配比度决定于该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险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加强本专业课程的地位,加一些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在选修课与自修课中,这样既可以体现保险课程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扩展课程的宽度。保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内容交叉很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明确建立一套保险专业课程的体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另外,课程不仅要体现深度而且要有广度。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的基础外,还应该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设选修课,增设与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反映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的选修课程,丰富课程门类,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五)课程的设置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每门学科看起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8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教学体系中的做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该放在什么阶段开设,掌握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准备哪些专业知识等问题。例如汽车保险、工程保险、农业保险、健康保险等专业性较强的险种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保险承保、保险理赔等专业服务流程则需要法律、理财、金融、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同时,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顺序,避免课程倒置和知识点的重复。

三、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社会对保险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精通某一专业的专门型保险人才和复合型保险人才成为保险公司的新宠。我们应该保持保险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力培养新型保险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一)描绘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根据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情况,与保险公司协同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细化目标的课程群,描绘人才培养方案结构图。积极探索满足行业标准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学生和行业企业三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二)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界与业界互动培养机制。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保险教育包括高校培养和企业培训,但无论高校教育还是企业培训,都不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满足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理论性强,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储蓄充足的发展后劲;企业培训实务性强,能让受训者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业务,提高业务量。高校与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各有优势和不足,但两者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因此建立由企业参与的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无疑可以有效地整合学界和业界两种资源,扬长避短,共同做好保险人才的培养工作,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证。(三)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核心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现今,财经类院校应根据保险市场的不断变化情况,尤其是在新“国十条”背景下,与保险公司协同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对应细化目标的课程群,分析保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开发多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难易有别、选择多样的核心课程模块。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一)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效结合拟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实训相配套的融案例材料、声音、文字与图片为一体的髙水平多媒体课件。并且需要建设一个教学素材丰富、人机界面友好、分类科学、能有效提升学习效能的集成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如BB平台、精品课程体系等。(二)科研向教学的转化在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实施中,应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人授课教材和教案。丰富第二课堂,创造更多的能让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实现学生在“干中学”和在“合作中学”,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和教学互动机制。(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保险学专业的课程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破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外练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学习,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五、大力推动和强化实践教学

由于保险专业理论和职业走向,决定了保险专业本身是一门比较重视实践的科目。面对当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应加大应用型教学的比重,增设实践类技能的培训课程,引进模拟试验系统,根据学生职业倾向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加快学生与社会融合的速度,缓解就业压力。(一)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甚至专门设置实训课程,聘请企业人员兼任指导教师,使学生除了接受理论知识指导外,还有机会跟随企业导师参与保险产品的营销。这样设计课程既保留了原来的理论教学,又增加了学生接触客户的机会,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保险营销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保险专业的感性认识,将课堂理论用之实践,而且营销过程中遇到的拒绝问题对学生是一种挫折教育,激发了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在进人到社会时的适应性。(二)搭建金融保险综合实验平台。根据实验教学规律和学生对不同技术能力的需要,探索开发保险实验体系,搭建保险综合实验平台,将其嵌入“课堂一实验一实习(训)”的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之中,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三)拓展与业界合作,推动多样化实习(训)环节建设。探索“协同培养一实习(训)一创(就)业”的实践模式,创新与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体现“职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六、结语

财经类院校保险学专业的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培养导向是当前保险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适合本国或本地区战略发展目标的保险专业教育国际化措施与方法是实务界与教育界共同面临的课题。法国教育家加斯东?米来拉雷曾说过: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遗产。保险学科是一门社会学科,因此,其学科内容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在进行国际化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如何将国际化与本地化相结合。保险学教育只有正视其自身的水平与国家对保险人才的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教育的发展道路,才能在21世纪呈现出不尽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今后保险学本科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必须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实质性地推进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才可能真正实现“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林祥 钱艺平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伟?保险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探讨[J].开封大学学报,2008,22(3):82-83.

[2]李丞北.财经类院校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1(1):72-73.

[3]梁玉.基于过程评价的保险专业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9):149-150.

[4]刘应元,袁毅阳.转变观念?重新定位?特色培养——关于保险专业建设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29):39-40.

[5]王绪瑾?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12(9):43-44.

[6]董岚.基于就业视角的髙等院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26⑴,78-8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