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碰撞后铜矿床

曲晓明 范淑芳 马旭东 宋扬 矿床地质 2015年第03期

摘要:地处藏北高原的班公湖-怒江铜矿带是继藏东的玉龙斑岩铜矿带和藏南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之后,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的第三条铜矿带。与前两条斑岩铜矿带不同的是,班公湖-怒江铜矿带的铜矿床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①多龙、雄梅斑岩型铜金矿床;②尕尔穷-嘎拉勒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③拨拉扎斑岩型铜钼矿床;④舍索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不同类型铜矿床的成矿时代集中在120-90 Ma之间,约30 Ma间隔内。文章通过沉积岩岩相学、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与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指出班公湖-怒江中特提斯洋盆的闭合时间为早白垩世初(140-130 Ma之间),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的铜矿床都形成于碰撞后造山环境。该成矿带与铜矿化有关的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在岩石地球化学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Ba、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出俯冲组分对岩浆生成过程产生的重要影响,与碰撞后岩浆作用特征相吻合。除了班公湖-怒江铜矿带外,青藏高原上的另外两条斑岩铜矿带(即藏东的玉龙斑岩铜矿带和藏南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也是形成于洋盆闭合之后的造山带碰撞后环境,因此,青藏高原可以说是地球上碰撞后铜矿床的天堂。

关键词:地质学碰撞后岩浆作用碰撞后铜矿床青藏高原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37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矿床地质

北大期刊

¥768.00

关注 25人评论|1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