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经济学家
CSSCI南大期刊

影响因子:3.49

预计审稿周期:1-3个月

经济学家杂志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四川社会科学学术基金会(新知研究院)
  • 创刊时间:1989
  • 国际刊号:1003-5656
  • 出版周期:月刊
  • 邮政编码:610074
  • 国内刊号:51-1312/F
  • 邮发代号:62-92
  • 全年订价:¥ 580.00
  • 发行地区:四川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中国经济学论坛
  • 理论经纬
  • 改革探索
  • 比较与借鉴
  • 研究报告
  • 金融研究
  • 农业研究
  • 学者风范。
  • 市场经济与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中产品的两种形式。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是对市场失灵的校正,也是对市场制度缺陷的一种弥补。在当前,大力加强公共产品生产,使之与私人产品生产并行发展,体现了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模式的构建。公共产品大发展是出现于20世纪的新事物。科学评析、扬弃西方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公共产品新理论是...

  • 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与限度

    本文讨论了合理的实证经济学方法的假设、程序与步骤,及其在解释与认识经济社会现象、提供知识方面的重大意义。在肯定实证经济学方法的适用性的同时,本文强调,经济学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由于经济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客观的物,实证经济方法有其局限性,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加反思地引入经济学会造成实证经济学方法的滥用。

  • 中国经济学应坚持四大走向

    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从而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四大走向:走向规范、走向实际、走向开放、走向世界。

  • 神经经济学和神经管理学的前沿

    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阐明心理活动的脑基础,以揭示心理与脑的关系的科学。近年来,它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得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等交叉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随之不断发展壮大。神经经济学与神经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给传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出现了不少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

  •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可持续性与潜在增长率估算:一个综述

    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特征、可持续性和潜在增长率估算三方面的理论综述,进一步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尚需改进的空间。

  • 中国GDP年度序列数据的周期性分解与制度阐释:1978—2005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性指标。将GDP年度序列数据中的周期趋势分离出来,不仅是一个统计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研究经济运行规律的方法问题。按定基指数调整后的真实GDP年度序列在去除时间趋势之后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波动与我国转型阶段制度供给的阶段性高度吻合,制度供给是经济系统运...

  •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

    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经济学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人们或是根据产业组织学理论从商品流通企业的市场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或是从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关联对其展开考察,或是在"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其实,产业的组织结构涉及的层面很复杂,它与自然垄断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关联尚未引起学者们应有的关注。本文认为,依...

  • 对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均衡假定的反思——从凯恩斯主义的投资恒等于储蓄说起

    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来,宏观经济学就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系统而相对独立的学科,后人将凯恩斯的短期经济增长模型进一步长期化为外生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纵观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市场能够自动实现均衡,但是,正是这个假设将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引入了歧途。对于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哈...

  • 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运行机制

    本文分析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类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积累、复制和流动,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的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交易费用降低机制,并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于产业集群的资源配置绩效和创新绩效以及产业集群社会资本运行机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 马克思关于技术变迁的演化经济思想

    几乎所有的演化经济学家都承认,马克思的确是位有着丰富演化思想的经济学家,而这一点在其有关技术变迁的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在关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关于技术的本质、关于技术进步的累积过程和选择过程,以及关于技术消失的考察中都广泛地应用了生物学隐喻研究方法,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演化经济思想和洞见,这也为后人继续研究和发展一...

  • 制度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产业集群是一种减少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通过打破既有的制度结构,选择运行费用较低的制度模式,以实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正式制度的供给主体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促使产业集群形成,非正式制度则是通过信任文化背景下的网络关系孕育着产业集群。为了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能力,必须强化制度供给弥补制度需...

  •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述评

    现有文献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解释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形成机理: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层面,主观预期的非对称调节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个层面是传导机制层面,价格粘性是导致非对称性产生的关键因素;第三个层面是市场环境层面,传导渠道和经济结构的非对称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根源。

  • 新农村建设拖累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吗

    由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远未完成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统一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是互动而非对立关系,并提出加强三者互动关系的建议。

  • 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基础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将两部门的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业和农业相互依存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并以此对目前争议颇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政策问题,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

  •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模式、特征和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实际上开始了一个利用自身内部资源引导农村社会转型的过程,其主导模式是农村的工业化和依附于工业化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最大特征,是它未能融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良性循环。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成功最终将可能取决于经济结构转换条件下农民的市民化。

  • 生产方式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

    中国农业、农村、农民落后状况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性的缺陷及是农村社会生产方式的落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目标,应当是改造小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 根治矿难:产权改革能否有效——兼析山西临汾、吕梁的煤矿产权改革试点

    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矿难频发,产权不清被认为是根本原因。基于这种认识,山西省部分地区启动了煤矿产权改革试点。本文在对改革试点评述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的产权改革不但解决不了矿难问题,反而有使国有矿产进一步流失并使非法所得合理化的趋势,需要谨慎对待这一改革。

  • 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研究

    本文利用指标体系及DEA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创新绩效,结果发现不同行业间创新水平相差很大,新产品比重与研发投入强度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不能单纯采用指标体系来衡量创新水平。我国制造业创新的技术效率总体偏低,纯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创新水平及制度与管理存在问题。

  • 试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1.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是坚持家庭承包制农业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 我国的农业,主要是家庭承包制农业。我国家庭承包制农业的正确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探索我国家庭承包制农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立足于四个基点:

  • 正确看待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从1969年起至今,已颁发了38届,涉及到14个国家,共有57位经济学家获奖。他们的研究,从不同角度为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或奠基性的贡献,对中国传统经济学的变革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成果是否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学变革的基本方向?一直存在着争议。正确看待诺贝尔经济学奖及其国...

  • 新农村建设应着力于农民增收

    一、农民增收的机遇和挑战。 农民增收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最根本、最突出问题。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不断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农民生活、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途径。虽然主客观条件在发生变化,但要将促进农...

  • 国际数字鸿沟的经济收敛效应分析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伴随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发展所产生的新现象。从Lolyd Morrisett最早提出数字鸿沟名词开始,数字鸿沟被赋予广泛的学科内涵,学者从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角度来审视数字鸿沟现象,打破了传统的数字化趋同说。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新华社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同志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 《经济学家》审稿专家征集启事

  • 撰稿须知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