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Ⅰ.主碰撞造山成矿作用

侯增谦; 杨竹森; 徐文艺; 莫宣学; 丁林; 高永丰; 董方浏; 李光明1; 曲晓明; 李光明2; 赵志丹; 江思宏; 孟祥金; 李振清; 秦克章; 杨志明 矿床地质 2006年第04期

摘要:大陆碰撞与成矿作用是当代成矿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与板块构造成矿作用研究相比,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成矿作用研究则明显薄弱。文章以青藏高原主碰撞带为对象,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与区域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主碰撞造山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始于65Ma,延续至41Ma,形成了以藏南前陆冲断带、冈底斯主碰撞构造-岩浆带和藏北陆内褶皱-逆冲带为特征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主体。伴随陆-陆碰撞,在冈底斯带相继发育①壳源白云母花岗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组合(66-50Ma)、②+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③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脉组合(42Ma),以及大面积分布的巨厚(5000m)的林子宗火山岩系(65-43Ma),反映深部相继发生大陆碰撞和板片陡深俯冲(65-52Ma)→板片断离(52-42Ma)→板片低角度俯冲(〈40Ma)等重要过程。在主碰撞期,初步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壳源花岗岩有关的Sn、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在藏东滇西形成腾冲Sn、稀有金属矿集区;②与壳/幔花岗岩有关的Cu-AuMo成矿事件,在冈底斯南缘形成长达百余公里的Cu-Au矿化带;③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分布,形成具有较大成矿潜力的A-u矿化带;④与挤压抬升有关的Cu-Au成矿事件,形成以雄村大型铜金矿为代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复合型Cu-Au矿床。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大陆主碰撞造山区域成矿模型。

关键词:地质学大陆碰撞造山深部过程成矿作用青藏高原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100085;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3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8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矿床地质

北大期刊

¥768.00

关注 25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