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侯增谦; 潘桂棠;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矿床地质 2006年第05期

摘要: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一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很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关键词:地质学晚碰撞转换成矿动力学背景深部过程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四川成都61008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北京100037;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37; 中山大学; 广东广州51027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10008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100029;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石家庄050031;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10008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东广州510640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矿床地质

北大期刊

¥768.00

关注 25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