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科学家
部级期刊

影响因子:0.12

预计审稿周期:1个月内

科学家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 创刊时间:2013
  • 国际刊号:2095-6363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邮政编码:100013
  • 国内刊号:10-1135/N
  • 邮发代号:82-4501
  • 全年订价:¥ 840.00
  • 发行地区:北京
  • 出版语言:中文
主要栏目:
  • 应用方法论
  • 电子科学
  • 信息科学
  • 工程科学
  • 应用科学
  • 理论研究苑
  • 学会新动态
  • 信息资讯窗
  • 中医VS西医,医疗技术哪家强?

    中医与西医间的博弈一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段时间,一场中医与西医的对垒又在微博阵地上“开赛”,西医代表“烧伤超人阿宝”(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通过其个人微博发起了“中医诊脉验孕”的挑战赛。而此次挑战赛也再一次掀起了中西医论战的高潮。

  • 要闻

    长期以来,营养教育中一直在提倡牛奶中钙和维生素 D 组合在维持骨骼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儿童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提示,每日饮用3杯至4杯牛奶可使骨质疏松相关医疗支出减少20%以上。此外,牛奶还被证实有其他多种益处,包括:有助于保持稳定的血压;防治高血压和心脏病;为肌肉合成提供天然优质蛋白,保持肌肉质量等。

  • 图志

  • 学者之风,儒将之风,纪念朱光亚诞辰90周年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给朱光亚的颁奖词。

  • 朱光亚:谦逊的力量

    如果说到老一辈科学家最令人尊敬之处,或许比科研成就更靠前的,是他们的崇高人格。有功无德,不足以称为大师;大仁大义,才是大家风范。后人怀念前辈,难免有时会被指为“歌功颂德,吹捧夸赞”,但这些在朱光亚身上并不适用。因为他始终如一的谦逊和自律,终其一生的努力与向善,绝对赤诚的忠心与爱国,所有这一切都配得上任何形式的称颂与赞...

  • 善心做人细心做事--朱光亚之子朱明远专访

    “父亲用自己的一生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了良好的风范与品格。他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时时对照自己,注意自己的人生修养。”在《我们的父亲朱光亚》一书中,朱明远用这句话概括了父亲对他的影响。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沉默寡言的朱光亚,正是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他的后人,该如何细心做事,如何善心做人。

  • 无尽的思念

    2011年2月26日清晨,同病魔搏斗了3年之后,父亲离开了我们。父亲弥留之际,北京降下了鹅毛大雪。凌晨,在医院守候了一夜的我,走到屋外,在风雪中独自徘徊,缓解全身的疲劳和心头的惆怅。漫天飞雪像是苍天投洒下的一幅厚重而洁白的挽联,让我的心头感到更加沉重和哀伤。在父亲病房抢救了一夜的医生招呼我们,我和家人在父亲床头肃立,向父亲作...

  • 表扬朱光亚

    1959年3月,我到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即国防科委)五局三处(导弹局地地导弹处)任参谋。同年底,调到国防科委二局(核武器局)任参谋。在以后的25年中,我一直从事核武器研制、试验的组织管理工作。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攻关的过程中,我曾协助二机部及其第九研究设计院(现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承办了大量的科研生产协作中的...

  • 学者的风范魏荣爵

    12月25日,是朱光亚诞辰90周年的日子。提到朱光亚人们会想到他是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的研究生,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与物理有关。可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朱光亚的启蒙老师--魏荣爵。

  • 梅贻琦永远的校长

    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那一天人们除了瞻仰这所名牌大学的百年风华之外,也更多地开始思考它所诠释的大学精神。有媒体曾以“追寻中国大学魂魄”为主题做报道,提出“清华之大在于大师辈出”的评语,这句评语与清华历史上著名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上任时所说的话完全吻合: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不该被遗忘的大师饶毓泰

    如果你曾关注过2009年网络评选出的“美国顶级名校知名华人”,一定会发现,与李政道、钱学森、宋庆龄、曾子墨等人并列其中的一个名字格外陌生,评选结果的介绍很简单:饶毓泰,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

  • 一个将西方科学带入中国的天主教徒徐光启

    徐光启是中国科学史中不得不提的人物。这位明末中西合璧的大家,在数学、军事、农学、政治上都有所建树。他受天主教洗礼后的第二年考取进士,仕途顺遂,最终做到了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职位,官级相当于丞相。他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将西方的科学思潮带入了中国。

  • 一个碰巧会做建筑的文人王澍

    他设计的建筑与悉尼歌剧院齐名;他是第一位荣获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他入选2013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最具影响力人物;他是中国唯一一位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著名建筑师;他说:“中国没有建筑师。”他说:“我一直是活在体制之外的边缘人。”他说:“我是一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罢了。”

  • 河马叔叔的烦心事

    在非洲研究猩猩的第一个中国人是河马叔叔,他喜欢猫和倭猩猩,刚果的罗拉雅倭猩猩救助所是他的第三个家。他每年都会花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在那里与倭猩猩打交道,其中一项颇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切香蕉给他的猩猩孩子们作为奖励食物。所以在果壳达人的简介上,他自称为切香蕉专家。研究倭猩猩不是因为它们常常闪着萌萌大眼睛无辜地望着他,除了保护这...

  •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的“成名作”

    1891年12月25日,圣诞节,德国。一名女孩在柏林大学附属诊疗所的儿科病房里,奄奄一息,她看上去将不久于人世。女孩的家人们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痛苦,围坐在病床旁边。在这个纪念基督诞生的日子里,这里没有圣诞树,没有欢乐,没有救世主,有的只是即将胜利的死神。

  • 西门子的传奇一生

    18世纪60年代随着蒸汽机的问世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00多年后,人类社会又迎来了一次重大飞跃。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电气时代”。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一个关键人物制成的发电机问世,随后,电话、电灯、电车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恩斯特·维尔纳·冯·...

  • 李约瑟提出“难题”之前的故事

    提到李约瑟,你的脑海中是否也会联想到这样的关键词: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深爱中国的男人,当然还有他撰写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以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不是他在中国所做的唯一贡献,但却是至今我们解读李约瑟时绝不能忽视的一个关键词。

  • 约翰·冯·诺依曼“我是一个数学家”

    1957年2月8日,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因癌症在美国逝世。美国科学院曾在他去世前发来问候,并询问他:“你一生中最伟大的三个成就是什么?”要知道,当时人们已经把诺依曼视为“计算机之父”,他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通用存储程序计算机的设计方案。此外他与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

  •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幻的时代--记2014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系列活动

    科幻在我们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或许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或许是思维幻想的载体,亦或许是一次与未来的对话??11月1日下午,以“人类的70亿种未来”为主题的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北京盛大开幕。来自全球华语世界的顶尖科幻作家、潜藏在中国的科幻迷们共同“回到未来”,参与了这场以科幻为名的“华山论剑”。

  • 克拉玛依大火周年20祭

    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友谊馆发生重大火灾。幕布失火、舞台爆炸、群体踩踏、烟气中毒……一系列重大的火场事故最终导致326人丧生,134人受伤,火灾惨案一时震惊全国。然而,“消防队施救不力”“领导丢下孩子先走丧心病狂”等群情激奋的唾骂声,却让事件背后的真相越来越模糊。20年间,关于克拉玛依大火真相探寻的文章随处可见。但互...

  • 克拉玛依大火之谜

    1994年12月8日下午18时10分(北京时间,当地时间早2个小时),友谊馆舞台上方因为照明灯过热,引燃了幕布。为了避免人群发生不必要的恐慌,舞台失火之后,有人拉上了主要的幕布,形成局部缺氧的环境。可是火焰是垂直立体蔓延的,燃烧很快,却因供氧不足,产生了大量的可燃气体,由于缺氧而无法点燃,只能汇聚在天花板下方。按照记者张悦的说法...

  • 火灾,不能承受之高

    在火灾多发的冬季,高度不断攀升的摩天大楼成为了城市消防的重大难题。摩天大楼又称超高层大楼,通常指的是超过40层的大厦。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CTBUH)认为,高度在300米以上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各国对摩天的高度也有着各自的定义。在日本,法规定义超过60米就属于超高层建筑;在美国,则普遍认为500英尺(约152米)以上的建筑为摩天大楼...

  • 走在“零艾滋”的路上

    说起“抗击艾滋”这个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抗击非典”“消灭甲流”等近十年间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口号。不过当人们在贯彻它们的时候,取得的效果却截然不同。科学家们可以迅速研发出“非典”与“甲流”的疫苗,并有效地根治病人,但对于艾滋病--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发现的病种,却始终无万全之策。

  • “我看到了自己的死亡!”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119周年

    “我看到了自己的死亡!”据说陷入恐惧的安娜·柏莎(Anna Bertha)当时惊呼道。1895年12月5日,德国巴伐利亚州历史悠久的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t Würzburg)物理系主任、教授威廉·康纳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的妻子安娜看到了丈夫为她的一只手拍摄的特殊“照片”。黑白两色照片上的图像分明是一只手的骨架的阴影,她在这只手的...

  • 帮助,还是治愈?一个美国医生的自白!

    在医患关系敏感僵化的当下,医生这个职业很容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但是从理性上看,在治疗疾病时,医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其实,当前沿科技不断给我们带来生的希望时,医院里的医生能做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当治疗失败时,医院和医生确实要负责,然而我们是否在一开始就对现代医疗以及医生抱有过高的希望?下面的文字来自于一名普通美...

  • 高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莫斯科”

    1949年12月6日,正值北国的隆冬季节。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在车站作了一个简要的书面发言,他说:“我这次有机会访问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是生平很愉快的事??”随后,乘坐的专列徐徐开出,他开始了第一次莫斯科之行,这是他一生当中第一次出国访问。

  • 一个身体可以装下多少个灵魂多重人格

    心里住在一个小孩一个垂死的老人一个情敌一名伤患叛徒胖子和哑巴淫秽的诗人奸商还有许多失业的游民————陈绮贞《朋友》

  • 一个时代的传奇与不朽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存在的那段历史时期,对中国教育界来说,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八年间,联大在战火纷飞中,用它自身的传奇,缔造了一个时代的不朽。以漫漫长征作帷幕,用刚毅坚卓来坚守,以悲剧性的成功而告终,联大短暂而壮阔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被举世的学术界追忆与推崇。“一世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早已...

  • 只有3秒记忆吗鱼

    2010年香港电影《岁月神偷》上映,好评如潮并如期横扫了当年各大电影奖项。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流传更是相当广泛,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网络段子,男主角对着水族箱中五彩斑斓的观赏鱼深情地说“鱼的记忆很短暂,只有3秒钟,刚刚游过的地方还以为未曾游过,所以即使在小小的玻璃杯中,它也很快乐??”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被这句童话式的台词和当时...

  • 生命不能承受之“乐”

热门期刊